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6课11-22
十一、后于师前作承侍
【后于师前作承侍】
后来我们的上师一直都在他的根本上师身边做侍者。
我第一次到亚青时,上师也快六十多岁了。因为昌根阿瑞、色拉阳智(莲花生大士的化身)曾授记,亚青寺称为第二邬金莲花生大士铜色吉祥山,所以后来上师就开始修建亚青寺。
最开始修建寺院时,上师每到下午都要步行到昌根阿瑞的身边。高原地方路途不好走,一会要爬山,一会又要走下坡,我们的上师当时也已经六十多岁了,仍旧坚持过去拜见导师。上师说:“有时候由于建造事物繁忙,两三天没到上师身边,就觉得心里有种不舒适的感觉。”上师就是这样发自内心承侍着自己的上师。
上师讲解他承侍导师的过程,我们可真没法与之对比。为什么上师是佛?仅凭他承侍上师时的这些行为就能知道。上师是真的非常非常了不起。
十二、如何所言遵照行(一)
【如何所言遵照行】
上师在承侍导师事业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分别过“上师说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完全遵照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无论是对于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教授,上师从来不会对导师的教言打折,而这就是一个合格弟子的行为。现前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也应该要做到这一点。
当然,在此之前首先要选择好自己的导师。我们时时都在讲解,初次进入佛门直到成办解脱的唯一条件是导师,只有依靠导师的引导才能成办解脱。当完全认定这位导师是圆满的导师并心生敬信后,就必须遵照导师的教言依教奉行,不能再对导师的教言打折扣。比如“上师说了这么多,但是我只能做到其中的一点,其他我就不做了吧。”这种想法不能有。要记住,喇嘛仁波切在这里的教授——“如何所言”,即无论上师怎么讲解,都不会产生“为什么上师会这么说”的分别念。
当我在上师身边时,我可以无愧地说这么一句话“在上师身边时,无论上师说什么,针对的事情是否是我自己做的,只要上师说‘是你’,我就从来没有产生过分别心:为什么上师要会说这样的话?”所以,回忆自己当时依止导师过程中的种种行为,内心还是挺欣慰的,觉得自己非常有福报。
这并不是仅仅指我见到上师有福报,更是指在承侍上师事业过程中,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方面,从来没有对上师产生过分别念。比如别人说把杯子放在这边,但上师却指责我“你为什么把杯子放在这边”,我也从来不会在上师面前狡辩说,这不是我放的等等。因为当我们把导师当成佛的时候,佛所传讲的一切都是为了调伏我们的内心。如果既把自己当成学生又把自当导师,还能得到导师的加持吗?不能。但很多人前面并没有把导师真正当成导师。
前一段时间有弟子说,他认识的一个同修最近精神不大正常,该怎么办?我就告诉他说,先去找一位他最信任的人,无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身份。如果他是一位佛教徒,就去寻找一位他最信任的导师。因为只有对对方有信心,对方说什么才会听。我们初次选择导师的目的,也是为了需要遵照导师的教言,所以必须要选择好自己的导师。有些虽然依止的是一位具德上师,但由于和导师之间的缘分比较浅薄,很容易将这位导师的教言打折。所以,观察好上师非常重要。一旦观察好导师,就要如理如法地依教奉行。当你疑惑自己的见解没有很好的增上时,就要先问问自己,在修行过程中,是否做到了如理如法。
比如农民种庄稼没有什么收获,就要先问问自己,前面的一系列工作做得合格么?耕地需要松土,你松了吗;田地里要除杂草,你拔了吗;干旱的时候你浇水了吗;浇水的时候,你是在太阳最热的时候浇水还是在其他时段浇水;营养不足的时候,你施过肥么?前面一系列工作都没有做好,只是想到后面要有一个好的收成,现实么?不现实的。有些甚至会觉得,前面好多事情,我好像做了,但有些好像没有做,比如拔草拔了,但是营养不足的时候没有施肥;或者施肥是做了,但是干旱的时候忘记浇水了……,只要缺少一个环节,就会对结果导致成致命的影响。我们现前修学过程中也同样一个道理,要时时问问自己:在自己实际修行过程中,方式方法是否如法?
