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2课1-12
第九十二课:一切菩萨诸圣者
一、初次禅修需要起心动念
我们最近讲解的是共同外前行方面的内容。虽然文字上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但有时候还是会觉得这些道理无法与心相续融为一体。该怎么办?还是需要靠长时间去修炼。
我们作为以实修为主的圣地——亚青寺的传承,平常如何将自己所学的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实修当中?我们将调伏内心的整个过程分为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与安住调伏妄念,至于运用哪一种方便,则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比如平常无论是修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从禅定与见解的角度,首先都会从禅定之基础——有相定开始入手。但由于刚开始入门的缘故,即便当时感觉到有一点清明,时间也不会很长,因为中途会受到昏沉和掉举的侵犯。此时该以什么方式去对治?就要用剖析调伏妄念。
对于剖析调伏妄念,我们平常讲得最多的就是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和业之因果。也就是说,当妄念太多或者昏沉太重的时候,就应该开始起心动念,提起正念去观共同外前行。
可能有些人会想,现在自己修的就是禅定,为什么还要在这个时候起心动念?
要知道,起心动念并不一定全都是坏事。华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说:“轮回虽为舍弃法,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轮回的根源是妄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并且这个意识确实是需要调伏的,但对刚开始入门者以及多方面条件还不成熟的人来说,修行的最初以意识来成办心之自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时用意识来成办解脱乃至关重要,我们也并没有讲解只要是妄想、起心动念就一定是过失。
龙树菩萨也曾经在大乘教法当中说过:“中观的真正观点当然是超越一切言语,我也没有丝毫之承许,因此我的见解最清净。”所谓没有丝毫之承许,并不是担心会遭受反驳而不敢承许,而是在二谛无别的见解当中,本来就已经超越一切意识,才没有所承许之法,所以他说自己的见解是最清净的。
但即便这样果中观的见解,龙树菩萨也讲解:“站在自己的见解以及回遮他人时应立于果中观之上,必须要讲解超越一切意识。但在我们自己修行过程中,则必须依靠稍微改造之见解来树立无改造之见解。”这样的高僧大德在对刚开始入门的弟子宣讲无改造之见解时,还是要讲解稍微做改造,可见改造意念之正念非常重要,也是我们修行的重点。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见解是依见而修。真正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当然是依见而修。但依见而修意味着当时已经完全超越意识,并不是所有进入密宗的弟子都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当时上师去问了他的根本上师昌根阿瑞:“无上窍诀大圆满的观点是超越一切意识,必须要在见解当中做修行。但刚开始入门的弟子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该怎么办?”
昌根阿瑞说,他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疑惑,也问过他的上师堪布昂琼,堪布昂琼的回答是:“对刚开始入门的弟子来说,必须要以修行而成办见解,也就是以改造来创造无改造之见解,这是对次第根机者的教授。”因此,我们在现前的次第修学过程中,不能一直有一种“用意识修法就是一种过失”的想法。
二、修行应懂得善巧方便
今天我们着重讲解的是剖析调伏妄念。当妄念起得太多以及昏沉太重的时候,就必须树立剖析调伏妄念,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这一点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平常打坐期间都在如是运用。
有些人可能会问,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观点,共同外前行要做百日修行,难道百日修行以后还需要修共同前行么?共同外前行需要修多长时间要根据个人的内心来定,而不是以时间来定。历代传承祖师所谓百日修行共同外前行,正是说明前行的重要性,而不是说闭关修一百天共同外前行就可以了。
我们现前修学过程中也时时都在讲解善巧运用的重要性,即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以及当时的见解定力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是运用剖析调伏妄念还是直视调伏妄念或安住调伏妄念。所以对于初行者而言,共同前行是非常重要的。
前面也说过,文字上的共同前行,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难,难点在于将所理解的共同前行完全纳入心相续之中,令自己的内心变成共同外前行,要做到这点,则需要长时间修炼。
所以,无论是修上师瑜伽导修还是成熟口诀法,什么时候运用共同外前行,用剖析调伏妄念,需要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而定。如果今天这一座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需要多做一些观想,这一座就是以剖析调伏妄念为主。此时即便心清净的时间很少,安住的时间也很短,但这样一座修法没有丝毫之过错。此后随着自己的见解增上而逐渐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比如什么时候需要剖析调伏妄念,什么时候需要做安住,这就叫善巧方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行不行都遵照一种方式,见解就难以增上。
