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6课7-14
(七)谏自过失之道友 依之是汝之善友(一)
【谏自过失之道友,依之是汝之善友】
应该寻找怎样的人作为自己修行路途之上的导师和道友?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什么样的人为伴,自己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比如与小偷为伍,你也会逐渐开始学偷东西;与心地慈悲的人伴,你的慈悲心也会逐渐增上。因此修行路上,不仅要选择具德具缘的导师,也要选择好自己的同行道友。
当然,站在平等的立场之中,都是自己的道友。比如密宗弟子在净观地处圆满、导师圆满、眷属圆满等五种圆满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应该视为自己的道友。但内心中以平等心观待一切,并不等于所有道友内心都是平等的。有些烦恼沉重,有些功德很大,我们就要选择有功德者作为自己的道友。因为长时间与他们为伴,势必受其影响,所以与自己长时间相处的人,必须是贤善的道友。
我们说过,时时都要观察自己的过失。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知道是自己的过失者,可以作为今天直至菩提间依止的道友。这样的道友对于我们迅速成办解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能够时时做到反省自己的过失,是非常困难的。我也经常询问身边的弟子:“当因彼此意见相左而与他人产生矛盾与烦恼时,即便你是有理的一方,下一个念头是该继续生气还是有其他想法?”一般来说,只要认为自己有理就会坚信对方是错误的,容易看不清自己的过错。作为修行者要记住,西方极乐世界的男女菩萨不会天天这样彼此争论,他们无论见到谁都如同见到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般敬信,这正是自己内心的功德所现。
我们说过,由于内心清净之故而呈现西方极乐世界,眼前所见的一切男女菩萨都是清净心的显现。现前正是由于无始以来造业沉重,自心不清净才会产生对错争执。如果内心清净又怎样会有这些烦恼呢?比如阿弥陀佛天天都在极乐世界讲法,如果莲池海会中的男女眷属菩萨在法会结束后也和凡夫一样,遇到烦恼便认为一切过失来自于对方,那里还叫西方极乐世界吗?
因此,平常在做事过程中无论对错,都要时时反观自己。如果做得对,这是无始以来行善得到的果报,要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并且今后更加努力行善;若是产生一些不顺利的烦恼,应及时做忏悔,这是无始以来造业沉重之故而呈现的果报。如是观修,就是修行者与不修行者的区别。
(八)谏自过失之道友 依之是汝之善友(二)
从世俗立场而言,不信仰佛教的家庭成员彼此产生矛盾,由于自私太强的缘故,总会认为自己是老大,自己才是正确的。即便彼此意见不同,也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更看不见他人的功德。但对信仰佛教的家庭来说,这样的烦恼就会少很多。虽然仍旧会有一些烦恼,但持续时间不会隔座或超过几个小时,会及时忏悔。
尤其已经受过戒的信众应守持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若有触犯必须及时忏悔。忏悔时间分为隔座、隔日、隔一年、隔两年和隔三年。隔座忏悔叫做越座。比如你触犯了一个誓言,如果两三个小时后还没有忏悔就叫做越座。这时需要念诵很多金刚萨埵心咒以及忏悔文三遍、七遍甚至二十一遍等方可忏悔清净。隔日忏悔就叫做违背,此时必须以会供忏悔才能清净。忏悔力度较隔座更大。后面依次是隔一年、隔两年,一旦隔了三年还未忏悔就称之为破烂,堕入金刚地狱一次是特定的事。这时无论怎么忏悔都只是亡羊补牢。至于堕入地狱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你未来所做的忏悔之上,但堕入一次金刚地狱是特定的事。
因此,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是否触犯了誓言。作为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应该这样去做。要记住,不仅仅座上会念经打坐才叫修行,生活也是修行。尤其生活中的修行才能真正显现出修行者的功德。我相信座上心情平和时,每一个人都像修行者。比如静静坐在河边的垂钓者,一动不动地看着鱼是否已经上钩,他们聚精会神时看上去也很像修行者,可能我们修有相定时都难以做到这样持续专注。但只有时时反观自心者才是真正的修行者。
