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59课8-14
八、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一)
【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
“能仁”是如来的意思,“精要密意摄为一”指三藏之妙法摄于一法之中,而这一法就是上师的窍诀。我们作为后代弟子,应当如是了知。
正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堪布昂琼在《前行备忘录》之中曰:“无论你通达多少理论,实修期间仍旧是需要借助上师的教言。”就是指无论通达多少理论,仍旧需要依止上师所传讲的窍诀法。
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疑问:“虽然上师的窍诀已经摄于如来三教之妙法,但自己是否算是得到了上师的窍诀?”在座的弟子都已经得到了。因为不管我们平常使用成熟口诀法的名称还是用窍诀法的名称,或者是上师瑜伽的名称等等,实际上就是在讲解上师的窍诀。
这个窍诀来自于何处?来自于历代传承祖师自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中,以密法殊胜方便修行的一系列经验,也称之为道验。比如一开始如何修学,当见解逐渐增长时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最终可以实证什么样的果位等等,传承祖师将这一系列过程赐予给后一代弟子就叫窍诀法。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次我们讲解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时,首先就会讲解传承法脉清净。因为真正的清净传承并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导师的口传。导师将自己的经验赐予弟子,才是最殊胜的窍诀法。
所以上师在这里讲解“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就是希望所有弟子都能知道,这才是我们现前该做的事。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如今都在遵循上师的教言而行持。若能如理如法地去行持,就与上师所传讲的教言完全符合,就是真正的依教奉行。
我相信在座的所有弟子,平常无论是跟在导师们身边学习一些理论,还是自己跟着光碟听课,或者自己阅读一些法本,总之都在闻思如来三藏之法宝。但无论学到多少理论,最终都要归纳摄受到一法之中,而今天我们依止导师并遵循导师的窍诀而行持,也是同样。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也真的非常幸运。因为从上师所传讲的教言中就能知道,历代传承祖师也是如是修学而成办解脱的。如今我们的修学之路完全遵循导师的教言,是完全正确,没有偏斜的修行道路。若能按照当前的修学方式精勤修学,解脱就在不远处。
九、能仁三藏之妙法精要密意摄为一即是上师之窍诀如是了知诸心子(二)
在修行过程中,善巧运用非常重要。也就是说,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程度的不同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近几年,我也常常会和弟子们说,如今很多修行者,从某种角度来说,非常了不起,因为他们不仅仅通达方便,也认识智慧,更重要的是懂得善巧运用,这对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止息一切妄念,或者用无分别状态等名词来树立某种境界,却不知道解脱之理趣,最多只能达到世间禅定。
我们讲解实修时,会站在运用方便角度中讲解前行之前行两个要点、入座前行三个要点、共同前行四个要点、念诵仪轨依文明观,对治烦恼方便法上的三个阶段以及回向两个步骤等诸多方便,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如是修学对治烦恼,并能做得非常圆满。因为在实修过程中,遵循这样的教言去做到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从认识智慧的角度而言,首先要知道何为寂止,何为胜观。寂止分为有相定和无相定,其中无相定还分为迷惑无相定与清明无相定,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是什么;胜观可以分为不了义和了义,其中的区别在于何处等等,这些都要知道,这就就叫认识智慧。
但光知道这些见解还有些不够,因为妄念起现程度不同,所以调顺烦恼,增长见解的过程,并不会如同我们所期望般,让它一,它就是一;叫它二,它就是二。有可能今天妄念很多而昏沉少;也有可能明天昏沉多但妄念少;或者后天妄念、昏沉都少,感觉很有见解一般;可是大后天不仅没有丝毫之见解,还会一直陷入昏沉与掉举之中……所以,由于妄念起现的程度不一样,此时就需要善巧运用,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不同的方便法。
比如,当昏沉起现时该如何对治;当妄念炽盛时,又该如何调伏;清净时如何安住等等,这一些列方便必须要用得很好。否则就会变成自己今天修行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妄念多少之上。如妄念炽盛时,觉得自己的修行不怎么样;一旦妄念减少一些,就认为自己今天的修行很不错等等。这种时时随顺妄念而飘泊的见解,永远没有立足之地,并不会令我们的内心稳定。因为我们的内心一直被妄念驾驭而无法得到自在,这可不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行为。所以,善巧运用就是让我们能驾驭一切,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人可能理论上懂得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还是会有这样的想法:最近一段时间妄念太多,所以自己无法修行,无法入定。我们前面说过,“若能将妄念转为道用,则妄念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