这些道理后面还会细致讲解。因为在这部法中,上师也告诉我们,只有具有清净心以及相应的功德,才会具备成就的果实。这不仅是讲解内外缘起法也好,也是在讲解因果关系。
十三、如何所言遵照行(二)
我们的上师喇嘛仁波切曾多次讲过,他从来没有觉得上师有不对的时候。
往昔特殊年代期间,他和上师昌根阿瑞身无分文,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最幸运的事情。尤其解放以前,昌根阿瑞就完全离开寺院去幽静山林闭关了,更是没有资产牵扯。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师徒两人除了一个破帐篷之外,没有任何资产。每次搬家,只要把所有的资产——破帐篷背在自己的背上就可以了。
可即便如此,由于昌根阿瑞名声太大的缘故,还是招来很多私下的违缘。上师说,可能由于那时候经常听到各式各样,真真假假的说法,再加上那个时代特殊的变化,因此他每天都很紧张,不知不觉就变成了有心脏病的人,可是自己却一点也没有发现,甚至还引以为豪,觉得自己非常聪明。因为每当开会时,上师都会第一个发言,然后不停地说,底下很多人在听,就不觉得自己有病,甚至还非常有智慧。
有一天昌根阿瑞把他叫到身边说:“根据我近段时间的观察,你好像有点心脏病了。”上师觉得自己以前根本没有感觉到有心脏病,可如今说他有病的是他的根本上师,是这个世上,无论从世间和出世间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最亲近的人。但是他没有对导师的教言正确与否产生一丝怀疑,更不会反驳说:“我现在好好的,你怎么说我有心脏病呢?决定是你错了。”上师说,虽然当时他自己一点感觉都没有,但是当昌根阿瑞这么说的时候,他当下就接受自己可能有心脏病的说法,并认为只是自己现在感觉不到而已。昌根阿瑞告诫上师说,以后无论是独处还是聚众,说话前要都先想好再说。
那个时候,由于时代的缘故,几乎每天都要开会,批斗这个,批斗那个,上师总是担心会不会轮到自己的上师?所以,以前每次开会发言前,上师都会不停地说,自己的导师有多么穷,多么惨,又是多么善良等等,目的就是不希望上师遭受痛苦。后来同样是开大会,上师每次想要说话的时候,都会先停顿一会,回想导师说过的话:我有心脏病,现在聚众或独处,我都要先想好再说话,不要像以前一样,完全肆无忌惮地想什么说什么。就这样,从那天开始,他就天天调整自己。这样过来一段时间后,明显感觉自己的内心真的比以前轻松很多。此时上师才真正体会到自己真的有心脏病,只是由于时代环境变化太剧烈,自己太过紧张的缘故没有发觉,而当心脏病消失的时候,才真正感觉到自己得过心脏病。
由此可知,即便连这样的事情,上师也从来没有怀疑过导师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对于导师的信心可见一斑。如果是其他人说有心脏病,不会给他一耳光,但也决定会将这些话搁置一旁。可是说这句话的是自己的导师,即便自己还没有感觉体会,也仍旧虚心地接受。这个小小的例子就已经包含了关于信心的深刻含义。
以上就是上师所说的,“如何所言遵照行”的原因。上师不是仅仅在这里说说而已,而是真正已经做到了。并且无论后期上师如何教授,上师都能追随着导师,不折不扣地完成。
十四、不离授记缘由此
【不离授记缘由此】
上师就是如是依教奉行,最终得到授记与导师永远不分离。这也是告诫我们在座所有弟子,想要与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永远不分离,就必须要追随导师教言去做。
可能很多会想,导师已经示现涅槃多年,该如何去做?虽然上师的色身已经不在了,但是上师的教言却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且赐予给我们后一代弟子。只要能虚心接受这一系列教言者,就是上师最虔诚的弟子,上师也会在法界中永远关注着我们。所以,平常真需要尽量遵循导师的教言去做,如是行持的目的也是为了令自己迅速成就。
如果你只是想着,“我要成就,我要清净烦恼,我要增大福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问问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只是想着能得到解脱,却不观察自己的方式方法,恐怕难以圆满自己的目标。所以,能如理如法遵照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去做,这一点非常重要。
十五、往昔持明耳传诀无有隐藏而传授浊世一切众有情难以舍弃生悲愍(一)
【往昔持明耳传诀无有隐藏而传授】
上师说,他的上师以及众多传承上师,都将自己内心的密意,没有丝毫隐藏地传授给后一代弟子,直到传给了自己的上师和自己。
【浊世一切众有情难以舍弃心悲愍】
