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3-12-31

  NO.29-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169)+总结(170)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112-116)+己五、周遍之功德(117-119)+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120)+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121-139)+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140)+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

  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庚一、法相甚深(122-126)+庚二、处甚深(127)+庚三、事业甚深(128-139)

  庚三、事业甚深=辛一、菩提分法如宝源事业(129)+辛二、成熟众生事业(130)+辛三、趋于究竟事业(131)+辛四、说法事业(132)+辛五、幻化等事业(133)+辛六、智入事业(134)+辛七、无分别事业(135)+辛八、顿见种种事业(136)+辛九、智不入事业(137)+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138)+辛十一、摄义(139)

  135、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七、无分别事业;

  犹如日光辉,照耀无我所,

  如是佛陀智,入亦无我所。

  136、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八、顿见种种事业;

  如射一日光,能照诸众生,

  如是佛陀智,顿现诸所知。

  137、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九、智不入事业;

  犹如许日光,云等作遮障,

  如是佛陀智,众生过遮障。

  13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十、相应解脱也属智慧事业;

  犹如以结牵,染衣艳不艳,

  如是引力牵,众智显不显。

  13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七庚三辛十一、摄义。

  说此无垢界,佛陀之法相,

  处事业甚深,空中画图案。

  140、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

  真如于一切,无别然清净,

  即是如来故,众生具彼藏。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29-111 2016年04月02日

  这个传承,我再补一下。

  师念藏语传承。

  (师与弟子对话)“前面我们应该讲到第六智入事业,‘如出一日光,是集诸光辉,当知诸佛智,出生亦如是',讲完了是吧?没错吧?是,利害,你还可以。”

  (弟子提醒)“顶礼句!”

  (师回应)“顶礼句啊?我还是记得的。”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我们前面讲到了菩提甚深当中的事业甚深。

  希望你们每次听课的时候,一方面要认真听课,另一方面在听受的过程当中,要把一些教证、一些道理,尽量记录下来。佛教徒在听课、听辅导、听演讲、参加一些会议的时候,应该按照知识分子的作法,作一些记录。如果有电脑和ipad的话,在上面记录,是比较方便的;也有很多人喜欢用笔记本记录,或者用其他方式记录,我是喜欢这样的。

  否则的话,在演讲的地方、授课的地方,有些人会打瞌睡、有些人会聊天。就像有些上师在一些偏僻的地方,给农民、牧民讲法的时候,因为他们没有文化,所以特别随意。这样的话,对佛教的甚深道理,不一定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佛教徒不管是在什么场合,都要尽量地作记录。

  我们前一段时间在香港开度母法会,我做了大概两三场的开示。以前我讲法的时候,从很多佛教徒的表情上看,他们在心里根本没有记。但是现在有点不同,我那天在香港很高兴。刚开始我觉得很多人没有记录,我说:“你们怎么没有记录?”很多人就把自己的笔、纸举起来,可能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在记录。

  毕竟我们已经花了这个时间,那就尽量地把道理记录下来。而且记的话,我建议,比如说当一品讲完时,把时间也记下来。

  有些人说书上不能写字,但是以前的大德们是有写的,这个应该不会有过失的。比如说我们给大家发了《经庄严论》,在这本书上用铅笔、圆珠笔做比较详细的注释,应该是可以的。在我们藏传佛教当中,有很多这样的注解。包括麦彭仁波切很多后期的著作,都是从他写在书上的注解上,抄下来的。

  我以前在上师面前听课的时候,养成了一个习惯,尽量把上师讲完时的日期也写下来。比如说今天是2016年04月02日,昨天是愚人节,把这样的时间也记下来。五年、十年以后,翻开自己的笔记本,或者翻开自己以前所学过的经论时,再看看当时记下来的一些心态和教言,是很有意思的。

  下面我们继续讲第七个。

  辛七、无分别事业:

  犹如日光辉,照耀无我所,

  如是佛陀智,入亦无我所。

  佛陀的甚深事业,在众生界当中,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佛陀出现事业的光辉,并没有分别念,就像太阳的光一样。

  “犹如日光辉,照耀无我所”,太阳的光照耀整个世界的时候,太阳不会说“我的光愿意照耀这个世界,不愿意照耀那个世界。”不管是高低、好坏、强弱,什么样的环境,阳光都没有辨别,在它能照耀的范围当中,都会直接照耀。

  “如是佛陀智,入亦无我所”,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智慧,在趋入众生界的过程当中,不会有分别念。佛陀不会想“某个众生对我好,我就加持他、我的智慧可以赐予他;而某个众生对我不好,或者他的态度不好,我就不给他传法。”佛陀没有这样的分别念,对众生界完全是平等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原因是,在因地的时候,佛陀发愿利益一切众生,有这样的一种缘起力;还有一个原因是,佛陀已经完全证悟了,所有的众生跟自己没有什么差别。以这样的原因,只要与佛陀智慧有缘的众生,佛陀都可以照耀他们、都会加持他们。

  有些众生没有感受到佛力或者加持,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法器不同,并不是因为佛陀有分别心。

