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3-06-25

  NO.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师念藏语传承。

  此初依闻已,尔后起作意,

  如理作意中,生真义境智。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

  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

  这个颂词读起来好难懂,藏文当中根本不懂在说什么。对大乘佛法,要闻思修行。

  “此初依闻已”,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如理听闻,在善知识那里,懂得大乘佛法。

  现在很多人要依止上师,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有一种超越自己的智慧,最好是这样的。在这样的上师面前,先听闻很长时间。

  学生和老师的概念是什么呢?学生不懂,老师懂,所以学生要在老师面前听课,这才成立你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佛教里面也有一个名词,叫做弟子和上师,弟子是学生的意思,上师是老师的意思,所以弟子和上师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通过教育来建立。上师给弟子讲,弟子应该承受,并不是上师说:“你就是我的弟子”,就行了。

  现在很多人是这样的,(师模仿戏语)“上师,您可不可以把我认为弟子?我很想依止您作为我的上师!”,“那怎么依止?”,“您只要点个头就可以了!”(众笑)

  佛陀时代的时候专门有善来比丘,佛陀要传戒的时候,就说“善来”,利根者请你过来,利根者马上得比丘戒。原来迦叶尊者也是在佛陀面前,佛陀说:“你就是我的声闻”,然后迦叶尊者说:“我就是你的声闻”,就这么一句话,他们之间的近圆戒已经圆满了。

  现在这个时代也是这样的,师徒之间有种比较方便的方法,叫做快餐师徒法。(师模仿戏语)“我就是你的上师,你就是我的弟子啊”“对对对”;弟子也说:“我从今天开始,把你认定为我的上师,可不可以?”“对对对”,两个都互相点点头。所以现在点头师徒比较多,“你如果认定我是你的弟子的话,那你现在在路上给我点点头”。走路的时候,点个头就可以了。(众笑)

  但是佛教当中不应该是这样的,一定要通过很长时间的听闻。虽然我们没有定解的话,确实非常难以生起各别自证,或者佛教出世间的智慧,但是如果长期闻思,那么跟佛菩萨比较相似的智慧,现在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也是可以生起来的。以这样的原因,这里说,首先一定要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那里,尽量地听闻大乘佛法,这叫做闻所生慧。

  “尔后起作意”,听完了以后,自己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思维、去作意,这叫做思所生慧。

  “如理作意中”,继续不断地串习,这叫如理作意,也叫做修行。

  “生真义境智”,这样先听闻、思维,再如理作意和修行之后,与圣者一切万法远离四边八戏的、各别自证的对境相应的智慧,就可以以总相的方式生起来了。在现在的世间当中,通过闻思,自相续当中真正生起来这样的境界,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也不是讲的吧,这样的境界是可以生起来的。

  “从中证得法,由法尽生慧”,然后逐渐逐渐再进行修持,从中可以获得第一地菩萨的照见一切万法实相的法忍,然后再继续这样修持,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逐渐逐渐地,完全可以不断生起十地的智慧,有这么一个过程,

  “若无各自证,如何能决定”,如果我们没有各别自证,光是依靠一些寻思、依靠一些分别念,自己根本没有修证,那怎么能生起决定智啊?怎么能证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这样的智慧怎么会生起呢?因为分别寻思,并不是各别自证。如果没有各别自证的话,法界离戏论的境界不可能生起。就像我们的眼睛只能看见色法,根本不能听见外面的声音,因为声音不是眼睛的对境。

  我们如果没有很好地去闻思、没有很好地去实修的话,光是做其他的事情,包括佛教里面有个别的加持,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修行,这些只是修行的一种助缘而已。现在很多人说:“我身体不好,你给我加持一下,你给我念个经”,其实身体不好的话,加持也可能有一点帮助,但是主要靠自己忏悔。身体上的业力已经成熟了,除了极个别的情况能通过咒语遣除以外,那就没办法了。一般来讲,身体生病的时候,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了,有些众生业力现前的时候,也是没办法的。不然的话,佛陀一个一个地加持,当时的所有众生都不会生病的,因为佛陀是圆满功德者。

