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20功德品99-102笔记
第99课笔记
1、庚十一、调伏:具慧于诸地,修行布施等,彼等能调伏,众生六违品。
住真实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菩萨能调伏其他众生心相续存有的六度违品,是什么行者调伏?是那些具慧菩萨。
安住于什么阶段调伏?于诸十地阶段。
以什么方便调伏?以修行布施等六度法。
调伏谁?调伏众生。
调伏什么?调伏六度的悭吝等违品、退失及虚假相。
2、庚十二、行者授记分类:以行者时别,具慧授记二,菩提与授记,此外说为大。获得无生忍,断我慢勤作,与诸佛佛子,成为一本体。
行者由于具足极其清净的波罗蜜多功德,因此获得授记。授记有以行者差别授记及以时间差别授记,具慧菩萨得无上菩提的授记有这样两种。
以行者差别授记有四种,1、授记安住种姓之行者:对于虽然没有发菩提心但安住种姓具有六度种姓及种子者,授记“彼将成就无上菩提佛果”。
2、授记发菩提心之行者:仅发起无上菩提心而得授记。
3、授记现前之行者:对于直接聚集于佛眷属中的某位行者授记“某某未来成佛,佛号为某某”。
4、授记非现前的行者:对非现前在眷属中而安住于其他佛土的菩萨授记“未来此位行者出世获得无上菩提”,诸如授记龙树菩萨及无著菩萨等。
以时间差别授记有两种,1、时间确定:授记唯于此劫或此世获得无上菩提。
2、时间不定:授记未来某时成佛。
此外授记的两种差别,彼佛授记彼行者获得大菩提及授记未来某佛授记汝,这种授记称授记授记。
再说大授记:八地获得无生法忍的菩萨断除我慢,断除相状勤作,与安住清净地的一切佛佛子菩萨无有异体相续的执著而成为一自性或本体,由此授记称为大授记。获得八地者,证悟自己无疑成佛后自己授记自己“我将成佛”得诸佛授记,称为大授记或授记大。
3、复彼刹土名,时间与劫名,眷属法住世,许为彼授记。
此外,授记差别之理:以“那位菩萨的刹土、成佛时的名号、成佛的时间、成佛时劫的名称、彼佛的眷属有多少、佛法住世多久而承许是那种授记。
4、庚十三、决定:具慧一切时,圆满生不厌,恒常能修行,等持无退失。成利决定得,任运之法忍。
菩萨欲求无上菩提而并非欲求暂时的受用等,但在没有获得究竟大菩提之前的生生世世中也决定无疑获得六度的六种果。那是什么呢?具慧菩萨真实行持六度,转生到任何生世,一切时处,布施之果:决定获得帝释天、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
持戒之果:决定获得随其所愿转生天界人间等。
安忍之果:必定不因痛苦而厌倦,始终利他。
精进之果:决定恒常能修行或修习善法。
禅定之果:决定于所得等持中永无退失,以禅定力获得神通力后决定成办有情利益。
智慧之果:决定获得无分别智慧任运自成之法忍。
在下面道中,决定无疑获得同分的无分别无勤作智慧,真正八地时决定无疑获得无分别无勤作的智慧。
5、庚十四、无疑所为:供养真受戒,慈悲修善法,静处不放逸,闻义不厌足,诸地坚稳者,无疑所应为。
如果一无所为,则不会成就无上菩提佛果,因此决定不可不行之法称为无疑所为。那是什么呢?
