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85-94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12笔记
第八十五课:一切诸佛唯一父
690、七、翻译法本的缘由
《呼唤上师本论》这本书,我们已经基本翻译完成。虽然十多年前我也做过一次翻译,但那时翻译等多方面条件都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熟练,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整理出来的资料虽然也提到了相关的道理,但文字并不是很通顺。于是前段时间,我们又重新整理了一遍。
为什么我执著于《呼唤上师本论》的翻译呢?因为我们时时都在讲解什么是密法?真实教授即为密法。密法修行虽分为依见而修和依修而见,但真正的密法,当然是依见而修,即在见解中如是安住。而我们现前的做法是依修而见,即从修行中去寻找见解,这是针对次第根机而立。虽然我们是次第根机,但对真实的密法也应该有所通达,这会为我们后面成熟果位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帮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果、真正的密法。
华智仁波切的这部教言,文字虽然稀少,但其中所传讲的意义却非常广大。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什么是真实教授,相信会为以后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对《呼唤上师本论》做了翻译。
691、还有一本叫《白莲花论》。它是站在密法的角度中讲解成熟灌顶和解脱窍诀法两个步骤。成熟灌顶部分,首先是讲解灌顶的地处、灌顶的导师、受灌顶的弟子应该具有的形象等等,即什么样的导师具备灌顶的资格,什么样的弟子才能受灌顶,什么样的场合做灌顶才如法,以及在接受灌顶的过程中应该如何观想,受完灌顶之后要知道如何守持戒律等等。我们翻译了这个完整的教材去帮助大家认识这些要点。
虽然十年前我也翻译过《白莲花论》,甚至也讲过一遍,但由于当时只有前半部分以及对翻译不是很精通的缘故,现在重新做一次翻译是很有必要的。
解脱窍诀法,是我们这段时间一直所修的法,而《白莲花论》中,对于从小资粮道直到无学道之间,如何一步一步对治烦恼、树立见解等一系列内容都有详细的讲解。知道这些内容会为我们以后的修行创造很好的条件。
692、十一、南无格日贝一切诸佛唯一父与普贤王无有别遍主根本上师尊无别心中作祈祷(一)
【南无格日贝!一切诸佛唯一父,与普贤王无有别,遍主根本上师尊,无别心中作祈祷。】
我们祈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达到境心一如,令上师与自心成为一味无二。因此,祈祷就是达到境心一如的一种方便、过程。
行为学-教言宝藏85课13-22笔记
693、十四、我于无始轮回中迄今依然在漂泊仍堕轮回之预兆懒惰愚昧不自主亦非传授窍诀境
【我于无始轮回中,迄今依然在漂泊,仍堕轮回之预兆,懒惰愚昧不自主,亦非传授窍诀境】
不能对这样的对境讲解很殊胜的法,要根据这样的根机宣讲相应的教言。
694、十五、心中珍爱弥呷汝宿世业障清净故获得清净之人身
【心中珍爱弥呷汝,宿世业障清净故,获得清净之人身。】
弥呷是敦请教言的弟子。心中珍爱的你,不会像前面所说般懒惰愚昧不自主。
695、十六、值遇具相圣上师
【值遇具相圣上师】
这里所谓的“具相”,并不是指一种面相,而是指“具德”之上师。所谓具德,是指导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密意相同。我们通常用三宝功德来树立一位具德的导师。也就是说,导师应具备三宝一切功德,即导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
696、十七、具此善缘生欢喜
【具此善缘生欢喜】
697、十八、汝乃具信及智慧,修学种种之功德
【汝乃具信及智慧,修学种种之功德】
698、十九、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一)
【世间消灾顾情面,勿入此境珍爱子。】
容易让自己放逸、散乱之因是什么?就是世间的求消灾,顾情面。
行为学-教言宝藏86课1-9笔记
第八十六课:总之八法未舍弃
699、六、总之八法未舍弃世人喜与不欢喜易失现未之利益(一)
【总之八法未舍弃,世人喜与不欢喜,易失现未之利益】
上师在这里告诫我们,若不舍弃世间八法,无论世间人是否为此欢喜,你都将失去自己现在以及未来的功德利益。
行为学-教言宝藏86课10-21笔记
700、十、自作自主应赞叹精勤修持圣妙法
【自作自主应赞叹,精勤修持圣妙法】
自作自主,是指在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教言的基础之上自作自主,而不是说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当然不是值得赞叹的行为。因此,我们现前首先应该要学习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
701、十一、依止传承上师时
【依止传承上师时】
702、十二、观察是否具窍诀
【观察是否具窍诀】
能在调伏内心过程中,迅速改变内心,成办解脱的窍门就叫窍诀。因此我们依止导师前,就要先看看这位导师是否有这样殊胜的窍诀。
703、十三、是否具足净誓言
【是否具足净誓言】