  当然希求加持是可以的,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方法。我们相续当中的烦恼和痛苦,可以通过加持得到一些减轻的力量,但最根本的方法是靠自己的修行。通过自己的修行,以前自己的障碍,可以遣除,在世间当中也可以生起这样的智慧。

  在这里讲到什么呢?如理如实地听闻般若,通过它的功德,慢慢真正能生起,一地菩萨乃至佛地之间的智慧,这些是可以的。当然仅仅是听闻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也有听闻般若的功德,对我们生生世世的相续,有着极大的改变。

  《六度集经》[注2]中有一个比丘特别善巧讲《般若经》,他讲的时候,周围的很多眷属也喜欢听,其中有一个七岁的牧童,就像我以前放牛一样的。

  我当时七八岁,在一个地方找到了《入行论·智慧品》抉择人无我的颂词:“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我当时很欢喜,我好像以前讲《入行论》的时候说过,在很长的时间内,我都把这个偈颂在学校里面一直带着。[注3]

  那个七岁的孩童听到《般若经》之后,当时非常非常得欢喜。有些有大乘根机的人,听到般若之后,汗毛竖立、热泪盈眶,会有这种感觉的。我们这里也有个别道友,一讲到空性的时候,就开始一直哭哭哭,三包卫生纸都全部用完了。不是大包,是小包那种。(众笑)

  孩童一直非常感动,一天都是一直听着。到了下午的时候,他回去。结果他的牛全部丢了,他很伤心地一直寻找牛的足迹。到森林当中去的时候,遇到了老虎,被吃掉了,这个七岁的孩童就死了。

  他死了之后,转生到城市里面一个富贵人家的大夫人的胎中,于是有一个稀奇的事情发生了,从此之后,那个大夫人就特别会讲般若,她到处都去讲般若。他们家里的人从来没有听过什么是般若、什么是空性,就认为她着魔了。大施主觉得他们家里的大夫人出问题了,到处求医。

  后来有一次那个比丘到城市里面的时候,遇到他们家的人。比丘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家的大夫人不是着什么魔,应该与胎中的孩子有关系,将来这个孩子可能会变成对人类非常有利益的人。

  后来这个孩子生下来之后,从此他的母亲再也不会讲般若了。但是这个孩子从小都对般若法门非常信解,到了七岁的时候,他通达很多般若法门的教义。后来包括他的家人、他周围的这些人,有许许多多的人,通过他宣说的空性,而进入大乘法门。

  这实际上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的一段经历,他在因地的时候,实际上是有过大乘佛教的串习,在生生世世当中,对般若法门有极大的信心。所以牧童刚开始听的一堂大乘佛教课,使他的信念有了非常大的不可思议的变化。

  我那天也讲了,这个《经庄严论》的所有课,最好全部都听;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听一堂课也好,包括今天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一些人,他们可能也听不懂什么叫做大乘、什么叫做般若,“般若是不是菠萝水果啊?”(众笑)

  这是一个颂词,下面还有一个:

  师念藏语传承。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

  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

  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

  大乘佛教的甚深空性意义,实际上不是分别寻思者的对境。分别寻思者的话,只是有现量、有比量,凭自己的分别念认为这个是对的、这个是不对的,这是很狭隘的一种智慧,它的对境不一定是很正确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分别念当中,有很多不合理的东西。本来不干净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干净的;本来无常的东西,我们认为是常有的;本来是无我的,我们认为是有我的;我们认为是存在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是不存在的,实际上是存在的,所以凡夫的意念、心识,都是不可靠的。

  这种“不可靠”,并不是佛教强迫说它“不可靠”,而是我们自己用智慧去观察,它的确是“不可靠”的。我们原来觉得这是一种恒常不变的东西,但用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发现它是刹那刹那无常的东西;我们原来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东西,但实际上它是具有分支的东西,而且它根本不存在,并不是由无分微尘组成的。

  “以自不了知,谓佛非知深”,虽然我们没有通达大乘的甚深意义、广大意义,但我们千万不能舍弃,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不了知,所以就认为佛陀也不会知道,千万不能这样认为。我的智慧和我的境界是非常有限的,而佛陀能自知非常甚深的意思。

  “甚深何以故,非是寻思境”,同时我们也不能反问,这些甚深的意义为什么不是我们寻思者的对境?