以真实财物或意幻观想供养如来,不可不为,这是布施。
不失毁真实受学处的戒律,不可不为,因此是无疑所为。
以悲心驱使欲求遣除一切有情痛苦而修安忍。
以精进修行世间出世间善法。
为获得禅定而居于无有愦闹的寂静处不放逸而住。
为了使智慧圆满而依止善知识,对听闻经藏等佛法之义无有厌足。
这是诸地阶段坚稳菩萨无疑需要行持的。
6、庚十五、恒常所为:了知欲妙过,思维诸迷乱,甘受诸痛苦,修行诸善法。不著禅乐味,不分别相状,诸地坚稳者,恒常所应为。
不是偶尔时间而是一切时处六种所行是为了圆满六度,为了圆满布施度:恒常了知贪恋五种欲妙的过患,常常作意:世间的欲妙是无常性,如同浮云、闪电般,如果贪恋它,则成为痛苦之源,犹如毒食、火坑、剑锋、蛇穴般,无有可靠性,如幻如梦。
为了圆满持戒,应当思维自己身语意的一切恶劣迷乱所行,而不放逸。反复思维众生由业惑所感而毫无自主漂泊于三苦波涛中,而生起大悲心,披上铠甲。
为利益他们自己甘愿承受种种痛苦而修习。懈怠者尚且不能成办世间之事,更何况说出世间的利益?如果发起精进,佛果尚且也会获得更何况说其他?想到精进是一切善法不可缺少的根本,进而常常修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思散乱无法获得善法,禅定不可缺少,但如果贪著享受禅乐,也成为束缚,因此修禅也要不耽著享受禅乐味而恒常行持,由此不会退失禅定。了知如所有、尽所有法的智慧在一切波罗蜜多中最为主要,因此不可缺少。但色法至一切种智之间的任何法自本性或自性均不成立相状,如果对任何法耽著有实与相状,则不能证悟法性义,而具有障碍所知自性的垢染。所以,如果对一切法不分别所取能取相,则将圆满般若波罗蜜多。
如是六法于一切地无有差别,是坚稳菩萨恒常所应行持的法。
第100课笔记
1、庚十六、首要所为或最胜所为:法施清净戒,获得无生忍,精进大乘法,竟具住悲心,般若许具慧,波罗蜜多首。
具足六度各自中殊胜或微妙法的那些菩萨也是以其因而成为殊胜或微妙。那是什么呢?布施的三种分类中,法施是为主要或殊胜,因为财施与救畏施成办世间安乐,法布施也能成办出世间圆满。为此,《金刚经》等中也说:“何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作布施,不如仅宣讲此经中四句一偈福德无量增长。”
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三戒中,无漏戒殊胜或主要,因为它是圣者欢喜的极其清净戒。三种安忍中,属于谛察法忍的获得无生法忍是为首要,与世间人、声闻、缘觉的一切精进相比,以闻思修大乘法发起精进是为殊胜首要。
四禅之中,止观均衡究竟的是第四静虑,依靠它具足安住悲无量心中,即是一切禅定之最。智慧度于前五度之中最殊胜主要,如《般若经》云:“设若欲求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当学修般若波罗蜜多等。”以上承许是具慧菩萨波罗蜜多之首要所应行持的法。
2、庚十七(说法安立)分五: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二、遍知其义安立;三、菩萨无量功德安立;四、如是说法之果安立;五、摄大乘法安立。
辛一(所说法之差别安立)分四:一、宣说法安立;二、宣说谛安立;三、宣说理安立;四、宣说乘安立。
虽然利益众生以暂时与究竟的分类而有不同多种情况,但主要以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相续解脱。此法安立是指,菩萨必须自己多闻大乘深广法并对其义如理生起定解而具足精通的功德,否则不能相应种种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说法,如《释量论》云:“方便生因蔽,说彼是艰难”方便生指灭谛,它的因是道谛,因自己的无知而遮蔽的人,无法讲说解脱的道果是“如此这般”。此处宣说菩萨的四种说法安立。
有人会想:这在《求法品》与《说法品》中不是已经宣讲了吗?为何再度重复讲解?
此处是说明精通菩萨说法四种安立的功德时,虽然与上述无有异义,但从安立方式不同及所知的摄义有特殊差别的角度宣说,因此不仅没有重复的过失而且有重大意义。
如上所述,具有修行波罗蜜多道之殊胜功德的那些菩萨了知调化众生的方便,因了知其方便而成为众生的导师。成为导师后精通传讲的四种说法。何为四种?法安立、谛安立、理安立、乘安立。
3、壬一、宣说法安立:以契经等别,安立为明处,当知一切地,坚稳法安立。
以契经、记别、讽诵等十二部的差别,安立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五明处,应当了知这称为信解行地及圣者十地一切地坚稳菩萨的法安立。
有人想:所谓安立的意义是什么?