上师将自己的整个修行过程以文字记载的方式传给后一代弟子,是因为有情众生太可怜了。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轮回中流转,却始终无法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痛苦。正是由于对这些内心迷惑的有情众生心生悲愍,才赐予后一代弟子这些教言。这也是在告诫我们,必须要追随导师的教言。
我们天天都在讲,成办解脱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第一个就是传承法脉清净。原因在于何处?我们修行过程中,时时都要问问自己,历代传承祖师是否是如自己这般修学而获得成就的,我们不能让自己成为修行的试验品。
很多人认为自己现前在念佛诵经,应该是没有错的。要记住,惠能大师曰:“迷人口诵,圣者心行”。口诵与心行的差异在于何处?从另一个角度提问,从事任何善行,与解脱相关的精要是什么?如果这一系列道理都不懂,认为只要这样念诵即可,我想可能你还是在无意中把自己变成了试验品。我们选择清净传承的原因也正在此上。如今通过学习我等历代传承祖师的传记以及教言,对解脱的道理有所了解,也知道自己当前修的法并没有走弯路,只要如理如法去做,就能成办解脱。
但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修行人,不要太执著于果实。比如有些人会给自己预定一个目标,一心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如果达不到,就会心生烦恼。要知道,你给自己所定的这个果,未必是正确的,并且这种执著结果的修学并不是正常的修学方式。虽然我们说过,要有追求解脱的理想和心力,但方式方法不能极端。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期间,一年只尝一粒米、喝一滴水。当时佛陀身边很多隐居山林的苦行者,非常佩服这种行为,愿意跟随释迦牟尼佛一起苦行。但到了第六年时,释迦牟尼佛在黎明时悟出一个道理,想要赤裸心性,就必须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当中,而不能走极端的形式。因此,从那天开始他到河边洗澡,并且接受了牧女的供养等等。也是从那天开始,佛陀的见解迅速增上直到证悟菩提。
但当时很多不懂的人认为只有苦行才能成办解脱,所以看到佛陀的这些行为,认为佛陀已经堕落了,不能再跟随他一起修道,决定按照自己往昔苦行的方式去做。直到佛陀成就时,才真正认识到,成办解脱必须追随佛陀的教言去做。
这也是告诫我们,修行的确需要目标,但是目标不能成为一种极端的行为。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时时想着这个目标,为了达成这样的见解而时时固执烦恼,并且最终无法达到时,烦恼更加炽盛,这样的修行过程中永远没有离开过烦恼,也并不是赤裸心性的方法。
类似这样的显现,在座弟子中也常常会有。比如会有人问,为什么他修了一段时间后,见解并没有很好地增上?于是我就问他,所谓见解增上的标准是什么?他说,最起码应该要有觉受。这样凭借感觉来判断见解圆满么?如果想要感觉,你可以到冰冷的室外待一会,如果觉得还不够凉快,可以选择跳进河里,水里会更冷;如果需要热一点的感觉,就可以去外面吃四川火锅,绝对让你辣得很有感觉,并且三四天后这个感觉还伴随着你。可是你能永远保持这种感觉吗?难道这些感觉就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么?并不是。所以,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预设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处于修行阶段哪一个位置,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能你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变得特别一点,能够与众不同。比如别人的视线是笔直的,你想让视线变得歪一点;别人的头是扁的,你想让自己的脑袋能凸出一块……我想,虽然有时候确实需要与凡夫有点区别,但是如果变得太特别,恐怕就有点格格不入了。
有些人可能会想,佛不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么?是的,但是佛是圣人!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就不要太过标新立异。而且圣人本身的特别,并不是以这种追求特别的方式去创造的。因此,在以后修行过程中,还是不要把目标定得太死,认为自己今天必须要修出一个什么出来。
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是将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是否增上作为标准,我们作为后一代修行人也要如是观照自己的内心。否则就要问问自己,修法是为了希求解脱还是贪图某种感觉?
