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30课1革萨里积资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课/第一节】
顶礼三宝!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脱离六趣痛苦及痛苦之因,当证一切种智大觉果位,故听闻无上密法《前行备忘录》而发心。
共同要义
我们这次所传讲的《前行备忘录》总分为共同外前行和不共同内前行分为两种,共同外前行以上已经讲完,现前讲解的是不共同内前行。
一、正念之重要性
在《金刚顶续》部当中说:所有的一切心念都要归摄起来,时时在清净意乐当中而听闻,散失正念者,金刚萨埵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不赐予加持。所以,我们在听闻一切教法乃至三门奉行善法之时,都要记住绝不能忘失正念,若要是忘失正念,八万四千种魔障乃至修法上的违缘,会时时束缚我们的身心。当前很多修行者说,平常在修法的过程当中,要不贪嗔痴烦恼极重,要不有各式各样大的违缘,这些都是忘失正念的缘故所致。
我们时时都在教诫要奉行两种正念——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当我们行持一切善法之时正念绝不能忘失。初次进入佛门时,完全依靠意念改造之正念行持善法,改造意念之正念的重要性,我们在讲解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当中也说过。妄念是需要断绝的,这一点从小乘十八部乃至无上窍诀大圆满都是一致的,但是作为次第根机者在行持方便教授的过程当中,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方便,若不能如是行持者,很难成办涅槃之果位。因此,初始行持善法期间,以妄念改造而成办解脱乃至关重要,这是历代传承祖师之教言,也是我们行持善法的依据。在行持善法时,时时都要观待自己的内心为妙,看看自己调顺烦恼乃至成办见地应该站在哪一个层次之中,这一点的善巧方便是非常重要的。
前两天已经说过,现前我等进入佛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总的角度来说我们也稍许知道一些见地。但是光凭这个见地,临时还不能断绝一切业及烦恼,若想断除业及烦恼之根源,还要奉行更殊胜的教法乃至不同的方便道为至关重要。如是行持这些法义,还要站在善巧方便之上,若要是不具备善巧方便的话,即便现前对禅定有所认识,但这个禅定很难迅速成办解脱,可能去年的禅定就是这样的,今年还是这样,明年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这些都是由于不善巧方便、不灵活的原因所致。所以,我们在行持善法期间,善巧方便非常重要。当然,有时候仅仅站在一个名词之上总觉得很陌生,但若要是归纳到我们平常修行的善法当中来,也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如同我们修学成熟口诀法的整个过程,它就是一个善巧方便,或者像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入手成办密相上师瑜伽的整个过程都称为善巧方便,这个次第之理趣必须得通达。当然,作为初行者通达所有的方便道也不太现实,但总的来说,要大概了解自己的方向,随着自己的禅定增上,在具德上师面前得到印证也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在行持一切善法当中,都要记住这一点。
刚刚已经说过,若忘失正念者,金刚萨埵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不赐予加持,所以我们平常在听闻乃至行持一切善法当中,闻思修三种智慧绝不能偏堕,先在一位导师面前闻法,还要自己做思考,并且进入实际状态当中修学,若没有这种次第,即便你对修学的一些方式单方面有所通达,但是由于深入细节方面的修学还不很精通的缘故,所以见解想迅速增长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众多教言当中都有所讲解,如果没有通过闻法断除增益,就不会懂得实地修行。萨迦班智达说过:无闻之修行就像没有手的人爬山一般,很容易滚下来。也就是说,在行持一切善法之前,若不知道这种法该怎么去修学,那么即便行持这样的法,可能对见地增上乃至烦恼减少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时时告诫我们:初次开始行持善法的时候,修行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去修学。要懂到这些方便道。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也说过:在依止导师之时,直接修学善法并不重要,先要知道该怎么修学,必须在导师面前得到圆满的教授,这点非常重要。刚刚所传讲的这些,是从总括的角度当中指导我们行持善法时调顺烦恼的方便道。
