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15课2皈依
《前行备忘录》【第十五课/第二节】
〖三根本〗
【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
从内的角度当中来说,不共内皈依当中,获得一切加持之根本为上师。但先要知道,什么叫做加持呢?就如同我们平常所理解般,一位导师把经书放在你的头上,念个发愿偈,要不给你一些加持品,这就叫做加持吗?要不见到一位导师的时候,身心当中有一种感觉,这就叫做加持吗?即便叫做加持,都是名言之加持,是暂时树立的一种加持,这种加持并不了义。所谓的加持是什么呢?依靠导师的这个加持之缘,在自己的内心当中,烦恼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日益增上为加持。从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到今天,我们也依止过各式各样的加持之缘,那么当今在内心当中得到的加持,是上品、中品、下品,还是没有得到加持呢?反观自己的内心即知。当前我们依止根本上师的目的在何处呢?就是为了获得加持。那现前很多人都说已经得到一些加持了,说这位导师非常贤善、非常慈悲,因此觉得这位导师加持力很大。很多人的加持都树立在一种感觉之上,感觉即为加持的话,那从今早上到晚上睡觉之前,一天能接触到各式各样的事情,在身心当中会有各式各样的感觉,难道这些都叫做加持吗?要记住,所谓的加持是业及烦恼越来越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日益增上。这种加持分为三个阶段:上品、中品和下品,烦恼消尽、功德增长称之为大加持;中等为中加持;下等为下加持;内心没有少许调伏,只仅仅讲解一种感觉的话,与出世间所讲解的烦恼减少、信心增上没有丝毫之牵连,那我们只能叫做没有获得加持。所以在行持加持时,应该要实在一些,实践一些,不要树立得太虚伪。
获得加持之根本为上师,获得一切悉地之根本为本尊,我们修学一切本尊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悉地,悉地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分为共同和不共同两种,共同悉地,身心从现前开始修法逐渐达到自在,当然它是不了义之境界,我们把它称之为共同悉地;圆满获得心的本性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称之为不共同之悉地。依止本尊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这两种悉地,悉地之根本为本尊。
事业的根本为空行,行持一切事业,这里传讲的是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业之根本为空行。作为密宗的弟子,平常我们在行持念诵的功课当中,都有修持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三根本的修学,也可以称为内道教的一种修法吧,从念诵的角度当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修学密宗的弟子。
〖气脉明点〗
【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
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上面讲解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当中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气脉明点,平常很多人都树立在身体之上,什么叫做脉呢?身上所有的一切脉轮为脉;里面飘动的一切称为气,也叫做风,就像道家有用风飘动明点的方法,里面这种飘动的力量就叫做风。什么叫做明点呢?说里面有一个圆形的一个明点在里面飘动,像这种明点越来越达到实践的时候,就能达到自在等。但要记住,在修学圆满次第气脉明点当中,不仅仅树立在身体的气脉明点之上。所谓的这个脉指的是什么呢?趋向于智慧的通道为脉。因为我们现前仍旧站在轮回的范畴之中,所以它必然是一个心脉。心脉是什么?是起现一切烦恼的通道。我们现前行持一切善法乃至修学气脉明点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心识转变成智慧。这个通道为脉,它不是一个实体性、成实性的。像身上的这个脉管,里面流的是血不是飘动的气。那你所谓的这个脉又在哪里?哪个是脉?不要这么树立。那它与身体是否有直接关联?当然有的。为什么历代传承祖师在调伏内心的时候,身体就会变成虹光,原因就在此上,当然是有关联的。现前也有很多居士们说,自己现前修学的法虽然不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但是在调伏内心的时候,身体上也有不同的感受,有时候是好的感觉,有时候是坏的感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身心本来是连贯性的,你在调伏内心的同时,身体的脉轮也在打开,所以呈现不同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密宗不着重于身上的执著,所以一直都传讲不要去执著,还是遵照调心的方式去行持,这就是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学方法。这就叫做脉。