有些人可能会问:书上不是讲解具有某些征兆就意味着见解增上么?我想,这可能是你自己没有很好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只是根据自己的见解而理解的,理解多少就只能做多少。这样的修行恐怕就会变成一种偏邪。所以,道理不仅要知道,而且还要会运用。
十六、往昔持明耳传诀无有隐藏而传授浊世一切众有情难以舍弃生悲愍(二)
相信在座很多弟子,对众生的悲悯心随着修行的增上而增长,这也充分说明你的见解正在增上。但可能还是有些人会执著自己安住的时间不是很长。
要记住,登地菩萨称之为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即一刹那间的见解可以断除烦恼障。也就是说,见解不在于安住时间长短,而在于见解资粮是否清净。即便时间非常短暂,只要是具有最清净的见解,瞬间就可以消尽极大的烦恼。
我们说过,大觉第一入定之境界称之为见道,一刹那的见道见解就能断除烦恼障。一刹那的时间有多长?把六十片叶子叠在一起,将长针直接穿透所有的叶子所花的时间分成六十分,每一份就叫一刹那。也就是说,长针从第一片叶子进入第二片叶子的瞬间就叫做一刹那,时间有多短!但登地菩萨能在一刹那间具有这样的见解,功德就不可思议。
所以,我们要追求的是见解的程度,而不是安住时间的长短。色界可以安住六千个大劫,无色界天可以安住八千个大劫,无论安住时间有多长,最终还是会堕入轮回之中。由此可知,我们需要的是见解的清净程度,而不是安住的时间。
很多人都会呵责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心安静不下来?要记住,我们天天都在讲解善巧运用的重要性,就是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的身份。我们是谁?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的贪嗔痴烦恼很炽盛,不正常么?非常正常!打坐期间有烦恼也很正常。现前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烦恼,而不是一直被烦恼压制。但想要调伏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心,就需要懂得其中的窍门。用另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要针对烦恼自己的方式去消尽一切烦恼。如《椎击三要》中所云:“若能将妄念转为道用,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此处并没有讲解妄念是过失,所以必须要做到善加运用,而不仅仅是压制烦恼。
我们说过小乘对治烦恼称之为断除;大乘对治烦恼称之为转变;密宗对治烦恼称之为运用。如果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密宗弟子,但别说是运用烦恼,就连转变烦恼的条件都不具备,还能称得上是密宗么?如果仅仅为了断除而断除,有烦恼而烦恼;没烦恼时就感觉到很轻松,还能称为修行人么?要知道,作为欲界众生,有烦恼是很正常的,今天没有烦恼,不一定明天也没有,除非你明天就不是欲界众生了,是色界和无色界天的众生了。只要是欲界众生,就决定有烦恼。
既然如此,烦恼妄念是否都是过错呢?我们在讲解善巧运用时说过,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妄念多还是少好?当然多好。可能你觉得打坐期间妄念纷飞说明自己的修行不是很好。但要记住,如果你有很多妄念,我们有办法让你成办解脱,最怕的就是你没有妄念。原因在于何处?因为色界和无色界天就因为没有粗大之妄念,所以他们可以在一禅中安住六千和八千个大劫,但最终却无法获得成就,原因就在于没有妄念。所以,如果你真没有妄念的话,可能今生与成佛的缘分并不会很深。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疑惑,书上都是讲解修行要止息一切妄念,为什么这里要讲解没有妄念反而与成佛无关呢?要记住,我们现前并不是说贪嗔痴烦恼能够成就,而是讲解善巧运用是成办解脱不可缺少之方便。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则妄念越粗大越形成解脱自性之功能!也就是说,懂得调伏烦恼的方法,妄念多更好办,就怕没有妄念,反而无法对治妄念。如果处于一种无念的状态,最终还是会继续在轮回中漂泊,这是我们最不幸的事情。由此可知,有妄念并没有什么过错!
有些可能会觉得,妄念多的感觉不是很好。但什么叫感觉好?你吃饭的时候,不会由于自己有妄念有分别心而觉得今天的自己很反常。比如想吃这个菜不想吃那个菜;今天饭菜的口味不好,昨天的口味好等等。当你产生这些分别心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些妄念当成过失,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到座上产生了妄念,就觉得是坏事呢?如果现在你变成了植物人,连自己家在哪里都不知道,是否还会很开心?不会。因为我们不是植物人,所以肯定会有妄念。既然平时觉得妄念挺好的,为什么一上座就觉得自己必须要成为一个无妄念的人?妄念也不会很听话,你想有就有,想在座上没有就没有。妄念可不会这么听话,而且听话也没有意义!
