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25课2禅定

创建日期:2022-01-20

  前行备忘录25课2禅定

  《前行备忘录》【第二十五课/第二节】

  [想做到寂静,身体就要远离愦闹,心要远离妄念,]

  这个妄念,是站在共同和不共同两种断绝妄念的立场之上讲解的。从总的角度当中来说,仍旧站在共同的立场之上。

  现前我们作为修学不共同无上窍诀大圆满方便教授的弟子们,要记住如何调伏妄念,就是要把意识转为道用,和智慧转为道用,所有的一切调顺烦恼,乃至当时的禅定都要聚集在这上面,要认识到如何远离妄念,要细致一些啊。

  若要是这次把禅定都圆圆满满地认识,那我想,我们就在这个共同的角度当中,讲解不共同之法,把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的整个要求,都在其中圆满,那以后修的过程当中,就好办得多了。

  若要是不细致的弟子,即便为你传讲多少遍,也就是那么回事。比如说,我们这两天乃至今天所传讲的禅定,以前讲过吗?都讲过,天天都在讲这一点。甚至有些人都会觉得,为什么上师天天讲这些道理呢?是这样的吧。

  前两天喇嘛仁波切说:有些堪布一出门的时候,都说喇嘛仁波切对理论方面不是很通达,只知道如何调伏内心。

  上师说,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传讲的八万四千之法,就是讲解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他作为后代弟子,也只懂得如何调伏内心,其外的教法是不懂的。“调伏内心”里面已经含摄了一切,还要懂什么法呢?

  我们现前在讲的过程当中,好像天天都在讲这几个阶段。是的,若要是能把所有的法集中到这个法,它就是我们现前所追求的目标。就应该这样的,你要是能把这两天所传讲的法集中到一个法当中,能理解圆满通达,那你就是一个善知识。

  当然,有些不懂的人总觉得“散”得太厉害,比如今天讲解了别解脱戒的见修行果,明天讲解菩萨的见修行果,后天再讲解密宗的见修行果;再要支分的话,小乘分为十八部、缘觉等等;按照各宗派的见修行果,乃至树立见解方便,一一传讲就觉得越来越深了。光会“散”不会“收”的弟子,只能说已经播下了成佛之种子,但即生成办解脱的机会可不大了。

  所以我们既要会“散”,还要会“收”,尤其作为密宗的弟子。

  不是现前都说:我在YQS修法吗?我是YQS的传承吗?YQS的标题叫什么?YQ邬金禅修圣处,以禅修为主的圣地。作为禅修,当然时时要站在窍诀的立场之中,去理解它所有的一切理趣。都要站在窍诀之中去理解,这就说明“收”才是我们的特色。

  像平常一到汉地的时候,很多居士带着我,但平常我到饭馆里头吃饭是非常少的,即便有时候一去,我看到那些居士们都说:“好,先说说你们这个饭店的特色菜是什么啊?我就要点这几个特色菜”。

  就像这一模一样,我们YQS的特色是什么?就是窍诀。窍诀这个词很容易了解,但是能把所有的法都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理解,并且如此行持的人可就少了。所以我刚才为什么一直教诫,上师瑜伽导修前面的前行之前行部分必须要了解,原因就在之上。

  要记住,修学什么样的传承者,都必须要体现出什么样传承的特色啊。

  嗯,总不能说YQS的特色是狗,只要比狗咬一口,这就是YQS的标志。

  都细致一些,总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弟子们都越来越好。相对来说,由于今年讲解《前行备忘录》的原因,从总体密宗的理论,乃至其他法的一些理论,乃至实修的经验,或实修的方便之上,至少我想,决定有大大提高。这是没得说,这绝对会的。

  [其中身体远离愦闹就是舍弃世间,舍弃世间有两种,一是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

  因为当我们开始行持禅定的时候,若一直贪执着身外之物,那对禅定修学起到极大的危害。怎么说呢?禅定讲解一心不乱是吗?当你开始心散乱,而想到自己的一些身外之物的时候,那心很容易飘散,这时候,想要回到一个禅定的状态之中,是不可得的,所以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

  当然作为在家的居士,平常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时候不做一些考虑,总觉得不圆满。但是要记住,这时候就要想到对身外之物时时贪执的过患,也就是它的过失,应该要多想一些,下面也讲得非常细致。

  总不能觉得:我这只是临时找个借口而已,实际当中可不能这样的,因为我不去想它的话,怕等两天这件事情又会搞砸等等。但这时候即便天塌下来,我们都要把它搁置在自己的身旁。

