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大智度论》,大正藏No. 1509 ,龙树菩萨造,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卷第五/大智度初品中菩萨功德释论第十:
复次是菩萨。无数无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灭缚解逆顺中自了了。知诸法实相有三种解。闻解义解得解。种种说法门中无所挂碍。皆得说法方便智慧波罗蜜。是诸菩萨所说如圣人说皆应信受。如偈说。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
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义
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
无慧亦无明是名人身牛
[注2]《入大乘论讲解》38-44讲记:
法王以前经常讲,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晚年的时候住在色达这边。不知道新龙那边出现什么,当时他们一家人搬到色达。现在离佛学院不是很远的地方有一个佛塔,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最后圆寂之处。他当时跟意科喇嘛秋央郎卓有一次对话。
伏藏大师列绕朗巴说:色达这一带的修行人、禅修的人,全部都是在门槛上只修禅定,这个禅定好像是敲鼓的鼓椎一样弯弯曲曲。意思是他们在走弯路,他们都在门槛上没有进去。意科喇嘛说:那你应该把他们推进去,让他们进入禅堂。他说:我不敢,如果这样的话,我得罪了很多色达的修行人,那我怎么养妻子,怎么养孩子?我是不敢的。
可能色达那一带有些施主、寺院不敢得罪。后来很多大德也说,像伏藏大师那么了不起,有时候讲经说法的时候也不得不注意。本来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伏藏大师,也不会愁自己的生活吧,但是确实人在显现上到了晚年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随顺世间。虽然当时看到色达很多修行人坐禅可能寂止比较多一点,智慧比较少一点,所以不能见到真正的佛性。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伏藏大师列绕朗巴他最后都有家庭的缠缚,担心不敢如理如实地讲法,那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所以作为出家人应该受持清净的戒律,生活无忧无虑;否则一旦有妻儿的枷锁,那更要有很多担心、生活压力和负担更重了。如果这样,不要说利益众生,连维持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困难。
[注3]《大般涅槃经》,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谶译,卷第十二/圣行品第七之二:
迦叶。三界受身无不有生老不必定。是故一切生为根本。迦叶。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着生相厌患老死。迦叶。菩萨不尔。观其初生已见过患。迦叶。如有女人入于他舍。是女端正颜貌瓌丽。以好璎珞庄严其身。主人见已即便问言。汝字何等系属于谁。女人答言。我身即是功德大天。主人问言。汝所至处为何所作。女人答言。我所至处能与种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虎珀车[(王*巨)/木]马瑙象马车乘奴婢仆使。主人闻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我今福德故令汝来至我舍宅。即便烧香散花供养恭敬礼拜。复于门外更见一女。其形丑陋衣裳弊坏多诸垢腻。皮肤皴裂其色艾白。见已问言。汝字何等系属谁家。女人答言。我字黑闇。复问。何故名为黑闇。女人答言。我所行处能令其家所有财宝一切衰秏。主人闻已即持利刀作如是言。汝若不去当断汝命。女人答言。汝甚愚痴无有智慧。主人问言。何故名我痴无智慧。女人答言。汝舍中者即是我姊。我常与姊进止共俱。汝若驱我亦当驱彼。主人还入问功德天。外有一女云是汝妹实为是不。功德天言。实是我妹。我与此妹行住共俱未曾相离。随所住处我常作好彼常作恶。我常利益彼常作衰。若爱我者亦应爱彼。若见恭敬亦应敬彼。主人即言。若有如是好恶事者。我俱不用各随意去。是时二女俱共相将还其所止。尔时主人见其还去。心生欢喜踊跃无量。是时二女复共相随至一贫家。贫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请之言。从今已去愿汝二人常住我家。功德天言。我等先以为他所驱。汝复何缘俱请我住。贫人答言。汝今念我。我以汝故复当敬彼。是故俱请令住我家。迦叶。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愿生天。以生当有老病死故。是以俱弃曾无爱心。凡夫愚人不知老病死等过患。是故贪受生死二法。
[注4]《中观四百论广释》,第一品明破常执方便品:
壬五、(不应贪著亲友聚会)分二:一、正说;二、不应贪著亲友长时会合。
癸一、正说:
问曰:由于亲人分离是苦因,亲人聚会能使人生起安乐,因而应当喜欢亲人的聚会。
若喜彼集聚,何不喜彼离,
集聚与分离,岂非俱时有。
如果喜欢亲人集聚,那又为什么不喜欢亲人的分离呢?集聚与分离难道不是同时俱有的吗?