是否具足清净的三昧耶戒,即这位导师的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宗的誓言是否清净?若持戒清净,就说明这位导师的功德圆满;誓言若不清净,就说明创造见解的方便不清净,结果自然也不会清净。因此,依止导师要观察导师的誓言是否清净。
704、十四、是否调伏心相续
【是否调伏心相续】
调伏内心的标志是什么?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性格变得善良、调柔。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越来越增上,甚至已经圆满,具有这些德相者,才能作为自己的导师。
705、十五、是否具足加持力
【是否具足加持力】
一旦具备上述功德就会具足加持,令烦恼消尽,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功德增上。因此,我们所依止的导师,应该具有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功德。也就是说,心相续得到调伏,誓言就会清净,说明这位导师也具有调伏之窍诀。
706、十六、应具如海熟解脱具足贤正善良德讲辨著三无障碍
【应具如海熟解脱,具足贤正善良德,讲辩著三无障碍】
这里并不是说这位导师必须灌过很多顶,求过很多法,而是讲解要具有成熟的解脱窍诀法。导师已经具备成熟灌顶是指已经证悟到一系列见解以及解脱窍决法等内容。
四灌顶中的各个灌顶都有需要守持的三种三昧耶戒:饮食三昧耶戒、执受三昧耶戒和护持三昧耶戒。
707、十七、一切殊胜之功德诸佛佛子心宝藏一切经续之精华即为胜宝菩提心
【一切殊胜之功德,诸佛佛子心宝藏,一切经续之精华,即为胜宝菩提心】
708、十八、倘若具足菩提心与彼结缘具大义
【倘若具足菩提心与彼结缘具大义】
在高原地方,如果有人去世,家人就会第一时间邀请僧众为他做超度。此时很多导师就会嘱咐说,要去寻找一位真正具有菩提心的僧人。
因为临终时,亡者的神识明分会增加七倍,一般的神通都能具备,当他死亡的瞬间,就会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亡者知道为他做超度的人并没有菩提心,内心反而充满各式各样的欲望,与正法、慈悲心完全无关,以超度的名义将自己一辈子所积累的血汗钱带走的时候,他就会生起极大的诽谤心,而这个诽谤就会让亡者瞬间堕入地狱之中。这个说起来是做超度的人,实际上反而是将亡者的灵魂直接扔到地狱者。
无论功德大小,只要是与具菩提心者结缘,都有功德。
709、十九、此外他人之欺惑所现神通神变等如现广大希奇相
【所现神通神变等,虽现广大希奇相,如现广大希奇相】
710、二十、然而浊世之魔王融入欺骗者心中欺骗世间愚昧者此乃邪魔恶知识
【然而浊世之魔王,融入欺骗者心中,欺骗世间愚昧者,此乃邪魔恶知识。】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11笔记
第八十七课:不察上师作依止
711、三、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成熟口诀法修行过程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也就是说,成熟口诀法就在这三个步骤当中。求窍诀法的过程中,主要宣讲的就是前行破除心房,即讲解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内容,对于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的五种辨别,
成熟口诀法修行过程=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
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不共观察心之自性而抉择为实相大圆满的五种辨别
行为学-教言宝藏87课12-21笔记
712、十二、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一)
【不察上师作依止,则如弟子饮鸩毒,亦如老狗寻觅食,随遇皆依无实义。】
713、十八、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一)
【灌顶解脱已结缘,彼现任何功过时,皆应恭敬观净相,违此堕入金刚狱。】
行为学-教言宝藏88课1-11笔记
第八十八课:舍弃此时誉与乐
714、八、舍弃此时誉与乐寻求来世胜妙法(一)
【舍弃此时誉与乐,寻求来世胜妙法。】
超出我执之外的妙法就叫胜妙法。
715、十一、是故具备性相者如乞获得如意宝(一)
【是故具备性相者,如乞获得如意宝】
能依止具德和具缘之具上师之性相者,就如同乞丐获得了如意宝。
行为学-教言宝藏88课12-23笔记
716、十三、以三欢喜作供奉初始趋入闻思时舍却懒惰及放逸(一)
【以三欢喜作供奉。初始趋入闻思时,舍却懒惰及放逸】
身承事上师的一切事业,语祈祷及赞叹导师,内心时时对上师生敬信等等,都是平常应该尽可能去做到的。
717、十五、即如饥渴之士夫获得饮食倍珍惜
【即如饥渴之士夫,获得饮食倍珍惜。】
718、十六、大宝暇满之人身再再获得极不易应观轮回众生数
【大宝暇满之人身,再再获得极不易】
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并不是一件同容易的事。
从难得之因来说,想要获得暇满人身,首先要持戒。无论是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学处还是密宗誓言,都必须要守持清净;其次要在修行路上行持六度波罗蜜;第三要时时发愿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若不具备这三个因,则难以获得大宝人身。