也有人说,他很少实修,因为只要一实修,内心就很容易散乱,这时候他就会去选择闻思。我们对于实修可不是这么宣讲的。我们说过,止观交修是修行的特点。因此无论是闻思还是实修都是一样,即便是通过文字学习,也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树立不同的方便法。
我们也天天都在如是运用。比如我们传讲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就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紧接着就要开始讲解直视调伏妄念当中的粗直视调伏妄念和细直视调伏妄念,而粗直视调伏妄念有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方式。后者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对治烦恼的方式。
当然,我们修行不能过于高攀。如果将共同前行搁置一旁,不管自己行不行都遵照后面的法去做,由于前面基础不扎实的缘故,无论你对后面的法从文字上有多么了解,也很难纳入心相续之中,令它变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基础非常非常重要。
三、修行不清轻视共同前行
最近一直都在宣讲共同前行的重要性,而共同前行不仅仅理论上重要,实际也是成办一切见解之动力与基础,如大地一般承载了后面所有的修学。因此共同前行非常重要,轻视共同前行的过失也非常大。
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单纯闻思还是实修,多多少少都做了一些,但今天与往昔修法相比,甚至还不如以前。尤其从精进的角度来说,第一次进入佛门时,虽然共同前行的基础还不是很扎实,修行仅仅是凭借一种新鲜感,但仍旧非常精进。平常无论工作有多忙,只要一闲下来,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今天的法修完,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自己的修学变得越来越懒惰,不再如最初一般精进。
根据“以因呈现果实”的道理,从理论、修行以及行善方面,我们可能已经做了不少了,对于法的理解,以及精进、信心等多方面条件应该更成熟一些才对,但为何有时会觉得还不如以前呢?就是由于基础不扎实的缘故。
虽然最初我们的基础也不扎实,但由于对修行有一种新鲜感,修行还是比较积极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鲜感逐渐变淡,这时如果没有共同前行这个基础,就会觉得自己的修学一直在退转。
平常我们也通过文字学习共同外前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就如同我们前面所言,从间接的角度来说,我们都要从有相定逐渐开始修学无相定,无论当时所修学的有相还是无相,寂止状态时有昏沉掉举的显现,主要调伏方法还是共同外前行,也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
当然,并不是说剖析调伏妄念只有共同外前行一种,它也包含很多其他方便,比如观皈依境、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或者观不共内加行中的发菩提心,如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等等,这些修菩提心的方法也可以作为调伏烦恼的方便运用到观修之中,也都称之为剖析调伏妄念,平常真需要在这方面多去运用一些。
但有些时候这样运用过一段时间,就觉得自己对这些道理都已经有所了解。这时要知道的是,其中很多见解还是来自于文字般若,反观内心时仍旧会觉得自相续离见解很要遥远。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去实修,才能令内心成为理论。
四、依教奉行得解脱
上节课我们说过,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寿命短暂、疾病众多,想要依靠以长时间修行才能成办解脱的因法相乘是难以调伏自己内心的,唯有修学密法才能迅速调伏内心,即生成办解脱,而修学密法首先就必须要寻找功德圆满的导师做依止。
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时,多方面条件都还很不成熟,虽然自己平常也会看一两本书,对佛法好像也有一点点理解,但这并不表示自己能圆满通达什么是佛教。书本上所传讲的一切只能称之为诠释,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参考,为我们指明方向,实际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要依止导师才能成就。堪布昂琼也曾经说过:“无论你平常闻思过程当中通达多少教理,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需要依止导师,借助上师的教言方可成就。”历代传承祖师的这些教言也充分地说明了依止导师的重要性。
我们不仅要依止具德上师,更要如理如法遵循导师的教言做修行,随学奉行历代传承祖师之足迹。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我们有时也不得不从多方面讲解一些相关的内容,否则很容易在修行过程中做出一些与正法相违的思想与行为。