  有一部佛经叫做《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这部经典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很好的。这里是怎么讲的呢?有一句话说,“我于诸众生,无有差别心,以器不同故,所说有分别”,我对所有的众生,没有什么差别心。但是因为众生的法器不同,对我所说的法,不同众生的受益是不同的。

  佛陀同样地转FA轮,大菩萨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声闻缘觉只证悟了部分的人无我和法无我;而凡夫没有证悟这些,仅仅种下了善根;有些众生连种下善根都很困难,甚至反而对佛产生邪见。

  从佛陀层面来讲,是非常平等的。如果实在没办法理解的话,可以把佛陀当作世间当中的一个老师。比如全班有五十个人,老师每天到教室里面,同样的时间当中、同样地给大家上课。老师有没有偏袒心呢?除了极少数的老师以外,一般老师是没有偏袒心的。

  以前我读书的时候,有个别老师有一点偏袒心。他每次讲完课以后,就到他喜欢的个别学生那里去辅导。我有时候看不惯,“这个老师怎么不到我这边来教,每天都跑到喜欢的同学那边去?”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如果是现在有手机的话,会马上拍下来。

  一般来讲,很多老师都没有偏袒心。但是一个教室里面,五十个学生共同学了五年,最后毕业出来的时候,每个人的考试成绩,都非常不同。时间的话,应该是平等的,大家都同样学了五年;地方的话,也是平等的,大家都在同一个教室当中;老师的话,应该也是平等的;所学知识的话,也是平等的,都是同一个教材。但是最后的差距那么大,有些人考上了特别好的大学;有些人都没有及格;有些人什么学科都是零分,数学也是零、化学也是零、物理也是零,零加零加零,好多的零分“鸡蛋”,可以做“鸡蛋汤”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与每个人的法器有关系。比如说,我尽心尽力地给大家传法,不管是在出家群体当中,还是在家群体当中,一直努力地传法。最后的结果,有些人当法师弘法利生,效果非常好;而有些人的话,我讲了二十年的法,那天专门找几个人发心,结果找到个别人,一个是不开门,一个说“我不去发心,堪布说了也不听,不去不去不去。”我听说以后,当时还是有点不高兴,是不是我们学院的人都这么差呢?也不是,大多数的人是很好的。

  从全世界来讲,我们培养的人才,在弘扬佛法的理论上、修证上,以没有任何偏袒心、很公正的语言来说,的确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世间的很多群体,被我们很多法师的讲经说法,以及他们的为人、德性所感化。

  同一个时间当中、同一个群体当中,有些人得到的效果很好;有些人得到的效果不好,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在这里讲,佛的智慧没有分别。

  辛八、顿知种种相事业:

  如射一日光,能照诸众生,

  如是佛陀智,顿现诸所知。

  “如射一日光,能照诸众生”,太阳出来照耀整个大地的时候,在阳光普及的所有范围内,所有的众生在同一个时间当中都可以被照耀。

  “如是佛陀智,顿现诸所知”,同样的道理,佛陀通过很长时间修学五道十地,最终现前的智慧是什么样呢?了知众生解脱的所有所知,对所有的知识都了如指掌,就像放在手掌当中的庵摩罗果,内外都看得清清楚楚。

  佛陀能照见所有需要了知的万法真相,他并不是,有些是先知道、有些是后知道;有些大的方面知道、小的方面不知道,不是这样的。应该是众生从苦海当中解脱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在一刹那间,顿时可以照见。

  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产生怀疑,会不会太夸张?会不会是这样的?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怀疑,那你们可以翻阅《大藏经》。现在的《大藏经》,不管是梵文的,还是汉文的和藏文的,都只是佛陀的部分智慧,仅这个量也是非常大的了。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东方人当中,有这样的一位佛陀和他的智慧,后人去摸索的过程当中,会怎么样呢?

  有一个禅师叫葛印卡,他是印度特别出名的人。他在二零零零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当中,作了《快乐的真谛》的演讲[注1],他说:“在我的祖国,曾经出现过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这位科学家对人类的思想和情绪,有了系统化的、非常准确的发现,称之为内观。”他进一步分析了从无明到痛苦的整个过程,讲得是很好的。

  《内观·葛印卡教授的解脱之道》是我很早看的二零零九年出版的一本书,在这里面,葛印卡把佛陀当做一位古老的科学家,佛陀发现的是精神方面的科学。这样的精神科学,后来的科学家有没有发现呢?我们可以去观察。

  佛陀发现了,众生的无明是痛苦的根本来源,四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众生的痛苦。佛经当中也讲过,对于根深蒂固的一棵毒树,如果只把它的枝叶斩断的话,毒树是不会死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把它的根断掉的话,那么毒树将来就不会再出现了。同样的道理,人类的痛苦根本上来源于无知。如果断除了无知,就可以顿现所有的智慧。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讲佛陀的智慧,可以进入一些众生界,而没办法进入另一些众生界,有两种情况。

  辛九、智不入事业:

