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创建日期:2024-07-26

  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4]《中阿含经》,大正藏No. 0026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卷第二十五:

  (一○二)中阿含因品念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作如是念。我宁可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复作一分。我于后时。便别诸念作二分。欲念.恚念.害念作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复作一分。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生欲念。我即觉生欲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复生恚念.害念。我即觉生恚念.害念。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觉自害.害他.二俱害灭。慧多烦劳不得涅槃。便速灭。

  我生欲念不受断除吐。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所以者何。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犹如春后月。以种田故。放牧地。则不广。牧牛儿放牛野泽。牛入他田。牧牛儿即执杖往遮。所以者何。牧牛儿知因此故。必当有骂.有打.有缚.有过失也。是故牧牛儿执杖往遮。我亦如是。生欲念不受断除吐。生恚念.害念不受断除吐。所以者何。我见因此故。必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欲念者。则舍无欲念。以多念欲念故。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恚念.害念者。则舍无恚念.无害念。以多念恚念.害念故。心便乐中。如是。比丘不离欲念。不离恚念。不离害念者。则不能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亦复不能离一切苦。我如是行。在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生无欲念。我即觉生无欲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复生无恚念.无害念。我即觉生无恚念.无害念。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觉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修慧不烦劳而得涅槃。便速修习广布。我生无欲念.多思念。生无恚念.无害念.多思念。

  我复作是念。多思念者。身定喜忘。则便损心。我宁可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令不损心。我于后时便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而不损心。我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所以者何。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犹如秋后月收一切谷讫。牧牛儿放牛野田时作是念。我牛在群中。所以者何。牧牛儿不见因此故当得骂詈。得打.得缚。有过失也。是故彼作是念。我牛在群中。我亦如是。生无欲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已。复生念向法次法。所以者何。我不见因此生无量恶不善之法。

  比丘者。随所思.随所念。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无欲念者。则舍欲念。以多念无欲念故。心便乐中。若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者。则舍恚念.害念。以多念无恚念.无害念故。心便乐中。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离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

  彼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通智作证。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习。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习。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此比丘离欲念.离恚念.离害念。则得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离一切苦。犹如一无事处有大泉水。彼有群鹿游住其中。有一人来。不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塞平正路。开一恶道。作大坑堑。使人守视。如是群鹿一切死尽。复有一人来。为彼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却守视人。如是群鹿普得安济。

  比丘。当知我说此喻。欲令知义。慧者闻喻。则解其趣。此说有义。大泉水者。谓是五欲爱念欢乐。云何为五。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大泉水者。当知是五欲也。大群鹿者。当知是沙门.梵志也。有一人来。不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魔波旬也。塞平正路。开一恶道者。是三恶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也。恶道者。当知是三恶不善念。复更有恶道。谓八邪道。邪见乃至邪定是为八。作大坑堑者。当知是无明也。使人守者。当知是魔波旬眷属也。复有一人来。为彼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也。闭塞恶道。开平正路者。是三善念。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也。道者。当知是三善念。复更有道。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

  比丘。我为汝等开平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堑。除却守人。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宴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无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5]《憨山大师年谱自叙实录》,东海那罗延窟侍者福善记录:

  万历六年(1578年)戊寅●

  予自住山(我自从住五台山以来),至书经,屡有嘉梦。

  初,一夕梦入金刚窟,石门旁(bàng)大般若寺(有石门在大般若寺旁边)。及入,则见广大如空,殿宇楼阁,庄严无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见清凉大师倚卧床上,妙师(妙峰大师)侍立于左。予急趋入礼拜,立右,闻大师开示初入法界圆融观境,谓佛刹互入,主伴交参,往来不动之相。随说其境,即现睹于目前,自知身心交泰涉入。示毕,妙师问曰:‘此何境界。’大师笑曰:‘无境界境界(无境界的境界)。’及觉后,自见心境融彻,无复疑碍。