  以前文GE期间,我们藏地也出现很多人说,“如果佛陀在的话,你们给我看看”;“如果地狱在的话,你们给我看看”,像世俗当中的有些东西,他们要求看看,但是这些不可能用凡夫肉眼来看的。如果你是真正大彻大悟有些境界的人,那可以说“给我看看”。但是你哪里是这样大彻大悟的人呢?你到现在都没有开悟,那你怎么能说“给我看看”?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所以说你千万不能怀疑,这些甚深的意义为什么不是寻思者的对境?比如说世间当中,一般来讲,眼盲的人根本看不到色法,但是他看不到色法,不能代表所有人都看不到,有双目的人还是看得到色法的。

  在世间当中,我们的观现世量是不合理的。“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我们前面用过吧,《三摩地王经》里面说,眼、耳、鼻不是正量,然后舌、身体、意也不是正量的,如果我们的诸根是量,那圣道对谁有用啊?也就是说圣道就不需要了。但实际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确实不是正量。

  这个教证,在汉传佛经那连提耶舍译的《月灯三昧经》[注4]里面也能找到,“眼耳鼻无限,舌身意亦然,于根分别者,圣道则无用”。但是佛经里面的“眼耳鼻无限”的“限”好象有一点问题。藏文当中是“籼玛”(音),是量、因明的意思。本来那个“籼”是量的意思,也有限制的意思,但是那连提耶舍把它翻译成“限”,这个可能有点......可能汉地在翻译上“量”和“限”是一个字。

  这个我在这里即使说了,可能你们也听不懂,算了,你们也不懂藏语(众笑)。有些人在讲英语、我们听不懂的时候,他就不要再讲了,我们有这种感觉。

  我刚才讲寻思不是量,寻思并不能知道。《大方等大集经》里面讲“一切众生诸界根,菩萨一念能通达,是故大乘难思议”,像大乘菩萨的话,在短短的时间当中,我们众生的意乐、根机是能知道的,一切万法的本体也容易知道。

  因此说,不能怀疑,为什么这些甚深不是我们寻思者的对境啊?你不能这样怀疑的。

  “何故觉深义,是即成解脱”,为什么觉悟了甚深意义,就马上获得了成就?

  因为世间的现量和比量,的确是不可能马上获得成就的。如果我们学了物理、化学,学了世间的电子知识,那不可能学完了以后马上成就的。但是当你懂得了甚深的这些教义的时候,那确实也有成就的机会。

  《四百论》中说“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即生当中,如果认识了本性,即使这一辈子没有获得涅槃,那下一世在没有任何功用的情况下,也一定会获得成就的。

  就像顺次生受业那种,下一世马上能成就的业一样;或者像顺后世受业那种,后世能成就的业一样,记得当时《俱舍论》是这样讲的。

  所以这里讲到,为什么证悟了、或者通达了这样甚深意义的时候,一定会成就的。

  “彼为畏惧处,此者不应理”,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对甚深的法义产生畏惧之心。如果产生畏惧之心的话,确实是井底之蛙了,是非常可怜的,跟天盲没有什么差别。

  通达甚深意义与通达世间法,是有一定差别的。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禅师都开悟了,而世间当中的很多人不能通达一切万法,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应该是大乘佛教的不共力量吧。

