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12-423)

创建日期:2021-11-25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12-423)

  辛三、故当呵斥取断空者:

  佛说诽谤双运界,如持虚空断见派,

  释迦佛法之盗贼,亦是毁灭正法者。

  《涅槃经》中说:执著空之空性者如同裸体外道,无有解脱;而不空之空性乃如来善逝之正教。意思就是说,空之空性是裸体外道——断见派的一种观点,而不空之空性即承许如来藏的光明分,这才是真正的正见,属于如来善逝之正教。佛在诸多经典中说:宣说显不是空、空不是显的所有补特伽罗,就如同执持虚空断见派或者无色界空无边处的见解一样,以此将诽谤一切双运界,他是释迦牟尼佛佛法之盗贼,是毁灭正法之恶劣者。

  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即是现空双运,显现与空性二者不能离开,假设仅仅执著空性,破除了一切显现,这就是佛陀正法之盗贼。《智慧手印经》中说:空性无生谁未作,无见无来无迁变,缘彼说我学皆空,此乃佛法之盗贼。《指鬘经》中说:毁坏佛陀教法者有两种,一者为断见派,执著一切皆不存在;一者为常见派,主张一切有我。

  应该了知,佛法从基道果任何一者来讲都是不离现空的,比如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抉择了空性,但其中并未否定光明,《般若八万颂》云:心无有心,心之自性即光明。何时真正通达空性、光明无二无别,才会将二转、三转F轮圆融一味,否则,对于此理未能善加辨别,在研读《涅槃经》时,认为如来藏是常有的、光明是存在的,然后将抉择空性者全部判为外道法门;见到《般若经》时,认为空性的说法绝对正确,只要说是常有存在即属外道。或者,认为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不是自相矛盾,或者承许他空时自空派已经成了外道,承许自空时他空派就成了外道。但是,若能依靠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所宣讲的窍诀,对佛经、论典都会圆融地做出解释。希望诸位能够经常翻阅《般若经》、《楞严经》等,对其中所说教义多多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力求通达佛陀所宣说的真正教义。

  不论哪一个传承,凡抉择中观见解,即应承许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是最高的,尤其藏传佛教许多宗派都自称自己所持的是中观应成派见解,但对于他们所抉择的到底是不是应成派的究竟密意则多有辩论。

  对于最究竟的中观见解,有些宗派认为最后现前的应该是一种单空境界。但这种远离光明的空性是绝对不合理的,麦彭仁波切于《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通过教证、理证对此观点作了非常详细的破斥:自心于基道果时均具足光明,否则众生于最初时不会产生迷乱的对境,无有现基之故,然非如此,由于众生未能认识此现分,故而产生种种迷乱;最后一切迷乱显现融于光明法界,从此之后凡夫众生不复存在,众生亦不会再次转生轮回。

  辛四、于理证亦有妨害:

  以理亦知此观点,于有诽谤为无理,

  依靠定解金刚火,能焚恶见之高山。

  承许究竟圆满时唯有单空的观点已经将有者诽谤为无,如此则不仅相违于教证,且于理证也有一定违害,如名言中空性、光明均应承许为存在,胜义中,光明是不可思议的如来智慧,空性也是凡夫分别心无法思维的境界,然而本来存在的光明、空性等,你等却将之诽谤为无,此种说法于正理面前永远无法立足。

  不论二转F轮还是三转F轮,作为佛教徒,应对佛陀的究竟密意圆满解释,但现在许多人不仅无法诠释佛经密意,而且依据自己的分别邪念妄加臆造,对佛经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实际不必依靠佛经教理,仅仅自己推测也应了知,自己的心不仅是空性,而且存在光明一分,此光明分若于名言中不存在,则成佛时又于何处现前呢?因此,应依靠二谛之定解的金刚火,摧毁他人执著脱离显现的邪见高山。

  对此处所讲道理真正生起定解并非难事,不论依靠显宗哪一部经典,通过自己详详细细的观察,所谓心之本性并非单独的空性,从空性而言,其本体虽毫无疑问应承许为空性,然而从另一角度,其明现分也绝对不能否认。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七宝藏》等论典中经常引用水月的比喻说明:心之自性从空性角度无有丝毫可得,如同水月之上无法得到天月的一点一滴一样,然而从现的角度却可以无欺显现,此现空双运的本体于任何具眼目者前均可无欺获得。