座下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也是非常重要的。历代传承祖师如是修学而成办解脱,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必须要遵循导师们的教言而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今天自己所做的一切与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否符合?我们都会说,不能让自己成为修行的试验品,但如果听说有一种修法非常殊胜,往昔没有人是遵照这样的方法修行而成办解脱过,今天你会想要去自己尝试一下,是否能解脱么?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想要再获得一次十八种珍宝人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诚如经文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能获得珍宝人身乃往昔善业之感召,未来能否再次获得,看看自己今生做得怎么样就能知道。如果不能获得这样的殊胜人身,就意味着我们也没有什么成就机会了,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最幸运的一次,这时候绝不能把自己当成试验品,而是必须遵循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这些道理都要懂得一些。我常常告诫弟子,要多去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而今天我们学习上师的教言,也就是在学习传承祖师的传记。我们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传讲这一系列教言,就是在告诉我们,他在成办解脱的路途之上,是如何修行而最终成办解脱的,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必须遵照传承与教言去做。想要知道自己做得如何,可以时时以这部教言为依据,观察自己是否如理如法。
往昔我们可能不懂得相关的道理,即便有稍许懂得,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烦恼习气永远占于上风,内心还是随着业力飘动,没有一点点自由。今天的你我,由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加持以及后天对佛法的了解逐渐增上,已经不会再如往昔一般,随业力而去。只要依教奉行,精进修法,最终就能获得自在。
五、依止清净的对境
我们说过,依止导师前,首先必须选择好导师。如果最初没有选择好导师,后面想要做到视师如佛,恐怕是非常困难的。
《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老太太把狗牙当成佛牙做祈祷,最终获得解脱的公案,但这只是个例。无论她的对境看上去有多么不清净,由于她信心坚定的缘故,内心没有顺着外境飘动,才能最终获得解脱。但这样的例子,从古至今也没有出现过第二个。现在也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根机和信心,相信大家对于自己具有怎样的根机,都能心知肚明。
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如果不考虑外境,只是凭借自己信心的坚定程度,可能很难走到最后,因为我们的心并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坚定,因此对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人来说,为了令自己信心坚定,选择清净的对境非常重要。
贤劫时期,确实会有这么一两位,没有刻意选择、观察对境,由于特殊的因缘,凭借坚定的信心而最终获得解脱。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想法非常复杂,想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在佛陀住世的时代,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同样由于内心烦恼沉重,思想太复杂的缘故,即便面对的是真正的佛,依然会生起各种各样的分别心,更何况末法时代的我们?现在的烦恼比以往更严重,我们面对的对境就必须非常清净。我们讲解依止的导师要具备哪些条件的目的也正在此上,就是为了坚定自己的信心。
平常我也遇到很多人问我,既然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就是信心,为什么我们还要细致观察导师,无论对境如何,只要自己以信心祈祷上师,不是一样能获得解脱?
正如我们以上所言,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做祈祷的公案,只是一个个例,如果频繁地出现这样的公案,它就不会出现在《普贤上师言教》之中了,因为一点都不稀奇。正是由于稀少的缘故,才是我们后一代弟子的榜样。如果人人都能做得到,还需要这样讲解么?不需要了。既然做不到,现在末法时代烦恼沉重的你我,在修学过程中就要依止真正的导师,而依止导师之前,就必须要观察好对境。所以依止清净的对境即真正的上师,是非常重要的。
六、修行要依止真正的导师
真正的导师才是清净的依止对境,而真正功德圆满的导师必须具有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你的心相对而言才会清净一些。当然,也不能认为只要是这样清净的对境,我们的内心就从此以后都是清净的。这一点恐怕是很难做得到。
我们如是做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打消自己的诸多疑虑。正是由于平常自己想法太复杂的缘故,总是会想这位导师是否清净,以及如果这位导师不清净,那么自己得到的传法也就不清净了,这样不就无法成办解脱了么?我们第一次观导师是否如此?
我们说过,从具德的角度而言,导师应有内证见解。但我们可能可以从理论上知道见解应该是这样的,但现前无法真正感受到导师内在见解如何。即便你去问,对方也可以在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的基础上说出一些道理,听上去如同实相般若般一般。这样一来,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他是否是真正的具德上师呢?
