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4-7)

创建日期:2022-09-10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4-7)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8笔记

  1、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有些人进一步狡辩:“我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了大乘菩萨,别人对我进行赞叹,我快乐并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产生欢喜心。作为一个利益众生的人,众生快乐我也快乐,就像儿子特别开心时,母亲也必然会欢喜无比。所以我这种高兴,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2、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因此,当我们受到称赞时,应观察自己的心是不是陶醉在欢喜的境界中。其实赞叹令我们心生欢喜,完全是特别耽著自己所引发,真正用智慧来观察,并不值得如此。

  赞美的声音无有实质,也没有心识,纯粹只是空谷声般的无情法,对这样虚幻的词句,有什么可让人高兴的呢?赞誉美名犹如沙屋,若为此而洋洋自得,完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对智者来说,“有德何须他人赞,无德赞叹有何用?”

  一般来讲,境随心转,是圣者的境界;心随境转,是凡夫的行为。密法中,上师在对弟子直指心性时,会先用大量的美言来赞叹他,然后用猛厉的语气呵斥他,接着让他静下心来观察:刚才受赞叹时的心态与后来受呵斥时的心态,二者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假如没有任何差别,自己的心这样执著合不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利根者当下就能开悟。

  3、子二、将阻碍赞誉视为有益: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因为名声具有诸多过患,首先,“赞誉令心散”。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令心不断地往外散乱。

  其次,“损坏厌离心”。有了名声之后,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出离心。为什么呢?因为你整天处于吹捧赞叹和供养恭敬中,除了真正的修行人外,一般人很难生起出离心。那么未来的解脱之路早已阻塞,而恶趣的大门大大地开启了。所以说,有了名声并不一定有利。

  再加上,“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如果自己贪执名声,就会为了它嫉贤妒能,对学问、财产、地位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恶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别人的功德,相续中的嗔恨之火不断燃烧,摧毁一切圆满的功德资粮。

  4、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因此,如果有人想方设法毁坏我的名誉,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于堕入恶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应把他当作亲人那样来报答恩德。

  有了名声以后,心会散乱不堪,出离心和菩提心也逐渐远离,行为很可能与佛法背道而驰。一旦没有任何名声,自己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修行人,今生应该有解脱的机会。

  5、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我们都是修大乘佛法,所求的“专业”,唯一是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而不是自我解脱的小乘阿罗汉,也不是让人沉溺轮回的世间八法。既然是希求解脱者,就千万不要被名闻利养所束缚。假如有人从中作梗摧毁我们的名声财产,帮我们解开轮回牢狱的枷锁,不让我们堕入恶趣,令我们有了解脱的希望,怎么能反而嗔恨他呢?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7笔记

  1、赞誉无有实在意义,名声对我们的福报、长寿、能力、健康、身心五个方面,没有任何利益。

  2、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名声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大家应当再三观察。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像愚笨的旁生一样,他会用敏锐的智慧,结合大乘的这些教言,发现名声对自利没有点滴作用。

  作者对此回答道:若只贪图一时的安乐,不顾来世的悲惨命运,那不用大费周折地追求名声,世间的五欲妙乐那么多,只要以一些小小的不如法行为,就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比如赌博、打麻将、去歌舞厅、享用美酒,这些手段都可以迷醉自己,暂时给身心带来快乐;或者用海洛因、毒品、鸦片等自我麻醉,感官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但这些快乐非常低下,假如真正去享受它,那你的生生世世都摧毁了。

  颂词中的“赌”,藏传有些讲义里译为“饰”,对照了几个版本后,我觉得“赌”的意思正确一点。但若按照“饰”来解释,是指不顾来世,用各种手段来装饰自己。如藏地有些人为了买珠宝打扮,通过杀牦牛来赚钱;汉地有些人搞不正当的生意,将谋取的利益来打扮自己。这都是一种愚痴之举。身体本来不净,再造作也没什么美观可言。

  3、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如果毫无意义地为了虚名而倾家荡产,为了好听的称号而失去生命,这样单单的名声有什么用呢?人死的时候,美名又能令谁快乐?

