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庄严论18供养依师无量心品73-76
第73课
第十八 供养依师无量心品
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分四:一、供养佛;二、依止善知识;三、修四无量心;四、此品总结。
己一、供养佛:
具足清净心,为圆二资粮,
佛前以衣等,现非现量供。
宣说供养之自性,具足清净心的动机,为了圆满二资粮,于佛田前以法衣、钵盂、伞、幢、花等供物供养,也包括承侍、闻法等,总之,以种种供品供养。
以怎样的方式供养呢?供养方式有两种:佛陀殊胜化身出现于世间时,直接供养佛陀,是现量供养;佛陀不住世时,心里观想如来而在佛像、佛塔等殊胜所依前供养,是非现量供养。
发愿佛出世,自他皆有义,
不缘彼三轮,是圆满供佛。
发愿值遇佛陀出世,供养令其欢喜并祈愿“我与众生皆有义”,不缘佛田、供养者我、供物三轮的相状,那是圆满供佛,因为以现行无量供品并愿“为恒时圆满我与一切众生二资粮而供养十方诸佛”,胜义中于不缘供养三轮的境界中供养,称为如理圆满供养。
余者能成熟,无量诸有情,
是以物内心,信解与发愿,
悲悯及安忍,真实行持门,
专注基证悟,解脱真如别。
供养分类:成熟无量众生是供佛的一种差别,因为利益有情是令如来欢喜的殊胜供养。具体来说,让众生相续中生起供佛的意乐并做供养之事等,主要以说法令成熟。缘于如来欢喜的供养而供奉也有物供与心供两种,也就是以法衣、花等种种物品供养及不观待物而以心供养。以心供养有信解至真如之间九种分类:
1、信解是指心缘于佛陀生起清净心,以信解供养无主有主、世间出世间的一切供品。但此处宣说了信解、思维、自在三种,其一、信解:对宣说供养如来之法的大乘经义有信解也是心供养。其二、思维,有品味、随喜、爱乐、不满足、广大、欢喜、饶益、无惑、善妙思维九种,这些都是心供养。具体来说:(1)品味思维:回忆自己以前做供养,品味现今的供养善妙。(2)随喜思维:随喜他人的供养。(3)爱乐思维:真正喜爱自他二者将来做供养。(4)不满足思维:不以非相似的无量供品、供境、时间为满足。(5)广大思维:欲求供养不间断至菩提果之间,时间不断。(6)欢喜思维:对供养所成熟的一切众生田慈悯、欢喜。(7)饶益思维:希求以此供养饶益一切有情。(8)无惑思维:无有贪恋、我慢等,不求有漏果。(9)善妙思维:以此供养回向一切众生获得无上菩提果。其三、自在,依靠虚空藏等持等供养如来,这也是以心供养。
2、发愿,生起菩提心而发愿“愿生生世世利益自他,以无量供养供奉如来”,这也是以心供养,也叫依止。
3、想遣除众生痛苦的悲悯心,也成为供养如来。
4、为了成熟自己与众生,甘受寒热饥渴疲惫等痛苦的安忍,也是供养如来。
5、真实行持六度之门,也是供佛。
6、心专注于如理作意之基——无常、苦、空、无我之义,观察万法,也是供佛。
7、得一地后通达诸法法性,生起现量证悟二无我的正见,也是供佛。
8、声闻解脱烦恼障,也是声闻的供佛。
9、菩萨以次第成就地与波罗蜜多供佛,最终获得断除二障的真如无上菩提,也是供佛。
以上这些是与物供不同的心供的九种差别。
缘由普回向,所依事与因,
智慧以及田,处供尽宣说。
再者,供养义之分类有八种:1、缘由是缘于最殊胜的供养田——究竟一切功德的佛陀的清净信心。2、供养异熟果:为圆满二资粮,获得无上菩提普皆回向。3、所依或基是供养对境佛陀。4、事是种种物供与心供。5、因是发愿值佛出世而做供养。6、智慧是不缘供养三轮。7、目的是为成熟无量有情而做供养,所以田是众生。8、处有两种,依物供养与依心供养。
若想:那么,事与处两者有什么差别呢?
