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坛经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3-3]

创建日期:2022-12-01

  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3-3]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一句话是特别有意义的,说是“特别有意义”,怎么样“特别有意义”呢?在语言上只能这样子说了。我没办法把念头的“真如”部分,拿出来给大家看。这是没有办法的,只有自已去悟了。《坛经》的文字表达是非常到位的,在大圆满当中,昨天也讲过了,也只有这些文字,没有别的了。

  “真如”、佛性是每一个念头的本质,现在我们要到每一个念头当中,去找它佛性的部分。我们前面第七堂课讲过了,前面说:“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看心看净,不动不起”,后面讲,“看心”也不对,“看净”也不对,那么现在就知道为什么不对了。

  这里讲的“”是指我们的情绪、意识和阿赖耶识,胡思乱想的时候,就是情绪、意识;平静的时候,就是阿赖耶识,这两者都叫作“”。没有证悟人的心,还不是智慧,看这样的“”是没有用的。看我们的情绪,看了有什么用呢?没有什么用的;看我们的阿赖耶识有什么用呢?也没有什么用的。

  所以六祖说不要“看心”,就这个意思。那么要看什么呢?到底看什么呢?就是要看心的本质、就是要看念的本体。

  修大圆满的时候,有些时候会告诉我们去看心,禅宗这里又说不“看心”,我们怎么理解呢?

  心表面的情绪、烦恼,都是有执著的、变化无常的,没有什么好看的、没有什么可以看,看了也没有用。看心是什么意思呢?看心的本质。只有看到心的本质才有意义,才叫作修禅定。

  我们怎么样能够区分心和心的本性呢?我们怎么去抛开心,而去接触或者感受心的本质呢?我们学习的文字知识有一点点帮助,但是没有直接帮助;所有的语言指导、开导,也有一点帮助,但也没有直接的帮助,因为文字、语言没有办法让我们直接去领悟心的本性。

  证悟的方法,我们已经讲过了,第一个要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第二个对上师三宝、对法、对佛菩萨有强烈的信心;第三个修四加行、五加行。

  实际上修四加行、五加行,就包含了前两个,只要在四加行、五加行上面下功夫,那么这些条件都有了。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把意识中的智慧部分提炼出来,用智慧去感受、去证悟。只有这样的次第,没有别的方法了。

  大家先修四加行、五加行,五加行的最后一个修法是上师瑜伽,没有修完的时候,一辈子都要修。

  可以这样子讲,第一步,修四加行、五加行;第二步,专修上师瑜伽,祈祷上师。我再重新给你们说明一下,我讲的所有的“上师”、每一次讲的“上师”,意思都是指法王如意宝,以及其他的高僧大德,还有莲花生大师、释迦牟尼佛等等佛菩萨。我们每一次祈祷上师,就是祈祷这些佛菩萨、上师;第三步,也可以看一看佛法文字、听一听佛法课,文字和语言虽然没有办法让我们直接证悟,但是也有引导的作用。

  这三步轮流去做,一边看书、听课,同时修四加行、五加行,还有上师瑜伽。修完一遍,再修一遍,一辈子都要修,不是说修一次就完了,修得越多越好,一直都要轮流地修。

  还有一个方法,我昨天第七堂课也讲过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很多时候都非常的不开心,而有些时候的不开心未必是坏事,尤其对于一个懂得看心诀窍的修行人来说,可能是很有意义的。

  产生各种各样很刺激的情绪、很强烈的情绪,高兴、不高兴、非常悲观、悲伤的时候,简单修一下上师瑜伽、祈祷上师后,就去看一看“悲伤”;或者立即直接去看“悲伤”。“悲伤”不就是念头吗?这个念头里面有念头的本质,每一个念头都有念头的本质。

  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当中,可以祈祷上师、修一下上师瑜伽。虽然修四加行、五加行是不可能了,但是应该有平时修四加行、五加行的基础。

  不开心的时候、悲伤的时候、特别痛苦的时候,去看这个痛苦的念头,怎么个看法呢?也没有什么别的,大家不要以为有一个什么很具体、很有效的方法,没有有效的方法。

  没有强烈情绪的时候,念头可能是平静的;但是很伤心的时候,念头不可能平静,它正在大幅波动。去看这个波动的念头,说不定在这个波动的念头当中,就看到了它的本质了。

  波动的念头,哪怕是最最最糟糕的念头,比如说嫉妒、仇恨这样的念头,它们的本质也是一样的智慧、佛性。我们不要以为像慈悲心、信心的念头本质是佛的智慧、真如,而像嫉妒、仇恨、欲望的念头本质没有真如、不是真如,我们不能这么想,不是这样的。

  所有念头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去观察念头、直接去看念头、用自已的心去了解念头,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就能看到念头的本性。

