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62下-65
第62课下
第十七 六度四摄品
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一、总摄略说;二、广说彼义。
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所有大乘法实地行持归纳起来集于这六度中,所以道的正行仅此而已,摄事、供养、依止、无量心、菩提分法的其他阶段是以实修的名称及行相不同而成了无量法门,因此首先宣说六度法的安立:六度的定数、波罗蜜多各自法相、次第、布施等各自的定义、如何修行波罗蜜多功德的方式、六波罗蜜多内部的分类、一切白法归摄为六度、断除波罗蜜多的违品、波罗蜜多的功德、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之理相互确定,应当了知是以这十种差别来宣讲。
庚二(广说彼义)分十:一、定数;二、法相;三、次第;四、定义;五、修法;六、分类;七、归摄;八、断违品;九、功德;十、互定。
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相应总摄义十种差别中安立“定数”。说明定数的四种原因:
其一、因为成就增上生与决定胜两种功德而说六度:
依靠布施,在流转轮回的生世中受用圆满;依靠持戒,得到天、人所依身体圆满;依靠安忍,使眷属圆满;依靠精进,使业际行持圆满。这四种圆满是增上生。
依靠禅定,感得自相续调柔,恒常压制烦恼,不随它转;依靠智慧,了知总的行持取舍,了知四谛波罗蜜多的违品及对治而不颠倒趋入轮涅之所为,即是决定胜。
所以,这六度不需要再多,如果少了则不能包含,因此数量安立为六。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其二、成办自他二利的缘故,安立为六:
首先就自利而言,菩萨精勤利益众生时,以发放布施饶益他众;以持戒不断他命,不行不予取等不害他众;即使遭受别人加害也不报复,以安忍行饶益。这三者主要是直接利他。
解脱处是指静虑,若心入定则决定见到真实义;能解脱是智慧。所谓“俱基”,指禅定与智慧二者的基础是精进,以精进成办入定与胜观。这三种是行一切自利。
如是成办他利三种与成办自利三种,共安立六度。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再者,菩萨不顾自利而主要行持他利,因此以六度成办他利:
以布施舍予贫穷者所需,能使众生受用不缺乏;以持戒不恼害众生;以安忍对他众损害无有嗔恨并堪忍;以精进行持他利不厌烦;以禅定显示神通神变令众生向往并欢喜;以智慧善说正法,由此成办他利。
而成办他利就是成办最殊胜的自利。唯一勤奋于自利,也不能获得大菩提;而勤于他利,暂时能自然成办自利,究竟获得无上菩提。所以,以六度可任运自成二利。
第63课
不爱诸受用,极敬不厌二,
瑜伽无分别,大乘仅此已。
其三、一切大乘菩萨行归集为六度而定数:
不喜爱、不贪恋五种欲妙任何内外事物的受用,即是无不施舍于他的布施;对戒学极为恭敬而不染细罪;对众生的损害及难行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二者,以安忍完全忍耐众生的一切损恼及种种苦行,以精进对利益众生及长时间极度困难的一切作为不厌倦,以无量精进行持,或者对积累福慧二资粮不厌倦即是安忍与精进,因为以安忍断除违品,以精进行持对治;以禅定一缘安住殊妙瑜伽,以智慧对任何相状均不分别,这两者是寂止与胜观。
可见,所有大乘义归摄起来无不包含在此六度中。
于境不贪道,得彼禁散乱,
不舍众生增,余者净障碍。
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
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其四、就增上三学而言定数为六:
对于五欲妙对境不贪恋之道是布施,即舍施一切;严禁想要得到这种欲求的行境使心散乱之道是不同前者的持戒度,依靠它能严禁而做到不入繁多世间散乱琐事;即使众生作种种邪行及损害也不舍弃之道即是安忍;善法越来越增上之道是精进;最后禅定与智慧是另外净除障碍之道,以禅定净除烦恼障,以智慧主要能净除所知障,或者禅定是压制削减二障的道,智慧是根除二障的道。
如是所说六种道是就三学而言,佛陀真实宣说了刚刚所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安忍三种是增上戒学,不贪布施之道是戒律之因,本体是严禁之道戒律,助伴是不舍众生之道安忍,如果具足这三者,就能真正守戒。最后的禅定与智慧二者说明了二学,禅定是增上定学,智慧是增上慧学。一者指精进,它属于三学的部分,因为五度需要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精进而成就,所以,精勤那些波罗蜜多的精进度属于三学。
如此安立了六度的定数。
辛二、法相:
每一度均具足四种法相,是哪四种呢?
