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9

创建日期:2022-07-10

  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9

  第二十课: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一)讲解《教言宝藏》的原因

  我们在座的所有弟子,无论平常修行如何,可能都在遵照很多导师的教言在做。今天我们讲解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宝藏》,原因何在?就是希望弟子们可以从总体的角度中,知道如何修行。如果修行仅仅是拿着几本念诵集念诵,或者仅仅为了止息妄念而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还是有些不圆满。

  从总体角度来说,当今我们信仰佛教是为了追求解脱。往昔我们不懂的时候,总觉得解脱离自己很遥远。我们理解的解脱,必须要等待死亡以后,方可到达这样的地方,与现前没有多大关系。但这都是对佛法了解、认识不够圆满造成的。实际上,解脱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当前行持的一切善法,都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而成办解脱。一旦内心清净,烦恼消尽,当下即是解脱。所以,修行就是修心。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初次在印度传讲佛法的时候,首先传讲苦谛——轮回过患。若对轮回的痛苦没有很好的认识,很难具足追求涅槃的信念。特别是讲到三恶趣、三善道痛苦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反正我现前已经在人间,生活、工作各方面还不错,因此对轮回过患没有特别的感受。这也直接导致了修行动力不足,懈怠、放逸等显现。

  我们修行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而言,我们当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脱,那么反观自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内心改变了多少?相信在座很多弟子进入佛门已经几年了,从我们初次开始进入佛门乃至今天,无论是身做礼拜、口念诵不同的咒语,还是调伏自己的内心等一系列善行,我们都在做。那么贪嗔痴烦恼减少了多少?三大功德增上了多少?也就是说,在我们行持一切善法的时候,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如果能时时从这个角度去观待,我相信,我们以后的修行永远不会有错谬。否则仅凭身上的一些感觉、眼前呈现的一些境相,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显现有好有坏,都是修行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如果对显现过于执著,可能会成为我们修行的障碍。

  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教言中,对于修行要义有非常圆满的阐述,相信对我们以后的修行,不仅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且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二) 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 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 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自性法界不动无迁变,为利种种有情之事业

  这是讲解上师本来即为佛。自性法界没有动摇,也没有因、缘乃至时间的迁变,是心的本性。在这种不动摇的境界中,为利益一切有情,无勤任运种种事业。比如,在登地以上菩萨前,呈现种种报身之相;在凡夫面前,呈现种种化身之相。如今我们依止的导师,就是真正的佛。无论外相如何呈现,都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

  如今在座的弟子们,根据自己的因缘,平常也在修不同的上师瑜伽和不同的本尊,但要知道,上师和本尊只是呈现的形象不同,本来就是一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在示现涅槃之时,赐予阿难及一切信众如是教言:“末法时代,我呈现不同的善知识之相,来救度你等一切众生。”这也告诫我们,如今世上呈现的所有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本来即为佛。

  认识这些道理,对我们平常修行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修上师瑜伽导修或本尊的时候,皈依境形象观想为导师或本尊,同时必须认识到,导师或本尊的本体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如同大地所有水器中呈现的月影,即便由于水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影子,但都来自空中的一个月亮。如果对此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心中的很多分别心会自然消失,平常修法也不会那么乱。

  【殊胜引导大恩根本师,三门无别恭敬作祈祷。

  我们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时时讲解自己的身口意三门要与上师三金刚获得一如。初次修法期间,恐怕很难做到圆满获得一如,但是尽可能把我们的身口意三门趋向于善,就是与上师三金刚融为一体而作祈祷。

  (三)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一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

  “未来”指成佛。所以从今天直至成佛间,我们时时不能背离善法,时时要与正法相合而行持。

  我们当今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成办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的大事业。很多修行者的修法时间已经很长,现前需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改变?仅凭我们平常修行的感觉判断功德是否增上,还有些不圆满,我们需要从身边做起,切实衡量我们是否从修行中获益,我们的修行是否增上。

