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59-62课)小结1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
戊一、认清二谛之理=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寅二、以说共同实一之识不容有而结尾
寅一、破不共各自观点=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56-88,53-62课)+卯二、破外道之观点
卯一、破自宗有实二派之观点=辰一、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59-64,53-58课小结)+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65-88,59-62课小结)
辰二、破有相经部宗之观点=巳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67-69,59课)+巳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70-81,59-61课)+巳三、破相识等量之观点(82-88,61+62课)
巳一、破异相一识之观点=午一、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67,59课)+午二、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68,59课)+午三、否则以相识成异体而破(69,59课)
巳二、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午一、说此观点(71,59课)+午二、破此观点
午二、破此观点=未一、破意义+未二、破比喻
未一、破意义=申一、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74,60课)+申二、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75,60课)+申三、以诸心而不决定(76,60课)
未二、破比喻=申一、安立因(78,60课)+申二、建立彼之遍
申二、建立彼之遍=酉一、说明见忆对境相违(80,61课)+酉二、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81,61课)
巳三、破相识等量之观点=午一、说此观点(83,61课)+午二、破此观点
午二、破此观点=未一、建立诸识具多相(85,61课)+未二、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
未二、宣说无分实一不可能=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87,62课)+申二、观察能缘识则彼无有之理,(88,62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辰二、破无相有部宗之观点(59-62课)略略结
1、颂词
6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一午一、以如识相应成一而破:(59课)
一识非异故,行相不成多,是故依彼力,境则无法知。
6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一午二、以如相识应成多而破:(59课)
未离诸相故,识不成唯一。
6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一午三、否则以境相成异体而破:(59课)
非尔如何说,此二为一体?
7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一、说此观点:(59课)
于白等诸色,彼识次第现,速生故愚者,误解为顿时。
7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一申一、以缘文字之心而不决定:(60课)
藤条词等心,更是极速生,同时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7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一申二、以唯一意分别取境之方式而不决定:(60课)
唯一意分别,亦非次第知,非为长久住,诸心同速生。
7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一申三、以诸心而不决定:(60课)
是故诸对境,不得次第取,犹如异体相,顿时取而现。
7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二申一、安立因:(60课)
火烬亦同时,起现轮妄相,了然明现故,现见非结合。
80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二申二酉一、说明见忆对境相违:(61课)
如是结诸际,由忆念为之,非取过去境,故非依现见。
8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二午二未二申二酉二、故说明若是结合则不应明现:(61课)
成彼对境者,已灭故非明,为此显现轮,不应成明现。
8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一、说此观点:(61课)
倘若如是许:现见画面时,尽其多种识,同一方式生。
85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二未一、建立诸识具多相:(61课)
若尔虽认清,白等一分相,上中边异故,能缘成种种。
87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二未二申一、观察所缘无情法则唯一能缘无有之理:(62课)