  犹如许日光,云等作遮障,

  如是佛陀智,众生过遮障。

  “犹如许日光,云等作遮障”,太阳的光芒照射到世间的时候,一般来讲,可以无余照亮大多数的平地。而对于个别的地方,比如被云雾遮障的地方,太阳的光就没办法如是照亮;还有房屋里面、山洞里面,太阳的光也没办法如是照亮,光芒虽然在外面显得很好,但是没办法射进里面。

  “如是佛陀智,众生过遮障”,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智慧光芒,虽然没有偏袒心,平等照亮于整个世界的所有众生,但是因为有些众生内心当中有贪嗔痴、有业力遮障,所以佛陀的智慧没办法照亮这些众生,智慧被排出去了、没办法接纳。

  我记得在《大般涅槃经》[注2]当中,有几个比喻。一个比喻是,阳光虽然照耀整个世界,但是盲人还是没有办法见到道路;还有一个比喻是,恒河的水不断流淌,有些人虽然口渴却没有喝,那么恒河水也就没办法解他的渴;还有一个比喻说,大地上可以长出庄稼,可是如果农民没有播下种子,那他也没办法享受庄稼。同样的道理,佛陀的加持和智慧,无有偏袒地进入整个世间,如果有些众生被业力和无明烦恼遮障的话,那么对这些众生来讲,就没办法享受佛陀的加持和智慧。通过这三个比喻来说明,佛的加持对有些众生来讲,可以享受;而对业力深重的众生来讲,难以得到佛陀的加持。

  我看天台宗有一部论叫做《大乘止观法门》,里面讲过一段话,很有意义,是怎么说的呢?“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蒙”。意思就是说,罪垢轻的人,他会蒙受佛智慧力量的加持;罪业严重的人,虽然佛的智力可以平等地出现,但是对于这类众生,他没办法得受、没办法蒙受。

  比如说在一些讲经说法、转FA轮的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周围,有个别的人,因为他们有业力遮障、智力方面的问题,所以怎么样劝他们学佛、修行,他们都根本没有兴趣;即使有兴趣,也可能去找善知识各种各样的过失。对善知识很多不可思议的加持,他们很有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去解释,不会认为是善知识的功德。

  在《大智度论》[注3]里面有一个短短的公案,释迦牟尼佛的脚掌下面有千辐轮相,非常庄严。提婆达多看到之后,很羡慕:“啊,这个花纹那么漂亮,我一定也要有。”然后他就叫工匠在火里面烧轮形铁,以火色印在他的脚掌下面,最后他痛得要命、大声叫唤。

  阿难是提婆达多的亲戚,实在不忍心,就哭着求佛陀,能不能加持提婆达多。后来佛陀用妙手对提婆达多的伤口进行加持,说:“我对罗睺罗跟提婆达多,没有任何差别。如果我真的是没有任何差别的话,以谛实力让他的伤口马上恢复。”佛陀这样加持的时候,提婆达多的病马上治愈了、马上好了。

  提婆达多经常给佛陀做怪、做破坏,不但不感谢佛陀,还用讽刺的语言说:“哎,乔达摩、净饭王子,你还可以哦,你的医术不错,可以靠这个能力生活、维生了。看你的医术还不错,以后肯定不会饿死的。”提婆达多把佛陀的加持力,看成低俗的医术一样,“哦,你可能不会饿死,看你的医术还可以。”他并没有感谢佛陀,也没有觉得是佛陀谛实语的加持。

  有些善知识、道友本来是很不错的,有些业力深重的人,反而把他们的功德看作是过失,即使他们没有任何错误,也把过失添枝加叶地堆在他们的头上,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如果业力真的深重的话,就没办法蒙受佛的加持。

  我们学过的《现观庄严论》当中,也说过,“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根不获善”,虽然天上降下雨水,但是如果种子坏了,那它是不会发芽的。同样的道理,佛陀虽然已经出世了,但是没有缘分、没有善根的人,是得不到利益的。

  有些人经常说,“我的家人不学佛,怎么劝也不学。”的确,如果你的家人有业力遮障的话,那你怎么劝他,也不一定能说服他。因为他有前世的业力,即生当中要完全改变的话,不是很容易的。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而失望,不再规劝别人。

  我们即生当中遇到佛法,有一些善心、有一些智慧,这也是很不容易的,应该是自己在很多劫当中积累而来的果报。

  这样的因缘关系,我们应该去思考。世界当中为什么会存在各种不同的人呢?因为因缘不同。

  “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无彼无,此灭彼灭”,这在《杂阿含经》等小乘佛经里面经常运用,因为有了因,所以有了果;因为有了种子,就会产生果;如果因没有了、因灭了,那果也会灭的。

  这个因缘关系,我们应该要明白。懂得了这样的道理,对世间当中很多奇怪的事情,也就觉得不奇怪了。

  有些人认为,“这个人的脾气很奇怪,我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人太坏了,我对他这么好,他反而对我不好”,这只是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而已。

  如果我们把《经庄严论》学得很好,那么对很多奇怪的东西,就不一定觉得奇怪了;对有些人认为不奇怪的东西,也许我们会感觉到有点奇怪。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要明白。

上一篇:NO.2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