(处)间接说明也具足心中有信解等的行者,因此认为有差别。以上这八种差别是归纳了上面四颂的意义而完全宣说了八种。
因果及自他,利养恭敬性,
修行彼分二,小大有无慢,
加行与行趣,以愿许远近。
此外,供养的分类:以前供养为因,现在供养为果,现在供养为因,未来供养为果,以等流成为因果,安立三时的供养。
供养自己的身肢、闻思正法等,是自供养或内供养;让别人供养及供养自己的法衣等物,是他供养或外供养。
以法衣、斋食、卧具等利养供养,顶礼合掌、迎接、起立、赞叹等是恭敬供养,这两种是小供养或粗供养;以闻思修正法的方式修行供养,是大供养或细供养。
修行也分两种,修行小乘是小供养或下劣供养;修行大乘是大供养或殊妙供养。这一句对应前句的意义,也很明显没有特意解释。
没有以不缘供养三轮的智慧摄持的供养,是有慢供养;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是无慢供养,这两种也名为劣供养与胜供养。
所谓加行,是以行持供养,它也有两种,在以后其他时间行持供养,是远供养;在当时之际或忆念行供养,是近供养。
以行趣供养也有两种,以行趣中断供养,是指两世或多世间隔中断供养后又供养;无间供养是指无论转生何处立即供养,这两种分别是远供养与近供养。
以发愿“愿今世供养”及“愿生生世世供养”,也承许为近与远两种。
自心供养佛,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最殊胜供养的差别:信解所缘大乘法;思维有品味、随喜至善妙思维之间九种;以获得虚空藏等等持而供养是自在供养;以不分别三轮的方便摄持;八地无分别智慧无勤任运自成,当时的一位菩萨做供养,入于彼地的所有菩萨均以融合一义的方式做那一供养,那些菩萨趋入一义而成为世间人及声闻、缘觉一切供养中最为殊胜的。
第74课
己二(依止善知识)分三: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二、依止之分类;三、殊胜依止。
庚一(依止善知识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辛一、略说:
所依依止事,缘由普回向,
因智净佛土,及处尽宣说。
通过所依善知识法相、以何事依止、依止之缘由、为何而回向、令善知识欢喜之因、依彼通达智慧、清净器情刹土、以所安住依止之处来宣说。
辛二、广说:
一、所依善知识法相:
依师当调柔,寂灭功德胜,
勤富教悟真,善说悲无厌。
所要依止的善知识应当具足以下法相:1、以增上戒学严格守护相续,诸根调柔。2、以增上定学寂灭烦恼与散乱。3、以增上慧学灭除烦恼与分别念。4、如果依止者依止一位戒律、多闻等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则善法会增进,而依止与自己等同及依止比自己下等的善知识,则无大必要。5、具足为他众说法等的精进。6、多闻妙法,富有教法。7、以完全抉择四谛、缘起空性等证法而了悟真如。8、善巧以名句文字相关明了的方式说法。9、成为慈悲所化弟子的尊主。10、断除对说法不感兴趣、不能善加宣讲、只是稍稍精进不能持续策励宣讲之类的疲厌。
二、以何事依止:
