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14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2

  哲学-中观庄严114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4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差别,

  在各大经论中都有不同的说法,二障在因、本体、作用方面存在很多差别。比如释迦牟尼佛的《楞伽经》中,从作为因的人我和法我方面安立;《宝性论》从本体方面来宣说;有关作用方面的差别,《经庄严论》中讲得比较清楚。本释麦彭仁波切从作用、本体方面作了非常清晰的介绍。

  3、《大乘庄严经论》

  《经庄严论》也称为《经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按照藏文直译,用《经庄严论》比较好,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所以,《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当中一直用《经观庄严论》。实际上,就像《中观庄严论》是所有中观的庄严一样,《经庄严论》就是整个大乘经藏之庄严的意思。

  4、漂泊轮回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

  (我和我所见=萨迦耶见=坏聚见)→(六种根本烦恼+随眠烦恼)→漂泊轮回

  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六种根本烦恼以及一切随眠烦恼,而这一切烦恼的根本即是俱生坏聚见或者说萨迦耶见。只要坏聚见存在,其他的一切烦恼全部会产生;坏聚见不存在,其他烦恼也不会产生。一切我和我所见就是萨迦耶见,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轮回的根本。

  5、怎样以理证成立呢?

  如果我和我所不存在,贪心、嗔心等烦恼便不会产生,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依靠“我”而产生的。有了贪心、嗔心等烦恼以后,轮回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所以说,一切烦恼依靠坏聚见而产生。比如获得阿罗汉果时,其相续中不会对怨者生嗔、对亲者生贪,因为所有烦恼都是依靠“我”来产生的。

  6、烦恼障

  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是烦恼障,这是从因方面来讲的。所谓的烦恼障是我和我所执,如果证悟人无我,属于烦恼障的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存在。

  《入中论》也讲到,人无我是烦恼障的对治,法无我是所知障的对治。

  7、所知障

  由于佛陀以如所有智照见如所有法、尽所有智照见尽所有法,而一切凡夫众生,对于尽所有方面的世俗法,以及如所有方面胜义谛的一切法,未能如理如实地照见,就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这种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所知障一方面应从能取所取方面安立,另一方面,对于五明具有愚昧的部分,也称为所知障。

  法无我是所知障的对治。

  8、佛果与两障

  《现观庄严论》中说:希求如来的果位,是一种细微的所知障。所以,“想获得佛果、发菩提心”这种心态,也属于有缘的执著。当然,从暂时凡夫角度来讲,它虽然是一种所知障,但也是需要希求的,因为我们相续中粗大的烦恼和我执必须依靠这种所知障来断除。

  《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佛果的希求是一种愚痴。因此,从最究竟的道来讲,它是一种所断,但暂时还是需要的,就像依靠船只过河以后,可以将船只舍弃,但在未到达彼岸之前必须依靠它。

  9、六度与两障

  《宝性论》的观点:依靠我执产生的布施违品,称为吝啬;持戒波罗蜜多的违品,就是破戒;安忍波罗蜜多的违品为嗔恨;以及智慧的违品邪慧等,全部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当中。“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

  他宗观点:如果将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全部安立为烦恼障,有一点不合理。为什么呢?所知障实际是一种无明,而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也是一种无明,由于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全部是智慧的本体,正如黑暗与光明相违一样,无明与智慧不可能同时存在。

  自宗观点:由我执产生的布施、持戒甚至智慧波罗蜜多的违品,全部属于烦恼障,只要它们存在,我们的心就不可能趋入于真实波罗蜜多。而由法我执产生的三轮执著的吝啬等,并不包括在此处所说的内容当中。

  所知障:人我已经断除,但未完全通达法无我的本体,在行持波罗蜜多的过程中,以法我产生三轮执著,比如这是布施的对境、这是布施者、这是布施的施物,这种依靠法我执产生的分别念,即是所知障。三轮执著的虚妄分别心,称为所知障;

  烦恼障:悭吝等分别念,承许为烦恼障。

  10、两障本体

  自宗观点:二障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应该是心的本体,如果非心本体会有很大过失。为什么呢?大乘中观并不承认小乘宗所许的不相应行,除心以外怎么会有一种无情法的障碍存在呢?不可能存在。

  《宝性论》观点:所知障和烦恼障都是一种分别心,只是从来源的角度有点不同,烦恼障是以人我执产生的一种粗大分别念,所知障则是以法我执产生的比较细微的分别念。

  11、破(“我”=蕴=萨迦耶见)

  龙猛菩萨的《中观宝鬘论》中说:“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由我执有业,由业而有生。”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蕴的执著就会对我执著。再由此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恶业堕入恶趣,依靠善业转生善趣,如此一来,便在轮回中始终不断地流转。

  萨迦耶见直接的对境就是我,间接的对境应该是蕴,因为“我”本来不存在,众生所执著的实际就是五蕴的聚合。只要对蕴的执著存在,“我”的执著肯定存在,

  《释量论》也说:“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嗔,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只要有“我”的执著,便会出现对“他”的执著,依靠“我”和“他”的执著必定出现两种烦恼,即对自方生贪心、对他方生嗔恨心,依靠这种烦恼的连接,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过失和痛苦肯定会现前。又云:“是故贪著我,尔时当流转。”只要贪著“我”,就必定在世间不断地流转。

  那么,这样的我执依靠什么来断除呢?唯有证悟人无我方能断除。在获得见道时,对于照见万法真相起颠倒作用的一切遍计部分便可断除,或者说,依靠萨迦耶见所产生的一切遍计部分都可以断除,而在修道时可以断除其俱生部分。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12、遍计与俱生

  对所谓的俱生和遍计辩论得非常多。

  所谓的遍计我执,比如执著瓶子为常有,叫做遍计我执、遍计烦恼。认为常有自在的我存在、神我存在,或者微尘中产生我等等,是一种遍计执著。本来不存在而增益出来的我执,叫做遍计我执。

  仅仅执著瓶子,认为“这就是瓶子”的执著,叫做俱生烦恼。每个众生认为本身固有的我存在,叫做俱生执著。仅仅认为“我存在”的执著,叫做俱生我执。

  13、声闻缘觉与两障

  从声闻、缘觉来讲,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由于他们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人我的执著,如同薪尽之火一样,再也不会于轮回中流转,可是,未圆满修行法无我的缘故,没有断除所知障。声闻缘觉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达法无我,而是证悟了一点法无我。

  14、广义之障碍+烦恼

  自宗观点:安立的烦恼这一名称,有时候指所知障,有时候指烦恼障。所有障碍均可称为烦恼,也即平常所说的“惑”。哪些情况下是指烦恼障;哪些情况下,虽然说无明、愚痴等,其实是指所知障,对不同的场合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都可以运用烦恼这一名称。比如八地菩萨有没有烦恼呢?从具有障碍之愚痴的角度,可以说存在烦恼。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八地以后仅仅断除所知障。

  15、断障次第

  自宗观点: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大乘圣者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现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按照自宗观点,一地到七地之间同时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七地以后唯断所知障。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是包括唯识宗以上所有大乘的观点,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十地经》等经典都是如此宣说的,因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或者说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完全一致。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庚二、遣除于世俗之诤论(109-113课)小结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