  当时我在汉地的时候,也给一些修行人和很多修行之者说:是的,世间的很多事业,是需要去成办,因为你有家庭,你有你的事业。有时候不如是去成办的话,可能即便你自己说的过去,旁边很多人面前都说不过去的。但是又要记住的是,作为一个修学的弟子,一天起码要抽出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修学,这点即便你遇到天大的事情,都必须这样做。其外,在一年时间当中,若要是有一点点时间的话,如是修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我到新加坡的时候,我就看到新加坡的这些信众也非常好。当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两天假期的时候,要不一年的假期当中,他们几个人,因为新加坡的地方不是很大,就在郊区租个小小的房子,几个人就住在里边开始打坐。当然,若要是有个很好的导师为他们引导,我想这些居士都非常非常虔诚。但即便是像国外,由于缺乏导师的缘故,也就像我们大陆一般,还是自己看看书,书上面怎么讲解修学,就怎么修学。实际上非常虔诚,应该得这样。

  现前很多人都说,这一段时间我应该在高原地方多待一段时间,一回到家后,就没有昼夜地去成办世间的事业。那么以上的修法,即便以前有一点点感受,但由于后面完全趋向于世间散乱之中的缘故,前面的见解自然会消尽。

  因为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不管你对等持的认识,是了知阶段还是觉受阶段,了知犹如补丁,很容易脱落;觉受犹如烟雾,很容易消散,都不稳定。

  所以在高原地方呆一段时间后回到家的弟子们,都要铭记心中,见解每天都得修。如果你在短短的时间当中,修学了一段时间,后面完全趋向于世间的事业,修不了法了,那么前面修的法,只能说,可能以前由于具备三殊胜法的缘故,播下了成佛的种子,但今生成熟是不现实的。

  类似这种想法的弟子也挺多的,我在汉地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说:这两年我想就不工作了,想到高原地方好好闭个关,后面再回到事业当中去追求事业。如果你在追求过程当中,后面完全昼夜都进入事业当中,做着与修法无关的事情,那么即便前面有一段地修法,也起不到切实之作用,修法应该要长时间修学去做。

  [二是断除对内在有情的贪恋。要想去除对身外之物的贪恋,就必须念及其过患。]

  因为轮回的这种事情有多少,它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无垢光尊者曰:“若要是不断绝这种无益之思维,纵能自在三界,仍不可心生满足”。就是说,当前我们即便能创造多么大的事业,但是由于我们的贪心永远是无底洞的缘故,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想有十个,有了十个想扩大成百个,有百想扩大成千个,永远没头没尾,没有一个尽头。所以我们前两天在讲解,即便一个在家的居士,在从事自己的事业当中,若没有佛法的背景,这种事业完全是一场赌博,所以没完没了地往前推进,总有一天决定会碰到一面墙,这时候就会遭受极大之痛苦。

  我们现前仅仅用炒股举例,现前汉地不是很多人都在炒股吗?有时候,本来他可能会赚一点点钱,但是由于贪心太重的缘故,“我想这个能不能第二天翻到几倍?”想是这样想,但实际往往是颠倒的。到第二天,可能连他的本钱都拿不回来。如是亏本的人,在汉地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刚刚所说的,没有佛法的背景。

  佛法告诫我们的是,时时要满足,不要太贪欲。世间的这种事情,贪欲越重,永远不会有尽头的,所以要有一点点的满足心才对。人没有满足心,这个人终究会碰到一面墙,这时候就要遭受极大的痛苦。后面再开始后悔,说前一段时间我不应该这么做,那来不及了,世上没有后悔药,这谁都知道。

  所以都要铭记心中,在面对世间事业的同时,应该有一点点满足心。即便你把这个家产做的有多么好,等你临终的时候,说是留给后人。但是后人以你这个财物会做什么样的事,谁都不知道。现前在汉地为父母留下来的财产,儿女开始打官司的事情,比比皆是,还不如父母没有这个财产更好,不需要丢这个脸了。

  因此要记住,在不冷不饿的前提之下,应该要多修学一些法。要记住,时时要观待身外之物的过患,刚刚已经说过,这里头也在讲解。

  [怎样忆念它的过患呢?想到积累、守护、增长]

  想到积累的时候,要怎样去积累?白天不停地忙,晚上时时守着它,所以时时在痛苦的状态当中积累着世间的事业。还需要守护,怕他人偷走。在自己用的过程当中,要是用的太多的话,心里又会产生出一些吝啬心。吝啬心当中,不舍得自用,又不舍得给他人用,等等等等。还要想把它增长,这个增长的过程当中,又要产生很大的烦恼及痛苦。

  [或者积累、守护、毁灭三种祸患。]

  应该要想到这些,下面有这三种祸患的解释。

  [首先就积累方面来说也有修行人和世间人两种情况。世间人,夏天当土匪、冬季做盗贼,受苦受难、为非作歹来积财累物;]

  都是这样的,但细致观待,自己又能吃多少呢?前一段时间我在汉地的时候,有时见到一些家庭条件也不错的人,但平常他又能吃多少呢?甚至有一些在生意上忙得不得了的人,平常可能吃的还是一些包子、方便面,就要开始从事他的事业。天哪一天忙那么长时间,乃至大脑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想着该怎么办这件事情,但平常吃的也就是这么一点点。真苦,一点都不合算,是否是这样的?细致想想,等两天你死去的时候,以前所创造的一切,又能做什么呢?