恭敬利养侍,修行依上师,
依事具慧者,知法意敬往。
寻找到善知识后以什么依止事宜进行依止呢?顶礼、迎送、起立、以微笑的表情欢喜的目光注视等,是身体恭敬;赞叹、随顺所说而言、说慈爱、敬语等是以语言恭敬;心里有清净信,即以三门恭敬依止善知识。
利养是指供养法衣、卧具等必需之物,承侍是指沐浴、按摩等照顾身体,做一切适宜之事来依止,这是以外事依止。
按照善知识所说法,通过闻思修行的方式随法修法依止善知识,这种以修行依止,称为以内事依止。
如此以外、内事依止善知识,就称为依事。
三、缘由或相:
了知原因,以信心依止善知识,具有智慧的弟子对于所要听闻的法断除轻视、盗法的意乐及寻过之类的恶劣心态,怀有想完全了知法真实性的意乐,时时去往善知识面前闻法。善知识在坐禅、进餐等不适宜的时候不应去,适宜的时间前往听法。当时,以身心调柔的威仪恭敬虔诚去往善知识前,何时也不要以不敬、我慢的威仪前去。
彼无求利养,为修普回向,
坚稳依教行,真令师心喜。
四、回向:依止善知识为了什么回向或观想为了什么目的而趋入呢?如此依止善知识,要断除“因为依止这位有智慧或有名声的人,我也会成为智者、名人,受到别人恭敬供养”的想法,不求为此回向,而是为了按照善知识如何宣说的三学法诚心修行而依止善知识,“愿我依止这位善知识闻思修正法而修成圣道,证悟法性义”,以这种心驱使为此普皆回向。
五、因:令善知识欢喜,是令他说法、依止有义的因,因此意志坚稳的贤善弟子,依善知识言教奉行,真正能令善知识内心欢喜。
通三乘慧悟,精勤修自乘,
成熟无量众,修行佛净土。
为享法缘德,依止非为财。
六、智慧:于善知识处闻法精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后,以自己的智慧证悟三乘是依靠善知识而获得智慧。如此通达三乘后,菩萨不修声闻、缘觉乘,为成办自他二利、获得大菩提果而精进修行自己的大乘。
七、清净佛土:依止善知识为使内情众生清净而以闻法等成熟无量众生,为了能使外器世界清净,修行具足珍宝大地、如意树、甘露流等圆满庄严清净佛土而依止善知识闻法。
八、处:是指安住什么作意,就像父母或兄弟等的总财物分配时各自都会特意取受自己所需要的那一份。同样,菩萨为了具有享用妙法缘分的功德而依止善知识,不是为了受用财产的一份,菩萨即使以财摄集,但不像有些人不重视法却重财而闻法一样,这是从处的侧面讲的。
庚二、依止之分类:
具慧因与果,法门随行外,
闻思及瑜伽,有无慢依师。
具慧以行趣,加行愿依师。
具慧者依止善知识,有因与果的类别:前世依止善知识是因,现在依止是果;现在依止是因,未来生世依止是果,如此有过去、现在、未来依止善知识三种。
依止善知识依其教授与随教修行获得法门等持,随行于彼,或者随同证悟依止善知识佛菩萨是内依止;以利养等依止善知识是外依止。
仅以听到于善知识前闻法之音声而依止是粗依止,于他的声音心流散于外境的缘故;具有思维与修行所生的禅定瑜伽,是细依止,因为向内思维意义的缘故。
再者,有“我以承侍等依止他”的实执,是有慢下劣依止;不执著我、善知识及依止事三相,是无我慢依止善知识,最为殊胜。
具智慧者依止善知识,以行趣有远近两种依止,以加行有远近两种,以愿有远近两种,依止善知识共有六种分类。它们是指什么呢?
