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45课1-10
第四十五课:三世诸佛大悲之总集
(一)精进修行离不开共同前行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的内心非常复杂。很多人都觉得,无论是前行还是正行;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是共同还是不共同;是讲解一切乘法的理论还是实修中的少许经验,自己似乎都具备一些,但说到精进,却好像还是那么回事。不是今天好一点明天糟一些就是这个月好一些下个月可能差一些……因此,我们今天抽出点时间为大家做一点讲解,目的就是为了敲响精进的警钟,令自己能在修行路上更加精进。
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共同前行的重要性。也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自己现前已经修完了共同前行开始进入正行,此时还需要继续修共同前行吗?要记住,共同前行什么时候能修成就不在于数字,而在于你的内心。在你的内心成熟以前,我们初次进入佛门所修的法乃至今天所修的一切都不能搁置一旁,都必须要修。
我们将平常的修行分为观察修和安住修,尤其会在讲解观察修的时候着重强调共同前行的一些教言,目的也在于此上。如果你已经圆满证悟菩提获得佛果,共同前行等一系列教理都已经在你所证悟的见解之中,无需再分为前行和正行,也不需要再有修这个法或那个法的区别,一法已经圆融一切法义。但当你还没有证悟到这个见解,则我们所修行的一切法,没有一个可以搁置一旁,其中当然也包括共同外前行在内。因此,我们平常的修行要多着重于共同前行。
如今在座的弟子平常都在根据个人的时间修行着相应的法。我们说过,从某种角度来说,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确实是一门苦行。因为我们业及烦恼沉重,内心太过散乱,能长时间能坚持修行,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而如果没有共同前行作为辅助,修行会变得非常艰难。所以共同前行非常重要。
(二) 修行者应时时观待自心
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想要在短时间中呈现出一些诸如眼前看得见相、身上的感受、以及内心的一些境界等显现,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因此,坚持修行,就是一个真正修行者的功德。
但我们也说过很多次,修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显现,比如身上有各种感觉等等,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是一种见解逐渐增长过程中的功德,这样理解完全没有什么过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各式各样的显现并不代表它一定就是功德。
我们说过,这些可能来自于觉性妙力之相或者业风飘动之相,甚至有些感觉来自于邪魔加持。无论是邪魔加持还是业风飘动,都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境界,包括平常所谓的各种光、明点、以及寂静本尊、忿怒本尊各种佛像等等。因此,仅仅呈现出各种相,对成就并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今天我们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看到什么而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消尽烦恼就是我们修行的宗旨,因此修行者要时时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改变了多少,而不是眼前能看见什么、身上有什么感觉等等。当然,随着见解的增上,眼前会呈现一些清净之相,身上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觉受,这确实是见解增长的一种象征,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待自己的内心。
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言:“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调伏自心才是佛教的宗旨。即便你现前所修的法是密宗顶点无上窍诀大圆满,也同样如此。也就是说,大圆满分为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即便你在某些导师前受过很多次殊胜灌顶;在某些导师座下修过直断或顿超,还是需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因为一切法要都是在讲解调伏内心。
所以,调伏内心是我们修行的宗旨,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改变多少,而不是时时执著于自己眼前有什么相,或身上有什么样的感觉等等。相反,对于这些感觉太过敏感,反而会成为一种过失。
《普贤智慧界续》中的第一品和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第三品讲解众生形成之过程。其中讲解在一基现二道之前,我们都曾见过各种各样的相,有清净之相也有不清净之相,尤其清净相中的各种文武坛城我们也都见过。正是由于当时没有调伏自己的内心,没有能赤裸出自己的见解,眼前呈现的文武坛城就成为了漂泊轮回之因。所以,仅仅显现,对于我们成办解脱,并没有什么利益。作为修行者,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才能令我们获得解脱利益。