  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应该区分开,生活是什么?就是吃穿住行。生活的意义,则是活在世界上的价值,若能对众生、对社会起一点作用,那你活着就有了意义。

  4、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寂天菩萨用了一个孩童的比喻,说明世间人名声遭损时非常痛苦,但在智者的眼中,这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比喻是怎么讲的呢?譬如孩童在玩耍时,用沙子堆成一些房屋,他们执为真正的房屋,如果沙屋倒塌了,孩童就会伤心哭泣。在我们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可是在小孩的心目中,美好的家园已经被毁,一切都彻底完蛋了,所以一直在伤心地哭。

  5、丑二、不应喜之: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此颂是讲对赞叹不应生欢喜心。世人为了荣誉不辞辛苦,假如得到一点赞叹,就非常欢喜。以智慧来观察,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为什么呢?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它没有想赞叹你的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像而已。别人说你很了不起,乍听之下可能有点高兴,暗想“我真的很了不起吗?”但用第二个念头来分析,刚才的话犹如空谷声一样,没有什么可欢喜的。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是平息世间八法中平息名声的教言,这方面有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观察方法。胜义谛的观察方法,在本论第九品中会讲。这里是讲以世俗的智慧来观察,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名声。正如刚才所讲,既然赞叹的声音无心,你有什么可快乐的呢?

  别人欢喜不一定非要赞叹你,赞叹你的敌人或者赞叹大自然,如大海、蓝天、白云,这都是可以的。你的发心若真是为了别人快乐,那他们赞叹其他东西的诗词你听到后,也应该感到特别高兴。但事实并非如此,别人赞叹你,你就喜形于色,讥毁你,你马上怒目相向,产生不乐意的情绪,这怎么是为了别人快乐呢?

  再者,你和别人是两个相续,别人的快乐,只属于他一个人,你相续中一分也得不到。在《量理宝藏论》第一品中说,自己面前显现的,唯一是自己的对境,而不是他人的对境,将分开的东西执为一体不合理。例如一个人叫天授,一个人叫慈氏,慈氏的心中极为快乐,天授能得到多少呢?除了自己去随喜以外,丝毫也得不到,相续完全不同之故。既然如此,你喜欢赞叹并不是为了别人快乐,而是认为自己得到了一种认可,对称誉生起实执心,其实这都是分别念在作怪。因此,陈那论师在《文殊赞》中说:“妄念大无明,令堕轮回海。离此大妄念,汝恒得涅槃。”

  因此,大家拥有名声时,不要过于贪执傲慢,失去时也不要过于痛苦悲伤,应以平淡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尽己所能地利益众生,假如你有一些胜义的境界,经常安住其中,这就是生活的意义。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6笔记

  1、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有些人觉得没有利养实在不行。这种想法非常颠倒,你即生中得不到利养,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乞丐等可怜众生,反以吝啬心抢夺别人的财产、摧毁别人的生命,以这样恶业的果报,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来讲,你要有惭愧之心,觉得前世没有积福,所以即生处处遇到违缘,别人得到的利养你得不到,这完全跟自己有关,你应该呵斥自己,而不应跟别人竞争攀比:“他为什么有名声财产,我却一无所有?”为了一点点世间利养,自己就生嫉妒烦恼,这有什么意义呢?

  2、癸一、敌人痛苦于己不利: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有些人认为,让关系不好的敌人闷闷不乐、痛苦不堪,自己非常高兴,看到对方遭到痛苦、受到毁谤,心里就十分痛快。他人遭到灾难、受到痛苦,作为大乘佛教徒,千万不能生欢喜心。你在智慧和能力方面比不上人家,就心存嫉妒,希望别人失败倒霉,这是一种小人之心,也是没有水平、没有智慧的表现。

  敌人受到痛苦时,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他遭殃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前世之业在即生中成熟,果报现前了,又何必去随喜他的恶报呢?前面讲过,别人杀了人,你没有参加却在一旁随喜,实际上也有杀人的果报,你同样也有罪过。我很想杀怨敌,虽然没有得逞,相续中却有了恶趣的种子。

  3、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在“极乐法会”的开示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四点要求,这也是上师在大众中的最后一次讲话。这四点要求分别是:一、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二、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三、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的戒律,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四、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4、癸二、愿敌痛苦之心有害: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刚才说你发愿让怨敌痛苦遭灾,不一定能如你所想。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态,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对你来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祸害吗?所以,一旦产生了害他的念头,此时务必要立即忏悔。

  5、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嗔恨的过患:整个轮回喻为延绵不息的江河,渔夫是魔王波旬派来的嗔恨为主的五毒烦恼,五欲妙乐犹如钓鱼所用的诱饵,地狱好比小口大腹的装鱼篓,渔夫钓到鱼之后,便毫不留情地把它扔到油锅里煎炸。

  6、丑一、赞誉无有利乐: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世间上的人非常执著赞美和荣誉,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这些人可谓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而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生嗔也不应理。

  不管从因明、中观哪个角度讲,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名声如果能带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追求名声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你再有名声,最后离开人间时,延长半天的寿命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其实树大招风,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5笔记

