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如意宝藏

《如意宝藏》2008讲记摘要笔记

创建日期:2021-09-29

  《如意宝藏》2008讲记摘要笔记

  1、入手:有相定+无相定

  有相定=境+根+识=融合一致

  无相定=迷惑无相定+清明无相定=(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了知+觉受+证悟)

  有相定→→无相定之善巧运用=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持风

  2、止观交修

  初学者,由于不能执受本体的缘故,在念诵和观想时必须得起心动念,把念诵观想和安住分开来修。安住的时候安住,念诵的时候念诵,必须要把止观分开来修——止观交修。如剖析调伏妄念般的,平静的时候安住,心在散乱与昏沉的时候开始观想,长时间如是交修,最终达到一如——止中有观,观中有止。

  这并不是口中所言,完全做到这一点时,称之为胜观。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必须得止观交修,有止有观。若能做到这一点,由于止观交修的缘故,我们的禅定绝不会完全堕入安住分中形成世间禅定。即便临时禅定有些偏重于安住分,但由于观想的缘故,可以把明了提出来。明了达到一定,与空性圆融一起时,它就是胜观,此外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见解。

  3、见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层次后,在修学上师瑜伽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时一边念诵一边安住,此时的念诵就不需要像初始般起心动念。惠能大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时真心当中也能念诵,因为妙力起现一切之相均成本体之庄严。也就是说,具有见解者,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观想皈依境时不需要起心动念。

  4、有相定→→无相定

  华智仁波切曰:“心在散乱时期印证见解也不可了悟,首先要澄清粗大之妄念,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入手。”在修学上师瑜伽,以外相上师相应法来成办内相和密相上师瑜伽时,也要从有相定和无相定入手。

  在这两者之上需要安住多长的时间,是否需要按照这种禅定来成办更高的见解,有相定修到何时就可以修无相定呢?就根据你的见量来定夺。比如你已经获得无相定,前面的有相定已成为你的方便,就不需要再刻意靠有相定成办无相定了;见解已达到相似胜观的时候,前面的这两种已经过,就根据平常禅定的状态来定。若不需要,就仅仅站在粗直视调伏妄念的立场中调顺烦恼而成办见解即可。总之,这些没有什么特定的,根据你个人的见解来定夺。

  在修学上师瑜伽时,根据你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见解仍停顿在有相定上,必须从有相定开始;见解已达到无相定时,就从无相定入手。但要记住,无相定可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

  5、有相定=境+根+识=融合一致

  内心当中起现的境为“境”。

  根是意识之根——意根

  心是心里想着这个境的“心”

  虽然有相定是成办一切等持之起发点或基础,若达到圆满之有相定,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它也是一门很殊胜的见地,所以绝不能轻视。所谓的有相定是一种定,并不是心里想出来就称之为有相定,这需要长时间去培养。

  6、有相定之所缘

  6、1修成熟口诀法所缘的对境为五方佛的标志;

  6、2南传佛教修学四念处,初次以“呼吸”作为所缘的对境;

  6、3净土法门在一心不乱时,口里念诵着阿弥陀佛的佛号,所缘在佛号上或阿弥陀佛相之上;

  6、4修上师瑜伽时,把上师观想在对面,专注在上师的皈依境上,把心安住下来。

  6、5为了快速成办无相定,你把心安住在空性之中,空性就是你所缘的境,与所缘上师的皈依境没有丝毫之区别。前者是安住在空性上,空性是你所缘的对境,后者把上师作为你所缘的对境。

  6、6若是把心安住在明空不二中,这是胜观吗?这不是胜观而是有相定,因为明空不二是你所缘的对境。所缘的境为明空不二,在这个见解当中把心安住下来,也称之为有相定。

  6、7修学顿超时,很多人很重视外面的境相,比如眼前看到一个圆空光、金刚链,心所缘着这个境上,当时的禅定称之为有相定。

  6、8平常看见一个光的时候,专注在光上面而修行,这个光就是你所缘的境

  6、9很多修学禅定的弟子,虽然用优美的词句来描述心的本体,说把心安住在空性当中、明空不二之上,要不听过无上窍决大圆满的一些名词,安住在悲空双运、显空无二、本净和任运无二中等,即便修饰的多么美妙,禅定仍旧在有相定之上。

  以上都称之为有相定,除了所缘的境不同,只是把名字稍许改变而已,原义上并没有区别。目的就是为了境根识融合到一起而修。三者融合到一起,安住在所缘的境中不起任何杂念,称之为有相定。“倘若以心念造作,纵何修持,亦不得其见”。只要站在心念立场之中,都是你所缘的对境,称之为有相定。见解仅仅停顿在有相定上,说白了就是个世间禅定。

