NO.5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佛陀讲法具有八种方式。前面讲了很多菩萨讲法的特点,现在讲佛陀的言说有八种特点,它远离了八种过患。
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中,是把颂词与佛经里面讲的内容,结合起来解释的,有些地方稍微难懂一点。不同经典当中有不同的解释方式,其他大疏里面的表达方式也不同,所以在藏文上,不是很好懂。在这里,我跟大家简单讲一下。
语句极合理,依辨除怀疑,
多番具能立,略说广解者,
佛陀此宣说,三轮皆清净,
此亦离八过,是所应了知。
“语句”,第一种方式,宣说事物本体。语言、文字、句子,是从名称开始的。因为名称是讲事物的本体,词句是讲事物的差别,所以佛陀所说的法,每一个都是从名称开始讲的。
(师背诵藏语)我们以前经常用这个教证,如果不取名的话,那整个世间都成迷惑的了。“若不说于名,世间皆迷惑,为除迷惑故,是故立名言”,《入楞伽经》当中讲的,如果没有立名称的话,整个世间都变成迷惑。为了遣除世间的迷惑,所以安立了名称、安立了的名言。
对这个教证,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是我刚来学院的时候背的。其实这个教证,我们在学校里面,学《文法三十颂》的时候,也背过。
这是第一个,用名称来宣讲佛陀所说的法。
“极合理”,第二种方式,具正量宣讲而极其合理,佛佗用名称和词句非常合理。
对于有信心的人来讲,简单用一两个教证就可以懂了。比如“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灭”,这样的四法印名称,对有信心的人,只要一说,他就听懂了。
而对于没有信心的随理者,要讲很多道理。比如为什么是无常?因为刹那刹那地毁灭;诸法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的原因是什么什么的,要讲很多的道理。
佛佗所讲的法,具有合理性,这是第二个。
“依辨”,第三种方式,简略而讲,略说。建立论题,比如说《中观根本慧论》中,“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这句话是整个这部论典的略说。
“依辨”,第四种方式,广解或辨别其义而讲,广说。《中观根本慧论》中广说的时候,从《观因缘品》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第二十七品《观邪见品》,这之间是广说。
这里的略说,是立论题,远离四边八戏;下面的广解,是辨别,用二十七品进行广讲。
这是第四个广讲其义。
“除怀疑”,第五种方式,依理斩断怀疑。在讲法过程当中,有一些弟子产生各种各样的怀疑,佛陀完全能够断除他们的怀疑。
“一切诸群生,种种问难海,一音令悦解,无畏不思议”,《大宝积经》当中讲的,一切的群生在同一个时间当中,向佛陀提出一些难题、问题。佛陀很快乐地以一个音马上给予解答、很愉快地马上解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像凡夫人一样,有畏惧、有痛苦、有回避,佛陀没有这样,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以前我刚来学院的时候,最佩服上师如意宝。当时法王讲完课以后,每次都给提问。有时候法王说:“你们几个人,同时提问。”然后这边有一个人提问,那边有一个人提问,有三、四个人提问。然后法王说:“你们问完了,是吧?那我现在一个一个地给你们回答。我先回答他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完后,又回答第二个人的问题、又回答第三、四个人的问题,一个一个全部答完。
而我们的话,当别人提问题的时候,自己很紧张、很关注,“他到底给我提什么问题?”有些人讲完法以后,“不能提问题,我要走了;我可以讲,回答提问不行”,也有这样的人。
诸佛菩萨善于断除疑惑,而我们有时候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断疑惑,是第五个。