以转今世趣中依止为近依止;以多世转趣中断后才开始依止为远依止。
以加行今生也是以别时毁坏依止,或他世也不是立即依止,以多世相隔才依止是远依止;今生现在依止,下世依止是近依止。
愿也是如此,发愿今世依止,是近依止;发愿后世依止是远依止。
这三种是以所依、加行与意乐发愿强弱的分类。
庚三、殊胜依止:
自心依上师,信法思自在,
无别方便摄,普入一义胜。
应当了知以自心依止殊胜善知识,对应以信解大乘法而依止;按上述的九种思维依止;自在是指以等持获得自在而依止,即以虚空藏等持供养无量受用来依止,以不忘陀罗尼受持上师教言句义等;无分别的方便摄持;八地以上的菩萨一切所作融合为一而趋入一义。具足这五种的任意一种,均比其他依止殊胜。
第75课
己三(四无量心)分二:一、解说四无量;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成熟诸有情。
菩萨的四无量具足四种法相:坚稳菩萨相续中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依次断除了慈心等各自的违品害心、损恼、不喜、贪嗔使心不平;具足无分别智慧的助伴;趋入众生、法及无缘三所缘;作用是不舍众生并成熟众生。
具体来说,1、以慈心断除害心愿值遇安乐。2、不缘修慈心者、对境众生、所修慈心这三轮。3、趋入三种所缘。4、凡夫与外道的慈心是认为我与众生有而缘众生,声闻、缘觉的慈心虽然无有任何所谓的我与众生,但缘于五蕴众多无常苦自性的多法而生慈心。入地菩萨与佛陀的慈心胜义中既不缘众生也不缘法,证悟自性是空性但感受迷乱自现如幻痛苦的众生本体也是空性而于无缘中饶益无量有情。
仅缘众生的四无量,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缘于法的慈心等,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无缘慈心等,是菩萨、佛陀不共,这是《瑜伽师地论》中解释的。《圣无尽慧经》中云:“初发心菩萨之慈心缘众生,未现量证悟二无我故;一地至七地间入行菩萨缘法之慈心,现量缘清净法界故;八地以上获得无生法忍,慈心无缘,不分别中无勤作而生慈心故。”
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悟入彼真如。
坚稳菩萨的慈心等四无量的所缘,慈心是缘于求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值遇安乐;悲心缘于痛苦所逼的众生而希望他们离苦;喜心缘于具安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不离安乐;舍心缘于遇到乐受、值遇亲人等生贪心、遇到苦受与怨敌等起嗔心的具烦恼众生,希望他们不生贪嗔,无有贪嗔处于等舍。这一切都是说明缘于某某有情类。缘法的慈心,缘于阐示四无量的佛法真实大乘经藏而想到那些所缘境仅是行法的法相。能缘的慈心缘于所缘境四种众生与大乘法而悟入其以所取能取而空的真如。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无缘慈心等四无量意义的分类,1、由缘于众生与法之真如的缘故称为无缘慈心,因为它没有缘于我与法或内与外的缘故。2、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时,寂灭分别念与勤作,使四无量的种子增长究竟,无勤作无寻伺任运自成极其清净的缘故安立为无缘慈心等。3、慈心的身业与语业二业虽是由慈心的等流所生,但属于色蕴,由于它们无有分别念而安立为无缘慈心。4、灭尽贪嗔等烦恼的缘故,圣者的慈心称为无缘慈心,烦恼称为心之所缘,因为特别缘于对境而紧紧执著,为此如经中也说“断心结故称断所缘”。由于无有这样的所缘,因此慈心等也就是无缘。以上以四种理由说明是无缘慈心。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善住离贪中。
