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3-01

  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信心的功德,对大乘佛教,或者上师三宝有信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有十一种功德。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三、信解之十一功德:

  大福及无悔,意乐与大乐,

  不唐捐坚固,如是胜进行,

  现证一切法,得自他利最,

  速通彼等即,信解之功德。

  第一种功德:“大福”,是第一种已生信解的功德。

  福德增上的功德,从你产生信心的刹那间开始,就积累了无量无边的功德。

  我相信今天在座听课的人,对大乘佛教都有信心。不然的话,时间那么珍贵,现在城市里面的人,没有一刹那停下来的时间。稍微空闲的时候,就看手机,或者用电脑聊天,有很多事情要做。把这么珍贵的时间拿出来听法,应该是对大乘佛教有信心的。

  对大乘佛教有信心,即使在刹那刹那间,或者短短的时间当中,也能积累无量无边的福德。现在对佛法有信心的人都会得到这种福德,这是第一种功德,主要是现在信心的功德。

  第二种功德:“无悔”,是第一种已生信解的功德。

  这主要是过去信心的功德,过去对大乘佛教有信心,也有很大的功德。自己反观的时候,没有后悔心,就具有不悔的功德。

  我应该有这个功德,因为我从学习大乘佛法的那一天开始,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产生过后悔心。我觉得大乘佛教是那么好,我遇到大乘佛教真的是非常有福报。自己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发现,因为前世与大乘佛教很有缘,所以即生遇到了大乘佛教。虽然修得不好、度众生和利益众生也做得不是很好,但是我的确对佛法有信心。而且这种信心,并不是今天有信心、明天没有信心、后天好像稍微又有一点了,不是这样的。我的这种信心可以这么讲:蒸蒸日上、与日俱增。

  我想,在座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的。过去的信心,现在也没有后悔,这是第二个功德。

  第三种功德:“意乐”,是第四种所取信解的功德。

  对所取法没有贪著,证悟了所取无自性的等持。对所取的一切外境,包括三宝也好、四谛也好,没有特意耽著,悟入了无自性的等持,心里获得了很大的快乐。

  如果没有悟入所取无自性的境界,就会产生痛苦;如果已经悟入了所取无自性的境界,那就很快乐的。这叫做获得了什么呢?意安乐的功德。

  第四种功德:“大乐”,是第三种能取信解的功德。

  证悟了能取无自性的等持,自己的信心不断增上,没有执著、没有分别念,悟入无自性的境界,这叫做获得了大乐的功德。

  我们都知道,烦恼是因执著而起的,要产生快乐,就要无执著。对所取不执著、对能取也不执著,这样一来,就能获得无间等持的大乐,这是第四个功德。

  第五种功德:“不唐捐”,是第五种伴受信解的功德。

  有了信心,就能让善根不唐捐、不耗尽。如果信心慢慢退的话,以前的很多功德,包括持戒也好,修禅定也好,也会慢慢退的;如果信心越来越增长,那善根就不会耗尽。

  依靠善知识和朋友而得到的信心,如果没有受到外缘的影响,那善根是不会唐捐的。有些人把善根一直保护得很好;有些人只会保护身体,以吃一些营养药、穿一些厚衣服来保护身体,但是不会保护信心。

  我们的信心来之不易,同前面讲的一样,有些来自上师、有些来自道友、有些来自自己的种子、有些来自环境、有些来自法本,每个人信心的来源都是不同的,拥有的时候要善于的保护。否则,信心没有了以后,依靠信心而积累的很多善根,也会依此而耗尽的,非常可惜,所以信心有善根不唐捐的功德。

  第六种功德:“坚固”,是第六种自性信解的功德。

  前而讲的自性信心,是依靠种子而自己开发的信心,如果没有受到什么违缘的话,那么善根是不会失坏的,而且会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坚固。

  这是很重要的,坚固要靠自己,跟前世的因缘也有关系,跟自己的福报也有关系。比如说十年前有二十个人一起闻思,当时大家的成绩几乎是一样的;十年后再看,有些人进步得很快;有些人倒退、已经退失了;有些人保持稳固。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缘,一个是自身的因缘、一个是环境的因缘,还有善知识的因缘等等,有很多种情况。

  自性信心,如果没有遇到违缘,善根就会稳固。我特别希望,很多人的信心和善根能够稳固、能保持平稳。

  以前有些居士在学院里面,特别有信心;到了城市里面,刚开始两三天还可以、几个月也还可以的,但后来就退失了。确实也情有可原,因为现在外面的环境有很多复杂的因缘,凡夫人本来就善变的分别念,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要长期稳固自己的善根和稳固自己的信心,都不容易。