布施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布施,1、断除违品悭吝,即无有悭吝是等起;2、助伴是具足不分别三轮的智慧,因为证悟了人无我与法无我而不缘施者、所施之物与受者的自性;3、布施,能满足受者的一切所愿;4、布施的作用:以布施摄集而相合众生各自的种姓将他们成熟至声闻、缘觉与大乘道中,最终安置于三种果位。
持戒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如布施具四种法相一样,持戒,1、断除戒律的违品破戒;2、助伴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不缘守护之人、戒律、能修它的所为;3、以守戒而对其他众生无有害行,能满足他们的一切所愿;4、以戒使其他众生喜悦而摄集,将他们安置于戒律,成熟至三乘。
安忍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安忍,1、断除违品嗔恨;2、具足不分别能忍、所忍、修安忍三轮的智慧;3、不以怨报怨能满足对方的一切所愿;4、通过安忍安置于三乘来成熟众生有三种。
精进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精进,1、断除违品懈怠;2、具足不分别精进者、精进、修行其三轮的智慧;3、作为众生凡所行事的助伴等利他,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精进将众生成熟于三乘。
禅定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禅定,1、断除违品散乱;2、不缘修者、所修禅定与能修禅定之所为,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以神变神通能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愿;4、通过禅定能成熟众生至三乘。
智慧断违品,具不分别智,
满足诸所愿,成熟有情三。
智慧,1、断除违品我见等邪慧;2、不缘人、智慧、修行,因此具足无分别智慧;3、通过斩断怀疑能满足其他众生的一切所愿;4、以三乘成熟众生有三种。
第64课
辛三、次第:
依前而生后,下劣殊胜故,
粗大细微故,如此说次第。
(安立六度先后次第)有三种原因:1、依靠前前而生后后之次第:如果贪恋种种受用,就不能舍俗受戒,如果不贪恋,就能舍俗受戒,因此先说最初不贪受用的布施是持戒之因。不能安忍秉性恶劣者谩骂等,以严禁恶行能忍受,因此继布施后宣说安忍之因——戒律。不能忍受寒热饥渴等任何损害就不能精进,具安忍者才能发起精进,为此于戒律之后宣说安忍。如果持续精勤善法,就能成就心平等安住的禅定,因此在安忍之后宣说精进。如果具备心平等安住的等持,就会生起真实了知圣谛的智慧,因此继精进之后宣说禅定。如是禅定是因,见谛实义的智慧是果,所以在最后宣说智慧,这是按因果产生的次第而讲解的。
2、前者较后者下劣、后者较前者殊胜的缘故先说下劣后说殊胜:虽然世间中也有发放布施,但三门严禁恶行比它更罕见,因此布施下劣、持戒殊胜。同样,与严禁恶行相比,安忍他者损害更难;虽然已经安忍,但持续精勤善法较它更难;虽然具有不同程度的精进,但心以等持来调柔较它更罕见;虽然心成就了四禅、四无色定等持,但现见谛实义的智慧较它更难更罕见。容易断的是大烦恼,观待它小烦恼难断、断它的功德大,为此从布施至智慧间这般安立次第。
3、因粗大与细微的缘故,先说粗大后说细微:粗大容易趋入,容易行持,细微观待粗大难以趋入,难以行持。布施,国王大臣等至仆人屠夫之间都能不同程度做到,因此容易理解,粗大易行。与之相比,持戒、安忍至智慧之间越来越细微的缘故,从后后较前前体性细微的角度以布施至智慧之间易行易入的粗大及与之相反细微的道理而如此宣说次第。