我们说过,信仰佛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今生快乐、临终自在、未来解脱,而这一切取决于调伏内心。因为今生不能快乐,临终不能成就,未来不能呈现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之相,原因就在于内心不够清净、烦恼沉重。因此,调伏自己的内心是我们今天进入佛门的宗旨,修行者要时时要观待自己的内心。
(三) 调伏内心方获解脱
在调伏内心过程中,由于见解逐渐增长,眼前会呈现出不同的相,身上会出现不同的感觉,这些都非常正常。但记住一点,有感觉并不一定是见解。
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有见解必有显现;但是有好的显现不一定是有见解。”因为呈现觉受显现有三种不同原因,如果是因为觉性妙力而呈现觉受,这当然毫无疑问是功德;但如果是因为业风飘动或因为邪魔加持而起现的显现,则不属于成办解脱的见解。因此,我们不能只把显现作为修行是否进展的标准,否则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偏道。
唯有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才能知道功德是否增上。从调伏逆缘的角度而言,观待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但这里所谓的烦恼减少,并不是说在心情平和时烦恼减少,而是观察自己在遭遇各种对境尤其是逆境时,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若是,就充分地说明了修行正在往前进展。如同蓝色的天空被乌云所遮止,当乌云消尽多少,蓝色的天空就能相应有多少分呈现。如果乌云压城,则蓝天丝毫不见,相反乌云越来越薄,渐渐消散,则云破天开,蓝色的天空就会逐渐呈现。因此,能看见湛蓝的天空就恰恰说明乌云已经在消散。也就是说,随着见解增长,就能看见自己的逆缘贪嗔痴烦恼有多么减少。所以,修行时时观待内心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有些人喜欢强调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打坐,内心有了多少清净,但实际上,这种清净无法成办解脱。比如色界和无色界的禅定统称为世间禅定,即便你临时可以用它可以压制粗大的烦恼,但当细微的烦恼聚集一起成为大烦恼的时候,还是会堕入到三恶趣之中。也就是说,色界天在一禅中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此时粗大的烦恼已经被压制,临时感觉自己的内心非常清净,但其实还是有意识细微的意识成分在于其中。这种细微的意识越积越多,累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重新成为粗大的烦恼,堕入到三恶趣之中。
如今我们修学佛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压制烦恼。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说,由于生活压力大,难免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我们都希望能依靠不同的方便令这些烦恼稍微地消停一些。所以,很多人喜欢通过旅游来消除烦恼。人们喜欢旅游,并不是完全因为外面的世界特别好看,而是由于长期处于某一个环境中感觉压力太大,希望换个地方放松一下心情,不用再参与那么多的琐事,令自己感到自在一些。但如今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令内心能短暂地获得安静,而是希望能够断绝烦恼之根,获得永久的宁静。想要达到这一点,仅凭压制烦恼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功德。
(四) 内心清净方与解脱相应
从见解的角度而言,无论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很多修行者的感受听起来都很不错。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大家平时阅读了不少教言的缘故,因此说起来都头头是道,但至于内心实际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可就不知道了。
要记住,我们也许可以骗过任何人,但内心永远欺骗不了自己。自己的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不在于口中的言辞,而是要观待自己的内心。说得更白一些,观察自己的性格有多少改变就能知道。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自己只要好好修法就可以了,功德和性格有什么关系?因为性格来自于情绪,而情绪来自于心态,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这样一来,修行与性格有关吗?当然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我们时时修行调伏内心的缘故,往昔性格粗暴急躁,现在变得不再那么极端,好事坏事都会相对看得淡一些,轻一些,因为我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万物的本性。
比如我眼前的杯子,看起来非常坚硬,但当它碰到更坚硬的东西时就会碎掉。由于往昔我们不懂得相关的道理,当杯子碎掉的一瞬间,内心会有非常大的情绪飘动。但是当我们知道这个杯子是因缘合和而成,也很清楚这个杯子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承重力有多大后,再看到杯子被更坚硬的材料所击碎时,内心就不会有很大的情绪飘动。
当然,暂时做不到完全没有情绪反应也非常正常,毕竟我们还没有断除一切意识,还没有斩断烦恼之根,所以产生一些情绪在所难免,但不会再如往昔一般有很大的情绪飘动。这就是能否认识万物本性的区别。