  进入佛门之前,由于自我感觉太好、自我太强大的缘故,难免会产生特权意识,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我想左,谁都不能往右;我想上,谁都不能往下。由于我执太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为自他带来很多烦恼。但现前,我们作为追求解脱的修行者已经知道,解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清净心之中。如禅宗惠能大师所说:“一心向善者,西方极乐世界即在眼前。”一旦内心清净,西方极乐世界不需要谁去打造,也不需要谁去规划,自然呈现在清净心面前。当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清净内心而呈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平常与清净心相违的一切,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我们都称之为罪业。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调伏内心、净除罪业,那将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很好的条件。

  平常我无论到什么地方,看一个修行者的修行有没有增上,我很少直接问他的见解已达到什么地步,临时贪嗔痴烦恼有多么稀少,平常修行期间,感觉有多么丰富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临时的显现即便再好,也有可能是一种假相。显现可以分为邪魔加持之相、业风飘动之相和觉性妙力之相等很多种。从呈现的角度,三者没有丝毫之差异,都可能呈现好的显相,如文武坛城,五彩光,或者明觉受等。如果没有见地,即便呈现这些显现,对解脱恐怕起不了什么作用。

  那么,我们通常应该以什么作为修行增上的标准呢?以贪嗔痴烦恼的减少、性格的改善作为标准。比如,往昔自我感很强的人,在产生特权意识的时候,能不能及时对治?自我感是贪嗔痴烦恼沉重的表现,修行,不仅仅观待口中能念诵多少经文,身体能打多长时间的坐,而是时时要做到在烦恼生起的第一时间,调伏自己的内心。若内心没有改变,仅仅把功德树立在行持善法的数量之上,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功德藏》曰:“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其中的含义也是告诉我们,功德以贪嗔痴烦恼的减少、三大功德的增上作为标准,而不在于平常所做善恶的大小。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我所做的一系列善行,对调伏内心起到多大的作用?若内心还是与往昔相同,烦恼还是那么沉重,我们就要反思自己的修行,其中可能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四)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二

  有些人有疑问:“为什么功德要树立在内心?我所依止的导师是功德圆满的成就者,导师给我传讲的法也非常深奥,为什么我这样修行没有功德呢?”

  往昔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有一天早晨,阿底峡尊者显现很不高兴,他的侍者洛钦仁青荣波问阿底峡尊者:“您今天为什么不高兴?”阿底峡尊者说,他早上在光明境界中,观察到印度一位修无上瑜伽部的弟子,由于修行不好的原因,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

  洛钦仁青荣波很不理解,这位弟子依止的导师是印度八十大成就者中数一数二的高僧大德阿底峡尊者,所修之法是密法无上瑜伽部,为什么他的一切修法均变成小乘教法呢?阿底峡尊者说:“一切取决于弟子怎么修行。若修得更不好,依无上瑜伽部堕入三恶趣也有可能性。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此言不虚!”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也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相,则无实义可谈。”我们当前行持的一切善法,若没有形成自心烦恼的对治,仅在表面上做个修法的形象,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现前我们一切修法是仅停留在表象,还是切切实实起到调伏烦恼的作用,反观自己的内心就知道。

  在观察自己贪嗔痴烦恼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有点迷茫,因为在自己情绪很好的时候,贪嗔痴烦恼好像离自己很遥远,这是否能树立为修行功德?要记住,我们树立的烦恼减少,是在任何环境、任何情绪下,贪嗔痴烦恼都比往昔少了很多。通俗而言,就是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善。

