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4-6)

创建日期:2022-07-29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4-6)

  哲学-般若摄颂4品29笔记

  1、辛三(宣说加行者补特伽罗)壬一、以请问略说:须菩提问世尊言:功德海无烦恼相,大力如何不退转?功德少分请佛宣。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问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具有无量功德、无有烦恼的菩萨,有很多不退转的相,到底它们是哪些?不退转的大威力菩萨具体是怎么样的?以什么样的相或标志,能发现不退转菩萨?希望佛陀能在不退转菩萨的无量功德相中给我们宣说少部分内容,让人们知道哪些是真正的不退转菩萨。

  《般若摄颂》则把《大般若经》中一些零散的相全部归纳起来宣讲,所以大家一定要懂得这些不退转菩萨的相,这样就能了解哪些人具有不退转的相,从而生起信心。若有这样的信心,自相续中的法就会圆满。可见这种推断非常重要,因为它就像依靠烟来推断火存在一样,谁有这些菩萨的相,我们就能准确知道哪些是菩萨,从而对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以让自相续得到利益。

  《华严经》中讲了十种不退转相:

  听到世间有佛、无佛,在佛法中信心不退转,这是第一个不退转相;

  听到有法、无法也住于不退转中,这是第二个不退转相;

  听到世间有菩萨、无菩萨也不退转,这是第三个不退转相;

  听到有菩萨行、无菩萨行也不退转,这是第四个不退转相;

  听到有菩萨修行能出生死轮回、有菩萨修行不能出生死轮回也不退转,这是第五个不退转相;

  第六个不退转相是听到有过去佛、无过去佛心不退转;

  第七个是闻有未来佛、无未来佛心不退转;

  第八个是闻有现在佛、无现在佛心不退转;

  第九个是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心不退转;

  第十个是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心不退转。

  这些不退转相跟《大般若经》和《般若摄颂》中所讲的有些道理比较相同。

  《阿含经》里讲了七种不退转相:

  第一个不退转相是上下和合,即恭敬上面的人、爱护下面的人,不会人到了以后上上下下全都搞乱了。

  第二个不退转相是顺从其教,即根本不会做与佛教相违的事情。

  第三个是不求世间的福乐或荣华富贵,因为已经通达诸法无常或如幻如梦。

  第四个是不读世间杂书,即不会通过世间杂书在自相续中产生情义、贪嗔痴等。

  第五个是精进修行、断除睡眠,不会一两天很精进,然后就倒下去再也不起来了。

  第六个是不求算术,经常喜欢于寂静处修习佛法。

  第七个是不乐世间、喜爱禅定,即不喜欢贪嗔痴所造的种种世间琐事,天天都在自己屋里修习禅定。

  2、癸一、认清表示不退转之相:

  本科判所讲的不退转相有三十种,在这里我按麦彭仁波切的讲义,凭自己的理解,一个一个让大家了解。希望大家在有时间时,也应看一下《大般若经》,因为里面讲得比较广,这样就能更细致地了解。

  在须菩提请佛宣说部分不退转相后,佛陀虽然已为不同众生宣说了如海般的不退转相,但在这里佛陀还从这些功德中取出一部分,以颂词的方式为须菩提为主的所化众生一一开示。

  3、离异体想具理语,沙门梵志余不依,依智恒时断三途,十善业道极精进。

  第一个不退转相是离异体想。也就是说,证悟甚深法界的不退转菩萨现见一切万法在真如中无二无别,也即对清净不清净、快乐痛苦、光明黑暗等种种世间异相的法全都没有分别。的确,在通达胜义谛的人面前,绝对不会有分别念幻变出来的世间黑白相、男女相等种种形象,因为他们恒时安住内在甚深智慧境界之故。

  第二个不退转相是具理语。也就是说,不退转菩萨宣说甚深法门时,他所说出来的语言全都符合实际真理,非常有说服力,任何一个人想转变他的语言都不可能;而且不管是人也好、非人也好,一切众生对他的说法全都会赞叹不已。所以,不退转菩萨的金刚语任何人也没办法找到过失,也不可能破斥、推翻。当然,这是在说他的语言具有相当大的加持力和说服力。