世人都有一个毛病,凡事都要照顾自己的面子。但我们现在的面子可真不值多少钱,真正要找顾的是阎王爷的面子,这才是真正的值钱,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的快乐。所以现前要懂得如何抉择。一旦我们选择顾及阎王爷的面子而放下自己的面子,就能在未来获得解脱的大功德。因此,时时都会检讨自己过失的道友,一直会是你的善友。
世人在选择自己人生另一半时,都会谨慎观察对方。但他是以世间标准作为观察依据,比如观察对方的性格、收入以及背景等等。现前我们要在修行路上选择一位道友,应该从出世间的角度当中去选择。何谓出世间标准?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时时都在检讨、反观自心,不会把一切过失都推在他人的身上。
往昔有很多信众从西藏到前藏去谒见一位高僧大德。他们认为自己愿意跋山涉水,不畏艰难地去求见导师,表示自己的信心很大。当见到这位导师时,导师却从他床边拿出一只破鞋,对这些信众说“看看,我刚刚抓到一只雪狮。”这时所有人都把过失推在导师的身上,而有神通的导师对弟子们说:“真正具信心者,永远不会把一切过失推给对方,将一切功德树立在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修行者,会时时反观自心,勇于承担所有的过失。
我们说过,由于现前业及烦恼沉重,看不见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内心烦恼清净,眼根也会清净,西方极乐世界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慈诚扎巴姜臣与吉珍江华扎措也曾经说过,无论他到何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不是离开娑婆世界后所去往的另一个世界,现前就可以享受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因为一切功德都来自于清净心之中,一切过失都源于内心的不清净。现前我们的业障较三恶趣众生更为清净一些,所以看见的是山河大地,若内心烦恼更为沉重,呈现出来的可能就不是山河大地而是地狱和饿鬼的境相。因此,要时时将过错归咎于自心,而不是加注在他人身上,这就是一个真正佛教徒的做法。
很多人在与他人争论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有理的一方,而对方是有过的一方。但实际上,就是由于你内心不清净的缘故而导致这些不愉快的事情。若是你内心清净,具备福报,就不会遭遇这些人和事。所以,说到底还是你自己的过错。
有些人不是天天指责这个、指责那个,就是责怪苍天无眼、因果不公。为什么自己明明是在从事善法,但却遭受了那么大的痛苦。比如走在路上,突然飞出一块石头砸到头上,感觉非常委屈。上师说,这正是他自己的业障,而非他人之故。如果你当时不从那里经过,石头又怎么会打到你的头上?所以,我们习惯将过失推诿他人,却不知一切都来自于自己的业障。从这个角度而言,时时反观自心,也是清净自己的业障,积累福报的最佳对治力啊。
平常若能时时与这样的道友为伴,彼此永远不会有烦恼。即便偶尔生起细微嫌隙,也会及时反观自己的过错,第二念就已由恶转成和谐:“对不起,刚才一切都是我的过错。”人心就是如此,双方诚挚道歉,彼此的嗔恨心就会很快消失。但世间人却不会如此思维,他们必须要顾自己的面子。这样一来,烦恼就会越来越炽盛,最后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结果。这是修行者和不修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我们选择善友的标准。
(九)言他过失之道友 依之烦恼五毒增
【言他过失之道友,依之烦恼五毒增。】
不仅许多世间人喜欢说他人过失,道友之中有些烦恼沉重者,也会常常批评这个传承不好,那个导师不好等等。如果你是在购买一件商品,点评好坏尚且有理,可点评传承与导师的好坏对你有何意义?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我身边的活佛、导师不是用来买卖的,无需他人评价优劣。有信心即可依止,没有信心就不要依止。”听起来似乎是在责骂我们,但实际上就在讲解信心。
一切过失都来自于个人业障,尤其一张口就开始说他人不对的人,内心永远不会有清净之相。无论是依止导师还是面对道友,他永远是一个烦恼沉重之人。若与这样的人长时间相处,自己的烦恼也会逐渐增上。我们说过,平常没有众多恶缘干扰就是地处清净,但如果周围是张口闭口就是在说他人过失者,条件可能还不够圆满,不如自己一个人在家修法。