  《大宝积经》[注5]里面有个公案,一次佛陀讲法的时候,讲到了般若空性,当时有五百个人对般若法门没有办法信解,就离开了。

  佛陀在世的时候,下面的弟子有时候也会离开。我们现在这里的有些法师,在讲课的过程当中,看到很多人都跑了,就很伤心。去年有一个法师说: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多人;后来,人都跑了,怎么办呢?他很伤心。我说:不用伤心,没事,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时候眷属都跑了,更何况是我们啊?(众笑)

  当时佛陀讲课的时候,有五百个比丘跑了。因为佛陀当时已经讲到空性法门,他们接受不了,就跑了,跑到林间去准备修小乘的禅。

  他们跑了以后,迦叶尊者就报告给佛陀。佛陀就对须菩提说:“哎,须菩提,你不是解空第一嘛,你还是很有方便方法的,你去找一下”,结果须菩提怎么也是没办法的。你看前面的迦叶尊者,怎么样也是没办法。

  五百比丘就跑到森林当中去了,这个时候佛陀就幻化成二比丘,在路上跟他们辩论。他们说:我们听不懂,什么都没有了,觉得特别害怕。我们现在准备禅定,修快乐。

  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的,一讲空性的时候很害怕,要讲幸福啊、讲禅定啊、讲瑜伽啊,讲一些什么到马来西亚的森林当中去修个瑜伽、到泰国的林间去修个白骨观、到斯里兰卡去做七天的出家相啊,讲这些非常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比较喜欢。

  当时五百比丘在林间,跟佛陀幻化的比丘相遇,幻化比丘就问:你们为什么要去禅修?

  他们说:我们没办法接受佛陀的语言,一切都是空性,特别害怕。

  幻化比丘问:那你们想怎么获得快乐?

  他们说:我们想通过远离痛苦,而获得快乐。

  幻化比丘问:想远离痛苦的话,痛苦的根本是贪嗔痴,那你们怎么断贪嗔痴呢?你们要修幸福禅定的话,就要断除贪嗔痴,不然心是没办法静下来的。

  他们说:是啊,是啊,我们准备要断贪嗔痴。

  幻化比丘问:那这个贪嗔痴呢,外面也没有,中间也没有,本体也是不存在的,那你们是怎么样断呢?

  最后,他们开始心开意解,觉得原来烦恼确实是不存在。后来他们都回来了,然后也都获得了解脱,有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我们城市里面有些道场的负责人说:“我们的人都跑了,马上要没有了”,这个时候要想办法。其实一个人产生烦恼,是有阶段性的。如果我们利用各种资源的话,他也有返回的机会。包括现在我们学院当中的有些大堪布和大堪姆,以前他们也产生一些烦恼、准备离开学院,我派一些人在路上把他们救回来了,现在变成了大法师。我不点名,不然他们不好意思。(众笑)

  谁都会有一些烦恼,一个人遇到最大痛苦的时候,如果中间有人帮他的话,可能他会重新认识、重新了解,那他再也不会退转的。尤其是有一点智慧、福报的人,很有可能再也不会退失。

  在这里跟大家讲的是什么呢?应该不能畏惧。总而言之,对甚深的这些法,我们以后可能不会怕了。

  我也希望,对大乘空性法门,大家应该要正面了解,不要觉得一切都空,与生活没有关系。其实这是完全不相同的,我们大乘佛教徒很关心生活。你看,释迦牟尼佛证得了大乘的教法,对每一个众生的快乐、每一个众生的痛苦都是如此关心;所有的大乘佛子,也应如此,我们先了解这些很重要。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师念藏语传承。

  信劣界极劣,劣伴普围绕,

  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

  这句话是我们学院的很多法师都会背的,对吧?(师背诵藏语)《经庄严论》背得还可以,很多年没有看了,但现在看到以后,很多熟悉的偈颂,还能随时随时就背出来。

  法王如意宝当时还是很真切地、很亲切地,讲每一个教言。当时法王讲《经庄严论》的时候,眼睛非常好,每天都讲,有时候讲三页,有时候讲四页,一直这样讲完。

  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畏惧、对大乘佛法不愿意接受,舍弃呢?这是情有可原的,这个偈颂就能说明。