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8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一寅一卯一辰二巳三午二未二申二、观察能缘识则彼无有之理:(62课)
五根识诸界,乃缘积聚相,心心所能缘,立为第六识。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建立自宗,即宁玛派的见解:万法空性。破法:万法不是以实一+实多的方式安立,所以万法无有自性而为空。
3、2万法不是以实一的方式安立,破法:周遍+不遍,实一都不存在。
3、3法是不遍时,实一不存在,破法:外境+内识,实一都不存在。
3、4内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承许外境 存在+不存在,实一都不存在。
3、5承许外境存在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教内+外道,实一都不存在。
3、6教内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有部宗+经部宗,实一都不存在。
3、7(经部宗+有形相+相识一体)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异相一识+相识各一+相识等量,实一不存在。
3、7、1(境识一体+异相一识)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唯一识(67)+多种多样行相(68)+一体和异体(69),实一不存在。
3、7、2(境识一体+相识各一)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速生因(71)+无分别心(74)+分别之心(75)+所有心(76)+旋火轮喻(78+80+81),实一不存在。
3、7、3(境识一体+相识等量)之识,实一不存在,破法:观点(83)+“一体”(85)+无分刹那(87)+积聚相(88),实一不存在。
4、一级思路
4、1周遍已经在破周遍之实一(39-49课)破完了,以后开始破不遍法存在实一。
不遍法分为外境+内识而破,其中外境已经在破实一之外境(49-52课)破完了,现在破内识不存在实一。
内识不存在实一为教内+外道而破,现在破教内识实一。
破教内识实一,分为破(有部宗+无形相+境识异体)之识+(经部宗+有形相+境识一体)之识,其中破(有部宗+无形相+境识异体)之识(53-58课)破完了。
4、2破(经部宗+有形相+境识一体)之识(59-62课)
先破(境识一体+异相一识)之识,实一不存在,因为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本体上,一体和异体本来就是相违的,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再破(境识一体+相识各一)之识,因为所有心识都刹那生灭,而每一刹那的所取,不可能出现为同一个境,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后破(境识一体+相识等量)之识,因为所有的境都是积聚的相、都可以分至空性,所以观待的等量识也是积聚的相、随分至空性,所以实一识不成立。
5、二级思路
5、1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异相一识A1+A2+A3--B(=B1+B2+B3)
5、1、1破:识上只显现一种
67一识非异故,行相不成多,是故依彼力,境则无法知。
经部宗认为:尽管外境的行相有多种多样,但是在识上只显现一种。
中观破法:如果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非为异体,异相一识,那么外境的行相也不应该成为多种,因为,即使依靠行相的力量,也将无法了知各式各样的不同外境。
外境的行相有多种多样,而在识上只显现一种。认为花色的外境上可以有黄、蓝、白等很多颜色,到了有境上,所有的颜色都不作区分只认一种,这样一来,如同有境不存在各种各样的颜色一样,外境上也应该只显现一种。这在现量上也不可能,所以异相一识不成立。
5、1、2破:各种各样的行相存在
68未离诸相故,识不成唯一。
经部宗认为:各种各样的白色、红色等行相应该存在,否则与现量相违,否则已经毁谤了一切名言。
中观破法:既然你宗说多种多样的行相一定要存在,那么如同对境行相各式各样、五彩缤纷一样,你的识也应该变成多种多样,所以异相一识不成立。
5、1、3破:境识一体+异相一识
69非尔如何说,此二为一体?
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异相一识
中观破法:如果不是异相一识如此承认,那你们为什么要说行相和识一体呢?由于承许相识一体,于是导致了上述过失。
也就是说,要么多种多样的行相应该如“一识”那样成为一;要么如各式各样的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种多样,否则诸多过失就不可避免。因此,不应承许为异相一识。唯一的识与多种多样的行相二者,不可能出现在一个本体上,因为一体和异体本来就是相违的。
5、2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相识各一(A1+A2+A3=)A--B(=B1+B2+B3)
5、2、1速生因
71于白等诸色,彼识次第现,速生故愚者,误解为顿时。
经部宗认为:对于白、红、黄等各种颜色的外境,应该是次第次第缘取的,比如见到花布时,花布上的白色、红色、蓝色等对境并不是同时在眼识前全部显现,而是依次缘取,由于取境的时间特别快,很多愚者认为顿时见到了所有的对境。
对于取花色的眼识来说,对境也不会同时为它指点出花色中蓝黄等五彩缤纷的多种行相,只能指出总花色的行相而已,有境也同样产生唯一具花色相的识,因而在一个识的本体上所取相与能取相各自为一,相对存在。因此,是与所谓的“割蛋式”相类似作为原因而取名(“相识各一”或“蛋割两半”派)。
5、2、2破:无分别之心不成立
74藤条词等心,更是极速生,同时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中观观点:如果说由于非常快速而产生了同时的识,那么,藤条等词在快速重复的过程中,也是极其迅速的,却为什么不会生起同时的心呢?
