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7课1-9
第四十七课:虽如盲者言说之教诲
(一)珍惜人身精进修法
由于宿世善缘的感召,今生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不仅值遇了难以得见的善知识,更是听闻了甚深难得的佛法教言。无论是亲自在导师身边听闻,还是通过网络或看书学修,总之都已经学了很多佛法的道理。最难得的是,我们已经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修法之中,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有些投入得多一些,有些做得少一些,但无论如何,能将身心投入到真正的修法之中,这样的人身非常难得,并非人人都能具备。
经文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正是由于我们宿世种下了诸多善因的缘故,今生才能感受这样的果,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因此历代传承祖师也告诫我们:“如今我等已圆满获得暇满人身,值遇大乘法宝,具此如法行持正法之际,切勿无义虚度人生,当作清净究竟意乐为妙。”也就是说,在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之下,我们不能再有懈怠。
正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时时懈怠的缘故,所以至今还在轮回中漂泊。今天已经具备了这么好的条件,就绝不能再偷懒懈怠虚度人生,应该精进修学佛法为妙。因此,能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是非常难得的事,应该好好把握,精进修法,早日成办解脱。
(二) 修法应与根机相符(一)
对于刚入佛门的人来说,可能会对选择修什么法而心存疑惑。如同小孩子到了水果店里,面对琳琅满目的水果,不知道要如何选择,拿多了提不动也吃不下,不拿又觉得可惜,内心因此烦恼不已。
我们可以选择的修学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比如南传佛教有很多传承,汉传佛教有各种法门,藏传佛教的传承就更多了,甚至是不同导师所宣讲的法,依据的传承也不同,且各有特点。很多初行者这时候就会产生疑惑,自己到底该修学什么样的法?
经续部中对于导师应具备的条件有明确的规定,相信大家现在已经懂得如何观察导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所依止的导师应该是具德导师,所宣讲的法也是正法,甚至觉得自己也算得上是一位具器弟子。但接触的导师多了以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烦恼:“我修不了了。”
比如这位导师让我去放生,我依教奉行去放生;那位导师让我去闻思,我也遵循导师的要求去闻思;其他导师要求我实修,并且布置了很多功课,例如念诵多少千万遍心咒,或者多少遍经等等……虽然这些事情我都很想去做,可是却是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尤其同一时间要圆满这么多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平常由于工作太忙的缘故,很多事情都必须在周末去完成,现在还要完成那么多功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做又不对。内心因此产生了很大的烦恼,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我想,这可能就是说明,你对法的理解还不够通彻。
举个例子。无论你是怎样的的学历,是小学生、大学生还是博士生,最终都必须要在这个社会中找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一个城市中赚钱的工作比比皆是,一个企业中又有各种各样的部门分工,你在找工作时会如何选择?和那个水果店里的小孩一样,想把所有水果都扛走么?只要能挣钱的工作,就都去尝试一遍吗?不会的。没有人会这么去选择自己的工作。
我们在寻找工作时,先要从总的角度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条件。首先,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工资必须要高,这是没得说的。虽然工作是为了公司服务,为社会服务,实际上就是以自己付出的代价来得到金钱,因此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工资必须要高一些。所以你会想知道,如果这家单位聘用你,会给出多高的薪水。
但与此同时,用工者也会考虑,你是否能胜任这个岗位。如果你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即便给你开出的工资很高,恐怕第二天就会炒你鱿鱼,因为公司绝不会养一些什么都不会做的人,所以你必须会做这份工作。但相对之间你还要问问:这个公司平常工作的时间是国家规定的时间么,超出时间的待遇如何等细节内容。因为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二十四小时都在公司上班,不但自己身体吃不消,也无法照顾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工资有多高,照顾不到家庭的工作也不能接受。由此可知,选择工作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条件。
当你确定了这份工作的前途、工资与自己的条件相符,就要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多学多努力,尽量圆满每一件任务。因为你手上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产生影响。总的来说,满足以上所有条件,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就非常适合。
