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著,张建木译,第二十二章圣者无著兄弟时代:
圣者无著兄弟的史传如下;以前瞿荼伐陀那王时代有一奉持三藏以观世音作本尊的比丘,有一次同另一个比丘辩论。破斥者与立宗者辩难的时候,由于我慢的过失,轻侮别人为妇人之见,当时观世音说:“你由于这个业,多生之间生为妇女。然而未证正菩提以前,我是你的善知识。”
他在觉方王时代受生,是名叫钵罗迦沙尸罗即极明禀赋女的婆罗门女。她忆持宿世,从小乍见暂闻经论宗义,自然通晓,经常供养观世音,自然住于十善道,菩提心转为力用,认为她是比丘尼是错误的。长大以后,和一个王族结合,生一个具相的婴儿,举行增慧仪式。稍长大时,母亲教会文字、算术、八观察、文法、辩论、医药、工巧、和十八明处等,都很熟练明了。当他询问自己种姓之法时,母亲说:“儿子!你不是为作种姓事业而生,而是为弘扬正法而生,应当出家获得多闻和三摩地。”遵照母言所说出家后,以作亲教师、阿阇梨和僧伽的仆役工作度日,作了一年以后,受了具足戒,五年之内努力读书,每年通达十万颂的一切文义。这样,共同的三藏和大乘的经典都易于了解,但心想难以理解般若波罗密多所诠,并不重复,并不错乱,为了这个专一思虑面见主尊,就在上述阿罗诃多阿阇梨处接受灌顶,掷花投中无能胜(阿逸多)佛。灌顶的恒特罗和中围是什么虽然不清楚,但显然是幻化网的中围。上师班智达说:“这位阿阇梨依止幻化网而作弥勒修法的缘故。”
于是在掘婆山即契经中所称屈屈咤播陀山亦即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修弥勒法,三年中没有出现任何象征,因此心灰外出。看到岩石的表面的鸟巢。上午飞去觅食,晚间回巢。仅以翅膀接触岩面,年深日久岩石消损。心想:“我的努力微小”。又返回修了三年,照样又外出。看到因水滴而岩石消损,又修三年,出外看见一老人用软棉花擦铁作细针,说:“以前也是用棉花擦,铁消耗下去成了这么多针。”说着把装满着针的一个容器给他看。又修三年,这样十二年中未生象征,因而心里厌烦,走了出去,在一个城里一个母狗向人叫咬,下部有蛆。看到之后大起悲心,心想,“若不除去虫子,狗就死;若除去抛掉,虫子要死。应当把自身的肉割下,把虫子放进去。”从阿陈多城取来剃刀,把钵杖作抵押,用刀割自己的股肉,闭目正要取虫时,用手探索一无所得。睁开眼睛,狗和虫都没有了,只见至尊弥勒相好光明。“呜呼护我一慈父!百劳精勤无有果。何故雨云大海聚,暑喝苦渴始降下。我这样修持然而竞不示现圣容!”说着,流下泪来。弥勒说:“如天王降雨,种不成不生,请佛虽出世,无缘善不经。由于自身业障复蔽而不能见,我经常在你面前。由于以前一切念诵明咒的力量,现在由以大悲心割自身的肉的苦行,罪障清净,因而见到。”又说:“现在把我背在肩上显示给城中人众!”显示之后,旁人谁也看不见什么,一个卖酒的女看见背着一条小狗,以后受用无穷;一个以搬运为生的穷人仅仅看到脚尖,也获致三摩地,得到共同成就。
就在那时阿阇梨获得法流三摩地。弥勒说:“你想望什么?”他请求说:“乞求弘扬大乘”。弥勒说:“握住我的衣服边吧!”一握立刻就到了兜率天。这事虽有《地部》(瑜伽师地论)古注说在兜率天住了六个月,又有些人说住了十五人间年等若干说法,但在印度西藏普遍传称说是住了五十人间年。然而印度人说这也是半年算作一年,因此是二十五年。于是在兜率天从无能胜怙主听受所有大乘之法,磬无不尽,通达一切经部义理。在听受弥勒五法时,才听一类一类的义理时,就征得各各不同的三摩地门。复又返回人间,利乐有情,他心通无碍,半月或一月的行程,他偕同眷属走起来,只要一座或一天就可以走到。容颜常住如初见弥勒时,九十多岁时仍旧象从前一样。身有随顺的三十二相等,总之现前具有登地圣者的功德。尤其是在睡梦中也没有自利作意的思想,行于无边三摩地门。决然是很温和而有修养,然而破斥邪说消灭邪行特别锋锐。行持“听闻无餍足,不紊予法施”等一切行。由于诸如此类的多种原因,证得三地。