  第三个不退转相是不依他教。因为不退转菩萨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通过智慧观察后已经深信不疑,所以他对世界上包括婆罗门教在内的任何一个外道宗派及其学说都不会有信心,也不会认为外道沙门及婆罗门能给自己指引开示解脱道,而发自内心地依赖、依靠、依止,并进而修持其教言。真正的不退转菩萨,他对佛教的教理已经完全了如指掌,所以绝不可能退转。不要说真正的不退转菩萨,就是对佛教的教理真正有一些定解的人,也不可能被世间邪门外道所转,故见解稳固的人也接近不退转菩萨的相。

  第四个不退转相是恒断三途。因为不退转菩萨完全了达因果不虚等道理,所以具有甚深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心,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断除现行的不善业,再也不会造杀盗淫妄等罪业,而且世间一切不贤良的现象和行为也全部予以断绝,由此便获得了时时刻刻或恒常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三途的善业。由此我们也可看出,真正的不退转菩萨不可能造堕入三恶道的因。

  第五个不退转相是行持十善。意思是说,不退转菩萨不但自己始终行持不杀、不盗、不淫等十种善法,而且还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让无数众生也趋入这样的十善业道当中来,也即他会努力让众生行持十善,不让他们再造恶业。

  4、无染为众随说法,专喜正法常雅言,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

  第六个不退转相是无染说法,即说法时心中没有染污。意思是说,不退转菩萨根本不会有为了名声、财富、恭敬等世间八法的染污心,他会按照诸佛菩萨的行为为众生说法,即诸佛菩萨如何相应众生的根机宣说真正的妙法,他也会如理如法地为不同众生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等法来利益众生。

  第七个不退转相是专喜正法。因为不退转菩萨通过闻思修行对甚深正法已经深信不疑,所以他只会专心致志地欢喜正法,即唯一一心一意地精进行持善法,而对世间的降伏敌人、护持亲友以及商业贸易等琐事毫无兴趣。

  第八个不退转相是常说文雅的语言。因为不退转菩萨利他心特别成熟,所以平时人与人之间互相沟通时,根本不会说粗恶语来刺伤他人。相反,他所说出来的语言具有甚深意义,听起来也很舒服,即言谈文雅悦耳。

  第九个不退转相是威仪如法,这由“行住坐卧具正知,视轭木许无心乱”一句来宣说。由于不退转菩萨长时串习善法,所以他的身语意非常寂静,包括行住坐卧的威仪也杜绝放逸、粗暴等不如法行为,始终以正知正念来摄持。所以他走路时,也不会一边唱歌、一边蹦跳,好像发疯了一样,而是看一轭木许的距离缓缓而行,以此原因他也不会出现迷路或跌倒受伤等情况。

  5、净行洁衣三远离,非图利尊恒求法,超越魔境不随他,四禅静虑不住禅。

  第十个不退转相是净行洁衣。不退转菩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不放逸之心,始终安住于不诋毁佛教的境界当中,即保证世尊传承或种姓的无染、清净。一般来讲,我们发心后会高兴地说:我已转生到无有垢染的家族或种姓当中了,而他们本来都住于这样的境界,那让人生邪见、生嗔恨心的内外行为自然就不会有。从哪方面来看都如理如法,就是穿的衣服也特别美观、整洁,根本找不到不如法或看不惯的地方。当然,这从有些大德或修行人的行为当中也看得出来。

  第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三种远离,即不退转菩萨能适应所化众生的言行举止,身口意三门远离三种罪业,就像清净的水晶一样,无有任何杂染。关于“三远离”,有些资料里面说:身体远离一切繁杂,心远离一切妄想、邪见,三门远离一切庸俗执著相。这里的“三门”可能指的是心,按理来讲语言也应该远离妄语、绮语等,但有些资料介绍的方式并不相同,不过也可以这样解释。总而言之,不退转菩萨不喜欢特别散乱的环境,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无意义的散乱语言也不愿言说,心里面经常产生对诸佛菩萨的恭敬心、欢喜心,以及对轮回众生的慈心、悲心,除此之外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生活在贪嗔痴或散乱、痛苦、烦恼当中。

  第十二个不退转相是不图利。因为不退转菩萨已经见到一切万法的本质没有任何稳固性,所以他对外面的名声、财富等都不会执著。而且,虽然他很想获得度化众生、成就佛果等功德,但也不会以执著的方式来取世间的名闻利养。