  我前两天跟你们说过,有一次我回到家的时候,我们家乡死了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一个男的,当时我就在那间房子里头,死人就放在我的前面。这一家至少有七八口人,这个男的可能就算是他家里的栋梁吧,平常所成办的一切都是靠他,真的是没有什么可修行的时间,吃不好穿不暖地忙了那么长时间,当那天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心里非常非常可怜这个亡者。

  从小直到现在,不停地忙于这个家庭,家庭条件可能比往昔好些,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今天躺在地上的时候,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以前所赚的一切血汗钱,他总不能说死了以后再回到这个家来享受,这是不可能的。若要是当时有一点点修学佛法之基础,那今天在面对这种可怕的事情之前,他可能会得到至少一丝毫的快乐享受。若要是生前,一直忙于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一切对他起不了丝毫之作用,当时遭受的一切都是痛苦,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得要观想一下。

  作为出家的弟子们,我们已经远离一切红尘,但是表面远离,内心时时羡慕世间的话,当然也和追求世间的人没有丝毫区别。

  作为在家的居士们都要铭记心中,这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客观的定律。不要觉得,这是一个修学佛法的弟子,为了断绝这样的事情而找的一个借口。这当然不是一种借口,是否是这样,细致想想。所以我们现前在面对一切当中,在不冷不饿的前提之下,应该多抽一些时间修法。不能长时间在高原地方居住,不能长时间在幽静山林当中打坐,只要这一点已经知道,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即便回到自己的家里,平常也要抽一些时间多修修法。

  不要想:我现在很年轻,我现在从事的是世间事业,等我老了的时候再说吧。你能不能老,谁也不知道。即便到老的时候,我们看见很多老年人,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让他坐一个小时,他坐得了吗?他身体是吃不消的;让他多念诵一些经,他也念不了;让他到很远的地方去求学佛法,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没有这样的力气了;即便到高原地方这样殊胜的佛教圣地去求学佛法,由于四大衰弱的缘故,也不能长时间呆着。所以到了老年的时候再修学佛法,那一切都晚了。现前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应该多修一些佛法。

  所以从刚刚所传讲的这些道理当中去观待,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我们刚才所传讲的一切,也不是说,要你在现前不具备福报的条件下,而抛弃一切去修学佛法,你也做不了的,也不需要这么去做,只要在现前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之外,再抽出一定的时间,去修学佛法。

  刚刚所传讲的一切,费了那么大的劲,就是讲这一点,多抽一些时间修法。不要仅仅在世间事上面这么散乱,因为时间一天一天开始趋向于死亡,等到达终点的时候,我们以上所成办的一切世间事,没有丝毫之利益。只有靠出世间来成办快乐,所以我们现前不得不多积累一些出世间的福报,要记住哦!

  刚才已经说过,世间的人就是这样的,不停地忙于世间的事情。即便你能做得多么好,但到达临终这一时刻,也没有丝毫之利益。就像我刚刚所说的,像这个人,他家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但他现前已经躺在地上,已变成了一个无情之物的时候,这时候对他来说,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等两天我们也同样一个道理。

  [修行人,起初从学习字母时就口口声声说“如果懂得知识,就可以养活自己”,】

  很多很多出家人有这样的概念:我要是出家,穿上出家的法衣,那怎么说,我也饿不死。我可以在一个寺院当中,生活条件等等,就不需要再愁了。可以拼命在这时候,比如说持戒,乃至在学习理论上面多下一些功夫。

  要记住,当时的发心已经偏邪,即便当时你能持戒,乃至修学一些理论,但对成办解脱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这与世间人追求世间的事业,没有多大的区别。

  [动机一直专注着现世,上师和僧人凭着自己的能力,拿佛法和普通财物做交易,来谋得俗世财物。]

  有很多很多都是这样,昨天我们已经讲过,在讲解布施的时候,所谓的财施,是针对在家菩萨而言的。

  但是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现前本该做的事情,当然是闻、思、修三种智慧之善业。但现前很多人抛弃这个观念,去谋求世间的财物。用不同的手段,得到这样的财物,说后面做上供与下施。前面由于欺骗众生,乃至后面从事这样的善事,他的意乐绝不会是那么清净。因此,米拉日巴曰:财物及意乐不清净的话,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都没有丝毫之利益。所以我们现前该做的是什么?从闻、思、修三智慧当中去成办这样的事业。