719、十七、应观轮回众生数
【应观轮回众生数】
十八种珍宝人身按密宗方便教授可以概括为圆满三相之身:第一、外相圆满获得上师摄受;第二、内相五根圆满;第三、密相具出离心与信心。
720、十八、此因即为净戒律,故应珍惜护持三门
【此因即为净戒律,故应珍惜护持三门】
获得十八种珍宝人身,靠的是清净戒律而得,因此要时时观待自己的三门,看看自己的身在做什么,口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
721、十九、倘若违犯别解脱戒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
【倘若违犯别解脱戒,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
如果违犯了别解脱戒,不仅自己的利益决定不会成就,对他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利益可言。这也是我们平常一再强调,要依止一位三乘戒律清净者为导师的原因。
722、二十、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做护持(一)
【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做护持。】
行为学-教言宝藏89课1-7笔记
第八十九课:大宝暇满之人身
723、二、见解不迷惑
显宗和密宗之间最大差异是: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
724、七、为什么说上师瑜伽就是窍诀法
从成熟口诀法的角度来说,我们曾经翻译过一本论典《胜乘狮吼妙音》,讲解的就是成熟口诀法。无论是从教证、理证还是其他方面来说,其中讲解的就是成熟口诀法的全部。这与我们平常所传讲的《上师瑜伽导修》有着什么样的差异?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成熟口诀法求者需要在导师身边长时间依止修学。
如同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想要在亚青寺求成熟口诀法者,如果不能立誓依止导师三年者,不予传授成熟口诀法。”因为其中的内容数量非常多。我们通常讲上师瑜伽之外相上师相应时,会从见解、修行、方便等方面来讲解,最终树立于一法当中,但是成熟口诀法可以把一个法分为十个、二十个、三十,甚至一百个法来讲,所以要求的时间就会非常长。但实际上,与上师瑜伽讲解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所修的上师瑜伽之外还有其他窍诀法么?只要多看看《胜乘狮吼妙音》就能知道,除了我们当前所修的法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句窍诀。
行为学-教言宝藏89课8-17笔记
725、十、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一)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亚青寺讲顿超时都会特别强调坐姿。因为修顿超的姿势称之为三身姿势,与毗卢七支坐式完全不一样。由于往昔不习惯这种姿势的原因,百日闭关的前二十天的时间几乎都是用于调整姿势,目的就是令自己的身体的姿势能达到不紧不松的状态。也就是说,百日闭关中,仅仅用于调整身的姿势就需要二十天左右。
726、十一、修行的方式方法必须到位(二)
共同外前行,即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业之因果。
727、十四、倘若违犯别解脱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故依正念正知护
【倘若违犯别解脱,自利难成且于他,无有利益诸佛曰,故依正念正知护】
728、十五、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作护持
【戒律犹如大地基,一切功德之所依,切莫轻忽作护持】
戒律就像大地,可以滋养花草树木,而我们的见解修行等一系列功德能否增上,取决于戒律是否清净。
729、十六、具足菩提心士夫宿具菩提心之故如今为众所爱戴
【具足菩提心士夫,宿具菩提心之故,如今为众所爱戴】
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1-8笔记
第九十课:五浊恶世衰败时
730、三、五浊恶世衰败时
【五浊恶世衰败时】
731、四、长久住世难确定
【长久住世难确定】
732、五、亲友受用及身体终将舍弃众皆知
【亲友受用及身体,终将舍弃众皆知。】
733、六、然未修行死无定临终必要法无成是故应修死无常(一)
【然未修行死无定,临终必要法无成,是故应修死无常】
734、八、虽见诸法均无常仍然贪执诸常法是否已为魔鬼缚(一)
【虽见诸法均无常,仍然贪执诸常法,是否已为魔鬼缚】
虽然已经见到诸法无常,但还是将一切贪执为常法,可能就是由于被魔鬼所缚之故。这也是在告诫我们,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接受一切都是无常这个真理。
行为学-教言宝藏90课9-17笔记
735、十二、家乡城镇亲友等往昔常处之友伴如今不知散何处一切终将皆消散
【家乡城镇亲友等,往昔常处之友伴,如今不知散何处,一切终将皆消散。】
736、十三、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一)
【彼时业力极汹涌,不受种种之痛苦,何人具足此能力?】
业力会在无常真正降临到身边时汹涌翻腾,此时想要令自己不遭受一丝一毫的痛苦,有谁能做得到?