贪著亲人聚会,也是使人滞留世俗而不能生起念死之心,使人无法顺利入道的一种颠倒常执。所以对贪著亲友聚会者,作者以反问形式破斥其迷执:如果喜欢亲人聚会,那么你也应该对亲人的分离生起欢喜吧,聚会与分离二者属于同一因,难道不是同时俱有的吗?所谓的同一因,即是令相互佐成之二法,同时生起之因。如果不加观察,世人也许不承认,聚会与分离怎么会是同时俱有之法呢?要知二者同时俱有,并非二者必然在同一刹那一起显现,而是二者生因相同,聚会生起时,分离也必然会生起。就像生与死、升与堕等有为法一样,一者已存在时,另一者也必然会存在,如同一张牌的正面与反面。在世间,有聚会必有分离,理智者都会知道这种必然规律,而没有分离的聚会在世间从来就没有过。因此,在喜欢聚会的同时,为什么不喜欢与之必然伴随的分离呢?
必然成对的世俗法,不会有只选择一半的可能。譬如往昔有人祈求吉祥天女(赐福的天神)赐给他吉祥福乐,修持了很久,吉祥天女终于出现了。在极度的欢喜中,那位修持者发现,在面貌端严慈和的吉祥天女身后,还有一位令人见而生畏的女神。修持者问吉祥天女:“女神啊,您背后的是谁呢?”“黑耳女(即祸神)。”“可是我祈求的只是您吉祥女神啊,她来干什么呢?我不想见到她。”吉祥天女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在哪儿,我们俩都决定会在一起出现,如果不想见她,除非你不召请我。”福祸相倚,聚散相随,轮回法的本性即是如此,只喜欢亲人聚会,而不喜欢亲人分离,如同譬喻中的修持者一样,唯是愚稚而天真的想法,在世间实际绝不可能实现。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有一颂:“犹如大海与死尸,亦如吉祥与黑耳,如是持戒诸大士,不乐与犯戒杂居。”其中的譬喻说吉祥与黑耳,二者不会在一处,如果与本论在此处譬喻相较,似乎有点相违,二者实则并不矛盾。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言之吉祥与黑耳(《入中论自释》云:黑耳是指不吉祥之义)不会在一处,是从吉祥与不吉祥二者之名言本性出发,说二者性质相违,如冷与热二者性质相违一样,故不能同时出现于一法之上。而月称论师在《四百论释》中的譬喻,说吉祥女与黑耳女必然会相伴随,是从二者相待成立的关系上而言。世俗中有许多法是成对出现的,一者已成时,另一者也必然会成立,如生与死、高与下、祸与福、积与尽、聚与散等等。所以两论中的譬喻,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而言,并不相违,诸学者当细察。对集聚与分离的同时俱有,还有譬喻说,如同服食毒品,暂时虽会生起乐感,但痛苦也必然会随之出现,因而理智者当明察,不应于苦谛的世间法生贪著。
[注5]《定解宝灯论讲记》,麦彭仁波切造论,堪布索达吉译讲:
丁三、真实定解之利益:
学习因明、中观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有什么作用和利益呢?
依靠名言观察量,无有错谬行取舍,
尤其于教与本师,获得诚信唯一门,
即是因明之论典,
对于7岁孩童所写的如此殊胜的道理,世间所谓的智者们纵然苦思冥想也无法宣说,可见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卓绝智慧并非凡夫人所能企及,他老人家是怎样说的呢?