复习不共同内前行
昨天我们已经讲完积累二种资粮法。《前行备忘录》分为共同外前行不共同内前行,共同外前行又分为很多个层次: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入座前行包括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共同外前行观人生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不共同内前行有皈依、发心、金刚萨埵、积累二资粮道,以上已经讲完。在支分的过程当中,即便一个金刚萨埵修法也要分为显现金刚萨埵修法、禅定金刚萨埵修法和智慧金刚萨埵修法,在积累二资粮道上,从初始进入佛门时以福德资粮成办智慧资粮,到无上窍诀大圆满在一个禅定境界当中圆满二种资粮,这些都充分地说明在支分的过程当中要散着去理解,因为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是针对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根机而传讲了八万四千种方便道,所以有时候是需要散着去理解,当自己在行持善法的时候,必须要把一切法集中到一个法当中来。
略宣皈依
前两天我们在讲皈依的时候,已经了解到皈依总分为小士道皈依、中士道皈依和上士道皈依,有皈依的对境、皈依时的心态、皈依的行为乃至皈依的时间等,已经站在多方面当中传授过皈依。上士道的皈依,还要分为外皈依和内皈依等等。我们现前所行持的按内外区分的话,就是内皈依,按三相分的话,就是密皈依。在执受见解当中,按照恩札布德的教言,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乃佛的境界,就是佛宝,当我们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已断绝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具有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的时候乃佛的境界,称为佛宝。我们现前在行持善法乃至修学三摩地当中,就要具备这个特点,这就是佛宝。在这种境界当中,它是永恒不变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无为法,称之为法宝。在这种境界当中圆满所有的一切功德,称之为僧宝。若能执受当前我们所行持的禅定,其中已经含摂了所有的皈依,要这样授记啊!
略宣发殊胜菩提心
在讲解发心的时候,我们先站在四无量心当中讲解如何修学发菩提心。四无量心又分为四无量心和等持无量心两种。现前我们在行持这种善法的时候,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妙力呈现的一切之相里面已经包含了慈、悲、喜无量心,由于执受本体,当时起现的这三种显现都是平等的,称为舍无量心。在妙力和本体分不开状态当中,已经含摂了四无量心。要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理解啊!当然,在没有证悟到这种见解之前,我们要分开来修行,先从共同四无量心开始入手,来成办不共同之四无量心。也就是说,从前面所缘四无量心开始入手,而成办等持四无量心。这个根据各人的见地来定夺。总的来说,站在等持的立场之上应该如是摄聚一切法。
至于下面所传讲的一切,就更不用谈了,比如说像菩提心的学处分为愿菩提心之学处和行菩提心之学处,愿菩提心的学处包含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三种功德同时圆满。若要执受这种禅定,行菩提心的学处六度之一布施,在执受禅定当中称之为无畏布施,前面的财法布施都形成它的庄严。
持戒当中,由于执受这种禅定的缘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即便临时有多么大的迁变,均成为本体之庄严,严禁恶行戒在这当中已经圆满,摄集善法戒和饶益众生戒也同时聚集在这个见解当中。
忍辱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在执受这种禅定当中,贪嗔痴一切烦恼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再去寻找一种意念造作之忍辱,也是不可得的,如同到了金州不得土石一般。