站在世俗的立场之中,飘动一切识聚而形成烦恼的这个力量,就叫做风,也叫做气。现前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目的,就在于断绝这种心识,让智慧逐渐变成最了义的。这种飘动的力量就叫做气,它不是身上呼吸出来的这个气。明点,站在世俗的立场之中,为识阿赖耶识的这个识,站在胜义立场之中称之为智慧,也叫做菩提心,不叫做明点。站在世俗的立场之中,气脉明点的明点叫什么?叫心识的识。所以两者必须得分开。这样分开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现前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也在调伏气脉明点,不需要完全专注于气脉明点之上去调伏。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智悲光尊者所著述宁提派前行仪轨当中曰:“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气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还是讲解气脉明点所本具有的本体自性和大悲周遍而做皈依。
〖佛宝——究竟唯一之皈依境〗
【法和僧是暂时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三宝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教法,需要证悟其意义,因为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时,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是“断故”。证法,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这是“欺惑故”。“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是永久的皈依境。】
法宝和僧不是究竟的皈依境,是暂时的皈依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法和僧是成办佛宝的一种方便道,所以并不是究竟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才是我们究竟唯一皈依的对境。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曰:“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就是说法宝和僧并不是究竟皈依的对境,教法需要证悟其密义,我们平常行持一切教法就是要证悟它的教义,在原原本本了悟到它意义的时候,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因为前面的词句都是为了证悟它的教义而树立。往昔米拉日巴说,当他已经证悟到究竟果实的时候,平常他所写出来的教言词句上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可能性,但是教义永远不会相违。就是说他已经证悟到了真实见解,只是依靠词句作为方便道。当我们完全证悟到教义的时候,前面的词句只是一个方便工具而已,因此它并不是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的时候,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就是上面所说的断故。为什么说法表面当中的词句,并不是我们所究竟皈依的对境,原因就在此上,它只是一个方便道而已。
证法在获得上上道、越来越靠近究竟果实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比如说先获得了资粮道,再获得加行道的时候,前面的资粮道就是一个无常道,因为已经转变成了后面的这个。虽然从密宗的角度当中不需要完全排斥,但总的来说它仍旧是一个无常法,这就叫做欺惑,因为前面这些并不了义,而称之为欺惑。
无故这里指的是,声闻和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能作为永久的皈依境。凡夫菩萨内心还没有完全转变成智慧前,仍旧具有一定的恐惧,所以并不能作为我们所究竟皈依的对境。
【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其中的“能仁”是指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
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佛法僧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我们所皈依的唯一对境就是佛宝,其中的“能仁”指的是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恩札布德说过“远离破立心佛宝”,就是说当我们行持禅定的时候,远离破掉烦恼、树立对治力,已达到平等的时候,这种心就叫做佛宝。这是往内做皈依不是往外的,从禅定的角度当中树立。当今我们行持三摩地的弟子们都必须要认识到这个三宝,因为它才是最究竟的三宝。前面所说的一切外皈依三宝,都是依靠这个方便道而成办究竟三宝。究竟三宝如同恩札布德所传讲般“远离破立心佛宝”,执受见解当中已消尽一切戏论之法,没有一个破除的业及烦恼,也不需要再立一个对治法,本来就是平等的。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口头禅般“烦恼即为菩提”,当认识到烦恼的自性时,它即为菩提,这时候已经远离了破立,这种的心性就叫做佛宝。