  可能在座的弟子们都知道,我从初次为你们传讲佛法,乃至今天,我没有让一个出家人去成办这样的事、那样的事。是的,这两年有几个居士,在成办我们家乡的那个寺院。这一方面是他们自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心愿,对我来说,恩德也是非常大的。其外,对任一个真正修学佛法的弟子,我没有让一个人去成办这样的事,没有一个。

  因为我们现前必办的事情,都是以闻、思、修三种智慧而成办这种见解,这是我们本该做的事情,也应该如是做为妙。像很多很多与这种闻、思、修三种智慧之善业无关的事情,还是少做一些,因为对不起我们出家时的心态和行为。

  所以天天都在说,我们也是在做一次买卖的,亏本的买卖不做。这是我们的法规,必须要做到这一点。由于追求这种现象非常非常多的,所以应该要注意到这些。

  当然也不是完全排斥做一些其他的善事,在我们能抓住重点的基础之下,成办其他的一些善业,当然不反对的。

  就如同在高原地方,我们平常所传讲的,乃至行持的法,为无上窍诀大圆满,但平常也从事各式各样的善法。对这些当然不反对,刚刚所传讲的是,完全抛弃主修去成办一些辅助的事情,这就有些反对,要记住了。知道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以后自己该怎么做了。

  [接着是守护财产,白天当人,晚上当狗,不分昼夜一直小心提防怨敌盗贼猛兽……]

  很多都是这样的,家里有一点点东西,所以天天想到,会不会被谁偷走啊?又想到了谁来借一点东西,等两天会不会还?等等,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这样的事。因此,想到这样的事情,就要想到人活着一生求的,就是一个幸福与快乐。当我们具备一些财产的时候,在积累乃至守护过程当中,时时会提心吊胆。

  (师显病疲相)因为这两天真的是这样子,非常糟糕,像比如说我的大脑有点清醒的时候,不仅仅是在讲的过程当中,一句一字呈现在我的大脑之中,非常非常清晰。不仅仅是现前所传讲的法,我还可以像几十年前,上师给我们传讲的很多很多,在讲着的过程当中,就都显现在我的大脑之中,讲起来非常非常轻松。但是当身体有点病的时候,天呐,可能也就是呢,什么样的魔进入了我的大脑之中,我也不知道。总之不要说,以前的这些事情,即便所说的话,乃至有时候看着字的时候,明明认识的,还读不出来了。天呐,累死我了。好嘞,就是这样的。

  所以要从多方面去观待身外之物的过患,比如说在财物积累、守护和增长的过程当中,要遭受多么大的痛苦。即便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种财产,在积累、守护乃至一切过程当中,都会染杂贪、嗔、痴一切烦恼,使业及一切烦恼显现,所以最终的归宿,当然是三恶趣。

  从多方面的角度当中去观待,第三是:

  [增长财产,人们往往当有了一分财产就看能否达到十分,有了十分就着眼于百分上,有了百分又盯着千分。我们要心心念念想到诸如此类的痛苦。]

  所以在成办这些过程当中,都是一种痛苦。刚刚已经说过,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也不是说,这个道理的结论就是要抛弃一切,从此以后只能修学佛法。

  这是做不到的,若都能这样的话,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后代弟子传讲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多余的事情,只需讲解一部法即可。但是由于众生根机不同的缘故,所以需要传讲不同的法门。

  也就是说,当我们现前在追求世间事业的同时,要铭记这些道理。仅仅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中,即便追求有多么顺利,但是终究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

  如同莲花生大师曰:今生的时间是稍许个月。也就是说,即便得到这样的财物,享受的时间也只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是无量的,若不具备出世间之功德,那无量遭受的痛苦就更大了。因此,从这个上面去观待,乃至取受这样的见解,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也不是说啊,在家的居士,只要今天讲解这个道理,明天都进入山洞当中去打坐。这是谁也做不到的,即便你去做的话,可能等两天还会后悔。

  所以前两天说过,行持什么样的行为,都要针对当时的见地和时间来定夺。但是尽量要做到的是,在不冷不饿的前提之下,应该多修学一些佛法。回到家的时候,应该要记住这一点的,因为世间的事是永远办不完的。

  我们昨天已经说过,我们这个家庭乃至我们的事业,是从我们祖祖辈辈直到现在一直创造的,但永远没有圆满过,直到我们现在。你想圆满,不可能的。从我们祖先直到现在没有圆满过的家庭乃至事业,光凭你一个人的力量能圆满和满足吗?是不可能的,还需要靠后面儿女、子子孙孙不停地忙于这个家庭和事业,永远不会有圆满的时候。