“多番具能立”,第六种方式,反复多次运用能立,多番地建立一些能立。比如说对一个法,佛佗讲很多的理由、讲很多的依据、教证、理证,会把他所证悟的意义,通过不同的理论进一步地开讲。
“略说”,第七种方式,对略说能理解者宣讲。
“广解者”,第八种方式,对广说能理解者宣讲。
这里有一个略讲、有一个广说,比如说刚才讲的《中观根本慧论》,有整部论典的略讲和广讲,然后每一品当中也有略说和广说。再比如一篇文章,开始有开门见山的略说和广说,后面每一个问题也有略说和广说,可能是这样来分的。佛陀所讲的法,有不同阶段略说和广说的意义,应该可以这样解释。
这八种方式,相应于,经中云:“讲说,传授、安立、辨别、解释、开显、阐示、真实阐示。”
“佛陀此宣说,三轮皆清净”,不管怎么样,佛陀所讲的法,实际上是三轮皆清净的,传讲者和传讲的方式和于谁说,在胜义当中都是空性的,在世俗当中都是如梦如幻的,以这种方式来宣讲。
“此亦离八过,是所应了知”,接下来,佛陀所讲的法远离八种过患,以这种方式来了解。八种过患是什么?下面讲八种过患。
师念藏语传承。
懈怠及不解,不予说法机,
未定不断疑,离彼不解说。
厌烦与吝啬,此等许语过,
无有彼等故,佛说成无上。
“懈怠”,第一个过患。说法的时候,有些人显得特别累,躺着、靠着说法;佛陀不会这样的,他说法的时候,非常欢喜,不会有懈怠。
应该以精进心和欢喜心的方式讲法。
“不解”,第二个过患。讲法的时候,有些人自己都没有搞明白意义,词句也解释得不太好,让听众糊里糊涂的;佛陀不会这样的,他所讲的法,完全通达其中的意义,不会有不解之处,这是第二个。
“不予说法机”,第三个过患。有人请法的时候,法师不愿意提供机会,“不行,我特别忙,我明天有什么事情”。
比如说,法师到什么城市时,有人请法:“你可不可以给我们讲《入菩萨行论》?”法师说“我看看,那个时候刚好忙,没办法讲。”“那你可不可以跟我们一起去印度、一起去新加坡?”“这个我可以考虑,我可以空出时间去。”(众笑)
有些法师不给听法机会,也不给提问机会。我现在经常遇到,有些人提问题的时候,我确实比较忙、比较累,“我现在没时间,以后再说。”有些人就说:“以后再说的话,可能就有点悬了,不要以后再说。”
不给说法的机会、不给提问的机会,对佛陀来讲是不会的,他随时都给众生机会。
“未定”,第四个过患,未决定。佛陀经常给众生讲最了义的法。
我们可能讲一些简单的、不了义的法,讲一些现在所谓的心灵鸡汤,让人们暂时喜欢、关心。我听说,有的法师在讲课的时候,不好好讲法,将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整个过程,全部都讲给学员听,“武则天是怎么怎么地......”,因为他自己在这方面比较擅长,所以全部讲这些不了义的事情。下面的学员,也觉得很好听。
佛陀讲与解脱有关系的了义法,能真正断除众生的烦恼和生死。
“不断疑”,第五个过患。众生有一些怀疑的时候,佛陀会断除他们的怀疑,想尽一切办法断除他们的怀疑。
“离彼不解说”,第六个过患。虽然已经远离了怀疑,但是还没有真实得到定解,对这些的众生,按理来讲,还是要再三讲法,让他们真实明白。佛陀不会不讲的,他会讲的,即使众生没有怀疑。
有些法师说,“你现在没有怀疑了,就自己看书吧。不用再给你讲了,自己看就可以了。现在你已经不错了,学得很好,比我还好。没事,你自己看就可以了,我不用讲了”,这样也不太好。
“厌烦”,第七个过患。在说法的过程当中,不会有厌烦心。因为内心当中真正有菩提心,所以不会生厌烦心。
“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世转法轮”,我以前也用过这个《华严经》里面的教证。饶益有情的缘故,如来出现于世;具足大悲心的缘故,他为众生转法轮。
能不能转法轮,要看有没有大悲心。如果有大悲心的话,那自然而然会转法轮的,不会特别费力;如果相续当中没有大悲心,可能只会讲一两天,或者一两次。
有些法师评上堪布、堪姆以后,因为有大悲心,所以过了十年、二十年,还在不断传法。而有些不具足大悲心的人,虽然已经得到了法师的名称,但是后来并没有传法。
我今天遇到一个法师,他得到法师证以后,好像一次法都没有传过。他刚才跟我打招呼,我都没有理他,我有点......真的是这样的。我原来对他的希望是很大的,我想不管怎么样,有一个法师的名称对他将来转法轮,应该是很好的。后来他得到这个名称,就像世间哈佛大学毕业了一样,感觉“我现在已经可以了”。名称没用于转法轮,真的很不好。