  第十三个不退转相是众人之尊。意思是说,不退转菩萨已经胜伏吝啬、破戒、嗔恨、懈怠、散乱、邪见等六波罗蜜多的违品,恒时以信心、悲心等功德来庄严自己的相续,所以能时时刻刻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成为众人之尊。

  第十四个不退转相是恒求法。不退转菩萨恒时希求正法,正法与自相续完全相融,由于他已悟到特别甚深的法性,所以其言行举止全都处于佛法的理念当中,不会在众多没有意义的事情方面去散乱。

  第十五个不退转相是不随魔转。因为不退转菩萨已对佛法生起极大的信心,且已开悟并获得法忍,所以即使魔王波旬等诸多魔众在他面前示现种种诱惑,他也不会随之而转,也不会因此而从大乘道中退失。因为他完全知道这些全是魔的行为,所以不会着魔。而一旦认识了魔的本体,魔就会很害羞地马上离开;若没有认识,始终觉得会不会有魔,那很有可能不是魔也会带来各种恐惧。

  第十六个不退转相是不染禅味。意思是说,虽然不退转菩萨入于四种禅定的静虑当中,但他并不会像小乘行人或世间人一样,贪著禅味而一直入于这样的禅定。

  6、非求名誉无嗔恚,在家亦恒不贪物,不为维生惨寻财,不行诛业不双运。

  第十七个不退转相是不求名誉。不退转菩萨完全认识到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没有实在的意义,所以根本不会追求名声。

  第十八个不退转相是无有嗔恚。因为依靠正法的力量已经调伏自相续,所以他在所接触的人面前根本不会发脾气,即不会生嗔恨心,以使自他始终处于一种特别不安的状态当中。

  第十九个不退转相是在家亦不贪。因为不退转菩萨不贪执自己的利益,始终以善巧方便利益无边众生,所以即使他以前是出家人后来成为在家人,也不会贪著世间财富,相反还会对有缘众生慷慨布施。

  第二十个不退转相是不会为了生存而造恶业。因为不退转菩萨住于无我的境界,心相续具有无量大悲,所以他根本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造杀生、偷盗等不关心后世的恶业来寻求财物。

  第二十一个不退转相是不行诛业不双运。因为不退转菩萨完全断除了自私自利的心,所以他根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持降伏的事业或诛杀的行为,即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别人;同时他也不会为了自己的贪心得到满足而寻找一些世间人来进行双运。当然,密宗当中完全断掉自私自利心的人,行持一些不共同的方便方法(如降伏和双运)也是开许的。

  哲学-般若摄颂4品28笔记

  1、癸二、意义:过去未来之真如,现在罗汉之真如,诸法真如佛真如,法之真如皆无别。

  真如=实相=佛性=如来藏=法性=平等性=虚空=真实义=胜义谛=现空无别=唯一明点=一切万法的法性、本体就称为真如。

  真如用虚空来比喻是最好的,本经这个偈颂与虚空的比喻结合起来完全可以这样解释,也就是说比喻所表达的意义是这样的:正如虚空没有差别一样,过去一切万法的真如,未来一切万法的真如,现在一切万法的真如,阿罗汉和缘觉所证悟的真如,以及基法所摄的所知诸法的真如(即柱、瓶等一切万法的真如),果法所摄的获得佛果的真如,道位所摄的菩萨所悟一切万法的真如,它们皆无有各自成立的分别。

  虽然从现相上讲,这些真如所依的时间也不同,补特伽罗的相续也不同,证悟境界的深浅、大小等也不相同,也即它们完全是分开的、有差异的;但在实际当中或从胜义来讲,这些全都无二无别。因为在甚深胜义智慧面前,过去现在未来、自己他人、好事坏事、虚空大地、长短、男女等一切观待假立的法,全都不存在;不但不存在,而且不存在的单空也无法言说。在这种境界中,一切皆一味一体、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本智、法界唯一明点、不可思议的胜义、现空双运等。虽然可用种种显宗密宗的名称来表示,但实际上就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真如或者实相。而且,这就是我们所要获得的最究竟的菩提果。