  第七种功德:“如是胜进行”,是第八种无谬信解、第九种现量信解、第十一种音生信解、第十二种思求信解、第十三种见解信解、第十四种可夺信解、第十五种间杂信解的功德。

  第七个叫做什么呢?叫做胜进功德。也就是说,前面讲的无谬、现量、音生、思求、见解、可夺、未熟七种信心,如果没有遇到障碍,就会各自越来越增长。

  比如说现量信心,现在拥有的这些信心,如果没有遇到什么违缘的话,就会慢慢慢越来越有进步。去年我的信心不是那么大,今年越来越大了,而且再过几年,我的信心会越来越大;以前我的信心好像很容易变,很容易产生各种分别念,现在我对法、对上师、对三宝的信心,越来越进步,不可退转了。

  信心有这个功德,这是第七个。

  第八种功德:“现证一切法”,是第十六种不杂违品信解的功德。

  第八个叫做现证诸法的功德,前面讲的不杂违品信解,如果没有遇到障碍,会获得第一地菩萨的信心。

  现证诸法,对我们来讲,有点困难,我们可以获得相似的境界。

  第九种功德:“得自”利,是第十七种下信解的功德。

  第九个叫做自利寂灭的功德。也就是说,小乘的信心,如果没有受到障碍的话,会获得自利寂灭涅槃。声闻阿罗汉那样的信心,可以得到这个功德。

  第十种功德:得自“他利最”,是第十八种广大信解的功德。

  第十个叫做大乘自他二利的功德。也就是说,大乘的信心,如果没有受到障碍的话,就会获得自他二利之最。

  对大乘佛法的信心,我们前面也讲过,一定要通过闻思才能得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注5]里面说,要对佛法、对本师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就要依靠闻思因明和中观,这样得到的信心才是很稳固的。

  我们学院里面五论班的很多道友,虽然有些时候考试不是很理想,因为考试要靠运气,运气不好时,就考不好。平时成绩好一点,考试时因为前一天特别紧张、特别执著,思维不好了,所以考不好。但是通过这样的苦行,经过很多次、反反复复地考试,到最后的信心,自然而然就稳固了,这是一种很好的磨炼。今年考得不好,明年考得也不好,但考不好的人,不一定没有信心;也许考得最不好的人,信心是最坚固的。(众笑)

  信心会得到大乘佛法自他二利的功德。

  第十一种功德:“速通”,是第二十种无覆信解、第二十一种精勤信解、第二十三种积资信解、第二十五种坚稳信解、第二十六种远行信解的功德。

  最后一个功德是获得神通,获得超世间的一些特殊能力。也就是前面的无覆、精勤、积资、坚稳、远行五种信心,如果没有遇到违品的话,就能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速神通的功德,其中无覆、精勤、积资三种信心获得利根的神通;坚稳、远行两种信心迅速获得遍知智慧。

  “彼等即,信解之功德”,这以上我们讲到是什么呢?依靠信心,能获得十一种功德。

  第二种未生信解、第七种错谬信解、第十种非现量信解、第十九种有覆信解、第二十二种不勤信解、第二十四种未积资信解,这六种信解没有说功德,因为它们可能有的功德都相应摄于信心的功德中,未来信解还没有产生等,错谬信解有违缘。如此信解的这些功德没有分开,也应当了知总的信解功德后生起信心。

  在《大庄严论经》当中说过,“于诸财宝中,信财最为上”,所有的金银财宝当中,信心的财富是最为上等的。有信心的话,自然而然会获得所有的功德。

  我们以前也讲过,贫妇依靠狗牙而成就的公案[注6]。当你对某一个法有特别大信心的时候,它的确能给你带来特别大的力量。

  《大圆满前行》[注7]里面也讲了,如果你有上等的信心和恭敬心,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上等的加持和上等的利益;如果你有中等的信心和中等的恭敬心,它会给你带来中等的利益;如果你有下等的信心,它会给你带来少许的利益;如果你一点信心和一点恭敬心都没有,那你什么都得不到。

  你对《经庄严论》有特别大的信心,那全部学完以后,你一定会得到最大的加持,能真正得到里面的道理、世间和出世间的很多功德。如果你对它一点信心都没有,那它只是一本书。新华书店里面有那么多书,我去国外的一些大书店,就像我们这个经堂一样大,书特别多、几万本,那一本《经庄严论》的书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法句譬喻经》[注8]当中讲过一个公案,在一个江边住着大概五百家渔民,这些众生平时用狡诈、欺骗、讹诈的手段维生,特别不合理。后来佛佗想度化他们,就到江边坐在树下,身体发光。刚开始来了很多人围观,佛陀就给他们说法。因为这些渔民的基础比较差,所以对佛陀讲的法不理不睬。