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当认识到一切万物本性时,就能断绝实执性的概念。要记住这一点,这里断除的是实执性的念,但此外还有境执,唯有靠修证才能断除境执。如同前面所讲解般,往昔认为杯子是实有的,但现在已经认识到杯子是如何产生的,因此当杯子碎掉的一刻,粗大实执性的烦恼会消尽是特定的,因为依靠前面的认识,就能起到这个作用。但说起我们的情绪没有一点飘动是不可能的,因为此时还有自他对立,还有境执没有断除。而想要断除境执这个烦恼根源,唯有依靠实修实证。
因此,作为修行者,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的情绪是否有所改善,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内心不做任何调伏改变,却一心期待自己未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恐怕非常困难。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并不是在于某个据点之上,不是我们沿着脚下的路就可以走到的地方,它在清净心之中。只要我们平常的起心动念还没有清净,它就永远无法呈现清净刹土。也就是说,想要成办解脱,首先必须要清净自己的内心,内心的一切不清净烦恼都是成办西方极乐世界的阻碍。时时观待自心的缘故也正在此上。
(五) 调伏内心为修行佛法之根本
在座很多弟子都阅读过《胜乘狮吼妙音》,书中在讲解成熟口诀法胜观第一部时就说到决断心之根本。如果问你们,从事善法时,身口意三门哪一个最为重要?我相信,即便是初入佛门者也知道,虽然身可以行善,语也可以行善,但心才是最根本。因此,想要成办解脱,迅速消尽烦恼,从根本上用功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所讲解的决断心之根本。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知道,心支配万法,心乃最根本。因为无论是从善还是从恶,一切都来自于心。这一点不仅仅可以从理证上知道心为一切法的根源,相关教证也很多。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非讲解“自净其身”或“自净其语”为佛教。
华智仁波切曰:“心乃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正是因为心乃一切法之根源,因此调服自己的内心就是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无论导师是让你去放生还是让你去念诵各式各样的心咒、功课,是要求你接受灌顶还是要求你参加法会、朝拜神山,去打坐禅修……目的都是为了让你调伏自己的内心。
我们说过,今生、临终以及未来的一系列痛苦烦恼都来自于内心烦恼沉重的缘故,而西方极乐世界并非安立于自身之外,它在清净心之中,因此当我们的内心贪嗔痴烦恼消尽的时候,当下即为西方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不是离开本心后能刻意求得的,它本来就存在于清净心之中,是人人本具的。当极乐世界如同蓝色的天空被烦恼乌云所遮止般而暂时无法呈现时,我们只能随顺烦恼的支配而遭受各式各样的痛苦。因此,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遮止本来面目的贪嗔痴烦恼,令我们本具有的西方极乐世界呈现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将西方极乐世界称之为无为法,因为它完全超越因和缘,是众生心中本来就具有的。这里所谓的“本”,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局限。一旦具有时间局限,无论时间有多长,都只能说明它是生灭性的,与佛果,刹土等本具有的见解相反。正是由于超越了时间的局限,所以它是永恒不变的。
我们现前做的每一件善事,目的都是为了调伏内心,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不要每天执著自己念诵了多少遍观音心咒或者多少遍阿弥陀佛圣号等等。如果你手上拿着长长的念珠在计数,但内心却还是如往昔一般坚硬,则以上所做的一系列善行对于成办解脱并没有多大的利益。
我们行善的目的是改变自己的心。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内心与修法没有契合到一起,修法不能起到调伏内心的作用,即便表面上做多少修法的形象,无论是身做礼拜、打不同的手印以及口念诵不用的咒语等等,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阿底峡尊者也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若不遵照调伏内心的法规去做,修法反而会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而这种形相之法也称之为非法。因此,平常真需要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
(六) 修行就是修心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每天修行的时间太短。从某种角度来说,确实如此。由于世间各种琐事牵绊,我们的修行时间太过短少。但想摆脱这些束缚,长时间在清净地处静下心修行,又没有这样的福报,所以总觉得自己没有时间。但我们今天要讲解的道理就是,若能将修行纳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岂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修行之中。