  7、无相定=迷惑无相定+清明无相定=(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了知+觉受+证悟)

  7、1迷惑无相定:于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上师等境相。=第八识阿赖耶识+前五根识

  前面所缘着上师的境,逐渐开始五根没有起作用,在无念的状态当中叫迷惑无相定

  五根还没有遮止,也不知道前面所具有的一切景象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叫前五根识,也叫迷惑无相定。

  7、2清明无相定:在没有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中,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当下清明而安住为清明无相定。

  8、第八识阿赖耶识=第八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闷绝酣睡

  “如眼不见景象,耳不闻声音”,已经遮止五根,五根已经不起作用了,完全没有五根一般。此时就在一个无念的状态当中安住。当时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一看时间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去的,连自己也没有感受,这种境界称之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它与真正的禅定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要记住,若遮止五根,安住在一种无念状态当中的一切修学都称之为第八识,也叫作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和识无边处。

  当然当时在这种无念状态当中,也不是单纯完全在什么都没有虚空状态般的,针对他自己的本义来说也具备稍许之明了,但这个明了能否感受,就根据这个人对禅定的认识来树立。

  比如说一个往昔没有认识过这样的禅定,没有感受过这样的禅定,他的禅定并不是很深的人,他就无法感受到第八识状态到底是什么一种境界,只能后面在第六识状态当中去推测第八识状态,是一种闷绝酣睡状态般的。比如昨晚上睡觉,今早一醒来天已经亮了,这个过程是怎么过来的呢?我们并不知道。因为第八识还没有形成第六识般耽著之前,是无法在第六识当中感受这个境界,所以只有在第六识呈现的时候,回忆到第八识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状态,但到底是什么状态,他也不能感受。当今我等修学禅定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五根已经遮止在无念状态当中,不知道坐了多长时间的这些状态就叫做第八识阿赖耶识,也称之为识无边处和空无边处。

  9、五根识

  逐渐在第八识状态当中,当这种明了更加粗糙的时候,五根就开始起作用了。“或眼前即现景色、耳边听见声音均不知是何”。比如前面有各式各样的景象,从颜色的角度来说,五种颜色都在自己的面前,但是看得见吗?五根已经起作用的缘故看得见到底是哪一种颜色却不知道。耳前也能听得着声音,但是不知道在说什么。比如说小时候小孩子很爱睡懒觉,早上父母让他起来的时候,即便此时已经抬起头,但由于在迷迷惑惑的状态之中,即便父母在那边怎么喊他,不是说完全听不见声音,但还是说“好,好”,甚至连回应都不存在,这种状态称之为五根识。

  五根已经起作用了,但是意识还没有产生耽著之前,它与真正的禅定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与我们所谓的视而不见之觉受——眼睛又能看得见,但又不去执著他的这个觉受,有天地之悬隔,不要把这两者搅杂在一起,因为前五根识与视而不见之觉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五根识和觉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境界。若要是停顿在前者之上,也称之为迷惑无相定。

  比如禅定修到一定的时候,眼前一切景象看得很清楚,但是眼神已经入定也好,定在一个地方的时间越长,眼睛就开始迷惑了。此时看不见外面的景象,也不是说完全看不见,但前面仍旧有一种境,要不是白色的光、蓝色的光、灰色的光等等,就在这种境上打坐,但到底是什么呢?你自己也没有去分别,也没有遍知,这种状态称之为前五根识。

  10、五根识与视而不见之觉性两者之区别

  对眼前看见景象,

  若说知道“这是红的、黄的、白的”→→形成第六识,因为已经形成意识了;说有,与第六识有什么区别?

  若说不知道→→形成前五根识,不是遍知;说没有,那与前五识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视而不见之觉性,应该既不是前五识,又不是第六识状态当中,而是要赤裸出一种清明之见解出来

  当然仅仅站在意念造作之上,你怎么去辨别,永久辩证不了这个见解,因为他是修出来的,要配合自己的修行去修。

  11、明空不二之见解

  心里所缘着上师的境时,也有一种不了义的明空不二之见解。虽然此时安住过程当中见解不了义,但总之也具备有境心无二、明空不二之见解。

  比如看到这本书,哪以外是书,哪以内是你的心呢?

  比如想到一朵花,哪以外是花?哪以内是想花的心呢?境心是不能分开的。

  在观皈依境时,哪以外是皈依境,哪以内是你的心呢?