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成真。”同一个广告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即便知道是假的,挑选商品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广告,最终购买了这件产品。我们都是初行者,与宣讲他人者过失者作为同行道友,就如同受广告影响般,长时间接触就会令自己烦恼增上,久而久之,自己也会成为天天讲他人过失之者。尤其导师如果也是时时宣讲他人过失者,培养出来的弟子也喜欢批评他人的不是。
我们会在修行路上遇到各式各样的人,无论是依止导师还是选择同行道友,都要懂得这些道理。历代传承祖师曰:“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贪嗔痴。”如果是一个人独自修行,修行就会如理如法;两个人在一起时,难免有彼此攀比之心,内心已经没有前者清净。比如两人同时修法,明明脚痛得受不了,内心已经非常散乱,但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见对方没动,自己就不会先动。即便两个小时已经到了,同样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颜面,对方如果还没有起座,自己也绝不先起座。这是在修身还是修心就不得而知了。即便可以称之为行善,但是修心则了不可得。
三人一起的烦恼自然更加沉重。比如平常能聚集一处共修非常好,但次数过于频繁,彼此的聊天可能就会越来越世俗。比如你家的小孩子好吗?要不要相约一起去逛街等等。我们共修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令自己修法的动力逐渐增上,但过于频繁,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打发时间的行为。有些人觉得独自修行太孤独,大家一起热闹比较好玩,但凑热闹真没有什么意义。
尤其道场中有言他人过失的修行者,更应时时提起正念。我们没进入佛门之前,由于业障沉重,不懂得这些道理,可能犯下一些过失。但如今已经进入佛门还要明知故犯,与一个业及烦恼沉重的世间人有什么区别?当然,由于个人信心乃至缘分不同的缘故,有些人对这样的导师感兴趣,有些人对那样的导师感兴趣。要记住,导师以不同的形象和事业度化有缘众生,正是诸佛菩萨善巧的一面,也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但四处诽谤哪位导师不好,哪一派的弟子修行不好等等是非常要不得的行为。时时观待自心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有居士祈请我开许在当地成立共修小组。我想,如果都能如理如法修学当然非常好,但也担心几天之后,小组成员就开始拉帮结派。一切事情都有好坏两面,但我们还是要善巧一些。现前有导师过来时大家聚集在一起听法,平常就独自一人在家修行也非常好。一方面,不会令家人烦恼。如果你天天不管不顾往外跑,家人可能会心生怨言。现前独自一人在家里修行,家人也会很安心。另一方面,从修行的角度来说,这样做也与历代传承祖师的示现相符。
在座的弟子们要记住,当遇到喜欢说他人是非的道友时,如果有能力说服他,与他说两句非常好。但没有能力说服他人时,最好选择尽量远离,因为他会影响到我们。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业及烦恼所呈现的一系列现象,而我们本身业力已经非常沉重,何必进入佛门后再去造这样的业呢?所以,要时时铭记这一点,这就是选择道友的一种方便。
(十)时时应依正知念
【时时应依正知念】
时时应该要提起正知正念。这里的“正知正念”是指时时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想什么。若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不符合,则应立即予以断除;若与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相符,应该立即取之造行。因此时时要起正知正念。
虽然这次我们传讲的这部教言文字稀少,但多阅读几遍就能轻松背诵下来。若能背诵这些教言,平常行为中就能以此为鉴,观察自己所做所行是否如法则非常善妙。
(十一)上师窍诀自续三 融合一如作修持
【上师窍诀自续三,融合一如作修持】。
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与上师身语意三金刚融为一体而作修持。
我们说过,初次修学禅定应从有相定开始,故应时时观想上师。座上根据个人的见地来树立境心无二之禅定,座下该如何去做?当然,也是境心无二。将上师的窍诀、上师与自己身口意三门时时融合一如而修持。