慈心等四无量,有后来会退失或减退的部分,称为动摇;具有安住及胜进的部分即是不动摇,不会退失。获得四无量等持有贪著其等持味并以之为满足不求上面功德,是有染;不著味不执为满足,称为无染无量心。这样四种分类中,菩萨的四无量是不动摇,善妙安住远离著味、满足之贪爱中,不是动摇与有染二者。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此外,无量心的分类,依于非入定本性欲界心的四无量是下品,色界与无色界称为入定——具体而言,初禅天有梵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处,二禅有少光天等三处,三禅有少净天等三处,四禅有无云光天等三处及无烦天等净居五天共八处,其中,梵天的四无量是小品,梵辅天的四无量是中品,大梵天的四无量是大品。如是八定地安立小中大三品无量心,其中的小品、中品归为小品,而分为大品与小品。再者,所谓“下地”是指下下地低劣,上者相续的无量超胜,信解行地修的四无量下劣、微小,一地的四无量殊胜、广大;一地的四无量低劣,二地的四无量殊胜,观待地地而安立大小。所谓意劣,由于不行利他的缘故声闻、缘觉的四无量是小品,一地至七地间有分别勤作有我慢,故为小品。如此应当了知,非入定及入定的小中两品、低劣的下下地、意乐下劣、有我慢均是下劣,故为下品。其余入定位的大品、非下劣地的上上、意乐非下劣的菩萨如来、八地等三清净地不具有分别勤作而无我慢,他们的四无量为殊胜或广大。
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猛烈亦不变。
一般修四无量的果是转生色界,但具慧菩萨恒常安住于慈心等梵住中,心极堪能,具有不可思议的等持,因此恒常为利有情转生欲界,是异熟果。菩萨修四无量,能圆满福慧资粮,是增上果。具足四无量的菩萨令没有入佛教的众生入佛教,入佛教者次第向上成熟,从精进角度是士夫功用之果或士用果。今生串习将来世世不离梵住,是等流果。远离四梵住的害心等四种违品是离系果。修习梵住达到量的验相:纵然没有刻意修害心等的对治——慈心等而随意安住或没有谨慎提防,令生害心等猛烈外缘现行也不退失慈心等,即是修梵住远离违品的验相或瑞相。如果把它作为果的附述,就属于它的科判里;如果另行分,那么修无量心之验相作为第五科判,这样就有七个科判。
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招致众过患。
菩萨不具有四无量的过失:但愿众生不遇快乐,为使他们痛苦而杀害、殴打等进行损害心是慈心的违品;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见到具安乐的众生,以嫉妒心不欣悦、不欢喜,是喜心的违品;遇到苦受及见到怨敌等众生生起嗔心,遇到乐受及见到亲友等众生生起贪心,即是舍心的违品。如若具有四无量的违品,就会招致众多有害身心的种种痛苦过患。
第76课
若问:如何会产生众多过患呢?
惑毁自他戒,有失利养微,
护神师责罚,恶名转无暇,
失得未得故,心生大痛苦。
以害心损恼等烦恼造杀生等罪业,使自己今生被杀、受束缚等,他世堕入地狱等,毁坏自己;以那些烦恼而损害他者的生命、受用、妻子等毁坏众生;毁坏戒律。破戒者,自己会这样想:我已失去投生善趣、圣者赞叹之道,有罪异生凡夫所依止的道是趋入恶趣道,我已毁坏自己。心里忧伤或后悔,心有失落与怯懦。对于破戒者,以前的施主也认为这是造罪之人,不是布施处而不再作任何供养,别人也轻蔑,不再把他当成供养处,法衣、饮食资具的利养微薄。以前具戒时予以保护的天神也指责他,从此以后不再保护。本师佛陀也在《毗奈耶经》等中多番谴责:“此比丘不堪为比丘,已失沙门法,行为如驴,如死尸。”破戒者按常规受到梵净行者贬低、斥责,不可与此人共住,受到隔离、摈除等惩罚。“某某人破戒造了如此罪业”的恶名传扬四面八方。失毁戒律的行人不仅今生得到的是众多痛苦,而且他世还要转生到地狱等无暇处。以前自相续已得到的闻、戒、四无量等已失去,也无法再获得没有得到的功德法,因此也失去未得,内心生起后悔忧恼剧烈的痛苦,这些是由于不具备慈心等而使违品烦恼增上的过患。
