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如意宝藏

瑜伽-四精要(成法)3章妄念规律+八识辨别

创建日期:2022-11-13

  瑜伽-四精要(成法)3章妄念规律+八识辨别

  2.细直视调伏妄念

  成熟口诀法中,细直视调伏妄念即缘起性空,乃四空双运之见解。其中分了知、觉受和证悟三种。了知是通过闻思获得对缘起性空的理解,但心相续中并没有实际的体验。觉受是通过觅心法的修持,达到“直视瞬间融空性”,自然趋入缘起性空之见解。若能达到觉受缘起性空之见,则能在临终后三天之内成办解脱——即生成就,而非仅往生化身极乐刹土(须再修五百年方能成就)。由此可见,觉受缘起性空之见已经非常高了。若圆满证悟缘起性空之见即为证悟佛果。

  细直视调伏妄念最易与妄念之规律相混淆,需要细致辨别。我们不妨将此过程分为前念、后念以及两个妄念之间共三个阶段,此中大体归纳为三种误区:

  第一、如今很多行者将第一念认识到妄念,第二刹那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妄念自地消失,而后一个妄念没有产生,此中的状态作为究竟见解。需知,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内心明了,感觉达到“明空不二”、“便智双运”,其实内心仍然有所执受,而“平静状态”为细微的所缘境,故此时的禅定仍属于有相定范畴。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之精华乃四空双运之见解,若断绝色法之后再树立空性,则非究竟。

  第二、前一个妄念消失,后一个妄念没有产生之前,中间的无念状态有极细微的明了,将此安立为本性。然细致观待,若为本性,因何会起现未来的妄念?故此乃第八识阿赖耶识或第五识前五根识,仍处于迷惑状态。无论中间无念状态有多长时间,纷繁心念相续不断原本就是妄念之规律,对于追求解脱者而言,修与不修无有区别。

  第三、有者由于高攀和懒惰之故,将剖析调伏妄念和粗直视调伏妄念搁置一旁,觉得妄念生起时认识到妄念,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即为见解,并将前念消失安立为禅定的功德。殊不知,妄念生灭之规律法尔如是。比如,第一念是嗔心,第二念生起贪心,贪心生起的当下,嗔心已经消失,难道是因为贪心的力量而消尽嗔心吗?当然不是。故华智仁波切于《三句精要本论注疏宝藏库》中曰:“仅知妄念起住,于庸俗诳惑者无异。”故于初学者而言,若修行处于意识转为道用阶段,勿高攀智慧转为道用的见解。

  然此妄念之规律有时亦以方便的形式加以印证。十七部续之一——《金刚萨埵续》中针对二十一种根机有二十一种印证,此乃接引下等根机趋入上等修法之方便印证,非为真实本觉。如同对于第一次到亚青的弟子来说,直接告诉他需要五天时间,可能令其畏难退缩。故以善巧方式告诉他先走两天,就快到了;再走两天,已经很接近目标了;再走一天,胜利就在眼前……如是而护持、引导。但对于修行大圆满的弟子而言,绝不能混淆方便印证与真实见解。

  诚然,细直视调伏妄念前面的过程与妄念之规律相似,也是起现、认识妄念后,妄念自地消失。其区别在于,细直视调伏妄念中,妄念消失,直接趋入缘起性空之见解。如是于清明无缘禅定中,松坦自然安住,且未遮止一切外境,眼能见一切境相,耳能闻一切声音,能观之心与所缘之境自然融为一体,当下悟入空性,此乃出世间禅定,修行之正途。

  此外,细直视调伏妄念与妄念之规律还可凭借二者所呈现的功德来辨别:从凡夫的有念、无念,世间禅定、出世间胜观,乃至大圆满究竟果实,都在明了之中树立。而细直视调伏妄念与妄念之规律明了表面相似,然功德迥异。前者缘起性空之明了具有消尽一切烦恼之功德,虽然见解尚未圆满,然信心、慈悲心逐渐增上;而妄念之规律无有调伏烦恼之功德,故信心和慈悲心未能增上。