以声明为例,字母组合形成的名称自性中,运用结构、格等变成其他形式的种种道理在语言学论典中,是先前佛菩萨大仙人所安立。菩萨也这般以某种道理为他众传讲并进行安立。
同样,因明也是以现量、比量、教量——三量来衡量现前、隐蔽、极隐蔽之理的安立。
医方明,是有关健身养生的方法及如理依靠饮食、行为、药物、医疗的安立。
各种工巧明也是身语意如何纯熟串习的安立,包括所属的历算、天文、八观察等为主的各种工巧明的安立。
声明的分支有偈颂、散文、颂散兼具的修饰连同句义修辞的修辞学、偈颂文字抑扬顿扽的韵律学、各类语种兼有之妙音舞姿的戏剧学、一种意义也能以各种不同名称来了知的词藻学,应当如理了知世间共称的安立。内明是无误安立并宣说三乘各自道果的内容。这称为法安立。
有人想:契经等十二部不是内明吗?解说它如何安立为何讲其他明处?如果不是讲,那么为何说“以契经等别,安立为明处”经等内包含五明呢?
佛经的十二部主要是宣讲内明的典籍,但其分支也有其余四明,因此大乘经藏极其博大,无倒宣说如所有、尽所有诸法之处,为此大乘经藏中并非在一切情况下都不宣说五明,因为大乘经藏的佛经永远不可仅以此限量。所以,五明也是佛语对菩萨安立及讲说,菩萨如是受持而利益众生,所以他们时时幻化为具五通的大仙人、大婆罗门的形相宣说也不可计数。
《宝灯经》中云:“出世不久已了知,众生不知诸业理,彼等耕作经商法,能说世间众工巧。无恼无害之加行,智者称赞乐有情,种种势理医学论,诸位仙人尽宣说。天等世间各信解,仙人殊胜微妙行,禁行苦行胜苦行,彼等智者尽宣说。外道彼等行逼迫,瞿昙不语而行持,于行裸体之沙门,说外道师是智者。”
又云:“彼等异方便,行世利众生,不贪世如莲,出游令喜信。诗人造诗词,舞者鼓乐师,庄严持鬘舞,幻师显众相。城官转轮王,商主商施主,君臣相使者,医生世规师。静处大妙树,药宝无尽藏,摩尼如意树,引导歧途者。”
诸如此类,佛菩萨的幻变无量,因此十方浩瀚无边刹土中五明所摄的无谬论典,也是依靠菩萨的威德力而宣说。《宝性论》云:“总之诸世界,天地安乐因,普照诸世间,尽依法界宣。”就如同如实宣说佛语妙音的功德一样。为此,认定声明等在佛经中无有而将其一概定为外道宗,是智慧极其狭隘的表现。继先前的佛菩萨所说之后,外道与内道的智者们也造了语言学等论典,虽然不乏其数,但又怎能因作者是外道就确定明处是外道宗派、作者是内道就确定明处是内明呢?
四明是共同明处,它不应该有外内宗的差别,但是,诸如《集量论》及《因明七论》建立本师与佛教为正量之理等,《如来秘密表示咒》及《甘露藏续》中所说的遣除大种身体紊乱之障的咒语与成熟解脱相关,密宗仪轨中的舞蹈、妙音及佛像的尺寸等工巧,《时轮续外世间品》所说的历算、星矅对应中脉的气息数之类的安立,外道中并没有共称,是内明的特法,这一点无需说明。
外道宗的内明是指修禅定、无色定等持,自在派修风瑜伽,裸体派修真实性那达及自真如等,但由于他们没有证悟无我的缘故,虽然会成就少许暂时的神变等,但并不是解脱道,因此并非完全具有真正的内明,没有超世。佛语宣说出世之道,所以是真正的内明。
内明是抉择如所有、尽所有的一切法,因此能了知尽所有法的分支《语言学》等一切明处也是它的分支。佛语无量无边,但当今在印度藏地,凡是见到的这所有佛经中也不同程度有声明等,《解深密经》中宣说了观待理、作用理等四种道理,以此无余宣说了因明。
声明,经藏中说“有碍故为色,领受性之受”等,也有声明的释词,以词无碍解不仅仅了知声律,而且了知一切众生无边语的释词。如来语文句善妙,也是指名称、结构如理运用的释词善妙,比喻修饰、形象化修饰等修饰的诗韵完美,每一语言有无量适宜的诗学比喻,《时轮金刚续》中直接宣说了历算的方法,经中顺便也提及到种种歌舞、技艺、观察。
菩萨工巧明的波罗蜜多之理在《方广庄严经》等中有宣说。
医方明在《金光明经》中也有宣说,以此为例,佛经中并非只有内明、没有其余明处,因此应当了知大乘经藏中摄集一切明处,只要能暂时究竟利乐所化众生无论如何都可以,遇到所化众生之缘而请问,佛陀无有不知不说的,菩萨们也以不忘陀罗尼受持时时宣说,因此一切如所有、尽所有的所知在佛经中都有出现。