  所以,我们现前什么算是圆满?知足的时候,就叫做圆满。已经知道这是个无底洞,就已经知道我该怎么去做了,有知足的时候就叫圆满。就像一只天鹅在飞翔的过程当中,一直寻找天边,但是永远飞不到天边。当它何时知道没有天边,降落在一个地方的时候,这就是真正的天边,要记住这些道理。

  因为我们现前在修学出世间法的过程当中,要懂得这些道理,要不等两天一进入世间当中,因为看见的,都在追求世间的事;听得着的,都在说世间的事,所以我们的内心乃至行为也自然被这些牵着行走。

  现前依靠要修学佛法的辔头,来时时控制着这个速度,就像你是一个司机一般,方向盘在你的手中,怎么行走,就要由自己来把握这个速度:跑得太快的时候,可能会出一些事故,所以要慢一点;若要是跑得太慢的时候,又快一点。时时都在这个正念当中行持为妙,当然前提必须要通达这些道理。

  刚刚已经说过,修学禅定的弟子,应该要断绝哪几种;断的过程当中,要怎么断等等,所有的道理都要铭记心中。禅定不是一种单调就能成就的,它必须要具备众多因缘方能成熟的。

  [对内在有情断除贪恋的方法,如果广修,就是四种厌世法,]

  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从四个角度当中去观察。

  [倘若略修,就观修无常四际(即生际必死等)。]

  生际必死、合际必分、聚际必散、高际必堕。就是说,只要有生,必然有死的;只要有和合,必然会分开的,这都是无常的规律;只要有聚集在一起,它自然会散掉;只要有高,它必然有下堕的时候。这些都是无常的规律,也就是无常客观的定律,从这个角度当中去观待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无常的。

  这个无常,按照小乘的方式,从身语意三方面观想,一切都是虚幻的,为的是断绝对有情的这种贪执。因为若要是有了贪执,那可能在修学禅定的过程当中,就会形成极大之违缘。刚刚已经说过,修学禅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当你不管是对身外之物,还是对有情众生产生贪恋的时候,心已经开始散乱了。在散乱当中,是无法树立这种等持的。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因此,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修学,同时还要配合着很多辅助。就是刚刚所讲解的,比如说,身远离愦闹,心远离妄念等等,在行持禅定过程当中,从多方面断绝对身外之物的贪念,乃至对有情众生的贪执,要从多方面角度去寻找途径。

  [如果从自身来考虑,自己最初产生时,是孤单单一人,前世追随而来的财物受用一无所有,亲朋好友等都必然留在身后,无有一人会随你而去往后世。既然初生时、命终时自己是独来独往,那么现在也应该只身居于静处。]

  要成办这样的果位,站在自身的立场之中,如是考虑。

  [我们断除了对身外之物和内在有情的贪执,栖身于宁静的深山,在依于静处期间,生活资具万万不要堕入两边。]

  就是上面所讲解两边。

  [住所简陋山洞中……衣食菲薄,以化缘维生,所得微薄,]

  像出家人的话,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实行持。

  [穿着尸林粪扫衣便可,不能堕入纵情享乐的一边,]

  因为无垢光尊者曰:在初次开始行持善法的时候,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圆满具备,这都是修法的一种违缘。

  但现前很多人可不是这么想的:由于在修学过程当中,很多世间资具不圆满,所以说是修法的一种违缘。这恰恰与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相违,实际上呢,必须要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在行持一切善法过程当中,资具不能太贪执。

  [也不能过分疲惫不堪,]

  就是说在修的过程当中,不要让自己极端的苦行。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六年苦行之后知道,极端的苦行不是证悟究竟果实之方便道,所以就放弃这些极端的方便,到河边去洗澡,乃至接受一个牧童的牛奶等等。当时跟随他一起修学的这些人,一看到往昔释迦牟尼佛是一个很精进修学的人,现前完全抛弃这些苦行,所以远离释迦牟尼佛而走。后面才真正知道,极端的苦行可不是证悟究竟果实之方便。

  但现前很多修行之者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极端的修行是成办解脱之唯一方便道。

  要记住,这里头还是有一些善巧,若要是过于太极端的话,身心绝不会健康。

  往昔在YQS出现过很多很多事情的人,一方面他的基础已经偏邪,这没得说的;另一方面可能是过于极端的缘故,他的修行决定是精进的,要是不精进的话,他不会疯的,是不是?你们去想想吧,以前在我们的身旁,精神不大正常,乃至很多很多方面出问题的人,你想想。

  他前面的基础可能已经偏邪,这没得说的,刚刚已经说过;第二在实修的过程当中,已经过于极端,晚上连睡觉都不睡,说这是非常好的。好的?再过一段时间呢,最好的就是和精神病院里头的疯子一模一样,这就是他的后果。

