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20功德品95-98笔记

创建日期:2022-12-18

  哲学-经庄严论20功德品95-98笔记

  第95课笔记

  1、戊五(功德品)分二:一、修行之功德;二、赞叹之功德。

  宣说如上所述信解至菩提分品间彼等意义加以实修之菩萨的功德品分为修行之功德与赞叹之功德两方面。修行功德包括以三功德总说与以修波罗蜜多报恩至首要所为之间十二功德别说及以说法安立说明善巧功德。

  以三功德总说是指等流功德、相属功德与正观众生功德。

  由于长时间串习有学道,因此菩萨心相续成了道本体,以前生起之道得以稳固,未生之道得以生起、增上,宣说它有“施自身……”两颂,相属功德以“生如来种姓……”一颂说明,这三颂是稀有功德。

  之后的一颂是无稀有,说明由于具足圆满因而生如是果并非稀有,因此是赞叹修行之因,它也是功德。

  正观众生功德,获得平等心之因,以“犹如具慧者……”三颂说明,果饶益以“堪为作法器……”十六颂宣说。

  于此为了悟入讲解,依照论典的顺序,次第解说稀有、非稀有、平等心、饶益、报恩、希求、不唐捐、真实行、退失与胜进、形相与真实性、调伏、授记、决定、无疑所为、恒常所为、首要所为、说法安立这十七种功德。

  2、己一(修行功德)分十七:一、稀有功德:二、非衡有;三、平等心;四、饶益;五、报恩;六、希求;七、不唐捐;八、真实行;九、退失与胜进差别;十、形相与真实性差别;十一、调伏;十二、授记;十三、决定;十四、无疑所为;十五、恒常所为;十六、首要所为;十七、说法安立。

  3、庚一、稀有功德:施自身持戒,圆满皆能舍,于弱能安忍,不顾身与命,而发起精进,禅定无著味,智慧无分别,具慧之稀有。

  修行六度实为稀有,如何稀有呢?异生凡夫及声闻、缘觉不具有这样的修行,因为他众不可能做到如此,所以稀有。

  那是怎样的呢?仅仅布施衣食等,世间人与声闻、缘觉也有,但能完全布施自己的身体,只有菩萨才有而他众无有。持戒,即使获得转轮王等的圆满受用也能如唾液般完全舍弃而出家。并不是像有权有势的国王大臣等一样,而是对于比自己弱小的乞丐、贱种等如何损害自己,也是心不烦乱,以慈心安忍。不顾自己的生身性命发起精进。即便获得一禅等四禅的殊胜安乐也对它无有贪著禅味,再度受生于欲界至三恶趣之间。虽然获得辨别诸法之法相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于某某法不分别相状。这样的修行六度就是诸具慧菩萨们的稀有功德。

  4、生如来种姓,得授记灌顶,尽获大菩提,亦许大稀有。

  如是修行殊胜波罗蜜多之果,一地最初获得出世间无分别智,因此转生于如来种姓中,八地获得无勤任运自成的无分别智,因此得佛授记,十地蒙受佛陀法王补处灌顶。这三种是有学的果。佛地获得无上菩提,于此世间,声闻、缘觉等其他谁也不具备,由此也承许是大稀有。

  5、庚二、非大稀有:离贪与慈悲,胜修平等心,是故行彼等,亦非大稀有。

  以上功德观待世间人与声闻、缘觉是非常稀有,但在具有广大意乐行为的菩萨看来,怎会不获得这种功德?宣说无稀有之理:将转轮王的受用等也视如不净淤泥般对一切有为法远离贪恋而施舍外内事物也没有什么稀有;具有想遣除一切众生痛苦的大慈大悲而守护不害他命的戒律;爱他胜己的心纯熟而对他众安忍;由于获得了如同柴上燃火般无有功用自然趋入的殊胜修行而发起精进,因为自己与众生及一切法获得了平等心的缘故行持他利,无有厌倦;品味禅定;以智慧不分别相状,行持六度及由它感得转生种姓中直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也并非是大稀有的事,因为如果具备那些功德,则必然获得这样的作用与果,这是诸法的规律。