4、壬二、宣说谛安立:依于七真如,安立真实谛。
依靠七种真如而安立真谛。七种真如,1、转入真如:持续流转轮回。如何转入呢?以无明之缘产生行等,缘起十二支环环相扣产生,相续不间断持续转入无始无终的轮回。
2、法相真如:遍计法、依他起、圆成实三者的法相,遍计法为所取能取如是无有,显现所取能取的颠倒因或基依他起在名言中有,依他起不成立所取能取是二空之法性圆成实。
3、心识真如:有为无为法除心外无有,如《十地经》中云:“奇哉,佛子,三界唯心。”一切法仅仅显现于心中罢了,因此成立是心识本身。
4、安住真如:恒常住于三苦自性的轮回一切法。
5、倒成真如:是具有业与烦恼法相的集谛,因为依靠它颠倒形成痛苦的自性。
6、清净真如:是灭谛,因为清净了苦谛集谛的过失。
7、正成真如:是道谛,因为依靠它无倒修成灭谛。
转入真如、安住真如、倒成真如三者众生等同;法相真如中依他起与圆成实二法相的一切有为无为法等同;心识真如也包括在依他起范畴中。
《解深密经》中所说法相真如唯是二无我,如此一来就是圆成实。清净真如,声闻、缘觉、佛陀三菩提等同,因为仅仅获得灭谛方面是相同的。正成真如,闻思修真实义法的一切法等同。这是《解深密经》中宣说的。
如此,转入与安住轮回是具有无常等四相的苦谛;倒成真如是具集、生等四相的集谛;圆成实自性远离客尘,是具有灭、寂等四相的灭谛;正成真如是具道、如等四相的道谛——四谛。心识是八识聚,其中不清净依他起是缘于遍计法而以顺式缘起住于轮回的部分是苦谛;趋入分是倒成真如,属于集谛;缘于圆成实修道清净依他起的部分属于正成真如。
《辨中边论》中,心识真如归摄为圆成实。离客尘真如是圆成实灭谛。对此虽然任何颂词、注释中都没有宣说,但五法也是三法相中分出的。五法是指名、因、分别、真如、正智。其中名是指以柱子、瓶子等名称安立,执著彼彼为遍计。因是指依他起显现为所取分,显现为大腹等某某法立名的因或理由。分别是指显现为能取分的八识聚。真如是无变圆成实。正智是真如的有境无倒圆成实。是将对境的名称安立有境上,因为显现相同,如《楞伽经》中云:“五法三自性,以及八识聚,二种无我义,归摄诸大乘。”这些是法的大总纳。
5、壬三、宣说理安立:安立理与乘,四种及三种。如理而作意,正见具有果,量辨不可思,当知为四理。
安立正理及乘,略说分别是四种与三种。
四理:作用理:了知某因生某果;
观待理:了知某果观待某因;
法尔理:火的热性、水的湿性之类是世俗法尔,诸法空性是胜义法尔;
证成理:以现量比量相应诸法实相而衡量。
其中作用理与观待理,信解行地如理作意二无我之义引出见道现见法性谛的正见,而具有果。见道的正见具有解脱涅槃之果,从彼等因产生彼等果的作用与彼等果观待各自因的角度分别为作用理与观待理。如此因果相属是无欺的缘起法,如具有生长力的种子产生苗芽一样起到因生果的作用,如果有因,则有果的随存,果观待因,无因则果灭。如此才合情合理。
以正量辨别或证悟即是证成理。虽然世俗中如是显现无欺但胜义中所生能生的量了不可得,胜义法性不可思议,即是法尔理。这是唯一运用于真实道的四种道理。以此理为例,应当了知一切衡量意义之理均集于四种道理中。
6、壬四、宣说乘安立:意乐及宣说,加行与资粮,成就之差别,承许为三乘。
以意乐等五法下等、中等、上等的差别,形成了声闻乘、缘觉乘与大乘。声闻仅证悟人无我,仅希求自己速得解脱的意乐为下品,相应其意乐,如来也宣说了人无我、轮回痛苦等四谛小法。
对于佛所说的那些小法,声闻于三世或七世修习,所以加行下品,如加行一样,福慧资粮也为下品,如其资粮为下品一样,果位也是成就声闻的小菩提,以此差别安立为声闻乘。
缘觉是中根,能证悟一个半无我,坚持百劫修习不像声闻,因此根基与意乐为中等,如来也相应其宣说了顺式逆式缘起法、所取如梦法,他们也是修行那些法,积累比声闻善妙的中等资粮,果位涅槃虽无分别但神通有差别,声闻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见到二千世界,缘觉阿罗汉的天眼天耳可见三千大千世界的色法、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声音,因此比声闻根基利、证悟、神变超胜,果位有差别,由此安立为缘觉乘。