  〔清凉大师〕即澄观法师,华严宗四祖。住五台山,疏华严经。后居京师,唐德宗迎入内,赐号清凉国师。生历九朝,为七帝门师。

  又一夕,梦自身履空上升,高高无极。落下,则见十方迥无所有,唯地平如镜,琉璃莹彻。远望唯一广大楼阁,阁量如空。阁中尽其世间所有人物事业,乃至最小市井鄙事,皆包其中,往来无外。于阁中设一高座,紫金焰色,予心为金刚宝座。其阁庄严妙丽,不可思议。予欢喜欲近,心中思惟,如何清凉界中,有此杂秽耶?才作此念,其阁即远。寻复自思曰:净秽自我心生耳,其阁即近。

  顷之,见座前侍列僧众,身最高大,端严无比。忽有一比丘,从座后出,捧经一卷而下,授予曰:‘和尚即说此经,特命授汝。’予接之,展视,乃金书梵字,不识也。遂怀之,因问:‘和尚为谁?’曰:‘弥勒。’予喜,随比丘而上,至阁陛,瞑目敛念而立。忽闻磬声,开目视之,见弥勒已登座矣。予即瞻礼,仰视其面,晃耀紫金色,世无可比者。礼毕,自念今者特为我说,则我为当机,遂长跪,取卷展之。闻其说曰:‘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至此,则身心忽空,但闻空中音声历历。及觉,恍然言犹在耳也。自此,识智之分(识与智的不同处),了然心目矣。且知所至,乃兜率天,弥勒佛阁耳。

  又一夕,梦僧来报云:‘北台顶,文殊菩萨设浴,请赴。’随至,则入一广大清净殿堂,香气充满,侍者皆梵僧。即引至浴室,解衣入浴,见有一人先在池中。视之,为女子也。予心恶之,不欲入。其池中人,故泛其形,则知为男也,乃入共浴。其人以手戽(hù)水洗予,从头而下,灌入五内,如洗肉桶,五藏(五脏)一一荡涤无遗。止存一皮,如琉璃笼,洞然透彻。

  时则池中人呼茶,见一梵僧,擎(qíng,举)髑髅半边,如剖瓜状。视之,脑髓淋漓,心甚厌之。其僧乃以手指剜取示予曰:‘此不净耶?’即入口啖之。如是,随取随啖,其甘如饴。脑已食尽,惟存血水。其池中人曰:‘可与之。’僧乃授予,予接而饮之,其味如甘露。饮而下,透身毛孔,一一横流。饮毕,梵僧搓背,大拍一掌,予即觉。时则通身汗流如水,五内洞然。自此,身心如洗,轻快无喻矣。如是者,吉兆居多。总之,皆与诸圣酬酢。尝闻佛言‘常有是好梦’,信矣。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庚二、以修行作意:

  专心于所缘,莫散彼相续,

  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仅以思慧不能现前道的功德,因此必须专心修行。具体而言,最初欲界心没有向内入定,刹那不住留,如闪电、风、浮云般动摇,如海浪般难以阻止的分别念以九种住心方便次第调伏,向内真实安住之等持修法:

  1、安住:自心一缘专注任意一种所缘而安住。

  2、相续住:如果这般安住也刹那安住不了而动摇于其他状态,则不要从前面所缘相续中散动而以正念护持相续,尽可能安住。

  3、数数住:假设这般安住也不能持续安住长久而散动于他处,则要迅速知晓我在散动,之后心再度安住于前面的所缘。

  具慧愈向上,心亦向内收,

  复见功德故,等持心调柔。

  4、近住:这样再三串习护持相续,如果能够稍微持续安住,则具慧者极其策励越来越向上心向内收摄于前面作意的所缘,即称为近住。

  5、调伏住:之后,心能较前少许安住,则自己见到心向内安住的功德,心想但愿我获得住心等持,欢喜希求等持而使自心调柔,称为调伏住。

  由见散动过,止息不喜彼,

  贪心不悦等,兴起当寂灭。

  6、寂静住:以散动分别未能调伏心而以欢喜等持能调伏。以这般欢喜希求等持使心不同程度安住所缘,但如果因先前散动串习力而散动,则想到这种散动如同夺取等持的盗匪般极其有害。由于见到散动之过失的缘故心想不随它转而精勤于一切功德根本的等持。止息以散动之因不喜等持,即是第六住心寂静。

  7、寂灭住:如此精勤,使心较前更好安住,但偶尔贪心不悦意等、沉掉等随烦恼兴起,也如前一样,要想到如果随这些所转,就不能成就等持,所以过患严重,如果没有随它们所转,就能成就神通等殊胜功德之根本的等持,因此尽可能不作意这些恶分别念,应当分别思择或依对治或置之度外来寂灭贪心等,即是寂灭住。

