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5-6)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6笔记
1、辛三、受戒之仪轨:
1、1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没有提及说愿菩提心的仪轨。〗本来广大行派当中,无著菩萨对菩萨戒讲得非常清楚,但并没有提及愿菩提心依靠仪轨而受持。
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愿菩提心,是自己心里面的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不一定依靠仪轨,所以无著菩萨、法友尊者都认为,愿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自己心里的一种默默发愿,不必安立仪轨。
1、2〖阿底峡尊者依次造了愿行菩提心仪轨。〗阿底峡尊者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先造了愿菩提心的仪轨,又造了行菩提心的仪轨,这种认为“愿菩提心需要仪轨”的观点,与我们前译派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比较相同。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的仪轨,不同的是,里面的愿、行菩提心的仪轨只有一个,而没有分开,依此可以次第或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
1、3〖本论按照《释论》的观点来讲,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同时受愿行菩提心的仪轨。〗根据印度论师《释论》中的观点,愿、行菩提心必须依靠仪轨来受,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受。当然,“同一时间”是针对殊胜修行人而言的,如果自己的根基不是特别殊胜,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悲心,那不一定能同时受持两种菩提心。对于一般的平凡人而言,应该先受愿菩提心,之后再受行菩提心,这样的次第比较合理。所以,《释论》的观点是从殊胜补特伽罗的角度来解释的。
〖本论中说:“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什么时候你的相续中具足了断除一切恶业的心,那个时候,你的持戒波罗蜜多就已经圆满了。戒的本体实际上就是一种断恶的心,只有依靠仪轨在自相续中真正发了菩提心,从此以后,我们才属于大乘种性的人。
〖当然,行菩提心绝对属于菩萨戒所摄,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受愿行菩提心,都未尝不可。〗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但不管是次第还是同时,这两种受戒方法在经论中都出现过,〖并且不存在以理妨害〗。
什么叫做“以理妨害”呢?自己所承认的观点,在道理上无法成立。我们学中观、因明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以理妨害”,比如说“火不是热性的”,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眼、耳、鼻、舌、身明显感知)、比量(推理)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但如果说“火在名言中是热性的”,那就没有以理妨害了。所以,根据理论无法成立的就叫做“以理妨害”,这属于一种佛教术语,大家应该记住。
〖本来,受戒的方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这里按照本论所讲的加行、正行与后行来受。〗受菩萨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龙猛菩萨、无著菩萨、阿底峡尊者等的受戒方式,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受戒方式,但这里,则是按照《入菩萨行论》的受戒方式,也就是:加行时,修七支供净除罪业、积累资粮;正行时,依靠仪轨来正式受持;后行时,修持自他欢喜心。
2、庚二、护戒方法:
2、1〖断除菩萨的一切所断,修学一切学处。〗护戒的方法是什么?该学的要学,该断的一定要断,必须依靠正知正念来护持。
这里的“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做“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该断除的戒律有哪些呢?〖对于所断,《菩萨地论》中宣说了四种他胜罪,四十五种恶作罪。〗印度的无著论师认为:所有的菩萨戒可以包括在四种他胜罪当中,倘若违犯了四种他胜罪,实际上已经毁犯了菩萨戒。四种他胜罪是什么呢?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这一条是很容易犯的,比如对施主、财产生起贪执,为了防止他人跟自己争,于是说这个上师不好、那个道友不好,但实际上别人没有那么大过失,只是你妄加诽谤而已。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因为自己特别吝啬,即使遇到了乞丐和可怜众生,也一点都舍不得布施;或者遇到一些真正的法器时,也不传给他们显宗密宗的有关法要,不作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这一条也很容易犯的。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对众生如何如何有利”,这也犯了菩萨戒。上述四条,在《三戒论》中讲得比较清楚,希望大家按照广行派的观点,最起码也要守持这四条戒律。
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一点不相同,如果犯了的话,可以重新受持。不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不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这四种罪叫做他胜罪,或者叫根本罪。比如小乘的戒律中,比丘有四条他胜罪,比丘尼有八条他胜罪。所谓“他胜”,《别解脱经》中佛告诸比丘,若违犯四种他胜罪中的任何一种,此比丘已彻底败于罪业足下,故称为他胜。若犯了他胜罪,此比丘不能与僧众共住、不能享用僧众的财产,必须摈除。所以,他胜的意思就是,守戒者在与罪业作战的过程中,彻底失败了,已经被罪业战胜了。
“四十六种恶作”,我在这里不广说,希望你们看一下《三戒论》或旃札古昧所造的《菩萨戒二十颂》。什么是恶作罪呢?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也是一种专用名词。
以上讲了无著菩萨的观点,