  真如完全是胜义境界,根本不可能以分别念来了知。虽然名言中在众生前完全可以分开,如:瓶子的真如、柱子的真如、我心的本体、你心的本体……但实际上并没什么可分的。

  为什么在修上师瑜伽或修任何一位本尊时,要观想智慧本尊的大悲心或一切智智的智悲双运的境界,跟我们的分别念融为一体,并安住在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其原因就是要我们随顺一切万法的真如,或入于这样的境界当中。但我们凡夫现在完全处于世俗谛中,你和我乃至一切万法不但分开,而且还分得非常清楚,但这些都是不了知或没有通达真如的原因导致的。

  因为,在法界真如中融为一体时,自他乃至一切破立全都没有。《大乘起信论》云:“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但这样的境界对一般人来讲,刚开始确实有一定的困难。若我们对大乘空性法门有所闻思,平时再经常观心,逐渐就能认识心的本来面目。若对心性有所认识,无论是依靠显宗的窍诀还是密宗的窍诀,在语言文字上皆可表示;虽然如此,但却不离法性。对这样的道理,若依靠观察或修行来明白,那就到达了大圆满的初步境界,从显宗的角度来讲,则已认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

  2、壬二(若无此道则不得果之理)癸一、略说:善逝菩提离异法,任何菩萨欲得此,具方便行智慧度,无导师慧不可得

  本颂的意思是说:没有般若波罗蜜多,根本不可能获得佛果。怎么得不到呢?颂词中说:最后我们所获得的最究竟的善逝如来正等觉的菩提果,它具有虚空的特征,远离一切能证所证、能得所得等世俗分别范围内的异法,也就是说一切因缘造作之法全都远离,是不可思议、远离言说的本体,当然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智慧果或法身果位。这样的果位,发了菩提心的人都想得到,但必须具足方便和智慧这两个因。如果大悲心、菩提心、回向、发愿、禅定等方便行,和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大智慧波罗蜜多没有,那大菩提就会像空中花园一样了不可得,或者说,具有般若波罗蜜多名称、远离一切戏论的果位就不可能得到。

  成佛之因就是智慧和方便,如果没有这二者,佛果就得不到。积累资粮等和证悟空性,即智慧和方便两者非常关键,如果离开了它们,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也会徒劳无益,因为根本没有得果的机会。当然,传承上师给我们作的非常殊胜的指导,归根结底就是智慧和方便双运,因为离开这两者就不是真正的道。

  3、子一(若离此道最终不成就果之理)丑一、比喻:鸟身一百五由旬,羽翼折断无本领,彼由忉利天自坠,至此赡洲必遭损。

  这里讲了一个假设的比喻:比如世间有一只鸟,它的身体非常庞大,有一百五十由旬,但其双翼折断无法腾飞。如果它从三十三天(即忉利天)自行跳到此南赡部洲,那它的整个身体必定会遭受损伤,甚至会导致死亡。

  4、丑二、意义:俱胝那由他劫行,诸佛此五波罗蜜,无边大愿世恒依,无方便慧堕声闻。

  虽然在百千俱胝那由他劫中,行持获得佛果的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多,而且在此世间也恒时不断地依靠无边大愿发愿祈祷。当然,这样做的功德不可思议、非常大,因为并非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世几世,而是在特别漫长的时间中行持五波罗蜜多等善法。可是,仅此一点并非具全获得大菩提的因。为什么呢?因为成佛的真因是为了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的菩提心,和追求圆满菩提的信心等大乘无量善巧方便,以及通达一切万法无有实质的空性智慧。其实这就像飞禽,拥有双翅就能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否则就没办法飞翔一样。换句话说,如果智慧和方便没有具足,其他善法做得再广大、再漫长,也不能成为真正菩提的因,最终只会像没有翅膀的飞禽一样,堕入自私自利的小乘道当中。

  5、子二、如是了知而入此道之理:乐此佛乘定生者,众生平等父母想,利心慈意勇精进,无嗔正直说柔语。

  乐于希求究竟大菩提之因——无上佛乘般若波罗蜜多,而决定获得无上圆满果位的行者,要具足什么样的条件而趋入呢?或者说,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具足什么条件的人才能趋入?当然,般若空性的胜义境界也不可缺少,但这里主要从一般人可以了达或能做到的几个世俗基本条件来讲。也就是说,要有利益众生的大慈大悲的平等心,即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具有把一切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等亲近之想;希望所有众生究竟获得圆满菩提的利心;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的慈意;以及始终勇猛精进地饶益众生;饶益的过程中也不会像毒蛇一样,不会动辄就不高兴,经常显现忿怒相,也即没有嗔恨心;而且无有谄诳、狡诈,秉性正直;说话时也会说温和的柔语,就像《入菩萨行论》里面所讲的一样。总之,具足以上条件的大乘行者才有趋入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的机会。