  需知,缘起性空乃无所缘之境界,非为意念造作之见,证悟如是见解并非易事。倘若以意念造作将眼前看得见、耳旁听得清安立为四空双运,绝非禅定中获得的不被他夺之定解,纵如何修持,亦不得其门而入,反成修法之障碍,故仍需要时间、精进和信心,于自然状态中趋入禅定为妙。

  (三)安住调伏妄念

  四大解脱中,显现解脱和自我解脱虽然尚需过程,但获得的见解与本来解脱没有丝毫之差异,只是在获得见解的时间之上有长短之分。故显现解脱、自我解脱和本来解脱皆属于安住调伏妄念,此乃真正大圆满之精华。但于次第根机者而言,暂时很难做到这点。

  三、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

  格鲁派《时轮金刚》中曰:“寂止如大海,胜观如小鱼。”因此,修学禅定一定要极其细致辨析禅定的正道与歧途。不仅要观察禅定见解,还要观察信心、菩提心是否增长?睡眠中是否能够认识甚至转变梦境?座下是否能时时净观一切皆为虚幻?如果未细致修持禅定,见解总是处于迷惑状态,徒以文字高攀甚深见解,而信心、菩提心久未增上,别说一个月能认识几次梦境,就是一年也难得认识梦境。如是充分说明,修行见解方面的漏洞太大了。以下汇总了认识智慧之关要及误区,请结合实修细致体会、辨析。

  (一)八识辨别

  在禅定中辨别八识,通过八识与智慧的辨别而赤裸觉性,是本传承修法中极其不共的殊胜之处。修行者首先应通过闻思掌握八识各自的特点,并且在修行中逐一体会认识,最终对自心当下状态极为清晰明了,这样就能在座上和座下抉择出正确、清明之禅定。

  八识总分为无念和有念。无念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和第五识——前五根识;有念为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普贤智慧界续》曰:“简而言之,彼等一切之器或基,乃阿赖耶,能分界之分为阿赖耶识;视境如醒之分为五根识;于自处近取烦恼之分即末那识;种种分别之分为意识,故即为八识也。”(注:《普贤智慧界续》等某些经典中,第六识名为末那识,第七识名为意识,虽与本论名词有异,但含义一如,都是由耽著而分别。)

  1.无念:第八识、第五识

  从有相止趋入无相止之时,粗大能所二取自然消融,即为无相止。无相止分为偏正两种境界:迷惑无相止和清明无相止。迷惑无相止即第八识和第五识,非为我等欲求解脱者所追求之境界。

  (1)第八识——阿赖耶识

  形成:在六别法的第三个刹那差异分别时,大悲周遍之力对外境产生执著:“是我产生外境?还是外境产生我?”于是形成第八识——阿赖耶识。

  概念:第八识乃遍计无明之开端,一切识聚之根本,为堕入无色界之因。

  特点:五根已经遮止,内心有极其细微的明了——能所二取,称之第八识。

  禅定描述:若以凡夫第六识耽著则无法体会,暂时只能以世间闷厥或酣睡状态诠释。在禅定中修持几个小时仿佛只是刹那的时间,倏忽而过。

  (2)第五识——前五根识

  形成:能所二取比第八识更粗大一些,形成第五识——前五根识。

  概念:《普贤智慧界续》中曰:“视境如醒之分为五根识。”如同刚从睡眠中醒来,眼前已经呈现境相,但是未产生耽著,故不能清晰认识所呈现的境相具体为何,称之为前五根识。前五根识也是一种迷惑状态,乃堕入色界之因。

  特点:眼前能看到境相,耳旁能听到声音,但尚未耽著某一具体境相。

  禅定描述:在平静状态中,眼前能看到境相,耳旁能听到声音,但不知所见所闻具体为何。

  落入第五识、第八识的禅定状态即为迷惑无相止,其时所缘之境逐渐消失,内心略有清明。第八识状态时,五根已不起功用,一切境相皆已遮止;第五识状态时,五根虽起功用,但处于见而不识、闻而未辨等迷惑状态。如密勒日巴尊者于幽静山林修行时,一位牧童对坐禅心生好乐,依尊者教授修习禅定,遂于无知无觉中入定七日,之后家人于洞中找到牧童,彼浑然不知时间已过几许,如是即为世间禅定之识无边处及空无边处等,非为我等欲求解脱者所追求之境界。