  佛佗就化作一个人,这个人要过江,他问江边的渔民:“这江有多深?我能趟过去吗?”这些渔民平时已经习惯说妄语,就说“一点都不深,只能淹没你的脚踝。”其实江是特别深的。

  这个人趟过了江,水真的只淹没了他的脚踝。渔民们非常惊讶,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江是很深的。渔民问:“你到这里来干嘛?”这个人说:“我要见佛佗,佛佗是非常了不起的。”渔民们觉得,这么了不起的人还要朝拜佛陀,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于是就开始听佛陀说法。

  有人问佛陀:“这个人为什么能这样呢?”佛陀说:“依靠信心的力量,即使踩踏在江河上,也可以顺利渡过,更何况其他的事呢。”

  依靠信心的力量,很多事情真的可以做到。比如说你对某个上师有信心,那么你在上师的身边工作,再累再苦,都能坚持下来;你对一个寺院、一个学院有特别大的信心,即使受到很多虐待、轻视等等,都能安忍下来。

  在人生当中,信心是很重要的。有了信心以后,以信心的力量,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如果没有信心,就是一个没有任何信仰的人。有信仰和没有信仰,差别是非常大的。

  表面上看,在座的人可能都是有信仰的,但每个人的信心,有深的、有浅的、有表面的,甚至是不合理的迷信。按照密法讲,对密法有特别大信心的人,在即生当中成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大乘佛教当中、密法当中,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有时候可以从表面上看出来。我的寺院里面,有个老上师,他每次念经的时候,都合掌。表面上就能看出来,他很有信心。而没有信心的人,从表情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从语言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总说信解差别大概就介绍到这里。

  下面讲别说信解大乘,分宣说信解大乘,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两个方面。

  师念藏语传承。

  己二(别说信解大乘)分二:一、宣说信解大乘;二、教诫不怯懦趋入大乘。

  庚一、宣说信解大乘:

  欲者彼如犬,定者彼如龟,

  利自彼如仆,利他彼如王。

  这里用比喻来说明信心,大乘佛法的信心是最珍贵、最了不起的,有四种信心的比喻。

  第一个比喻:“欲者彼如犬”。

  贪恋色声香味触五欲妙的欲界众生,他的信心像什么呢?就像野狗一样的,为了自己寻食到处奔波。

  一般欲界的凡夫人,对色声香味触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也看得出来,城市里面的很多人为什么忙忙碌碌?

  第二个比喻:“定者彼如龟”。

  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色界有四禅天,无色界有四种无色天,他们经常入定,就像乌龟一样的。乌龟经常把四肢缩在壳里面,他们经常安住在禅定当中,不愿意出来。

  第三个比喻:“利自彼如仆”。

  声闻和缘觉很关心自己的解脱,不关心众生,就像仆人一样的。仆人为了工钱,表面上看是为主人做事,但实际上只是为得到一点工钱而已。

  第四个比喻:“利他彼如王”。

  菩萨的信心是利益一切众生,就像国王。国王至少对自己国家范畴内的众生,一定会关心的。如果不关心,那就不是好国王,而是坏国王了。

  下面这个偈颂,广说这些比喻的道理、意义。

  师念藏语传承。

  广说其义:

  如犬常饥苦无餍,如龟水中蜷缩住,

  如仆常惧身行游,如王以令统领域,

  当知散住利自他,种种信解恒超胜,

  如理明知大乘胜,坚稳恒常寻求此。

  “如犬常饥苦无餍”,为什么说欲界众生的信心,像野狗一样呢?因为世间当中的野狗,经常缺少食物,特别饥饿,感受极大的痛苦,所以到处去寻找食物,根本没有满足的时候。

  “如龟水中蜷缩住”,为什么说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的信心,像乌龟一样呢?因为乌龟平时害怕受到其他众生的干扰,经常把四肢缩在壳里面,不愿意跟其他众生交往。

  “如仆常惧身行游”,为什么讲声闻缘觉的信心,像仆人呢?因为仆人常常害怕主人对他不好。

  在任何一个地方,主人一定要对仆人好。虽然世间当中,主仆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但是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有地位差别的。我们经常看到,稍微有一点地位、稍微有一点金钱,稍微在某方面有一点势力的人,自然而然会虐待、轻视、忽略下属的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凡夫人的性格。