  若自己的性格没有丝毫改变,面对逆境之时,烦恼还是如往昔般炽盛,仅仅自我感觉“平常修行还不错”,就需要问问自己:“你有两个心吗?通过修行,一个心已经开始趋向涅槃,但另一个心仍旧在轮回之中。”若我们真有两个心,可以这么树立;若不是,那充分说明,你所谓的一切感觉,只不过是一种假相,实际上你还是与庸俗同道,和凡夫没有丝毫之差异。通过观察生活中自己的表现,就知道自己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多远,我们的修行对调伏贪嗔痴烦恼有没有起到切实之作用。我希望在座的弟子们,在修行中都要做到实实在在、脚踏实地。

  单纯站在今生的角度,修行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生活没有佛法背景,我们的生活真可能像赌博一般——今天即便感觉多好,也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今天可能坐拥千万,明天可能一贫如洗;今天可能高朋满座,明天可能门可罗雀;今天可能是人上人,明天可能是阶下囚……如果没有佛法背景,生活际遇的瞬息万变,决定会带来心境如过山车般的跌宕起伏,压力挑战着脆弱的神经,很多人不堪重负而终日徘徊在崩溃边缘。如果懂得依佛法调伏内心,认清世间一切显现的真相,情绪就不会随外境飘动,生活中举重若轻,荣宠不惊,时时予人快乐,处处与人和谐。所以仅仅从今生的角度,佛法都是必不可少的。

  (五) 现在直至未来一切时 殊胜善法恒时不背离三

  佛法可以为我们的今生带来真实利益,但今生即便我们做得多好,也终究要舍弃这一切,走向无尽的未来。在岁月的长河中,今生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如莲花生大师说:“今生的时间越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则是无量,要想未来不受任何痛苦,现在就要精进修行。”当我们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现世的成败,而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未来,我们才能深刻了知佛法对于我们的真正意义,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才算确立了自己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

  世事如飞花。无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了多大的成就,开创了多大的事业,都要面对世上最恐怖的临终。大限将至,想到自己一生呕心沥血打造的世界,即将拱手让人;想到自己精心呵护的生命,即将如流萤般消逝;想到即将告别熟悉的一切,步入一无所知的未来……种种痛苦、凄凉、恐惧和无助,非常人所能想象。

  很幸运,今天我们还活在世上,还能拿出手机、打开电脑,听闻、阅读导师的教言,但谁都不知道我们什么时候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我们总觉得自己离死亡很遥远,但这些都是业及烦恼沉重的表现。从小到现在,业及烦恼一直在蒙骗我们,让我们深信自己还年轻,身体还健康,死亡还遥远……如果现在还继续被它控制,无视世间无常之显现,我们今生不会有解脱的时候。

  由于历代传承祖师的恩德和加持,如今我们从佛法的角度了解了无常之理,从此必须打破自己的陈规陋习,学习面对现实。无论你生前物质条件多么优越,世间事业多么广大,夫妻感情多么深厚,孙男娣女多么孝顺,当无常降临到身边的时候,一切都结束了。这时能漂向哪里,完全取决于生前所造之业。

  作为修行者,我们应常常审视自己:“我现前在做什么?如果无常当下降临,我内心有多大把握可以主宰自己的未来?”若没有把握,就真的要多抽出一些时间修法。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坚强,好像天不怕地不怕一般,但这些都是自己在骗自己。在无常面前,在死亡面前,我们都是很脆弱的。

  前段时间,有些居士告诉我,他们家的一个亲戚,从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到死亡,仅仅活了八天。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他的死亡主要源于精神压力,简而言之,他是被吓死的。是的,说他人的时候,我们总是很轻松,也很理智,但是反过来问问自己:如果我们身患绝症,真的有把握坚持八天吗?无常面前,我们都很脆弱,所以不要伪装出坚强的外表,自欺欺人。临终能否没有痛苦,未来能否获得解脱,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前的修行,所以平常的修行还需要精进一点、细致一点,尽量做到时时与善法相融。

  从我们当前的修学角度来说,有些弟子正在修加行,意义非常广大。加行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法,如果时间充裕,圆满加行恐怕不算很难。但作为一个在家居士,平常琐事繁多,完全静下身心去修加行,可能没有这样的条件。这时我们可以把其他修法暂时搁置一旁,全力以赴争取早日圆满加行。