  12、调伏迷惑无相定=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持风=善巧运用

  若具备这样的迷惑无相定显现,如何调伏呢?用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若没有达到修学觅心法的境界之前,主要以剖析调伏妄念为主,也可以以持风来调伏。

  在剖析调伏妄念,首先澄清粗大之妄念,有相定和无相定以剖析调伏妄念逐渐成办见解之时,此时的见解也是偏重于安住分,要不是前五识,要不是第八识状态之中,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并没有把这种安住分当作了义之禅定来树立,所以当时还要依靠剖析调伏妄念的方式,在安住分当中赤裸出清净分出来。初次开始修学禅定的时候,多数偏重于安住分当中树立第八识和第五识,这是很正常不过的,我们只能站在这么一个立场之中成办更高的见解。

  剖析调伏妄念就是一边观想一边修持。在安住期间,若有粗大妄念或昏沉侵犯内心时,又开始提起精神观想皈依境和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稍许平静的时候,又把心安住在从有相定开始,逐渐成办无相定的过程当中。你的见解当下已经达到如同华智仁波切所言般“直视瞬间融空性”,不需要前面有相定的过程,直接进入无相定的话,当然是最好不过。

  粗直视调伏妄念,若妄念和昏沉太重侵犯心相续时,用觅心法去观想。有时候妄念昏沉也不是很重,或者感觉到身体很劳累,就靠持风。

  我们今天早上在印证见解时,用“啪”字来断绝对乐、明、无念三种觉受贪执之皮壳。但由于环境条件不允许的缘故,应该以持风来调伏。昏沉和掉举力量不是很强大时,靠持风来调伏。这样一来业风逐渐会停顿在心宝觉性之中,妄念就不会那么炽盛,对赤裸见解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修学过程中,即便是迷惑无相定,还是各种觉受,对它产生贪执的时候,要断绝这个皮壳,最重要的是按照持风来调伏,对见解赤裸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无论是修学顿超还是直断,都要这样去修。

  剖析调伏妄念,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及持风等都称之为善巧运用。何时需要这种,何时需要那种,就根据此时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

  无论是初修者,两者分开来实修;还是见解已达到一定的层次,一边安住一边念诵心咒,剖析、直视和安住都可以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的同时修持禅定,即便分开,还是合一,都适合在念诵莲花生大师心咒之上。

  13、清明无相定:

  在没有遮止一切外境,无有所缘中,清明而安住。五根并没有遮止,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着当下清明而安住为清明无相定。这是清明无相定见解之粗糙之印证,印证的胜观叫粗糙诠释,讲得并不是细致。

  比如你们平常修学禅定的时候只能了解这么高的层次,那说明你对胜观的理解还并不细致,仍然搅杂着意识。能否再细致传讲,但我们今天所印证的是外相上师相应法。今天早上在印证《三句精要》的时候已经印证得很详细。作为初行者,在成办禅定的时大概知道这么一个境界,已经不错了。

  14、往昔华智仁波切对喇嘛龙多说:“你不是说平常不会安住,不懂胜观之见解吗?这没有什么不懂,今天我给你做印证。”到了傍晚,华智仁波切把喇嘛龙多带到佐钦寺旁边的一个草滩上,让他躺在地上看天上的星星,听寺庙里的狗叫声。此时华智仁波切说:“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既没有遮止五根,眼前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也没有遮止耳根,能听见寺院狗叫声。既能看得见又不需起分别心、又能听得见也不需要起分别心,在听得见和看得见当下与空性分不开状态中安住,这就称之为胜观。”

  15、清明无相定=了知+觉受+证悟

  “如《般若心经》中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不仅仅是眼前看得见的景,耳前听得着的,五根所呈现的一切万物,当下与自心,与空性融合到一起的时候,称之为清明无相定,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阶段。

  清明无相定是依靠有相定而逐渐成办而达到的一种境界,不是心里想出来的。

  16、所谓的无相定是依修而得之境界,并不是心里想出来就能形成无相定,至于下面的相似胜观和真实胜观,就更不用所言了。在成熟灌顶的立场中,喻光明和真实光明之境界,靠意念造作是永久不得的,无论怎么去做都得不到这样的境界。

  连无相定也是依修而得之境界,至于下面更高的见量,当然不是依靠意念造作而得的。这告诫我们以后修学过程当中,应该要多修学为妙。若不修行的话,所谓的禅定永久站在意念造作之中,即便修学多少年也是有相定。

  17、胜观

  止中有观,观中有止,这并不是口中所言,完全做到这一点时,称之为胜观。

  由于止观交修的缘故,即便临时禅定有些偏重于安住分,但由于观想的缘故,可以把明了提出来。明了达到一定,与空性圆融一起时,它就是胜观。

  当你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既没有遮止五根,眼前能看得见天上的星星;也没有遮止耳根,能听见寺院狗叫声。既能看得见又不需起分别心、又能听得见也不需要起分别心,在听得见和看得见当下与空性分不开状态中安住,这就称之为胜观。

上一篇:《如意宝藏》附录+跋笔记

下一篇:《四精要文》前言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