菩萨根基最殊胜,能证悟二无我的智慧与以大悲缘于他利的缘故能成办自他二利,因此意乐广大,佛陀相应他们宣说大乘的深广法,菩萨们依佛所说,身语意行持成办二利,积累广大的福慧资粮,最终成就无上大菩提的广大果,如是安立为大乘道果。
以上承许为三乘。大乘的七大在下文大乘归摄中讲。
第101课笔记
1、辛二、遍知法义安立:名事相互间,寻求为客性,于此二假立,寻求唯此性。
如是菩萨精通所说的四种安立而善巧为众生说法,寻求、了知法义或法相是什么,四法:寻求名、寻求义或事、寻求本性假立、寻求差别假立。应当了知这四种于信解行地时便可寻求。
具体而言,名称是指所谓柱子、氆氇,
意义是装水的大腹器具及毛线组合成可穿之物。
凡夫人将名称执为意义,将意义执为名称,执著名义本性相联,但具慧者思量名称与事物相互之间,是暂时以分别念将意义假立为名称,暂时以分别念将名称假立或思择为意义,寻求到如同暂时的代替品或所借之物一般。
如果对意义并非暂时假立名称而是意义一出现就形成名称,它们不相分离自性是一个,那么一旦瓶子毁灭而不存在时,所谓瓶子的名称也理应毁灭不存在了。但实际瓶子形成后才有名称。同样在家人等的名称在出家时变成其他名称但事物没有改变,某种名称对于观察某种意义也是必不可少,因此仅是为了暂时表示而安立,实际名义并无本体相属。如果通达了此理,那么就能了知以本体及差别假立所谓瓶子的名称可理解瓶子的大腹本体,也可凭借长瓶子与无常的瓶子之类指示瓶子差别的词句了知这两种假立均是暂时性。
或者,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中说:“了知地坚硬、水湿润等安立为自相,地水等一切均是以无常、苦、有漏无漏等差别分而安立,这两者仅是名称,仅是词句安立,彼彼自性并不成立,即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
无论如何,对于本体与差别这两种假立,寻求到也仅是暂时性假立。此理的要点即是,名义是暂时以分别心衔接起来假立,如果分析假立义,则所谓“瓶子”并无一个整体的实体,是由瓶口、瓶腹等部分而假立,部分也可剖析到极微之间,以方分破析,则差别也不成立,如是以本体及差别假立的任何法都只是以名称假立,并无实际的本体,唯是假有。
如此探寻而产生四种遍知,以(“一切不得故……”)十颂宣说:
2、一切不得故,真实四种智,诸地坚稳者,能成一切利。
信解行地依靠四种寻求而在见道生起四种遍知。由于名、义、本体、差别四种均不可得的缘故,生起真正如实了知的四种智慧。
具有寻求名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具有寻求意义或事物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具有寻求自性或本体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具有寻求差别而真正如实了知的智慧。
了知一切名称无实、空性、了不可得,即是本体;了知瓶子等一切有实法、了知有实法各自本体或自相、了知其差别生灭等法无自性、空性,了不可得,就是四遍知,它能成办十地一切坚稳菩萨的断所断证所证之利益或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按照《注释》中说“前半颂说明遍知的法相,后半颂说明作用”。
或者,能从业的束缚中解脱,因此解说它:
3、束缚之所依,受用种子因,心心所及依,有种而束缚。
能束缚即是束缚的所依或依处,器世界之相以阿赖耶识显现为所缘对境,受用相是六识享受六境,种子之因或相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以如是三相或束缚的三因束缚。它们束缚什么呢?