  我们还有很多弟子在修上师瑜伽。对很多弟子而言,如历代传承祖师般,每天静心修行上师瑜伽并不现实,但无论工作多忙,每天一座不能间断,一座的时间不少于一个半至两个小时。其外的闲暇时间,我们可以念诵一些心咒、功课等。总之,尽量做到时时不与正法相离。

  (六)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 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一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

  “轮回贤劣”分别指贤之轮回——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和劣之轮回——三恶趣(地狱、饿鬼道和旁生道)。无论我们生长在六道轮回中的哪一道,都没有超越三苦之范畴,犹如火坑,所以应生起出离心。

  三苦指变苦、苦苦和行苦。

  变苦指现在快乐、第二瞬间变成痛苦的事。这种显现在六道轮回中比比皆是。比如,早上家里一切都好,自己心情也非常愉悦,但是下午的时候,由于父母生病、自己生病或孩子生病等,前面的快乐已荡然无存,内心充满痛苦烦恼。这就是变苦。

  苦苦指前面的痛苦还没有消尽,后面的痛苦又接踵而至。三恶趣众生时时受苦苦煎熬,即便是三善道众生,也会感受苦苦。比如,心脏病还没治好,出门又崴了脚,一个痛苦还没消尽,另一个痛苦又产生了,就是苦苦。

  行苦指享受快乐的同时,造作痛苦之因,未来必定受苦。比如,当下我们衣食无忧,生活优裕,感觉挺幸福,但细致想想,这些都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很多很多业。如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说:“我们吃糌粑就如同在吃虫蝇粉末一样。”虽然造业的结果暂时没有呈现,但最终会令自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表面快乐背后隐藏的痛苦之因,称之为行苦。

  苦苦和变苦为苦果,行苦为苦因。总之,轮回中的一切显现,除了痛苦呈现的时间有先后之外,实际上没有离开过痛苦,如同火坑,所以应生起出离心。

  (七) 生于轮回贤劣何地处 未能超越三苦之范畴 犹如火坑应生出离心二

  《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圣者言教》等前行教言中,讲了很多轮回过患方面的教理,相信大家都阅读过,也有一定的理解。今天我们从现实的角度讲解一些轮回过患及其对治法。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我们都希望自己家庭和睦,没有那么多矛盾和烦恼。但反观现实社会,十之八九的家庭存在矛盾和争端,离婚率居高不下。很多家庭即便因为各种原因还在维持,但也是冷战、争吵不断,丝毫体会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和亲情。我们反复强调,导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原因是特权意识,因此,想要自己的生活和谐幸福,必须修法,时时对治自己的特权意识,调伏自己的内心。

  从身体的角度,我们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但现前有些人可能已经患病在身,正在接受治疗;有些人所患的疾病,可能全世界都没有特效药,除了缓解病程,对症治疗,只能听天由命地期盼着能否在死亡之前,研发出治病的良药。当然,在座的大部分弟子可能现前没有患病,但谁也不知道疾病何时会降临到我们身旁。这是从身体的角度讲解过患。

  平常世间人认为,所有一切疾病都是四大不合、阴阳不调导致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缘”。比如,空气污染严重、饮食含有很多化学成分、生活压力太大等,导致身体罹患各式各样的疾病。但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一切都来自于因——正是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才会有这样的外在显现。要解决身体的一切过患,拥有健康的体魄,必须消除它的因,因此,断恶从善才是最好的健身法。从身体过患的角度也提示我们,当今行持善法必不可少。

  从事业的角度,在座所有弟子都是居士,平常都在从事自己的事业。在从事事业期间,我们都希望自己一帆风顺,没有障碍挫折,但现实可能恰恰相反,即便自我感觉多方面条件多么成熟,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左右着自己,不能时时心想事成。世间人把这种无形的力量称之为运气,佛教称之为福报。若没有福报,即便一个人如何努力创造,恐怕也很难实现自己的心愿。这是非常客观的现实。

