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 卷第二十六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六:
善男子。我昔住于波罗[木*柰]国时。舍利弗教二弟子。一观白骨。一令数息。经历多年各不得定。以是因缘即生邪见。言无涅槃无漏之法。设其有者我应得之。何以故。我能善持所受戒故。我于尔时见是比丘生此邪心。唤舍利弗而呵责之汝不善教。云何乃为是二弟子颠倒说法。汝二弟子其性各异。一主浣衣一是金师。金师之子应教数息。浣衣之人应教骨观。以汝错教令是二人生于恶邪。我于尔时为是二人如应说法。二人闻已得阿罗汉果。是故我为一切众生真善知识。非舍利弗目犍连等。
若使众生有极重结得遇我者。我以方便即为断之。如我弟难陀有极重欲。我以种种善巧方便而为除断。鸯掘魔罗有重嗔恚。以见我故嗔恚即息。阿阇世王有重愚痴。以见我故痴心即灭。如婆熙伽长者于无量劫修习成就极重烦恼。以见我故即便断灭。设有弊恶厮下之人亲近于我作弟子者。以是因缘一切人天恭敬爱念。尸利毱多邪见炽盛因见我故邪见即灭。因见我故断地狱因作生天缘如气嘘旃陀罗。命垂终时因见我故还得寿命。如憍尸迦。狂心错乱因见我故还得本心如瘦瞿昙弥。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因见我故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以是义故。阿难。比丘说半梵行名善知识。我言不尔具足梵行乃名善知识。是名菩萨修大涅槃具足第四亲善知识。
[注2]1、《般若摄颂讲解》19-56讲记:
记得在《六度集经》中,记载有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当然这也跟般若法门有关系。在一位佛陀的教法中有一位比丘,他住在寂静的山里天天都念《般若经》。后来有一位七岁的牧童,听到这位比丘念诵般若经的朗朗声后,被念经声深深吸引,心中非常欢喜,一直呆在他身边听受。听受之后,小牧童问:这是什么声音?比丘说:你不懂,这是很深的经文。小牧童说:这个声音特别好听,我还是听懂了。小牧童后来不幸被老虎吃了,随即便转生在一位长者家。长者的妻子怀孕后,口中一直不断地说一些怪怪的声音。因为她们家不信佛教,也不知道她到底在说什么,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她着魔了,也害怕她做各种不好的事情。后来这位比丘到城里去化缘,刚好到他们家里,听后他就明白这位孕妇一直在念《般若经》。当时他觉得非常稀有,也告诉她家的人说:她怀的孩子是具有超胜善根的佛弟子。这样授记后就离开了。后来那个孩子降生后,当下就能长跪合掌念诵般若波罗蜜,但母亲从此之后再也不会念了。在这个孩子七岁时,他就能将般若经背诵得非常流利,而且很多人无法想象的,包括般若经文中的漏字、错字等,全部能一一点出来。长大之后,他给许多比丘传讲般若法门,讲得非常精彩。后来跟随他的人越来越多,长者家室内外大小五百人全部通达了般若,有八万四千人发起无上正真道意,有五百弟子长期跟着他学习。佛陀说:刚才这个牧童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世,那位比丘就是迦叶佛。
2、《六度集经》,吴康居国沙门康僧会译,卷第六精进度无极章第四:
(六六)小儿闻法即解经
昔有比丘。精进守法。少持禁戒。初不毁犯。常守梵行。在精舍止。所可讽诵是般若波罗蜜。说经声妙无能及者。其有闻此比丘音声莫不欢喜。有一小儿厥年七岁。城外牧牛遥闻比丘诵说经声。即寻音往诣精舍中。礼比丘已却坐一面。听其经言。时说色本闻之即解。儿大欢喜经句绝已。便问比丘。比丘应答不可儿意。是时小儿反为解说。其义甚妙。昔所希闻。比丘闻之。欢喜甚悦。怪此小儿。乃有智慧非是凡人。时儿即去。还至牛所。所牧牛犊散走入山。儿寻其迹追逐求索。尔时值虎害此小儿。小儿命终。魂神即转。生长者家。第一夫人作子。夫人怀妊。口便能说般若波罗蜜。从朝至暮初不懈息。其长者家。素不知法。怪此夫人口为妄语。谓呼鬼病。下问谴祟。无所不至无能知者。长者甚愁。不知夫人那得此病。家中内外皆悉忧惶。是时比丘入城分卫诣长者门。遥闻经声心甚喜悦。住门有顷主人偶出。见此比丘亦不作礼。比丘怪之。