举个例子。世间禅定可以在六千个大劫及八千个大劫当中于没有丝毫妄念的状态中如如不动地安住,可是当这些细微的妄念越来越积累,并逐渐积累到极顶时,就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无念并不能创造解脱。试想一个大劫的时间有多长?这个地球从空到完全没有之间,称为成住坏空,而每一劫分为二十个小劫,八十个小劫为一个阿僧祇劫。但在这漫长的六千个大劫和八千个大劫当中如如不动处于无念状态之中,最终还是会堕入三恶趣当中。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无念并不能成办解脱。
当然,随着妄念而飘泊是轮回的根本,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若懂得能将妄念转为道用,结果就会不一样。华智仁波切在《三句精要》之中曰:“若能将一切妄念转为道用,则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以及智悲光尊者在《狮吼论》中曰:“其妄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之中,就是真正的妙用见解。”此处就是讲解,从某种角度来说,若能懂得善巧运用,妄念就不一定是一种过失。
相信在座每一位弟子,虽然以前觉得只要已有妄念乃至妄念炽盛,就觉得内心烦乱,但从今天开始,就不会再做如是念想。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解脱不在于妄念有无,而在于是否调伏之。因为解脱,并不是一种无念的状态。如果无念就是解脱的内容,还用得着去修行么?不需要了。
懂得这些道理以后,平常修行过程中,内心就不会因此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烦躁,不再以妄念多寡来判断自己今天的修学好坏与否。因为内心只要在调伏之中,一切都称之为好的修行。相反,不在调伏之中的一切行为,都还是在无明二取范围当中,不能称之为修行。
要记住,对于次第根机来说,修行仍旧处于起心动念之中,是必然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以将修行称之为护持正念。是否称之为修行,就端看自己如何运用妄念。若内心随顺妄念而飘动,妄念当然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但若懂得善加运用,则妄念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辅助。这些道理都要铭记心中。
十、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一)
【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
这是讲解闻思修的功德。我们通常认为,在某位导师座下听法后了知相关的道理称之为闻,思考这些道理就叫思,而将所了解的道理运用到实际行为中就叫修。很多时候,我们会将闻思修三者这样分开理解,但如今作为想要成办解脱的弟子,不能将闻思修三种智慧偏于某一边,而是必须并肩去做。
上师首先讲解“闻则遣除无明障”,即讲解若能如理听闻,则可断除诸多疑惑。我常常告诫很多弟子,不要强迫别人来依止亚青寺的传承。当然,从某种角度而言,你是出于一种善心,希望无常降临时,大家都能了脱生死。但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若是过于强迫,很多人不一定会接受。所以,我们不会强迫让人来听闻解脱教法。
但即便对于能对亚青寺心生敬信者,我们也不会见到他就直接为他讲法,让他修上师瑜伽或者修个本尊等等,而是往往会先让他去阅读一些《普贤上师言教》、《前行备忘录》等教言,多去了解什么叫做密法以及亚青讲法的特点等等。如果能对这些法心生敬信,我就会告诉他应该如何开始次第修行。这样引导的原因是,如果前面的疑惑没有消除,即便让他去修法,这样的修行也决定不会长久,很快就会退转。
我们作为修行人,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修行。因为修行从某种角度而言,似乎是自己给自己树立许多约束,而如果不懂得相关的道理,这些约束似乎就会成为一种强迫,内心也会因此产生很多疑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吃活的生命,不能去做某些事等等。如果不了解其中的道理,就会觉得自己时时被一些道理所捆绑,什么都做不了。即便你看上去没有从事某些行为,但不是出于一种信仰,而是一种强迫,似乎遵守了某种约束,实际内心已经觉得非常痛苦烦恼。相反,如果行为发自内心,无论看上去有多么束缚,你也不会有丝毫烦恼。
前段时间,我为一些信众讲解了三皈依戒、居士戒、菩萨戒、以及密宗的誓言等等,其中就包含很多约束的内容。有人就问:“为什么皈依佛门就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要记住,当你对这件事情不理解时,就会觉得遵守这些约定很烦恼,可是当你对这件事情有一定的认识以后,就不会再有这样的顾虑,而是会觉得这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
因此当这位居士提出他的疑问后,我就问他:“你吸毒么?”他说:“我不吸毒。”
“为什么不吸毒?不是很多人说吸毒后挺好玩的么?”