复次,这位阿阇梨起初在摩揭陀国的比留畔中建寺居住。对八个具足戒律而多闻的弟子解说宣示甚深法义,他们也都因此得忍,为信士示现神通,完全到达经海彼岸,因此该处称为法芽寺。还在此处把弥勒五法写录成文,造《阿毗达摩集论》、《摄大乘论》、《五地部论》(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释》等通常的论典。
。。。。。。。。
弟弟世亲在西藏有些人认为是圣者无著的孪生兄弟,有人认为是法兄弟,但印度学者并不这样说。他的父亲是个具足三吠陀的婆罗门,世亲在圣者无著出家以后那一年降生,这两位阿阇梨是同母兄弟。从举行增慧仪式以至受嘱多闻并证得三昧情况和乃兄无著类似。
[注2]《大乘庄严经论》,(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31 册),卷12:
次说大乘七大义,偈曰: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注3]《瑜伽师地论》,圣慈氏菩萨说,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六十四:
复次,若欲造论,当先归礼二所敬师,方可造论。恭敬法故,先应归礼论本大师;恭敬义故,复应归礼开阐义师。欲造论者,要具六因,乃应造论。一、欲令法义当广流布;二、欲令种种信解有情,由此因缘,随一当能入正法故;三、为令失没种种义门,重开显故;四、为欲略摄广散义故;五、为欲显发甚深义故;六、欲以种种美妙言辞庄严法义,生净信故。将造论时,要以四德先自安处,乃可造论。一、于昔诸师应离憍慢;二、于有情类当起大悲;三、于同法者深生敬爱;四、不欲彰己有胜技能。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那莫曼殊师利革玛绕布达雅
无等本师释迦王,补处自在弥勒怙,
彼摄圣者无著尊,语生世亲大智者,
高徒具德安慧师,次第传承诸圣众,
直授此道具大恩,诸善知识我敬礼。
胜乘法喜宴请众,大补处之此论典,
唯怀恭敬利他心,释说胜乘甘露宴。
大祖师无著证得法相续等持后,于兜率天法宫中,直接得受补处弥勒怙主亲传《慈氏五论》之一的《大乘经庄严论》。以极其明了易懂的方式解说此殊胜论典分四:一、论名;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甲一、论名:
梵语:玛哈雅那色札阿朗嘎绕那玛嘎热嘎
藏语:特巴钦波多地坚意夏瓦策里哦雪巴
汉语:大乘经庄严论颂
具足七大,称为大乘,以圆满所有大乘经藏之密意的五种无上义理而成为开显庄严,所以此论名谓“经庄严”,因为它以偈颂阐释,故谓“颂”。
甲二、译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大译师噶瓦拜则将此论译成藏语之初作译礼“顶礼一切佛菩萨”。
甲三(论义)分二:一、造论之理;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一、造论之理
知义讲义语句净,为救苦性悯苦情,
示胜乘法宣行众,圆五义理无上性。
作者了知大乘经义,为他众宣讲其义,语句无垢,必要是为了救度众生脱离痛苦。因是悲心本性,悲悯苦难的有情。宣说什么方便?是开示胜乘法的方便。对谁宣说呢?以胜乘理对以大乘道趋向果位的众生或大乘众行者宣说。如何宣说呢?以句义相联并具足大乘义善妙圆满的五种义理无上本性来宣说。
何为五义理呢?
