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的修法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5
5、证悟的修法
5、1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第三课)
“法界”就是空性的境界,“三昧”就是般若禅定,般若禅定就是证悟空性的禅定。
“甚深法界”与“般若三昧”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唯一一个区别就是说,“甚深法界”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空性,而“般若三昧”主要是从禅定修行的角度讲空性。如果你想进入“甚深法界”,那就要从智慧、证悟的角度讲;如果你想进入“般若三昧”,那就要从禅定的角度讲。
修空性,前面讲修证悟空性的见解,后面讲修证悟空性的禅定。只有这个区别,也就是第一个是见解,第二个是禅定。
5、2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第二+十课)
没有证悟的人,当眼睛看到建筑物的时候,意识立即就认为这是一橦建筑物,已经默认了“这是真实的建筑物”。这叫作什么呢?这就叫作起念,起了念头。意识就这样产生了,而且后继又产生了很多的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是单纯的念头,里面都是有执著的。
证悟的人,他的眼睛能够看得见,但是他的意识不会执著。对于他所看到的色,意识都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像海市蜃楼一样的,或者是像梦境一样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虚幻的。所以,他就不会去执著了。对外面的世界不起念,也就是不执著了,就叫作“坐”。
有三种不起念,第一种不起念是什么呢?“心专注不可得”。
比如说,当我们的意识正在非常专注地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眼睛一直都在看外面的画面。可见光落在视网膜上,每一个外面的画面都能在眼前出现。但是由于意识正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根本就不知道刚才看到了什么。我们的感官都是这样子的,如果意识正在想别的事情,虽然看到了、听到了外面的世界,但是对刚才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根本没有感觉,根本就没有起任何念头。这就是一种不起念头,是在世俗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不起念头。这不是修行、不是禅修的不起念头,跟修行没有任何的关系。
第二种不起念头是什么呢?就是禅定的时候,如修四禅八定、修世间的禅。
禅修的时候,通过禅定的力量,心是很平静的。比如说,四禅八定当中的四禅,每一层次的禅定,心都是非常平静的,能够看得到,能够听得到,但是对看到的东西和听到的东西,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第二种不起念。
实际上,以上两种都是对“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第一种不起念头,是因为心在非常专注地想其他事情,所以不起念头;第二种不起念头的原因,是心没有在思考,通过禅定的能力,心非常地平静,所以也起不了念头。两种都是不起念头,对修行没有太大的帮助。
《坛经》讲的是第三种不起念头,为什么不起念头呢?是因为证悟了空性。
虽然眼睛可以看到外面世界的各种现象,但是已经深深地体会到,这些都是眼睛产生的一种错觉。由于知道了这些都是错觉,所以就不会起心了。证悟的人,他对万事万物已经通达了空性,完全明白了见到的万事万物就跟海市蜃楼一样,是虚拟的、是空性的,所以不会起念头。这样的不起念头,就是第三种不起念头。
我们需要的就是第三种不起念头,对于万事万物,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或者是非常彻底地明白,都是空性,不产生执著或者念头,这就叫作“坐”。
5、3内见自性不动为禅(第二+十课)
六祖是从外和内来讲“坐禅”的,不仅要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执著,还要往自己内心当中看,证悟了自己的佛性、看见了佛性、体会到了佛性,这叫什么呢?这叫作“禅”。
有妄念,心就是乱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杂念,都是心已经乱了,所以心不见本性。见到了本性的时候,心是不乱的,这种“见本性不乱”,叫什么呢?叫作“禅”。
对外面的世界不起执著,叫作“坐”;证悟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佛性,就叫作“禅”。这就是禅宗独特的解释方法,证悟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对外,不会有执著;对内,因为证悟了佛性,也就不会有执著了,内外都通达了,这种境界就叫作“坐”和“禅”、“坐禅”。
5、4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第九课)
5、4、1坐禅第一要素:不着心,不看自己的心
还没有证悟的人,去看心的时候,实际上在看什么呢?就是看实有的执著。所谓的看,就是把心里的每个念头,当作是实有的,就是这么去看的。没有证悟的人的意识当中,不可能有空性的智慧,所有的念头,都带有真实的成分。看心和著心,实际上就是一个意思。
证悟了以后,看心就不是著心了,看心就不是执著了,那个时候看心就是看心性。证悟的人,在打坐的时候,进入了般若禅定的境界,他不会著心的,而是安住在心性中。
5、4、2坐禅第二要素:不着净,不去看净
打坐禅修的时候,也不能执著“净”,对任何东西都不能执著,不管是净还是不净。也就是说,不要给打坐的状态贴标签。如果你觉得“这是空性”、“这是佛性”、“这是本净”,实际上,这些全部都是你自己贴的标签,全部都是你自己的意识想出来的。佛性、心性,远离所有的标签、远离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怎么可以去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呢?
