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04课11-19

创建日期:2022-10-27

  行为学-教言宝藏104课11-19

  十一、认认真真做事 踏踏实实修行

  我们说过,禅定要从有相定开始入手,但是不能仅仅停留在有相定,还要进化到无相定,至于如何进化,我们也已经讲了很多方便法。

  前段时间我们一再强调,修行者要把《上师瑜伽导修文》除了念诵仪轨之外的所有内容都背诵下来。当然,背诵不是我们修学上师瑜伽的终极目标,但是一旦你能将这些内容背诵下来,就说明你对修法已经有了圆满的认识,这样一来,修学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很多漏洞,修起来就会做得更圆满。

  最可怕就是修行之初就没有什么学习资料,或者只是在导师座下听了一两次,但是自己又不能在课后完全背诵下来,以这样的理解去修行,你的修行很有可能漏洞百出。想要将处处都是破绽的修法变成圆满的修学,首先就要圆满通达这个修法,这也是我们背诵的真正目的。

  要记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圆满。平时如果我看见一个人做事情,开始和结尾做得并不圆满的话,我也会和他说,不应该这样去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习惯,如果他是一个做事马马虎虎的人,可能修法也是一样。如果平时做事就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他的修行也会越来越认真。我们这里有很多修行非常认真的人,都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以上我们简单讲解了止观交修的重要性,希望大家在实际修行过程中都能尽量做到圆满,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十二、善巧方便对治昏沉掉举

  以前有不少人会过来说,由于昏沉妄想太多的缘故自己无法修行,或者是由于最近各式各样的逆缘太多而无法修行,这是否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所致等等?不少人都会给自己找各式各样的借口。我们也针对这样的情况讲解了很多善巧运用的道理,现在有这种想法的人也越来越少,而这也是你自己修行的一份功德。

  我们说过,修行中有妄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们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变成一个无妄念者。如果变成了完全没有妄念,禅宗讲解的“体用一如”,密宗讲解的“便智双运”又该如何树立?将妙用搁置一旁,只剩下一种单单的空性并不是心性的特点。用我们佛教的用语来说,完全断除方便而留下的智慧,并不是解脱的智慧。那该如何去做?我们一再讲解,把逆缘转为善用是我们当前修行的根本,而“逆缘转为善用”指的就是当你产生妄想或昏沉时,要懂的根据个人的见地运用不同的方便法去予以对治,无论是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还是安住调伏妄念,这些对治的方便都称之为逆缘转为善用。

  从这个角度就能肯定地说,有妄想和昏沉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并没有在修行过程中予以对治。无论这一座的昏沉掉举有多么严重,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很幸运的事情,因为正是有了昏沉掉举,我们才能更好地去予以对治。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说:“若能善巧运用,则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这是成办解脱的功能,而不是过失!因此,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无论妄念有多么多,昏沉有多么沉重,只要第一时间能认识到它,去转变一切,这就是最大的功德,也是成办解脱最好的机会。

  一个时时处于迷迷糊糊状态中的修行者,与常常处于妄想和昏沉状态中,但能第一时间认识并逐渐把昏沉和妄想转为善用者,当然是后者的功德大于前者。前面无论你昏沉多少年,结果也只能是昏沉,但是后者由于懂得转为善用对治烦恼的缘故,就能在短短的时间中赤裸心性。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由于长时间如是听闻的缘故,虽然现前昏沉和掉举不能说没有,但是对此感到害怕的人应该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对治它最殊胜的武器。以前即便有殊胜的武器也不会运用,但现前已经知道该怎么去运用,内心就会自在很多。

  当你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对昏沉掉举心怀恐惧,也不会天天到导师面前说自己由于昏沉掉举过于沉重无法修行了,而是会到导师这里汇报,当昏沉掉举起现的时候,自己是如何对治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之所以称之为修心,就是因为我们从此刻直到菩提圆满成佛间,都要如是调伏内心着走。

  以上是针对前段时间大家的修行而做的一些简单的开示,相信也会为大家以后的修行做一个辅助。我想,这样的开示对大家来说还是挺重要的,虽然文字上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意义也很广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在其中再讲解一些经验和相关的教言,对大家以后的修行会更有利益。

  十三、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一)

  【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

  “护持清净正知念”指的就是护持正知正念。正念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是指凭借起心动念去对治一切烦恼。

  有些喜欢高攀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修学密宗还需要作意么?”是的,密法本来是依见而修,不需要作意,但请问你是否已达到了密法的这个标准?