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是为了止息妄念。如果仅仅是追求止息妄念,倒也不难,多吃些安眠药也能做到,甚至让别人一棍子敲晕你,也能让你没有妄念,但这么做有意义么?没有!所以,我们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要懂得这些道理,要懂得运用妄念消尽烦恼的方式。
但是否是随着贪嗔痴烦恼就是成办解脱的因呢?当然不是的。《大圆满直视本性论》中说过:“起妄念,犹如毛不换、色不变,若趋入清净修行当中”,此处“趋入清净修行中”就是指,懂得对妄念善加运用,则妄念多并不是过失。至于具体的修行内容,我们天天都在讲观察修和安住修,如果仍然不懂,就要问问自己何时才会懂?
总之要记住,只是压制妄念的修法,并不会令修行有很好的进展,必须要懂得修行的一些窍门。
十七、吾之梵顶座垫上法身普贤无分别深恩根本上师住汝与彼尊之中间除吾以外无他者
【吾之梵顶座垫上,法身普贤无分别,深恩根本上师住,汝与彼尊之中间,除吾以外无他者。】
此处是讲解,现在祈祷喇嘛仁波切,就是在祈祷一切传承祖师。从我们的传承来说,自普贤王如来直到上师之间的传承非常清净,而导师即为一切历代传承祖师的总集,因此我们在祈祷上师的同时就是在祈祷一切导师,就能得到一切加持,这就是清净传承的功德。
我相信每一个修行者时时都在祈祷,无论座上还是座下,从未离开过祈祷,也应该要做到这一点。如是传讲,也是告诫所有弟子,喇嘛仁波切就是普贤王如来,只要你能祈祷,就能得到一切加持的授权。我们无需对此产生众多分别。因为导师已经直接告诉我们:“只要肯做祈祷,就能得到一切加持。”现前就在于我们能否做到。如同释迦牟尼佛告诫善星比丘一般:“我为你指一条解脱之道,当知解脱还是依赖于你自己。”现前已经有了这么一部教言,我们就要追随导师的教言如理如法去做。
十八、倘若恒时具敬信速得殊胜之加持
【倘若恒时具敬信,速得殊胜之加持。】
若能如是恒时祈祷导师,就能迅速得到消尽烦恼、赤裸心性之殊胜加持。
以前不懂加持的相关道理,以为导师把手放在自己的头上,才是为自己做加持。现前逐渐知道加持是消尽烦恼增长智慧的一种表现,属于一种方便。只要如是祈祷,就能得到殊胜之加持,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做祈祷。
关于祈祷,我们已经讲过多次。祈祷可以分为:外相祈祷、内相祈祷和密相祈祷三种。我们今天所修的禅定,是在没有离开信心这个清净心的前提之下达到境心一如。因为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导修期间说过导师具有怎样的功德。这也是在告诫大家,在观修过程中,不能仅仅是观修上师的外表形象,而是要把导师当成真正的佛。因此在安住过程中,信心这个前提永远不能脱离见解轨道!只有在信心与见解分不开的前提下与外境达成一如,才是最高的祈祷。
有些可能会说,这个时候还有祈祷文么?难道上师与你已成为一如期间,还需要祈祷文这个戏论法吗?当然不需要了。前面是依靠戏论创造这个殊胜的加持,既然已经达到殊胜加持,前面的一切妙用自然都成为了本体的庄严,此时无需再树立“我口里要念诵祈祷文”才叫祈祷。
密法之所以称为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原因就在此上。密法平常念诵的内容并不多。如今很多人对于密法的理解就是闻思理论和念诵,但真正密法可并非如此。
十九、速疾获得彼暖相誓言极其清净相道友亲密且和睦妙法调柔自续相(一)
接下去讲解,如今的我们是依靠什么原因而具有了相应的功德。由此可以辨别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理解想要达到这样的见解应该要具备什么条件。
【速疾获得彼暖相,誓言极其清净相;道友亲密且和睦,妙法调柔自续相;】
这里所谓的很多暖相,从直断角度来说是已到达便智双运,即出离心、菩提心、信心等功德增上;从顿超的角度而言,已经圆满四钉。四钉全都圆满可能很困难,但总的来说,功德在逐渐增上。是什么原因能具备这样的功德?是因为你们的誓言极其清净,道友之间能和睦相处,而这就是闻法调柔心相续之相。也就是说,无论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的学处还是密宗誓言,都极其清净,才能具备这样的暖相。
现前问问在座的弟子,虽然我们都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暖相,具有这样的见解,但却始终无法圆满自己内心的渴求,原因在于何处?可能就在于戒律守持得不够清净的缘故所致。所以,这时就要观照自己的内心。
我们先不急着去追求结果,而是要先反观自己做到了多少因。比如问问自己的别解脱戒,从根本到支分之间,自己平常守持得如何?尤其对出家人来说,今生能够幸运成为佛陀的衣钵传人,更是应该做到清净持戒。即便遇到天大的事情,也决定不能与戒律相违。
作为大乘教法的信徒,救度一切众生是我们的使命,这也是菩萨戒的学处,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决定不能舍弃一切父母。细致观待,菩萨戒中根本以及支分誓言,自己守持得如何?