我们修行也同样一个道理。修行不需要将八万四千种法门一一尝试,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因为我们的寿命短暂,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即便尽量抽时间修行,实际用于修行的时间也并不会很长。想要在这短短的时间中修学很多很多法门,是不现实的。
这时,我们就要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最快速度获得解脱的法门。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初转法轮宣讲四谛时,首先就是讲解苦谛,即轮回过患。相信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的内心多多少少已对轮回生起了厌离心,以此厌离之心希求解脱的渴望,也会较最初更为强一些。
其次、观察所选择的修法是否符合自己的根机。倘若自己不具备修此法之根机,即便法有多么殊胜,恐怕你也修不了。
第三、最好修法能相对简单一些。由于我们精力及时间有限的缘故,无法做到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一般,一年只尝一粒米和一滴水而精进修法,也无法像历代传承祖师一样,一生都在幽静山林中过着简单的生活而精进修法。如果能做到,我想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我们口口声声说解脱很困难、见解很难增上,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由于自己用功时间太短的缘故所致。倘若能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精进修学,解脱与我们所期盼的见解,决定不在遥远的地方。但扪心自问能做到吗?做不到这些,解脱就会成为与自己相距甚远的事情。
所以,我们选择的修法也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三)修法应与根机相符(二)
曾经有一位修行者问一位高僧大德:“诸佛菩萨的教言中,哪个教言及传承最为殊胜?”我相信在座每个人也有这样的愿望,希望能找到这个殊胜的法门,迅速获得解脱。
这位高僧大德回答说:“从自己的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从法的角度而言,密法最为殊胜。”这也正如我们之前所讲解一般,与自己根机相符之法,是为最殊胜法。
什么叫做根机?显宗的教言中说过:“前世造的恶业越小,今生的根机越高;前世造的恶业越多,今生根机越低。”可能很多人听到这里还是很疑惑,根机高低到底以什么作为标准,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造业多还是少,自己是否清净?用密法的语言来说,所谓根机高低就是指信心是否圆满。
心的本性具备圆满的信心和圆满的慈悲心。因此具备信心,就意味着你的烦恼已经很轻了。如同天空本来就湛蓝无比,太阳一出来就会光芒万丈。烦恼就如乌云,它会阻挡原本灿烂的阳光。但随着烦恼的减轻,乌云渐渐稀薄,透过云层的光线就会越来强。同样,当你的信心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坚定时,就意味着你的烦恼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清净。因此,从密法的这个角度观察信心,也更为客观清晰。
观察法与自己的根机是否相应,就先观察自己的内心对哪一个法门、哪一位导师更有信心,这也意味着你与这个传承相应,与这位导师的摄受相应。这个标准不会期瞒你,而你也能时时了了分明。我相信,在座的所有弟子当前所修的法,都符合自己的根机。
如何理解“从法的角度来说,密法最为殊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密法?密法称之为诸法之精要、一切乘法之顶点。这就是我们当前所修的法,也称之为无上窍诀大圆满。密法中还分为:外三部和内三部;外三部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内三部分为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和大圆满。我们当前所修的法就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无上窍诀大圆满。因此,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的法也是最殊胜的法。
(四)修法应与根机相符(三)
我们说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又说密法是最殊胜的法,很多人可能会有点迷惑。因为他听说过一种说法“虽然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根机太低的缘故而无法修学,因此平常还是按照共同法修学为妙。”这个说法有道理么?要记住,无论听到什么样的说法,都必须要站在自己的根机去理解这个道理。有些说法可能对某些人有道理,但并不能包含所有,我们要懂得如何去正确理解不同的说法。
从根机而论,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最为殊胜。反观自己对现前所修的法是否有信心?如果具有信心,就说明无法修学密法的说法并不可信。
我们宣讲无上窍诀大圆满时说过,密法对于两种根机有不同的教授。一种为“有缘意识之根机”,即次第根机,属于凡夫根机。另有一种叫做“觉性妙力之根机”,这种根机的见解很高,相对而言,具有这种根机者业障清净,智慧具足等多方面条件也更为成熟,属于上等根机。针对两种不同的根机,密法有两种不同的教授方式: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
