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39下-40

创建日期:2022-12-04

  哲学-经庄严论12求法品39下-40

  39课下

  第十二 求法品

  如此宣说完信解品,而仅有信解尚不足够,必须要以闻思修慧寻求所信解的大乘深广法,积累多闻,对其义获得定解,因此宣说求法品。

  戊二(求法品)分五:一、所求之法;二、以如何作意寻求;三、寻求之差别;四、求法之果;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分二:一、寻求所说教法;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分三:寻求所缘经典;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三、寻求能求作意。

  辛一、寻求所缘经典:

  为说明三慧缘于什么对境:

  三藏二亦可,摄故因许九。

  种习了悟寂,彻证令解脱。

  所缘是佛经藏法,梵语“毗支迦”,译为藏,因为其中包含众多所知义而取名,印度中部的大斗也用其名称,如大斗中包含、容纳众多小升。此处也因为藏中包含众多所诠所知义。法藏之分类,经藏、律藏与论藏三藏,或者也可归摄为大乘菩萨藏与小乘声闻藏两种。藏之定义:如上所说,其中含摄众多义的缘故。经典广分有十二部,如云:“契经应颂记别及讽诵,自说因缘譬喻与本事,本生方广希法与论义。”其中,方广与本生是菩萨藏,剩余基本上是声闻与大乘共同有的,也有大部分属于声闻藏,这十二部也归集于三藏中。

  安立三藏之因,承许有九种,即观待所断安立三种、观待所学安立三种、观待所知安立三种,首先从遣除三烦恼的角度宣说了对蕴界处等一切法能遣除怀疑之烦恼的对治——经藏,由于不知蕴界处缘起真谛、(十)地、(十)波罗蜜多等自相与共相之义是如何而怀疑,对此宣说它们是如此这般,从而无疑了知真实义后无有怀疑。

  律藏,是能遣除随行于纵情享乐边与苦行折磨边之随烦恼的对治,遮止如在家人的行为一样贪爱妙欲而恣意受用种种有过患的资具,由此对产生为世间恶行所击败的他胜、僧残、堕罪、恶作等的行为均不开许,予以遮止。钵盂、法衣等自己维生的无罪资具是开许的,它成为外道那样严重苦行以睡在灰荆棘丛里、赤身裸体、绝食及狗牛等苦行折磨自己的身体的对治,维生之缘的无罪资具对出家人共同开许,对具戒与具功德的比丘,享用百味食品、价值百千的衣服、庄严多格局美宅也开许。如果拥有那些善妙受用也无有贪爱与骄矜,那他就无有罪行,即使吃粗茶淡饭、穿粪扫衣等,但如果有贪恋与骄矜,那也是有罪行,因此断除罪过的资具而使用无罪资具,是遣除二边的对治。

  论藏:是我见傲慢的对治,仅以少许听闻而贡高我慢,执著破戒而不于善知识前寻求多闻,称为见慢。无误抉择对法的自相共相,听闻它能断除颠倒执著见与戒的种种慢与种种见。

  再就三学而言,增上戒学是指共同别解脱圆满戒,或者大乘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增上定学,指共同四禅四无色定——八定,菩萨不共的首楞严三昧等等持。增上慧学,是指共同四圣谛、不共大乘的无分别智慧,也就是经藏宣说三学,律藏宣说戒学与定学,因为如果按照律藏中所说而行,则戒律无过,具足戒律则无悔等,次第获得禅定。论藏,抉择诸法的自相与共相,从而生起真实了知诸法法相的智慧。

  再者,观待所知而言,所谓“经说法与义”,法是指宣说名义所诠,或者宣说蕴界处等是法,四种意趣四种秘密谓义。再者,能获得善趣的十善名为法,能获得涅槃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名为义,这些是经藏所说。所谓“律修法与义”,精进调伏烦恼而现行或实修法与义,即是修。论藏能无误宣说并了达法与义。

  若问:寻求三藏法有何必要呢?以三慧寻求并实行,通过以听闻在自相续播下解脱道的习气、以思维对其意义获得定解的方式了悟,以修行依靠寂止寂灭散动分别念,依靠胜观完全证悟真如,而令自相续解脱。

  第40课

  若问:三藏以几种意义安立,它们的定义是怎样的?