从密乘的角度来说,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为所有一切戒律的根本,尤其是前三条:第一、不诽谤金刚上师;第二、不违背上师的教言;第三、金刚道友之间要团结,是否牢牢守持?
有时看上去是在讲戒律,实际上也是在讲解做人的道理。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就是在讲成功解脱之因。所以,我也反复告诫弟子: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我们或多或少地依止过一些导师,但可能由于往昔不懂很多道理的缘故,即便已经和导师结上法缘,但后期内心也有过疑惑。今天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必须要改变这个心态。
无论是否依止过某位导师,都不能对他心生怀疑。因为密法的特点就是净观五种圆满:即地处为西方极乐世界、导师为阿弥陀佛、眷属为男女菩萨等五种圆满。其中将一切眷属观为菩萨,就是指无论你与这位导师是否亲近,即便是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也要观他为本尊。对于往昔接触过的人产生不圆满的想法,就更不应该了。尤其对于结过法缘者,内心更是不能心生与净观相违之念。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可能会想,明明一切过失来自于他而不是自己,为什么还要自己做净观?要知道,如果你的内心清净,还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对方么?历代高僧大德曾经说过,内心被贪嗔痴烦恼束缚时,即便看见密严刹土也是不清净的地狱形象;可是内心一旦清净,地狱也会成为密严刹土。由此可知,在历代高僧大德的眼中,没有一个是不清净者。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外境清净,而是他们的内心清净,因此他们眼前见的一切形相都是清净的。
有一次我们跟随上师一起到某一座刚建成的寺院。在我们到达之前,这座寺院的大雄宝殿可能刚刚结顶,里面乱得一塌糊涂,一点都没有大雄宝殿的样子,也没有佛像,看上去就是还没有收拾好的样子。这座寺院祈请上师进去为他们开光加持。上师一进大门就说:“这里的佛像画得真庄严!”听到这句话,周围的人全都傻了。这座大殿是刚盖完的,不但没有佛像,还乱得一塌糊涂,堆满了石头木料等各种材料,甚至连墙壁都还没有平整过,但上师却说里面的佛像和壁画非常庄严。当然,我们在上师周围也不敢说什么话。这时候说没有佛像,不行;说有佛像也不行。如果上师继续问你哪一尊佛像庄严,谁能回答得出来?所以大家在边上全都不说话。
我们走出来以后,终于旁边有一个人说:“这座寺庙刚建好,墙上什么都没有画。”上师说,那可能是他眼花的缘故才看到了佛像。当然,上师这么说也是非常谦虚的说法。回来以后他和我们说,他一进入寺院就看见墙上都是诸佛菩萨的形象,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没有说话。其实,在真正清净的成就者面前,没有一个不清净的地方。
密宗誓言的第一条:不违背金刚上师。我们以前说过,可能你会觉得某位导师非常好或是非常不好,但此时我们还是要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觉得对境不够清净,有时是由于个人业及烦恼沉重、眼光不净的原因所致。今天单纯站在世间的角度,可能你会看到很多不好的地方,甚至由于我们思想太复杂的缘故,今天觉得很好,明天可能就会觉得不好。但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我们凡夫本来的心态就是这样。
无论对境有多清净,我们都以自己作为标准,这样一来,所看得见的一切境能清净么?因此,我们要懂得站在佛法的立场中去观待,否则依据世人的眼光,永远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即便今天觉得好也是暂时的,因为在世人心中,没有什么是好的,全都是坏的,而这种观念也会令我们永远漂泊在轮回中遭受无量痛苦。可能有人觉得,我没有遭受很多痛苦。但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相信不久的将来你就会感受到痛苦,不需要对这一点有任何怀疑,因为在轮回中,感受痛苦是决定的。
举个例子。今天你进入一个公共厕所,觉得厕所没有任何臭味。这说明你非常巧合地碰到一个勤快的工作人员,他刚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但要记住,你去的地方毕竟是厕所,第二次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巧合了,决定会闻到臭味,甚至还会看到很多肮脏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要理解这一些列道理,守持自己的戒律,护持清净誓言非常重要。以上是讲解第一条根本誓言——不诽谤金刚上师。
