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4-6)

创建日期:2022-08-19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4-6)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20笔记

  1、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

  2、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

  3、〖五、妙香:《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须弥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数,许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这一点应该观得出来。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

  〖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纯金般熠熠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

  4、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

  “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

  5、〖六、美花: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悦意的花鬘、宝鬘。〗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曼陀罗是天人的花。

  6、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

  7、〖七、香云: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

  “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云弥漫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的香云供养。

  8、〖八、神馐: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的神馐。〗

  华智仁波切讲过,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组成的食子。格鲁派在元月十五号专门有一个食子法会,此时他们会做各种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装饰食子做成供品,以此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9、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也献上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F轮般的珍宝灯,并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菩萨。

  10、〖九、宝灯: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这些也供养诸佛菩萨。〗

  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油,点燃以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11、〖十、地面:香水涂敷的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以此作供养。〗

  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在地毯上、讲堂里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

  12、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13、〖十一、宫殿: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刚上师、大恩上师。

  14、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

  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F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伞或伞盖。

  15、〖十二、宝伞: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9笔记

  1、子二、供养身体: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在胜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愿恒时供养自己的身体,诚恳祈请诸位圣尊菩萨能完全接纳。〗我们应将身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所以,〖我心甘情愿做忠实的仆人,对您们言听计从,祈愿您能慈悲摄受。〗我们应当这样观想。

  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战胜了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圣者、如来等十种不同名号,在这样的十方诸佛以及菩萨面前,我们供养自己的身体。

  所以,倘若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必须对诸佛菩萨供养自己最珍贵、最难得、最可爱的身体,以此舍弃对它的执著。否则,如果对身体特别贪执,想在相续中生起忘我利他的菩提心,恐怕会有一定困难!

  2、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依靠大尊主的呵护,才能在三有中不畏痛苦而饶益众生。〗有了诸佛菩萨与上师们的保护与加持,我在轮回中对痛苦无有任何畏惧,一定可以饶益众生。〖如果我罪恶深重,则无法利益有情。〗但如果我的罪业相当深重,想利益众生相当困难。

  〖因此,为了真正摆脱以往的罪业而诚心忏悔,立誓今后再不造罪。〗在相续中应该有这样一种誓愿。这一颂以四种对治力来解释。

  第一、所依对治力:以三宝、诸佛菩萨、根本上师等作为忏悔的所依;第二、破恶对治力:以前所造的罪业,就像喝了毒药一样,现在特别后悔;第三、现行对治力:通过修习种种法门,如念百字明、修菩提心、观想金刚萨埵,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净;第四、恢复对治力:如同喝了毒药后,从此发誓再也不敢喝,同样,身口意造了不如法的罪业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今后也决不再造。

  3、子三、意幻供养: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如云:浴拭妙衣饰,香薰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

  〖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

  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藏传佛教中,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一边沐浴。

  4、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

  5、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

  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洗个脸、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垢染。

  6、〖二、擦拭: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清洁柔软、无与伦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们的身体。〗

  在藏传佛教中,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

  7、〖三、妙衣: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

  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

  8、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四、饰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诸位大菩萨。〗

  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鬘、金鬘等供养诸佛菩萨。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8笔记

  1、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它应该是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周围有七大金山、铁围山环绕,观想这些珍宝组成的山,并在三宝面前供养。此外,世间上也有很多壮丽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四大菩萨所居住的四大圣山,举世闻名的泰山、华山、昆仑山,长跨七国、号称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云南香格里拉的美丽山……

  “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国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森林,都应该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只要看到了这些花果树木,心里马上观想:这么好看的树,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冈、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2、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世间妙芳香”:世间中有各种名贵的烧香、薰香、涂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不管人间、天界还是龙宫,世间所有芬芳扑鼻的这些香味,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如意妙宝树”:以前众生福报特别大的时候,有福报所成的如意宝树;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业形成的如意宝树,这些如意树,我们应该通过观想供养。

  “自生诸庄稼”:初劫时有不需耕耘的自然庄稼,北俱卢洲也有以福报形成的自然香稻,对此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实在无法观想,平时看到稻田、麦田、无边无际的田野时,也可以进行意供。