“无尘不变为法宝”,在这种境界当中没有少许之尘埃,就是没有少许之障碍,是一种不变的境界,因此称之为法宝。从时间的角度当中,已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之限制,在第四时大平等状态之中,也称之为无为法,就叫做法宝。这个法树立在无为法中,不是有为法,无为法之法宝。在这种境界当中,圆满功德乃僧众。所谓的圆满当然具备有很多功德,尤其所传讲的信心、出离心和慈悲心等一切功德如实圆满者为僧宝。我们在印证见解的时候,不单纯讲解禅定,还要讲解功德,原因就在此上。因为见解本身是一个总括性的,它并不是单调的。当今很多行持三摩地者,单纯站在禅定的立场之上,而不讲解其他的一些功德,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种修法并不了义,因为它并不是全面性的,而有些单调。刚刚所讲解的三宝功德,是站在内皈依般若波罗蜜本性的立场之中而印证见解,一切即为心自性,在这种自性当中本来就具备三宝之功德,如是做皈依者就是最了义的三宝。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
【关于三根本和风脉明点在下文有阐述。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
关于三根本和气脉明点在下文中有讲授,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和大悲周遍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本体自性大悲周遍指的是什么呢?在执受见解当中,当时说不出来的空性为本体空性,这时候也不是一种单调的空性,它还有自性明了,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为大悲周遍之力,这就是大圆满之皈依境。但这个皈依境,当然没有一个所皈依的对境和能皈依之者,本来就是一如。这时候的智慧尊和誓言者从生圆次第的名词来树立,绝没有一个誓言者和智慧尊之区别,本来就是平等一如的。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在《上师瑜伽导修》之中,不是有“无有誓智尊二执”吗?本来就是这样。
今天在传讲这些禅定的时候,我想可能刚来的弟子们都觉得有很多疑惑:这叫什么三宝?前面小士道三宝还知道,是佛陀的色身、经教的法函,还有一切僧众,以前自己就是这样皈依的,但怎么又变成小士道了呢?中士道皈依的时候要具备有很多理由,这时候的佛法僧三宝可不像自己往昔所理解般,还高于一层;讲到大乘外皈依的时候,更为复杂。是的,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尤其在讲解内皈依的时候,在生起次第当中怎么皈依,圆满次第气脉明点怎么皈依,无上窍诀大圆满本体自性大悲周遍。天哪!这么多名词从来都没听说过,这到底在讲什么?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过程,慢慢来慢慢来。但要记住,常在亚青寺居留的弟子们可不能这样,必须要知道外皈依和内皈依之别,不要仅仅站在往昔对皈依的理解之上,仅仅站在小士道立场之上,绝不能这样。我们平常在行持一切善法时都没有离开过皈依,应该做到这一点。
前两天我给你们说过,这次讲解《前行备忘录》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知道,从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究竟果实之间的整个圆满次第道。在讲解皈依的时候,我们平常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没有离开过皈依,前面所说的外皈依有所皈依的境和能皈依者,内皈依境当中没有这两者,但即便没有这两者,但是对皈依的认识必须要更加清明才对,绝不能像以前一样大概知道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刚来的弟子们,我们也要逐渐认识到这样的境界,不仅仅要认识还要具有这样的境界才对。
【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
所依是气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所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就是讲解这个禅定。我刚才已经说过,在印证见解当中有很多印证之方便,一身印证、二身印证、三身、四身、五身、六身等等,今天站在三宝的立场之中从三个角度当中印证见解,若要是归于一体当中,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皈依境呢?当然是心性,显宗所讲解的如来藏,密宗所传讲的便智双运之境界,就是我们所皈依的对境。但这个皈依,当然没有所皈依对境和能皈依者,本来就是一如的,这才是最实相的皈依境,也叫做最圆满的皈依境。我们当今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达到这个善法。要记住啊!