其次、金刚道友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产生争斗。有时很多争斗不仅没有必要,还会令我们内心更加烦恼。内心多一分清净就多一份快乐;多一种不好的感觉就多一份痛苦。如果道友之间不团结,即便不是天天见得到对方,但只要提到甚至想到对方,内心就觉得不舒服。想要改变这样的感觉,就应该尽可能做到友好。从佛法本身的角度,不能互相团洁,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但我相信,在这一点上,很多人都做得非常好,也应该要这样。
我们并不是单纯讲解持戒,后面还会讲解禅定与智慧。智慧本就来自于戒和定,因此我们可以把戒定当成因,而慧字当成果。当然,也可以在戒定慧中来树立见解。这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根机,来树立不同的法。如果将这三者都树立于一个见解,与前两者为因、后者为果的见解有矛盾的地方么?没有。只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言,见解没有什么相违与矛盾的地方。
总的来说,清净持戒非常非常重要,必须要圆满守持戒律,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十、速疾获得彼暖相誓言极其清净相道友亲密且和睦妙法调柔自续相(二)
上师说,很多弟子能迅速得到暖相的原因就在于誓言极其清净,能与道友和睦相处,而这也是闻法调柔心相续之相。因为当你内心烦恼逐渐清净时,无论看见的是与自己同一传承的金刚道友,还是与自己不是一个传承的道友;是亲密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和睦相处。这也充分地说明,你的内心正在调柔之中。
所以,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则必须要做出改变。比如念诵金刚萨埵忏悔时要思维自己的不足,并在平常也能时时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而努力做出改变。
能否做出改变,首先在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是对的,即便佛法说它不对,你也不会做出改变,因为你并不觉得它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此我们今天学习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讲解想要创造功德应该要具备什么样的因,另一方面是讲解,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做出改变,令条件成熟。
如今有很多弟子做得都非常好,值得赞叹。因为他们无论对于接触过的导师还是没有接触过的导师,好坏的分别心已经越来越少。这也充分说明,他们的内心已经越来越调柔。尤其对于金刚道友或者不认识的道友,也都能做到和睦相处,至少不会互相争斗。这些都是内心调柔的一种象征,也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只要时时观待自己,就永远不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我有时候也在想,无论是对于住在同一个小区的人,还是我与道友之间,永远不会有是这个还是那个的分别,也不会去分别对方是否是进入佛门者,因为在我们的修学过程当中,他们也是我们度化的众生,是自己无始以来的父母,因此在与他人交友过程中,能做到和睦相处,而这也会给我们带来闻法条件。这样的条件,也并非所有的小区都会具有。
有次我临时住在浙江某个城市的小区里,当地的出家人对我也很友好,有机会就常常过来问一些关于禅宗方面的一些要点以及他自己的感受等等。有一天有两个和尚进入小区来见我,可是刚一进去就被保安拦下了,说很多人都反应有两个和尚走进去了,因此要把他们拦下来。但是在这里,无论是穿汉装还是穿藏装的出家人,没有一个人会被拦下,原因是什么?我们说过,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他好,他就会对你好。
以前有一位弟子到一位高僧大德座下求法。这位导师对他说:“你需要什么就要想到他人也需要什么,要将心比心。除此之外,我也没什么可讲的,这就是真正的佛教。”你需要什么,他人也需要什么。你需要得到他人更多的赞叹,就需要多多赞叹他人。无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只要你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不和谐的地方。所以,前面的因做得好,我们现在在这里听法甚至念诵仪轨,内心也会觉得轻松一些。这不仅是做人的道理,更是成办解脱唯一的因!