  经对法及律,略摄许四义,

  具慧了知彼,获得一切智。

  说处法相法,及义故是经。

  对向故反复,胜证故对法。

  经、论、律三藏,简略而言,每一个承许有四种意义,具慧菩萨善加了知大小乘所有三藏而修道,将获得一切智。声闻们不求一切智,不知三藏仅了知宣说人无我的一偈意义,也将获得自道的尽智、无生智。

  若问:三藏略摄之四义是什么?在舍卫城等某地宣说,是出有坏宣说,为利请问者等而宣说,这三者名谓处,是形成三藏之处或因缘。简略宣说如此之处、二谛的法相、蕴界处缘起等法以及分辨其意趣非意趣及秘密等意义的缘故称为经,因为由梵语“素旦”引申,那些意义归纳包含或略摄具足。

  “阿毗”一词,称为对法,它也就是阿毗达磨,为对,即对向之义,因为由无误抉择菩提分缘起等谛实义而能真实趋向涅槃。同样,对一一法,也是再三辨析并真实宣说是有色非有色、有漏无漏等种种差别,具足正理,以研讨与辩论的途径能真实胜伏反方,以正理及决定的方式抉择经藏之义而现证,故称对法。

  堕罪犯起堕,离堕数取趣,

  制戒及类别,决定故为律。

  “毗奈耶”,是律。1、堕罪五篇,即他胜、僧残、粗罪、恶作及向彼悔。或者他胜、僧残、堕罪、向彼悔及恶作。2、生堕或犯堕之因:有不知那些堕罪之法相、烦恼、放逸及不敬学处四种。3、起堕或出堕,以意乐后悔并严禁今后不犯,从罪中立起。4、摈堕或离堕:有七种,(1)分别忏悔,于一位或四位比丘等前发露忏悔。(2)承诺处治:无有覆心而犯他胜,后来生起后悔而忏悔,让他承诺处治:处于一切之列最末,最后施食等,再予以传戒。(3)以变异而摈堕:诸如,世尊没有开许过午食,但行途时开许。(4)所谓解:从前世尊对阿难说:“我涅槃时,莫忘问开解细微戒。”但当佛涅槃时,阿难因为忧伤而没有请问。后来大迦叶等作结集,指责他“为何不问?细微戒应当有所开解”。依靠他所说,一切有部共称僧众聚会开解细微戒。但安慧论师的《大疏》中说:所说僧众聚会开解细微戒前所未有,现在也无有。(5)所谓变性或变依,比丘或比丘尼相互变性,他们的堕罪,对比丘来说四他胜,对比丘尼来说八罪,他胜与堕罪有变多变少的情况,如果比丘变性成比丘尼,则即使犯了比丘时的堕罪,但那种堕罪不是共同的,是比丘所忏,所以转成女性后,未作悔罪等仪轨也从罪业出离。比丘尼变性也是同样。

  (6)由现证而离堕:思择四法印之义无为无常等,以智慧见义而从小罪中出离。

  (7)由得法性而离堕:如果见谛,既从微细罪中解脱也获得今后不犯的法性,由此将离堕。以如是四义安立律藏。

  再者,也有以其他四种差别安立的:1、依于某人而制戒:诸如最初依于妙授而制定遮不净行戒。2、以人造某某罪业,诸比丘请问世尊,佛陀于僧众如是告言“诸比丘,从今以后比丘不开许如此行法”而制戒。3、制戒的分类,以如此差别详细解说。4、堕罪五篇一一也以“仅此成为堕罪、仅此不成堕罪”作抉择或决定,是故为律。

  这以上宣说了所缘教藏之法。

  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

  承许所缘法,内外及二俱,

  以二义得二,二者不可得。

  所谓获得所缘,是指所缘成了现量,是怎样的呢?寻求所缘法,获得后抉择其义,了知“如此这般”之义。所缘境也有四种,大乘藏法是以闻思修慧所缘取的对境,承许是内自相续的蕴或能取内六处、外在非自相续所摄的所取外六处,以及外内二俱所摄的染污清净法。其中,以如理缘取外所取与内能取法的二义,获得不缘内外法的二义,何时证悟外真如就是获得外所缘,何时现量了知内真如即为获得内所缘。也就是说,证得心外的所取境不存在是在忍位时,胜法位证得无有能取。

  如何获得二者的真如呢?