  己二(以此理宣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二: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二、别说显密要点与见解之差别。

  以下总说显密共同要点。总的来说,显宗也是首先将显现、空性,或者名言与胜义分开抉择,最后方能通达无二的心之本性。实际心之本性是显现、空性无二无别的,但凡夫众生具足一切烦恼束缚的缘故,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首先都应分开抉择。

  庚一(总说显密共同要点)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辛一(略说)分二: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壬一、宣说二谛无别之义:

  是故中观诸论许:对于妙慧因中观,

  以理观察未成前,不成双运果中观,

  所以,有关中观方面的如佛陀第二转F轮《般若经》等经典,以及后代高僧大德所著的《中观六论》等论典,此二者分别称为经中观与论中观。在上述经论中,对于妙慧因中观,通过以理观察尚未成就之前,无法真实成立殊胜双运的果中观。

  如前所说,个别利根者不一定首先以轮番方式修持,但以一般渐次根基来说,现空无二的双运智慧一瞬间于相续中生起是非常困难的。故此,诸多经论中首先将显现、空性分开,依靠名言量抉择轮回因果存在、三宝功德不可思议,依靠胜义量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乃至分别观察二谛之正量所生之因中观未真正成立前,由其引生的双运果中观根本无法现见。

  因凡夫众生具有非常严重的实执心,故而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以断除其实执,之后再继续修持如来藏的本来光明。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者也是同样,修生起次第时观一切为清净,修无相圆满次第时观一切皆为空性,显现、空性分开修持;修持无上大圆满时,渐次根基者也是首先修习本来清净,之后再修光明任运自成;释迦牟尼佛转F轮时,也是先宣讲空性,再抉择光明。

  故虽以理而抉择,现空二谛之法理,

  然终成立无别果,此为因果乘精华。

  无垢光尊者在《大幻化网注疏》中说: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是暂时了义的观点,其最究竟的了义观点应是第三转F轮,因佛陀暂时宣讲了万法空性,其光明分于第三转F轮才真正做出了抉择。暂时来讲,对于现空二谛法理进行以理抉择时,需要通过轮番方式进行观察,然而最终究竟了义的观点应是现空无二,此观点即是因乘、果乘最究竟的了义精华。

  麦彭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以及智钦仁波切《大幻化网总说•开启宝藏之钥》都讲到:胜义谛、世俗谛二者,暂时在密宗也应分开抉择,究竟则是现空无二无别。由此可知,显宗、密宗抉择的意义实际根本无有差别,一般密宗提倡的五十万加行、修本尊等,在显宗均是以隐藏方式宣说,但密宗所说教义显宗不一定全部具足,同样,显宗大乘所说教理也不一定全部在小乘根基众生前宣说。

  显宗、密宗虽然无有任何差别,但于现今时代,很多人对密宗经常产生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甚至认为密宗佛像不能与释迦牟尼佛像供在同一佛堂中,此类人实际对显宗教义根本未打下良好基础。有一个人说:修学显宗,密宗上师不高兴;修学密宗,显宗上师不高兴。他自己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实际显宗、密宗的上师不应为此展开争论,而应于外道前辩论并使他们了达佛法,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辩论。现在部分的密宗行者既没有讲经说法,也未实地修持,唯一依靠灌顶等方式进行引导,由此导致许多修行人对密宗无法生起真正的信心。

  通常而言,需要依靠小乘观点抉择名言量,如《俱舍论》对五蕴、十八界等安立的观点,即使中观应成派也是承认的,《入中论》中色以及蕴等的法相与之抉择的完全相同。《俱舍论》是小乘以抉择名言量为主的一部论典,《中观根本慧论》则是未区分应成派与自续派的一部总的中观论典。现在个别法师将中观与俱舍混于一处,以俱舍观点解释中观,以中观观点诠释俱舍。当然,中观当中以名言量抉择时依靠《俱舍论》解释确实无有不可,然而中观所讲的胜义观点若与俱舍所讲之胜义结合宣讲,那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根本不可能成功!