比如我们想要知道哪个是真正的太阳,就可以从太阳本身的功能来辨别真假。因为真正的太阳必定是自带光明,而绘画的太阳即便画得再像,甚至在太阳边上画着很多光,但在黑暗当中,它起不到任何光明的作用。同样,我们在观察导师是否具德时,首先要就要观察导师的功德,即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因为一个真正的具德上师,他的慈悲心和信心必定是圆满的。
我们上节课说过,如今我们依止导师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靠这位导师发财,也不是为了令自己的名声越来越大,而是依这位导师而成办解脱,这才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所谓名和利,生活中依靠其他的缘也可以得到,何必还要进入佛门,依靠佛教来达到这个目的呢?我们进入佛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
真正解脱的功德是慈悲心和信心,因此我们在观察导师时,首先就要观察这位导师的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圆满。若不圆满,无论这位导师的世间名声有多大,财富有多么多,对我们成办解脱都起不了丝毫之作用。因为我们依止导师的目的是为了解脱,而非名利等其他方面。
同样,我们平常在自己的修学过程中观察见解是否在增长,也是以慈悲心和信心是否在增长为准则。如果慈悲心和信心增长,就意味着见解在逐渐增上,业障也在清净之中。一个具德上师,他的慈悲心和信心是圆满的;如果其中有一点点污点,就说明这位导师不是一个圆满的导师。
其次,导师在具德的基础上,还要具缘。前面我们从教证和理证以及比喻的方面,已经圆圆满满知道导师确实如此,但在具备这样条件的对境前,我们就一定能心生净信吗?未必。只有能对具德导师能生起信心时,才意味着你和这位导师是有缘的,才满足具缘这个条件。而如今,我们要依止的就是具德且具缘的导师。
依止这样的导师后,就万事大吉了么?不一定。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后面可能会产生很多自己想都没想过的妄念。这时就要时时对治自己的这种恶念。因为我们前面已经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对境是清净的,因此今天感觉不清净是内心不清净以及眼根不净的缘故所致,所以此时就要及时通过忏悔来消尽这样的恶业。
七、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一)
【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
在依止导师过程中,导师可能会呈现各式各样的形象。用我们的世间话来说,他可能会说各式各样的言语,穿各式各样的衣服,此时如果仅仅以自己的想法作为标准,难免会产生很多疑惑。所以这里强调的是,已经通过观察认定他为真正的导师,此后无论内心产生怎样的念头,都要做到净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导师,作为密宗弟子,面对所有对境,都必须要做到净观五种圆满。所谓五种圆满,是指观地处圆满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圆满是阿弥陀佛,眷属圆满是男女菩萨以及法圆满与时圆满。无论面对哪一种对境,怎样的人,我们都应该以清净心去面对一切。依靠这种净信,对于消除分别心,减轻烦恼,能起到切实之作用。
一切菩萨及圣者,他会呈现种种之形象。而我们作为凡夫,很难辨认呈现这些形象的导师是真是假,此时就要心生净信。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他会呈现五百个清净化身和五百个不清净之化身来度化众生。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作为密宗弟子,平常我们通过学习教证、理证以及比喻和诸多公案的目的,就是要懂得站在净信的立场中,时时做到净观。
八、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二)
依止导师过程中,无论导师如何呈现,都应无疑做依止。正是因为我们无法判断谁是真正的导师,前面提到是具德和具缘两个条件就必须具备。如果不具备这两个前提条件,如同老狗寻食一般,见到谁都去依止,由于我们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无论对境有多么清净,内心也很难清净。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我们首选要寻找清净的对境,后期这种烦恼就会少得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密宗的弟子,也应该时时做到净观。
以前我在亚青寺时,有一天早上,看到一个平常很正常的人,早上起床后精神失控,拿着石头就开始敲自己的头,把自己砸得满脸都是血。当时他的家人找了一个医生为他简单包扎了一下后,又带去上师面前做加持。
上师为他做加持的同时问他,这两天是否用什么东西砸了动物的头或者打死过什么动物?他一开始说没有,后来又说前几天放牛的时候见到一个旱獭(雪猪子)被一个钢丝套住。当时他看边上没什么人,就拿着木棍往旱獭的头上敲,把旱獭给打死了。回来还把这个旱獭剥皮煮肉吃掉了。结果第二天早上,不知道为什么就忽然精神失控,把自己的头砸得一蹋糊涂。上师说,这个动物绝不是一般的动物,很可能是佛菩萨的化身。而对境越重,果报就越容易现前,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