  往昔有一个乞丐,家里祖祖辈辈都是乞丐。他儿子长大以后想:“我们家不能永远做乞丐啊!我这一生必须改变,我绝不能再当乞丐。”于是开始四处咨询:“我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想做生意,必须有启动资金,但一个乞丐,除了一个破碗什么都没有,怎么去做生意呢?若要去单位上班,必须有一技之长,但他没有文化,也做不了什么,所以也无法打工挣钱。这时一位老人告诉他:“鉴于你目前的实际情况,要想实现自己的心愿,最好的办法可能是静下心来修财神佛。若真正修行圆满,你可以祈请财神佛赐予给你资财,那时一切不都解决了吗?”

  于是从那天开始,乞丐独自一人来到幽静地处,开始精进修财神佛。修到一定时候,真成功啦!财神爷呈现在他面前说:“你需要赐予什么?”乞丐说:“你看,除了我旁边的这个破碗,我一无所有,我当然需要很多很多财富啦!”财神爷告诉他:“由于你宿世没有积累福报的原因,即便我是财神爷,也无法赐予你什么。”这个乞丐修了那么长时间的法,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一点财富,没有改变他的人生。此后,他又开始了乞讨生涯,天天在外面吃百家饭。

  有一天,他和很多乞丐到外面去要饭,回到自己住处的时候,财神爷呈现在他面前说:“我今天已经赐予你悉地。”他想:“今天我和其他乞丐一样,都在外面要到一碗稀饭,除此之外,我没有得到其他什么意外之喜。财神爷赐予给我悉地,是什么悉地呢?”财神爷说:“你的粥里是不是比别人多一块肉?那块肉就是我给你的悉地。由于你宿世没有积累福报,即便我是财神爷,也无法赐予你更多。”从这个公案就能得知,若不积累福报,仅凭我们心里想“这样做、那样做”,是很难实现的。

  怎样才能改变从事事业当中的过患呢?当然还是行持善法,创造福报。所以,无论从生活、身体还是事业方面,要遣除过患,获得快乐、健康和成功,都必须精进修法。

  在座很多都是年轻人。因为有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呵护,所以从小到现在,可能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磨难,也没有感受过生活的痛苦。进入佛门后,听到导师讲解、强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中自然会有疑问:“我为什么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我现前活在世上也挺好——想吃什么,可以吃什么;想穿什么,可以穿什么。”

  往昔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贪恋妻子美貌和世间优裕的物质生活,也生不起追求解脱的心。后来佛陀用神通带难陀到天堂、地狱,在看到天人最终也会因福报消尽而堕入地狱感受极大痛苦时,难陀生起对轮回的出离心,开始追求解脱。这个公案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非常细致的讲解,我以前也多次讲过,大家可以多去阅读。从这个公案可以知道,无论我们现前生于何处,享受着怎样的福报,只要没有获得解脱,永远不会离开三苦。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们要厌离轮回,追求涅槃,但现实生活确实有好的时候。”是的,暂时的感受可能不错,但它背后却隐藏着恶因,恶因一旦成熟,就会感受痛苦。所以,我们要常常思维轮回过患,思维三苦,生起厌离痛苦和痛苦之因的出离心,追求解脱。

  (八)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一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

  由于宿世的因缘,在座弟子今生不仅投生在有佛教的圣地,还对佛法生起信心,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事。正如经文中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十八种珍宝人身,并非人人都能获得。

  有很多虔诚的弟子都希望自己身边的父母亲人都能信仰佛教,但即便自己怎么努力,也无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原因在于何处?若他们往昔没有善因,仅凭你现在的努力,恐怕很难令其进入佛门。