  壬二、显宗以轮番方式引生双运大中观:

  彼等智慧以轮番,断除二边皆不住,

  超离思维之境界,是故乃为大中观。

  闻思派首先抉择空性,于空性中可以显现,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依靠显、空二者断除有、无之执著,最后有、无二者均不存在,获得远离一切思维言说的境界,即是所谓的大中观。

  为何称为“大”中观呢?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容纳,是圣者离一切戏论的一种境界,为表明其完全属于圣者境界,凡夫无法领悟其中的甚深内涵,故以“大”中观、“大”智慧来表示。个别人认为“大中观”、“大圆满”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其中的一个窍诀就可以完全通达,但仅仅依靠一些相似的皮毛而获得真正大中观、大圆满的证悟谈何容易!

  直至依靠轮番式,未证究竟智慧前,

  非为诸佛之密意,精华究竟大中观。

  依靠胜义谛、世俗谛轮番交替的方式进行观察,在没有证悟究竟智慧之前,此人即未通达诸佛的究竟密意,也即乃至存在现与空的执著之前,就无法获得佛陀真正的双运智慧。

  不论修习大中观还是大圆满,很多修行人通过上师指点或窍诀修持时会获得相似的一种境界,但这只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所谓的“我”也出现了,贪心、嗔心也随之产生了,这就是修行力量不足导致的。乃至以轮番方式修持未获得究竟圆满的智慧之前,根本无法证悟诸佛菩萨的究竟密意,根本未能通达究竟大中观的精华要义。

  辛二(广说)分五: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四、宣说彼之异名;五、彼者唯是各别自证之行境。

  壬一、入根本慧定之究竟果中观:

  犹如燧木摩擦火,二谛无垢之妙慧,

  所引双运大智慧,息灭有无等四边,

  圣者入定之智慧,安立双运果中观。

  如同燧木、燧垫通过磨擦生火后,其自身也会随之焚毁一样,首先依分别念以名言量抉择显现、胜义量抉择空性,也即以显现断除无边、以空性断除有边,通过长时间的修持之后,对于显现、空性二者的执著,也会如同燧木、燧垫一样自然而然消于法界。

  因此,以观察名言与胜义的无垢妙慧可以引生无二双运的大智慧,此时,空不空等一切戏论之边完全焚尽无余,此真正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即安立为无二双运果中观。

  壬二、后得妙慧非为真实现空双运之理:

  不偏二谛后得慧,虽立现空双运名,

  然而入定大智前,不缘现空双运性。

  既不偏于胜义也不偏于世俗的后得妙慧,虽然暂时可以安立现空双运的名称,然于入圣者根本慧定之殊胜大智慧前,根本不会缘显现、空性等任何一者,完全是无二无别双运之体性。如显现以外无有空性、空性以外无有显现的一种境界,于名言中可以暂时安立为现空双运,但于圣者根本慧定前,显现空性、清净不清净、常无常等一切所缘皆不存在。此种境界必须通过修行才能获得,所谓的显现、空性等完全是凡夫分别心前语言和思维的对境,根本不是真正的现空双运,就好像以手指指点月亮时,手指绝对不是月亮一样,仅是依靠这种途径表示而已。

  壬三、真实现空双运非为言思之境:

  显现名言量之境,空性胜义观察境,

  双运现空相融分,彼等均是言思境。

  为何此时不能称为真正的现空双运呢?因为这一阶段所得到的显现只是名言量的对境,比如柱子,人们以眼睛可以见到其颜色、形状,心中也如此寻思:此柱子不空的部分即是显现,它是明明了了存在的。所谓的空性,仅仅依靠胜义量——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将一切万法首先抉择为微尘,之后再进一步抉择为空性,这也是依靠分别心抉择所获得的对境。而双运即是名言量的显现与胜义量的空性二者不可分割、互相圆融。上述所有境界,均是分别念的一种对境,因而此现空双运并非圣者根本慧定的殊胜境界。

  既然如此,于圣者根本慧定时,是不是除二谛抉择之显现、空性以外现前的一种现空双运呢?