因此,我们修行并非是要求世间方面这样去做,出世间方面那样去做。要记住,修行并不是说在世间炉灶中做世间的饭,出世间的炉灶做出世间的饭,是在做世间事情的同时就是在造出世间的因,不需要起两个炉灶。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所以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此处讲解,誓言清净,道友和睦相处就是妙法调柔心相续的一种相、一种象征。
二十一、无有谄诳及狡诈此乃敬信上师相
【无有谄诳及狡诈此乃敬信上师相】
面对导师时没有谄诳与狡诈的言行,是对上师有信心一种功德表现。为什么有些人会谄诳与狡诈?一方面是因为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另一方面来说,对于自己学习或修行方面非常傲慢者,也会有这样的显现。我相信众多弟子基本上都会表现得非常好,而这也是敬信上师的一种相。
当然,对于今天的自己能具有一切功德,是值得赞叹的。以前我第一次在上师身边修有相定时,上师身边的弟子并不是很多。但当时正是亚青寺刚发展的时候,上师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相对来说,当时上师的年龄也已经有些大了,我们也不能时时在上师身边问个不停。因此,每次听上师讲完法,我们就自己回去打坐。
当时我在一个山头上修有相定,已经快修完了,但也一直在想,上师讲了这么多的有相定,如此不停改变所缘对境的目的在于何处?我一直都在参想这个道理,直到有一天,我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真正知道修禅定的真正目的在于何处,因此感到非常高兴,觉得要好好犒劳自己。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我身边也有一些父亲留给我的钱。于是我就拿了一块五毛钱去店里买了一包杂糖,然后拿到山下犒劳自己。
所以,当我们觉得自己多方面功德成熟的时候,犒劳一下自己也未尝不可。奖品不一定是一包杂糖,也可以是到外面好好吃一顿。但要记住,虽然犒劳自己无可厚非,可是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要勇于指责自己。
以前上师也曾经说过,年轻时由于多方面条件不成熟的缘故,他的上师就对他说:“我现在年龄大了,穿很多旧衣服也不能抵御高原的寒冷,你现在很年轻(当时上师也有五六十多了、,这些旧衣服你拿去穿吧。”上师说,在那个时代,他基本上都是穿上师的旧衣服,几乎没有给自己做过一件新衣服。但后期真的像他上师所说,需要穿很多新衣服来暖身。上师说,虽然他前面也不太想穿,但后来想到,导师们灌顶的对境就是自己的身体,接受导师传授窍诀法的也是这个身体,当自己在受灌顶和受窍诀法时,五蕴就已经变成五方佛的刹土了。因此,今天犒劳犒劳自己的身体,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因为这就是一种供养。所以,上师也将穿这些新衣服视为供养。
虽然我们还是会有一点私心,可是当我们做得正确的时候,犒劳自己,未尝不可。可与此同时,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也必须勇敢面对并做出改变。我们讲解众多的道理,就是告诫大家,要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对于正确的见解,我们要随喜赞叹;对于不正确的认知就要加以指责。这是修行的因素,也是成办解脱的条件。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想要取得好的结果,就必须要有圆满的因,这个环节不能缺少。
以上就是今天讲解的内容。
二十二、课后嘱咐
修行能否做到如同导师所要求般如理如法,一方面在于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在于个人的性格意志力是否坚强。
如果你是一个意志坚强者,相信你在得到上师的教言后,会做得非常圆满;而意志力薄弱者,即便听过这些道理,可能做起来也就不过如此。有些人对于修行是抱着一种“有则可,无亦可”的心态。而这种多数就来自于意志力薄弱者的想法。真正意志力坚强者,他做任何事都踏踏实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比如有些弟子以前非常爱抽烟。他在接触佛教以前,总是以一种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方式去做,只要自己感觉好就好。但后来懂得取舍和自我约束以后,就自律很多,不该做的事绝不去做。尤其当他在某位导师座下发愿要戒烟后,最终凭借坚定的意志做到了,就充分地说他的性格非常好。而有些弟子却恰恰相反,这段时间戒两天后又开始抽烟;过段时间又是戒三天后开始抽烟……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就是意志力薄弱的显现。因此,我们应该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变得坚定一些。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一种习惯。但无论做任何事,都能一是一、二是二去做,不再拖拖拉拉,相信你做任何事都会非常圆满。
今天就讲这么多。希望大家平时对于上师瑜伽的相关内容要多看看,多学学。我们每次讲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其外的时间多去阅读上师瑜伽方面的一些内容并不是很困难。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大家能精进修法,多修修法。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