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8供养依师无量心品73-81科判
第十八 供养依师无量心品
经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3-6品)+丙三、所思维(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17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18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己一、供养佛(283)+己二、依止善知识+己三、四无量心+己四、此品总结(314)
己二、依止善知识=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庚二、依止之分类(288)+庚三、殊胜依止(289)
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辛一、略说(286)+辛二、广说(287)
己三、四无量心=庚一、解说四无量+庚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辛一、本体(292)+辛二、所缘(293)+辛三、分类(294)+辛四、果(295)+辛五、违品(296)+辛六、功德(297)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辛一、所缘境(299)+辛二、果(300)+辛三、作用(301)+辛四、分类(302)+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辛六、赞叹功德+辛七、生悲心之因(311)+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312)+辛九、最胜悲心(313)
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壬一、真实宣说(304)+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
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癸一、略说(306)+癸二、广说(307)
辛六、赞叹功德=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309)+壬二、别说难以证悟(310)
28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
28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一、供养佛;(73课)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余者能成熟,无量诸有情,
是以物内心,信解与发愿,
悲悯及安忍,真实行持门,
专注基证悟,解脱真如别。
缘由普回向,所依事与因,
智慧以及田,处供尽宣说。
因果及自他,利养恭敬性,
修行彼分二,小大有无慢,
加行与行趣,以愿许远近。
自心供养佛,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28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
28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分二:
28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一、略说;(74课)
所依依止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净佛土,及处尽宣说。
28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庚一辛二、广说。(74课)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彼无求利养,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
通三乘慧悟,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
28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庚二、依止之分类;(74课)
具慧因与果,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
28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二庚三、殊胜依止。(74课)
自心依上师,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29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四无量心)分二:
29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
29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一、本体;(75课)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29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二、所缘;(75课)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29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三、分类;(75课)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29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四、果;(75课)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29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五、违品;(75+76课)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75课)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惑毁自他戒,有失利养微,(76课)
护神师责罚,恶名转无暇,
失得未得故,心生大痛苦。
29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一辛六、功德。(76课)
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
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
29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别说悲无量心)分九:
29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一、所缘境:(76课)
炽盛随敌转,苦逼暗遮覆,
普入难行道,真具大束缚。
贪杂剧毒食,舍道入歧途,
弱势之有情,是生悲心境。
30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二、果;(76课)
断害大觉种,生乐恼欲因,
本性依五法,佛子近菩提。
30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三、作用;(76课)
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
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世间苦视己,悲尊如实知,
彼苦净方便,爱怜亦不厌。
30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四、分类;(77课)
悲尊此悲悯,自性妙抉择,
先前具串习,除违得清净。
30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分二:
30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一、真实宣说;(77课)
非等恒胜意,非行非离贪,
非无缘非悲,无悲非菩提。
30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以比喻说明大悲之殊胜性)[ 此处藏文没有分,但根本下文意义而分二。]分二:
30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癸一、略说;(77课)
悲忍及思维,愿生成熟众,
初根终胜果,此是悲妙树。
30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五壬二癸二、广说。(77课)
若无根本悲,不能忍苦行,
具慧不耐苦,不思利众生。
离思不发愿,清净之投生,
不得善妙生,不能成熟众。
悲润是慈心,彼苦以乐广,
如理而作意,树枝繁茂增。
愿力不间断,舍受叶二缘,
成就故花果,得生当了知。
30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赞叹功德)分二:
30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壬一、以三种差别总说;(78课)
大悲功德源,谁不悯众生?
为此纵痛苦,悲生无量乐。
悲摄慈悯尊,尚不住寂灭,
何言贪世间,安乐及自命?
彼慈非无罪,亦非出世间,
具慧慈悲心,无罪出世间。
痛苦汹涛中,痴重暗世间,
引导之方便,岂不成无罪?
世菩提缘觉,罗汉无彼慈,
其余何须言,岂非出世间?
31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六壬二、别说难以证悟。(78+79+80课)
菩萨无痛苦,悲悯成痛苦,(78课)
彼初普畏怖,证得极欢喜。
悲生苦胜伏,世间一切乐,
行利尚不具,何有更稀奇?
坚稳悲布施,布施令安乐,(79课)
享用三界乐,不及彼一分。
利生以悲悯,不舍苦轮回,
悲尊为利他,何不甘受苦?
悲尊悲布施,受用彼生慈,
摄受生彼力,成乐恒增长。
以悲广行增,以施成熟乐,
一切普引领,如教懦弱者。
悲苦成痛苦,苦者未得乐,
悲尊何能乐?他乐自方乐。
悲尊教自施,不求自安乐,
受用令他乐,不异自非乐。
彼乐乐己施,及果施众生,
汝于我有作,果皆予彼等。
施者不求财,财丰遇善妙,(80课)
我非求安乐,如此辗转施。
我常以悲悯,一切皆施舍,
待彼汝当知,我不求彼果。
得果若不舍,不成乐布施,
刹那有不施,非是乐施者。
未作不生果,希报非我宗,
无视汝回报,果报尽施他。
佛子悲悯施,无罪清净物,
引乐予随护,无寻无染污。
佛子悲悯施,一切广主常,
欢喜无染净,向觉亦向善。
三乐心意足,悲尊普施喜,
享用受用者,非有如是喜。
31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七、生悲心之因;(81课)
悲贫悲恶劣,悲乱悲放逸,
悲悯随境转,悲执颠倒者。
由乐苦彼因,菩萨生悲心,
由因师自性,菩萨生悲心。
31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81课)
菩萨之悲心,当知是平等,
意乐行离贪,不缘清净故。
31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三庚二辛九、最胜悲心。(81课)
自心修慈等,信法及思维,
自在无分别,合一故最胜。
31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三己四、此品总结。(81课)
于佛生净信,物敬持续供,
依多德益师,悲众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