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07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己一、略说无过之理(143+144,97课)+己二、广说彼义
己一、略说无过之理=庚一、能推翻辩方观点(143,97课)+庚二、无以反驳之理(144,97课)
己二、广说彼义=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97-109课)+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
庚一、遣除于胜义之诤论=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148-155,97-102课)+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
辛一、远离四边之胜义中无有承认之理=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149+150,97+98课)+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151-155,98-102课)
壬一、宣说具有承认之相似胜义=癸一、以教理成立(149,97课)+癸二、彼之名义(150,98课)
壬二、宣说远离一切承认之真实胜义=癸一、略说(152,98课)+癸二、广说(153-155,99-102课)
癸二、广说=子一、说明胜义超离言思之境(154,99-102课)+子二、说明言思是世俗之行境(155,102课)
辛二、遣除于彼之诤论=壬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壬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160,103-107课)+壬三、辩论无自性不成宗法等故所立与因之名言不容有
壬一、辩论自性若是空性则成众生皆现量通达=癸一、辩论(158,103课)+癸二、回答(159,103课)
16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二己二庚一辛二壬二、辩论若空而不现则成谁亦不证悟故因无义:
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2、释迦牟尼佛只是一种举例,其他一切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都是圆满之正量。
3、佛陀是不是能遍知一切万法的智者呢?
回答:是遍知。
既然释迦牟尼佛是遍知,那么《大藏经》中有没有记载现在各种事物的数目、定义,以及社会状况呢?
回答:不论天文地理还是世间的医学、工巧学,全部有所涉及。但具体的数目或未来将发生的问题等,不一定会宣说,因为这些问题对众生来讲没有特别的必要。最有必要的是什么呢?众生在轮回苦海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唯有将他们从轮回中解救出来才是最关键的事情。为此,佛陀在佛经中着重宣说了四谛法门。
佛陀可以遍知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法,但佛陀没有在佛经中一一描述的原因是什么呢?无有必要。会选择最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根本不会把毫无意义的事情全部罗列出来。佛陀偶尔也会显现神通度化个别有缘众生,但对大多数的众生来讲,佛陀都是通过佛经来调化。
4、世尊为量士夫--事势理
世尊成立为量士夫的问题相当关键,因明尤其《释量论》当中,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法王如意宝以前传讲《释量论广释》的时候,对于本师成立为量士夫这个问题讲得特别细致,而且再三强调其重要性。
即使佛陀已经说出了世界上有多少棵树木、有多少只昆虫……,人们也不一定会记到心间。因此,以释迦牟尼佛无误宣说四谛真理这一事势理,可以成立其为量士夫,是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了知一切万法之佛陀。
5、世尊为量士夫--比量推断
依靠比量来推断,佛陀已经完全了知四谛、空性、大悲等利益众生的法,对于其他世间上万事万物的法怎么会不知道呢?一定可以了知。因为已经了知最甚深最微细的究竟之义,像名言中的因果、前世后世,胜义中的空性光明、如来藏本体等,那么,对名言中非常粗浅的,世界上有多少个微尘等简单的问题,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了知了。
佛陀对于一般众生根本无法了解的最甚深的空性法门和名言奥义,已经解释得清清楚楚,那么,工业、农业、心理学等世间各种各样的学问,对佛陀来讲也就是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情了。
如同可以见到远处的微尘就一定会见到近处粗大的法一样,释迦牟尼佛已经完全通达非常细微的空性法门的缘故,对现在世间各种简单粗大的法必定一清二楚。通过这种方式,应该成立佛陀就是遍知。
6、俗人观点:了知未来过去或千里以外的事物,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中观观点:这不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这是很了不起的话,依止老鹰就可以了。为什么呢?老鹰可以毫不费力地见到千里之外的物体。还有外道当中,通过咒语等,也可以见到远处的事物,这些不是很困难的。
7、《定解宝灯论》讲过:在抉择空性方面,月称论师是整个世间之庄严;而对整个名言像彩虹般互不混杂的道理,则是依靠理自在法称论师的智慧进行弘扬的。麦彭仁波切的传记中说,通过萨迦班智达的加持,他才通达了因明当中的很多道理。因此,这里主要遵循法称论师与萨迦班智达的观点作了宣说。
8、为什么要学习外道的观点呢?实际上,并不是为了与外道辩论才学习他们的观点,而是要明白:依靠其他恶知识或者恶劣的环境,外道的很多邪知邪见在我们相续中也是存在的。必须通过因明断除名言中各种邪知邪见的种子与习气,通过空性法门断除对胜义实有的执著。
对佛教、对大乘佛法、对自己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生起诚信。于自相续真正树立了佛教的正见,遇到任何违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见解,这时允许翻阅一些外道典籍。
9、随法者
缘佛陀生起信心的功德非常大,那么,功德更大的是什么呢?了知佛陀为真正的量士夫。了知这一点之后,对佛陀生起真正不退转的信心。一般对佛陀生起信心,也有随法者和随信者两种。所谓的随信者,并未了知佛陀真正为量士夫的道理,只是听其他人说释迦牟尼佛很好很好,自己也就如此跟随信仰。真正的信心不能离开智慧,具有智慧的信心很重要。
10、最重要的事情
获得声闻缘觉菩萨的解脱或者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断除轮回的根本、获得解脱,这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对希求解脱者来讲,断除烦恼和获得佛果才是最重要的,那它的根本因是什么呢?就是观察胜义谛和世俗谛的无有垢染的清净智慧。
11、获得清净智慧次第
清净智慧必须通过勤奋努力、认真闻思修行,才能在自相续中获得。
首先需要具足菩提心,然后通过离一多因等善加观察内外万事万物的比量,生起确认万法无自性的定解。没有定解的修行只是一种相似的道,不能遣除黑暗。
同时定解远离一切怀疑,远离怀疑唯一的途径是什么呢?通过学习因明、中观等比较甚深的法门,你的怀疑会逐渐遣除。对分别念比较重的人来讲,一定要通过因明或者中观的推理,以一种强迫性的方式来斩断你相续中各种各样猛烈的分别念,这一点相当重要。
胸有成竹是修行的结果,通过闻思断除自相续的怀疑,并对这一法继续不断地修行,如此修行的结果是什么呢?对死亡或者来世不再惧怕,自己已经获得一定的把握,这就是修行的结果。闻思得利的象征是自相续调柔,修行得利的象征是自相续中的烦恼减少。
不论修行还是闻思,如果离开了定解,也就难以证悟真实义。而生起这种定解,必须依靠各种方式的理量推理来观察、衡量,否则,在你的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真正的定解,只是一种相似的定解。
12、修习菩提心
我现在学习中观、学习无上大圆满的目的,并不是我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是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这就是大乘菩提心的本体。修菩提心时,首先需要学习《入菩萨行论》或其他论典,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之后,在自相续生起一个坚定不移的定解。
13、修习空性
什么叫做修行呢?首先要明白所修行的是哪一种法,之后再再地串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修行。要修习空性,先通过推理了知一切万法为空性,将这一见解继续串习下去,每天观修这一法,这就叫做修行。自相续中如果没有产生空性的定解,认为万法本来是存在的,但佛陀告诉我们万法不存在,然后将本来存在的法观想为不存在,正如《定解宝灯论》所说:并非将本来不清净的法观为清净,对于装着不净粪的宝瓶,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其观想为清净。所以修行过程中,首先生起定解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