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70-72

创建日期:2022-12-10

  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70-72

  第70课

  癸三、以赞叹布施功德为例宣说:

  菩萨之布施,为一众生乐,

  累劫受害喜,何况实反之。

  菩萨的布施,为了一个众生的安乐尚且也能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自己于累劫中遭受繁忙、贫穷的痛苦损害,也无有心不欢喜而是极其欢喜,更何况与之相反,以施舍法、财利乐芸芸众生,自己也长久利乐内心欢喜自不必说,这是因为慈悲众生。

  众生为求财,坚稳施众生,

  众为身求财,坚稳百番施。

  众生,为了求所爱之财,因此被寻财、守财所束缚,但坚稳菩萨所爱之物也能施舍给众生,自己不受束缚,即是无贪的功德。众生,为了身体性命求财而寻财积财,坚稳菩萨成百上千次施舍他众(身体性命)。

  施身尚心乐,轻物何须说,

  彼喜出世间,是为最无上。

  何时,施舍自己的生身性命尚且也不痛苦而是内心快乐,那么当时观待身体轻易施舍菲薄的身外之物布施无有疲厌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无厌的功德。如是舍施身命不疲厌,极欢喜,就是菩萨超越一切世间行境的功德所在。菩萨以施舍身体最为欢喜,是出世间声闻、缘觉圣者中至高无上的,因为菩萨的这种欢喜,声闻、缘觉圣者也不具有。菩萨乐于这种施舍,不间断布施不仅永无厌烦,而且最为欢喜。

  具慧施一切,求者喜而喜,

  乞者得所乞,欢喜非如是。

  具慧者以布施身体受用一切,使追求那些的众生得到这样的布施而欢喜,见到有利于他,菩萨自己也会欢喜。乞讨者从菩萨那里得到所乞要的一切而并非如是欢喜,菩萨对他是这般慈爱。

  具慧施无财,思自具财富,

  乞者圆受用,不思自富有。

  具大智慧者菩萨即使因为自己施舍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在当时自己无有财产,也想到自己的财产做成了布施的宝藏,思维自己具有财富。乞者从菩萨那里得到的广大受用成了圆满一切的主人,可他并不是像菩萨的想法一样觉得自己富有,仍旧对财有吝啬,处于悭吝的心态中。这是非常珍惜布施之果的功德。

  具慧施如理,满愿思大益,

  乞者得多财,不感施者恩。

  如享路边果,有情受广财,

  无虑自受用,乐施唯菩萨。

  具慧者,恭敬意乐圆满、无有慢心的善妙布施,如理满足希求身财者各自的愿望,对于这种对境众生,菩萨思维“这是我圆满波罗蜜多获得无上菩提的助伴,他对我利益颇大”。而乞讨者得到极其丰富的财产,不会想到“这位施者给予了这一切”,不以获得之因而感恩,就像人们从众生行路途中有果实的大树上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地随意受用树果一样,有情无所顾虑地自我取受菩萨的广大财物,认为“此人也是无所不施”,自己无有顾虑随心所欲任意享用。执有财物则不欢喜而以施舍为乐、受用无尽者,唯有菩萨,除此之外谁也不具备这一点。后面这两颂是决定的功德。

  以慈悲利他的布施差别为例,持戒等其余波罗蜜多也与此同理。由此可知,菩萨以大悲心主要利他。

  癸四、别说精进度功德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子一、略说:

  首因作用别,相别所依别,

  四违对治别,知精进佛说。

  精进,以所有波罗蜜多中位居于首、其原因、作用差别、相差别、所依差别及四违缘之对治差别来了知精进,这是一切如来所宣说的。

  子二、广说:

  善资精进胜,依彼随得彼,

  精进胜乐住,成就世出世。

  1、所有福德善法资粮中精进为最。

  2、其原因:为何精进是最殊胜的呢?依靠这种精进,能随得那些善法资粮,所以,没有精进,就不会获得任何白法或善法资粮。资粮有多大多小,全凭精进大小而得到。

  若问:禅定与智慧能摧毁烦恼,它们不是最殊胜的吗?

  虽然是,但如果没有发起精进,定慧不会产生。为此,从“一切善法的因就是精进”这一角度而言,精进为最。

  3、作用差别:精进一经发起,即刻能成就殊胜的现法乐住。平凡的世间人也是为治病、除贫等而想方设法,即生可见它的果,那勤于止观,即生会获得现法禅定与胜观的功德。依靠精进,今生与来世可成就属于出世间、世间的一切功德。

  第71课

  精进得世愿,精进净成上,

  精进离坏聚,精进证大觉。

  以行世间十善的精进获得世间享用所欲求的悦意人天乐果;以精进四禅、四无色等持,不是永久性清净下面欲界的烦恼而是得以转生到成为上等的四禅天、四无色处;以精进修四谛、缘起义,超离坏聚见而获得声闻、缘觉的涅槃解脱;依靠对大乘法发起精进,成就大菩提佛果。