  1、丑一、因实现自之愿望故不应生嗔: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当初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面前承诺:“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究竟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成为三界众生的应供之处。”所以凡是有生命的众生,大至梵天帝释以下,小至蚂蚁蚯蚓以上,让他们全部获得快乐,这是每个修行人的愿望,应该有这样一种愿望: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既然如此,现在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你为什么要生嫉妒心呢?作为大乘修行人,你的怨敌发财了、当官了,如果这时候非常随喜,则说明你的境界比较不错;但若心里一直有种说不出来的刺痛,说明你的菩提心还没有得以净化、成熟。

  嫉妒心是菩提心的违品,衡量一个人有没有菩提心,可以看他有没有嫉妒心。嫉妒心的作用,能让自己今生不快乐,来世堕入恶趣中受苦。

  2、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比如,你的亲人本该由你来抚养,按理来说,给予他食物、照顾他生活,完全是你的责任。但如今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财物,有人主动帮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高兴反而嗔怒呢?

  从广义来讲,三界有情都做过自己的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既然口口声声这样念,现在众生获得了一点微薄的利养、微薄的快乐,如果都不能接受,那算不算是大乘的佛教徒?

  3、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别人获得暂时的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证得正等觉的果位呢?整个世间的快乐财富全部积累起来,也无法与正等觉的果位相比,获得无上佛果之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要向其恭敬顶戴。假如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看到他有点财富名声就不乐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无上的大安乐。

  4、丑二、因不加害我故不应生嗔: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5、子二、理当以未得之因而嗔己: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不守已得财,何不自嗔责?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利养、自己得不到,心里就很苦恼,其实这不怪别人,应该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4笔记

  1、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修安忍的痛苦并不那么严重,而且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所受的无义之苦不可计数,现在修安忍的苦行能成办广大利益,遣除众生的一切痛苦,为什么不欣然接受呢?

  作为一个凡夫人,对安乐都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感受修行的痛苦及遭到怨敌的侮辱诽谤。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与地狱的寒热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旁生的役使之苦比起来,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精进修持、无吃无穿,或者遇到了各种怨敌,这些痛苦简直微不足道,为了解除大痛苦而付出小代价,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安忍的痛苦并不是特别可怕。

  2、子一、堪为自乐之因故当取受: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假设有人赞叹你的敌人,从而获得了随喜功德的安乐,那么意识啊,你不应当对此忍受不了,你不是整天都喜欢快乐吗,为什么不赞叹敌人也令自己同样快乐呢?

  他人赞叹你的怨敌,肯定对方有某些方面值得赞叹。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一般人要赞叹别人,必是看上了对方的学问人格、智慧敏锐等功德,产生一种羡慕之心,怀着恭敬去赞叹,双方都会感到快乐愉悦。按理来讲,我们听到后也应去随喜,让自己分享这份难得的快乐。这里的反驳方式,并不是一个人教诫另一个人,而是意识进行自我提醒:“心意啊,别人对你赞叹时,你非常高兴,但听到别人赞叹敌人时,你为什么不接受这种快乐呢?”

  3、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四种特点:第一、“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人享用美酒或不净行等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第二、“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第三、“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第四、“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4、子二、是他乐之因故不应舍弃: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假如说赞叹别人而使他获得快乐,这一点你不能接受,你厌恶他人获得快乐。那么你也不应该给下属等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因为这样的话,他们也会感受快乐。如果怨敌被赞叹的快乐你不愿意,而下属得到薪资的快乐你愿意接受,这是不合理的,二者相同之故。如果这两种快乐你都不愿意,那也不应支付下属酬资,但是这种做法,会毁坏你的今生来世。

  如果苛刻对待下属,不给他们支付工资,他们就会马上罢工,不会无条件地为你发心,此举不仅让你现世中吃到苦头,而且按因果规律,你该给的财物没有给,来世的安乐也将因此而失去。同样,你嫉妒、嗔恨怨敌,不乐意他们获得赞叹,想让他们处于痛苦之中,这种做法也不会超越因果规律,即生中你不会快乐,因嫉妒心而造作各种恶行,来世也会痛苦不堪。

  5、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第一、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第二、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第三、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这就是噶当派、萨迦派以及我们宁玛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缘。

  6、子三、宣说颠倒取舍之理: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当别人赞叹我有功德时,我希望他也得到赞叹随喜的快乐,而当别人称赞我的敌人有功德时,我心里就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到底是功德的本质上有差别,还是你的分别念有问题?