比如在平常静心的时候,观上师在自己的头顶之上。当自己内心想着上师的当下,无法区分哪部分空间以外或以内是上师,如是而做祈祷。吃饭时,将上师观想在喉间。平常也可以念诵一遍饮食简供作为供养,心里还是在忆念上师。晚上睡觉时,把上师观想在心间,在境识一如的状态中进入睡眠,这也是一种与上师无二的修法。总之,时时不离上师的相,如是行持,功德非常广大。当然,时时都能做得到,恐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展,就是真正的上师瑜伽。最终目的是达到昼夜一如,上师与自心完全合为一体。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座上还是座下,时时一如,就已经达到密相上师瑜伽,也就是说已经成佛了!因此,上师告诫我们,时时将上师身语意三金刚与自己身口意三门融为一体,就是老父(上师)的遗嘱。
(十二)此乃老父之遗嘱 尽此一生融自心(一)
【此乃老父之遗嘱,尽此一生融自心】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之前,为所有弟子传讲的教言正是他一生修行之精髓。我们的上师是如是修行而最终成办解脱的,作为后一代弟子,若能遵循导师的教言而行持,解脱必近在眼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承法脉清净、导师圆满之功德。以上所传讲的教言,文字不多,平常若能多阅读念诵几遍,对于调伏自己的内心,功德不可思议。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在以后修行过程中,应该时时如是造行。
以上从座上的角度讲解了如何根据个人见地,于修学有相定、无相定以及胜观中树立境心一如。比如初次修学上师瑜伽时,先从有相定入手,心专注于上师的皈依境,当下的境与心是一种分不开的状态,因为找不到两者分割之界限。我们就从此处开始着手修学境心一如。虽然此时的境心一如并非了义,但只要长时间串习,就会逐渐成办更高的境心一如,即从有相定入手而逐渐达到无相定。
我们讲解的无相定并不是遮止五根的状态,因为遮止五根是一种迷惑状态而非清明状态。我们所讲解的清明无相定不遮止五根,内心非常清明,此了了分明者,称之为智慧。它当然没有能所对立法,因此能达到无相的状态。
我们讲解的境心分不开的状态,是一种心里想着上师皈依境的状态,但这和我们平常意识中心里想着上师的皈依境,有何区别?我们前面说过,在稍微有点境心不二的前提下缘着上师之相,此时所缘上师的相是在第六识的感觉之中。当对上师之相产生执著时,虽然没有起第二念,认为“上师之相是实有、恒常、唯一、自生”的,但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一系列认知。比如我们在说“母亲”的同时,具备这样的认知:这个人是生我养我的人,是个女的,是母亲。即便不做其他念想,但在说起“母亲”时,自然就会知道母亲具备这一系列条件。同理,我们在第六识状态中,会认为一切是实有、唯一、恒常不变的,是自己能做主的。也就是说,在对外境产生执著的当下,就已经具备“这是一种时时不变、实实在在的”认知。但在有相定时,却不一定会这么实执。因为在修学有相定时,会尽可能将心安住于平静状态,完全没有非常强行用意的方式,这时的禅定就含摂很多空性的成分,所以它是明空不二之境界。这与第六识不能混杂在一起。
我们最近讲解了很多有相定的内容,但大部分信众还是会把有相定树立在第六识意识状态之中。第六识意识在有些教言中称之为分别,有些称之为耽著,但都树立在耽著之上。如果仅仅是第六识意识,就不能真正称之为禅定。因为禅定本身的特点,必须要有明空不二的成分。也就是说,必须由明、空两个方面组成,至于明和空是否纯净,则根据自己的见地来树立,但这两个条件必须具备。这样一来,在前面了知的前提之下,于自然之中,逐渐从第六识耽著中脱落。此时已经不是纯粹的第六识,就叫有相定、境心无二。因为此时的境心无二同时具备明空不二,不仅仅是有明空的成分。当然,它还是不了义明空不二。
以这种禅定见解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会进入无相状态之中。我们说过,并不是遮止五根、什么都看不见才叫做无相。这种看不见的状态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不属于我们所讲解的禅定范畴,纯粹是一个无念状态,和禅定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们前面所讲解的“有相”,是指心中还有一个所缘的对境,让心安住下来,就好像眼前置于空中的物品因为下面有支撑而不掉落。“无相”则如将支撑去掉,物品仍旧不会坠落。也就是说,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由所缘上师皈依境,逐渐进入不需要所缘外境,但仍旧可以安住在清明的状态中,并非是指眼前之相已经消失。这就叫做清明无相定。