  减增之精进,解脱断违品,

  入真如转依,大义许别词。

  4、行相差别:此外,具四正断的精进,使已生恶寂灭、未生恶令不生,能减罪过,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的精进,是资粮道;具五根的精进,是解脱的根本,因为是对解脱起根本性作用的精进;五力精进是另外断除违品的精进;觉支阶段趋入真如的精进与八圣道阶段正勤圣道作为转依的因;勤于六度万行的精进,称为得佛果大义的精进,超胜声闻、缘觉的精进,因此承许别有释词大义为差别。

  初善如理行,不怯及不退,

  不满之精进,诸相佛尽宣。

  此外,最初意乐善的精进是恭敬加行精进,之后履行立誓如理行持善法的精进是恒常加行精进,这是从本体方面分的两种;不怯懦于修行广大道果的精进与不以违品退却的精进,不满足对治的精进,总之,有关精进的所有种种差别相,佛陀完全宣说了。

  依勤三乘士,意慧具弱广,

  下中上精进,承许小大义。

  5、所依差别:依于精勤三乘道的声闻、缘觉、菩萨行人,意乐、智慧依次是极微弱、中等与极广大。为此,下、中、上三种精进的分类也是另外从所依而分。这三者中前两种仅是为自利而行,因此承许是小义精进;后者是行持自他二利,因此承许是大义精进。

  精进财不败,精进惑不败,

  精进厌不败,精进得不败。

  6、以四违缘之对治而分:宣说依靠精进能断除失去受用的违缘、以烦恼中断、以厌烦作障与功德得而复失的四种违品:精进者不会被受用所败,因为行持其因;精进者不被烦恼所败,因为生起它的对治;精进者不被厌倦布施等加行所败,因为具足不满精进;精进者不被所得功德法所败,因为至佛地间以精进力成就。

  辛十、互定:

  互摄类别故,法性故因故,

  六度一切时,决定当了知。

  一个波罗蜜多中也包含其余波罗蜜多,因此相互确定:布施等虽然从各自的反体而言不同,但一个本体中也齐全其余一切度,因此相互摄集;一者也分为六类;以法性来讲,若有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则其余一切也如应具有;布施等作为其他波罗蜜多之缘由或因,由此应当了知,从理由四个方面,六度一切时处相互决定。

  若问:彼此是如何相互摄集的呢?布施也是断除悭吝、行持施舍;具足饶益有情戒;布施时安忍邪行,堪忍施舍受用是安忍的部分;乐于施舍,恒常精勤是精进;从一缘趋入、不随违品散乱所转的角度为禅定;精通清净不清净等布施法的法相,即是智慧。或者,以获得虚空藏等持而布施是禅定,由它所摄持做法布施是智慧。此外,菩萨的布施度,是以无分别智慧摄持,具足证悟真如的智慧,其余波罗蜜多也当如此了知。

  戒律也是,摄集善法戒中包含一切波罗蜜多,它能成办一切,为利他而守戒,实际也是布施;具戒律的缘故自然也是安忍他害;具戒本身就自然具足勤勉它的精进;专注一心缘于戒律,就是禅定的部分;通达堕罪与非堕等戒律之理是尽所有智,不缘戒律三轮是证悟如所有的智慧。

  为利他而安忍,以安忍而利他,安忍施舍也具足布施;安忍本身就是严禁嗔恨恶行戒,也是苦行之首的摄集善法戒;勤于安忍就是精进,行持波罗蜜多时甘受痛苦也包含其余一切;从一心不乱一缘安住的角度是禅定;从思择法、了知安忍修法、证悟无自性的角度也是智慧。

  精进与其他一切波罗蜜多相应而趋入,因此具有一切度的部分。

  修行禅定所为的静虑也包括其余一切度,从以禅定利他的角度是布施;获得禅定戒是戒律;不为散乱所夺是安忍;恭敬恒常修行禅定,是精进;四神足的观神足是智慧,此外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如前。

  智慧:善巧方便的智慧中包括其余一切波罗蜜多,因为是以智慧来修成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没有它,不会成就。

  分类:布施分为布施之布施等,一一波罗蜜多都可分六种,共三十六种。此理如前文求法品中也已讲解。自己安住六度而将他众安置于六度,是布施;远离悭吝等六种违品,是持戒;堪忍苦行六种是安忍;六种欢喜是精进;于所缘中不散他处六种是禅定;不分别三轮六种是智慧。或者,布施的一个舍心,也具有断除违品、行持对治、欢喜、不散乱、辨别的部分,因此无离具全六度。戒律等也都具足为利他、布施的勇心等。