所谓“此轮回”或以“于此”近义词说明,这三种能束缚共存的心八识聚及受想触等五十一心所,以及眼根至意根间六种的身根所依身体——色蕴,这般束缚五蕴。
如何束缚呢?所谓“有种而束缚”就是具有种子而束缚的意思,依处、受用相的习气或种子积于阿赖耶上存在,在没有断除它之前不会解脱而受束缚。
4、前存相状法,本性而住相,悉灭具慧者,获得大菩提。
这般认清束缚后接下来宣说解脱的方便:依靠先前闻思修行正法的加行而住存于自心前的相状法——浮肿观及骨锁观等,总之就是以心观想的相,虽然并不是这样刻意以心观想而住在前方,但由于众生从无始时轮回以来串习相分别而不需刻意策励,住有柱子、瓶子等种种法的相本性即心境中自然存在的法,了知如此以心假立的相、未观察而显现的相这两者并不存在,便能毁灭一切相所缘的具慧者斩断所有束缚而获得大菩提。
能灭二相的方式,也是首先了知以心思择而显现为骨锁等这些相只是浮现在心里,破析彼彼行相无有成立的义本体,认识到如是本性而住的瓶子等一切事物就只是浮现在心与心所中罢了,自性或自本体并不成立,这样来观修。
5、缘于真如智,断除能所取,现前习气身,具慧能灭彼。
声闻、缘觉们对于蕴破除分别常乐我净而修行不净、无常、苦与人无我,从而获得声闻缘觉菩提。
菩萨们破析人法本性不可得、为空性而修行,结果会获得无上菩提。这般修行而解脱相的束缚之理:遍知三本性法相,断除阿赖耶识上具有的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而解脱,依靠缘于一切法的真如法界之识或智慧能现前圆成实的法相,断除所取能取二取或人与法两种我执,能现前遍计所执法的法相,如果无倒现前具烦恼障与所知障习气身或聚之阿赖耶识的自性,那就是现前依他起。具慧菩萨现行三法相而灭尽阿赖耶识依他起法相具有的烦恼障所知障而解脱一切束缚。
6、缘于真如智,修相无异体,现前有无义,名驾驭分别。
有人想:假设诸位声闻圣者具有破析四颠倒的真实慧,那么与菩萨破析缘二我相的真实慧有何差别呢?
与声闻修行无相相比,菩萨修行无相更为超胜之理:菩萨缘于真如的智慧不缘轮回、涅槃为异体,证悟轮涅二者的自性法界本来即是涅槃,因此所断轮回与所取涅槃的行相无有异体,从而遍知轮涅一切法为空性,如此来修行,所以比声闻修无相超胜。
如《无尽慧经》中云:“法界、轮回界、涅槃界、众生界、诸法之界等同。何故等同?同等为空性故彼为等同。”声闻缘有相轮回、无相涅槃为异体,视轮回有生老病死等苦是不寂灭之相而想断除,视涅槃无有一切苦恶相为寂灭相而想现前。
菩萨修行一切相于法界中无别,修行完全成就时,现量见到本有的二空自性圆成实,也现前本无二取遍计相的意义,获得现前有无的真实智。那时,如心所想而如是实现,如果他想:愿从空空的虚空中降下资具雨,也会降下资具雨,这称为驾驭或自在分别。
7、凡夫障真性,普现非真实,菩萨遣除彼,普现真实性。不现实无有,显现真实有,彼即为转依,随行名解脱。
有人辩论说:“假设轮回自性是涅槃,那一切众生为何本不涅槃?”