5、4、3坐禅第三要素:不强调不动
只是守住自己的心,不要起心动念,把所有的念头都清归于零,然后在这种零念头当中安住,这种禅修方法,在四禅八定或者世俗的禅定中,是没有错的,缺乏了什么呢?缺乏了智慧。只是心非常的平静而已,在平静当中,没有悟到什么东西,这种平静就是“不动”。
六祖否定了世俗禅定以及四禅八定,光是“不动”,不是禅宗的禅修,这跟大圆满、大手印差不多,不强调、不鼓励修这种“不动”禅。
5、4、4“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
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已经达到最高标准的时候,实际上,它的状态也只是阿赖耶识的状态。阿赖耶识,虽然与眼、耳、鼻、舌、身五识比起来,非常的平静;跟意识比起来,也是非常的平静,但是它再平静,也没有突破、超越心的范畴。阿赖耶识不就是八识之一吗?而心是什么呢?心,就是八识的统称。四禅八定就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还没有突破心的范围。把四禅八定修得再好,实际上也只是在“看心”。
“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都是跟禅宗境界相违的、相矛盾的,都不是禅宗的禅定。修空性的时候,一定要排除“著心”、“著净”、“不动”这三点。
“不著心”、“不著净”、“不言不动”这三个要点,是《坐禅品》的大纲,非常重要。这些话,只有在大圆满、大手印非常具体的修行引导文当中才会出现。在修菩提心、修一般的四禅八定的时候,这三点是用不上的,因为它的层次很高。而到了修大圆满、修禅宗的时候,这三个要点就特别重要了。这几句话也是衡量自己修行境界的一个标准,特别重要。
打坐的时候,自已检查一下,是不是只“看心”了?是不是自己去贴“这是光明”、“这是佛性”的标签了?自已以为“是光明”、“是佛性”,实际上,根本不是佛性,而是自己贴的标签,是不是这样子的?当心很平静、“不动”时候,自已以为这就是证悟的境界了?
5、5般若观心法:住、动、明(第二课)
毗卢七法坐好,先是皈依、发心,念上师瑜伽,祈祷上师融入自己的心、与自己的心无二无别,这些全部做完了以后,就开始观心。怎么观心呢?就是往里看自己的心。
在看自己的心的时候,有两种可能,一个可能,心是如如不动的,停留在阿赖耶的层面上,这是一个“住”的状态。另外一个可能,就是“动”的状态,起心动念,有很多的杂念。不会有第三种状态,“住”和“动”,没有好坏的区别,不需要做取舍。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最后一个“明”。“明”是什么呢?自知自明。如果心是安住的状态,那么我们自知自明地知道它是安住的,它现在没有念头,是平静的状态;如果动念的话,自知自明地知道它现在有念头了,一个念头出来了,然后消失了;然后下一个念头又出来了,又消失了。你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当念头出来的时候,不要去打击,不要去控制,也不要跟着它走,你就看着;没有念头的时候,你也不需要希望有念头,也不要鼓励它,让它有念头。只是看着,这个就叫作“明”,自知自明。
这种刚开始时候的“明”,是不是开悟了呢?不是。自知自明有两个层面不同的意思,一个是世俗层面的自知自明,就是我对自己的内心情况一清二楚。比如说,我知道当下心里有个杂念,或者知道当下心里没有杂念,这个就叫作世俗层面的“明”,是意识的自知自明。这个时候的“明”只是一个过程,只是一个禅修的方法,不是我们最终需要的东西。
如果把四加行、五加行全部修到位了,并且对上师和大圆满、大手印的法有着满满的信心,那么我们在平时观心的过程中,突然有一天,这个“明”,会提升到什么层次呢?由意识的自知自明,提升到智慧的自知自明。这个时候自知什么?自明什么呢? 就是“识心”,就是悟,就是“内见自性不动”。往里观察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心的本性是如如不动的佛性。我们最终需要的东西,就是“内见自性不动”层次上的“明”。