迷惑无相定有两种:一种是第八识,另一种是前五根识。前五根识的状态中,虽然没有遮止五根,但相对来说,内心是一种迷惑状态。眼前看得见一切相,但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一种傻呆呆的状态,属于迷惑无相定的状态。
我们现前所追求的是清明无相定。清明无相定的明空不二虽然还是在寂止状态中,明空不二也不是很纯正,但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达到这个阶段时,我们就可以开始讲解内相上师瑜伽,也可以由此开始印证禅定见解。比如在讲解调顺烦恼之方便上,先讲解粗直视调伏妄念——觅心法和细直视调伏妄念缘起性空——大乘教法最高的境界。但这两步尚不能称之为密法。接下去智慧转为道用即安住调伏妄念才属于密法部分。要记住,只有扎实前面的基础,方可树立安住调伏妄念。但现前大部分弟子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因此,争取早日达到这个地步,前面的基础还是需要好好扎实一些。
(十三)此乃老父之遗嘱 尽此一生融自心(二)
上师的心与自己时时一如,就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之遗嘱。因此,座上座下时时忆念上师,意义非常广大。尤其临终一瞬间能忆念到上师者,就能称之为圆满。此时上师亲自降临到你身边,当下便能了脱生死,不用再经历轮回的孤单。但凡夫人由于无始以来业障习气烦恼沉重的缘故,弥留时想到的全是烦恼,内心充满了急燥与痛苦。修行者由于忆念上师之故,内心非常平静。当然,在忆念上师时,并不是指上师亲自过来并且只能到你的面前。如果此时有十个人同时忆念上师,十个人的面前都会呈现上师,并引导十个人一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前我在禅院时,有一位老和尚病入膏肓,基本已经说不出什么话了,除非把耳朵贴到他嘴唇边,才能依稀听到一些。即便如此,他也从下午一直坐到傍晚。天黑之前我问医生这个老和尚的情况怎样?医生说,目前的状态估计不会持续很久,应该很快就会圆寂。于是我赶紧去向上师汇报,请上师定夺该怎么办。上师念经加持并在打卦后,把他身边的藏药拿给我,让我给老和尚服用两次。上师说这个药不一定能起死回生,但最重要的是要转告他:“不要忘记上师,不要忘记上师为你所传讲的一切教言。”由于老和尚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他的弟弟不得不用嘴对嘴的方式让他咽下了上师赐予的藏药。我在他的耳边转述上师的教言,让他无论生死都不能忘记上师和上师的教言。虽然他说话的声音已经几不可闻,但仍旧回复我说,他一直都没有忘记上师,甚至观想上师时比平常更清楚、亲近,并且现前内心没有一丝恐惧和痛苦。他是一个身患重病,即将要与这个世界告别的人,并且大多数人都认为他阳寿将尽,他自己可能也这么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我的内心非常感动。后来由于上师加持,所赐藏药疗效显著,这位老和尚最终活了过来。
后期康复后他对我说,不仅是在我代为转达上师的嘱托时,其实在病情加重时他就在时时忆念上师,并在境心分不开的状态中尽可能安住,因此当时比平常还更为清净。当时上师呈现在他的面前,就如亲自降临在他身边一样,内心没有丝毫之恐惧与痛苦。即便当时断气,上师也会在他身边引导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叫圆满法。
往昔我们讲解过迁转和圆满。没有断气之前的整个过程为迁转,断气的一瞬间称之为圆满。若迁转为善,圆满为恶,短短一瞬间就会堕入三恶趣。若迁转为恶,圆满为善,则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临终一瞬间非常重要。现前我们就是在修临终一念。也就是说,现前若能时时提起正念,临终神识会增加七倍,忆念上师就会非常容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决定无疑。
因此,能够成办解脱,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如果没有长期串习,平时的修法只是走一个过程,不能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内心会与凡夫没有任何区别。即便口口声声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只是一种口头禅。但若能时时做到前面所说的忆念上师,观修上师瑜伽,解脱就不遥远,而这也是上师对我们的教诫。