【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
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在执受空性当中,自现明了在没有遮止当中能呈现一切显现,均成为本体之庄严,两者分不开的状态之中。如同我们上面所印证的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般。
【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
如果分为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和大悲周遍智慧。可能有些人会有些迷惑,就觉得怎么一身二身三身、一种智慧二种智慧三种智慧,刚刚在讲解三宝,怎么又变成三种智慧了?是不同的名称而己,实际当中就在印证三宝。
【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
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和内明大悲两种。外明指的是,当我们在具有慈悲心的立场之中救度一切众生,从外在的观点当中去观待一切众生,但这种慈悲心当然不是所缘之慈悲心、而是无缘之慈悲心。很多人都觉得,什么叫无缘和所缘,慈悲心就是慈悲心,还分为那么多种干什么?要记住,佛法非常深奥,它并不是一种理论性,而是一种境界,这个只有靠修行才能悟证。前面讲解所缘慈悲很容易理解,讲到无所缘慈悲就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了,又不能起心动念,又得有慈悲心,这怎么树立呢?所以就觉得非常难建立。但这个不要紧,慢慢慢慢来,修行它有一个过程。历代高僧大德行持那么长时间的修法,就是在为后一代弟子做诠释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说我们现前对慈悲心的理解可能站在有所缘的立场之上,让我们在所缘的基础当中逐渐通过修法达到无所缘之慈悲心,它有一个过程。
【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自性、大悲)三者无二无别。】
内明大悲现空无别之本性,指的是本体、自性和大悲周遍三者无二无别的这种境界,就叫做内明大悲。大悲分为外和内两种。这以上是站在外皈依和内皈依两方面的立场之中,讲解大乘以上的法。
(四)皈依的时间
【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前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
那大乘皈依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呢?依照因法相乘而言,按照显宗的说法,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因为贤劫千佛都是在印度菩提树下成佛的,所以从外显现没有安住在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前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就是还没有完全证悟到这种境界之前做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这个苏醒指的是什么?原始本具有的本尊称之为沉睡,苏醒的时候叫什么呢?完全呈现。从两个名词上面讲解很容易知道,就是说原始本具有的本尊之本体在沉睡着,从我们的角度当中他还没有起现、就如同沉睡着一般。在阴天的时候,蓝色的天空并没有到哪个地方去,但是在我们的面前如同沉睡着一般没有显现,这就叫做沉睡之本尊本体。那密宗讲解在什么时间之内做皈依呢?就是在苏醒本尊本体之前。指的是什么?完全显现本尊的时候,就是成佛的时候了。
本尊分为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能诠胜义之本尊还要分为苏醒和沉睡两种。什么叫沉睡,什么叫苏醒?就是当这个本具有功德的坛城已经苏醒呈现的时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的皈依时间,就是到成佛之前,我们本具有的如来藏现前还在沉睡之中。要皈依到什么时候呢?当这个本具有功德的坛城显现的时候、苏醒的时候,这时候你已经成为实相之本尊、实相之皈依了。难道还需要皈依谁吗?就不需要了,心里就知道了。
“天哪!今天的名词可太多了”,刚来的弟子们会觉得,“难道这个沉睡和苏醒也可以用在本尊之上,这个是否有点不好听?”但这些都是一种诠释,没什么不好听的。
(五)因皈依和果皈依
【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
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
1.因皈依
【因皈依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实的随修道皈依两种。】
因皈依分为相似承诺皈依和真实随修道皈依两种。
(1)相似承诺皈依
【相似的承诺皈依,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相似的承诺皈依,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但要记住,对佛法僧三宝的理解必须站在上士道的立场之中,从外皈依角度当中做皈依为妙,不要和下面小士道和中士道的皈依搅杂在一起。在具备上士道皈依的基础上,通过了知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念诵十万遍皈依偈。这一点,往昔我们开始受皈依戒的时候,都已经具有。如阿底峡尊者所传讲的五种支分戒条当中,不是有念诵十万遍四皈依吗?当然对皈依的理解,要站在上士道的立场之中而做皈依。总之要念诵十万遍四皈依。我想都已经念过了吧?应该这样。这就叫做相似承诺皈依。
(2)真实随修道皈依
【真实随修道的皈依,依照上面的承诺,通过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修行。】
按照上面的承诺,实地运用到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什么时候都必须要皈依三宝。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做修行,这样的行为都称之真实随修道之皈依,这个就叫做因皈依。要记住,皈依当中分因皈依和果皈依。
2.果皈依