  6、庚三、平等心:犹如具慧者,极慈诸有情,众生于自妻,子亲非如是。于求无偏堕,恒常不失戒,普忍一切故,发起大精进。恒常妙禅定,智慧无分别,当知彼菩萨,如是心平等。

  具慧者对一切有情极其慈悯,爱怜,众生不悯自己,有时心烦意乱甚至会自杀、服毒,对妻儿亲人也会偶尔以嗔心殴打等,并非生生世世不舍慈悯,因此不具有菩萨的这种慈悯。

  菩萨获得了对一切有情平等的慈心,为此不会有“布施自己亲人等、不施他者”之类的偏堕,对求物者不分亲疏、贫富等差别而无偏布施。

  恒时不失而守护佛制罪及自性罪的一切粗细戒。何时何地对所有众生均能安忍。为利一切有情不间断发起大精进。恒常安住于清净无漏善妙禅定中不退失。以智慧不混杂辨别诸法,于三轮完全清净的无分别中不退失。因此,应当了知这种就是菩萨修行加行六度无有不平等、偏堕而具有这般平等心。

  7、庚四(饶益)分二:一、以六度饶益;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8、辛一、以六度饶益:堪为作法器,安置于戒律,于害能安忍,能利而行持,令入此佛教,能断诸怀疑,此许具慧者,饶益有情性。

  菩萨以布施令众生堪为行善的法器,对于衣食等贫乏而不能行持正法的众生,供给他所需令其悦意欢喜而将他安置于正法;自己持戒后将他众安置于戒律中,以此饶益;对于别人再如何损害都能安忍;行利他之事,一切时处无有困难而行持;示现禅定力的神变等使所化众生入于真实佛教;以智慧力断除一切有情的所有怀疑,宣说三乘法。这就承许是具慧者饶益众生的本性。

  第96课笔记

  1、辛二、宣说饶益之七种比喻:

  第一、如母之喻:恒时于众生,意乐平等摄,令生圣者地,令善得增长。尽防造罪恶,令听闻纯熟,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母。

  1、菩萨恒常对众生无有差别,慈悲意乐平等,因此尽轮回际之间能摄受众生,永不舍弃,如母怀子。

  2、圣者地是指大小乘见道至无学地之间,菩萨令有情生起圣者地,如母产子。

  3、菩萨令众生世间出世间善法增长,如母育儿,给他乳汁、食物,为其沐浴、按摩等进行养育。

  4、菩萨令众生防护三恶趣等苦及苦因而防守积恶业的一切罪恶,如母护子,使其远离悬崖险地。

  5、菩萨为众生说法而使他们听闻谙熟,如母教子名词表示术语等。由以上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之母。

  2、第二、如父之喻:恒常于众生,能令起信心,教增戒学等,修行解脱故。祈请正等觉,断除彼等障,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父。

  1、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能令他们对三宝生起信心,如同父亲由种子生子,这是获得三乘之身体的因。

  2、菩萨教导众生增上戒学等增上三学,如同父亲教子符合各自种姓的工巧与规矩。

  3、菩萨令众生修行解脱轮回痛苦,如同父亲使儿子娶妻享乐一样。

  4、菩萨为了众生,祈请佛陀不涅槃及转F轮等,如同父亲为利儿子性命及权势,委托君主与友伴等。

  5、菩萨行断除众生相续的烦恼障及所知障之事,如同父亲解除儿子负担的债务等。由以上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之父。

  3、第三、如亲之喻:于诸不应说,众前能保密,谴责破学处,赞叹圆满者。能施授教言,救护离恶魔,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亲。

  1、如果菩萨对于智慧浅薄的众生宣说了不应宣说的大乘深广不可思议之处,他们会畏惧并舍弃,因此对那些众生秘而不宣,就像世间亲人或亲属群体对有害于其他亲友生命及权势的语言会保密一样。