  并非如此。无垢光尊者说:具眼翳时与不具眼翳时所见的对境为同一者,然而眼翳消除时所见却完全不同,同样,最初现、空二者完全分开,分别具足现和空的执著,但真正通达万法本性时,所谓的现与空根本无有二致,是一模一样的。

  凡夫众生对显现与空性的执著极为严重,因而释迦牟尼佛为对治凡夫相续中的这两种实执,分别转了二转F轮、三转F轮,当显现、空性的执著完全消失于法界时,即无余现前现空双运的智慧,此智慧唯是各别自证的对境。

  超离言思之入定,唯是各别自证智,

  有现以及无现等,以量观察均不成。

  超离一切言思的、各别自证的智慧即是圣者的根本慧定,此时,显现与空性、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等等,凡是依靠语言文字所表示的一切有现、无现之法,于此圣者根本慧定前根本无有任何所现。

  此种境界以凡夫分别心根本无法衡量,就像盲人一旦现见色法时,才能知晓大象的本来面目一样,同样,一旦真正开启相续中的无二慧眼,才能够见到无二双运的真实面目。

  凡夫众生依靠分别思维所判断的法界根本不究竟,何时能够现前各别自证的入定智慧,有现、无现等一切都不成立,虽说不成立,却也并非单单的一个空性,除显现、空性无余清净外,根本无有其他。如同饿鬼业力稍微清净而转生为人时于水上一点一滴脓也无法现见一样,依靠凡夫的思维、语言根本无法表达各别自证的境界,一旦真正获得此各别自证的境界时,显现、空性完全无二无别,此时无有任何语言思维等执著。

  壬四、宣说彼之异名:

  是故乃至以轮番,修持二谛即妙慧,

  一旦无有轮番修,获得双运智慧时,

  观察而破蕴所破,无遮单空亦超离,

  前面已经对显现、空性以及暂时的现空双运作了解释,而依靠轮番方式修持胜义、世俗二谛仅仅是一种妙慧,并不是究竟智慧,一旦无有轮番而是真正获得了显现、空性无二双运的殊胜智慧,也即柱子等万法的显现与空性二者可以于相续中同时现前,根本不需要轮番。

  有些人认为:既然一切万法皆为空性,那为什么见不到?通过中观理抉择时确实一个法也不存在,但离开中观理证的观察,反而会增加有的执著,就像开水放在火上时是沸腾的,离开火时就会很快冷却一样,同理,以中观理进行抉择时,万法似乎已经完全成为空性了,这时贪心、嗔心等都不存在,甚至以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然而一旦不再观察,所有的烦恼似乎丝毫也没有减少,全部都回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凡夫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实执非常严重,仅仅依靠理论观察是绝对不行的,必须通过精进修持才能真正断除烦恼等实执,比如眼翳者虽从道理上了知海螺为白色,但想要真正见到就必须依靠长期服药治疗眼疾,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在轮回苦海中流转,虽然短时间内已经通达众生流转的根源即是无明烦恼,但仅从道理上了知根本不足够,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精进努力修持才能够真正断除。

  何时真正获得了无二双运的智慧,观察的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所破根本不存在,抉择为无有丝毫自性的无遮单空也不存在,已经真正超越了能破、所破等一切法。龙树菩萨说:所破无有故,我亦无有破,汝等若说破,于吾大诽谤。真正来讲,实相当中无有任何可以遮破之法,因而如果有实宗说有所遮破的话,即是一个非常大的诽谤。《回诤论》中说:“若即无自性,遮亦无自性。”如果一切万法无有自性,则所谓的非遮或无遮也无有任何自性,已经完全超离破与所破、空与单空等一切法。

  此处的“遮”,格鲁派认为中观应成派究竟来讲应是无遮,宗喀巴大师在《善解密意疏》中引用月称论师《显句论》的一个教证:“世间所有言,无事无所有。此等为显无遮故,无事即无自性义。”意即世间上所有的语言,没有有事、无事,也没有任何所有,此等唯一显现无遮之故。实际此处所说的无遮,也并非世间一切语言最究竟即是无遮之意,而是指究竟应该超越一切,但暂时于有实执的有实宗面前可以抉择为无遮。