  复尔勤戒者,心真实有行,

  自然而获得,习彼成无行。

  8、有行住:在此之后,精勤持戒者通过勤作串习力自然产生或获得现行的第八住心,依靠勤作策励,则不会被其他分别念中断而安住所缘,称为有行。

  9、无行住:有行的住心通过串习使相续延长,从而不需要勤作策励心自然安住所缘,任运自成,获得无行,即是最后的第九种住心。

  关于九种住心方便,经中云“安住、真实住、摄集住、近安住、调伏住、寂静住、寂灭住、一相续、等持或入定。”

  尔后彼身心,获得大轻安,

  当知有作意,彼彼增上已,

  以增上远行,彼住正行得。

  获得无行而自然安住之心后,如果串习其境界,则瑜伽行者的身体轻安堪能及心轻安,身体轻巧,极其舒适,堪能修行善法,心有明澄无浊欢喜周遍的感受,获得堪能善所缘的小中轻安后,获得如影子般极薄澄清的广大轻安,进而能获得第一静虑,应当了知是有寂相、粗相作意。依靠那种作意次第断除欲界上中下品烦恼,使等持增上后,那种增上从下地远行,如是安住第一静虑正行的瑜伽行者获得。越来越向上,以有寂相、粗相作意至第四静虑正行间修行。

  这以上解说了等持修法。

  希求神通者,净彼最堪能。

  静虑得神通,真实成就彼,

  为供无量佛,闻法往世界。

  依此无量劫,承侍无量佛,

  于彼承侍故,心成最堪能。

  接下来,宣说由此向下获得等持的功德:获得四禅正行时,希求神通者获得禅定正行净化自地的爱、见、疑占多数不清净的烦恼,而达到最殊胜的堪能时,真实成就由堪能清净的静虑中获得的神境通等五通,这种瑜伽行者为了供养无量佛陀、听闻正法而前往十方世界,依靠这种方式于无量劫供养承侍无量佛陀。此处所谓“无量劫”,并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之义而是超越了数目的无量劫,因为获得心自在等持的缘故。于十方净土的佛前作无量承侍,意乐清净的瑜伽行者之心达到最堪能,能随心所欲趋入。

  是故彼等前,获得五功德。

  彼成最无上,清净之法器,

  一一刹那中,灭尽身粗重。

  身心遍轻安,了悟诸法光,

  不断真实相,未察尽得见。

  如是为圆满,法身清净故,

  具慧一切时,恒常摄持因。

  为此,那些菩萨在证得一地之前,获得得地之相的五种功德,是哪五种功德呢?

  心堪能,堪为生起超胜声闻、缘觉一地无上智的无上法器,所以,此菩萨每一刹那也会灭尽未严禁之心及如猴子般跳等、身体沉重不适而不能行善的一切身粗重,能清净阿赖耶上有的身心不堪能的粗重习气,是第一功德。身心诸时遍满轻安,是第二功德。这两种如同洗涤人用肥皂水能清净布等一样,以寂止的水净化身体的不堪能,身心遍布轻安的安乐。

  并不是对殊胜经藏等有些了知有些不了知那样,而是一切时分通晓了知妙法之义的光明不间断,即是第三功德。获得真实圣地的真实相,身上不生昆虫等,梦中沐浴身体,得佛授记等获得《十地经》中所说的十地的梦相,此等得地的表相或征相是未刻意观察也完全得以见到,即是第四功德。这两者是胜观所生的验相。

  再者,为了圆满究竟证悟法身,清净所断二障,具慧者入定、后得一切情况恒时都能摄持断证究竟这样的因,即是第五功德,这是止观二者的部分。

  安慧论师的《注释》中将“灭尽身心粗重、身体遍布轻安之乐、心周遍轻安之乐、法光不间断及见到真实相这五种说为五功德,摄持圆满法身与获得清净之因是能摄持。”在此按照《摄乘论》中所说五功德如上所述。从教授品开始至宣说五功德,这以上宣说了如何获得住异生信解行地菩萨之法与功德。

上一篇:NO.5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