很多人会说,有些人天天都在杀生,业障非常沉重,但是为什么没看到他在受什么果报。可能他所杀的众生就只是众生,其中没有一个是佛菩萨的化身,如果对境非常严重,他的果报当下就会呈现。当然,这并不是说平常做这些恶行,果报不会呈现。要记住,一旦因缘和合,他的果报就会呈现在他的面前,一切只不过是时间长短而已。但如果对境非常严重,果报的呈现就会非常快,类似这种显现还是非常非常多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师身边,有几个从甘孜石渠过来的人。他们的爷爷前段时间去世了,可能是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爷爷年轻的时候,手上还有几条人命,而且后来也做了不少杀生的恶业,因此他们这些做子孙的,觉得爷爷业障非常沉重。现在自己的条件也算不错,就想把他们的爷爷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无论需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他们都可以做到。
上师当时为他们以神通做了观察后告诉他们说:“你们的爷爷不在三恶趣,他也并不像你们所说是一个恶人。而且他还可能不是一个一般人,很有可能是佛菩萨的化身。”他的子孙只能看到一个普通人的形象,甚至表面上来看,业障还非常很沉重。但上师用神通观察后告知,他的灵魂并不在三恶趣当中,而是在清净刹土之上,这就意味着,他是一个化身。
什么叫化身?大地只要有水份,就能映照出天上月亮的影子;一旦水份消失,月影也会随之消失。但这个消失只是指月影消失,天上的月亮依然存,因为它自己没有生灭。佛菩萨的化身也是如此。这里也是在讲解,佛菩萨无论如何显现,都只是为了度化众生而已。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说过,由于众生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未来他会呈现五百个不清净化身和五百个清净化身。所谓的清净化身,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化身或灵童。比如这位活佛是谁的身之化身、语之化身、意之化身、功德化身、事业化身等等,这些都称之为清净化身。
不清净化身六道之中也都会有。地狱道众生会有,饿鬼道众生中也有,前面提到的雪猪子等也是旁生的化身,甚至像佛母益西措嘉会呈现一些猪的形象。如果在养猪的过程中,与化身猪结上缘,就会播下成佛的种子;以及这头猪被杀掉以后,谁要吃到猪肉,与这份猪肉结上缘的话,也都能获得善果,佛菩萨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来救度众生。因为佛的愿望是众生不空,佛的事业永远不会有间断。所以,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不同的众生。
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度化众生?因为众生业及烦恼太过沉重,用其他的方式呈现,众生未必能接受。比如到了完全没有佛教的地方,无论导师的功德有多么圆满,由于众生不认可佛法的缘故,还是无法让他们进入殊胜法门之中,此时想要救度这些众生,就只能凭借另一种方式来度化。
所以我们也常常说,不仅猎人之中会有,甚至我们平常看见世间很多低劣行为的人中,可能也有不少佛菩萨化身,他们就是要依靠这样的的方式与众生结缘、度化众生。
九、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三)
佛菩萨以及圣者,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度化不同的众生。比如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中,有些是猎人,有些是妓女,有些是做生意的,甚至完全就是一个奸商,乃至世间最低劣的行为,他们都在做。
往昔那若巴尊者寻找帝洛巴时,帝洛巴正以乞丐的身份在河边钓鱼。他和妻儿也没有固定的住处,只是住在一个简易的草棚之中。那若巴尊者见到帝洛巴时,看到的就是帝洛巴在河边钓鱼,并且将这条鱼烤熟以后分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从形象上来看,完全不符合一般人对圣者的想象。
那若巴尊者当时得到文殊菩萨的授记,生起无比之信心前来寻找帝洛巴。当时他认为帝洛巴应该是很有名望的高僧大德。因此到了当地就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帝洛巴的圣者。当地人说没有。那洛巴继续问,那是否有相关的称呼外号,比如帝洛巴仁波切,帝洛巴法王等等?别人说,只有一个乞丐帝洛巴,也称之为疯子帝洛巴,不知道是不是你所说的。