依靠名言量的观察——眼识所见、耳识所听……凡根识前能够显现的世俗法均称之为名言,观察名言的量或智慧,即因明所抉择的名言量,也可以称为观现世量。具体来说,即现量与比量,依靠此二者可以无误取舍因果、生死轮回、前世后世,通过这样的名言量可以抉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世间任何一种道理。因此说,世间的因果规律、世间与出世间的关系、地水火风与身体以及身体与心识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全部是依靠无有错谬的名言量抉择的。
依靠名言量的抉择,尤其会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坚固不退、由衷诚挚的信心。《前世今生论》中以“二”宣说了释迦牟尼佛的一切功德:“唯以清净二智慧,彻见二谛法真义,远离二障诸垢染,圆二利佛前顶礼。”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已经断除二障、现前二智,彻底照见二谛,究竟成办自他二利。因明是对释迦牟尼佛及其教法生起不共信心之门,如果精通因明,首先会了知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是世间唯一的量士夫;其次会对释迦牟尼佛所传下来的八万四千法门生起正信,了知其为唯一的殊胜正量。在法称论师《释量论•成量品》中,着重分析了唯释迦牟尼佛断除一切无明烦恼之根本、彻见二谛之本质、所说无有任何过患等道理,以此成立释迦牟尼佛是唯一的量士夫,由此可知,其所宣说之法必定成立为正量。克珠杰说:《释量论》的核心内容即第二成量品——抉择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第一品作为前提,讲述了通过何种比量成立释迦牟尼佛为量士夫,后二品仅是附言而已。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言词特征若决定,亦能推知前生也。”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语言词句,无有一人可以推翻,这一特征决定成立,由此可以推知,此特征的来源必定是无我智慧的瑜伽现量,通过此种方式成立了释迦牟尼佛为真正的量士夫。
开显抉择实相义,无垢智慧胜义量,
即是胜乘中观论。
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这一点通过因明推理已经生起了谁亦无法强夺的诚信,而如理如实抉择甚深究竟的中观实相义,必须依靠无垢究竟的中观胜义量来成立。
有关胜义量,比如金刚屑因、破有无生因、离一多因等等,若想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实相义,必须依靠上述所说的无垢智慧胜义量。哪些论典中详细宣讲了智慧胜义量呢?如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月称菩萨的《中观三论》及圣天菩萨的《中观四百论》等,在印度藏地不论哪个教派中,有关中观方面的论典都是非常多的。
全知麦彭仁波切以其唯一智慧力的显现告诸后学: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需要依靠中观论典,抉择世俗万法则必须通达因明。实际上,因明最究竟的也仅为比量,其中并未涉及究竟大空性应如何抉择,但对于这一点,很多人一直模糊不清,很难分析。
有些人自称“大瑜伽士”、“金刚上师”,如果仅仅是一个名称,那也不值得称赞,但如若已经具足因明、中观这两只慧眼,此人即已趋入释迦牟尼佛的殊胜正道,诸佛菩萨及诸传承上师们必定会同声赞叹。因此,若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修行人,就必须力求打开自己相续中真正的慧眼,尤其正在学习经论的修行人,应竭尽全力通达中观、因明所宣述的道理,如此一来,佛法中的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睁开此二之慧眼,不随他转而真入,
佛陀所示之正道,高度赞叹入道者。
依靠中观、因明二者即可睁开二量之慧眼,这时,我们再不会随他人而转,而是真正趋入释迦牟尼佛所开示的深广正道。
有些人认为,办了皈依证即是进入佛门,实际并非如此,佛法深邃难懂,一般人很难趋入,只有内心真正生起了中观与因明的智慧,才说明已经进入了佛门。现在有些人只有胜义量的智慧,自认为空性的境界高人一筹,但名言中,对因果的取舍以及对佛陀的信心如何增上等一窍不懂;还有些人在名言方面特别注重,深信因果,而对有关空性的教言却避之若浼。这样的修行已经将胜义与世俗完全脱离,最终决定不会成功的。
作为一个修行人,既要了知一切万法如梦如幻,也要深信世俗中因果无欺存在、任何行为不能错乱之理,如果已经睁开胜义与世俗这两只慧眼,则不管是出家身份还是在家身份,都可以称之为真正趋入佛门者,值得诸佛菩萨及高僧大德的高度赞叹。
对空性境界有所感悟、对无欺因果深信不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入道者。麦彭仁波切说:对这种人值得高度赞叹。《中观宝灯论》中说:乘骑二谛之骏马,睁开二量之双目,挥舞精进之长鞭,奔至佛果之城邑。《中观庄严论》中也说:“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因此,通达二谛非常重要,自相续是否具足这种境界,大家一定要对此详加观察。
以上对通达胜义、世俗二谛之定解进行了宣说。
[注6]《大圆满前行讲解》085-144讲记:
我们祈祷诸佛菩萨时,要坚信他们就在面前,这一点很重要。倘若没有这种信心,只是将其当作世间鬼神,祈祷不见效果就退失信心,绝不会得到真实的利益。假如你能具有不退的胜解信,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得到佛菩萨的悲悯,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
◎老妇依狗牙而成佛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藏地可谓家喻户晓:
从前,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母亲就对他说:“你在那边赚多少钱我不关心,这对一个老人来讲不重要,但印度金刚座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带一个殊胜的加持品,作为我天天顶礼的对境。”
尽管母亲三番五次地嘱咐,但这不孝的儿子并没有特别重视,把这些话都忘在脑后了,以至于每次从印度回来都两手空空。
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母亲就开始威胁他:“如果这次你还不给我带回一个加持品,我就自杀死在你面前。”
(母亲真的不高兴了。因为这不是一次两次了,说了那么多次,却始终没有带回一点点东西。其实,像菩提伽耶的一片树叶,觉沃佛的一块法衣,甚至初转F轮之地――鹿野苑的一块石头,这些也可以,但是什么都没有。无奈之下,母亲只好以死相逼了。)
结果儿子去印度经商期间,又忘记了母亲的嘱咐。回来快到家门口时,才突然想起母亲的话,他心里嘀咕:“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给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这样空手而归,她一定会自尽身亡的。”
他左右环顾,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五颜六色的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您一定要保存好!这是佛陀的牙齿,特别不好得,我在印度花了很长时间才弄到,希望您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这个儿子很坏呀,给母亲一个狗牙,说是佛牙。但母亲也有点笨,不然,人牙跟狗牙肯定是有差别的。)
母亲将这狗牙当作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当她去世的时候,彩虹光环等瑞相纷纷呈现。
她不像现在大城市的有些人,分别念特别多、特别复杂,就算是真的东西,也会产生各种邪念。尤其是没有福报、没有正见的人,邪分别念特别特别多;而有福报、有智慧的人,产生正见很容易,邪念倒不容易生起。就像《正法念处经》中所说:“善人行善易,恶人行善难,恶人造恶易,善人作恶难。”
其实,这个老妇人之所以成就,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否则,狗牙随处都找得到,我们就不用去圣地拜佛了。有些人听了这个故事,就认为:“藏地有狗牙成佛的故事,看来狗牙加持很大,以后有狗牙的话,一定要带给父母作加持品。”我们不能从这方面理解。那从什么方面理解呢?这是因为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狗牙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一来,佛的加持融入了狗牙中,狗牙也就与佛牙没有差别了。
由此可见,信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即使对方不是功德所依,但只要你生起真正的信心,对方自然也就成了有功德者、具加持者。所以,信心在佛法中非常非常重要。
不仅藏传佛教特别重视这一点,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印光大师在《增广文钞》中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这与华智仁波切的意思完全一致,即恭敬心和信心越大,消除业障、增慧增福的能力就越大;但若一点恭敬心和信心都没有,诸佛菩萨的加持则很难融入自心。
[注7]《大圆满前行讲解》084-144讲记:
信心的重要性
邬金莲花生大士说过:“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有了坚定的信心,就会得到加持;离开了一切怀疑,所愿便可以成就。《大庄严论经》亦云:“若以深信心,礼敬佛足者,是人于生死,便为不久住。”若以深深的信心礼敬佛足,这种人在生死轮回中呆的时间不会太久。
因此,信心犹如种子,能生长一切善法功德,倘若不具备信心,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得一干二净一样,不可能产生点滴善法。如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大宝积经》第28卷也有个类似的教证:“若不信之人,不生诸白法,犹如烧种子,不生根牙等。”
此外,信心还居于七圣财的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中首屈一指的。信心就像宝藏,是无穷无尽功德的源泉,《华严经》云:“信是宝藏第一法,为清净手受众行。”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信心就像双足,能令人踏上解脱胜道;信心又像双手,能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因此,信心能摄一切善根,一切功德皆依信心而得。
三宝的悲心与加持虽不可思议,但若想使之融入相续,唯一还要依赖信心和恭敬心。如果你具有上等的信心与恭敬心,那所得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倘若具有中等的信心与恭敬心,所得到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仅仅具备下等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若是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绝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