  2、菩萨对于失坏三学者谴责指责说“你的此行不对”,如同亲人们谴责遮止自己的亲属不应理之所为一样。

  3、菩萨见到具有圆满三学功德的众生而予以赞叹使其欢悦而不舍功德,如同亲友对亲人善举欢喜称叹一样。

  4、菩萨为使众生通达圣道而授予成为其方便的窍诀要点教言,如同亲友对自己的亲人宣讲外内议事并相助一样。

  5、菩萨告诫救护众生远离障碍正道的欲妙欺惑及不善业的助伴等如此这般的恶魔及魔业,如同亲友救护其他亲属免遭怨敌、入狱、盗贼等损害一样。

  由这五种事,佛子犹如众生的亲人。

  4、第四、如友之喻:于诸染净法,自慧不迷乱,世间出世间,圆满尽能授。无厌无退转,恒常欲利乐,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友。

  1、菩萨为利乐有情如理了知义与非义,即以自己无迷乱的智慧无倒了知苦谛、集谛所摄的染污法与灭谛道谛所摄的清净法,进而如是传授给众生,如同世间中合意的友伴了知有利不利其他朋友之事后依照自己所了知而讲给其他朋友一样。

  2、菩萨能给予众生梵天、帝释天、转轮王等的世间圆满安乐直至出世间圆满佛陀果位之间的一切安乐,如同友伴给予其他朋友有利生命、权势等暂时、长远之事一样。

  3、菩萨为利众生恒常无厌倦而住,如同友伴对朋友之事不厌烦一样。

  4、菩萨利益众生永远不因恶魔苦行等而退转、侵害,如同可信任的朋友不被离间语等分离,恒常亲密无间一样。

  5、菩萨恒常想以出世间的功德及世间功德利乐一切众生的心愿永不动摇,如同朋友对其他友人恒时不舍弃欲求长久利益及暂时令其快乐的心态一样。由以上五种事,佛子犹如一切众生亲密的友伴。

  第97课笔记

  1、第五、如仆之喻:成熟诸有情,恒常具精进,真实说出离,安忍诸邪行。能施二圆满,善巧彼方便,五事诸佛子,犹如众生仆。

  1、菩萨对成熟众生恒时具有精进,从不懈怠,如同世间中如理听命的仆人无有懈怠欢喜力行主人的事一样。

  2、菩萨对一切众生无误讲说真实出离苦谛集谛之道,如同善良的仆人将自己所见所闻如实向主人汇报一样。

  3、菩萨安忍众生所作的种种加害、恩将仇报的一切邪行,如同仆人对于主人殴打恶语谩骂自己也忍受并接受他的言语一样。

  4、菩萨将世间出世间两种圆满施予众生,如同仆人依照主人所吩咐如其心意而行事并奉献一样。

  5、菩萨善巧使一切众生获得世出世之圆满、圆满福慧资粮的方便,如同善良的仆人善巧迅速成办主人所吩咐之事的方便一样。

  以这样的五种事,佛子菩萨犹如一切众生的仆人。

  2、第六、如轨范师之喻:欲求令获得,无生之法忍,宣说一切乘,成就瑜伽行。相貌妙庄严,不求报异熟,五事诸佛子,如众轨范师。

  1、菩萨于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想令一切有情获得无生法忍,如同轨范师自己广闻博通而摄受其他弟子一样。