737、十六、修行轮回诸过患因果不昧心中持
【修行轮回诸过患,因果不虚心中持】
738、十七、修行解脱之妙法此为获得暇满义
【修行解脱之妙法,此为获得暇满义】
行为学-教言宝藏91课1-8笔记
第九十一课:如今将临命终时
739、二、如今将临命终时舍弃痴眠及懈怠依止上师教言行(一)
【如今将临命终时,舍弃痴眠及懈怠,依止上师教言行】
临命终时该怎么做?要舍弃痴眠与懒惰,依止上师的教言精进修行。
740、八、浊世寿短疾病多岂能长时广闻思(一)
【浊世寿短疾病多,岂能长时广闻思】
行为学-教言宝藏91课9-18笔记
741、十、因法相乘难调伏是故应寻诸上师(一)
【因法相乘难调伏,是故应寻诸上师】
742、十二、因法相乘难调伏是故应寻诸上师(三)
所谓“因法相乘难调伏”,是指显宗很难迅速调伏自己的内心,但如是讲解并不是指显宗不好。相反,显宗非常殊胜。
此处讲解因法相乘难以调伏,需要寻求密宗的原因,由于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沉重的缘故,寿命短、疾病多,无论你有多么精进,修行因法相乘需要有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与自己想要即生成办解脱的愿望而言,成就的时间非常漫长,因此我们想要寻求更快的解脱就需要寻求密法。这才是我们想要寻求密法的原因,而不是说因法相乘不好。可能要人会问,是否所有人都要这么修?并非如此,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我们会告诉他们这样做是最好的。
743、十五、若遇宿缘上师时
【若遇宿缘上师时】
744、十六、即生猛烈之敬信(一)
【即生猛烈之敬信】
745、十八、是依止而修行此生金刚持果位决定证得无疑惑
【如是依止而修行,此生金刚持果位,决定证得无疑惑】
行为学-教言宝藏92课1-12笔记
第九十二课:一切菩萨诸圣者
746、七、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一)
【一切菩萨诸圣者,呈现种种之形象,凡夫有情难辨认,故应无疑作依止。】
747、十、烦恼根本即我执
直视调伏妄念中的粗直视调伏妄念,对应成熟口诀法中的前行破除心房之决断心之根本和寻觅心之过患。下面开始讲解寻觅心之过患。
【烦恼根本即我执】
748、十一、如是随顺漂轮回(一)
【如是随顺漂轮回。】
我们说这个房子是“我”的,好像这个拥有者就是“我”;“我”感觉到头痛,能感受到痛的感觉就是“我”。这时就继续寻找,当我们说到某个东西是“我的”的时候,这个拥有者到底是谁?
我们自己能控制到的是身口意三门,身体是我们眼前能看得到的由四大组成的这个身躯,而当身体和心合为一体就能发出各式各样的言语称之为语,能胡思乱想的就叫做心。从身口意三门中,我们分析到底谁是拥有者?
如果身体是“我”,但如果没有心和语的陪伴,仅仅这具身体与尸体没有两样,甚至与门口的石头也没有任何差异。我们现在会有各种感觉,“我”有喜怒哀乐,尸体能感觉得到吗?感觉不到。好比人死了以后,别人会把这个尸体埋在地下或者进行天葬、火葬,就是因为它已经毫无感觉,因此单纯的身体并不是真正的拥有者。
如果说语是拥有者的话,语是身和心合为一体而表达出来的声音,它本身就没有实体。尤其是当两者分开时,我们无法单独树立语。因为它可以分为想说话的念,以及飘动在脉中的文字遇到舌头、喉咙、还有空气等等结合而表达出的声音。如果光有想说话的念却没有身体的话,能表达出语言么?不能。因为语是身和意合为一体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的相。声音本身没有一个实体,当然也就没有实有的“我”。
有些觉得“心”应该是拥有者,比如我们说这个东西是“我”的,所以“我”就是拥有者,“我”有这样那样的感觉,所有有“感觉”的我就是拥有者。如果我们把这份能感觉之心称之为“我”,这个心就有过去、现在、未来。今天早上想的和今天下午想的,可能内容就会不一样。你在想着一件事情的当下,过去的“我”已经过去了,和现在的“我”没什么关系,但现在的“我”又在哪里呢;如果说是未来的“我”,他又还没有产生,这份感觉之“我”就更没有实体了。如是去观想“我”到底在何处,最终就能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
749、十二、如是随顺漂轮回(二)
成熟口诀法总分为寂止和胜观。修胜观时要分为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三个阶段,这是整个成熟口诀法的要点。而最初的前行破除心房即决断心之根本以及寻觅心之过患就是破人我。因此当你说自己已经求完成熟口诀法时,表示你应该已经到了圣者的果位。
成熟口诀法总=寂止+胜观=寂止+胜观(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寂止+胜观(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破人我}+{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破法我=觅境法+觅心法}]+正行直指觉性+后行护持修行之方便)
我们以前讲解《胜乘狮吼妙音》时对于前行破除心房、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已经做了极为细致的讲述。
行为学-教言宝藏92课13-24笔记
750、十三、细致观察有或无(一)
【细致观察有或无】
若身上有一个实有的“我”,那请问哪一个是“我”?身体是由很多部分组成的,有头、手、脚、五脏六腑等等,当这些部分全都合为一起时就叫身体。那么此时哪一个是“我”?如果头是“我”,头还要分为眼睛、耳朵等等,哪一部分是“我”?继续支分身体有肉、血、骨头等等,其中又有哪一个是“我”?继续细分下去,我们可以用无分微尘继续往下分析,看看到底哪里有一个实有的“我”。
有些觉得口中在说“我”的时候,语中表达出来的就有个“我”。细致观察,语言是想说话之念,飘动身上脉中的文字遇到喉咙、舌头、空气等综合在一起才能说出“语”,哪一部分是“我”呢?如果没有想说话的念,只有身上的这些条件,能说出话吗?不能。可是如果有想说话的念,身上的某些条件也具备,但是没有舌头的话能说话吗?如果舌头能说话,难道是舌头发出声音,是舌头在说话么?并不是。这样多方面观察就能知道,声音也是多方面因缘和合而形成。还要继续往下观想,就可以用无分微尘的方式去看看“我”到底在哪里。