辛四、定义:
能令离贫穷,获清凉灭嗔,
胜行及持心,了知胜义故。
为何称为布施呢?梵语“达那”,译谓布施,“达”是贫穷之义,“那”是舍离之义。令舍离贫穷就称布施,因为以布施受用使接受者离开今生的贫穷,布施者他世获得永不贫乏的受用而舍离贫穷。
持戒,梵语“尸罗”,“尸”是清凉,“罗”是获得或取受之义。故称获清凉,因为如果具备戒律,则今生不会有贪爱对境之因所导致受到国王惩罚等种种罪过的热恼,后世不会转生恶趣,获得人天安乐,最终获得涅槃安乐的清凉。
安忍,梵语“坚德”,“坚”是灭尽,“德”是能令,能灭尽自相续的嗔恨就立名安忍。
精进,梵语“布雅”,“布”是殊胜或微妙之义,“雅”是行持,行持出世间的微妙善法,所以也称胜行。
禅定,梵语“达雅那”,“达雅那”是受持之义,受持什么?向内受持心所缘,做到不外散乱就是禅定。
智慧,梵语“札嘉”,“札”直译有上等之义,“白玛阿札”——胜义名称的前面部分省去而成为“札”字,“札”是胜义,“嘉”是了知,了知胜义的缘故称为智慧。应当了知,这些讲法,是就术语文字省略、增添的不共讲法之义而言的,梵语直接翻译成藏语,布施等共称的那些也得到这样的释词讲法。
辛五、修法:
若问:布施度至智慧之间如何修行?
是说一切修,依实依作意,
依思依方便,以及依自在。
所有六度一一都有如此修行法:安住或依有实修、依作意修、依思维修、依方便修以及依瑜伽自在修五种差别。它们指什么呢?
1、依实修:所谓“实”,也就是指意义或事物,依于布施等波罗蜜多的意义而修,它分为四种,即依因、依异熟、依愿、依抉择力。其一、依因:由菩萨种姓力的因,不管转生何处虽然别人没有让他做,他也欢喜修行布施等六度,依靠它修行任意一种波罗蜜多。其二、依异熟:先前修行串习波罗蜜多而于他世获得自然行持六度的所依身体。其三、依愿:以“愿我无论转生何处都不贪执受用而发放布施”等以发愿行持六度的威力而修行波罗蜜多。其四、依抉择力:以智慧抉择了知受用不坚固无实质而进行布施等,是由了知波罗蜜多的功德而如理修行。
2、依作意修:作意有四种,其一、信解作意:依照宣说六度的大乘经中所说诚信并信解使波罗蜜多界增长。其二、品味作意:认为以前修行布施等所作善妙,视为功德,回忆以前所做而欢喜。其三、随喜作意:对于十方世界中行持布施等波罗蜜多之举,如自己行持般欢喜并随喜。其四、爱乐作意:心想,祈愿自他未来不管转生何处都能行持波罗蜜多,喜欢行持波罗蜜多。
3、依思维修:有不满足或不厌足思维、广大思维、欢喜思维、利益思维、不染恶劣思维、善妙思维六种。其一、不厌足也有四种,以布施为例,施物不满足:为了利益、成熟一个众生,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布施那一众生,也不会生起“我已经施舍这么多现在可以了”的想法;施身不满足:每一刹那为了一个众生舍施自己恒河沙数的身体,尚且不生起“已经施授这么多身体现在可以了”的心态,修炼不满足之心;时间不满足:为了一个众生这般布施身体与受用,于恒河沙数劫一刹那须臾间也不间断施舍,也不会想“我于这么多劫中布施这么多外内之物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满足的心态;众生不满足:以恒河沙数世界充满七宝及同等数的身体于同等数的劫中布施一个众生,将那一众生安置于无上菩提令其成熟,同样,将两个、三个直至一切众生之间如此安置于无上菩提,虽然他们均已成佛,也不会想“现在可以了”,而生起不厌足之心,这么修炼会生起不满足的意乐。
其二、广大思维:这样的布施等没有一刹那不行持的时候,欲求至菩提果之间不断行持的意乐。
其三、欢喜思维:心想:如是布施等所摄集的众生已经成熟,他们是我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生起欢喜心,并不是饶益对境的众生生欢喜,是将那些众生视为恩重如山而欢喜。