  修学佛法,都有一个程度,不是极端的修法就能成就的。所以天天都在传讲什么叫窍门,要掌握这些道理,掌握这些方便非常重要,要不真会出现很多很多事情。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第一要做到身不能太紧张。在修学过程当中,毗卢七支坐法的姿态,不要过于太紧张。若要是过分太紧张的话,会导致成什么样的显现呢?身体很多地方都感觉到不舒适。甚至第二次打坐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我还得打坐”。若要是过分紧张,即便有这种恐惧,还过分紧张地去修学的话,身体绝对不会那么健康,过两天什么样的幻觉都会出现,这是一个最大的过患。

  第二心不能过于太紧张。在修学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等持的时候,心应该要做到不紧不松之状态,也就是自然状态。心要是过分的极端,也就是说,极端的这么紧张的话,时间长了,他的精神决定会不健康。到时由于心过分紧张的缘故,他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幻觉、各式各样的幻听;当对这些显现越来越执着的时候,就变成精神无法控制。

  这就是身心过分执著的缘故导致成的,要记住,以后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做到自然一些。要是能自然的话,身心越来越会健康的。就是说,当有些人有病的时候,按照这种方式可以调整身体,原因就在此上。

  还有一点,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虽然他没有像生圆次第般平常观想三门五轮等等,但是由于调伏内心的缘故,因三门五轮也在调伏之中,故身上出现不同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生圆次第,也有这种感觉。

  现前修学无上窍诀大圆满的最大调伏方法,就是不要去执著、不要去想它。根据我们平常修学的方便道去行持,不到很长的时间,这种感觉自然会消失的。一旦要是过分去执著这种感觉的话,这种感觉会越来越明显,达到一定的时候,就觉得非常真实。就比如说,我前面有一张纸,你说这个纸不存在,但是我决定不会相信你的话,因为在我的面前,这个纸非常真实。就是说,一个具有幻觉的人,初次开始它是一种虚幻,但是由于时间的缘故,执著越来越强,它就变成像我们看见一张纸一样非常真实。这时候若不是一位具德、乃至你很相信的一位导师的口中说言,你决定不会相信它是虚幻。

  所以前一段时间,也有很多很多一些弟子,乃至有些不大正常的人,来问我该怎么办。我就告诫他们:去寻找这个人最相信的这位导师,要去依止这样一个导师,这位导师说什么话,他都能听得进去。如果这位导师说是虚的,他就想:虽然我感觉很真实,但是由于我非常相信这个导师的话,他说虚的,我就觉得它是虚的。时间不长,他可以调整过来。但若要是对一个不相信的人,即便这位导师的功德有多么殊胜,但是由于他不相信的缘故,无法调伏。

  所以现前在汉地,乃至全国都在流行心理学,比如说不管是在医学上面,乃至军事,乃至各方面都在讲解心理学。现前不是流行一种催眠法吧,这个催眠,你要是不相信他的话,一千个催眠师就在你面前催眠,也无济于事的。你要是不相信他的话,他就在那边催眠,你就这边看着他,还觉得非常可笑的,动来动去的多累啊,他再怎么整的吧,决定不能催眠你的。最容易催眠的就是,你完全把身心专注在他上面,百分之百地相信他的话,这时候也就不需要什么催眠,你自己拿出一个什么东西在前面摇动,完全相信看着它,看着它,哦,睡着了。

  要记住这些道理,因为要是记住这些道理的话,对以后我们调伏内心也能起到切实之作用,要记住这些。

  [历经危及生身性命的严重苦行折磨。]

  这些都不是好事,以后要记住啊,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会带来极大的违缘。所以修学佛法应该要轻松一点,不能太过分地执著、过分地逼迫,这些都不是好事。

  虽然历代高僧大德确实是逼迫自己进入幽静山林当中去修学的,但是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他是非常自然的,是在一种非常善巧方便当中调伏着一切。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他身心健康,乃至越来越健康。

  所以我们不能过于太极端了啊!

  [千万不要落入这两个极端。]

  对世间的感情享乐,不要太极端;对修学过程当中的疲惫等等,也不要过于太极端了。极端最终得到的,就是一种身心不健康,现前在各地地方都有这样的显现。

  比如有些从事生意的人,好,今天做了一个很好的生意,心里高兴得不得了,极端高兴,这个人就疯了。老板疯了,是怎么疯的呢?是太高兴的原因,就疯了;有时候一亏本,他就太痛苦的原因,太极端了,哎,老板也疯了,这些都是来源于极端。

  再比如说有些家庭,父母非常非常贪恋自己的儿女,当儿女出现一点事情的时候,由于过分,乃至太极端痛苦的缘故,也精神不正常了;儿女也同样是一个道理。

  所以即便在我们现前修学佛法的过程当中,绝不能极端,极端是身心的最大障碍。

  [到了深山以后就要放弃妄念,一般来说需要除去所有分别散乱,尤其是爱恋沉迷在欲界的五种欲妙中而一直渴求,其中更能使人心神不定、心思涣散的就是贪爱对境女人的安乐,因此(作为男出家僧人)要着重断除这一点。]