当然,修行确实需要很多方便,比如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意要发菩提心等等,这些都必须在清静的地方才能做到。如果你在喧哗处排除九节佛风,可能会被别人误认为是个不正常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直接调伏内心并不需要有特定的地处。无论是在幽静山林还是在喧嚣尘世,时时都可以调伏内心;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聚众,都可以观待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一门功课。
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平常静下心念诵很多仪轨、心咒或者念诵一些功课以及行持一些其他善行,觉得非常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要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取舍的道理,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平时就要以此为鉴,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该做的就去做,并且在做完以后回向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不该做的就要及时阻止。如果由于生活所逼,个人福报不够的原因,不得不从事一些不善业,也要时时忏悔,这就叫修行。因为修行,不是某种外在行为,而是要修自己的心。
作为修行者,如果时时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平常在做什么就会发现:知道自己一天当中在做什么,能够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心看不见也摸不着,稍一不注意到就会忘失正念。一旦忘失正念,就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了。
比如今天你们从住的地方来到这里听课,这个过程中已经起了千千万万个妄念。至于起的是什么妄念,恐怕很多都已经忘记了。其中可能有善,也可能有恶,但对于恶念,自己并没有当下制止。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最根本、最殊胜的功课就是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七) 忆念无常精进修法
相信刚开始入门的弟子通过这几天的学习,对于自己以后如何走好修行之路,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前进的方向也已经渐渐清晰,只要依教奉行,便不会走错路。对于已经修行了一段时间的弟子而言,由于我们思想太过复杂的缘故,即便已经从文字上了解了一些共同前行以及佛教的道理,内心却仍旧与往昔没有多大区别,还是会有很多散乱、懈怠的时候。这时就要敲响精进的钟声。
修行必须如此的原因就在于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正如众多经文所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非累生累世地行善修行,是决定无法得到今天这般暇满人身的。反之,我们今天所得到的暇满人身正是宿世行善的果报,因此更应该加以珍惜才对。
很多人喜欢与别人攀比,别人做多少,他也要做多少,甚至想得到更多。但现在我们与完全不信佛教的人无法对比,原因就在于以上说的这句教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倘若前世没有行持善法,今生决定难以修学佛法,甚至连对佛法心生净信都难以生起。可是今天的我们,不仅对佛法心生净信,并且还将身心投入修法之中,这样珍贵无比的人身可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因此,也唯有精进修法才不愧对自己宿世行善感得的珍宝人身。
从另一个来说,难得的人身我们已经得到,但可怕的无常何时会夺走这个人身,谁都不知道。也许是今天、明天,也有可能是下个月或者明年……但我们往往会因此而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觉得无常可能会来,也可能不会来。
很多进入佛门的人,虽然对三宝的信心没有退失,但从精进的角度观察,总是处于懈怠之中,原因很可能就是由于对无常心存侥幸。他也知道无常观,知道寿命无常,但总觉得今天还轮不到自己无常,明天应该也不会无常,后天不会,这个月不会,下个月也不会……但无常会在哪一天降临到他身边呢?他自己也不知道,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自欺欺人度日。可是一旦当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就来不及了。彼时阎王爷不会为你多留一秒钟的时间让你修行。所以今天就是不早不迟的时候,要牢牢把握,专心修行。
无论你今天有多大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都不叫烦恼,因为我们仍旧可以去面对,去解决。世上最难面对、最难解决的烦恼就是死亡。从死亡降临到身边这一时刻起,一切都不再由自己说了算,而是取决于生前所行的善有多大。若生前所行善法微小,无常降临时,内心必定只有痛苦。
平常我也在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尤其会在睡觉前观一场寿命无常。因为平常心情平和,内心在散乱之时观无常,即便观想得很清醒、细致,感觉也不会非常深刻,自心与所观之间仍旧有一定的距离,无法真正品尝到其中的味道。当夜晚没有他人干扰,睡觉前独自一人将头放在枕头上时思维:“今天我把头放在枕头上,也许明天早上能幸运地醒来,但总有一天再也无法睁开眼睛,离开这个世界,而这是特定的事。如果今天就是自己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我的心态会是怎样?”