“吸毒以后不仅对身心不好,而且最终还会丧命。”
确实如此,当你对毒品的过患有了全面的认识以后,后面不去沾染毒品的一系列行为,对你来说就是很轻松的事,而不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强迫自己不去吸毒。相反,如果你不懂得其中的道理,有人告诉你不要去吸毒,你就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别人都在吸毒,自己不能吸?可是当你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件事情不能做的时候,不吸毒就变成一件非常轻松,甚至是让人很喜悦的事。
同样一个道理,虽然佛教里面会讲解很多约束,但如果你对佛法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无论要求你不去做什么事情,你都会觉得是很轻松的要求,也会知道自己必须要这么去遵守约定。可是如果不了知相关的道理,就觉得这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约束,时时都在烦恼之中,内心还会叛逆地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去遵守?”这样一来,犯戒的人就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所谓的“戒”不是发自内心地受,而是别人强迫给他。他在别人面前可能会守持,可是背着别人时,是否会触犯就不得而知了,因为他的受戒并非来自于自己的信仰。所以,平时多去闻思学习一些相关的道理是非常重要的。
十一、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二)
我常常告诉别人,做事不要只随顺自己的意愿,不管行不行都要这么做下去。一意孤行的修行,时间决定不会长久,很快就会退失道心,退失初发心,行为上也不如往昔一般精进。因此平时多去学习闻思一些相关的道理,非常重要。
比如今天是周末,外面春光灿烂,景色怡人,家家户户都在外面踏春烧烤,而在座各位却在这拥挤局促的房间里听法,甚至因为春困的原因,昏沉更加沉重。这时就要想想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否不这样做?
如果对佛法有所认识者,就会知道这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作为希求解脱者,本来就应该天天闻法,如今却因为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平常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从事世间琐事,只有周末才能抽出一丁点的时间闻法。因此能够听到这些解脱妙法,对自己来说,是一见非常喜悦的事。通过闻思,可以逐渐消除自己的诸多疑问,令自己在修行的路途之上更加精进,更有智慧。如此喜悦之事,为什么不多去听闻一些呢?
我们说过,修行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障碍、违缘。这时能否克服一切,完全取决于自己对修行这件事的认识。否则就会变成很多人所说的,平常的修学还可以,但是换一个场景可能就做不好了等等。如果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应付别人,那么你的修学、持戒,就难以守持。不过,从总的角度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弟子都已经做得越来越好。因为大家都已经知道依教奉行的好处,也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而这份认知首先就来自于闻思,因为听闻了诸多教言后能遮止遣除无明之暗,令智慧越来越增上。也就是说,当知道自己什么事情该做,做了以后有什么功德;什么事情不该做,做了以后有什么过失后,就知道如何抉择。所以平常多去听闻一些教理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十二、闻则遣除无明暗思则断内外增益(三)
很多人都自称为修行者,但从他第一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无论哪个方面都看不出来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修行人。因为他天天蹲在家里修行,但修得是正确还是偏邪,谁都不知道。除非他能像惠能大师一般,经由一两句提示就能开悟。因为对于六祖这样的根机者而言,在开悟的瞬间就能圆满所有的智慧,很多方便并不是很需要,也不需要去学习很多的道理。可是,如今这个时代,众生烦恼沉重,能在瞬间成办解脱者极为稀少,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依靠各式各样的方便去成办解脱。
举个例子。很多人都知道,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密法是三乘教法之精要,因此不需要再在这点上分别讲解小乘、大乘和密乘,但如今在亚青寺实际修学密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还要站在各自立场之中去守持相应的见解。比如我们会要求大家的行为符合小乘教法,思想符合大乘教法,见解要符合密宗。这么讲解的原因不是因为密法见解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才如此树立,而是对刚修学密法的修行者而言,在还不能将三乘见解同时圆满证到一法中时,不得不做别别修学,即在行为中,按照小乘教法守持戒律;无论从事任何善行,思想都要符合大乘教法,时时想到是为了天下所有一切众生而行持善法等等。