有些觉得心中应该有一个“我”。心有过去心、现在心与未来心,当我们现在说“我”的时候,后面再说第二个“我”,前面的“我”的已变成过去的事情消失了。由此可知,“心”里有我么?我们以现前不说的时候还没有产生我执,后念就是我执为例,不说的时候就没有“我”,“我”是否是实有?并不是。由此可知,心本身就是无形无相的,它也没有一个实有的“我”。
751、十五、细致观察有或无(三)
前面破除人我后,接下去开始讲解破法我,即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
破人我,需要止观交修,并长时间串习着走,修到一定阶段以后就要开始修破法我。有些可能会问,是否必须要先修破人我,再修破法我?按照次第来说,确实如此,但并不是说破人我的时候破不了法我。有些智慧特别高的修行人,在修破人我的时候,法我同时也已经破掉了。
752、十六、细致观察有或无(四)
按照次第,接下去就是讲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有觅境法和觅心法两种,一个是观察外面的境,一个是往内在观察自己的心。
753、十七、法我即为五取蕴一异生灭常无常
【法我即为五取蕴】
五蕴即为色、受、想、行、识,形成五蕴的根源是起心动念的心,称之为行道,也叫法我。我们现在就是观察这个起心动念。
前面所讲解将五蕴执为“我”,那么是什么将外在五个分别不同的东西执著为我?就是起心动念的心,这就称之为法我。现在我们就要看看这个心到底在哪里。比如,心会对外在的色产生分别好坏之念,我们就要寻找这个会产生分别的心在哪里。受想行识也同样一个道理。因此,寻找起心动念到底在哪里,就是觅心法。
【一异生灭常无常】
观察这样的心是一还是多数,是常还是无常,是生还是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前面破人我的时候,是按照宁提派的观点观察身口意三门,是常还是无常,是一还是异,自生还是他生?此处的“生灭”指的就是自生还是他生。自己能做主,通常称之为自生;自己不能做主,凭借其他能力开始变化就叫做他生。
至于具体观察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讲解《胜乘狮吼妙音》时讲得非常细致。总的来说,通常我们首先要观察心是否有来住去。即观察“心”是否是一个实用的东西,它从哪里来,住于何处,究竟要到哪里去?如是观想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破除对心的执著。因为通常我们的观念中都会觉得心是一颗实有的心,而我们观想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清楚地懂得心是什么样的,所以要从一还是多数,是常还是无常,是生还是灭,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当中去观待。
754、十八、观察未曾见增损(一)
【观察未曾见增损】
观察心是否有所增损。
心本就具有生灭性,这是它的自然属性,现前就看看它是否有实体。
通常在观察过程当中,我们会先从所观的心是否有来住去开始。比如当我们想到某样东西的时候,这个想着的心来自于什么地方?而想着的当下,它又在何处?比如外境山河大地、内之身肉血骨中,它到底在哪里?当这个妄念消尽,产生第二念的时候,前念又去了哪里?观察心是否有这样的来住去,目的就是为了破除对心的执著。
即便我们从所观的心当中得知心没有来住去,但你是否懂得所谓“没有来住去”意味着什么?心是空性,没有实体,可能你懂得这个道理,但还是有一个“知道心是空性虚幻、没有实体”者,这就称之为能观的心。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心有没有来住去时,是谁知道“心没有来住去”,谁在观察呢?还是有一个观察心的心。现在就问问自己,这个能观的心到底有还是没有?
我们现在还不能诽谤能观的心完全没有,而是要承认它有。因为它可以起心动念,尤其当我们在观察心有没有来住去的时候,也同样是心的作用,因此不能诽谤说“它没有”。
但是如果你认为有这样的一颗心,请问这颗心现在哪里?你感觉到有一个心的话,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它的形状、颜色、大小,你能描述吗?当然,我相信在坐每一个人都会知道,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无法描述心的大小、颜色和形状。那么如果认为心没有实体,就表示心不存在,如同虚空般什么都没有吗?可能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拿一些词句来掩盖见解,回答说“心是空性”。为什么有些已经修觅心法的人,我还会让他们继续修觅心法,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拿词句来掩盖自己真实的见解。
我们说过能观的心可以感觉到心在起作用,因此我们不能诽谤它无,可是当你说“有”的时候,又找不到一个实体,因为心是无形无相的。如果你只是这样去观修,但还无法得出真正的结论时,就用空性和虚幻掩盖一切,说心是没有的,恐怕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心”。因为当我们说到心是空性的时候,是谁知道它是空性呢?还是心在起作用。
也就是说,当心在起作用,知道心是空性的时候,除了给前者能观的心起了个名称叫空性之外,心还是和以前一样在起作用。我们今天要寻找的是心,而不是给心起一个名称,所以很多人不懂其中的道理,在修行上就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755、十九、观察未曾见增损(二)
当你觉得能观的心是空性的时候,请问是谁知道空性,又是怎样一种空法?虚空也叫空,所谓心如同虚空一般,难道是指什么都不存在么?我相信,谁都无法诽谤说不存在。如果真的不存在,又是谁知道心是空性?身体是无情的,它当然不知道空与不空;语也是身与心合为一体才形成的声音,本身没有实体,因此它也是无情的;只有心才知道,因为心才是有情,才知道有还是无、甚至空性等等,可这个心又是从哪里来的?