此贤者家内说经声妙乃尔乎。今此长者不与我语。即问长者。内中谁有说深经者。音声微妙乃如是耶。长者报言。我内中妇闻得鬼病。昼夜妄语。口初不息。比丘尔乃知长者家为不解法。比丘报言。此非鬼病。但说尊经佛之大道。愿得入内与共相见。长者言善。即将比丘入至妇所。妇见比丘即为作礼。比丘咒愿言得佛疾。便与比丘。相难说经法。反覆披解。比丘甚喜。长者问言。此何等病。比丘报言。无有病也。但说深经甚有义理。疑此夫人所怀妊儿。是佛弟子。长者意解。即留比丘与作饮食。饮食毕讫。比丘便退精舍。展转相谓。有一长者夫人怀妊甚可奇怪。口诵尊经。所说如流。其音妙好解释经理甚深。后日长者复请比丘。普及众僧悉令诣舍。办饮食具。时至皆到坐定。行水饮食已。咒愿达嚫。时夫人出礼众比丘。却坐一面。复为比丘快说经法。诸有疑难不能及者。尽为比丘具足解说。众僧踊跃欢喜而退。日月满足。夫人在产。娩娠得男。又无恶露。其儿适生。叉手长跪。诵般若波罗蜜。夫人产已。还如本时无所复知。如梦寤已了无所识。长者即复呼众僧。比丘都集。往睹小儿。说经故事。初无踬碍。是时众僧各各一心观此小儿本皆不能知。长者问言。此为何等。比丘答曰。真佛弟子。慎莫惊疑。好养护之。此儿后大当为一切众人作师。吾等悉当从其启受。时儿长大至年七岁。悉知微妙道俗皆备。与众超绝。智度无极。诸比丘等皆从受学。经中误脱有所短少。皆为删定。足其所乏。儿每入出有所至止。辄开化人使发大乘。长者家室内外大小五百人众。皆从儿学。发摩诃衍意。悉行佛事。儿所教授城郭市里所开发者八万四千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弟子乘者五百人。诸比丘闻儿所说本漏意解。志求大乘者皆得法眼净。佛告阿难。是时小儿者吾身是也。时比丘者迦叶佛是也。如是阿难。我往昔时。一从比丘闻摩诃衍品。赞善开解。心意欢喜不转。精进不忘。深识宿命。自致无上平等正觉。一闻之德乃尚如是。何况终日遵修道者。菩萨锐志度无极精进如是。
[注3]《入菩萨行论讲解》9智慧品166-201讲记:
壬一、分析蕴而总破: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
对于这段文字,善根不错、信心较大的人,反反复复读几遍,可能会从总相上了知人无我。我在小的时候,与此颂有很殊胜的因缘。当时我还没上小学,只懂一点藏文,有次放牦牛遇到一个客人还是什么原因,现在记得不是很清楚,得到一个红色的小日记本,里面有《入行论》这段文字,据说是我们那边修行非常好、一辈子闭关的匝喀喇嘛慈罗写的。我看了以后,虽然当时没闻思过佛法,但感觉上非常舒服。有时候牦牛丢了,父母狠狠骂我,我特别痛苦时就想:“头发内脏不是我,既然如此,我为什么痛苦啊?”这样会起一点安慰。读中学时,那个笔记本还在。后来我来学院听了《入行论》,才知道那是抉择人无我的教言,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段文字。小时候不懂这么多,但也有一点皮毛上的理解,知道我是不存在的。
[注4]《月灯三昧经》,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卷第二:
眼耳鼻无限 舌身意亦然
于根分别者 圣道则无用
于诸根无限 体顽空无记
欲希涅槃乐 应修圣道业
[注5]《大宝积经》,失译师名附秦录勘同录编入,卷第一百一十二 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 :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持戒者, 无垢无所有,
持戒无憍慢, 亦无所依止,
持戒无愚痴, 亦无有诸缚,
持戒无尘污, 亦无有违失,
持戒心善软, 毕竟常寂灭。
远离于一切, 忆想之分别,
解脱诸动念, 是净持佛戒。
不贪惜身命, 不用诸有生,
修习于正行, 安住正道中,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持戒不染世, 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 无闇无所有,
无我无彼想, 已知见诸相,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无此无彼岸, 亦无有中间,