  7、癸二、破嗔令怨敌安乐者: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最初发菩提心时,你是愿一切众生都快乐,现在众生自己获得了快乐,你为什么要生嗔恨心呢?既然发了这样的誓愿,现在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通过不同途径获得快乐,我们理应值得随喜,千万不能有不高兴的心态,否则就是在诸佛菩萨面前打妄语,与当初的誓言背道而驰。

  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83笔记

  1、格鲁派有个护法叫“修单”,这个谁都不能修,也不能念诵!

  原因是什么呢?上师如意宝没有圆寂之前,也在课堂上讲过这个缘起。修单不仅是这一世,它于很多世中,都违背了宁玛派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以上诸位传承上师的誓言,属于魔鬼之列。现在有不少上师,包括格鲁派的个别上师一直信奉它,经常供奉念诵赞颂等,这是国内外许多高僧大德予以制止的。

  从今天听到我的呼吁起,希望不要再供奉了。如果你非要供奉,但从此之后必须退出我们学习大乘论典的聚会,这是特别的规定!我今天再三地要求:凡是学习《入行论》的人,不能念诵供奉修单!

  供奉修单完全违背传承上师及国内外具相善知识的教言,它失毁誓言之后,你若继续修持,什么成就都不会现前,这也是传承上师们的一种印持。不管什么样的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追随传承上师的足迹,因此大家务必要值得重视!

  2、丑三、为断嗔而除贪: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此处作者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若要对治嗔恨烦恼,必须先从根源上着手。

  比如房屋着火了,如果这间屋子实在保不住,为了防止火势蔓延而燃烧周围的房厦,人们会迅速移开草木等易燃物,即使这些东西再贵重,为了抢救其他的房屋,人们也会忍痛割爱,在很快时间内,把这些东西全部拆除舍弃。本来平时对这些财物很执著,但在这种紧要关头,这样做是最明智的。

  3、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同样的道理,由于心所贪执的任何人和事物,是能助长嗔火蔓延的因,别人对此作违缘可使嗔心大发。因此,为防止嗔火焚烧福德的宅室,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抛弃所贪执的一切。

  4、子三、修承受痛苦之安忍: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有些人可能想:“别人对我进行加害,而我却忍辱偷生、不思报仇,或者让我辞亲割爱,远离亲朋好友,抛开一切贪执的对境,那对我来讲非常痛苦,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吧。”

  为此寂天论师劝导说:虽然抛舍亲友、安忍他人的轻贱很痛苦,但这种痛苦与来世地狱的痛苦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若仅以安忍这点痛苦就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吗?打个比方说,有个囚犯被判了死刑,关在牢狱中,恐怖和绝望难以言表,但若以某种方便,对他改判为砍手脚、割耳朵,让他保住性命,此人必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只要有活命的机会,这种酷刑他也会心甘情愿地忍受。现在有些人患了绝症后,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怎么开刀都愿意,截掉一只手也可以,再难看也不要紧,只要能够活下去,医生怎么样都无所谓。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5、以前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上师,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的意境,功德全部圆满,过失无余断除,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有虔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为什么呢?我最初受亲人的欺负,依靠咒力降冰雹杀了很多人,造下了弥天大罪。后来我非常害怕感受地狱的痛苦,于是集中精力修持正法,安忍无量苦行,以此消除了地狱之苦。如今我确实得到一定境界,但不仅是我,你们所有的人,如果也像我这样深信因果,安忍修行之苦,谁都可以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因此,若以小苦抵偿大苦,这是非常划得来的。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按照堪布根霍的解释方法,会遇到两种痛苦:一是修法上的痛苦;另一个,就是离开亲朋好友的痛苦。但这些痛苦是不是特别剧烈呢?并非如此。若能抵消来世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这是非常值得的。历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纵然遇到再难以割舍的对境,自己也能尽量修安忍。

  6、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有些人说:“远离亲朋好友或安忍别人的污辱,还是比较痛苦的。尤其是别人用刺耳的语言骂我,平白无故地打我,我还要向他道歉,那实在是有点难忍。”作者对此回答说:若对这些微不足道的苦害,你都不愿意去忍受,大发嗔恨心,那嗔恨所感的地狱之苦远胜于此,你又怎么去安忍呢?

  7、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因贪执名声财富等欲妙而生嗔恨心,成千上万次堕入恶趣受苦。热地狱中,在铁地上受烧烤的煎熬;寒地狱中,在刺骨寒风中身体裂如莲花;饿鬼和旁生界中,也受着饥饿、役使等各种痛苦。我们饱尝了漫长时日的无量痛苦,如果有一点意义,我们也心甘情愿,但尽管受过如此多的苦难,对自己和他人的今生来世,丝毫利益也没有。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3-7)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6品安忍70-94笔记(5-7)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