  至于看到本性的强度、深度,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一下子就看得非常非常的清楚,有些人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点感觉,也许有点平时闻思时所描述的真如的感觉,继续再打坐、再打坐,感觉就越来越清楚。这种人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很强大的感觉,只是找到一点点不一样的感觉,然后继续修,感觉才越来越清楚。

  这两种情况都是有的,大家不要以为,证悟的时候,都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一定的。像惠能大师的开悟,是有翻天覆地变化的,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所以证悟的过程、证悟的方法,有很多很多种,因为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我们不要以为,证悟的时候,肯定有特别强大的、不一样的感觉,有些人是有的,而有些人是没有的,他们是很平稳地证悟。知道这些特别重要,大家一定要努力。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这就已经讲完了。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

  “性起念”,这个地方,在有些版本里面是“自性”,多个“自”字,成了“自性起念”,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版本里面,没有“自”这个字。

  就是说,念头的来源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自性,也就是佛性。在佛性中产生念头,就像云在空中诞生、出现,最后也在空中消失,同样的,念头是从佛性中产生,最后也是在佛性中消失。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客观上念头的诞生和念头的消失,而没有看到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实际上,念头的来处和去处,就是念头的本质。

  “虽即见闻觉知”,开悟的时候,虽然看得见,听得到,感官能够感觉得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开悟了以后,虽然能够感觉到外面的世界,但是对世界没有执著了。

  “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就是说,眼、耳、鼻、舌、身都能够感觉到外面的世界,依然能够看得见,依然能够听得到。不是说证悟了以后,这个世界就消失了,不可能的。

  证悟之前和之后,不一样的是什么呢?证悟之前,看到任何东西,当下就执著了;而证悟之后,没有执著了,就叫作“不染万境”。

  证悟之后,对万事万物没有执著了,照样地可以去工作,照样地可以去生活,而且生活不会再带来烦恼,工作也不会再带来烦恼。

  如果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够证悟,再稍稍用功修一段时间的话,那么日常生活当中的压力、烦恼,世俗种种原因导致的特别难受、特别痛苦,在短期之内,就可以控制了,这是不太难的。

  肉体上生老病死的痛苦,不是很容易消失的,即使是阿罗汉,也有肉体上的痛苦。但是阿罗汉没有精神上的痛苦,比如说阿罗汉不会悲伤,不会得抑郁症,不会得焦虑症(众笑)。

  阿罗汉是会生病的,肉体上会产生疼痛的感觉,因为组成肉体的材料本身就不够高,它必须要新陈代谢,而且用的时间长了以后,就越来越差。当它遇到外面的一些跟它不太相应的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痛苦的感觉。

  意识或者精神就与肉体不一样了,痛苦的感觉比较容易解决。

  在我们这一生当中,如果用功,自己完全可以感觉得到,原来真的是能够控制痛苦。这是有可能,就要看自已的工夫了。

  “不染万境而常自在”,因为有了执著,所以就不自在了。

  我们即使有了所有的人生自由,但是内心的贪、嗔、痴,尤其是执著没有解决的话,那么,我们也是总感觉不到真实的自在、自由。

  证悟之后,从执著当中解放出来了,内心才能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自由、自在。

  【《六祖坛经》释义 定慧品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说,证悟了以后,完全可以分别善、恶、对、错等等;可以去学习、去研究、去分析万事万物;照样可以感知世界,这些都是可以的。

  “内于第一义而不动”,这里的“第一义”,是什么呢?“第一义”就是胜义谛。

  胜义谛就是空性,也就是证悟的境界,证悟的境界是不动的。

  就是说,证悟了以后,“外能善分别”,善于分别外面所有的知识,同样可以学习,同样可以工作,但是工作的同时,学习的同时,这种内在的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的境界是不动摇的。

  外能分别与内不动摇,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也是《维摩诘经》的一项内容。

  好,以上讲完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坛经》当中的《定慧品》,虽然敦煌本没有分章节,但是按分了章节的《坛经》版本,这个部分就属于《定慧品》。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还有五分钟的时间,大家有什么疑问,可以提。

  提问者:请问上师,怎样保证念诵莲师心咒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持诵心咒的时候,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上师答:持莲师心咒的时候,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观想莲花生大士的佛像,观想莲花生大士;

  第二个阶段,是七支供;

  第三个阶段,是受灌顶;

  在这个过程中持咒,要持这样的心态,这在莲师的修法里面讲得很清楚。

  提问者:网络问题,他说他有一个问题,依靠修上师瑜伽,有一天可以证悟吗?