  2、菩萨相应所化相续宣说一切三乘法,如同有智慧的轨范师宣说弟子所希求之法一样。

  3、菩萨修行能成就止观的瑜伽,如同贤善的轨范师不拖时间迅速教导弟子一样。

  4、菩萨对一切有情恒时不现怒容,不作恐吓行为,和颜悦色,相貌庄严,如同轨范师对弟子常常面带微笑、言语柔和一样。

  5、菩萨虽然利益众生,但也不求回报饶益自己及利益之异熟果成熟于自己,如同轨范师以慈心为弟子说法也不图财物一样。

  以上述五种事,佛子犹如一切众生的轨范师。

  3、第七、如亲教师之喻:利生极精进,令圆满资粮,积资速解脱,能断诸违品。世间非世间,圆满皆令行,五事诸佛子,如众亲教师。

  1、菩萨极其精进利益一切众生,令没有圆满二资粮的众生圆满资粮,如同亲教师赐予弟子出家沙门学处使其出离一样。

  2、菩萨令积资粮者迅速解脱于果地,如同亲教师使弟子出家后受近圆戒一样。

  3、菩萨能调伏众生令他们断除获得解脱涅槃之道六度的一切违品,如同亲教师为弟子宣说他胜僧残舍堕等学处违品并令其断除罪过一样。

  4、菩萨令一切众生行持世间出世间圆满,如同亲教师以财物、正法饶益弟子一样。

  就像亲教师的五种所行之事一样,以这五种事饶益有情的佛子犹如一切众生的亲教师。

  4、庚五、报恩:不贪诸受用,戒律悉无失,具有报恩者,复令行持故,如是行六度,一切诸有情,于诸菩萨众,如是报恩德。

  菩萨将众生安置于波罗蜜多来利益他们,那些众生不退失修行波罗蜜多回报菩萨之理:

  菩萨施以诸资具令众生具足资具,那些众生对菩萨报恩,就是具足受用的那些众生不贪一切受用而能同样作布施,以这些来饶益有情就能报菩萨恩。

  同样,由菩萨安置于戒律的那些众生不失坏戒律,虽对菩萨进行种种损害但菩萨无有损害的意乐,想到“以此作为安忍之因来饶益我”,具有报恩心安住于安忍。由菩萨安置于安忍的众生也这样安忍。

  由菩萨安置于行持精进、禅定、智慧的众生报菩萨恩也是再令其他众生行持精进、禅定、智慧,如此能报菩萨恩。

  这是《注释》中解说的。

  实际上,如是行六度的所有众生,各自蒙受菩萨利益,回报菩萨恩德,同样这般行持波罗蜜多会令菩萨喜悦,而以财利回报等其他方式是菩萨所不欲求的,那些众生也以报菩萨恩的心态同样修行波罗蜜多,菩萨也念及了知这些众生是利益我。

  这也是菩萨的殊胜功德,是无染的希求。

  第98课笔记

  1、庚六、希求:恒求增与减,有情尽成熟,于地趋胜进,求无上菩提。

  菩萨的五种希求:1、恒常希求自他相续六波罗蜜多如何增上。

  2、希求六度违品如何退减。

  3、希求未生信心的众生生起信心,将已生信心者安置于善法,使行善的众生得以完全成熟。

  4、希求得一地者如何得二地至十地之间如是十地越来越胜进。

  5、希求越过十地获得无上菩提。

  对于这五种希求以外世间圆满、声闻、缘觉之道果丝毫也不生希求,这是菩萨意乐希求之功德。

  2、庚七、不唐捐:断畏真发心,斩断诸怀疑,修行之教言,佛子恒不失。

  声闻、缘觉唯行自利不行他利,因此唐捐,世间人以希求行事多数无果,因此唐捐,但菩萨具足无倒圆满的希求,因此凡所作事均成办不唐捐之功德,是四种加行不唐捐。

  1、如果畏惧大乘深广法,则唐捐行持大乘,而菩萨对大乘深广法断除了怖畏也遣除其他众生的畏惧,因此行持大乘不唐捐。

  2、假设为求世间圆满及希求声闻、缘觉的道果而发心,那就唐捐了大乘的加行,但菩萨不发这种心而为自他众生真实发起无上菩提心,由于不退失真实发起菩提心,因此加行不唐捐。