以上讲解的道理都很重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之下,还是要多去听闻一些相关的教言。我们说过,如今汉地寺院不算少,但很多都成为一种商业化的存在。虽然虔诚的信众进入寺庙,见到庄严的佛像还是会心生净信,但对于初学者而言,仅凭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参透很多道理,还需要自己主动去听闻。
善星比丘在释迦牟尼佛身边时,对佛陀无法生起信心,对教法也生不起信心,最终堕入地狱之中,遭受无量痛苦。他在释迦牟尼佛去地狱救度众生时,抓住佛陀的双足苦苦哀求:“我现前已经无法忍受地狱的痛苦,祈请让我获得解脱”佛陀曰:“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然后为他宣讲了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如今我们想要成办解脱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我也常常告诉身边的弟子,虽然从事上师的事业或者做一些其他的善行能获得无量功德,但想要即生成办解脱,还是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道理。因为佛陀也没有能力让善星比丘在生起净信的当下,不需要通过修法就直接获得解脱,还是要求他从三皈依开始做起。
以上就是讲解闻的功德非常广大,平时要多去听闻一些,了解佛教相关的道理,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这样才能走在修行的正道之上。
“思则断内外增益”就是讲解,平常内心如果有一些疑惑或争议,可以通过思考遣除。也就是说,在听闻教言以后,还要多去做一些思考。
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堪布昂琼的上师龙多丹贝尼玛平常讲法时会讲得非常细致,并把答案都告诉给弟子。当时龙多仁波切说:“虽然我现前是如是宣讲,但我的上师华智仁波切却不是这样。他每次讲法时都只是讲一些内容,出一些题,然后要求弟子自己去思考。在弟子没有了悟之前,是永远不会告诉他们答案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前能在导师座下听闻不同的教言,但在听闻之后还需要细致思考一遍导师所讲解的道理,这样才能断除内外一切争议。
十三、修则自心生定解
【修则自心生定解】
无论你平常听闻多少、思考多少、消除多少疑虑,最终得到的仍旧是一种漂浮的见解,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因为你的见解只是来自于书面解释或者导师的开示,内心的感受并不稳定,还不是真正的定解。想要令见解在自己心中产生相应的感受,就需要依靠实修。
我们每次都会讲解共同外前行四厌离法,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相信每一位修行者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虽然这些道理没什么可不懂的,但实际修行中,总是觉得做得不得力,原因就在于定解不够、修得不够,内心的感受才并不强烈。也就是说,很多人的理解只停顿在书面解释和导师的开示上,都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而且非常容易生灭。可能今天具有,但一两天不串习,感受就荡然无存了。所以真正的定解需要自己去修,
我们以前都学过很多理论,乃至缘起性空的道理也已经了解,知道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本就是空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旧觉得一切都非常真实,与自己以前所看到的没有任何区别。只是现在看到万事万物时,内心会给它们添加“空性”、“虚幻”等名称,但实际感受却一点也不空,一点也不虚幻,该起的烦恼仍旧非常真实,坚不可摧。这也充分地说明,以前的了解都只是文字般若而已。再举个例子。在座很多弟子有些在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有些在修觅心法,但汇报见解时,几乎没有人在我面前可以过关。虽然从观察修的角度来说,很多都修得很不错,但就是无法生起定解。正是由于生不起定解,在汇报修觅心法的见解时,只能说:“现前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因为我所观的心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因为它是无形无相的。”这样的回答,我也可以为你寻找相应的分析理由:比如因为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所以无法为此安立一个名称;说没有,又不是一种单空,但也不能称之为有,所以只能描述为缘起性空等等。但这样解释就只能叫文字般若。
真正具有相应的定解,应该如何回答?我们先不讲解其中的禅定智慧见解,仅仅讲解如果观察修真的在心中生起定解会有什么样的表现。首先,晚上做梦时,就应该知道梦境都是虚幻不实的,虽然不能时时都能认识到,但梦中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能知道一切梦境都是虚幻。在座正在修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者不妨问问自己,晚上做梦时,有几次能认识到梦是虚幻的?