精进也是这样,执受这种禅定当中,由于已经从时间的概念当中超越,时时在禅定当中安住就是精进度。
禅定指的是一心不乱,若能执受这种禅定,临时妙力呈现的一切之相均成为本体之庄严,时时安住在这个境界之中就叫做禅定。
智慧就更不用谈了,它本身的境界本来就是智慧圆满。
以上所讲解的发菩提心,都摄聚在我们现前所修学的禅定之中。
略宣念修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也同样一个道理。金刚萨埵的修法要具备四种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分为内外内两种,若能执受本体,此外没有什么所依对境。我们平常说的所依的对境,目的就是为了证悟到这个境界,若能执受这种禅定,四种对治力同时圆融到这个见解当中,称为智慧金刚萨埵密意修法。
略宣积累资粮
供曼扎的时候,在执受这种禅定当中对空性的认识称为智慧资粮,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称之为福德资粮,两者分不开的状态当中称为二资双运。若要是能护持这个禅定的话,一切积累二资法都在其中。当然,在行持这个禅定之上,还要分为一个圆满次第道,先从什么样的禅定入手,能达到什么样的禅定,又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这个过程必须得理解为妙。
积累资粮之必要
刚刚我们是站在般若波罗蜜智慧到达彼岸的立场之中印证一切法义,但是作为初行者,在初始修学时证悟智慧到彼岸也不大现实,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达整个过程。如果有人问,后面果位之上可能已经含摄了所有的法义,那么在如是成办这种等持的过程当中是否也同样圆满?当然圆满,只不过前面圆满称为相似圆满,因为还没有证悟到究竟果实。但不管是相似,还是真实的立场之上,都要把一切法堆积在一个法当中去理解行持为妙,这是站在禅定的立场之中传讲。站在共同的立场之中,要知道积累福德资粮不能缺少。因为暂时的世间成就都来源于圆满资粮上,往昔若没有积累过资粮的话,现前世间财富乃至事业想具足圆满是不可得的,无论下再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比如现前我们都有目共睹乞丐,这个月在这个省,下个月已经到了另一个省,路途可能多数都是靠步行,他们付出的代价应该比我们平常人付出的代价更大,但即便付出的代价有多么大,最终得到的也就是破碗里面的一些剩饭。为什么付出这么大,却只得到这么一点点呢?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资粮的缘故,即便现前依靠什么缘去追求也无济于事。历代高僧大德曰:在不具备资粮的前提之下,要多去积累一些资粮,即便火星般的资粮也得积累。要不,想呈现一切圆满之相是不可得的。
有些人依靠往昔积累资粮的缘故,并不需要费很大的力气就财源滚滚,但有些人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最终得到的仍旧是这么一点点,甚至有些还会渴死、饿死,这些我们也可能看得见。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人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一番事业,有些人不需要费多大劲就能圆满,有些人即便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也还是得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要记住,若不具备因的话,光靠缘是永远不会成熟的,就如同农民种庄稼,春天不播下种子,即便之后浇水施肥,最终希望长出果来是不可得的。虽然从缘的角度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不具备因的缘故也不可得。
当前很多人在追求事业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有些不需要费很大的劲,因为前面具有因,后面在缘上稍许成办就能圆满果位;有些由于不具备因,即便在缘上面怎么去追求,最终还是无法实现他的果位。所以,即便站在世间的立场之上,我们都要积累些资粮为妙。