  我们说过,何时圆满心性,何时就会呈现功德。这里讲解的是,何时能昼夜一如呈现这样的正见,何时就会具有这样的功德,因为这时候这位修行者已经不在这个时空当中,也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对于非凡夫而言,做出一些超出凡夫人的一些行为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只要你还是凡夫,还是普通人,依旧受限于这个时空,就必须按照世间的规律走。往昔很多历代高僧大德能示现这样那样的的显现,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是普通人了,所以能做出这些看上去很神奇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自己只要一开始修行,就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雪域高地的藏民几乎都是信仰佛教者,但是他们的信仰并没有汉地刚开始信仰佛教的人那么极端。虽然他们一生都信仰佛教,但是平常也是做到尽可能去护持正念、信任因果,而不会一旦选择信仰佛教就什么都不管不顾,甚至往后生活都不需要依赖人间烟火一般。

  前几天我的一个亲戚问我,修行是否真的需要如此极端?我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这样说,如同释迦牟尼佛也是放弃一切荣华富贵,不吃不喝去思维解脱之法,但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人有多少呢?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去行持极端的修法,可能过两天就会面对更大的烦恼:这样做值得吗?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的行为,即便前面看似极端,但最终却是上升而非下堕。但现在又很多极端的修行者与释迦牟尼佛不同的地方在于,一开始修学的时候,觉得自己什么都可以抛弃,看上去和佛陀当年求法有点类似,但是不到两天的时间就烦恼的不得了,不知道该怎么办?为什么佛陀的功德是越来越增上,而你会开始往下堕落,难道是修行必须要如此么?并不是。我们也一再告诫大家,修行要量力而行,才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烦恼,也就是说,修法要与自己的根机相符。

  十四、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二)

  所谓护持改造意念之正念,就是要时时提起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由于自己平时工作忙碌的缘故,可以用于修行的时间非常短暂,是否有将修行融入生活的方法?有的,甚至可以说,你不仅已经学到了,实际上也已经开始在做了。可能你会疑惑,为什么自己没有感觉到呢?

  举个例子。在你进入佛门前,可能做过很多恶事。由于往昔没有信仰的缘故,善与恶的区别,只是以是否触犯法律为标准。只要不触犯法律,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果对你完全没有任何约束。但是自从进入佛门以后,你开始懂得了因果的道理,不知不觉会受到因果的种种约束,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不可以做。虽然还不能细致圆满地取舍因果,但是已经懂得根据自己对法的理解和个人的条件,多多少少地做一些取舍。

  比如有些以前的职业是屠夫,以前从来没有觉得被宰杀的对境也是有生命的,当你拿着石头或铁锤去敲它,用刀如同削木棍一般去伤害它时,觉得这些不过是如同土石一般的无情物,从来没想过他们也是能感知疼痛的有情众生,也是活生生的一条生命。但是当你进入佛门以后,就知道以前这样的行为并不正确。因为佛教对于生命的解读是以慈悲心为主,而慈悲心就叫做法,因此,我们修行佛法就要从学习慈悲心开始。从这时起,我们就再也不能去做这样的事情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尽可能断除这样的念头,而这就叫做修行已经开始融入自己的生活。

  当然,从执受戒律的角度来说,如是护持的功德不可思议。护持其他的戒律,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往昔由于我们的生活中没有戒律的约束,总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知不觉做了很多不符合因果取舍的事情,但是现在我们懂得了如何正确取舍,即便心里有这样的想法,下一念也会想到“这么做是有过失的,我绝对不能这样去做”,即便有时候是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这么去做,内心也是充满惭愧与忏悔的。很多人天天都在忏悔这样的过失,甚至还会请僧众帮自己做忏悔等等,这些都叫作修行已融入生活之中。当然,修行已经融入生活到达了怎样的地步,需要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但是能这样去做,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就称之为护持正念,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令内心散乱。当然,我们现在这样去做的前提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行持与正法之中,因此时时往这方面发展就称之为护持正知正念。这种改造的方式树立正念,就称之为改造意念之正念。

  十五、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三)