无上窍诀大圆满本身是真实教授,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通常把它称之为依见而修之法。相信很多人曾听过这样的说法:想要修行无上窍诀大圆满,必须先证悟见解,然后在见解中修行,这才叫做密宗。当你听到这种说法时,不妨先扪心自问,是否具备这个条件?如果不具备,就不能只是一味地去模仿,认为历代传承祖师是如是成就的,所以现前无论自己是否有见解,也必须以这样的形式去修行。这样的修行,无论修学多长时间,见解永远不会有所进展,因为这样的修法并不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要记住,方便教授和真实教授就是针对两种不同的根机而立的两种不同的教授方式。真实教授针对的是上等根机者,他们能依见而修并于当下印证见解,在见解中作修行,执受的见解在登地菩萨以上,因此也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见解。因为具有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时,就基本没有了烦恼,也没有堕落。试问谁能在第一时间赤裸见解时就能具备这两个条件?暂且将有没有堕落这个条件搁置一旁,试问没有烦恼这点,谁能做得到呢?如果做不到,就只能依靠第二种教授方式,即依修而见。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无上窍诀大圆满乃一切乘法之顶点,因此平常的要求是依见而修,在见解当中作修行。”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并非人人都能做到依见而修,此时对密宗有信心却又不能当下依见而修的弟子们来说,该怎么去修?如果他们做不到也一定去做的话,明显是得不偿失的,如果不去做,又该怎么办?
同样的问题,我们的上师曾经也问过他的上师昌根阿瑞。昌根阿瑞说,堪布昂琼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授。虽然无上窍诀大圆满称之为依见而修,但对于次第根机者来说,必须要依修而见,即从修行中去寻找见解。这么做的原因,不是因为大圆满法需要这么去修,而是由于修行者根机不够的原因,不得不依靠修行来成办见解,这就称之为依修而见,而这种宣讲方法就叫方便教授。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相信有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疑惑而心生烦恼。可是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无论身边流传怎样的说法,你都会非常自在,因为你的见解已经非常稳定,懂得辨析其中的正误。
这样一来,我们对自己的修法是否符合传承祖师的教言,就非常清楚了。从法的角度来说,我们修学的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从自己的根机而论,我们的修法与自己根机也非常相应。这样的修法非常殊胜。
(五)要对自己所修的法圆满通达
有些弟子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如今我们修学的是上师瑜伽导修,它平常对方便教授非常重视,但这与下乘派相比,差异在于何处?当然有很大的差异。《普贤上师言教》以及《前行备忘录》中传讲过显密之间的差异。以前我在亚青寺讲过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也提到的《显密差异》的教言。
从总的角度来说,密宗较显宗有四个殊胜之处: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即便是方便教授,只是依修而见,但同样具有这四个特点。因此,修学密宗者可以在短短的一生中成办解脱。
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内心就会被各种疑问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导致后面的修行越来越不精进。为了避免这一系列过失,我们现在就必须懂得这一系列道理。虽然我们现在是以方便作为重点而修学禅定,但与下乘派仍旧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平常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弟子们,平时可以多阅读一些《上师瑜伽之四精要法》,其中对于相关的一些道理讲解得非常细致。这里就不再赘述。总的来说,我们现前所修学的法与自己的条件相符,那么就要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精进修法为妙。
也有人问我,他是一位刚入门的修行者,对很多佛法的道理尚未精通,所以平常修行的同时,还要学习很多理论。他想知道,这时候应该学习怎样的理论?我想,现阶段最需要做的事就是将当前要修的法搞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比如我们找到一份工作,知道这份工作对自己很重要,就会全身心投入其中,去学习如何做好这份工作。唯有如此,才会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在完完全全理解其中道理以后,再学习其他的一些知识,掌握其他的技能,才会更圆满。
也就是说,先将自己眼前该做的事情圆满通达,如是修行以后再广泛闻思其他的理论,让自己的智慧更为增上,就是一件好事。相反,前面该做的事情上尚未圆满通达,就这边学一些,那边学一点,虽然目的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但最终闻思与修法均一无所获,得不偿失。
(六)依止具德导师非常重要
我们说过,初次修学佛法,必须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可能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一定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暂且不论导师是否具德,只要这位导师所宣讲的法是正法,不就足够了么?”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选择依法似乎没有任何问题。但也要记住一点,凡夫的思想非常复杂,如果你所相信的教言来自于这个人,可是一旦你的内心不清净时,是否依然会相信他说的是真实的呢?