【果皈依,是指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特殊意乐。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无二无别,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自然解脱、自然断绝、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中,得以救护,即是果皈依。】
果皈依指的是,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殊胜意乐。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无二无别,本体自性和大悲周遍三种智慧无二无别,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就是完全证悟到心的本体就是密宗的法相。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在执受这样的见解当中,所有的一切分别念自然会消尽。
〖自然消尽〗
所谓的自然消尽指的是什么?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中曰:“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从这个角度当中讲解灭尽。并不是说我们平常行持善法的时候、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怎么行持的。当妄念生起来的时候,第二念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前念就要消失。但这是否是了义之禅定呢?当然不是。前面为方便,后面为智慧的话,前面方便已经消尽,单纯智慧怎么称之为便智双运呢?当然,初次开始行持三摩地的时候,是需要这么一个过程,虽然它不了义,没办法只能这么做。但是究竟当中的灭尽不是这样树立的,前面妄念消尽以后就叫做灭尽,那方便消尽,单纯智慧怎么叫便智双运呢?难道方便在具有的同时就叫做便智双运?也可以这么说,也不可以这么说。难道既能说还不能说?因为它是一种境界,超越一切戏论,不是思维造作出来的一种概念性,当然能这样说,也不能这样说。能这样说,说明当时含有这样的意义;不能这样说,因为它并不是意念造作的概念性。现在应该听得懂了,这就叫做自然灭尽。
要记住,我们平常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前面的这种修法只是一种过程,即便你修得有多么好,我想现在大部分修行者都是这样。怎么说呢?当有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前面的起心动念就会消尽。依靠这时候明空不二的见解行持善法,实际当中已经消尽方便而单纯树立智慧,即便智慧当中明空不二也是不了义的,它是一个过程。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若能执受本体,当时妙力起现一切之相有多么迁变,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并没有说那时候的迁变是恶念,必须要寂灭才能树立便智双运,没这么讲过。那就说明,我们平常修禅定的时候都要细致一点。有些人问:当烦恼起现的时候,就不去管它,顺着它,这么修学可以吗?若要是具有能所对立性的话,当然不可以,那就叫做心识,不叫做智慧。“又不能这样,又不能灭掉,天哪!该怎么办呢?你今天可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这样做也不行,不做又不行。”是的,里面有一个很殊胜很甚深的窍门。这个窍门我们在讲吗?当然在讲。在讲成熟口诀法的时候,整个方便道就是为了趋入这个窍门,证悟这样的境界;讲解上师瑜伽导修的外相和内相,就是这个窍门,靠这种方式来证悟这种境界。突然一听到这么一个名词,总觉得有些不懂的地方,慢慢来慢慢来。
我们这两天也说过,在面对世间事业时我们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像有些晚上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天天为了把自己的事业搞好而东奔西跑,付出的代价非常大。那我们现前所从事的这番事业,可不仅仅是暂时之事业,而是三时永恒不变之快乐,要成办这样的事业付出一些代价很正常。初次开始可能有不懂的地方,逐渐开始去学,慢慢达到这样的境界,慢慢来慢慢来,叫自然灭尽、自然解脱。要记住下面所传讲的这些名词,都是站在一个见解不同的角度当中印证,不要把它树立叫灭尽就解脱了,它是从不同的角度当中树立的异名,要记住这个,叫自然解脱。
这个境界的解脱,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解脱,比如自己在上面打上一个结,后面再把这个结解开就叫做解脱,当然不是。有一个所解的境和能解者,这不叫做解脱,即便称之为解脱也是名言,是暂时的而不究竟。那什么叫做解脱呢?刚刚已经说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易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两者当下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即为解脱。不是解开什么烦恼,而树立一种对治法,清明之见解即为解脱,不能这么去理解啊!要记住。
还有自然断绝,这个自然指的是什么?它并没有一个创造性的,本来就是任运自成。什么叫任运自成呢?不需要依靠因缘,因缘来自于戏论。没有戏论的话,这个断绝还有个所断之境和能断之念吗?当然没有。但这些都是讲解境界,不是概念性的,用概念去分析境界是达不到的。就是这样的,只能说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当中。这个无相指的是什么呢?在执受这样的禅定当中,没有能所对立之法称之为无相。不是说五根遮止什么都看不见叫无相,若要是这样的话,那怎么称之为出世间的胜观呢?无相指的是没有能所对立之法,称之为无相。也就是没有分别心,因为没有能所这种耽著的时候,哪来的分别心呢?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当中得到救护,救护什么?执受这种禅定的时候,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它就叫做救护,这个救护不需要依靠对治力去救护烦恼,它本来就是一如。这讲解的是禅定,是实相般若。要记住,这不是讲解过程,而是印证见解。看看你现前的见解是否也是这样?若是,那就说明是对的,此即为果皈依。
果不讲解过程,而直接讲解境界,就像禅宗讲解的见性。但是这个见性种类也很多,登地菩萨以上都称之为见性,圆满见性是佛的密意,所以它就叫果皈依。
【或者说,因相乘,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中获得的一种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由此称为果皈依。】
