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39下-50科判
第十二 求法品
经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3-6品)+丙三、所思维(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202)+己三、寻求之差别(203)+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207)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庚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辛一、寻求所缘经典(187)+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188)+辛三、寻求能求作意(189)
庚二、寻求所证义法=辛一、寻求真如(191)+辛二、寻求如幻(192)+辛三、寻求所知(193)+辛四、寻求染净(194)+辛五、寻求唯识(195)+辛六、寻求法相(196)+辛七、寻求解脱(197)+辛八、寻求无本性(198)+辛九、寻求无生法忍(199)+辛十、寻求一乘密意(200)+辛十一、寻求五明(201)
己四、求法之果=庚一、成就功德(205)+庚二、断除所断(206)
18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求法品)分五:
18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所求之法)分二:
18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
18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一、寻求所缘经典;(39+40课)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39课)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40课)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18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40课)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18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三、寻求能求作意。(40+41课)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40课)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41课)
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
彼是间杂缘,不共而缘者,
五种及七种,此之遍知五。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19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寻求所证义法)分十一:
19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寻求真如;(42课)
恒离二迷所依者,非诠离戏真如性,
所知断净性无垢,如空金水许惑净。
众生清净别少无,无余众生愚昧心,
舍弃本有耽著无,世间愚相何其重!
19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二、寻求如幻;(42+43+44课)
以如幻术说,非真之妄念,(42课)
以如幻相说,迷乱为二法。
犹如彼无彼,如是许胜义,
犹如可得彼,如是许世俗。
如彼无有时,彼因了可见,
如是转依时,可见非真念。
世间未迷者,随意享彼因,
未迷持戒者,随意享转依。
彼有彼行相,非有彼实体。
如是幻术等,说为有与无,(43课)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于幻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如是有二现,非有彼实法。
如是于色等,说为有与无,
彼有非无有,无有非是有。
于色等亦说,有无无差别。
增益与损减,诸边所破故,
为遮入下乘,如是而承许。
迷乱因迷乱,承许色之识,
及非有色识,无故另亦无。
执取幻象色,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执著骨锁相,迷乱故说二,
如实虽无二,可得二者法。
迷乱法相法,如是有与无,
有无无别故,有无如幻术。
凡属对治法,如是无与有,
无故无法相,亦说如幻术。
犹如魔术王,为余幻王败,(44课)
见法之佛子,彼等无我慢。
如是当了知,佛陀觉者说,
一切有为法,如幻亦如梦,
如阳焰影像,如光影回响,
犹如水月影,亦犹如幻化,
承许六六二,二六三一一。
19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寻求所知;(44课)
邪分别非正,非邪不分别,
非分非不分,名为诸所知。
19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四、寻求染净;(44课)
自界显现二,无明烦恼俱,
尽生转分别,断除二实体。
获得所缘法,具住自界故,
真如无二现,趋入如皮箭。
19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五、寻求唯识;(44课)
心者显现二,承许现贪等,
或现信心等,非有惑善法。
是心现种种,趋入种种相,
显现彼有无,是故非法性。
19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六、寻求法相;(45课)
佛为利有情,真实说事相,
法相及名相,一切细分类。
心及有见者,彼位不迁变,
此摄是事相,详分无有量。
依诠作义想,因与彼习气,
从中亦现义,遍计之法相。
依于名与义,显现名与义,
非正分别因,遍计之法相。
显现三三相,所取能取相,
非真分别念,依他起法相。
无有及有者,有无平等性,
非寂寂无别,圆成实法相。
缘于等流法,如理而作意,
安住心法界,见义有与无。
彼中成等性,圣种极无垢,
平等复超胜,无减无增相。
19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七、寻求解脱;(46课)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19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八、寻求无本性;(46课)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19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九、寻求无生法忍;(47课)
始真实他性,自相自变异,
染污及差别,名无生法忍。
20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十、寻求一乘密意;(47课)
法无我解脱,等同种姓异,
得二意乐化,究竟故一乘。
为引有些者,为余真受持,
于诸不定者,圆佛说一乘。
声闻不定二,见未见乘义,
见义离未离,贪者此低下。
彼二得圣道,转世驾驭故,
真具不可思,驾驭之投生。
一者以愿力,而能成投生,
另者不来故,幻化尽成办。
彼二屡屡数,具有自心生,
欢喜涅槃故,许是缓证悟。
未行义投生,无有佛陀时,
求化勤禅修,获得妙菩提。
201、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十一、寻求五明。(48课)
若未勤五明,大圣不成佛,
故为折摄他,自遍知精进。
202、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48课)
得因而欢喜,所依随念彼,
欲求共同果,信解依菩提。
是以四威力,喜悦定不厌,
违品及对治,修行有四种。
净信真得受,乐于布施他,
披甲及发愿,爱乐所为意,
布施等六种,得力与成熟,
供养及依止,真实胜踊慈。
未行造恶者,惭悔欢喜境,(49课)
厌倦作敌想,安置及诠慧。
施等圆觉依,非自在天等,
以无碍解知,二者过与功,
随念积累喜,及与见大义。
瑜伽无分别,受持欲值遇,
断七颠倒执,获得之威力。
稀有无稀有,各为四种想,
于有情平等,现见大本性。
求他功德报,愿三及相续,(50课)
为修佛说故,菩萨不住此。
彼于衰兴众,不喜极欢喜。
于修伪与真,不信及起信,
不纳受作意,授记喜决定。
现见后世故,入心观平等,
以入殊胜法,认定自胜故。
十度因所生,此等善作意,
是为能恒常,增长菩萨界。
203、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三、寻求之差别;(50课)
增胜意乐大,许坚稳求法,
有断无所断,如是得自在。
菩萨之寻求,无身有得身,
圆身多我慢,细慢无我慢。
204、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求法之果)分二:
205、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庚一、成就功德;(50课)
坚稳法有色,无色相无疾,
神通之财富,无尽法为因。
206、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四庚二、断除所断。(50课)
有无与增损,一多自差别,
如名如义执,佛子真应断。
20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五、摄义偈。(50课)
慧善依勇勤,如实求二法,
恒成众生师,如海满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