很多人听过《普贤上师言教》中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祈祷而最终获得解脱的公案后,相信自己也可以是视无论是否具有功德者为佛。要记住,这个老太婆是个特例,也就是说,千百年的历史中,只有她可以做到。虽然你也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但能实现这个愿望么?非常非常困难。尤其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更为沉重,想要成办这样的愿望,希望更是渺茫。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去寻找一位具德上师。具德导师的标准是什么?只要这位导师的言行与思想等一系列特质都远远超出自己就可以了么?要记住,真正的具德导师必须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一旦导师符合这些条件,接下去就要依靠自己的净观。但前面导师符合要求的条件必须要具备。
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只要自己做到了净观,无论对方是否清净都不要紧,只要自己能做到净观就可以了。但凡夫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如果你能做得到,老太婆把狗牙当佛牙祈祷而获得解脱,你也应该能做到才对,但实际当中能做到么?如果今天有人拿了一颗牙给你,告诉你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乳牙,你会相信么?我想,即便你手上拿着真正的佛牙,你还是会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佛牙?怎么这么像狗牙,还有点像牛牙、马牙?”等等。也就是说,凡夫的慈悲心与信心非常容易打折,而这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
举个例子。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在行持布施时,内心绝对不会有任何疑惑。但今天我们在布施时,内心就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个对境是真的还是假的,没有骗人吧?虽然一开始也具有慈悲心,可是一旦有了这样的疑惑,你的慈悲心就已经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本来是十分,但因为内心有了这样的疑惑,布施就不能圆满。原因就是因为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太过沉重了,内心常常产生一些自己想都想不到的想法。
所以,我们在依止导师修学佛法方面,首先要做到依止对境必须清净。但对境是否清净,是否符合要求,并不是由自己说了算,而是要以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作为依据。我们通常说,真正导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是三宝的总集。因为导师的身为僧、语为法、心为佛。
什么是佛?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佛口中讲解的一切语言没有一丝欺骗性,目的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因此用文字诠释的这一系列教言,称之为法。不离教法,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为僧。因此,我们所依止的导师,也必须要具备这些条件。
导师的身为僧,表示导师是如理如法修行并清规戒律者。导师的语为法,因为导师口中讲解的任何语言都没有欺骗性,是救度众生的方便,属于正法。导师的心为佛,因为导师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这就是真正的导师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如果导师不具备这些条件,正如我们前面所言,末法时代众生由于烦恼太过沉重的缘故,思想复杂,时时都会觉得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信心因此大打折扣。倘若没有信心,就无法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
堪布昂琼曾经说过,将导师视为凡夫,就只能得到凡夫的加持;将导师观成旁生,就只能得到旁生道的加持;将导师视为佛,就能得到佛的加持。因此得到多大的加持,完全取决于你的信心。也就是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信心,所缘的对境必须清净,否则很难做到。虽然很多人口中都会说要依止导师,但内心是否清净就只有你自己知道了。
(七)依教奉行的前提
反观自心,就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宗旨。只要是行善者,就必须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我们唯一的追求目标,但西方极乐世界在何处?就在清净心之中。由于我们的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本来清净的心被贪嗔痴烦恼所遮止,就如同乌云遮住了蓝色天空一般而无法呈现出清净的极乐世界。也就是说,如果不懂得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永远见不到清净之相。