像有些人想通过修财神、供护法神来成就一切福报,若前世不具备这样的善因,今生光靠财神爷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说往昔中有一个人住在山洞中,非常非常穷。有人告诉他:要想变成富贵的人,应该修一个护法,会赐予一切。这个人就开始修单坚多杰勒巴,最终真修成就了,他可以和单坚多杰勒巴直接对话。单坚多杰勒巴问他“需要赐予什么?”,他说“我现前太穷了,你能不能给我一些世间的财物?”单坚多杰勒巴说:“这个没办法,因为你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即便是我也没有东西可赐予你。”所以也没有办法,他每天就拿着破碗到外面去要饭。有一天要饭回来的时候,单坚多杰勒巴出现在他面前说:“我今天赐予给你了福报”,他说“没有啊 ,我今天只要到一碗稀饭,但这不仅仅是我一个人,这个村庄里的所有乞丐都得到。你什么时候赐予我福报了?”“你的粥里面是否有一个很大的肉块,这就是我今天赐予你的财富。由于你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的原因,即便我单坚多杰勒巴,也无法赐予你什么。”从这个故事当中就能知道,若要不积累福德资粮,仅仅依靠财神爷,也没有办法赐予你什么。要令自己一切圆满,那必须要积累二种资粮。至于积累二种资粮的方式,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传讲。昨天由于我身体不是很好的缘故,稍许讲了一些,多数按照里面的词句念诵了个传承。但是从总的角度来说,也没有什么可不懂的地方。
积累资粮之方法
初始以福德资粮成办智慧资粮以分开修学为主,到无上窍诀大圆满真实见解的时候二资同时圆满,期间的一切,都叫做积累二资粮,不仅仅是供曼扎、供施财物等。布施分为三种,财施、法施和无畏施,法施和无畏施远远超胜于财施。积累二资粮时也同样一个道理。还需要了解的是,我们现前作为次第修行者,在座上的时候必须站在最精华、最根本的立场之中积累二种资粮,在后得期间根据自家的条件作一些上供下施等,也非常有必要,功德不可思议。所说的万法摄一,就是说并不是只能修一个法,其外都不做,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让我们先抓住重点来修学,其外的一切作为辅助。平常条件允许时,多做一些功德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往昔历代高僧大德,在条件不具有的情况之下也坚持做一些供养,比如说在没有水杯的情况下用核桃壳当水杯盛水供养,在不具有食物的时候,就供养一些好看的石头、沙子、木块等而积累二种资粮。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就能知道,在我们的心性还没有赤裸之前,在后得期间根据自己的条件多积累一些福报也是不可缺少的。但要记住的是,若把根本搁置一旁,仅依靠支分去调伏的话,就如同本末倒置一般,没有多大的意义,两者必须要契合到一起。
今日讲法正文
今天讲解革萨里积资,也是一种积资方法。昨天讲的积资,从文字诠释的角度来说主要是用财物做供养,今天的革萨里,是依靠身体来积累资粮。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当中,是这样分开积累吗?不,我们不仅仅要做财施,身体、受用、善根三方面都要积累资粮。昨天主要讲解受用方面,今天从身的角度积累资粮。平常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要契合到一起,不要分开积累资粮,这样才是最圆满的。
一、总说
【顿断四魔积累革萨里资粮,除了吃饭、睡觉、解手的事情之外再没有其余琐事的瑜伽行者放下今世,独自深居寂静的山间,无法用身外之物来积累资粮,而要以抛弃内在身体的爱执来累积资粮。】
顿断四魔积累革萨里资粮,除了吃饭、睡觉、解手的事情之外再没有其余琐事的瑜伽行者放下今生,独自身居寂静的山洞,无法用身外之物来积累资粮。因为一世当中都在幽静山林当中打坐的人,到哪里去寻找那么多的财物,是不具有的。但这也不是,这只是一种长期隐居山林瑜伽士的一种积累资粮的方法,不要这么去认为。站在书面的解释之上是这么传讲的,但是我们平常在积累资粮当中,不仅仅要站在受用的立场之中,还要从身的立场之中积累资粮,还要在三世积累的一切善根之上积累资粮,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当中。前两天我们是站在断绝三种事物之上积累二种资粮,从逆缘的立场中断绝执著积累资粮,今天是站在上供的立场之中积累资粮。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传讲,实际当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圆满积累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