我们往往会习惯于蒙骗自己,觉得明天早上应该能起来,心情也还不错,但当你的情绪跌落到低谷时,真正独自面对无常时,还是会和今天一样的心态么?如果当你如此思维一番后,大脑越来越清晰,辗转难眠,就充分地说明,你对死亡还是有深深的恐惧感,在死亡面前,你并不是一个很坚强的人。通过这样的观察,就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到了哪一种程度。
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发时间,也不是为了凑个热闹,而是为了成办一番大事业。莲花生大师曾经说过:“今生的时间再长也是稍许个月,未来的时间才是无量。想要来生当中不遭受任何痛苦,现前就要精进修法。”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必做之事。
我们进入佛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成办今生的快乐。但由于今生时间太过短暂的缘故,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既重要也不重要,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最好的示现。但在死亡面前,我们仍旧如同凡夫一般恐惧万分,就充分地说明宿世以及今生所行的善法可能还没有到位。因此晚上睡觉前观一遍无常,也非常好。
这样做并不是自找烦恼。我相信真正面对死亡时,人人都很脆弱。当然,由于内心越来越紧张的缘故,睡前观想无常容易辗转难眠,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心里真的还没有底。倘若无常此时就降临到身边,我们只能如同凡夫一般去面对,内心除了痛苦之外,再也找不到另一种感觉。
(八)直面无常精进修法一
想知道自己在长时间修法后能达到怎样的境界,仅仅以止息妄念安住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问问自己的内心。因为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令自心获得自在。
如果我们通过修行禅定认识到一切万物的本性为空,空性就没有“所可怕的”和“能可怕者”,因为万物如同虚空,内心就会是一种自在,没有什么可害怕的。但自己现前在面对死亡时,内心感到害怕,就充分地说明,前面所谓的“空性”仅仅是一种口中的言辞而已。如同我等历代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所讲解般:“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仅凭口中的空性般若,是无法成办解脱的。因为轻飘飘地修行,对于解脱是起不了多大的作用的,我们的修行必须踏实稳重一些。
因此,想知道自己对佛法心生净信、从事善行直到现在,通过所从事的一切善行修到了多少功德,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就知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内心通过观修无常而心生恐惧,意味着我们的修行尚未有多大的功德,更应该以此为鉴,精进修行。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今天的自己仍旧如同凡夫一般,面对死亡时,内心除了恐惧与痛苦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感受,就说明如果再这么下去,解脱遥遥无期。因此自己的修行再也不能如往昔一般浮皮潦草,而是要精进踏实地去努力。
敢于面对无常,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记得小时候我的奶妈去世了,当时我跟着父亲去看她最后一眼。藏地和汉地的风俗不同,汉地会为亡者穿戴一件衣服,而藏地是直接将亡者放入白口袋,随后进行土葬就可以了。当时我看见父亲买了很长的白布并整成一个口袋。我就问父亲,为什么奶妈一直躺着不起来?父亲说,因为她已经死了。我说:“不会的,可能她是睡得太沉了,你们摇一下她,多喊她几声,她可能就会醒过来的。”父亲告诉我:“人死了以后并不是如你想象一般沉睡,他永远也醒不过来了。”并且还跟我讲解了很多相关的道理。听完父亲的讲述以后,我的心情非常低落,一个人跑到村后的山上,坐在那里想:“今天我的奶妈去世了,按照父亲的说法,过两天我的父母也会去世,最后连我也有一天会死亡。那时我还有什么?父母真的去世的话,我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当然,年幼的孩子除了妄想之外还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
后来由于大恩上师的恩德,我们知道了该如何超度众生,也知道如何行持一些善行。往昔根本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知道有无常而已。父母去世的那一刻我在想,小时候的我曾经想过这个时刻,但是当无常真正呈现时,觉得这一天来得真快,好像一直在自己身边,从未遥远过。
我从五岁开始担忧自己的父母有一天会去世怎么办,到父母真的离开自己,几十年的时间,转眼就过了,就好像昨天到今天一般短暂。再想想自己有一天也一样要离开这个世界,就会感受到无常近在眼前。它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现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理。因此,我们要正视无常,精进修行。
(九) 直面无常精进修法二
历代传承祖师在很多教言中说过,无常是客观的定律,无论你相信还是不相信,去观想还是不去观想,它都一样在你面前生效。它不需要用“比如”这个词,因为未来的某一天它绝对在你面前起作用。
我们从未见过一个可以永远活在世上的人,而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当死亡降临到身边时该如何去面对?以自己当下所拥有的智慧,能令内心感到自在吗?若不能,就说明我们还要下大功夫,要多修修法。
当然,作为在家居士,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什么事情都不去做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不是乌龟,靠喝西北风就能长寿。作为凡夫,我们仍旧需要有吃有穿,需要有生存的资粮。但把所有的时间都运用在这上面就要问问自己,这么做是否值得?即便全天下一切财富都属于你,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能带走一分一厘么?不可能的。
有些人觉得自己努力拼搏,就是为了对自己好一些,但我们精进修行,不也是为了自己过得更好,更快乐么?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有时还要加班工作,目的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希望自己以后的衣食住行都能有所改善,生活得更好更幸福。修行也是一样,现在精进修行,目的就是为了未来获得解脱,获得生生世世的快乐。因此,作为居士,平时也要多观待一下自己的内心,精进修行。
无常是最客观的道理,不需要用一些比喻来描述,否则就会觉得它很遥远,以为未来的某一天才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但实际上,它可能近在咫尺,只是我们的内心不愿面对现实,才将它拒之千里。
很多人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没进入佛门的人总觉得是否进入不重要,只要搞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了。但你能带着今生的生活走入未来么?不可能的。因为,一旦无常降临到身边,连我们一生呵护珍惜的身体都只能住在小小的罐子里,其余还能带走什么?