其四、利益思维:菩萨这般饶益众生而不会想我饶益了众生,而会思维“饶益对境的众生利益了我,如果没有饶益对境的众生,我就不能圆满无上菩提的资粮,由利益他们使我获得无上菩提,因此他对我利益颇大”。
其五、不染思维:菩萨以布施等这般利他,但不希求回报与善趣异熟果而为利众生这样行持,不贪自利。
其六、善妙思维:菩萨如此作广大布施等,不愿意独自享受其果,而将那善根为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普皆回向。如布施的六种思维一样类推持戒至智慧之间:在三千大千世界遍满火又恒常缺乏火的对治水等安乐资具的地方,并不仅仅自己的一个身体受苦而是等同恒河沙数的身体受苦,于不是百、千等可数的有量劫时间而是等同恒河沙数劫的时间量里,不是以一种威仪而是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从行持一刹那的戒至最终无上菩提佛果的戒蕴完全圆满,也不会思维戒蕴已圆满可以了。智慧也如此类推,不满足思维与广大思维等按照上面共同解说一样。
4、依方便修:虽然对行持任何波罗蜜多都从不缘它们三轮的角度宣说三种方便,但实际上就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以此能成就并清净一切作意与佛陀之一切法,为此称方便。
5、依自在修:三清净地获得自在时,无勤任运行持波罗蜜多,依靠它至佛地证得身语意圆满而任运行持六度利益有情。它有身自在、行自在、说法自在三种自在,第一身自在是指法身报身二身,第二行自在是指化身,第三是指语说法自在。
第65课
辛六、分类:
波罗蜜多内部分类虽有无量,但归纳起来分,一一波罗蜜多都有自性等六种,每一波罗蜜多以两颂说明:
能舍一切事,依于根本心,
圆满身受用,摄二能圆满,
彼亦具无吝,法财无畏施,
遍知施如是,智者真实行。
布施度的详细分析,1、布施的自性或本体:是对功德田、饶益田与痛苦田,能施舍内外一切事物。2、因或依处是依靠思维不贪等三种根本善心。3、果:获得圆满的身体与受用。4、作用:饶益他众,自己于来世得大受用,因此摄持自他二者,并以财施与法施能圆满福慧资粮。5、具足:即布施也无别具足无悭吝。6、分类:有三种,不误传讲经典句义的法布施、施舍内外事物的财布施与救离国王、盗贼、水火等怖畏的无畏施。如此完全了知布施的本体及因等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菩萨能真实行持。
六支寂意摄,善趣赐安住,
所依灭无畏,具足福德资,
表示法性得,安住戒者具,
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
持戒:1、本体:具足六支,安住具戒、仪轨完整、行境圆满、以别解脱戒严禁、连极细微罪也视为畏惧、真实受学戒条,换言之,第一指真实护戒;第二指法衣等依教而行,不为圣士所谴责;第三指断除趋入妓院、屠场、酒肆等非行境的五处;第四是就出离戒而言;第五做到不染微过;第六圆满学修所有戒条。2、因是以寂灭出离的意乐所摄持。3、果:能得善趣,无有悔心而通过现法乐触能赐予成就住心等持。4、作用:有三种,犹如大地是一切庄稼的依处一样戒律成为一切善法的依处;能灭除烦恼的酷热;今生无有罪与怨恨等畏惧,来世无有三恶趣的畏惧。5、具足:具足三门安住善法的福德资粮。6、得法或分类:以启白羯磨于亲教师、规范师前受别解脱戒,是表示假立戒;禅定戒与无漏戒是法性得戒,这是安住戒律的行者才具有而别人没有。完全了知戒律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堪害耐苦知,悲悯依法故,
真说五功德,彼能行二利,
具诸难行首,承许彼三种,
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