虽然轮回本身的自性是涅槃,但异生凡夫由耽著我与法的习气障遮蔽真实本来涅槃的真如性而普遍显现非真实二现轮回的自性,如有眼翳者见到飘浮毛发、迷乱识见绳为蛇一样。菩萨对我与法本体无有执著,遣除二取显现而普遍显现无二真实性真如,如同眼病清净者所见无有模糊,意识无迷乱者了知绳是绳。由此可知,凡夫不需要策励而不见有的而见无有的,菩萨不需要策励自然不现实际无有的二取相,而显现实际有的真如,即显现有而不现无。
如是就称为依他起自性阿赖耶识转依,转依而离开了一切相的束缚,自心获得随意而行的缘故名为解脱,就像解脱束缚的人们可自由自在行持一样转依的心如果远离了贪等烦恼依他起,便可如愿或随意而行。
第102课笔记
1、有人想:心如是解脱了一切束缚,但外在显现的这广大器世界如何消除呢?处的相无法灭尽。
境大一切时,他法现同类,是能障碍故,遍知断除彼。
宣说清净佛刹土之理:显现外器世界的行相,这也是阿赖耶界中有的器世界之习气所取分行相现似器世界,内在的阿赖耶识缘取而现为所取能取罢了,除此之外的外在实有的其他器世界并不存在,如同梦里显现器世界相一样。
为此,显现在外境的广大器世界似乎一切时处不间断而显现,是阿赖耶识刹那串连持续而如是显现为大地等器世界的。在耽著这般显现的相存在、对它有耽著爱恋期间就不会显现清净佛土,因为显现平庸相会障碍清净刹土。
有人辩论说:假设大地等这个器世界是显现在阿赖耶识的每刹那的心前,而不存在于外境中,那么安住于那个器世界的众有情行境中恒常稳固存在、先前见与后来见无有差别,这是怎么回事呢?
答复:那是因为,虽然大地等器世界是刹那性,但由前后不同他法的刹那显现为同类,相似而错乱为一个。同样,生在这个器世界的众生有共业的习气,因此以其习气力,所有他法显现相同,而不现不同,如果心的习气改变,那么行相也显现变异,如同成就行地下者见到入地的孔穴存在一样。乃至对外器世界有真正自相显现的耽著期间,就会障碍真实清净的刹土。
若问:那么如何做才能清净佛土呢?
乃至心耽著显现大地等器世界有自相,那就是清净佛土的障碍。如此遍知障碍后断除器世界的相及耽著它为它而安住于无相真如中,就会成就清净佛刹大地庄严等圆满布局的清净相。
2、辛三、说法者菩萨五种无量功德安立:所熟所清净,所得堪成熟,真实解说事,具慧之无量。
1、以如是真实智慧解脱相束缚的菩萨成熟天边无际的有情,对于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种姓者,以各自乘成熟他们,对不定种姓者,以三乘任意一种来成熟,将断种者安置于十善,成熟至增上生,因此称为所成熟事无量。
2、所清净事无量:器世界,全然无有深渊、荆棘、污秽等不清净事物而以珍宝地、甘露流、如意树等庄严点缀,是完全清净的佛土。世界也是如锦缎般位于整个虚空范围,因此无量。
3、所得事无量:断除善不善二事中一切不善事后,现前十力、四无畏、十自在等无漏善法无量,即是所得。
4、堪所成熟事无量:除了断种姓者以外的四种种姓是堪为以三乘所成熟之事,他们也是无量。这与所成熟事有何差别?一切有种姓者、无种姓者都是所成熟事,但永久堪为所成熟是从成熟至解脱的角度分的,这是两者的差别。
5、真实宣说或解说事无量:以调伏所化众生的方便为他们说法,也是对贪欲者宣说不净观、对有嗔恨者宣说慈心等的法门不可思议,因此为无量。
以上所说的五种依次对应(缘于谁、)安住于什么器世界、具足什么所得、哪些有种姓者、以什么说法能成熟。如是宣说五事是诸具慧菩萨的五种无量。
3、辛四、说法之果安立:令生菩提心,令得无生忍,低下无垢眼,一切漏法尽。妙法久住世,知断及受用,了知行于彼,具慧说法果。
说法之果有八种:1、以说大乘法使其他行者发起无上菩提心。