说是空性,知道空性者是谁?说知道空性者是空性,但谁观它为空性,如此循环观想,无穷无尽,永远没有尽头。不对的地方在于何处?在于你并不了解所谓的“空”具体是怎样一种空。你既不能认为它实有,也不能诽谤他没有,毕竟它还是能起心动念。
但如果是一个修得非常好的人,在观想心有无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说空的同时能明了一切;说明的时候又能认识到本性为空。如《心经》所讲解般“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就是指空,即明以外没有空性,空以外没有明,明空一如。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中树立,而这样的境界不是心里想出来的,是自己修出来的。
我们前面提到上师证悟见解的这一瞬间,就是进入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中。言语表达并不是落入一种空空的单空状态当中,而是说明已经不在意识的范围当中。禅宗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所谓的“言者”指的是在起心动念的范围中描述的见解并不是实相;而“知者不言”指的是已经真正悟到实相的人,他不在起心动念的范围当中。
也就是说,真正的见解不是言语可以表达出来或意识可以想象出来的。龙树菩萨曾经说过:“我没有丝毫之承许”,并不是说龙叔菩萨怕别人反驳才不敢承许,而是见解本来已经超越意识的缘故,没有丝毫承许,就说明见解已经超越一切言语。
756、二十、观察未曾见增损(三)
我们以上讲解如何观人无我和法无我,修觅心法必须达到怎样的境界才叫做缘起性空,才叫做四空双运。但见解还是在言语表达以及意念造作状态之中,无论你的见解有多么清净,仍旧属于意识范围之中,并不是真正的缘起性空。
最重要的就是后面在修能观的心时要细致一点。当感觉到有或感觉到无时,还要细致观修时是怎样的“有”或是怎样的“没有”?如果还是有言语可以表达,说明还是意识造作范围之中,修出来的缘起性空并不了义。
真正了义缘起性空之见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只有真正进入到这种状态中才是真正的见解。文字般若也可以达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状态。比如描述能观的心,说“有”,可是它没有形状、颜色、大小;说它“没有”,它又不是一种单空。到底是有还是无,难以用言语表达。说它是明,当下又是空性;说它是空性,当下又有明了,明空本来就分不开状态当中。若只是知道这样的道理,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是一种了知阶段;若有这种感觉体会,就称之为觉受,即观照般若;圆满已经证到这个见解的时候,就叫做实相般若。
有些可能会问,是否觅心法修得好,也能得到了义的见解?那是当然的。按照龙萨派的观点,在意识转为道用时,尤其在修觅心法之后的缘起性空时,真正达到超越生住灭,进入到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印证见解。后面智慧转为道用的五种辨别不称为五种修行之方便,而是称为五种印证之见解,是从五个不同的角度中印证。
但根据宁提派的传承,虽然已经从见解中逐渐知道本来超越生住灭,在第四时完全无法用言语表达,但这时候还要分为了知、觉受和证悟三个层次。因为此时对于次第根机来说,多数还是在觉受范围当中,而觉受就意味着意识和智慧掺杂在一起。为了能更好地赤裸见解,后面就要开始讲解五种辨别,这是宁提派的观点。
757、二十一、观察未曾见增损(四)
观察修可以断除实执的烦恼,安住修可以断除境执。实执和境执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
比如我们在修觅心法时,了知万法的本性是空性,则对万法实实在在的执著相对就会减少很多,这就是实执减少。依靠实修达到境心一如状态前,还会对外境有一种深深的印象。也就是说,将对境执为实有——常,这是一种非常坚固的状态,虽然断除实执后,这种完全无法摧毁实有对境的感觉已经不存在了,但内心隐隐还是有种依然存在的感觉,而这种外在隐隐存在的感觉,外面的生灭就会对内心起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叫境执。此时就需要依靠后面安住期间的见解来断除境执。如是修学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上,意义非常广大。
758、二十三、贪著自然即息灭。观察五蕴乃空性,此时境及有境等,观察有无生住灭,寻觅何者皆不得,此非究竟之见解,尚续依师之窍诀。
【贪著自然即息灭,观察五蕴乃空性,寻觅何者皆不得,此非究竟之见解,尚须依师之窍诀。】
但“知道一切空性”还不是真正的见解。我们说过,缘起性空之见解并不是真正的见解,不能认为仅仅凭借一个空性掩盖一切就能称之为缘起性空。有些观修到一定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证悟了空性,说这是空性,知道心在起作用,但心又没有实体,因此明空一如。要记住,这只能称之为文字般若,并不是真正的见解。