  上师答:如果是在修完四加行和五加行的基础上,修上师瑜伽的话,当然是有可能证悟了,因为证悟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上师瑜伽,所以当然是可以证悟的。

  现在也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四加行、五加行什么都不修,只修上师瑜伽,如果这样的话,想证悟,是很难的。对于像六祖这样子的人,肯定是可以的。

  但是对于其他的人,出离心也没有修,菩提心也没有修,这些基础都没有修,只修一个上师瑜伽,我觉得很难证悟。因为出离心跟菩提心没有修好的话,即使修上师瑜伽,实际上上师瑜伽修得也不会很标准。

  所以大家不要讨价还价,要不根本不修五加行,要不只修一个上师瑜伽,其他都不修,不能这样子。

  人身难得,有修行机会的时候,就要把五加行好好地修一遍。

  修了一遍以后,再看情况:如果有机会的话,就反复地修第二遍、第三遍;如果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的话,就重点修上师瑜伽。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证悟,是可以的,可行的。

  提问者:请问上师,佛菩萨加持的原理是什么?跟其他宗教所讲的神的祝福有何不同?

  上师答:佛菩萨加持的原理是什么样子?可以这样子理解:

  第一个,是菩提心的一种力量,菩提心的力量;

  第二个,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佛菩萨花了很长很长很长的时间,积累了很多很多的功德福报。然后通过修菩提心,修各种具体的法,积累了资粮,累积了很多很多的力量。

  这些力量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些力量就是用来在众生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帮助众生的。

  佛菩萨本来就是发的菩提心,发心就是发的菩提心,初衷就是发菩提心;为了圆满菩提心,又修了很长时间;最后修成功了以后,就积累了很大、很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就是佛菩萨的加持。

  当有人祈祷佛菩萨的时候,加持的力量就会释放出来,有信心的人就能够感觉得到这种力量。

  简单地说,这就是原理。

  提问者:现场问题,请问上师,通过念阿弥陀佛往生的西方净土,与内在西方净土,是否是无二无别的?

  上师答:这个问题前几天第四堂课、第六堂课已问过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内在的极乐世界,是内心的极乐世界,是内心的智慧,是五方佛、五方佛的刹土。

  我们平时在净土宗讲的极乐世界,是世俗层面的一个外在的世界。比如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既有很多非常幸福的地方,又有很多很糟糕的地方,各种地方都有;在我们这个宇宙当中,有些地方是非常糟糕的地方、痛苦的地方,而有些地方是很幸福的地方,那么极乐世界就是其中的一个地方。

  所以一个是内在的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这两者有点不一样。

  好,现在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者:请问上师,我的一个朋友,要带他上初中的孩子去某地参加一个灌顶法会,请问上师,孩子是否适合前往?如果可以的话,有些什么注意的事项?

  上师答:平时我们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佛事活动,这是非常好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需要给他讲很多的道理,而且讲了他也不一定能够接受,但是通过佛事活动的熏陶,他自然就会对佛法产生一种信心或者亲切感,这对他未来的人生是有帮助的,这是非常好的。

  但是如果要去接受一个灌顶的话,就不一定很好了,因为灌顶是需要受密乘戒的。对于密乘戒,小孩不一定能够守得住密乘戒,如果犯了密乘戒以后,他也不一定会如实如法地去忏悔,这样子的话,就不一定好了。

  这个要看具体的小孩,如果他很有善根,自己非常地积极,那这种小孩是可以的。但是对多数的小孩,像灌顶这类很甚深的佛事活动,要谨慎一点。

  这就是要看,小孩如果能够守得住密乘戒,那就可以参加;如果觉得有点危险的话,那先暂时不要参加,可以参加其他的佛事活动,我觉得这样子比较好。

  好,我们一起来回向:

  索南德义坛加惹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学匠

  结嘎纳其瓦龙彻巴叶

  哲波措类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匝儿格热巴玛色德吽

  后记:

  1、《敦煌坛经校译注------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李申校译,方广锠简注,中华书局,2018年7月第一版。(以下简称李本)

  敦煌版之间的差异忽略不计,以师板书经文和李本经文作为敦煌版《坛经》标准经文。

  “宗宝本《坛经》” PK 敦煌版《坛经》

  2、1------18无相为体,无念为宗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物?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PK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2、2------36论西方净土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PK

  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生西者,所在处并皆一种。心地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

  大师曰:大众大众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六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施大智慧光明,照耀六门清净,照破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3、模仿已看过的师兄们制作的禅堂开示记录、课堂传法讲记,听写、整理了此稿。我根本没有得《坛经》和师之“皮+肉+骨+髓”,若有违经义+师义,直心忏悔,勇担因果,愿任何果报都成为我明心见性之助缘。

  音像来源:慧灯之光网站 ; 文字来源:自主研发

上一篇:民俗学-坛经(慈)定慧品8[2-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