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的误区之慈诚罗珠宣讲《坛经》小结4
3、15禅定
1、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自净自定(第十课);2、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禅定(第十课)
如果外能够达到“离相”,对外面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执著,那么内就可以“不乱”了;如果外没有达到“离相”的程度,那么内自然就会“乱”,所以说“外若离相,内性不乱”。
“本自净自定”,因为心的本性、本来面目,本身就是“自净”和“自定”,所以在“自净自定”前面加了一个“本”这字。
禅定有两种:人为造作的“他定”和佛性本来的“自定”。
人为造作的禅定,比如四禅八定的禅定,心很平静,这种平静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天然的、自然的平静,而是人通过修行,使心变成了非常平静的状态。这种通过“他方”的努力而变得平静,是“他定”,不是“自定”。这是第一种禅定。
另外一种“禅定”是,当意识全部消失了融入到心的本性当中以后,会进入一种更加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的状态就是佛性。佛性,它本来就是“自定”的、它本来就是“不乱”的。这种平静,不是人为的、不需要通过谁的努力,它本身就是平静的,所以叫作“自定”。
人为的禅定,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方便方法,就像上楼时候的楼梯一样。但是它毕竟是人为的定、造作的定,不是绝对的定。要达到没有任何造作的、没有任何人为的状态,完全是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状态,这才叫作佛性。当真正进入了这种状态的时候,就是真正地回归到原始状态。这种回归,才是“自定”,这才叫作“自定”。
如果证悟了,并且证悟境界比较高的话,在这种境界当中安住,就是“自定”。虽然用了“安住”这样的词汇,实际上,没有什么“人”去“安住”,只是心性自己出来了。定和慧全部都在这种境界当中,此时的定就是“自定”,是天然的“禅定”,是最高级别的“禅定”,这叫作“自定”。大圆满强调的“禅定”,也是这种“自定”,而不是人为的禅定。
“自净”就是本来清净,主要是讲胜观和智慧;“自定”主要是讲寂止。“自定”的寂止,与四禅八定的寂止是不一样的。四禅八定的寂止,只是没有念头;“自定”的寂止,不仅仅是没有念头,而且是连阿赖耶识等所有造作的东西全部离开了、最后剩下的真正本性。
真正的本性,是什么呢?它既是“自净”,又是“自定”;当中既有定,又有慧,禅定和智慧都在其中,定和慧是分不开的;而且定中有净,净中有定,《坛经》的这些解释,跟大圆满中的“彻却”、空性部分没有什么区别。
3、16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第八课)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付嘱第十品)
《维摩诘经》:外能分别与内不动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证悟了以后,善于分别外面所有的知识,同样可以学习,同样可以工作,但是工作的同时,学习的同时,这种内在的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的境界是不动摇的。
精听慈诚罗珠堪布《坛经》小结(9,证悟的误区)
4、证悟的误区
证悟的误区在《坛经》里面讲了很多次,如《智慧品》里面,“空心静坐”、“百无所思”、“百物不思”,《定慧品》“常坐不动”、“看心观静”、“百物不思”,讲得非常到位。对禅宗来说,这是非常关键的、特别重要的问题。
4、1无记空
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落无记空(第一课)
从两方面理解,即堕入单空的状态,或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寂止状态,都是无记空。
一种理解,学般若之前,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真实的,这是对的;而认为万事万物不存在,这是错的,心里有一个这样的二元对立概念;学般若之后,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真实的,这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呢?空就是对的,心里又产生了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了。这个状态是什么呢?是对“空”的执著,它同样是一种执著。这是单空,不是般若空性。
在大般若之前,认为“空”,这是错的;认为“真实”,也是错的;这两个都是错的。没有证悟般若空性,而执著于单空,安住在这种单空中,就是“空心静坐”,叫作“无记空”。
另一种理解,什么都不想,大脑一片的空白,内心处于完全平静的状态,杂念全部消失了,像虚空一样的感觉。这种状态叫作无记空,因为它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所以叫无记。这种无记的空性,实际上就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中,在大圆满里面,这叫作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而在《坛经》里面,就是用“空心静坐”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种状态与证悟状态在表面上是很相似的,但这不是证悟。证悟一定要有智慧,证悟属于善,并且是无漏的善。无记空的状态,少了证悟的智慧。