如金打造莲花开,如饥饿人享美食,
如闻佳音启宝箧,彼法此说亦最喜。
对于犹如高明铁匠用金子打造成耳环等、如莲花绽开、如饥饿所迫之人享用精心烹调好的美食、如同得闻能令人欢喜的佳音、好似打开奇珍异宝箱般的大乘法在此解说的论典也同样会生起最大欢喜。此处以圆满的五义理开显大乘经藏密意的缘故,称为“经庄严”。因此,善加认清五义是如何,这是本论从头到尾摄义的要点,下文要予以讲解。
对此,安慧大尊者的《注释》中如此讲道:“本论是开显菩萨的一切深广行为。菩萨的行为归纳有三种,即修学何法、如何修学、何者修学。其一、修学何法:以七处所摄,修学自利、他利、真如、威力、成熟自之佛法、成熟有情、无上圆满菩提。其二、如何修学:首先对大乘法有信解、求法、说法、随法修法、安住真实教授与随教、身语意业以方便摄持,以这六种方式来修学。其三、何者修学:菩萨修学,菩萨的类别归纳有十种,即安住种性、趋入、意乐不清净、意乐清净、意乐未成熟、意乐成熟、不定证悟、决定证悟、一来菩萨及最后有菩萨。菩萨的名称,菩萨、大菩萨,以及按本论所说的具慧等,论体是此。”也就是“知义讲义……”两颂。与《语言学》典籍中讲七格相应,作者、所作、能作、所为、因义、支义、专为。依次解说方式:“所为”是第四故为格的名称。《声明论》中所谓布施也说为谁布施,讲明故为格的名称。“因义”是指出处格,“支义”是第六所属格的名称。有些《声明论》中,所谓哈德,表示手或支分,如供施之手,“专为”在这里并不是第四故为格,而是指专门为了大乘行者,所以有依于某补特伽罗依存处之义。个别《声明论》中第七格之名,称谓“莫达萨达”,为第七示性依格。
其中主要就示宾格之义,在《大疏》中如此解说:若问:能庄严什么作者或法本体?所谓“知义”,大乘经是所庄严的本体或基。如何庄严呢?此论以能了知所有大乘经之义的方式庄严。所作,此论如何行庄严某经之事?此论以宣讲其义来庄严。依靠什么能作?依靠“净语句”。如此作庄严为了什么?为了救苦。由何因所生?由“性悯苦情”所生。若问:与什么相关联?以“示胜乘法”说明,此论如有支与支分般与大乘经相关联来宣说。若问:依于什么行者?以“宣行众”说明是专门为了大乘行者,因此依于他的相续,如鸟依树。
《大疏》中所说显得难懂,于此简明扼要讲述了它的内容。
再者,主要就声明文法而言,造此论的作者,以“知义”说明,即是如实了知并照见所有大乘经的密意、证得义无碍解的补处十地自在弥勒怙主。他所作何事?以“讲义”说明,以宣讲所有经义的义无碍解之力而造。凭借什么能作而造?以“语句净”,能诠的语清净——法无碍解,确定众生语的词无碍解无有遮障之垢。是为了什么而造?为了救度一切有情离苦。以什么等起或因而造?智慧悲心的尊主大补处由对苦难众生的大悲心而造论。
若问:由如是造论之因圆满所形成的此论属于大小乘何宗或与何宗相联呢?以“示胜乘法”说明属于大乘宗,与大乘相联。
若问:这是专为什么行者,依于谁相续?
应当了知,胜乘法理针对行者有情菩萨。
无垢语归纳而言,具足八支,1、所谓城者,是指解脱城或通称;2、温雅:音调悦耳,心里惬意;3、鲜明:文句善妙;4、能知:能完全解义;5、应闻:具足重大利益的妙法之义;6、无依,极其清净增上;7、无不顺:合意欲求;8、无际:极其广大,不可触及边际。这八种中第一是就根本而言,其后二者是从本体而言,剩余五种是从加行而言。句无垢,也具八支:1、文句理:名词文字次第相关联;2、意义具理道关联:即能圆满或证成意义;3、随同:善加释说意义;4、相适:文句明了;5、相应:切合内心;6、合宜:如实合乎眷属心意;7、相称:随法具义相合时间;8、勤奋支聚:勤奋即是精进,作到了知并作到恒常,支聚是指具足正见等,即宣说具足如此之义的语言。
若问:圆满无上义理以五种比喻说明的意义是什么呢?