真正的见解,正如我们前面所说,是完全进入到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境界之中。言语表达是明,可当下为空;说是空性,却又能明了一切。所以,我们紧接会讲解四空双运,就是讲解在执受见解的当下,眼、耳以及内心当中的明了是否能分开。当进入到一种眼能看见一切相,耳能听得到一切声音,意识当中又能知道一切,但又完全不在分别心和意念造作的范围当中,没有一个二缘对立的范围当中,这就叫做见解。
当你看到这是一朵花,知道它是一朵花的时候,你是否有起心动念?如果没有起心动念,叫做第六识——耽著。既能看得见,又能知道这是花的同时,应该是超越前五根识和第六识状态,称之为缘起性空。其中有很多细节部分,需要依靠长时间去修行,才能辨别出上下不同的特点。
上下不同的见解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前五根识、第六识耽著等等,这都需要依止上师才能更好地辨别上下不同的特点。只是口中说说明和空是远远不够。
行为学-教言宝藏93课1-8笔记
第九十三课:此非究竟之见解
759、六至九讲了各种识别
行为学-教言宝藏93课9-19笔记
760、十、极密无上窍诀法一切诸乘之极顶若有何人遇此法此为具缘善士夫宿世积累福德资
【极密无上窍诀法,一切诸乘之极顶,若有何人遇此法,此为具缘善士夫。宿世积累福德资】
按照成熟口诀法的观点,四空双运或缘起性空见解以下都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四空双运是大乘最高见解,后面讲解的智慧转为道用就称之为密法。也就是说,缘起性空之见解对于上等根机来说,即便没有后面的智慧转为道用,他的见解也是清净赤裸的;但是对于次第根机来说,虽然对缘起性空见解有很好的觉受,但由于当时仍旧与意识掺杂在一起的缘故,还不能完全分开禅定与意识,这样的见解还不够纯净,还要讲解智慧转为道用五种辨别。因此,此处提到的“极密无上窍诀法”,是完全已经修过智慧转为道用,并且是圆圆满满赤裸出来的见解,完全没有掺杂任何意识,这才是真正的密法。
密法前面讲解意识转为道用,就是为了从粗糙的状态中先树立见解,后面智慧转为道用时,就能将其中掺杂的意识很好地辨别出来,令见解圆圆满满的呈现,这就“极密无上窍诀法”。
761、十一、习气业障皆清净,生死中阴得解脱(一)
【习气业障皆清净,生死中阴得解脱】
只要能对我们以上所印证的见解能够了悟,就能即生得解脱。“即生”的一种是完全不呈现外隐没次第,连死的症相都还没有产生之前就能获得解脱,如同无死莲花生大师一般。莲师的传记中提到去魔鬼的世界中度化魔鬼(这不是生,只是莲师的一个化身),并没有记载莲师何时示现圆寂等等说法,这就叫即生(解脱)。
另一种是指虽然有外隐没次第呈现,但是内隐没次第还没有呈现时获得解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这也属于即生解脱。也就是说,在外隐没次第呈现,即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在他人看来已经呈现了种种死亡征相,认为这个人已经死了后,接下去的明增得三光即内隐没次第还没有呈现而获得解脱者,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这也属于即生解脱的范围。如果你的见解能够达到昼夜一如,或见解在座上已圆满,座下还是有一些烦恼,也可以在第一本净解脱,同样属于即生成办解脱。
如果你没有了悟之见解,对见解只是一种觉受者,在内隐没次第呈现以后,一般会闷厥三天左右,三天后醒来,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此时能执受见解,在三个、五个或七个禅定夜中获得解脱,就称之为第二本境解脱,这称之为临终解脱。
后面对于修过顿超者而言,还有四种法性中阴解脱的机会。虽然对于没有修过顿超者而言,也会有这样的解脱机会,但确实转瞬即逝,如同流星划过天空,只有修过顿超的人才能执受这个见解。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只有修过顿超的人才会执受见解,没有修过的人就无法执受这样的禅定呢?因为我们通常在讲顿超的时候会讲解,那个时候会呈现很多文武坛城以及四个解脱之处会如何呈现。如果你往昔没有见过,就好像你看到一个普通的东西,不会觉得熟悉。只有对它熟悉者,才能忆念起来
比如你独自一人在家,这时进来一个认识的人,不需要分析就能认识,因为这是一个熟人;但如果进来一个陌生人,你就要开始分析了解,这个人到底是谁?同样,往昔修过法性中阴者,对于眼前呈现的现象不会陌生,也不会再去问“它是谁”。当然,这种询问只是一个比喻,是指当这些形象呈现以后,不需要再去耽著“这到底是什么”,而是如以前见到的熟人一般,不会再去重新了解。但此时所执受的见解是明空不二之见解,如果此时对外境产生执著,则不属于见解当中。修过顿超的人就可以执受这样的见解,因为它曾经修过这样的法,当显现呈现时,他就能执守禅定。对于没修过的人,呈现如流星一般转瞬即逝,可能只是在你“咦?这是什么?”的当下,机会就消失了。所以对于没修过顿超的人,法性中阴无法解脱。
对于平时修上师瑜伽者而言,在中阴界呈现不同形象的时候,将自己观想成上师、本尊,依靠此时的见解能力,也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中阴当中获得解脱。
762、十三、见解无有常与断修行远离诸境执
【见解无有常与断,修行远离诸境执】
见解没有常和断,不是断空也不会永远了了分明。
依靠观察修断除一切实执,依靠修行来断除境执。实执和境执之间的差异在于何处?