  我们可以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之中,若要是男众观待女众的时候,如下按照小乘、大乘和密宗的方式,去观待一切都是不净的;女众观待男众的时候,也如是观想。

  尤其作为一个出家人,乃至修持禅定之者,必须要具备这些条件。要不刚刚已经说过。心在散乱时期,要达到一心不乱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了达到这样的见解,应该如是修学。

  有时候我们往下看着,都觉得:天呐,为什么要这么观想?这种观想多么复杂等等。要记住,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心不散乱。

  [要断除这一点,就需要思维它的过患,如果坠落到“女人”的控制中,就无法从中脱身,]

  我们刚才已经说过,要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之中,如是观想。

  [所以就叫做女人;或者说,如同稻田里降下烧铁的冰雹一样,她能把菩提善法毁成灰烬,]

  刚刚已经说过,由于太贪执的缘故,乃至心散乱的原因,所以当然会消尽一切善法。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选择独自修学佛法的缘故,就在于此上。成办解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他必须要做到心不散乱。

  当然,这是站在一个立场之中来讲解心不散乱的,因为对于欲界的众生来说,贪念方面的执著是非常强大的,所以就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讲解。

  但我们也可以从多方面角度当中讲解,要如实理解为妙。这些“多角度理解”非常重要,绝不能依“一个立场”的词句上面是这么传讲的。。。等等等等,绝不能这样。

  不同角度讲解的目的,都是为了断绝这种贪念。

  [因此称为坏女。要想去除对这样的女人或坏女的贪执,就要从因难成办、本体不净、结果多害三个方面来思维。]

  就是为了断绝这种贪执,刚刚已经说过,这种贪执是漂泊轮回,乃至无法树立等持的最大违缘。

  [其中因难成办:本来没有付出一定的资产,也得不到女人。作为一个稍有资本的人,如果没有给予成群的牛马,不会娶到女人,即使是一个僧人,也需要把铃鼓、披单、僧裙等断送在女人手中(意思是说,要把法器、法衣卖掉)。]

  讲解的原因,就是让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不要形成一种执著,乃至形成修法起违缘的一种因缘,目的就是讲解这一点。

  [本体不净:这般历经痛苦、造作罪恶而得来的女人,实际上本体是不清净的三十六种物质组成,]

  这个是站在小乘的立场之中修学的,小乘以不净观的方式来断绝这种贪执;大乘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了知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父母的立场之中,断绝贪欲;密宗站在净观的立场之中断绝贪欲,所以我们要以不同的方式去断绝这些。

  刚刚已经说过,能不能成办禅定,完全取决于能否断绝这些外缘之上。当具备有这种外缘的时候,禅定很难增上,因为禅定是一种一心不乱,很难做到这一点。

  就像这一段时间,在座的有些居士不是说,由于当时心情很散乱的缘故,即便修学禅定也无法入定。

  这就是说,外缘对我们修学禅定初行者来说,会导致巨大的违缘,因此,必须要断开它,要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中去观修。

  [(男人常常)把目光盯在女人的身上,其实如果认真加以审观,]

  这是用小乘的方式细致观想。

  [她白里透红的肌肤,白色的部分是黄水,红色的部分是血液,事实上,她就是血和黄水形成的臭皮囊。怎么会是这样呢?如果借助智慧的宝剑将那个所贪执的女人劈得七零八落,这时就会发现:她的气味不香,物质不净,头里冒出脑浆,双鼻孔里流出鼻涕,眼里淌出泪水,诸如此类都是污秽不堪的。可是,贪爱它的因就是非理作意,]

  要知道这些都是事实上不成立的,一切都是自己习气烦恼沉重的一种表现,欲界众生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导致贪执的。

  [正由于非理作意导致才贪执女人的形体、身色、所触。

  要对贪执形体加以对治,就要观修女人的身体是凶暴猛兽的残羹剩饭,修离散想;对治贪执身色,观修红肿想、浮肿想、青肿想、虫啖想、焚焦想;对治贪恋所触,按照《俱舍论》中所说“对治诸贪观骨锁,广修乃至大海间,略观称初业瑜伽,除足半头称熟修,持心专注眉宇间,即是作意圆满修”。观想:自己或者所贪爱对境女人的身体,只是一副骨架由关节环环相扣连接在一起、没有皮没有肉的形象。或者,一开始就观想贪爱的对境女人的眉宇之间明显露出拇指大的伤疤,中间是干枯灰白的骨架,周围均由脓汁、黄水环绕着,渐渐地,所有外器世界和内情世界也都被前面的那个伤疤摄集,最后在没有抵达大海之间全部成了骨锁。又逐渐观想从边缘的大海开始,外器世界内情世界一步步恢复如初。一心专注于前面女人身体的一半或者半个头之间肉和骨骼复原,半个身体已经恢复如初,心专注于另半边身体的苍白骨锁。再者,如前一样观修自己的身体,这是小乘自宗对治贪欲的方法。]