  《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诸多前行教言中讲解,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要具备三个条件:修行六度波罗蜜、持戒和心发善愿。具有这样的因,方可获得暇满人身。因此,获得暇满人身极为难得。如今我们已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就应该忆念无常,精进修行。

  我相信,无论是谁,只要是进入佛门者,没有一个不想精进的。但即便内心有这样的想法,现实中却很难做到。此时该如何令自己精进修法?当然是忆念死无常。这个道理,我们已经说过很多遍。虽然今天我们都在世上,但明天我们是否在世,谁都不知道。由于从小直到现在以及无始以来的习气,时时会把死亡无常搁置一旁。即便知道无常终归会显现,但总觉得现前自己的年龄不是很大,身体也很健康,所以离它还很遥远。但细致想想,这样的理由真的一点都不成立。认真回忆一下就能知道,周围有多少较自己更为年轻之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认定因为自己年轻,所以还不会走?因此,认为自己年轻而不会死的理由并不成立。

  认为自己现在身体健康,没有身患绝症,因此离死亡还很遥远的理由也不成立。因为今天没病,不等于明天也没病。身患绝症的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这个绝症,都是后天产生的。谁又知道自己今天没有这样的绝症,明天是否也一定不会得这样的绝症?

  还要记住的是,夺走生命的不仅仅是绝症,还有很多很多其他恶缘。因车祸造成死亡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肆意品尝各种美食,最终因食物中毒而死亡的情景也不少见。类似这种恶缘比比皆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只要不得绝症,就决定不会走?谁都没有这样的把握。

  以上两点理由都不成立,也充分地说明无常随时都会降临到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觉得自己很坚强,可以抬头挺胸走在大街上,似乎对一切都无所畏惧,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无常面前我们都很脆弱,并且脆弱到极顶。

  前两年我在某地遇到一个年龄偏上的肝癌晚期患者。从他知道自己患上绝症开始,内心的焦虑、孤独和痛苦,旁人是无法感受的。他的家人说,仅仅几天的时间里,他好像老了很多岁。当我为居士们上课时,他就一直坐在我的门口。有一天我对他说:“老人家,你进来,咱们俩聊聊天。”他说:“我不需要进来,我坐在这个地方就可以了。”他的家人说,自从他罹患绝症后,在家时情绪非常急躁,坐立不安,茶饭不思,但坐在我的房间门口时,可能是有一种心理依靠,便不再那么急躁、恐惧。这位老人家也说,他在我门口坐着时,感觉心情稍微平复一些。因此,每天天不亮就会来到我的门口,一直坐到晚上我要休息的时候才离开。

  这些都充分告诫我们,在死亡面前,我们都很脆弱,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坚强。如果今天无常落到自己身上,我们的表现未必会比这个老人家更好。虽然无常何时会来,还是一个未知数,但五十年后,我们都不会活在世上,是特定的事。也就是说,无论现前你如何追求,享受的时间都极其有限,最多五十年后,一切都结束了。

  (九) 佛陀教法如日耀光芒 宿世修诸善法习气力 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二

  作为在家居士,适当的追求必须要做,因为居士还担负着社会和家庭方方面面的责任。但过分追求,就需要好好斟酌一下,未来你是否有时间享受?有些人可能会想,即便自己不能享受,但财富可以留给自己的下一代。但所谓的“不能”意味着临终时,你只有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这个世界,当你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该怎么办?