我们现在“住、动、明”中的“明”,是世俗层面的自知自明,就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意识正在活动,或者已经停止。这种“明”,随时随地都可以有,那么怎么样让它变成《坛经》讲的“内见自性不动”的“明”呢?禅宗,是用参话头的参禅方法,把“明”提升。而密法的方法,非常多,主要就是修加行、上师瑜伽,对上师三宝和大圆满具足强烈的信心。通过这些方法,就能把“明”提升到“内见自性不动”的层面上,这个时候是真正地证悟了。
5、6证悟的基础方法
5、6、1循环系统(第二+三+五+六+八+十课)
第一步,修四加行、五加行;第二步,专修上师瑜伽,祈祷上师;第三步,看书、听课,文字和语言虽然没有办法让我们直接证悟,但是也有引导的作用。这三步轮流去做,修完一遍,再修一遍,一辈子都要修,修得越多越好,没有修完的时候。
至少修完一遍加行后,如果受到灌顶,就可以进入大圆满或大手印的次第修法;如果没有受灌顶,可以按禅宗参话头或者中观方法修空性,一方面这些显宗修得好的话,也是能开悟的;另一方面,将来要是修密法的话,这些修空性的方法也是用得上的。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把意识中的智慧部分提炼出来,用智慧去感受、去证悟心性。证悟的时候,自己就能深深地体会到基础修法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时候,虽然强调基础的修法,但是很多人都来不及修这些,大家都忙于去听大圆满。听了以后,大圆满讲的般若禅定与《坛经》里面讲的内容是一样的,理论上我们可以理解了,但是确实没办法证悟。基础非常重要,特别重要,如果基础修得很扎实,像惠能大师一样言下大悟是有可能的。
5、6、2看念头(第七+八+十+十一课)
不开心的时候、悲伤痛苦的时候,去看这个痛苦的念头,怎么个看法呢?不要以为有一个什么很具体、很有效的方法,实际上没有有效的方法。
没有强烈情绪的时候,念头可能是平静的;但是很伤心的时候,念头不可能平静,它正在大幅波动。去看这个波动的念头,说不定在这个波动的念头当中,就看到了它的本质了。
观察心,不一定要在心平静时候去看;当胡思乱想心不平静的时候,也可以去看念头的本质。对初学者来说,心比较平静的时候,从理论上讲,是比较容易看到心的本性的。但是,我觉得也不一定。实际上心在胡思乱想的时候,更加容易看到它的本性。因为当心没有念头的时候,分不出来到底是心的本性,还是寂止禅定的状态。如果没有很高境界的话,这两种状态是模糊不清的。但是有很多念头的时候,去看念头,有可能更容易看到念头的本质。
每个念头都有念头的本质,所有念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去观察念头、直接去看念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看到念头的本性。开始修的时候,可以去看表面的各种各样的念头。修的时间长了以后,逐步逐步就能看到最深地方的本质了。
如果加行做得非常好,对上师的信心、对大圆满法的信心,各方面都特别到位,这样子的话,心平静的时候,可以看到它的本性;心不平静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杂念的时候,也可以看得到它的本性;如果加行没有修好,对上师、对法的信心不足,即使心平静,也是没有用的。这种平静,只不过是四禅八定的平静,是没办法证悟的。
至于看到本性的强度、深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下子就看得非常的清楚,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感觉,然后继续修,感觉才越来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