4、2百无所思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第一课)
有些人实际上没有证悟,他只是“百无所思”修寂止禅定,使他的心非常平静,至少没有任何明显的执著。因为执著是意识的活动,当意识消失在阿赖耶识中后,就没有执著了。前面的意识消失了,后面的意识还没有出来,在这个状态当中,完全没有意识,只有阿赖耶识。他停留在这个当中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在修空性。
佛教讲的空性,比如大圆满讲的空性、禅宗讲的空性,至少字面看上去是一模一样的。修寂止禅定的人,完全可以找到佛经上相应的这类词句,使他更加认为:“我已经证悟了,佛经已经证明我了,佛经已经肯定了我的境界”。其实佛经上讲的不是这个意思,是他自已没有理解好。自己说这种境界就是摩诃般若,实际并没有证悟,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上面。
“空心不思”,把它落实到一个人具体的修行上面,是很难解释的。所以像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类非常深奥的修法,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过去的禅师们有传承的话,就能够心心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他们就会知道什么叫作“空心不思”了。如果传承断层了,那么后面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空心不思”了。如果没有大圆满、大手印的知识,而直接去看这四个字的话,确实有点难。在密宗里特别重视传承,因为很多用来表述东西的这些文字,必须要人去解释的。如果没有人去解释,从这些文字上是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意思。
4、3念绝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第三+五课);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第二+八课)
通过禅定,把全部念头都停止下来,进入很平静的状态。如果把这种平静状态,认为是般若三昧,会怎么样呢?“即是法缚”,是对佛法的错误理解。“一念断”就跟死亡差不多了,即使达到了断绝念头的程度也是没有用的。实际上这是的断见,根本就不是证悟。
为什么呢?因为死亡以后,下一世还要投生在轮回当中。这种错误状态,把我们安排到轮回的什么地方呢?色界和无色界。进入这种禅定,没有任何的杂念,但是最后死亡的时候,所有杂念都恢复了,又回到轮回中去了。所以这种禅定、这种无念,不能解脱,是没有意义的。
千万不能认为,“百物不思”是很了不起的境界。对修解脱道的人来讲,不能陷入“百物不思”的禅定当中。当然对于世俗人,他本来就不追求解脱、证悟空性,他只是希望通过禅修暂时把一些烦恼压制住,调整一下心态,那么这种人当然可以追求“百物不思”了。
“百物不思”式禅定与“悟无念法”式禅定,有什么区别呢?前面的“百物不思”,是无记状态,既不是善又不是恶,寂止,只是暂时的心平静没有念头;后面的不仅仅是“百物不思”,而且是“万法尽通”。在大圆满里面,也非常强调这两者的区别。
对于“万法尽通”,也不要理解为,证悟了以后,就是数、理、化等等任何知识技能都精通了。不是这样子的,这里的“万法尽通”,是说证悟了万事万物的本质、本性,不一定学会了万事万物表面的知识技能。万事万物的本质与表相是不一样的,要这样子理解。
精听慈诚罗珠堪布《坛经》小结(10,证悟的误区)
4、4妄不起心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第六课)
如果“直心坐不动,除妄不起心”是“一行三昧”的话,那么砖头、桌子这些“无情”的东西,都在修“一行三昧”,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具备这些条件。光是没有妄念是不够的,光是心不动也是不够的,光是身体不动就更不够了,那需要什么呢?没有讲到最核心的地方,最核心的地方是什么呢?就是证悟,需要证悟智慧。
“常坐不动”和“妄不起心”,就是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把进入阿赖耶识当作修行的楼梯台阶,上楼梯的时候,这是第一步。先修禅定,然后一定要突破寂止层面进入智慧层面,这是特别重要的。要不然的话,一辈子自以为是在修大圆满、修禅宗的般若禅定,但是实际上,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不能解决轮回的问题。
想证悟,就一定要突破阿赖耶识层面。突破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懂法身跟阿赖耶识的区分。法身是什么呢?法身就是佛性,也就是“一行三昧”,或者是“般若三昧”的“般若”。
4、5看心(第七+八+九课)
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第七课)
4、5、1看心没有用
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第九课)
“看心观静”之心,是指八识之心,是指情绪、意识和阿赖耶识,胡思乱想的时候,就是情绪、意识;平静的时候,就是阿赖耶识,这两者都叫作“心”。六祖反对“看心”,没有证悟人的“心”,不是智慧,看念头情绪和阿赖耶识之“心”,是没有用的。