  我在讲法期间经常讲解一个公案。往昔我在亚青寺讲法期间,每次都看到底下有一个老尼姑拿着张纸,天天都看得伤心地流泪。第一次我以为她可能看到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类似情感方面的言词。但后来她把这张纸递给我说,这是她儿子留给她的遗言。我仔细看了一下,上面写的是他如何留恋世间亲人,不愿离开,但眼看自己死期将近又无能为力,内心充满痛苦等内容。

  我想,如果追求了一辈子,临终也是以这样的状态离开这个世界,即便你的物质条件有多么丰富,权利地位有多高,也决定是一个失败者。有些可能会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一切条件很成熟圆满,不是很好吗?要记住,短时间的成就并不代表你就是胜利者。试问在座的弟子,谁一生中没品尝过过几顿山珍海味,没穿过几件华服美裳?这短暂的幸福我们都享受过,但这就能使我们满足吗?还不能满足,我们追求的是永恒不变的快乐。若仅仅具备短暂的快乐而失去长远的快乐,你决定是一个失败者。所以,真需要多修修法。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一切都结束了。作为父母,虽然现前膝下子女孝顺,彼此依依不舍,但在面对临终时,即便他们把天下最珍贵的礼品送到你面前,恐怕也无法赐予你一点点快乐。作为儿女,即便父母有多么慈祥,在我们要去世的这一瞬间,谁也帮不了我们。所以,真的需要多去想想这些道理。

  无常是客观的定律,总有一天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所谓“总有一天”,是指它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五十年内决定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五十年又有多长?去年的今天直到今年的今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时间,在我们的记忆中感觉有多长?同样,即便我们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恐怕感觉中也是一晃而过。所以,在我们具备这么好的条件时,现在就要精进修法。

  虽然我们经常讲解,“无常”总有一天决定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仅凭我口中的讲解,可能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记得我五六岁时,我的奶妈据说和她女儿斗嘴,也有可能是着魔了,总之她独自跑到生产队拴牛的地方自尽了。那天下午,父亲带我到公社去买了几米长的布,告诉我说这是裹尸体用的。我问父亲,什么叫去世?父亲说,就是她再也不像往昔一般了。我说:“是不是奶妈睡得太沉,你们多摇摇她,多喊喊她的名字,说不定可以醒来?”父亲说,这是不可能的,人死了都这样,无论你怎么做,怎么叫,她都不可能活过来了,因为人已经没了。那天我带着沉重的心情,跟随父亲一起把口袋拿到奶妈去世的地方。当时旁边有很多人围着,但是她身上盖着其他东西,我看不见她的脸,但就看见那个场景,心里也非常沉重。我想,当时不仅是难过奶妈的去世,更执著自己的父母。于是我独自一人跑到后山上,想到自己的父母也终有一天会如同奶妈一般离开这个世界,自己又能为父母做什么?越想越难过,就一直哭了一个下午。

  后来当我在亚青寺禅院闭关修行时,母亲去世了,后来父亲也去世了。我的心中非常痛苦,小时候的担心终于成为了现实。但现前也在想,虽然小时候会想到自己也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但幸亏自己遇到了上师,虽然不能说自己已经有了多高的成就,但已经知道该怎么修法,这是最令自己内心安慰的地方吧。

  总之,我们如是宣讲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在座弟子,今天课上所讲解的一切道理,总有一天决定会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彼时能给自己带来喜悦的,只有生前所行持的善法,因此还是多可怜可怜自己,多修修法。因为当无常降临到身边时,一切都结束了。

  如今电视上有很多家人互相争夺家产的新闻,但即便你名下的家产有多么巨大,五十年内的某天开始,就不再属于你。虽然也有人会说,当自己不在世上的时候,自己会大发善心,把它捐给某某机构等。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大慈善家的行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奇迹,而是没办法的办法。若能带得走,我相信你连一根针都不会放在世上。正是因为带不走,所以只能说一句捐给谁,至于谁能最终享用都与你无关,因为你已经无法再回来享受这一切。这也是告诫我们,平常适当的追求必须具有,但还是多抽出一些时间多修修法,多可怜可怜自己,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像今天一样。

  这就是“精进修行忆念死无常”的内容,时时都要观修。我们今天这么讲解,并不是把驴当做马,把一块石头当金子来说,而是在讲解一个客观定律。无论现前做与不做,它一样在你面前生效,所以,还是多往这方面思考一些。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19课14-20

下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20课10-1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