  “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将红、黄、白等各色莲花点缀着的湖泊,供养诸佛菩萨。世间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前段时间,某地理杂志评选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们常以“松石变成的大海”来赞叹它,诗学家也用不同的赞美词来吟诵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纳斯湖,第三名是西藏的纳木错湖,第四名是长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

  “悦吟美天鹅”:湖泊中游弋着非常美丽的天鹅,不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使人听后感到十分舒服。

  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景物,壮丽的山河、湖滨,美丽的田野、园林,雄伟壮观的宫殿、庙堂,凡是我们见到的,都应当尽心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只要有对境令自己心生悦意,第一个念头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一来,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3、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前面代表性地讲了一些人间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滨、森林等,诸如此类的无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间、天界、罗刹界,还是清净刹土,无边无际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缘取观想,然后在最殊胜的福田――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众面前一一供养。

  在供养的时候,应当具足无著菩萨所讲的六种条件,或印度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4、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

  〖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自己一分钱也不舍得供养,却将无关紧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为供养,对自己一点损失也没有,就像现在有些人,叫他供养,他说“不供养、不供养,意幻供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供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鉴于此,我们在供养时应想: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观想众多的供品作为供养,请您一定要依神通神变力纳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没有这样意幻供养,只是拿一点钱、一点供品去供养诸佛菩萨,恐怕是不足够的。所以,以意缘取大量的供品,然后在心里面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

  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7笔记

  1、在昙无谶时代,法进等弟子请求昙无谶翻译菩萨戒仪轨,他没有答应;请求传授菩萨戒,他也没有答应。因为他认为这些人不堪为法器。后来弟子们在佛像前陈设各种供品,一心一意地祈祷,到了第八天晚上,他们做了同一个梦:梦中弥勒菩萨亲自传授菩萨戒。第二天,他们对昙无谶讲述了各自的梦境,昙无谶非常高兴,便将梵文的菩萨戒仪轨作了翻译,内容与弥勒菩萨所授的基本相同。从此以后,汉地相当一部分人开始守持此戒条。(鸠摩罗什口传授戒的八百多人,是依据敦煌的一些仪轨来守持菩萨戒的。)

  汉传佛教的三坛大戒中也有菩萨戒,与藏传佛教的有点不同。汉传佛教中,露罪师、教授师等很多法师通过一些仪式传授菩萨戒,最后给得戒者发放菩萨戒牒。

  2、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生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假如有些人以前受菩萨戒时不是很如法,那也可以重新受。菩萨戒与其他戒律有所不同,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受: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不管通过哪种方式,我们的相续中一定要有菩提心,这是最重要的。

  3、〖《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

  这十八条中,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虚空藏经》中说: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4、〖概括而言,一般菩萨戒有断除所断的严禁恶行戒、行持六度的摄集善法戒以及唯一利益众生的饶益有情戒三戒中。〗菩萨戒还可以概括为三条――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条与小乘的戒律有点不同,比如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

  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5、〖略而言之,菩萨的学处就是要断除有害自他的一切因素,脚踏实地利己利他。〗在小乘的学处当中,只要不作恶业、不害众生就可以了,《毗奈耶经》中也说:佛陀告诉诸位比丘,你们不要害众生、不要起烦恼、行持善法、尽量调伏自心,这就可以了。而在大乘学处中,断除了损害自他的一切因素后,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是首位,利益众生是最关键的问题。

  6、〖成办利益的方式也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无论于他抑或己,虽是痛苦凡有利,一切利乐皆当为,虽乐不利切莫行。”〗颂词意思是,不管对自己或是他人做一些事情,虽然表面上感觉很痛苦,但只要能够给今生来世带来利乐,那就一定要去做;反之,尽管表面上很快乐,但却能给人们带来痛苦,那就千万不能去做。

  这是戒律的第一种类型――没有堕罪。

  7、〖与之相反,心怀歹意、行为恶劣,可以肯定是堕罪;〗相反,如果心不善、行为也不善,比如以嗔恨心杀人、以贪心行邪淫、以嫉妒心说别人过失等等,这种情况决定有堕罪。

  这是戒律的第二种类型――有堕罪。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为不太如法,这算不算是堕罪呢?只属于堕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堕罪。比如保护被猎人追赶的野兽,打妄语说“这里没有野兽”;因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为了利益他们,所以不构成真正的堕罪,可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后果就由你承担了。这是戒律的第三种类型――堕罪的形象。