比如我们观察眼前的杯子,当我们没有观想之前,觉得杯子很坚硬,似乎永远不会改变一般。这种不变的感觉就是一种常,认为自己能做主,因此将对境认为是很坚硬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分析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体是空性的时候,对这个杯子的认识就会有所改变。此时即便杯子破碎,我们内心的起伏不会很大,因为已经知道这是因缘和合而形成,认为它永远不变的实执已经断除了。同样,当我们在分析万物得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本体为空性的时候,对外在一切形象的执著就会越来越变淡。
以上是讲解实执,如何理解境执?虽然实执的概念已经消尽,但我们对面前杯子的显现还是有一种起伏,因此当它消失的时候,内心当中有一种感觉。虽然没有前面那么粗,但很细微的感觉仍旧隐隐存在,这就叫境执。仅凭前面的思维无法断除境执,必须要靠修行来断除。
比如我们前面讲解觅心法,仅凭前面的观察修,可以知道一切万物的本性是空性,但在空性中修学,眼前还是有一个相,即还有一个能知者,虽然没有前面那么粗大,但它仍旧隐隐有一个相,这就叫境执。这需要靠长时间修行来断除。
763、十四、果位本解离增益,如是具备士夫汝
【果位本解离增益,如是具备士夫汝】
解脱本就是圆满的境界,不会再有需要破立之处。我们将解脱称之为“究竟解脱如空室入盗”。“本来解脱”就像小偷进入空房间一般,无论他如何翻找,翻找多长时间,空房子永远没有什么可丢的东西,因为它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在执受解脱空性见解的当下,妙力无论有多么迁变,都只是一种游舞,因为两者本来就是一如的,这就叫本来解脱,也没有什么可破可立了,本就是圆满的境界。这就称之为“果位本解离增益”。
764、十五、见修行为及果位摄于一法作修行
【见修行为及果位,摄于一法作修行】
无论是见解、修行、行为还是果实,时时都要摄于一法当中修学,这也是密法本身的特点。
765、十六、成就自利精勤修所行利他佛事时殊胜大宝菩提心具三殊胜应摄持(一)
【成就自利精勤修,所行利他佛事时,殊胜大宝菩提心,具三殊胜应摄持】
具三殊胜是指清净发心、清净正行和清净回向。令善根转变为成无量为清净之发心;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此乃成办解脱唯一之因。所以平常无论从事什么善行,都不能忘失三殊胜法,有时也称之为叫三清净法。
766、十八、何时二利自成就于无依众具大悲诸众获得解脱果(一)
【何时二利自成就,于无依众具大悲,诸众获得解脱果】
何时自利和他利自然成就,对无依靠的一切众生都会生起无缘大慈悲。这样的慈悲并不是说自己见到一个受苦的众生才会心生慈悲,而是平常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生起这样的慈悲心,这种慈悲就称之为无缘大悲。
行为学-教言宝藏94课1-14笔记
第九十四课:是故于初修道时
767、十一、是故于初修道时清净发愿不间断(一)
【是故于初修道时,清净发愿不间断】
768、十三、若于诸佛佛子前发愿即具诸功德吾虽无有俱生慧然依诸佛之经续如是勤修具利益故应持之于手中
【若于诸佛佛子前,发愿积聚众功德,吾虽无有俱生慧,然依诸佛之经续,如是勤修具利益,故应持之于手中。】
769、十四、吾乃圣者之心子大宝窍诀之宝库
【吾乃圣者之心子,大宝窍诀之宝库】
由于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当自心成熟的瞬间,内心也成为了一切大宝传承上师之窍诀宝库,因为所证悟的密意就是八万四千法的宝库精要,所以自然成为大宝窍诀之宝库。
行为学-教言宝藏94课15-26笔记
770、十五、无怙众生之依处今为教法之绍圣不分贤劣之众生无有间断宣正法不分昼夜勤苦行
【无怙众生之依处,今为教法之绍圣,不分贤劣之众生,无有间断宣正法,无有间断宣正法】
771、十六、具足二利之事业三门不离于善法故为未来之资粮(一)
【具足二利之事业,三门不离于善法,故为未来之资粮】
772、二十三、结语
【此述一切善功德,如诸佛子所发心,六道众生无一余,速得佛陀之果位。】
这是一个发愿也是一个回向文。至于发愿与回向。
【此乃犹如生命般之珍爱弟子祖父加须索南华丹敦请,龙多加参于亚青邬金禅修自住处——见吉祥殿中著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