  第二种称之为“无造法性之正念”。在执受见解中,有一种“了了分明”,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没有完全落入单空之中,这种明明了了,清明的状态就称之为正知正念。而这种正知正念与前者仅仅依靠作意相比,完全超出了意识的范围,是一种智慧。

  对于这种智慧,我们不能在这里做更细致的讲解,因为这种“无造法性之正念”是修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尤其我们后面会讲到“五种辨别”中的第三种辨别即“意识与觉性”的辨别,就会知道这样的正知正念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与境界。当然,想要知道这些见解的前提是前面的基础必须要扎实,否则后面的讲解与修行就变成一个走过场的过程而已。

  以上就是讲解什么叫护持正念。总之,只要是在明明白白,了了分明的状态中修行,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就叫做护持正念。这样去修,妄念及一切逆缘烦恼都会逐渐消尽,达到“清净本来地”,赤裸出心性的本来面目。因此,时时护持正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前我跟随在上师身边时也常常四处走动,有时候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第一反应就是很羡慕赞叹这个地方:“天哪!真是一个好地方!”这时候上师马上就会提醒我们:“要护持正念,难道在这样的地方待得还不够吗?”就是在告诉我们要提起正念,如果内心真的觉得这里不错,就要及时供养三宝,而是不是自己耽著欣赏而已,这会给自己造下很多不好的习气。

  习气就像一张纸,本来是平平的一张,一旦你卷了以后,它就不会像最初那么平整了;第二次再卷,会比第一次卷起来的力量更大……到了后面,不需要你动手卷,它自己就卷过去了。这就是我们的习气,一次两次还能发现,时间一长就成了一种自然习惯。

  很多人说,有些事情自己并不是这样想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自己就会产生这些妄想,原因在于何处?就是因为无始以来习气太重的缘故。所以上师一看到我们耽著外境就会提醒我们:“不要心生羡慕,不要那么执著,难道你们在轮回中待得还不够吗?”如是提醒,就是要我们断除执著,减少习气,提起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我们现在讲解的这些内容并不是在讲故事,而是讲解对治烦恼有哪些方便,希望在座的每一个弟子都要铭记心中,这一点很重要!

  以上就是讲解,时时提起正念就能赤裸心的本性。说白了,护持正念是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正是由于不能时时提起正念的缘故,很多人在触犯戒律以后才发觉,自己前面那件事情不应该做。短短时间内忘失正念就会造下极大的罪业,甚至还会做出令自己往后极为后悔的一件事情。这也充分地说明,正念的功德有多么大!只要时时提起正念,你就不会顺着逆缘而走,因此提起正念非常重要,要时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

  十六、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四)

  虽然我们课上会讲解很多道理,但是经历过很多事情的人,可能解读方式与别人也会不太一样。比如有时候我面对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不知道怎么去生气,原因可能是我以前也曾经当过乞丐,当看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听到别人气头上说一些很不好听的话,甚至身体做出一些自己都控制不住的一些行为时,就会知道这是他忘失正念的缘故,而忘失正念会给自他带来很大的伤害。

  往昔我当乞丐的时候需要一家一户去要饭。当时有一些年轻人就会指责我们,并说出一些讽刺的话:“你们这么年轻,又不是没有手,没有脚,为什么自己不去创造一些条件,好好生活,反而跑到我们家来要饭?你们要饭的原因就是由于自己太懒惰了吧!”虽然最终他还是布施了一些食物,但是当听到这样的话,内心仍旧非常痛苦,毕竟作为一个有情众生,我们也希望自己远离痛苦伤害,感受快乐。

  所以,当遇到一些老年人,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你,说出一些暖心的话语:“这段时间我们家庭条件也不是太好,而且现在乞食的人也很多,所以可能给不了你很多,但是我家里有热乎乎的茶,你要不要进去喝一杯茶?”时,即便今天什么食物都要不到,内心也感到非常温暖。