  第一个“信劣”,因为这些人的意乐、信解是很下劣的,他们的信心、对大乘佛教的意乐都不够,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界极劣”,他的种姓、他的根机很下劣。不是大乘种姓的,有些可能是小乘种姓的,有些可能是屠夫种姓的,有些可能是世间当中很低劣的种姓。

  我看现在有些人就是,对世间各种各样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讲起大乘佛教空性教义的时候,就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样的话,他的根机是很下劣的。

  第三个“劣伴普围绕”,他的周围有很多恶友,很多很多诽谤大乘佛教、或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恶友,围绕着他。

  “正说深广法,无信成立此”,有这么几个原因,自己从小在这方面没有意乐,没有很好的环境,根机也不好,周围的朋友也不好,以这样的原因,对我们所讲到的大乘佛法甚深的意义和广大的意义,他没有生起信心。这一点完全是成立的,因为在这样下劣的环境当中,根本不可能生起信心。

  如果他周围的朋友都是大乘行者、自己从小出生在一个大乘佛教的家庭、自己前世福报各方面对大乘佛法有意乐的话,那他从小就非常容易接受大乘所有的教义。我们在历史上看到,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很多大德是很了不起的。对于大乘佛教,有些大德即使听的不是特别多,但是已经真正通达了教义。

  我自己认为,我们现在在座的道友,通过学习之后,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原来周围的很多人,对大乘佛教的空性意义、大悲心生不起信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与他的根机有关系、环境有关系、还有周围的朋友有关系。你看,我们现在很多人周围的朋友,哪有讲菩提心的人啊?哪有讲空性的人呐?都没有的。每天都在讲非常自私的事情,甚至有些可能是害别人的事情,认为这些是很伟大、很英雄的。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确实像狂风当中的灯火,被各种各样的邪知邪见干扰。如果没有动摇,能像树立的松树一样百折不挠的话,那是非常难得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当中,我们希望,以后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状况,自己不要舍弃大乘的见解。光是我说不要舍弃,恐怕是不行的,即使我说一千个不要舍弃、一万个不要舍弃,但是你也许还会舍弃的。而如果你在求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自己的苦行,通过自己很多的付出,在自相续当中生起了非常坚固定解的时候,那么即使我让你舍弃的话,你也不会舍弃的,这是必然规律。所以在闻思的时候,一定要学得扎实,一定要深入地懂得大乘教义。

  每个人的因缘和每个人将来的命运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处于一种比较好的环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容易舍弃大乘。你看,我们现在佛学院这么大的团体当中,如果有些人想舍弃大乘,在这里,也可能不太方便,没办法舍弃的(众笑)。如果你要想舍弃的话,大家都认为你是有点问题的人,所以说没办法舍弃。

  但是如果我们换了一个场所或者环境的话,那你不舍弃大乘,很多人也会另眼相待,觉得你这个人有问题。在这个时候,你要有一种自己独特的见解、性格、或者行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师背诵藏语)以前我们学的时候,觉得这个偈颂很重要,以后应该要从自己的见解、从自己的行为、从自己的朋友等各方面观察。也许我处在非常低劣的小乘,或者连小乘都没有、非常邪知邪见的一个环境当中,但我一定要树立起自己的正知正见,这样想过很多次。

  像我,可能有不同的好因缘,基本上没有住过邪知邪见的群体当中,周围偶尔生烦恼的情况比较多,但总的来说还算是比较不错的。但我们很多人将来的因缘,不知道是什么。比如说我离开人间之后,其他也没有什么,我有什么想法、对我怎么怎么样、给我念个经,这些都没有什么,我唯一的希望、我特别希望,每个人通过学习、通过这种付出,在心里要建立正知正见。这种正知正见,何时何地都要树立起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我们闻思的结果。

  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