有些人虽然没有名称,但是很多年以来,在下面尽心尽力地辅导、讲课,哪怕是一个人、十个人,没有任何条件。一提讲法,就很有兴趣。
在我们佛学院,有时候所谓的堪布,不一定能起到堪布的作用。我原来也说过,我们学院合理合法授予的堪布、堪姆的名称,虽然名称已经定了、不能改,但是意义是可以自己改的。你是堪布、堪姆,但是你从来没有传讲,而且在传讲方面,也没有什么兴趣。一说传讲、一说分班的时候,“不行,我身体不好。可不可以不要把我写在提名里面?如果这样的话,那我肯定给你好处。否则,看怎么办?你想想办法吧”。转法轮方面,不应该想办法;在其他方面,想想办法,搞一些关系,是可以的。
堪布、堪姆、辅导员,对你来讲,即生当中传讲如来教法,确实有一种压力。如果每天都有课,在休息、睡觉的时候,内心当中确实不是那么很轻松的,我自己就有这种感觉。但是有了课以后,当天是很充实的,觉得人生非常有意义。
“饶益众生故,如来出世间,具足大悲心,为世转法轮”,我觉得这个教证是很重要的,大家应该好好记在心里面。笔记上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如果心里不记住的话,那到时候笔记本也是用不上的。
“吝啬”,第八个过患,最后第一个。有些道理,不愿意传给别人。当然对于一些密法、大乘极密的一些道理,你看这个人是非法器的话,不传是可以的;但是明明知道这个人是法器,你却不愿意传,害怕他超过你。“我不能给弟子讲,如果弟子超过了我,那我以后给谁讲啊?我的智慧要超出弟子”,有这样的人,这样不太好。
如来没有这样的过失,只要因缘成熟,他就给大家讲法。
堪布堪姆们在自己的班里面,在自己辅导的群体当中,平时应该发现、了解有智慧的、有潜力的讲法人才。发现人才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虽然口才很好,但是今后有没有各方面度化众生的条件,很难说的;有些人的确有度化众生的潜力,别人暂时发现不了。堪布堪姆们在培养的过程当中,对真正弘法利生的人才,应该特别关心。有些法师培养了很多人才,特别感谢。
“此等许语过,无有彼等故,佛说成无上”,这是讲到什么?以上语言的八种过失,佛佗不会有这些的,所以在世间当中,佛陀是无与伦比的善说家。
下面讲完这个偈颂,就算我们今天的讲课圆满了。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到底要说什么法呢?这里有共同法相和别说意趣秘密两个科判,今天讲第一个共同法相。
所说的法是如来的善法,如来的善法有九种特点。《随念三宝经》,还有其他的经论当中,我们以前也讲过,大家都知道的。
己四(所说法之自性)分二:一、法共相;二、别说意趣秘密。
庚一、法共相:
诚信喜慧因,故此法为善,
具二义易受,示四德梵行。
与他不共同,圆断三界惑,
体性净垢白,具四梵行德。
什么是佛法呢?真正的佛法,具有三种善,初善、中善、末善;还具有两种妙,义妙、文妙;还有四种梵行功德,纯一、圆满、清净、鲜白。总共是三善、二妙、四德,有九个功德。
“诚信”,第一个功德,初善。佛法到底是什么样呢?佛法是让我们生起真挚信心的因缘,所以叫做初善。通过听闻,对佛法产生极大的信心,这是初善。刚开始听闻,听闻以后,就产生信心。
“喜”,第二个功德,中善。中间思维佛法的过程当中,会得到定解;获得定解的原因,会生起欢喜心。中间一直思维,思维的过程当中,产生真的定解,心里很欢喜“学佛真的很好”。
“慧因”,第三个功德,后善。后面进行修行,产生真正的智慧。
“故此法为善”,闻思修佛法,得初善、中善、末善这三个善。
(师唱诵藏语),格鲁派念《随念三宝经》,和我们学院念《随念三宝经》的方式,有点不同。我们念《随念三宝经》的时候,也是先讲如来的功德,再讲佛法的功德,再讲僧众的功德,后面就(师唱诵藏语)这样的。
佛法有很多功德,初善、中善、后善,分别以闻思修来得到。
“具二义”,第四个功德,义妙。直接宣说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二种谛的意义,所以是义妙。
“易受”,第五个功德,文妙。词句随顺世间的一些正理,以非常圆满的文字和语言宣说。把胜义谛和世俗谛特别甚深的道理,用特别巧妙的文字来宣说,所以叫做易解,也叫做文妙。