  8、〖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如果心一点都不好,但行为却显得非常如法,这样的罪业是相当大的。其目的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自己,这种过失是非常大的。这是戒律的第四种类型――无堕的形象。

  9、心如果真的很纯,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意业从来没有开许过,因为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给它取一个多好听的名字也没用。所以,没有特殊必要的话,我们的行为还是应当如理如法。

  10、庚三、还净方法: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这里是讲无著菩萨的观点。我们如果犯了菩萨戒,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有无染污依自心”,到底有没有染污,犯的是重罪还是轻罪,是他胜罪还是恶作罪?这要凭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

  这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还净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要有人作为忏悔对境。因为我们在一个人面前忏悔后,如果再次犯了戒,又要去他面前求忏悔,便会觉得不好意思、非常惭愧,以此可约束自己继续放逸。所以,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

  〖《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可进行忏悔,具体而言,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广方经》中讲的那样,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若无此类梦相,自己到黎明时,可告诉黎明:“你在照耀南赡部洲的时候,请转告虚空藏菩萨,我要忏悔罪业,希望能够得以清净。”这样再睡下去,通过虚空藏菩萨的加持,黎明后在梦中也会有上述梦相出现,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

  下根者的观想能力比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难,这种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本论也说:“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总而言之,我们平时应多念《三十五佛忏悔文》、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等,以这种方式忏悔相当重要。以前有些弟子问仲敦巴尊者:“若想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有什么样的方法呢?”尊者回答说:“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这是传承上师们的教言。

  作为凡夫人,我们不犯菩萨戒是很困难的,阿底峡尊者曾说:“我小乘戒一点也没犯,菩萨戒犯过一点点,密乘戒则犯得特别多。”这些戒条越往上越细、越往上越难守,如果要求每天不舍弃众生、不对众生起嗔心、说话也没有自赞毁他,能做到的凡夫是相当少的。然而,菩萨戒与其他戒律不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我们可以每天受持,一旦损毁,通过忏悔能立即恢复,其功德也是相当大。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方面要下工夫。

  11、辛一(供养)壬一、总说: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为什么叫“总说”呢?因为下面的意幻供养、真实供养、有主物供养、无主物供养,所有供养的对境全部都是三宝,仲敦巴尊者也说:“修七支供的对境最好是三宝。”所以,大家平时修七支供时,首先要有三宝的所依,如佛像、佛经、佛塔,这样不管是忏悔还是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

  〖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

  以何种方式供养呢?〖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无著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

  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

  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

  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

  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

  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

  为什么要这样供养呢?为了受持珍贵的菩提心。鉴于此,大家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陈设供品。

  所以,我们真的要受菩萨戒,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F轮日都要传授菩萨戒,这个时候,上师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相当壮观。所以一般来讲,受菩萨戒之前,作一些真实供养或者观想供养是不可缺少的。

  12、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

  13、子一(供养无主物)丑一、真实供养: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有主人的这些财物,全部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虽然每个颂词后面没有写“供养诸佛菩萨”,但“总说”已将供养的对境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供养佛法僧三宝。

  不过,乔美仁波切曾说:供品不能随便吃,可以倒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但是,现在汉地在处理供品的问题上争执比较多,扔在垃圾桶里不干净,倒在别人房顶上也不行,若能真正观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就像会供品一样,那吃这些供品也可以。藏地有些寺院开法会时,有时候也将供品分给大家,大家观想诸佛菩萨说“可―以―”,然后就可以享用了(众笑)。当然,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不能以贪心来享用。

  为什么藏传佛教中要供七杯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为了纪念这个缘起而供水七杯。

  〖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所谓“八功德水”,《毗奈耶经》和一些讲义中皆有记载,天界和人间都有八功德水,对此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讲,特别清净的人间水,也可称之为八功德水。

  有哪八种功德呢?“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关于“八功德水”,汉传佛教净土宗的《阿弥陀经》中,唐代版本与清代版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以前我看过一篇专门介绍八功德水的论文,每处功德都讲得特别清楚,但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见到清净的水,山谷里也好,大江大河里也好,马上就要想“供养诸佛菩萨”!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3-6)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2品忏悔15-28笔记(5-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