可能有些会说:“我在晚上做梦的时候也会梦到自己在修行,这算不算呢?”要记住,这是修行习气的显现,平常可能太过执著于修行,想到“我要好好修行、好好修行”,因此晚上做梦也在自我督促“我要好好修行”。比如一个老板白天时时刻刻都在想“要挣钱,要挣钱”,晚上做梦也不忘挣钱;农民白日种庄稼,晚上也会梦见种庄稼。正所谓“日有所思,也有所梦”,由于白天习气太强的缘故,晚上就会做出如是这般之梦境。从某种角度来说,“想要修行”当然是一个善念,但至于有多大的功德,可能还真没有多大。也就是说,仅仅停顿在表面的修学,是无法在内心生起相应的定解的。
因此,我也告诫身边的弟子,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还是要去修,直到导师认可为止。从文字的角度中,你的见解可能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你已经能说出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称,但导师还是不给你过关的原因就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字般若,与之相应的实修经验并不丰富。
有些可能会想,见解仅凭回答就能听得出来么?当然可以。比如我常常会问弟子:“同样是看见一朵花的当下,第六识知道它是花;而在缘起性空见解中也知道是花,两者的区别在于何处?”有些可能会在回答过程中,添加诸如“虚幻”或“空性”等词作为答案。那么请问,你所谓的空性或虚幻的感受,是在看见花以后具有的还是当下具有?知道花的当下,怎么还能产生“空性”和“虚幻”的感受呢?就如同“是”与“否”,两个相反的感受如何能同时产生?通过你的回答,我就能知道你是否能辨别出两者的不同,并知道你处于哪一种境界。
我们常常会说:“第六识和见解之间,相似相似易错乱。”因为两者能看得见花,也都知道是花,但两者却有一个小小的不同之处,而这一分看得见不同的见解只有修出来的人才能讲得出来。要是没有相应的见解,最多添加一些“明空不二”、“一切都是虚幻的”等形容词。至于导师细致问你如何虚幻,可能你还会根据文字发挥一些想象力,继续添加一些名词作为回答。但真正具有见解者,他的回答可一点都不粗糙。所以修行还是要细致一点,再还细致一点。要记住,真正的见解光靠想是想不出来的。
我们在讲无相定时说过,无相定是依修而得之见解,不是靠思靠想就能琢磨出来的事情,至于缘起性空的见解,更是如此。禅宗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就是因为真正的见解完全不在思维范畴之中。只要见解还在思维范围中,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缘起性空之见解。因此,书中有许多讲解缘起性空道理的内容,都称之为文字般若,都只是一种理论,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辨别什么是真正的见解。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一点很难,但佛和众生之间的差异也就在此上。如果不够困难,世上多的就是佛而不是众生了。
十四、此为闻思修功德
【此为闻思修功德】
以上就是讲解闻思修对于修行之功德利益,至于自己现前需要加强哪一方面,问问自己就能知道。好比平常渴的时候要喝水,饿的时候得吃饭这么简单。比如缺乏对法的认识,就必须去闻思;虽然已经听到法要,但还是无法消除疑惑,就必须认真思考;若内心生不起定解,则必须要加强修行。要记住,如今自己所做的一系列行为可以欺骗全天下的人,但永远无法欺骗自己。所以,在闻思修方面,真的要多下一些功夫。
虽然通过每星期一节课或两节课的学习,很难令自己成为一位多么大的善知识,但为自己以后的修行提供诸多方便,消除疑惑、增长智慧还是有些许利益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也看到周围有很多修行人,身体从事的善行可一点都不少。比如今天去国外某个神山寺院朝拜;明天又跑去某个地方参加法会等等。当然,从事这些善行也是非常不错的,但作为修行人,我们还是应该首先做好最根本的事情。要记住,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今生成办解脱,但最根本的这件事情如果没有做好,自己时时所渴望的境界能否实现,就不得不细细掂量一番了。身体从事的一系列善行,相应的功德当然具有,但也要记住禅宗一句教言:“要在根本上用功”。这一点,绝不能搁置一旁。
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舒舒服服当中修法,可能在没有修出功德之前,已经开始在修魔障。”也就是说,行持与善法相关的事情,都必须要经历大大小小的一些苦行,这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平常还是要尽量多去听闻,多修修法。这样的人生可能才更有意义。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法。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