“有用”和“没有用”是相对而言的。在《坛经》凡是有证悟的智慧都叫“有用”。相反,凡是不能证悟、有执著,不管心很平静,还是很浮躁,六祖都认为“没有用”。从《坛经》真正境界的角度去看的话,光是“看心”,是没有用的,要看心的本性才对。
“看心”到底有没有用呢?取决于不同的目的。比如说,在修四禅八定的时候,看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念头、看自己的阿赖耶识,逐步逐步地沉淀杂念,心得到平静,最后进入禅定状态,是有用的。为什么在这种时候有用呢?因为目标只是要心平静下来,而不是要证悟。
如果目标不是让心平静下来,而是要证悟。在追求证悟的时候,光“看心”是没有用的,需要看的是佛性、心性,而不是意识表面的情绪,所以“看心”没有用。
4、5、2看心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的意思,看心,要看的是念头的本质、心的本性。此心,是心性的意思。证悟的人能够穿透意识表面的一层,直接看到内在的、本质的心的本性、念的本体、佛性。
另一方面的意思,看心,实际上还不是看心的本性,就是看表面的念头,也就是看妄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证悟的人打坐寻找自己的心的本性,需要有一个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就能够直接看到心的本质,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一步,是要看心表面的念头,逐步地、进一步地去看心性。好比上楼需要楼梯,不可能一步就能够证悟、能够看到心的本质,只能先看心的表面,到最后才能看到了心的本质。
4、5、3看心与不看心
各自观心,自见本性。(第四课)
很多佛经都鼓励看心、观察心,打坐的时候,大圆满、大手印的引导文或者禅宗里面,有时让我们去看心,有时又告诉我们不要去看心。这种时候自己要懂得,什么叫作看“心”?此“心”是心性的意思;什么叫作不看“心”?此“心”是妄的意思。这不仅仅是在理论上需要明白,在真正打坐的时候,更是需要知道。
所以,讲看心与不看心,都不是要我们去看念头的表面,而是要去看念头的本质、心性。念头的表面是妄念,念头的本质才是菩提、才是智慧。
4、5、4从看心到看心性
没有证悟的人,只要去看心或者去观察心,能看到的、能感觉到的,除了心表面情绪和表面意识的活动以外,还能有什么呢?没有了。所以打坐的时候去看心,先要把心和心性一起看,那个时候,实际上是看不出来心的本质的。这没有关系,先看心,要把看心当作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看心的结果就是,通过这个过程,最后就能看到念头深处的佛性。我们需要的就是看到佛性,但是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能够直接看到佛性,只能看心表面的意识。
在修行过程中,我们先修禅修,通过禅修再进一步地去了解心的本性,这种修法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修行时,始终只“看心”,而看不到心的本性,这就没有用了。六祖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想证悟的话,就不能停留在任何意识层面上的禅定当中。无论是四禅八定,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禅定,都是一样,只要没有突破了这个“心”的层面,都是没有用的。
4、5、5看心性的方法
心的本质,怎么去看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像六祖这样根机特别成熟的人,直接看到心的本质。他是言下大悟,只一句话,当下就看到了心的本性。好比乌云满天的时候,一下子天空当中的所有乌云,都被风吹散了,当下就看见了蓝天。
另一种方法,提升根机突破“心”层。
每一个人的心的本性,都隐藏在非常深的地方,在它的前面,有一层很厚的意识层。如果这层突破不了的话,那么我们看心时所看到的全部内容,就是六祖让我们不要去看的各种各样的杂念、烦恼。打坐的时候,看到的只是这些;回到现实生活当中,看到的也只是这些。永远都突破不了、永远都在这一层面徘徊。没有好根机的人,是没办法直接看到心的本性的。
可以通过加行、禅修等基础方法,提升自己的根机。当根机提升到与顿门的法差不多相应了,再通过六祖讲的禅定方法去修,就有可能突破外面厚厚的意识层,看到里面心的本性。
4、6看净
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第九课)
佛性的外面,有很厚的意识层。没有证悟的人因为突破不了意识层,所以永远都没有办法看到意识层背后的佛性。一个人虽然有“真如”,但是因为有妄想,所以看不见“真如”。
要想看到心的本性本净,就必须证悟。只有证悟了以后,才可以说“看心性、看光明、看本来清净”等等,才可以这么讲的,因为确实看到了心的本性本净。
但是如果没有证悟,只是自己给自己的禅定贴了一个标签,“我要看光明”,“我要看本净”,那么这就是“不见自性本净”,根本还没有看到自性的本净。如果起了“我要看本净”的念头,那么这个念头就是贴的标签;也就是妄念,以本净的名义生出的念头。
日常生活当中的妄念,是以贪、嗔、痴的名义出现,而“净妄”换了一个名义,是以光明啊、佛性啊的名义出现。不管以什么名义、不管外面的包装是什么,内在的东西就是妄念。
4、7不动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第九课)
“不动”,心平静,把心守住,不要起心动念,自以为证悟了。
如果这个“不动”只是自己贴的标签,没有达到“自性不动”正确见解的标准,那么这只是以“不动”的名义出现的“动”,实际上它只是念头。
4、8无念,无忆,无著(第三+四课)
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第三课)