当时那若巴就想:决定就是这位高僧大德,因为一位真正的高僧大德,可能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在度化众生。于是跪在地上祈请能否摄受他为弟子?帝洛巴当时开玩笑地说:“你看看,我是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人,能有什么功德呢?所以你可能找错人了,我不是你要找的这个人。”但那若巴已经生起无比之信心,并没有退宿,最终得到了帝洛巴尊者的摄受。由此可知,诸佛菩萨会在我们面前呈现什么样的形象,谁都不知道。所以平常面对一切对境都要尽可能生起净信,尤其依止导师过程当中,更是要带着这样一份净信去修学。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不服气,进入佛门后时时都要站在最低处,是否会太吃亏?要记住,想要令自己的内心获得清净,就必须依靠这样的方便去对治它。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要知道自己今天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只是带着一些世间情绪修学佛法,可能佛法反而会成为漂泊轮回之根源。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指的就是表面上呈现出修行者的形象,但是内心所想的还是世间妄想,仍旧属于贪嗔痴三毒及五毒烦恼之中,这时表面上的修法形象,对于成办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为成办解脱不在于形象而在于内心调伏多少。因此清净内心,才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作为凡夫,我们永远不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身份,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的化身在何处,谁都不知道,因此必须时时要心生净信。同样,此处“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就是讲解要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作修行为要,也是在讲解如何依止导师。
十、烦恼根本即我执
我们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时提到调伏烦恼的方便之一为直视调伏妄念,成熟口诀法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当然,前面共同外前行包含在意识转为道用的范围当中,但即便后面见解逐渐增长,实际还是属于意识范围当中。直视调伏妄念中的粗直视调伏妄念,对应成熟口诀法中的前行破除心房之决断心之根本和寻觅心之过患。下面开始讲解寻觅心之过患。
无论是寻觅心之过患还是粗直视调伏妄念,都称之为方便,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赤裸见解。现前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往昔已经求过窍诀法。比如曾在某一位导师座下求过,思维“我”在什么地方以及如何破人我执、破法执等等,但这些都称之为方便法。我们从理论上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成办见解。当然,见解和修行从本身角度来说,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只是从不同的两个方面来看,才将一个称之为修行,另一个称之为见解。以上就是在讲解什么是方便。
【烦恼根本即我执】
烦恼的根本是我执。我们平常会说:“我很烦恼,今天情绪很不好。”这些烦恼和坏情绪可能是来自于一个外缘。比如今天出门听到一些令自己不开心的话,借由这个缘而心生烦恼。这也说明,正是因为有“我”才会有“他”。“他”对“我“好坏不同,内心因此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与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根源就叫我执。
如果没有“我”,无论“他”说什么,情绪都不会飘动。我们的情绪之所以会飘动,原因就在于对方的言语及行为伤到了一个实有的“我”。这个实有的“我”高高在上,别人碰不得、摸不得也说不得。正是由于别人的言行触犯到了“我”这个东西,因此“我”的情绪就开始飘动,烦恼也开始生起来了。说白了,一切烦恼就是来自于我执。
十一、如是随顺漂轮回(一)
【如是随顺漂轮回。】
由于我执太强大的缘故,随顺我执就是轮回之根源。因为有“我”就相对就有“他”,“他”对“我”好,“我”就产生贪心;“他”对“我”不好,“我”就起嗔恨心;“他”若要是对“我”不好不坏,“我”就生痴心。贪嗔痴是一切烦恼之根源,而贪嗔痴还是来自于我执,所以顺着我执漂泊就会不断轮回,“我执”就是漂泊轮回之根源。
我们在讲解在寻觅心之过患讲解如何寻找“我”,“我”到底在哪里?我们天天都在说:“我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不想堕入地狱当中。”这个“我”到底是谁?在通常的认知中,会觉得身体是“我”,或者有个感觉的是“我”。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举个例子。我们说这个房子是“我”的,好像这个拥有者就是“我”;“我”感觉到头痛,能感受到痛的感觉就是“我”。这时就继续寻找,当我们说到某个东西是“我的”的时候,这个拥有者到底是谁?
我们自己能控制到的是身口意三门,身体是我们眼前能看得到的由四大组成的这个身躯,而当身体和心合为一体就能发出各式各样的言语称之为语,能胡思乱想的就叫做心。从身口意三门中,我们分析到底谁是拥有者?