辛六、功德:
善住慈心等,不生此诸过,
非惑为利生,不舍于轮回。
菩萨,永远不会生起刚刚所说的这所有过患,如理善加安住慈心等四无量中,具足四无量,依靠智慧力不被贪等烦恼所染的缘故不是染污性,但以大悲心为利其他众生而不舍弃轮回,受生轮回后成熟有情。
佛子于有情,慈等心生此,
众生于有德,独子非如是。
佛子对一切有情以慈心等四无量心生起这种利乐行,这是所有一般众生都不具有的,父母双亲,疼爱具有功德的独生子,但并非能生起菩萨的这种慈心。
庚二(别说悲无量心)分九:一、所缘境:二、果;三、作用;四、分类;五、宣说大悲之差别;六、赞叹功德;七、生悲心之因;八、菩萨悲心以平等性差别超胜;九、最胜悲心。
辛一、悲心所缘境:
炽盛随敌转,苦逼暗遮覆,
普入难行道,真具大束缚。
贪杂剧毒食,舍道入歧途,
弱势之有情,是生悲心境。
悲心所缘对境的众生有十种:1、缘于对欲界五欲妙贪心极其炽盛者,菩萨会言:“悲哉,这些众生贪得无厌,欲火中烧,无有自在”,生起强烈悲心。2、对于行持善法但随其怨敌魔众制造违缘所转而放弃行善者也生悲心。3、缘于转生到三恶趣感受难忍的苦受,即便是善趣也被生老病死等痛苦逼迫的众生也生起强烈悲心。4、对于造杀生等痛苦之因身语意恶行而不知产生地狱等苦果被这种黑暗所遮蔽的屠夫、猎人、盗贼等可怜的众生生悲心。5、永久不趋向解脱法的断种姓者,在无边生世中漂泊轮回,完全入于难行之道,因此对他们生悲心。6、置身于佛教之外的外道真实具有我与我所见等种种恶见的大束缚,对他们生悲心。7、对于禅定、无色定作解脱安乐想而贪著禅味,就像耽著合意的杂毒丰富食品而享用一样,当时虽然安乐但终究是坏灭的有法,没有超越轮回,所以缘这样的众生生悲心。8、外道为了解脱而将以五火逼迫、跳崖自尽等颠倒的戒与禁行视为道而寻求解脱,实际已完全舍弃了正道,所以缘他们极度生悲心。9、声闻、菩萨不定种姓者趋入声闻缘觉之道,虽然入了解脱道却背离了成办自他二利的大乘道,完全入于劣道,对他们生悲心。10、对于入了大乘道却没有圆满助缘资粮、被违缘携持不能如理修道的弱势的有情生悲心。依靠这十种所缘境生起的悲心也就有十种分类。
辛二、果:
断害大觉种,生乐恼欲因,
本性依五法,佛子近菩提。
悲心缘众生获得什么果呢?具有悲心者断除对众生进行殴打等损害,即是离系果;积累殊胜菩提果的种子二资粮,即是增上果;为了其他众生离苦得乐,自己甘受寒热疲惫等种种逼恼,即是士用果;具有悲心者造作如愿转生某处之因,即是异熟果;前世中串习悲心,后世悲心也越来越增上并连续产生,即是悲心的自性或本性,是等流果。依靠这样的悲心五法的佛子,不久迅速获得无上菩提。
辛三、具智慧之悲心作用:
大悲胜慧知,轮回皆苦性,
无我而不厌,亦不为过损。
具有大悲的菩萨依靠殊胜智慧的力量彻底了知属于三界轮回的内外一切法均是无常三苦内部分的极多苦性,并了知那些法是空性无我后,不因轮回苦而厌烦,并以悲心利他,以智慧了知轮回无自性的缘故,也不会被轮回的过患生老病死等痛苦、贪嗔等烦恼所损害。
世间苦视己,悲尊如实知,
彼苦净方便,爱怜亦不厌。
将所有世间的三苦视如自己的痛苦一样慈爱他众的大悲尊者菩萨,了知断除痛苦的方便,知道苦因是集谛,也如实了悟通达它的对治是道谛与灭谛。对于他众的痛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悲悯、爱怜,由于了知除苦的方便,也不因痛苦而心生厌烦。
来源:明光mingguang.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