“无念,无忆,无著”,有三个正面的正确的和三个负面的错误的见解,这六个字对和错的区别,就像天地之别。正确的见解,是证悟层面;错误的见解,就是“百物不思”层面。
一个人如果进入了无色界的禅定,是什么样子呢?他的心已经在深深的禅定状态中,非常细微,不可能有明显的对过去的思考、对未来的思考、对当下的执著,完全是一个“无念,无忆,无著”的状态。这种“百物不思”式的状态,只是一般的禅修,按此法修再长的时间,也不会得到什么功德,不会有什么进步,仅是心平静而已。当然感觉特别好,因为没有烦恼。而且从这种禅定当中出来,回到现实生活的时候,也有一些帮助,比如因为心比较平静,所以脾气没有以前那么暴躁了。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修这种禅定也有化解的作用。
但是,这种禅定跟解脱没有任何的关系,离解脱很远。他是不是进入了禅宗讲的禅定呢?他是不是证悟空性的禅定呢?当然不是,他只是“百物不思”层面的“无念、无忆、无著”。
一个人打坐要进入“百物不思”的层面,不是很难的,只要稍微用功,就可以找到此类感觉,还可以在其中安住。但是要突破这个层面,进入正确的“无念,无忆,无著”状态,那是很难的,难就难在没有理论可学、没有事情能做。如果突破,就成功了,真的证悟了。
般若佛经里面讲了一些证悟的境界,在没有开悟的、无记的禅定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类似的感觉,所以在文字与修行之间存在误区,比如说,我们禅定当中类似于“无念、无忆、无著”的感觉,是真实的、正确的?还是无记的、错误的?跟佛经讲的“般若波罗蜜”是“本无差别”吗?还是有差别? 自己似乎认为没有差别,但是,真的没有差别吗?
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去观察,是很难辨别的。这个时候要找一个已经走过的人来帮我们辨别对与错,那么已经走过的人是谁呢?当然是我们的上师,上师能够帮我们区分证悟过程中的对和错。
上师没有办法替我们证悟,没有办法把我们的心的本性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去看、让我们去感受,因为自己的心的本性是语言没有办法表达的,所以证悟很难。如果我们有信心的话,一方面得到上师的加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去修行,当产生了一点点感觉的时候,就要分辨这个感觉是正确的,还有错误的?我们需要请上师来辨别,这是非常重要的。
4、9打坐时特殊的感受
4、9、1阿赖耶识状态中的感觉什么都不是(第五课)
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当中,从表面上看,是一个非常平静的状态,但是它没有证悟的智慧。证悟,必须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智慧,另外一个是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我们也只能让心稍微平静一点点,对证悟一点都没有用。当然如果我们只是用这种打坐方法,来调整自己的睡眠,或者化解压力,这是有用的,但这与证悟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当意识处于波动状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波动的感觉;而意识没有波动的时候,我们又能够感受到不动的感觉。当心静下来的时候,意识就会感受到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接触过的感觉,这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这些感觉,是什么了不起的收获、成就、境界。打坐时特殊的感受可能会有的,但是这些感受只是一种感受而已,不解决任何证悟的问题。
在藏传佛教里,反复强调,这类感觉什么都不是。比如说,打坐的时候,耳边再大的声音都听不到;打坐实际上过了五个小时,但是只感觉过了五分钟。这些境界,只属于普通的境界。但是很多人以为,这是般若三昧、一行三昧,然后就一直安住在这种境界中。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一个无底洞,我们有可能一辈子都不能从这个洞里爬出来,千万不能这样。
4、9、2避免停留在阿赖耶识的状态(第一课)
第一,需要闻思,知道有这样的误区,阿赖耶识与法身的辨别方法,意识与智慧的辨别方法;第二,用这些辨别方法,审核自己的境界。
第三更重要,必须要有上师的指点。虽然理论上可以学空心坐和证悟、阿赖耶识和法身辨别,但是要把这些东西落实到自己体会上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分辨不出来的。所以最好是有上师指点,这是最关键的。
4、9、3从阿赖耶识层面达到证悟(第一课)
如果他当下的状态还不是证悟,只是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然后在这个阿赖耶识的层面上,再进一步地坚持修行的话,当然有一天他有机会脱离阿赖耶识的层面,进入般若智慧的层面,这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也有可能,他永远就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层面上,没有什么进步,这也有可能的,这要看他修法状况。
想证悟,就一定要突破阿赖耶识层面。闻思,这个时候是不管用的,学习的知识再多、书看得再多也不能让我们突破这层局面。用功打坐,时间花得再多,也不会突破。这是一种突破不了的僵局,唯一的方法就是四加行、五加行,积累福报,上师瑜伽的基础修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