2、2下面讲龙猛菩萨的观点,这种观点出自于《虚空藏经》。〖《虚空藏经》中所说的十四戒在《学集论》中归纳为偈颂:〗《虚空藏经》讲了十四戒律(《大密善巧方便经》中也有记载),龙猛菩萨在《学集论》中将其归纳为一个偈颂,包括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大臣易犯的五种定罪、平凡人易犯的八种罪,总共有十八种罪。
首先讲国王易犯的五种定罪:〖“盗夺三宝财,许为他胜罪;〗第一条是抢夺三宝的财物。如果通过不同的途径盗用三宝财产,或者将佛像、佛经等作为买卖物,从中获取钱财自己享用,而不做弘法利生的事业,这就属于夺取三宝的财产。
〖舍弃微妙法,佛说第二条;〗第二条是舍法罪,也就是认为佛陀所宣说的佛法不合理,不管是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如果将其舍弃,就已经犯了第二条。
〖于破戒比丘,殴打抢袈裟,关入牢狱中,及令彼还俗,制死为第三;〗这是第三条。也就是对破戒比丘或未破戒比丘,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殴打、摧残,甚至抢夺他的三衣袈裟,将他关在监狱中、判死刑,甚至逼其还俗,如果是一个受过菩萨戒的人这样做,那他已经犯了菩萨戒。
第四条是〖造五无间罪〗,杀阿罗汉、破和合僧。真正的破和合僧,只有佛陀在世时才会出现,现在不会有。但一般来讲,两个僧团之间不团结,有些人在上师与上师之间说离间语,或在僧人与僧人之间搬弄是非,导致彼此的关系破裂,尤其是有些居士经常喜欢讲一些是是非非,说很多流言蜚语,致使僧团内部很不团结,这种现象基本上也属于造五无间罪。
至于“出佛身血”,由于佛陀已不在人间,真正出佛身血也不会发生,但如果对佛经、佛像不尊重,以嗔恨心来毁坏,这些事情也接近于造五无间罪。
第五条是〖持执诸邪见”,这是讲国王五定罪。〗在名言当中,本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前世后世都是存在的,但如果你认为这些都不存在的话,就叫做持邪见。
以上讲了国王的五条定罪。国王的势力比较大,经常会惩罚出家人,所以这些戒条是很容易犯的。
〖“彼之前四条,复加毁城等,佛说根本罪”,这是讲大臣五定罪。〗这是讲大臣的五条定罪:将国王五条定罪中的“持邪见”改为“毁坏城镇”就可以了。作为大臣,在国王的指使和命令下,经常到城市中搞一些破坏,如果违犯这一条,也是犯了菩萨戒。上述五条是大臣容易犯的戒律。
下面讲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戒律。第一条〖“于未修心众,宣说空性法;〗在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如果对方连皈依都不懂,你就给他讲《中论》、最甚深的大圆满、最甚深的空性见,或者非要给他灌个顶不可。这种情况会不会犯菩萨戒?经论中没有明文规定。
第二条〖令诸佛教徒,退失圆菩提;〗有些佛教徒已经趋入了大乘菩提道,但你对他说:“学大乘是没什么用的,一定要学小乘才好,学大乘非常困难,要在多生累劫当中布施、持戒……多麻烦哪,还是学小乘吧!”或者“你不要学藏传佛教,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这都会犯菩萨戒。
第三条〖尽舍别解脱,修行大乘法;〗有些人在小乘当中,如果能够让他转为大乘根基的话,对他宣说一些大乘的功德,让他逐渐趋入大乘佛法,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求他一定要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如果这个人真这样做的话,也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们不要强迫别人一定要学《入菩萨行论》,如果这个人的根基还没有成熟,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也不一定起作用。
第四条〖执说小乘法,不能断贪等,令他亦持此;〗在一些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然后,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让别人也要舍弃小乘法,这样就是犯了菩萨戒。
第五条〖宣扬自功德,为利养恭敬,以语诋毁他;〗自己本来没有任何功德,却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说“我的功德如何如何”,或者以嫉妒心为了获得名闻利养去诋毁别人、说别人的过失。
第六条〖谓我深安忍,言说颠倒语;〗自己明明知道没有大彻大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我获得了加行道、一地菩萨、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样信口雌黄地说大妄语、颠倒语,就是犯了第六条。
第七条〖惩令惩沙门,三宝财行贿,以及受贿赂;〗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取三宝的财物进行贿赂。离间者、有权势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已经毁犯了学处。
第八条〖令舍弃寂止,修者诸受用,施于闻思者。〗让住在寂静地方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大城市,如果没有特殊的必要,这是不合理的。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读诵者或闻思者,这样也犯菩萨戒。〖此等根本罪,众生大狱因。”〗这些是平凡人易犯的八条根本罪。
〖按照这其中所说,国王与大臣共有十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宝积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同样,《虚空藏经》、《月藏经》中也都讲道,舍弃行菩提心亦属于堕罪。
2、3以上这些道理,是藏传佛教按照印度龙猛菩萨、无著菩萨两大教派的观点而安立的。虽然所有的细微学处全部对照比较困难,但可根据龙猛菩萨的十八条戒律、无著菩萨的四条戒律为标准,观察自己到底犯了没有?如果受了菩萨戒,但这方面不观察的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乘行人。
2、4至于汉传佛教,如今很多大德主要依靠《梵网经》来传授菩萨戒。《梵网经》曾有一段历史:最初有八百人祈求鸠摩罗什传授菩萨戒,但由于当时没有梵文法本,鸠摩罗什只有通过口述给他们传授,并以此安立了一些菩萨戒条。后来,真谛译师特别想将《梵网经》的大本从印度带过来,没想到一登上南海的船,这艘船就一直往下沉,其余的东西全部拿走也不行,后来只有把《梵网经》放弃,船才浮上水面,可以行驶了。看到这种情景,真谛译师觉得特别遗憾,叹道:“菩萨戒律,汉土无缘,深可悲也!”意思就是说,菩萨戒律与汉地的有情没有因缘,真是非常非常的悲哀!历史上有这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