“示四德梵行”,具四功德的梵行圣道以教法阐示。
梵在佛经里面讲“成梵净、成清凉,成涅槃也”,这些都是获得涅槃的意思。能获得涅槃的圣道称为梵行。我们出家人,叫行持梵净行。
行持梵净行,不是做梵天的事情。有些人解释为梵天的行为、梵天的戒律,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里的梵,指的是涅槃的意思,获得涅槃的圣道具足四种意义。
“与他不共同”,第六个功德,梵行纯一。佛经里面讲到的四谛、二无我等教义,在外道、世间道是根本没有的,这些教义是不共的,所以叫纯一。
纯一、圆满、清净、鲜白,这与《随念三宝经》[注5]、《瑜伽师地论》里面用的词,是基本相同的。
这个是纯一。
“圆断三界惑”,第七个功德,梵行圆满。能断除三界当中的所有障碍。通过修行佛法,在我们的相续当中,可以圆满断除三界的烦恼障、所知障,这叫做圆满。
“体性净”,第八个功德,梵行清净。每个众生相续的如来藏,就像是虚空和水晶一样,是无垢的、无漏的,以本体清净的方式存在,这叫做本性清净。佛陀会宣说,众生自性清净的这个部分。
“垢白”,第九个功德,梵行鲜白。通过修道遣除障碍之后,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无漏的自性,清掉的客尘不复再生,这叫做鲜白。
“具四梵行德”,这四种叫做四种梵行功德,通过闻思修行,获得了这种法义,的确是非常的殊胜。
如来的法具有九种功德,而世间的法、外道的法当中,都不具足这些功德。因此,我们应该接受如来的法,闻思修行很重要。
初善、中善、末善,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初善听闻,听闻的确是功德非常大的。
有些人觉得,“我听一节课,没有什么功德吧!”
今天一节课好像都没有人出去,是不是你们提前说了一下?
不管你是通过哪种方式来听一节课,在你的相续当中,都已经种下了不可思议的善根,同时灭除了世间各种各样的罪业,这是很重要的。
《正法念处经》当中说,“若闻正法,听受其义,生一念善,能灭无量百千劫生死,令不复生”,如果听了正法,受持了它的意义,也就是说,即使仅仅听一堂课、听一个法,如果在你的相续当中,产生了一个善念、一念善,能怎么样呢?能灭除无量百千劫当中生死轮回的种子。
表面上看,听一节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同样的时间,可以看个纪录片,或者看个动画片,或者刷一刷手机视频,或者跟朋友聊聊天,或者自己闭目思维想一想未来的人生等等。实际上,做这些事跟听一节课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听闻一个正法,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产生一念善,我觉得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今天讲如来善法具足九种功德的时候,就想“对啊,在其他宗教的课、世间的课当中,这么深度的、这么殊胜的道理,恐怕是没有的,这样的法真的是很好的。”这一念善心,我觉得是很容易生起的。
有时候法师讲得很好、特别会讲,在这种场合中的听者,都有一种感觉,“讲得真好,我真的要学佛了,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太好了,阿弥陀佛”,有些人很激动、很冲动、全身发热。
这种一念善心的功德,真的是很大的。这里并没有说,听了法以后,要修习多少多少年。对一念善心,自己应该有信心、有欢喜心。
我有时候看了一些教证,觉得自己好有希望,还可以的;有时候讲到一些罪恶的过失,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怎么办呢?
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尽量长期熏习善法,在犯一些错误、产生一些恶念、产生嗔恨心的时候,就多念一些“嗡班匝萨埵吽......”这样就可以了。
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