  平时行持禅定时,很多人将第八识、第五识的状态作为真实禅定,如将过去的妄念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之间的无念状态安立为本觉。然此禅定是否为本觉当细致观察:过去妄念消失、未来妄念未起之间的无念状态,是否具备真实的明了?若为眼前看不见、耳旁听不到的五根遮止状态,彼乃第八识,为起现未来妄念之根源与力量;若眼能见色、耳能听声,但尚未产生耽著的迷惑境界为第五识;真正的觉性明了是超越八识的遍知。

  一次,有位弟子向我汇报见解时,说自己进入了五根断绝状态,我佯作惊奇地说:“真的?那真是太奇迹了!”弟子以为我在赞叹他而很高兴,我接着说:“五根断绝是中阴的阶段,你现在居然还活着,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可不能把见解树立在这样糊里糊涂的境界中啊!

  修持无念世间禅定的果报为:若广行善法积累资粮,则可转生色界、无色界天;若善行微小,则堕入旁生,转生为青蛙、雪猪子等冬眠动物。

  2.有念:第六识、第七识

  (1)形成

  在第五识基础上,能所二取更加粗大,形成第六识耽著——意识;最后形成最粗大的分别,即第七识——末那识。

  (2)概念

  《普贤智慧界续》中曰:“于自处近取烦恼之分即末那识;种种分别之分为意识。”心念耽著外境为第六识意识;以粗大的能所二取分别外境所产生的烦恼为第七识末那识。例如见到木鱼的当下,知道这是木鱼为第六识;若进一步分析这个木鱼的大小、材质等等,则为第七识分别,即末那识。初行者将心安住于所谓的空性状态,细致观待其实还有所缘之境(空性)和能执之心,故仍有能所二取。如是若对空性的执著很粗大,即为第六识耽著。

  在不同的经论中,第六识和第七识代表的含义可能相反。如以上《普贤智慧界续》等经论中,第六识为分别,第七识为耽著,而在本论中,第六识为耽著,第七识为分别。彼此名称虽然不同,然内在的含义不变,必然是先有耽著,后有分别。例如我们见到一个人,首先知道“他是人”(耽著),然后才会分析“他是男女、高矮胖瘦”(分别)等等。

  (3)特点

  一心只能一用。

  (4)禅定描述

  如前所述,心专注于所缘境上安住,为有相止。那么,第六识耽著也具有所缘境和明了,比如眼前看到一朵花,知道是花,只是耽著没有产生分别,与有相止有何区别?二者相似相似易错乱,然天地悬隔。

  细致观待,第六识耽著于所缘境时,属于实执性概念。初修有相止时,因实执性的概念很强,故多数属于第六识。但是随着禅定反复串习,修法越来越趋自然,禅定见解逐步增上,实执性的概念逐步减弱,明了与空性趋向于融合,具备相似明空不二之禅定见解。此乃第六识与有相止的区别。

  若不辨别第六识与有相止,认为第六识就是有相止的话,则无需修行有相止。因为从一基现二道开始,大悲周遍之力对外境产生执著形成能所二取,能所二取逐步粗大即形成第五识、第六识耽著和第七识分别。而修持有相止的目的是澄清粗大妄念,依靠禅定的力量和种种方便,能所二取逐渐细微,进而趋入胜观。

  3.于禅定中辨别八识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往昔讲解八识时,为了让弟子对八识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文字,往往会在弟子不经意间,手里拿个东西在弟子面前一晃。弟子对此毫无反应,乃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二次再晃,弟子虽然看到,但是没来得及反应是什么,为第五识前五根识;第三次晃,弟子认出是什么,但是没来得及分析其大小、形状、颜色、材质等等,为第六识耽著;第四次晃,弟子不仅认出是什么,而且辨别出其颜色、图案、材质等等,为第七识分别。