2、获得无生义法忍者即以说大乘法使有些人于信解行位以总相方式对无生法获得法忍。
3、一向真如忍者是小忍。
4、获得一地后现量证悟远离所取能取的真如而对无生义获得真正的忍,观待八地为中忍。
5、八地无分别任运对无生法获得大忍,如诸经中也说在宣讲此法门时这么多行者发起无上菩提心,于诸法获得随同法忍,得圣道、获得无生忍。
6、由宣说声闻法,获得比大乘见道低下、于诸法的无垢法眼,究竟获得一切漏尽阿罗汉。获得法眼,是声闻见道,因为生起见四谛之法眼一类的智慧。它也是八种忍对治,无有烦恼之尘,八智解脱见断而称无垢。如此获得无尘离垢法眼,即是解脱见断的预流向。
7、获得声闻见道者依法断除三界所摄的一切修所断烦恼,灭尽一切漏法而获得尽智与无生智,证得阿罗汉。如经中也云:“说此法门,有者生起无尘离垢之法眼,有者心无取解脱一切漏法。”
8、讲说大小乘的任何法也是,一者说法传布他众,使妙法长久住于此世间。了知以前未知的诸法自相与共相,斩断怀疑,无有不知与怀疑而解法义,受用微妙无罪法喜之处。应当了知那就是行持讲法的具慧者的说法之果。
4、壬五、大乘特法及归摄安立:由从所缘大,如是修行大,智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具足此大故,决定谓大乘。
大乘以七种特点超胜小乘,1、所缘大:声闻们缘于声闻三藏;与之相比菩萨缘于大乘深广无量法藏。
2、修行大:声闻仅为自利修行;菩萨为自他二利修行。
3、智慧大:声闻们仅证悟人无我;菩萨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
4、精进大:声闻们仅于三世或七世发起精进;菩萨于三大阿僧祇劫发起精进。
5、善巧方便大:声闻们畏惧轮回而追求断除轮回的寂乐,因此不具善巧方便;菩萨以悲心不舍轮回,但以智慧不被烦恼所染犹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般善巧方便。
以上五种是以此乘载的因乘或道乘的特点。
6、真实成就大:声闻们获得阿罗汉果、尽处、胜处、六通后无余涅槃;菩萨乘真实成就十力、四无畏等永不穷尽的无量果。
7、事业大:声闻们虽然获得阿罗汉,但不现证菩提及转F轮等;菩萨现前成佛后住于密严宫殿,示现入胎、现证菩提等相尽众生未来际间佛陀的事业广大。这两种是就载至于此的果乘而言。
由于具足以上这七大的缘故,决定称为大乘。
5、大乘归摄安立:种姓信解法,发起菩提心,行持布施等,趋入无过患。成熟诸有情,清净佛刹土,不住之涅槃,大觉及示现。
大乘《般若十万颂》与《华严经》等大乘无量经的意义,如果宣说,则无有边际,但一切大乘义若归纳,则集于此八种或十种安立中,因此将它们称为大乘。八种或十种安立指什么呢?1、具有大乘种姓或界性。
2、依靠种姓而信解大乘法。
3、以信解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三者是安住种姓的阶段。
4、这般发心后于信解行地行持布施等六度。
5、从中生起一地远离所取能取的智慧而趋入出世无过之圣地。
6、二地至七地间,以菩提分法及波罗蜜多法令不信仰佛教的众生信仰,令信仰佛教的众生成熟于善法。
7、三清净地修行器情清净,清净佛土;以智慧不住轮回、以悲心不住寂灭的涅槃——证悟有寂平等性的加行,这两者算为一个。
8、之后越过十地达到佛地获得三身,即得大菩提;获得菩提后乃至众生存在间示现现证菩提等佛陀的事业,这两者算为一,如此为八种。
如果后面四者分开计算,则为十种安立。
这以上宣说了菩萨的修行功德——稀有至安立之间的十七种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