  小乘要断绝一切贪欲,就靠这种不净的方式去断绝。由于小乘所有戒律都树立在身心之中,因此,为了断绝这样的贪欲,就站在不净观的立场之中去断绝。

  [在菩萨乘当中,把年长于己的女人,作母亲想;与自己同龄的女人,作姊妹想;比自己年轻的女人,作女儿想。简单来说,把一切女人作为母亲想,这就是初学菩萨的所修法。]

  目的就是为了断绝这个贪念。

  [金刚乘中,明观所有女人都是本尊和本尊母的自性,所以不会对五身五智的幻变贪执、爱恋。]

  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断绝贪念的效果。

  我们这两天在传讲,从小乘、大乘和密乘的角度,从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的角度,讲解三乘之见。

  今天在断绝这种贪欲之上,也要以不净观、修菩提心,乃至以净观的方式,来断绝这种贪欲。完全是一致的,效果是一样的,有些是站在逆缘之上,有些是站在顺缘之上,总之就要做到这些。

  [如果没有这样来观修,就会导致“女人能毁灭,今世生生世”的下场。如此这般经久串习,远离贪心以后,居于山间。]

  上面我们已经传讲了,若要修学等持,就必须要断绝以上所传讲的这些贪执。因为若有这种贪执,心就会很容易散乱,而在散乱当中修到一个等持,是很困难的。因此断绝这些外缘,对于一个修学等持的弟子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独自一人在山里呆不住,就要念念回想静处的功德:]

  “在山里呆不住”的时候,意思就是在一个静处,乃至回到自己的家里,在一间小的房子里呆一阵时间后就呆不住的时候,就要按刚刚所说的,想到“静处的功德”,也就在一个寂静地方的功德。

  另一方面,也可以修学一些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现前我有福报修学这样的法,若要是现前不加以精进修法,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在我的身旁。今天我具备这么好的条件,怎么能呆不住呢?我应该更加精进修法才对。因此要断绝这种不圆满,乃至对修法起障碍的这些违缘。

  [刚刚到了寂静之地,没有女人等对境,结果依此对境外缘所生的一切烦恼会自然而然泯灭,与飞禽走兽朝夕相伴……往昔诸佛菩萨持明众全是身居深山而得以证果的。不共的修法要远离自私自利的心态。依靠这种远离才能修禅。]

  刚刚已经说过,要全面断绝这些,乃至后面产生的无法居住在山林当中的一些心念之时,就要想到历代高僧大德都是依照这样的修学方式而成办解脱的。现前我作为后代弟子,必须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行持为妙。若要是不如是行持的话,那即便表面当中做个修法的形象,由于不契合历代传承祖师的足迹,所以对今生成办解脱,可能是一种违缘和障碍,应该如是观想为妙。

  [要修禅还必须守护心无恶作的清净戒律。如云:“具戒者居彼。”]

  这个“彼”指的是禅定。

  [随后修行一心不散之因——禅定。(《入行论》中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如果从最初受戒开始一直没有破戒,那就是摧毁魔幢者,也是树立法幢者;]

  每当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都要反观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戒律是否已经破了,还是守持着的。若要是没有破戒的话,这就是刚刚所传讲的“摧毁魔幢者”,这就是持戒;“树立法幢者”,也是持戒。

  [假设出现了破戒的现象,没有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很多都会这样的,但是有时候有些不细致修学,乃至不细致观待自己内心烦恼和一些过失者,会站在一种无所谓的状态之中。

  [而对以前所造的恶业追悔莫及,如理如法进行忏悔,得以恢复,那也是摧毁魔幢、树立法幢者。在此基础上,修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并对犹如大地般的誓言三戒开遮加以取舍。]

  在无上窍诀大圆满,乃至一切法当中,都有开戒和持戒两种情况,即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要如实持戒,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已经开戒。

  比如说,我们在行持五妙欲当中,初次开始行持善法者,必须要断除五妙欲,方能承办解脱;而当我们的禅定有所进展的时候,也就是说,能执受本体,当时妙力起现的一切相均成为本体庄严的时候,这时候已经开戒五妙欲了。即便行持五妙欲,一切也都成为本体之庄严,这时候绝不会形成一种过失。

  所以这些都是针对当时的时间和见地来树立持戒和开戒的,并加以取舍。

  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25课1禅定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25课3禅定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