不论耳识还是眼识都属于根识的一种,如果眼识可以对次第见到的色法同时现见,耳识所听到的非常快速的声音也应该在识前同时听到,可是耳识前显现的声音很明显具有一种次第性,所以相识各一不成立。
5、2、3破:分别之心不成立
75唯一意分别,亦非次第知,非为长久住,诸心同速生。
中观观点:从独一无二的分别心来讲也并不是以次第来了知的,由于所有的心都是刹那生灭而非长久留存,因此所有的心都同样是快速产生,不可能次第显现却成为同时领受,所以相识各一不成立。
5、2、4破:所有心不成立
76是故诸对境,不得次第取,犹如异体相,顿时取而现。
中观观点:不论分别念还是无分别念,凡是众生的心识都是非常快速刹那刹那产生的。由此可知,对境也必定不会次第性缘取,比如眼睛看见柱子时,柱子的所有特点都是在一刹那间缘取的,所以相识各一不成立。
凡是无分别念面前显现为次第的法,心识必定也是次第的;无次第同时显现的法,也不可能成为心识次第显现。在无分别面前,对境如何显现,心识也如是缘取,而且不会缘过去和未来。
可以通过分别念缘过去和未来,可以说“最初同时显现,后来次第性地对它进行执著”,但在现量面前根本不可能出现过去和未来。
5、2、5破:旋火轮妄相
78火烬亦同时,起现轮妄相,了然明现故,现见非结合。
中观观点:由于旋转火烬而出现旋火轮的现象,其实也只是根识的一种迷乱显现而已,完全是一种虚妄相。由于在眼识前可以了然明现,必定属于现量的范畴,即属于相似现量。不可能将前后时间衔接、结合成一体。这是根识错乱的一种虚妄相,并不是分别念错乱形成的虚妄相。
80如是结诸际,由忆念为之,非取过去境,故非依现见。
中观观点:像你宗所说的将前后刹那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旋火轮,必定是由忆念进行结合的。因为眼睛见色法、耳朵听声音等都是取当下的对境,而不是取过去对境的缘故,所以不可能由现量作为衔接。
前刹那的对境,要由忆念才能与后刹那的对境结合起来,未曾回想则无法连接;而现见所趋入的是当下的对境,所以旋火轮显然不是凭依现见来衔接前后刹那的。
81成彼对境者,已灭故非明,为此显现轮,不应成明现。
中观观点:火烬现为光环相这一点如果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说,是由前后的诸多刹那衔接起来而显现为一体的,那么这必须要借助忆念来连接。成为忆念的任何对境先前已经灭亡,因此只能对它进行回忆,而不能明显领受。鉴于此种原因,如果需要结合,那么当下所显现的轮相仅能作为不明显追忆的对境,而不应该成为在眼前这般了了分明呈现。
所以旋火轮是相似现量,识明显领受,并非是前后对境的若干刹那依靠分别心连接,而错乱为轮相的。
所以对境只有总旋火轮的唯一行相,有境也同样只有唯一具火轮相的识,是迷乱显现而已,完全是一种虚妄相,相识各一的观点不能安立。
5、3经部宗认为境识一体+相识等量A1+A2+A3--B1+B2+B3
5、3、1相识等量的观点
83倘若如是许:现见画面时,尽其多种识,同一方式生。
经部宗如是承许,现量见到五彩缤纷的画面时,外境中有多少行相,识也应该同样生起那么多的行相。
5、3、2破:“一体”之识
85若尔虽认清,白等一分相,上中边异故,能缘成种种。
中观破法:如果事实的确像刚刚所讲的观点那样,眼见花花绿绿的底色,蓝、黄等丰富多彩的行相也该是同样,虽然认清了它的内部对境白色等单一的行相,但由于上上下下、这边那边以及中央边缘的部分互为异体的缘故,能缘(之识)也将成了种种非同类识,所谓的“一体”之识是不可能真实存在。
对境可以分为无限微的异体法,所以识也观待分为无限微的异体识。这样就根本不可能有“一体”的存在,因为任何层次的“一体”都可以再分,实一之识是不可能安立的。
5、3、3破:无分刹那之识
87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中观破法:假如对花色布匹中的白色进行分析,此白色又可分为东南西北等很多部分,如此一直向下分,将最后的白色无分微尘作为所观察的焦点。对此唯一无分的微尘,无论任何一个识都不会领受它,根本无法领受。因为微尘无分时,必为空性,所以无分刹那之识也是空性。
5、3、4破:所有识之实一
88五根识诸界,乃缘积聚相,心心所能缘,立为第六识。
中观破法:五根识诸界的所缘对境是全部是一种积聚的相,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比如眼识所缘的对境是色法,而每一种色法都是由无数个微尘组成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根识中,不论哪一个根识所缘的对境都是由很多微尘积聚在一起的行相。心与心所并存聚合的能缘即安立为意识或第六识,或者说作为它的能缘者。
如果相识等量,由于所有识的对境都是积聚的相,所以所有识也观待为积聚的异体识,根本不存在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