以上绝不是为你讲解一个故事,而是将世上最现实的话语说给你听。要记住,无常是我们迟早要面对事,这是决定无疑的事,只是每个人遇见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但无论如何,我相信五十年以后,在座所有的人,包括和我们同等岁数世上所有的人,都不在世上了。若没有佛法的陪伴,即便你生前将世间事业成办得有多完美,最终除了带着满肚子的痛苦离开之外,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连一针一线都带不走。
也许你进入佛门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但如果仍旧不敢正视无常,时时都在自欺欺人,以为无常还很遥远,将修法一拖再拖,即便对三宝的信心没有退失,最终面对死亡时仍旧是与庸俗同道,内心除了痛苦和恐惧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种感觉。这样的人生太不值得了,因此我们现前必须面对现实,精进修法。
(十) 共同前行绝不能忘失
有些信众听到导师讲解共同外前行,内心都会感到不以为然,因为他往昔已经参加过百日修行。比如按照堪布昂琼的要求,人身难得可以分为难得之因、难得之数、难得之喻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要观修一定的天数;讲解寿命无常也需要分为决定死亡、何处死亡等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也需要观修一定的天数……共同前行总共要观修百日。自己往昔都已经观修完了,现前修行过程中仍旧需观修共同外前行吗?当然需要。
要记住,观修共同前行是否需要,不用问别人,问问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我们现前修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内心变成所了解的道理。平常我们都在阅读学习包括共同前行在内的种种道理,并努力将书面上所讲解的一切纳入心相续之中。当你的心什么时候成为这些道理,这本书就不需要再去阅读,修法中也可以不用再去观想,因为你的心已经是这本书了。但在没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永远不能将这些修法搁置一旁。
每次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我们都会特别强调共同前行的重要性,将它列在剖析调伏妄念之中。因此观察修时,时时都要运用剖析调伏妄念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业之因果的目的就在此上。因为文字上的前行非常容易理解,但心相续中圆满证得,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将文字中的这些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让自己内心变成共同外前行,需要一定的过程。
希望大家平时还是更加把劲,多修修共同外前行。我们暂时不讨论高深的道理,先反观一下自己的修行现状:一天中真正用于修法的时间有多长,内心懈怠的时间有多长?由此就能知道,我们的共同前行修得还远远不够。如果共同前行修得好,就不会觉得历代传承祖师有多厉害,有多神奇,因为你也可以成为另一位传承祖师。但如今我们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缺乏共同前行。我们与历代传承祖师相同的地方就是,我们本质上能做到这一切,但由于不懂得以上这些道理,所以与历代传承祖师完全无法对比。因此,现前我们就要学习传承祖师的事迹,时时观修共同前行。
虽然我们每次讲法后面,也会讲到一些粗直视调伏妄念、细直视调伏妄念等一系列调顺烦恼之方便,但着重讲解的还是剖析调伏妄念、共同外前行,因为这些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的思想非常复杂,如果没有共同前行的陪伴,内心很容易懈怠、放松,因此我们的修行之路时时要以共同前行为伴,除非你已经证悟佛果,自然可以不用再理会。只要还没有到这一步,共同前行就绝不能搁置一旁。
经常有很多居士问一些修法方面的问题,但我想在现前这个阶段,共同前行应该是最适合我们的修行,所以,平常还是多修一些,多修一些。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