于无此彼中, 亦无有所著,
无缚无诸漏, 亦无有欺诳,
是名为佛法, 真实净持戒。
心不著名色, 不生我我所,
是名为安住, 真实净持戒。
虽行持诸戒, 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为上, 遇戒求圣道,
是名为真实, 清净持戒相。
不以戒为最, 亦不贵三昧,
过此二事已, 修习于智慧。
空寂无所有, 诸圣贤之性,
是清净持戒, 诸佛所称赞。
心解脱身见, 除灭我我所,
信解于诸佛, 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圣戒, 则为无有比,
依戒得三昧, 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 逮得于净智,
已得净智者, 具足清净戒。”
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五百比丘闻是深法,心不信解,不能通达,从座起去。
尔时,大迦叶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比丘皆得禅定,不能信解入深法故,从座起去。”
佛语迦叶:“是诸比丘皆增上慢,闻是清净无漏戒相,不能信解,不能通达。佛所说偈其义甚深。所以者何?诸佛菩提极甚深故。若不厚种善根,恶知识所守,信解力少,难得信受。又大迦叶,是五百比丘,过去迦叶佛时,为外道弟子,到迦叶佛所欲求长短,闻佛说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善妙语。’以是善心,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忉利天终生阎浮提,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是诸比丘深著诸见,闻说深法不能信解随顺通达。是诸比丘虽不通达,以闻深法因缘力故,得大利益不生恶道,当于现身得入涅槃。”
尔时,佛语须菩提言:“汝往将是诸比丘来。”
须菩提言:“世尊,是人尚不能信佛语,况须菩提耶?”
佛即化作二比丘,随五百比丘所向道中。诸比丘见已。问化比丘:“汝欲那去?”
答言:“我等欲去独处修禅定乐。所以者何?佛所说法不能信解。”
诸比丘言:“长老,我等闻佛说法亦不信解,欲至独处修禅定行。”
时,化比丘语诸比丘言:“我等当离自高逆诤心,应求信解佛所说义。所以者何?无高无诤是沙门法。所说涅槃名为灭者,为何所灭?是身之中有我灭耶?有人、有作、有受、有命而可灭耶?”
诸比丘言:“是身之中,无我、无人、无作、无受、无命而可灭者,但以贪欲瞋痴灭故,名为涅槃。”
化比丘言:“汝等贪欲瞋痴,为是定相可灭尽耶?”
诸比丘言:“贪欲瞋痴,不在于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离诸忆想是则不生。”
化比丘言:“是故汝等莫作忆想。若使汝等不起忆想分别法者,即于诸法无染无离;无染无离者,是名寂灭。所有戒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定品、慧品、解脱品、解脱知见品,亦不往来亦不灭尽。以是法故,说为涅槃。是法皆空远离亦不可取。汝等舍离是涅槃想,莫随于想,莫随非想,莫以想舍想,莫以想观想;若以想舍想者,则为想所缚。汝等不应分别一切受想灭定,一切诸法无分别故。若有比丘灭诸受想得灭定者,则为满足,更无有上。”
化比丘说是语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
尔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言:“汝等去至何所?今何从来?”
诸比丘言:“佛所说法,无所从来,去无所至。”
又问:“谁为汝师?”
答言:“我师先来不生,亦无有灭。”
又问:“汝等从何闻法?”
答言:“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
又问:“云何闻法?”
答言:“不为缚故,不为解脱故。”
又问:“汝等习行何法?”
答言:“不为得故,不为断故。”
又问:“谁调伏汝?”