  不现能破所破相,具有现分方便相,

  具有殊胜之空性,远离戏论大中观,

  以及俱生大手印,具有此等不同名,

  皆是离心智慧故,余分别念不可思。

  究竟时,所谓的轮番修持根本不存在,由于已经真正通达了佛陀所宣说的究竟密意,一切能观察、所观察、无遮、非遮等全部超越,此时,能破的显现与所破的空性于此境界前根本不存在。

  然而此时仍然具有一种现分的方便相,以大圆满的术语来讲,即自性空性、现分不灭。此现分不灭从高一层次来讲,即是佛陀化身;从较低层次而言,即是大悲周遍之相。也就是说,佛陀从空分来讲已经完全证悟,从现分来讲,其大悲心恒时具足,在证悟空性的同时,大悲以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上师心滴•二者极密诀虚空广界》中说:“如见太阳皆见如来藏,如见日光以从现分言。”就像见到太阳一样,已经真正见到如来藏之明分,但此明分是不是如太阳般光芒万丈呢?其实这也仅是从现分角度进行比喻的,从密宗角度是指光明,显宗角度则指其现分。此大悲现分恒时不灭,虽然世俗的一切显现已经全部灭尽,但如来藏的光明一分不会灭尽,《涅槃经》中说:如来藏之自性为光明。此自性光明,不同人所见各有不同,其实即为大悲自相,根本不会灭尽。

  个别人对空性、光明二者不能平等对待,经常偏重其中一者而舍弃另一者,但不论执著其中任何一者都会堕入一边。诸法本体即是空性,对此应深信不移,就如显宗般若法门当中所抉择一样;从密宗来讲,对于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觉性本体亦应有所认识。光明角度而言,如密宗大圆满中所讲到的托噶,显宗则如《十大如来经》所讲一样。故而对空性、光明二者不能轻视任一边,都应同等对待,所谓的空性大悲藏也是如此,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虽于凡夫分别心前将此执著为单空,然而对此单空逐渐修持时,空性也是不存在的;光明一分也是如此,眼前所见到的明点与心相续中对无量众生现前的大悲心其实都是一种执著,但对此执著逐渐修持达到无缘时,即是佛陀的大悲自性。就像未成熟的孩童长大成人时,其本体根本无有任何改变,只是从原来的少不更事变成现在的老成持重,同样,现在对空性及大悲心等虽然具有一定执著,但其本性逐渐清净时,就会真正获得光明空性无别双运。

  上述所讲的大悲相于不同续部中有各种不同名称,比如现分大悲、殊胜大空性、离戏大中观、二谛无别双运、智慧到彼岸,噶举派称为俱生大手印,禅宗称为明心见性,还有光明大圆满等许多不同名称。虽然名称各不相同,实际本体根本无有任何区别,关键一点即对其是否真正有所认识,如果偏堕于自空、他空,或者无遮、非遮等任何一边,则不论为其取上如何善妙绝伦的名称,也根本未能通达它的真正本义;一旦已经究竟了达其真实意义,任何名称都无有丝毫差别。

  有些人认为中观和大圆满二者格格不入,学习一者就不能学另一者。实际上,二者只是观察方法和趋达目的地的途径有所不同而已,就像乘飞机与火车一样,虽然乘坐的交通工具不同,但到达的目的地完全相同。

  真正通达此种无二境界时,其他的分别念以及一般的语言、比喻等根本无法进行诠释。因此,若能对上述境界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其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它是诸佛菩萨智慧的结晶,是诸佛菩萨通过多生累劫积累资粮所证悟的境界,故而仅仅对其生起信心的功德也是无与伦比,《宝施童子经》中说:“曼殊室利,若诸菩萨无善巧方便,经百千劫修行六波罗蜜多。若复有人闻此正法,生疑心者,所得福德尚多于彼。何况无疑而正听闻及以书写,受持,讲说,为他开示。”也就是说,有些人未以般若波罗蜜多摄持而精进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等,这种功德非常大,但若有人仅仅听闻般若波罗蜜多并对其生起怀疑,则此人功德已经远远超胜前者所得之功德,更何况无有任何怀疑,对此般若法门读诵受持演说,其功德更加不可思议。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97-411)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424-43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