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2卷27下笔记
卷二
14、1、5五蕴虚妄,识蕴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7场后部
1、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取了一个频伽瓶,把频伽瓶上面的两个口塞住了。塞住以后,里面装的是什么,全部都是虚空。
这个瓶子里面装了这个虚空,然后把瓶子的盖子已经塞住了,已经盖好了。
迦陵频伽,《弥陀经》当中一身双头的一种鸟,共命鸟。这个瓶子也叫频伽,可能形状跟它有点相同,一个身体有双头。
这个瓶子相当于是身体的表示,然后里面的空是意识的意思。因为它有双头的话,可能也有不同的识的进入。
2、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里面装了这个虚空以后,路行千里,去很远的地方远行,把这个虚空送给、奉献给或者是赠送给另外一个其他的国家。
所谓的虚空,除了氧气也好,二氧化碳也好,所有的这些尘是没有,完全的这种空,就称之为是虚空。那这样的话,瓶子里面装虚空和不装虚空的话,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其实这个识蕴也是这样。
化学实验时,空瓶子里面装的氧气,或者说是二氧化碳,把这个当做虚空。其实它不是虚空,它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其实里面有一种物质。
3、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有的识阴,也是这样的。
4、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瓶子里的虚空,不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也并不是从这个地方入于虚空的;不是从那个地方带来的,也不是从这个地方把虚空已经又再次装入的,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们从拉萨装一瓶虚空来到喇荣的话,实际上并不是从拉萨装虚空来的,也不是喇荣把这个虚空又入在这个瓶子里面。
5、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如果一瓶虚空是从拉萨来的,那拉萨的虚空就应当减少一瓶。实际上,虚空减少一瓶是不可能的。
6、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如果一瓶虚空是从喇荣装入的,那么必须先要把拉萨的虚空倒出来,才能装入喇荣的虚空,但是根本看不到拉萨的虚空倒出来,这样喇荣的虚空也就装不进瓶,所以瓶中的虚空也不是从喇荣装入的。
7、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所有的这些识蕴也是虚妄的,不是因缘而产生的,也并不是自然而生的。”
8、佛陀在第一转轮的时候,说五蕴是真实存在的。二转轮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然后第三转和密乘的时候,五蕴的本性就像五如来。应该一层一层的了达它的本义是非常重要。
《大幻化网续》“金刚蕴分支,共称五如来”,金刚蕴的分支、金刚蕴的本体,其实就是共称的五部如来。
9、五蕴的比喻是很有意思的:
眼睛看虚空的空花,这个是色蕴的表示;
双手摩擦涩滑冷热,是受蕴的表示;
酢梅生口水,是想蕴的表示;
瀑布波浪,是行蕴的表示;
一瓶虚空往来,是识蕴的表示。
现实生活当中这些并不是非常遥远的东西,我们每一个人经常也是生活在这些当中,可以拿来时时观修。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26场中部
1、识是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了别为义的,能了别自分的境界。受、想、思分配在前七识。
现在这个识独指第八识,第八阿赖耶识。拿什么形容?譬如一个瓶子,频伽瓶,把这个瓶子的两个孔,瓶内的两个孔道给它堵死的,
瓶子堵住两个孔,形容什么呢?形容着我法二执。阿赖耶识它自己本身具足两种执着,一个我执,一个法执。
空,拿虚空形容着虚空分内空和外空,瓶内叫内空,瓶外叫外空。
喻什么呢?那这个就形容着阿赖耶识,外空就喻藏性,瓶内的空喻那个识性。
藏性跟识性实际上是一个,没有隔;但是藏性不是识性,由阿赖耶识发生的是藏,发诸于六识就叫识性。因此就讲出来了内空、外空。本来有没有什么内空、外空,因为执着,识性和藏性,识性本来一性,由执着分成两个。
藏性,性含着两种障,一个我执障,一个法执障,二种执着;二种执着就把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遮盖住了,人我空的真理、法空的真理给障住了,这叫二空真理。
2、识性是周遍的,没有来去,也没有出入,随着因缘而异称。在佛的这是识叫如来藏性,在众生这个识叫遍计执、依他起,那就种种的随缘而不同了。这个识性变成藏性,在如来名为藏性,在众生名为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