因法相乘显宗,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当中获得的一种立誓。从显宗的立场来说,因法相乘在他相续当中本具有功德,就是说诸佛菩萨的密意,诸佛菩萨已获得断证一切功德,所以自己现前皈依这样的对境,祈请诸佛菩萨的密意加持心相续,自己也达到这样的境界,这就是显宗的皈依方法,一种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之色身,就是法身和色身之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故称为果皈依。行持这样的善法,究竟达到二身之境界称之为果皈依。上面已经讲过,这些过程都得知道一些,一个是圆满基,一个是立誓,自己现前依靠这样的方法来争取获得什么样的果位,就叫立誓。圆满具备果皈依者,就如同上面所印证的三身之境界般。
【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在这里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意乐差别),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
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在这里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从今日起直到证悟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心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时时要具备这样的发心。站在大乘的立场之中,即便是皈依也要想到是为了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获得圆满三宝之境界而作皈依,这个发心和立誓永远不能间断,因为我们是大乘道。有很多人说,自己初次进入佛门的时候,立下这样大乘佛法的誓言,对自己今后的修法会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当然不会。
【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等,作为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风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
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乘中,作为粗大因的气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指的是什么呢?作为密宗的弟子,本具有如是般之功德,但现前还是没有呈现,如同阴天般的,蓝色天空本具有,但是由于无明二取的乌云遮止蓝色的天空。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气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就是现前还没有完全证悟之前,把自己当做是誓言者,就是说内在本具有一切功德,现前被无明二取遮止者,我们就把他称之为誓言者。这个要知道,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弟子,若要是不懂誓言者和智慧尊无法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叫做“无有誓智尊二执”,那就更不了知了。刚刚已经说过,虽然我们本具有一切功德,但如同阴天般被无明二取乌云遮止了一切功德,这种行持者就叫做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气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我们依靠这种修学方式而成办本具有的一切功德。当两者达到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就叫做“无有誓智尊二执”。大圆满叫做什么次第?很多人说生起次第加圆满次第等于大圆满,大圆满不叫次第,它是究竟果位,不讲解次第。也就是说,前面依靠誓言者和智慧尊来成办究竟之果实,但是最终大圆满境界当中,在两者分不开状态当中行持即为大圆满,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啊!即便是修学本尊,我们把本尊修法分为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所诠和能诠达到圆满的时候就叫大圆满。大圆满当中的本尊是讲解在执受本体当中,此时呈现密严光明刹土的本尊之相永远不会消尽,原因它是大圆满究竟果实,是生起次第究竟之果位。
从圆满次第的角度来说,是依靠世俗气脉明点成办胜义气脉明点之过程,来达到圆满气脉明点。此时的气指的是什么?当然是智慧气,脉是胜义脉,明点就是般若波罗蜜智慧,达到这种圆满境界的时候就叫做大圆满。
【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三脉即中脉、左精脉、右血脉。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是法lun、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如果分为七轮,就再加上所燃火轮、能燃风轮。】
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三脉即是中脉、左精脉、右血脉。由于是这样分布的缘故,所以我们在排九节佛风时,为了断绝左精脉和右血脉,就观想出两种不同的颜色,原因就在此上。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如果分为七轮的话,再加上所燃火轮和能燃风轮。在圆满次第调伏气脉明点的过程当中,在具有一定禅定的基础上,通过起心动念来断绝脉轮。
我们在修大圆胜慧的时候不是说过吗?当今很多行持光明境界者认为:某一种脉轮打开的时候,就会呈现相应的境界。这是实相,当我们行持这样的禅定,脉轮已经打开的时候,就会呈现如是般清净之境界,这是真实性的。但是光具有显现,并不代表脉轮已经打开。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执著行持三摩地过程当中的显现,原因就在此上,有显现不等于是功德。若要是如是行持者,脉轮打开的时候会呈现各式各样的境界,但这是一个次第道。这在圆满次第过程当中讲得非常细致。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