  哲学-般若摄颂4品27笔记

  1、丑一、智慧甚深之理:具大名披难行铠,非蕴界处之盔甲,离三乘想无执取,不退不动不乱法。

  迈入最甚深广大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者,因为他们的功德力所致,在无边无际的刹土中都会受到赞叹,被称为大菩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在修学大乘佛法时,披上了这样的铠甲:虽然在名言中发了非常殊胜难得的、一般世间人连梦中也没办法想到的殊胜之心——为了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的果位,自己一定要趋入佛果;但在胜义中,对蕴、界、处所摄的一切万法全部都观为空性,而安住于无有任何所缘的境界中。也即披上了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缘盔甲,没有任何三乘执著之想,也没有缘任何能取所取之法,而安住于远离一切执著的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中。其实,这是因为他们完全诚信或懂得了,三种大的所为的缘故。那这样的菩萨在修学过程中,就不会从获得圆满菩提中退转,在大乘教理里面也不会有任何动摇,邪魔、外道、怨敌等种种违缘也不会扰乱他的心。

  可以这么讲,虽然在迷乱或疯狂者前,有迷乱或疯狂的境界存在,但当他们苏醒后,那些境界全都不会有。比如一个人吃错了药,在他眼前显现大象、恶狗、恶狼等向他冲来,对他来讲这是无欺的事实;可是没有病的正常人,这些迷乱全都没有。可见,说迷乱显现存在也可以,因为它在病人面前存在;说没有也可以,因为它在无病者前不存在。还有,在做梦时,地水火风的危害等种种现象皆存在,但醒过来时这些都没有;所以并不矛盾。

  于是有些人会问:梦中大海等种种现象的恐怖到底存不存在?回答的时候要分清界线,即:从醒觉者的角度来讲,梦中种种现象都没有;但从做梦者的角度来讲,这些都存在。同样的道理,因为三界轮回中的众生都在做梦,所以在现相中,痛苦、快乐,地狱、净土,苦恼众生、发菩提心,释迦牟尼佛成佛、度无量无边众生等一切万法皆存在;但在胜义实相中,这些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全都没有。所以,说存在和不存在并不矛盾,但必须分开现相和实相。

  2、丑二、宣说甚深之功德:彼具此法无戏论,远离疑虑具实义,听闻般若不退却,不依他转不退还。

  由于那些菩萨具有不可测度的般若智,即前面所讲的甚深和广大的智慧,在胜义中就能没有戏论或执著,同时他对般若法门的基道果也遣除了怀疑、犹豫和顾虑,对其甚深意义也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或者说具有诚信的实义。那这种人在听闻般若法门后,就不会退却,也不会依他转,更不会从大乘道中退还。其原因,他们在闻思般若后,凭自己的智慧真正感觉到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意义,和大乘佛教的不共精神——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正因为他们已经认识了大乘教义,那从这样的甚深意义中就不会退却,正因为不退却,也不会被他所转,更不会从菩提道中退失。

  所谓“不随他转”,即自己完全通达甚深意义,能够独立自主,不会对外面任何理论产生好奇心,也不会随着它们转,从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所谓“不被他夺”,即对甚深意义生起了特别坚定的定解,而且邪魔外道等外缘根本不可能夺走这种智慧。

  3、丑一、宣说所行之深法:诸佛此法深难见,谁亦无悟无获得,行利慈者证菩提,思众谁知不欲言。

  三界导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佛法中,般若是最精华,它极其深奥,一般的世间凡夫很难通达。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讲:基位蕴界处所摄的一切法了不可得的缘故,难以真实见到它们的本体;为此,道位所摄的一切法也没有什么真实性能证悟,果位所摄的法也没有什么可获得。也即从无见(基位没有什么可见)、无悟(道位无所证悟)、无得(果位没有获得)三个方面证成般若极为甚深。