答言:“身无定相,心无所行,是调伏我。”
又问:“何行心得解脱?”
答言:“不断无明,不生明故。”
又问:“汝等为谁弟子?”
答言:“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
又问:“汝等已得几何当入涅槃?”
答言:“犹如如来所化入涅槃者,我等当入。”
又问:“汝等已得己利耶?”
答言:“自利不可得故。”
又问:“汝等所作已办耶?”
答言:“所作不可得故。”
又问:“汝等修梵行耶?”
答言:“于三界不行亦非不行,是我梵行。”
又问:“汝等烦恼尽耶?”
答言:“一切诸法毕竟无尽相故。”
又问:“汝等破魔耶?”
答言:“阴魔不可得故。”
又问:“汝等奉如来耶?”
答言:“不以身心故。”
又问:“汝等住福田耶?”
答言:“无有住故。”
又问:“汝等断于生死往来耶?”
答言:“无常无断故。”
又问:“汝等随法行耶?”
答言:“无碍解脱故。”
又问:“汝等究竟当生何所?”
答言:“随于如来化人所至。”
须菩提问诸比丘时,有五百比丘不受诸法,心得解脱;三万二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 Khenpo Sodargye 译
彼外余非有,极深随行故,
种种众多门,恒常而宣说,
非如所说义,佛密意极深,
智者如理观,终不惧此法。
除大乘以外更为殊胜的其余乘在何时何地都不存在,因为大乘的密意极其甚深并随行于所化的意乐或一切所知相的缘故。(随行的意义,在大小乘同时出现时也讲解过。)宣说(十)地、(十)波罗蜜多、菩提分法、蕴界处、处非处等广大法的种种相,而且空性等一一法类也以句义不同众多经的途径屡屡恒常宣说,以意趣、秘密来阐释,多数都不是依所说词句字面解义。为此,佛陀出有坏的密意极其甚深。所以,智者们如理观察,终究不会畏惧此法,反而生起稀有恭敬之想。因此,教诫“应当观察而切莫不观察舍弃”。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
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
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虽然也有可能经过观察却没有获得定解,对于甚深义,不用说真正的各别自证,就连随同的智慧也尚未生起,就此种情况而言:趋入正法的此时,首先要依靠听闻,随之对其义生起作意,因为不经听闻不可能生起思维或作意。由如理作意中,生起以真实义为对境的信解行忍智,从中证得一地圣法,由此完全生起十地智慧或妙慧。然而,任何时候甚深真实义永远也不是以观现世心能证悟的,而是以各别自证才能证悟,如果无有这样的各别自证,那么以其他寻思智慧如何能决定呢?就像若无有见色之眼,虽有耳等也不见色法一样。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
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
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为此,虽然自己没有通达大乘义但也不应舍弃,不应该因为自己不了知而认为“此法不真实”,自己未曾积累资粮而无有证悟深意的缘分,如同虽有太阳但天盲不会见到。认为“佛陀也不知非为我们心识境的深法”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对真实义有遮障,而佛陀具有远离一切障的智慧,自己不知,佛陀又岂能不知?有眼翳者不见细微色法,但天眼并非不见。不应该认为“虽然甚深但为何不是寻思之境?”如果没有超越寻思之识,那么诸佛岂能现前甚深菩提?不应该以“为何觉悟无生无灭的甚深义就成为清净解脱而思维现量比量观察的寻思不成清净解脱?”以这种想法而将大乘视为畏惧处。如果仅以现量比量思择有实法就得解脱,那一切众生本来就该解脱,可那是不合理的,因为耽著万法而束缚,如果了知法无自性则可解脱。如此凡愚寻思者将自己的智慧执为正量,舍弃诸大圣者所见之甚深法义,如同井底之蛙或天盲与明目者相比一般极其愚痴,因为以自己非为正量的分别心作证而破正量。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
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如此意乐信解下劣、因种姓或界性极其下劣、被外缘嗔恨大乘的下劣友伴围绕的人对于无误讲说深广之义的此法无有信解,那恰恰证明此法殊胜,因为不是下劣者的行境,精通不共之法的智者才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