比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乃佛教的教主,清净圆满,无需多言。但在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眼中,佛陀只是一个欺骗者,平常的一言一行都是在欺骗众生,别说是圣人,就连个正人君子都算不上。可是临终时,这两者的过失就真正显露出来,最终堕入三恶趣之中。因为真正的过失不在于释迦牟尼佛,而在于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不清净的心。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初次依止导师时,就必须要细致观察好这位导师。依止导师,不能像老狗寻食一般,见到谁都去依止,而是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相应的条件。
我们不能拿贤劫期间的公案来对比自己,因为贤劫众生本身烦恼就不沉重,面对真正的圣者,内心不会有很多的猜疑;但是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太过沉重,内心时时都被疑问压制而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寻找一个清净之相并且时时反观自心,就非常重要。
我们说过,世间的很多烦恼来自于强大的我执,用世间的话语来说,就是一种特权意识,一切都是以自己为根本,要以自己的意见来左右一切。这种强大的我执下,我们看到的都是家庭不和睦,人人都很烦恼暴躁等各种显现。因为我们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左右他人,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所以永远无法见到清净之相。但如果能时时带着镜子反观自心,相信你看见的一切都是清净之相。
总的来说,这些道理都非常非常重要。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因为修行的目的就是调伏内心、成办解脱,也可以说是消尽烦恼、寻找快乐。但想要成办这个宗旨,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仅凭我们刚刚所讲解的直接调伏内心成办解脱的方便,恐怕很难做得到。
可能有些人不服气,因为惠能大师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就能明心见性,所以开悟应该不需要那么繁琐的条件吧?是的,针对惠能大师这样的根机,确实不需要,因为他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系列条件,他也没有我们这么多的烦恼与猜疑,所以他能迅速证得解脱果位。但如今的你我都是烦恼沉重之人,内心时时都被一些猜疑、烦恼等压迫身心,这种情况下想要成办解脱,就必须具备很多很多条件。只有圆满具备这些条件,才能具有圆满的对治力,最终才能真正对治烦恼,成办解脱。
虽然这些话不是特别中听,但是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在以后的修学过程中,都能时时将这些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实修之中,时时观察自己的内心。
要记住,与正法相违的一系列显现都叫做非法。即便当时的你看上去是在从事一些善行,实际当中反观自心,若与正法相违,仍旧只能称之为非法。我也常常告诫很多弟子,从刚入佛门直到现在,我们都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今天就要扪心自问:自己之前所付出的一切是否值得,自己收获了多少,烦恼有多少减轻,信心和慈悲心有多少?
我们进入佛门绝不是为了增加烦恼。本来世间烦恼就很多了,进入佛门反倒再添加一些烦恼,进入佛门还有什么意思?但反观自己的付出,今天又得到了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细致观待的地方。正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所言:“初次进入佛门时,不要急于做什么。”比如急于想要开始念经、打坐或者行持种种事业等,“而是要先想想,该怎么去做。”也就是说,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打坐、念经,这么做的真正意义在何处,该如何去做到等等。当你对这些道理都能一一通达,你的修行就会持续不断。否则,进入佛门后,内心仍旧时时处于分别心中,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或者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乃至执著许多戏论的事情,就会变成一个可笑的佛教徒。
(八)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 不知惭耻稍许作宣说(一)
【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不知惭耻稍许作宣说】
上师谦虚地表示由于自己具备诸多过失的缘故,为具缘弟子讲解教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导师为弟子讲法时,有时会站在很高的立场中讲解各种对治烦恼之方法,有时会很谦卑地表示,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德行等等。但无论导师用什么样的言语表达,我们都要将这些教言纳入心相续之中。同时上师也在告诫我们,内心若不清净,即便为他人宣讲一些佛法,也没有什么说服力。
何谓加持?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都觉得“加持”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神秘。如果导师递给你一杯水,你能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喝下去也会有所感觉,就会觉得具像的显现非常真实。但加持却非常抽象,是导师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就叫加持还是上师把书放在我的头上并且口中念诵一些发愿颂词叫加持?