  人就是这样,如果前面经历过人情冷暖,懂得将心比心,就能时时反观自己,时时提起正念,注意自己有意无意间的言辞是否得体,平时做事也会尽量做得圆满一些。

  如是讲解也是告诫每一个修行者,不要以为自己天天待在家里念诵,坐着打坐就是在修行。很多老年人也能在家里一坐一整天,家里的复读机也天天都在念诵,甚至我还有一个甘珠尔大藏经的复读机,难道这样就能成就么?仅仅口中念诵还有些不够,还要多多关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这才是修行功德是否增上的准则。因此时时护持正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平常产生烦恼的最大原因就是忘失了正念。只要时时能提起正念,无论当时的烦恼有多大,你都会及时断除自己的烦恼,也不会令他人产生烦恼。所以,修行好坏与否就要观待内心是否清净。当心情平和的时候,无论他是否有信仰,看上去也像一个菩萨一般和蔼,但是当自己内心烦恼炽盛的时候,真正的修行者不会随顺烦恼而去,而是及时提起正念对治烦恼。

  要记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并不是我们的这具身体。在高原,生前所贪恋的身体可能最终会成为成千上百鸟类的食物,即便不是天葬,最终也可能会被千千万万的虫子所吞噬。在汉地,这具身体最终都会被放进上千度的高温,瞬间成为骨灰。所以,我们的这具身体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语”,是身和心合为一体而表达出来的一种声音。当身体不存在的时候,语也会随之消失,因此它也无法成办解脱。因此唯一能解脱的就是自己的“心”。

  至于现前内心与解脱有多近,就看看烦恼减轻了多少,所以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很多人觉得自己平常是一个好人,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觉得很烦恼。但要记住的是,只有遇到事情的时候,才看得出来瑜伽士的功德是否具有。如果没有烦恼的对境,又何来对治法?我们说,没有嗔恨心哪来的忍辱?你给谁安忍?没有嗔恨的对境,就不需要去安忍了,所以当有烦恼的时候能对治一切烦恼,才是一个修行者的标准,而不是在于自己平常念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

  当然,念佛肯定是有功德的,但是对于自己成办解脱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一定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无垢光尊者的教言。如是讲解,也不是因为我一遇到这些关键词,就把一切推给了佛菩萨,而是肯定地告诉大家,这些道理的真实性。无垢光尊者曰:“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就是讲解表面上做出修行的形象,如果不能对治自己的内心,就不能称之为正法,因此时时看护自己的内心非常重要。

  十七、护持清净正知念 修行获得本净地 此二同时现一味(五)

  我听闻很多修行人,由于时时护持自己内心的缘故,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改变,但是也有不少烦恼沉重者还是每天都在混日子。现在你可以混日子,未来当你面对死亡时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三恶趣可能就是你的归宿。现前懂得如是对治烦恼,今生就会感到快乐,也不会有很多的烦恼,任何人、任何事都是清净对境。吉珍扎华江措说过:“我所居住的地方是西方极乐世界,我所看得见的一切男女都是男女菩萨。”这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他内心清净而自然呈现出来的境界。现前我们就从净观开始做起,当自己的内心后面完全清净时,不仅今生没有烦恼,临终自在,未来更能获得快乐,而这就是我们修行者想要取得的成果,所以平时要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

  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只顾着自己的面子:“我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但是为了面子,我就这么继续做下去吧。”要记住,作为修行人,我们还需要守持三昧耶戒,如果隔座、隔夜、隔一年、隔两年、隔三年直到超过一定的年数,金刚萨埵都不会再不摄受你了,尤其触犯三昧耶戒而产生贪嗔痴烦恼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对治。

  前段时间有个弟子过来看我,他平时性格非常暴躁,但是由于长时间听闻教法,内心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他的妻子一开始还是有很多不满意,但是由于后面他开始调伏内心,性格逐渐改变,夫妻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和谐。同一屋檐下难免产生一些“你”、“我”的显现,但是即便他性格还是有点粗暴,但是当半夜想起自己的过失以后第二天就能马上忏悔,有时甚至半夜就起来忏悔。能这样去做,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他的妻子说,第一次这么忏悔的时候她吓了一跳,以为家里闹鬼了,但是后来听到她老公进来忏悔,就觉得心情好多了。

  确实如此,我们不要把烦恼拖得太长,如果你常常端着嗔心不放,对方也是如此,时间越长,嫌隙就越大。虽然很多人会说,亲人之间的烦恼一下子就能解除,但事实恐怕没有那么简单。生活中的小摩擦看上去是小事情,但好比出现了一个小裂痕,裂痕小的时候,修补是很容易的,可一个小地方长时间发生裂痕,缝隙就会越来越大。有一天,当你开始想修补的时候,恐怕已经补不回原来的状态了。