安忍:1、本体:堪受害忍、耐受苦忍与不畏深法义的谛察法忍的自性。2、因:悲悯众生而不被损害所恼或所乱,依靠守戒与闻法的缘故,生起其余两种安忍。3、果:真实解说有五种功德:无有斗争,少有怀恨;亲友众多,少有离间;今世身心安乐;于欢喜中死去;死后转生善趣。4、作用:安忍能使自己安乐,不给他人带来痛苦,因此能行自他二利。5、具足:具足所有难行之中居于首位的功德。6、分类:前面讲本体时承许它有三种分类。完全了知安忍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真实喜善法,依信及欲乐,
念等功德增,烦恼之对治,
具无贪等德,彼等有七种,
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
精进:1、本体:真实喜乐善法。2、因:依靠对善法有信解与信心及有欲乐修行它。3、果:能使正念等一切功德越来越增上。4、作用:作为烦恼的对治。5、具足:具足无贪等清净的功德。6、精进分类有七种,以对境分有精进三学的三种,以本体分有身精进与心精进两种,以加行分有恭敬加行精进与恒常加行精进两种。或者,也有其他分门别类:产生增上戒学身精进五门从属的五种心所精进,产生意增上定学与增上慧学意识从属的两种精进,即是心精进,也宣说了七种。完全了知精进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心于内安住,依正念精进,
能生诸安乐,驾驭神通住,
位居白法首,彼等具彼三,
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
禅定:1、本体:心不散于外境而一缘安住于内。2、因:依于念念不忘所缘的正念及持续修行的精进。3、果:能生起身心轻安之乐及远离欲界苦转生上界色界之乐。4、作用:自在驾驭神境通等神通,自在驾驭天住、梵住、圣住,天住是指四禅及四无色定;梵住是指四无量;三解脱门等为圣住。5、具足:具足位居白法首位的功德,依靠获得心自在而成就殊胜功德,堪为解脱与解脱智的所依。6、基之得法:修禅的那些行者具有而其他人无有,它有三种分类,以对治支而分为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三种,如前所说。以功德支而分为二禅以下具喜、三禅具乐、四禅以上具舍三种。完全了知禅定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正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
解脱诸染污,善说续慧命,
一切法之最,彼等具彼三,
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
智慧,1、本体:无倒真实辨别如所有与尽所有的一切所知。2、见谛实义的这种智慧之因:是依靠等持。3、果:能解脱一切染污法,因为世间智慧能暂时压制烦恼,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能断除烦恼障随眠,证悟二无我的大乘智慧能断除二障随眠。4、作用:虽然依靠了知世间经商务农等生计的智慧能暂时维持生命,但比它超胜,深广法住世能使善根之命不断,成就究竟大菩提恒常果位,因此延续微妙慧命并为他众善加宣说,能成办善法之命。5、具足:具足堪为诸法之最殊胜器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如《般若经》中说:“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波罗蜜多之最、之首,超胜。”6、基之得法:具智慧的那些行者才有而他者无有,智慧得法分类:此处就智慧为主而言,它有胜法位以下世间人的智慧、小出世间声闻、缘觉的智慧及大出世间圣者菩萨的智慧三种。完全了知智慧这样的道理后,智者能真实行持。
来源:明光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