虽然世亲大论师亲言是“所建立、分别所了知、所思维、不可思议证悟圆成之义各别自证、随同菩提分之体性”这五者,但它只是简要的词句,而对其密意,诸位论师也有不同的观点,安慧论师说五句是指五事、三本性,对应三种行者的三安立。归纳而言,此五事总集了大乘之所诠,因此与其对应。五事是指名、因、分别、真如、无分别智慧五种。1、名称:如诸法以名称表达一样,众生虽耽著为意义,但仅是名称表达,实际不成立。2、因:是安立名称的理由显现为依他起所取分,它是心显现的缘起,是分别所了知。3、分别:是显现为心心所相能取分,即八识聚真实依他起,是以抉择其自性的方式所思维的。这三者与前三种比喻次第对应。4、真如圆成实:它无有各别自证不可思议,一地现证真如时决定获得菩提,如同得闻喜讯般生欢喜。5、无分别智慧:成为主要的菩提同分法,是以第五种比喻说明。如《摄乘论》中云:“何为圆成实?当以清净四法了知,自性清净真如;远离一切障碍的离垢清净真如;能获得它的清净菩提分法;能生起它的清净所缘是大乘法。”三本性中遍计所执性无有是所建立,依他起性有染净缘起依他起与本性依他起;圆成实有无变圆成实与无倒圆成实,这四种与分别所了知等四者相对应。就行人而言,观待不知者、怀疑者、邪知者,首先宣说建立大乘是佛语等,但于此恐繁不述。
嘉那西日论师说明所建立等之义对应名、因等五事不合理,之后又说:“自宗五义理有对应上文知义讲义等句与对应下文建立大乘是佛语等两种观点,其中后一种观点是世亲论师承许的,所建立有建立大乘是佛语、建立发心之境皈依殊胜、建立近取因大乘种姓。分别所了知有发心、修行二利。所思维有深广真如二者,此处是深真如。不可思议是威力与成熟,圆成实是菩提。之所以是这样的原因,以修行品中所说及“启宝箧”的论句可知,并且总结文也是如此宣说的。如何修学:信解至教授随教授之间。以前行建立大乘是佛语而生起信解直至修行间,分别所了知是教授随教授,所思维是广大善巧方便即摄事、波罗蜜多、无量、供养、依止等及道菩提分。不可思议功德是完全成就证悟意究竟时。”
那些虽然都是大智者们的善说,但就能圆满对应本论的宗义并易懂而言,所建立是建立大乘为佛语,如同打造金子成饰品般,对佛语远离未证、邪证与怀疑,生起受用大乘的欢喜。分别所了知是大乘的特法,是指从皈依至修行之间。虽然声闻也皈依三宝、具足小乘种姓、为自利寂乐果位而发心、有相似修行道三学,但了知与那些小乘的小相比大乘超胜之差别而对大乘道获得增上的喜悦,犹如闭合的莲花绽放般,内心生起向往大乘的欢喜。
如此了知大小乘的差别后,趋入大乘者所要思维的是,大乘所说真如义、大乘菩萨之神变力、根性成熟之理,从而对真如义获得定解。能成办菩萨之二利的威力与能成办它的根基成熟之方便,自己趋入,犹如享用烹饪好的美食般,行者也是了知真如,修行大威力,相应获得自己之根基成熟的功德,生起领受的欢喜。不可思议是指菩提,总的来说,真如也是没有各别自证不可如实思维,但仅以总相的方式凭闻思来思维并不相违。如是宣说四种不可思议之一的佛事业不可思议是所有不可思议中最殊胜的,但此处抉择菩提自性,不可思议的菩提,虽然现今没有现前其功德的部分,但了知若入了大乘道有朝一日能获得,如同得闻佳音或见到佳书般,比如:听到国王等信中说“赐给你如此这般奖赏等”的消息时,虽然当时没有现前奖赏,但想到以后必定得到而生起欢喜。同样,菩提即证悟圆成实的意义,是以各别自证所为,因此不可思议。能成就真如的因一切道法就是菩提分法的自体性。因此,菩提品之后的所有品应当对应开启宝箧的比喻。
若认为:菩提品中直接宣说了打开宝箧的比喻,所以这个比喻对应菩提分法不合理。
极其合理,因为道菩提分法圆满的果就是菩提,虽然它以打开宝箧的比喻说明是究竟所为,但此处不可思议菩提以闻思抉择时,相当于听到信中说给你装满无量珍宝的大宝箧的阶段。虽然无学道如同打开装满十力等无不齐全功德珍宝的宝箧般现前成佛,但学道的行者只了知是如此而并没有现前,为此它一五一十的自性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是所思维也不相违。
如此缘无上菩提后要获得它,首先从信解开始,实修无不齐全的深广诸道时,五道、十地阶段的功德不同程度现前时,是如同手中得到不相程度的珍宝般现前的,同样,菩萨领受地道功德越来越增上直至佛地之间的功德,如同打开宝箧成为现量行境一般,因此从信解至果法之间来宣说。
有些人会想:佛语自性就具足句义圆满的功德,何需用论典重新庄严呢?
如自具德貌美人,佩饰临镜见最喜,
佛法恒具自性德,释义智者此最喜。
比如,自性貌美之人用种种珍宝饰品装点,他们虽然本性或自性就具足功德,但自己身上佩带装饰品,映现在明镜中,见到自身与装饰品这么美的行相,众人会产生最大的欢喜。同样,佛陀的善说,初中末善妙,句义圆满,具足四种梵行功德,最为超胜,为此恒常具足无量自性功德的那些法,也是依靠此论将种种佛语的广大意义合而为一,次第编排,甚深难悟的部分通过详细辨别的途径无误解释如来的各自密意,依此,具慧的智者们也能对佛语之义容易获得定解,而在听闻此论时会生起最大的欢喜,如同镜中的影像能显示出美貌的功德一样。所以,此论成为开显诸经之密意的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