【《般若摄颂》中说:“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这个偈颂讲了甚深断法的一切纲要。其中的“四魔”是指所断的内外四魔;(“安住空性不舍悲”)以空性悲心断除我执傲慢魔,包括以智慧而断、以方便而断两种方式,或者表示以大悲心怀柔摄受、以大智慧加以制服两种。】
《般若摄颂》中说:“四因菩萨具智力,四魔难胜不能动,安住空性不舍悲,如说而行佛加持。”这个偈颂讲了甚深断法的一切纲要。“四魔”是指所断的内外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子魔。“安住空性不舍悲”,以空性悲心断除我执傲慢魔,包括以智慧而断和以方便而断两种方式。以智慧断绝,讲解的是从认识智慧方面讲解禅定来断绝一切四魔,从方便的角度当中认识到它的过失而断绝,乃至以菩提心的方式断绝都称为方便。即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断绝四魔。或者表示是以大悲心怀柔摄受,以大智慧加以制服两种。前面依靠菩提心的方式来消尽四魔,后面以大智慧的见解来制服四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圆满断绝四魔。
【“如说”是指实修甚深断法加行、正行、后行的一切事宜,或者是说所有誓言次第。“佛加持”说明甚深断法的所有能成熟的灌顶,但这些必须要聆听甚深断法传承上师的亲传。这里,只是讲解施身观想次第。】
“如说”是指实修甚深断法加行、正行、后行的一切事宜,或者是说所有誓言次第。“佛加持”说明甚深断法的所有能成熟的灌顶,但这些必须要聆听甚深断法传承上师的亲传。这里,只是讲解施身观想次第。虽然在这里仅仅讲解了施身观想次第,但平常不仅仅要施身,还要施受用、三世积累的一切善根。我们平常一直都在传讲,必须要把一切法集中到一个法当中去行持,才叫做圆满修行。有时候分开讲解的缘故是站在不同的根机之上,像有些根机不圆满的人,需要先站在布施受用的立场之中,在根机逐渐成熟之后再站在施身和三世善根之上行持。但是我们当前必须要把三世施都聚集在一个法当中,就是说在一座当中圆满二资双运。
1.断法之含义
【下面稍加解释断法的含义:所断四魔,按照因相乘的观点,是能死亡的蕴魔,能致死的烦恼魔,死亡自体的死主魔和障碍无死寂灭果位的天子魔。】
下面稍加解释断法的含义:所断四魔,按照因法相乘的观点,是能死亡的叫做蕴魔,能致死的叫做烦恼魔。为什么会死亡呢?就是被这个烦恼魔导致成死亡,作为它的因。死亡自体的死魔和障碍无死寂灭果位的天子魔,分为四魔。
【所谓的“魔”并不是说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一个东西,而是能产生轮回的一切痛苦、阻碍解脱涅槃果位,略而言之,给我们身心带来危害、损恼的就是魔。】
所谓的“魔”并不是说张着嘴巴、瞪着眼睛的一个东西,而是能产生轮回的一切痛苦、阻碍解脱涅槃果位的一切违缘和障碍都称之为魔。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说过,说得大一点,与正法相违者就是着魔,说得轻一点,就是平常昏沉太重这些都是魔障。若真正有个魔束缚你的身心,那当我们在修法期间昏沉的时候,就已经被魔束缚了。现前该怎么去驱魔呢?当前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驱魔。但站在自宗之上,从剖析调伏妄念直到安住调伏妄念,所有调顺烦恼的方便都称之为驱魔。站在菩提心的立场之中,怀柔摄持好与不好的一切显现获得平等,也是一种驱魔的方法。总之,要记住以上的这种对治力,也是很重要的。略而言之,给我们身心带来危害、烦恼的就是魔。当然,也不能说六道众生当中不具备魔,但有些由于执著非常强烈的缘故,平常对魔的认识也仅仅树立在一个外相之上,像魔王波旬及他的一切眷属称之为魔。但要记住的是:外魔魔王波旬等一切魔的眷属,都来源于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当内心清净的时候,你再去寻找一个魔相是得不到的。就如同吉珍扎华江措曰:当他悟证见解之后,所看得见的一切即为自己所修学的本尊。这个并不是净观,而是本身就是这样的。这时候让他再去寻找一个魔的形象,在他的自显当中已经消尽一切,如同到了金州不得土石般。现前我们要知道,一切魔都来源于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若要不根除贪嗔痴的烦恼,一切魔随时都会束缚我们的身心。要知道这个道理。