我相信在座大部分弟子,每天座上修行上师瑜伽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最多一座,时间大概在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即便如此,也要天天不间断地串习。遇到天大的事情,宁可晚上少睡一两个小时,也要发愿修完这一座。若没有坚定的誓言,修行就会变成可有可无。由于凡夫业及习气烦恼沉重之故,逐渐没有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我们绝不能让自己养成这样的习惯。所以即便有时白天世间琐事太多而不能完成今天的一座修法,半夜也必须爬起来完成修法。倘若精进修法成为习惯,解脱也不再遥远。
有些人觉得自己工作实在太忙了,因此无法修法,希望等到未来空闲时再修法。但细致观待,工作就是世间琐事,而一生中这样的世间琐事永远不会停歇。细致观察周围八九十岁的老人,他们手里支着一根拐杖也一刻不闲。恐怕只有自己躺进棺材时,才是世上有空闲之时,但此时还有办法再起来打坐吗?不可能了!因此,闲暇需要自己去创造,而不是等待着未来某一天有空。这都是很幼稚的想法,永远不会实现。
(十四)结语
【如今吾已趋老迈,此外无力广宣说】
如今我已趋向老迈,再也讲不动更多的教言。
虽然上师如是自谦,但实际上以上所讲解的一切教言,就是圆满赐予我们从因地成办果位的一系列教言。这是上师的自谦语。
【无智老乞所著述】
上师时时都将自己置于低处,以老乞、老狗等词语自称。谦虚的示现也是在告诫所有弟子,唯有谦虚才能看见导师的功德,发现旁边道友的功德而生起信心。信心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一旦内心高高在上,就永远看不见其他人的功德。
比如从大乘教法的角度来说,我们都自称为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仆人,但平常真能做到这一点吗?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时时看见三界六趣一切众生的功德,知道他们的恩德,就是一个真正的大乘行者。若做不到,“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就只是一句口头禅。比如有些出家人见面时彼此交谈要“依教奉行”,但实际能否做到,则很难所言,内心可能时时充满恶念也未可知。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口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来自于内心深处,要做到心口如一。
“谦虚”也是对治五毒烦恼的一种方便法。只要有了谦虚,傲慢心绝不会增上。我们一旦有了傲慢心,不仅看不见导师的功德,也见不到道友的功德,极易与道友产生矛盾。这些都是自己高高在上,内心充满傲慢的缘故所致,因此,我们应该要低调一些。
我平常非常喜欢和修行精进者在一起。所谓“修行”不是“口修行”而是“心修行”。无论他们的世出世间身份有多高贵,由于时时调伏内心之故,说话做事都非常谦逊低调,人人都愿意与他们相处。有些完全没有佛教背景的人,内心始终高高在上,他人与之交谈唯有感受到盛气凌人,似乎是在听他训话一般,内心非常别扭,久而久之,彼此的内心也越来越疏远。
真正的修行者,无论他的身份有多高贵,弟子与之相处时,内心完全没有压抑感。如我等导师法王如意宝和喇嘛仁波切威名远扬,也是很多修行者心目中唯一的太阳。但弟子们接触后觉得,两位导师如同慈祥的父母一般,唯有越来越想与之亲近,而从未出现过见了一次就不想再见第二次的感觉。这就是谦虚的功德。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就应该如此谦虚,因此我们在现前的修行过程中,也要学会时时低调一些。
【有缘弟子愿圆满。】
若有缘弟子不阅读这些教言,无法与之结上法缘,导师也无能为力。二千五百年前,佛教的光芒已经照破娑婆世界的黑暗,但无缘之人从未接触过佛教,没有听闻过佛教的教理,二千五百年后,仍然处于黑暗之中。如同太阳每天起起落落,但对盲人而言,无论太阳是否出来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现前都是具缘者。所谓“具缘”是具信心之缘,即对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生起与佛无二般的信心,将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教言视为诸佛菩萨的甚深教言,并依教奉行的弟子们。因此,上师在这里发愿,愿有缘弟子圆满。
有时,即便我们只是阅读一本书,但在看的同时已经和上师结上缘,已经不知不觉得到上师圆满摄受以及巨大的加持力,迅速消尽自己的烦恼,意义非常广大。
【赐予阿松活佛,愿吉祥!】
这是赐予阿松活佛的教言。
上师不会给所有弟子都写一个教言,虽然是针对某一个弟子而写的教言,但实际上就是为所有弟子传讲。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