  3、虽然发了菩提心但如果因为不知修菩提的方便等而满腹怀疑,就有可能退失发心而唐捐,但菩萨对大乘道果斩断一切怀疑,因此加行不唐捐。

  4、假设自己没有依照佛菩萨所说地、波罗蜜多、止观瑜伽的教言而修行,不为他众宣说,则会唐捐,但菩萨得受修行的教言自己依教实修并为他众宣讲,因此加行不唐捐。

  以上这四法是佛子恒常不唐捐的功德。

  3、庚八、真实行:无求之布施,不求后世戒,一切皆安忍,功德源精进。禅定非无色,智慧具方便,于六波罗蜜,坚稳真实行。

  安住这样不唐捐的菩萨,身语意无误如理真实行持六度:对于忙碌又贫困者如何施予三种布施满足所求,但不求今生利己,也不求他世自己得大受用的布施是真实行持布施波罗蜜多。不欲求轮回增上生的后世而为得无上菩提守戒。对于作害并非仅仅不以身语报复而是心里根本不生嗔恨,所有三门都安忍,对好坏众生谁所作的大小损害,全部都能安忍。不是精勤于少许波罗蜜多、少许乘而精勤于所有波罗蜜多圆满一切乘道果功德,大乘的精进是形成、生起一切善法或功德源泉的精进。菩萨虽然得到四禅四无色定的禅定,但并非转生无色界,因为于无色界不能圆满佛陀之法及成熟有情,所以转生到色界与欲界,尤其投生到欲界后行持广大圆满资粮、成熟有情。远离方便智慧任意一种对菩萨来说都是束缚,因此以了知诸法空性的智慧、大悲心依靠四摄事成熟有情,这两者双融即是具足方便的智慧,这就是诸位坚稳菩萨如理真实行六度。

  关于此理,《圣宝积经》中也云:“不求异熟之布施、不住一切生世之戒律、不嗔一切众生之安忍、真实摄集一切善根之精进、不为无色界所染之禅定、具足善巧方便四摄事成熟之智慧。”

  4、庚九、退失与胜进法之差别:贪受用有失,我慢及享乐,著味及分别,坚稳退失因。当知住彼等,对治之菩萨,遮除退失故,胜进具缘法。

  安住于什么退失六度、安住于什么增长、增进波罗蜜多的差别法:安住于真实加行的那些菩萨,退失六度违品,如上弦月般增长对治法,宣说其减增差别。

  其中退减是指,如果贪恋欲界的受用,则不能布施,由此从布施度中退失。同样,有破坏、失毁细微戒条,则从戒律度中退失。

  对亲教师、轨范师及有功德的行者有三门不敬的我慢,而不堪忍恭敬,从安忍中退失。处于贪著纵情享乐之边,从精进中退失。

  耽著禅味而从静虑度中退失。耽著实体法的分别从不缘相状的智慧中退失。

  以上六种是坚稳菩萨退失六度的因。

  第二胜进法:应当了知,安住于这些的对治即不贪受用、不失戒律、无有我慢、不贪享受、不著禅味、于法不分别相的菩萨遮除退失品的缘故,是增上六度的胜进具缘者的法。

  5、庚十、形相与真实性之差别:显示与诈现,外貌显庄严,如是暂时行,身语似寂静。圆满通言辞,彼等离修行,说为菩萨众,非净真实相。

  从真实六度中退失而仅持形相,即口头说布施内外事物实际不布施,当面布施背后取受等,伪装布施,显示成布施相,只是布施度的形相。平常造所应防护的罪恶,但在他人面前诈现守戒。虽然对他人不安忍有嗔恨,但表面假装安忍,身体容颜显得庄严,语言显得柔和。本来平时无有精进但在大众中等暂时精进而行。身体住于静处,显得似乎寂静,断除言语似乎寂静,虽然安住但心不住禅定而徘徊于散乱中。虽然无有善加了知三乘法义的智慧,但以相应知道一些声明或因明等内容耽著词句,表面显得似乎圆满通达理非理是非等众多言辞,并且在愚者群体中宣讲,即是智慧的形相。

  那些远离如理修行六度之义,即称为菩萨非清净真实六度的相似形相。

  6、反之上等行,彼等真实性。

  真实波罗蜜多是指,遣除上述非真实形相的六法,真实布施至无倒了知法相的智慧之间上等行持的那些波罗蜜多就说为无伪真实性。为此,菩萨不是行持诈现形相的虚伪波罗蜜多,而是无有诈现无有欺惑真实行持波罗蜜多的功德如同纯金般。由此可知从功过的角度宣说是为了说明不杂那些过患的对治功德。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20功德品95-104科判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