  所谓“法性故”,开示波罗蜜多的能诠经典法归集于所诠一切波罗蜜多中,也显然讲了所诠波罗蜜多涵盖能诠大乘的一切经典之理。以世俗的法尔涵盖的道理,如大种所造色的一个丸子也具全四大种的因一样,六度中任意一度存在,也具全其余一切度的部分,这是自然的。以胜义无分别智慧摄持时,其余一切波罗蜜多于遍具殊胜的空性中一味,以法性所摄,如《般若摄颂》中以赡部洲千俱胝树木等、影子的比喻宣说了智慧波罗蜜多中平等一味产生的道理。

  所谓“因故”,是指不贪受用,则能守戒,若具戒律,则能安忍他害,若具安忍,则会发起精进,由此能使心平等安住,若平等安住则能见到真正的真实性。而且,如布施一样任意一个波罗蜜多,依靠它必定对成就其余一切波罗蜜多有利,而无有一分不利。

  第72课

  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分五:一、本体;二、定数;三、作用;四、分类;五、功德。

  庚一、本体:

  承许布施同,说彼令行持,

  自随行爱语,利行及同事。

  布施摄事,即承许与前面讲布施度相同,别无其他。如实为他众宣讲六度的共相与自相,即是爱语。令一切众生实行六度,即是同行。自己也随行让他所行持的那一波罗蜜多,为同事。如此说彼、令行持、自随行这三者,分别是指讲爱语、利行及同事后面三种摄事。

  庚二、定数:

  能利之方便,令持及令行,

  如是能随行,当知四摄事。

  第一布施摄事:遣除他众的寒热饥渴等,是能利身体的方便;爱语是遣除不知或邪知或怀疑波罗蜜多法相后,令其无误受持波罗蜜多的方便;利行是令实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如是同事是再三随行波罗蜜多的方便,因为说法者自己若行持彼法,则将他们安置于彼,他们也能策励随行法。因此应当了知,摄集所化众生为眷属令其成熟的方便就是四摄事,不需再多,若少则不能包含。

  庚三、作用:

  初者令成器,第二令信解,

  第三令行持,第四令清净。

  以第一摄事,令众生成为法器,因为以财布施饶益的众生内心喜欢菩萨,而成为听他语言之法器的摄事。以第二爱语,令其信解真实具足波罗蜜多之法。以第三利行,令其行持波罗蜜多之义。以第四同事,令其反复行持波罗蜜多,净化垢染。

  庚四(分类)分二:一、摄为两类;二、分为三类。

  辛一、摄为两类:

  财摄及法摄,所缘之法等,

  是以二种摄,许为四摄事。

  两类是财摄与法摄。法摄有所缘之法等三种,布施是财摄,其他三种是法摄。如此是从二摄的角度,法摄分为三种,承许为四摄事。

  法摄有所缘之法、修行之法与清净之法三种:所缘之法,是指具足六度的佛经等法,因此它依靠爱语来讲;修行之法,是以利行实践;清净之法,以同事能远离波罗蜜多之违品而行持。

  辛二、分为三类:

  当知以相别,分下中上摄,

  多无义有义,一切皆有义。

  应当了知,以行相差别而分,声闻的四摄事是下摄,因为不行他利的缘故;缘觉的摄事超胜声闻,比菩萨下劣,因此是中摄;菩萨的四摄事称为殊胜摄,因为趋入自他二利的缘故,菩萨也安置于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这三种就成了下、中、上摄。

  再者,应当了知,从摄集者的角度来分,安住信解行地的菩萨也能以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是小部分成熟,大多数无义,因为没有见到法的真如、不了知众生的意乐等;一地至七地之间的菩萨以四摄事成熟众生,大多数能成熟,因此有义,但也有少部分不能成熟;住于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以四摄事所摄受、成熟的,是一切众生,无一虚耗,因此一切时处均有义。

  庚五、功德:

  相应摄眷属,真实依此理,

  普成一切利,佛赞妙方便。

  相应摄受眷属的菩萨,真实依靠这种方式,能成办一切众生的所有利益,诸佛赞叹除了他这种善妙方便外再无其他。

  已摄及将摄,现今正摄受,

  如是彼一切,成熟众生道。

  为此,过去佛菩萨以前已经摄受众生,未来佛菩萨也将摄受众生,现今佛菩萨正在摄受众生。他们都是以四摄事摄受,所以,四摄事必定是能成熟一切众生的一道。

  己三、此品总结:

  恒不贪受用,寂禁勤住性,

  不分有境相,依彼摄群生。

  (菩萨)以恒常不贪受用之心进行布施,寂灭由贪等因所生的一切不善业道的持戒,以安忍严禁以嗔恨扰乱自相续,具足精进波罗蜜多,心不外散、向内安住于禅定的本性,以智慧不分别有内在五蕴、对境色等外法及这两者的相状。这样的菩萨自成熟后,依靠四摄事摄受成熟众生。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七六度四摄品释终
      来源:明光mingguang.im

 

上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7六度四摄品66-69

下一篇:哲学-经庄严论18供养依师无量心品73-76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