像一些不懂这些道理的修行者,认为外境当中真正有一个魔,并且恒时去执著这个魔境,比如说,自己感到内心或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说这有魔、那有魔,谁的身上有魔等等。这些都是由于不懂这些理趣的缘故所致。当前很多人都说自己的身心被魔束缚了。什么叫做魔呢?若要是讲解被贪嗔痴魔束缚的话,那不仅仅是你,在还没有证悟到圣者之前,所有的一切众生都被贪嗔痴烦恼束缚着。但要记住的是,断绝贪嗔痴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不执著,因为贪嗔痴烦恼的根源就是执著,当执著有魔的时候,那你的魔更加严重,少数的几个魔可能就变成了无数个魔,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执著。这些都非常非常重要啊!现前很多人认为,有时候见到谁,这个人身上所有的污点、晦气就已经融入到自己的身体当中,自己身体上的哪个地方不舒服了等等。我想可能也不是这样的吧,若要是这样的话,那世上的人还能活在世上吗?六道众生的神识无处不在,只不过现前依靠我们人的眼睛看不到而已,在我们看不见之中可能有无数个神识在我们面前飘动。若要是去执著,可能当下会被一切魔障束缚,不执著也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身心健康的人比比皆是。要记住,这些都是由于自己过分执著的缘故所致。
我也给你们讲过这方面的经历。之前我在汉地看病的时候遇到过一些居士,他们说自己身上可能有一些附体。什么叫身上有附体呢?说身体不舒服。身体不舒服就是一种附体吗?说由于这种附体和平常的病不一样,由于有这种附体,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健康。我想也不是什么魔束缚着你的身体,而是由于你的执著越来越强的缘故。执著越强,烦恼越重,烦恼越重,身心越不健康,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往昔米拉日巴在山洞打坐的时候,在他旁边一个山洞中有一个魔,当时米拉日巴想“我现前不把这个魔驱走的话,可能对我的修法不利”,因此用不同的一些方便驱魔。但是魔并没有被驱走。这时候又想“可能是由于我的力量不够,应该把自己观想成忿怒本尊,用忿怒心咒来驱魔”,但仍旧没有把魔驱走。后来魔对着米拉日巴笑,米拉日巴问他“你为什么笑呢?”魔说:“你内心若没有被魔束缚,那我这个魔对你有什么损害呢?”实际上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在你面前放了一朵花,你若不觉得花讨厌的话,那么这个花就是花,你就是你。内心平衡的人,不要说花,即便放个不好看的东西,也觉得非常平等;心态不平衡的人,看到不好的境就会一直想这个不好,最终不把它扔掉的话,可能会导致成他精神失控。那这个魔真的在花上吗?当然不是,由于自己的执著太过分的缘故。所以当时这个魔说:“自己内心不被魔束缚的话,我这个魔对你有什么损害?一旦你被执著束缚的时候,即便你今天把我遣走,第二个、 第三个魔会不停在你面前诞生。”当时米拉日巴想:“是的,玛尔巴尊者授记我,一切都是心所现,心的自性本来就是空的,那这些魔哪来好与坏的现象。”所以就坐在那边一起修法,当时魔自然消尽。
所以要记住,时时不能太执著自己的这个身体,乃至对魔不要执著太大。常在亚青寺居留的人,可能也看见过精神失控的人,口里说出来的全都是驱魔这样的语言,说这有魔、那有魔,一旦有个人就说是魔,就完全精神失控。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可能就是执著太强的缘故,到达顶点的时候,精神就会失控。
要记住,若要是真正有个魔的话,贪嗔痴烦恼即是魔的根源,现前我们要依靠不同的方式去遣除这个魔。现前的遣除方法就是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等一切善法,就是驱魔的方便道。
我们把魔总分为外魔、内魔和密魔三种。要记住,今天所传讲的一切都含摄在这三魔之中。
外魔
外魔指的是魔王波旬等一切魔的眷属,来侵犯我们修学者而造成一些违缘,乃至身心不健康的一些现象。驱魔的方式,平常口里念诵、身做礼拜,乃至三门奉行的一切善法都称之为驱魔之方便。但按照我们本传承的方式,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遍心经加回遮文,还有在《如意成就祈请颂》里面还要分为几个阶段,每天不间断地念诵一遍,可以遣除一切外魔。
内魔
内魔指的是世间空行母考验修法者的能力,呈现不同的现象、不同的觉受等等。很多人说,在打坐期间眼前会突然呈现各式各样好的境界,或者是一些不好的现象,以及心中产生好的觉受,如乐、明、无念等,也有坏的觉受,如贪、嗔、痴烦恼等等。这些都称之为世间空行母考验你修法者的能力,也称为内魔。