  那么如何认识修持禅定期间的八识状态呢?打坐时心随贪嗔痴烦恼而转,妄念纷飞,此时为第七识——末那识;心开始专注于所缘境,但实执较强,此时为第六识——意识;专注于所缘境的过程中,能所逐渐消融,若明分(清净分)随之丢失,虽然眼能观,耳能闻,但不知所观、所闻为何,为第五识——前五根识;进一步陷入酣睡状态,眼前的境、耳边的声音都消失,如是五根遮止的迷惑状态为第八识——阿赖耶识。

  辨别八识对于从世间禅定趋入出世间禅定具有重要意义。

  4.辨别真实见解与八识

  真实见解与八识有很多相似之处,若不做辨别,将八识作为究竟见解护持,则难以证悟见解。譬如,我们把毛巾比喻为出世间见解,糖比喻为心识。如果糖比毛巾大,则所谓的禅定基本是意识占主体;如果糖逐渐缩小,以至于完全被毛巾包裹住,就如同觉受中虽然含有稍许意识,但是已经具备出世间见解;如果糖完全消尽,只有毛巾,则为圆满的果位见解。若把糖和毛巾混为一谈,则不知取舍,谈何果位?如同此理,只有如理辨别禅定真实见解与八识,才能最终超越八识,赤裸出清净见解。故于认识智慧中,辨别极其重要。

  以下将阐述觉性与第八识、第六识的辨别要点。

  (1)觉性与第八识的辨别

  站在无念的角度,第八识与本觉有很多相似之处,但若将第八识误认为是究竟禅定,则会导致见解长时间不能增上。

  辨别第八识与觉性时,切勿仅仅于文字上将第八识阿赖耶识安立为迷惑、觉性安立为清明,而应在禅定中细致辨别此中迷惑为何种迷惑?清明为何种清明?二者之间的差别为何?若将辨别仅仅安立为粗大的迷惑和清明,第一种辨别很难过关。若能于禅定中认识第八识,就能辨别第八识与本觉,进而超越第八识。

  智悲光尊者曾曰:“摩诃衍树立的和尚宗无念见解是否为真实,只有真正的佛才能知道。”故于禅定中觉性与阿赖耶识的辨别,应在具德上师前得到印证。

  (2)觉性与第六识的辨别

  站在有念的角度,第六识与觉性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看到花的当下,觉性是否知道是花?若不知道,遍知如何树立?若知道,与第六识有何区别?

  有者从闻思角度,认为觉性乃境心无二之境界。但细致观待,第六识在看到花的当下,所看到的花和能知道的心有无先后顺序?若先有花后有心,那么谁知道花呢?若先有心后有花,那么心知道什么呢?故知境与心无先后顺序。那么境心乃一还是异?若为异,看到花的当下,哪里是花?哪里是心?从哪里能够分开?故知第六识于知道花的当下也是境心一如。

  同样知道是花,同样境心无二,证悟心之本体与第六识有何区别?作为实修弟子切勿仅凭文字诠释,当于实修中深入体会。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喇嘛仁波切云:“仅凭闻思描述见解,必然有很多漏洞。”如同盲人摸象——未见过大象的全貌,无论多么详细描述大象各个局部,仍有疏漏。如果见过大象,再描述大象的形象就很全面。同理,若仅凭文字般若的理解描述究竟果实,必有诸多漏洞。故修习成熟口诀法第二种辨别的弟子,必须于实修中细致体会。若能精通这些道理,并且能在很轻松的状态中辨别这两种区分,在缘起性空之见解中长时安住,即生成就决定没有疑惑。

  尚需了知,有能所二取之修法乃趋向究竟见解的过程,故既不能将其误认为究竟清净之见,也不能因其尚未了义而一味排斥。

  5. 于禅定中辨别八识的时机

  初行者如尚处于意识转为道用(尚未或正在修持觅心法)的禅定阶段,因未树立正确的出世间禅定,故此时不必辨别禅定。只要善巧运用诸多调心方便,调伏内心即可。

  若修行者已经进入智慧转为道用的禅定阶段,则应依止具德上师,如理如法辨别禅定。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

  同《四精要文》3章妄念规律+八识辨别,少了“妄念之规律”图片

上一篇:瑜伽-四精要(成法)3章有相止+觅心法

下一篇:瑜伽-四精要(成法)3章世间与出世间禅定+觉受+增上标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