  当时这位弟子过来汇报的时候,我觉得他还是挺不错的,口头上表扬了一下,但后来想想,可能还是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后再表扬也不迟。当然,能够这样去做,已经很好了。

  如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在如今这个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无论世间身份如何,都应该再有个佛教的背景,这样才能创造快乐。这对能真正长时间修行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要你能坚持依教奉行,未来必定会有所改变,但与此同时也要记住无常。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无论你世间身份如何,在阎王爷面前都是平等的,阎王爷也不会因为你的世间身份而给你开个后门。临终时见到的是观音菩萨还是阎王爷,就取决于你自己的内心有多么清净。

  我们说过,出家的功德是用来消尽烦恼,而不是仅仅穿着出家人的衣服就能称之为出家。如果你出家是为了对治烦恼,并且出家后烦恼较往昔有所减少,就说明你的出家有功德。相反,如果你出家后,烦恼比在家人更沉重,就只能说你的出家可能只是一个形式而已,甚至有可能是借用这个外在形象欺骗众生。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以上就是讲解“护持清净正知念,修行获得本净地,此二同时现一味。”

  十八、认识万有本清净 一切所做即自在 此二同时现一味

  【认识万有本清净,一切所做即自在,此二同时现一味。

  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来就是清净。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作为密宗弟子,净观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讲解三乘教法时说过,密乘以信心为根本。也就是说,内心应时时保持信心,净观一切为清净。我们最初讲解密宗时也是讲解要净观五种圆满:即地处圆满、导师圆满、眷属圆满、时间圆满以及法圆满五种圆满。能时时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就称之为运用烦恼,这样一来,烦恼永远不会产生在你的面前,因为导师就是阿弥陀佛,身边的道友是男女菩萨,菩萨与菩萨之间当然永远不会产生嗔恨心,所以这就叫运用烦恼。能以观照的方式运用烦恼,解脱自然是清净圆满的,因此净观非常重要。

  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导师以及传承等细致的内容需要我们去做解释,今天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就暂不做讲解。以上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希望大家下课以后好好去修,也尽量多修修法,多修修法。

  十九、课后嘱咐

  最近很多人都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没有修完者要在这两天尽快修完。我们前面说过,本来是希望大家在修《白莲花四臂观音》仪轨时,能遵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点去做,但是想到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会视修行数量为一种负担,不知道何时能修得完。所以这段时间大家可以尽量以观察修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配合安住修去修是最好的。如果一味追求安住修而忽视观察修,可能不是非常妥当,因为我们现前还没有这样的定力。

  总之,如是依照教言去修,一方面会为我们今生成办解脱创造很好的条件。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说过“今生会有十万虹光身”,而现在我们就是在创造这样的缘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伏藏法,因此是非常殊胜的。汉传佛教在念诵仪轨以及超度仪轨方面,都是根据历代传承祖师所造的仪轨而修,关于伏藏方面的仪轨比较稀少。现在也有包括亚青在内的很多汉族弟子,藏族弟子在翻译一些藏传佛教的伏藏仪轨。当然,能够翻译过来也非常好,但是从另个角度来说,有些由于太广的原因,很难在汉地实际去做到,毕竟环境也有所不同。而我们现前所翻译的这个仪轨并不是很长,无论是超度个人的灵魂还是超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很多环境下都能做得到。

  正如我们昨天所说,我们无论修学什么法,目的都是为了度化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因此多一种修学方式没有什么不好。当我们修完这个法,以后我也会再为大家讲解一下具体如何去做超度,这样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几个出家人一起就能做。这样多去做做是非常好的。

  以上就是今天讲课的内容。虽然文字上我们每天讲法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我想这并不重要。很多人问我,成了佛以该干什么?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尽快成佛,但是观察自己的根机就能知道,我们成佛的时间决定不会太短,所以这些问题当你圆满呈现佛果的时候再说不迟。同样,我们讲解教言也不急于讲完。如果你只是希望等这个讲完而早日听闻下一个教言,我想不如在讲这部教言的时候多听一些,我也会尽量讲解得清楚一些,这样去学以致用,应该会更好一些。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4课1-1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05课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