这些所谓的加持,都只是加持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理解的是真正的加持。上师以言语表达或者其他种种方式方法,令我们的内心烦恼清净、智慧增上,就叫加持。加持的方法可能有很多种,比如用言语表达、用文字诠释佛法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加持的方式,想要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得到加持,就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已经将导师所宣讲的一系列教言纳入相续之中,并且已经起到消尽烦恼、智慧增长的作用。若是,就说明上师的教言有加持力,自己也已经感受到了加持。因为真正的加持并不是一种形式。
(九)或许自己宿业之习气 不知惭耻稍许作宣说(二)
上师这里谦虚地说,或许是自己宿业习气沉重的缘故,内心并不具备相应的智慧和功德,因此为大家讲解各式各样的教言,是非常可耻的行为,恐怕对众生没有什么利益。
上师是这样谦虚地示现,反观我们自己的内心又是如何?我听到周围很多修行人说,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应该发愿平常无论行持何种善行,内心都是想着要为天下所有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成办解脱。但这两天身体特别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和前两天发的这个愿太大有关?如果你的身体抱恙和发愿有关系,恐怕大乘教法信众的身心永远都不会健康,因为时时刻刻都在发下这样的大愿,世间没有比殊胜发心更大的愿望了。
如今我们作为大乘教法的信众,平常在行持善法的时候,不仅必须具备菩提心,还要去做菩提行。比如根据个人的条件,将自己现前所了悟的一些境界、所懂得的一系列道理,在没有私心、没有吝啬,并且具有慈悲的前提之下,赐予他人,这也是一件好事。但于此同时也必须知道一点,我们不要先急于去当导师。因为在自己内心没有成熟的前提下,即便从文字上了解了一些佛理,能像模像样地赐予他人,但内心烦恼依旧非常炽盛。文字只能作为诠释,真正的修行经验需要依靠自己实修实证。将这样如法修学所得的结论赐予给他人,才会更有力量,更细致,赐予的加持也更强大。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对这方面是非常非常重视的。亚青寺如今僧众众多,但为什么不是人人都可以称之为导师呢?其中也不乏许多知识分子,他们不仅能言善辩,更是能将各式各样的教证和理证背诵得滚瓜烂熟,但为什么上师不认可他们成为传法导师?因为真正导师的内心,必须要有一定的修证功德,才能将修行经验赐予他人,才担得起导师的称号。
比如医院里都有实习医生,他们在医院里实习的时候,会选择另一个实习生作为导师么?不会的,他们会选择有经验的医生作为自己的导师,因为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教授你更多的细节。这充分地告诫我们,闻思可以作为我们认识大体方向的一种知识摄取,但是具体细节的修行部分,需要依靠修行经验。
虽然上师在这里谦虚地表示,由于他宿世业障沉重的原因而不具备相应的智慧与功德,为大家讲法是一件非常羞愧的事情,但实际上也是在告诉大家:在内心没有成熟的前提下,无论通达多少理论都要问问自己,这样的讲法是否有意义?
如今能在口中将佛法说得头头是道的人越来越多,尤其出家人能讲两句佛法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职业”。但我们现前最需要的是导师的修法经验。因此,平时你也可以问问导师:“你现前口中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自己是否具备?”
平常我们看到书上或者电视上,有许多人都能侃侃而谈,将一件事情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反问他自己能做到多少,恐怕就答不出来了。看到有些电视节目上展现一些家庭不和谐的内容,然后采访的路人对此评头论足一番,有时我也在想,这些评论者的口才都挺不错的,分析得也很有道理,但他自己的家庭是否非常和谐,没有一点点拌嘴的时候?恐怕不是。
同样,我们跟随导师并不是这位导师的口才有多好,而是有实修的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导师。因此,作为真正的导师,必须要具备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和同事摄,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位导师的功德。作为导师,应该要具备这一系列条件。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