以前我在禅院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平常我们都把上师的皈依境观想在自己的对面,当时我也是如是观想,但那天晚上在观的时候,怎么观想上师的头都在上面,身体在下面,分成了两部分,怎么靠意念造作也无法把两者合为一体。心里难受得不得了。天哪!我从初次进入佛门依止导师乃至今天,对上师身语意三门没有产生过一点点疑惑,为什么今天会变成头在上方,身体在下方呢?心里非常非常难受。一开始坐的时候就是这样。心想怎么办呢?算了,不修了。就把灯打开。后面想了想,不能这样,不管有没有好的觉受,比如说今天要是有乐明无念三种觉受的话,我可能不会起这样的烦恼,会觉得非常高兴,那么起现这种形象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烦恼呢?不对啊!觉受等一切都是虚幻的,何必被一个觉受束缚着自己走?好了,我又把灯关上,继续修学。不管头在上面,身体在下面,还是身体在上面,头在下面,我都不管,在观想一切都是上师化现当中继续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根据当时的见地作安住。过一段时间,完全消失了。再去这么观想的话,永远也想不到这个,永远再没有出现过。
为什么有些弟子修到一定的时候,出现这种觉受的时间就会很长呢?由于执著太强的缘故,执著的时间越长,那这种境界的时间就越长,执著的时间越短,它也就越短。几秒钟、几分钟,乃至几个小时,最长也就是一两天就会消失。我们天天都在传讲,觉受犹如烟雾般容易消散,就是这个意思。
你们从汉来到亚青寺,路上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景,即便再好的风景你们也不会停下来,因为知道这不是亚青寺,会直接往前走。遇到不好风景的地方,也会直接穿行而过,因为只是一个过程而己。我们现前在修学解脱的路途之上,也会出现好的觉受和坏的觉受,从外显的立场来说,都是世间空行母考验修法者能力而呈现不同的形象。很多人说修法时很容易走火入魔,修法不会走火入魔,就如同路途中会见到各式各样的风景一般,都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若不停顿在这个地方,那很快就会到达亚青寺。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也同样一个道理,不论遇到乐、明、无念等好的觉受,还是贪、嗔、痴等坏的觉受,都不要去执著,过一段时间自然会消失。当前修学禅定的弟子们都会经历到这个过程,非常正常,即便前面没有,后面也决定会有的。这时候要记住,有个好的觉受,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好像觉得自己开悟一般,当起现贪嗔痴、烦恼炽盛的时候,心里就非常非常难受,比如说听到一个声音在骂你的导师,心里就很烦。细致去想谁在说呢,还不是自己内心控制不了,当成是外魔的力量而起现这样的现象。这时候更加要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耳前听得见的一切声音,从小乘的立场当中观想一切都是过患,从大乘的立场去观待,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不如意的现象都在这个现象当中成熟,愿我所做的一切善法令众生去享受,用这种自他交换的方式断绝这种现象。若这么去交换的话,用不了多长时间,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要记住,内魔很容易束缚我们的内心。当前一些修行者修到一定的时候可能精神就不大正常,可能来源于觉受而偏向于过失。我们当前修学的弟子们时时都要铭记这一点。为什么在这上面重复传讲?因为太重要了。
我们若是上等根机,如同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这些过程就不会呈现,因为在圣者面前不会有觉受。出现这种觉受的原因,就在凡夫转向于圣者的过程当中,就会呈现各式各样的觉受,有好的觉受,也有坏的觉受。这时候靠什么去调整呢?要记住,这些都是世间空行母在作怪。我们若要是把自己融入到空行母当中就叫做障碍,空行母的一切现象融入自己,不去执著她,就叫做悉地,悉地和障碍只有一线之隔。执著的时候就是魔障,不执著的时候就叫做悉地,断绝内魔的方法就是不去执著她。
不执著的方法有两点,一、从理论的角度当中通达这些过程;二、在实修过程当中不去执著她,就会消尽这些魔障。从理论角度当中很多人都已经知道,尤其是我们情绪高涨的时候都觉得,即便遇到什么样的场面自己可能都不会执著,但是实际遇到时可能就开始胡思乱想,觉得自己觉重,要不是什么原因等等。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