  由于不缘所取能取二者而现前真如,获得一地时,获得二者所缘即证得不缘诸法的真如。暖位与顶位并非现量获得法性,因此不称为获得所缘,现量获得也是以义共相的方式无有怀疑与现量相似。空性虽无差别,但观待有法而证悟,命名为获得外所缘、内所缘及二俱所缘。

  依意诠说义,净信显现义,

  认定唯言诠,心名安住故。

  以闻等三慧,获得法所缘,

  获得三所缘,真实依前宣。

  获得法所缘之理:所谓“依意诠”,是指以有分别意,按照法藏典藉中所说的意义,获得欢喜清净信心后如是受持其义,就称为以闻慧获得法所缘,耳闻亲教师、规范师说法,思维意义,例如,以词句宣说“这所有名句文字的自性”都浮现在心里时,如此了知与诚信。以思慧,认定只是依靠意诠习气而思择柱子、瓶子等这些法以外,真实外境的本体不可言说,因此认定除自己的分别念外无有其余外境。修慧之心——名色所分的名基心和心所,总之一切法显现于心,以心假立,只是由心安立,除此之外无有他法,安住于唯心、心也不缘所取能取的空性光明真如中的缘故,是以修慧获得法所缘。如此以闻等三慧,获得法藏的所缘,首先依照听闻,心里明白名称所诠表的意义,之后以思维对其义获得定解,随后以修行领受,是以这三慧获得妙法之义或所缘。获得外所缘、内所缘与二俱所缘三种所缘,依前面开头所宣讲,称为真实依止获得法所缘,闻法思义后如果不修行,则无法证悟不缘外内二俱法的真如。

  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如此获得所缘后,必须通过反复作意获得等持,为此宣说作意,瑜伽作意有十八种差别,三种姓作意及行事作意等十八种中首先“三种姓”是略说,其余是广说它的差别。

  三种姓行事,有无害所依,

  安住于信解,别者强欲乐。

  1、种姓作意:所谓“三种姓”,即声闻、缘觉、大乘三类种姓,声闻决定种姓者,缘于四谛法而作意,缘觉决定种姓者,缘于它的道缘起法而作意,菩萨决定种姓者缘于二无我而作意。

  2、行事作意:以“行事”宣说,是指行积累资粮之事,是获得一地之因——在信解行地一大阿僧祇劫中积累福德智慧资粮的作意。

  3、所依或依处差别作意:以“有无害所依”宣说,有害所依或依处是住于俗家,以作意世间繁多琐事有害。出家,与之相反,具足无害之所依。

  4、安住信解作意:以“安住于信解”宣说,通过随念佛而安住于信解,随念佛陀的广大功德,依照经中所提及,或者简略按照《摄乘论》中所说,以七相随念佛:随念佛陀出有坏具有无碍趋入一切世间界的神通而驾驭万法;随念如来具有恒常无垢的恒常身;随念如来断除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缘故无过;随念如来一切事业任运自成无有间断;随念如来具足清净佛土无漏大受用威力;随念如来不为世间八法过患所染;随念如来以示现菩提及涅槃的方便令有情成熟、解脱,因此是大义者。

  5、欲乐作意:与前面有别,以“强欲乐”宣说,随念佛后对佛有诚挚的强烈欲求,诚信佛陀是究竟的皈依处,具足尽除一切过患、圆满一切功德、任运自成二利的三身,诚信法是能现前道谛与灭谛的真实正法,诚信僧众是入于真实道越过轮回淤泥的真实福田,有这样的强烈欲乐心。

  来源:明光mingguang.im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1信解品37-39上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