  对员工和发心人员的合理管教、管理,是有必要的,但是不能侮辱和虐待和歧视。否则的话,自己会在生生世世当中,堕入恶趣。现在比较低下的、卑微的众生,在《大圆满前行》里面讲过,他们曾经也当过非常了不起的主人。因为当时他们有轻毁、侮辱、轻蔑别人的种种行为,所以即生当中就变成这样的低下、卑微了。

  在任何场合当中,对自己的下属,一定要用慈悲心来爱护,这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他们的语言,有些人不敢说、有些人不会说,下属在说话的过程当中有各种情况,这些时候,也要关心。

  仆人常常很畏惧,为了让主人欢喜、为了主人的心意和言行,一直到处奔波,这是仆人的特点。

  “如王以令统领域”,国王依靠他的权力、威望、智慧、悲心,统治管辖的所有人。

  “当知散”,欲界众生的信心就像野狗一样散乱。我们的分别念一直在外面的色声香味触上面,处于散乱状态。这样的信心,不是上等的,这是第一个。

  “住”,色界和无色界众生的信心就像乌龟的身态一样,一直安住在寂止状态,不愿接触外面的环境。这也不是特别高尚的信心,这是第二个。

  “利自”,声闻缘觉的信心是自利,是自己从烦恼当中获得解脱的心态,就像是仆人每天都忙于自己的利益一样。这也不是最高尚的一种心态,这是第三个。

  利自“他”,最好的信心是什么呢?就像国王一样的。国王为了他的百姓、为了全国上下的人们,忙着一切事务。大乘菩萨就像国王一样,依靠他的悲心、依靠他的智慧,尽心尽力地、乃至生生世世地、利益到一切能及的众生。

  “种种信解恒超胜”,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世间的信解、有出世间的信解。世间的信解是什么呢?就像刚才欲界凡夫的信心,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经常安住的信心;出世间的信解是什么呢?声闻的信解、缘觉的信解、菩萨的信解。在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信解当中,哪一个是最超胜的呢?菩萨的信解是最超胜的。

  “如理明知大乘胜”,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如理如实地明知,大乘的信心是很超胜的。

  在座的各位,财富的福报方面是不同的,身体的庄严身相方面也是不同的,心的层次方面也是不同的。有些人自利心特别强;有些人很有希望将来变成大菩萨;有些人现在已经变成了大菩萨。在所有种种不同的信解当中,大菩萨,也就是大乘佛子的心态,是最超胜的。

  在佛经《大宝积经》当中经常讲,“大乘无上乘,此乘不思议”,大乘是无上乘,此乘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今生当中,大家至少也是表面上发过菩提心吧?有没有没发心的?应该都发了心吧?我就不让你们举手了。

  “坚稳恒常寻求此”,坚稳菩萨恒常寻求的是什么呢?寻求的就是大乘菩萨的心,而不是分别念、烦恼痛苦、自私自利的心。

  每个时代当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希求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说卖豆腐的人,他觉得这个时代当中,卖豆腐是自己的最好机缘,对自己最有意义;卖酸辣粉的人,他觉得卖酸辣粉是最好的;卖金银珠宝的人,他觉得卖金银珠宝是很好的;开车的人,觉得开车是自己一生当中最好的;当领导秘书的人,觉得秘书工作是很好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如果每个人在做的过程当中,具有一颗利他心;如果天下的众生,或者世间的人们,具有一个利他心,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很美好。

  利他心是不按人的上上下下层次而分的,哪一个人是很下等的利他心?哪一个人是很上等的利他心?人们认为的上等人,也许他做的坏事,比下等人更有力量,他的信心不是上等的。

  我们非常有福报,能够一起学习大乘佛法,尤其在讲《经庄严论》的时候,应该给大家讲大乘佛法的殊胜性。

  有一件事情在这里跟大家澄清一下,或者是说一下,前一段时间在网络上面,有一个照片乱传,说是我母亲的身体缩小了。这完全是假的,希望大家不要信。好像是前几年一个老修行人的照片,真的?假的?我也分不清楚。是有些人故意弄的,完全是不合理的,大家不要去信它。

  关于这些方面,还是有些事情需要说一下的。等有时间的时候,我再给大家说吧[注9]。特别感谢,今天很多道友到天葬台,帮念《普贤行愿品》等等;还有,我本来是不想给大家添麻烦的,这几天,有些道友直接和间接念经,尤其是城市里面的很多人,为我的母亲念观音心咒、放生等等,我在这里,也是特别感恩大家。

  其他的,今天没有什么了,我们一起回向。

上一篇:NO.3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