  4、丑二、如此甚深之理由:众生喜处求诸境,住执不通愚如暗,所得之法无住执,故与世间起争议。

  有些人问:为什么很多大德或大成就者能证悟法性,而我们这些普通人不能证悟?其原因是这样的:世间很多愚昧无知的众生,无始以来一直在心中串习实有,首先是对山河大地、树木花草等一切外境有根深蒂固的执著,缘此自相续自然长期处于执著的状态当中。既然他们特别喜欢这样执著,那就不会通达空性,也即在空性的意义方面一窍不通、愚昧无知,就像处于特别黑暗的环境中一样。

  的确,现在大多数人对佛教所讲的空性意义完全不懂。不说甚深的空性义,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有前世后世,无量无边众生一直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很多人都云里雾里,根本不懂;那他们自然会认为万事万物实实在在存在。如果我们跟这些人交谈,也不会有共同语言,可能只会引发争论。即使学过中观等空性法门,或稍微有一点悟性,跟这些人争论,也会觉得很困难。

  虽然佛陀在这里讲:所得的般若法义不可能有所住的对境和任何执著;因为一切万法并不像世间人们所贪执的那样,以中观正理观察时,它们皆了不可得、绝对没有。但世间人们特别愚痴的缘故,根本不懂。因此具有出世境界的人,往往会与这些没有境界的人发生冲突。不过佛陀说:“世人与我诤,我不与世诤,世间承许有,我也承许有。”(记得在1989年,印度堪布南卓给我们讲《入中论》时,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后来我在很多《入中论》的讲义中都看到过。)

  所以,世间人说柱子存在,我们就哄世间人说存在就可以。就像小孩觉得玩具很重要,一直在父亲面前苦苦哀求想买一枝枪,若他特别不听劝告,虽然父亲觉得买一枝枪没有实在的意义,但为了随顺他也会说有枪很重要,而且还会到超市中去买一枝给他。如果枪掉了,小孩一直特别伤心地哭,父母也会随着他说枪掉了很可惜,甚至还会再给他买一枝。

  佛陀也是这样,虽然一切万法本来都不存在,也会随顺世间而说,因为佛陀不可能跟愚昧无知的众生一直争论。比如我们说:眼见为实,一切万法都存在;那佛陀也不可能用强有力的依据来说不存在。

  虽然自己学过中观等佛教的境界,但跟从来不学佛教的人争论也没办法。所以最好随顺,他们说什么就说什么。跟世间人沟通也不能太固执,否则自己所想的目标很难实现。

  5、壬一(认清所得之果)癸一、比喻:虚空界于东南方,西方北方无边际,上下十方尽其有,不成别体无差异。

  虽然所获得的果在名言中有差别,但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则没有差别。

  首先讲比喻,当然最好不过的比喻就是虚空。在名言中,虚空界可分为东方的虚空、南方的虚空、西方的虚空、北方的虚空;但它在四方全无边际。再细分,还可分出东南的虚空、东北的虚空、西南的虚空、西北的虚空,以及上方的虚空和下方的虚空;但也没有边际。总之,虚空在整个十方(四方+四隅+上下)都存在着,无论在哪一个世界,都没有虚空不遍及的地方。当然,如果用智慧来详细观察,就不能说虚空存在于十方世界,甚至连东方虚空的本体也找不到。论典中说:虚空是无为法,它的颜色、形状、本体、体性一点一滴也找不到。所以,不同方向的虚空也不成他体,自本体也没有形状等不同的差异。

  对心性来讲,虚空的比喻只是片面一方的表示。宁玛巴所讲的“托嘎”,也要通过观虚空来认识心的本性。这方面亚青阿秋喇嘛那边修得非常多,很多弟子都有觉受。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要求大家修,但后来人渐渐多了,大家共同到山上去也有一定的困难,这方面就要求的比较少。但我想,只要我们把加行和理论上的闻思圆满,修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就不会有大的困难。

  总之,对很多修行人来讲,虚空都是认识心的本性、通达一无所得境界的好比喻,当然这也是般若等经和续部中一直用虚空喻来表示的原因。但大家一定要清楚,这并不是说心性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在它的背后我们还要了知远离一切分别、思维、言说的境界,这才是所获得的真实之果。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3-6)

下一篇: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5-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