如果身体是“我”,但如果没有心和语的陪伴,仅仅这具身体与尸体没有两样,甚至与门口的石头也没有任何差异。我们现在会有各种感觉,“我”有喜怒哀乐,尸体能感觉得到吗?感觉不到。好比人死了以后,别人会把这个尸体埋在地下或者进行天葬、火葬,就是因为它已经毫无感觉,因此单纯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
如果说语是拥有者的话,语是身和心合为一体而表达出来的声音,它本身就没有实体。尤其是当两者分开时,我们无法单独树立语。因为它可以分为想说话的念,以及飘动在脉中的文字遇到舌头、喉咙、还有空气等等结合而表达出的声音。如果光有想说话的念却没有身体的话,能表达出语言么?不能。因为语是身和意合为一体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的相。声音本身没有一个实体,当然也就没有实有的“我”。
有些觉得“心”应该是拥有者,比如我们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所以“我”就是拥有者,“我”有这样那样的感觉,所有有“感觉”的我就是拥有者。如果我们把这份能感觉之心称之为“我”,这个心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今天早上想的和今天下午想的,可能内容就会不一样。你在想着一件事情的当下,过去的“我”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没什么关系,但现在的“我”又在哪里呢;如果说是未来的“我”,他又还没有产生,这份感觉之“我”就更没有实体了。如是去观想“我”到底在何处,最终就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不仅仅是藏传佛教的观修,小乘教法也是如是观想。因为漂泊轮回的根源是我执,这是共同承许的,正是由于由于我执太强的缘故,才会带来诸多烦恼,因此小乘就开始破人我。汉传佛教中也是如此。禅宗历代高僧大德也都是先以破人我作为基础而修行,比如观“生我之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是我”等等,这些都是破人我的不同角度。知道“我”是漂泊轮回之根源并且能细致观待的意义非常广大。
十二、如是随顺漂轮回(二)
已经学过寻觅心之过患者知道“我”是不成立的,是一种虚假,是起现一切烦恼之根源,实际是不存在的。虽然我们是这么讲解的,甚至平常也是如是观想而得到这样的结论,但在面对现实生活时,难免会遇到很多令自己烦恼以及情绪飘动的事,此时虽然还做不到完全没有烦恼,但是在烦恼生起来的一瞬间,你是否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如果不知道,就说明前面你所修学的一切都只是一种嘴上功夫。虽然口中说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没有”,实际上内心仍旧觉得“有”是存在的,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见解仍旧与庸俗同道,与凡夫完全无别。
如今有很多人会说,自己已经求完了成熟口诀法。按照传承祖师的要求,当你求完成熟口诀法时,应该是圣者,是佛了。实际上你做得如何?
成熟口诀法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修胜观时要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这是整个成熟口诀法的要点。而最初的前行破除心房即决断心之根本以及寻觅心之过患就是破人我。因此当你说自己已经求完成熟口诀法时,表示你应该已经到了圣者的果位,此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切对境时,内心还会有烦恼么?即便有烦恼起现,在烦恼起现的一瞬间,也会知道一切都是虚幻而不再顺着烦恼漂泊。你能做到这一点么?做不到就意味着你前面所学过的一切都只是走一个形式而已,对于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
我们现前修行过程中,应该要懂得这一系列道理。我们也天天讲解修行要“一步一步来”。我们先讲解的是寻觅心之过患之决断心之根本,我想这一点每一个人都能回答导师的疑问,知道万法的根源是心。因为无论是教证、理证还是比喻,都是在讲解这个道理。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调伏自己的内心是一切佛教的宗旨,而万物的根源是心;华智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心为根本,一切都是心在支配。这个道理,我相信在座每一个人都懂。那么现前无论是从善还是作恶,是否也是从根本即心上用功?
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和取舍过程中,是否也是以心为根本在做?虽然理论这么讲解,但我们的行为中是否也在如是在造行?若能依教奉行,相信你的烦恼应该较往昔减轻很多了。同样,观修寻觅心之过患就是在破人我,你的见解真的如同应该达到的结论一般么。如果能时时护持着自己内心,内心还会有那么多的情绪飘动和烦恼起现吗?不会的。即便有,也在烦恼起现的第一瞬间令烦恼得以消尽,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这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当然,仅凭上面的一两句话就想要圆满通达恐怕不现实,我们以前讲解《胜乘狮吼妙音》时对于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已经做了极为细致的讲述,平时也可以多去翻阅一下这部教言,多去了解一下该怎么去破。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