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注5]《米拉日巴道歌集》,张澄基教授译,第一篇密勒拾柴记:
敬礼上师
大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尊者,一时,在宝窟大鹏洞中,浸习在光明大手印桝定里。有一天,他觉得有点饥饿,应该准备点食物来吃,就在洞中找寻了一下,不用说油盐和面粉,就是洞口的柴和灶边的水也一点不剩了。他自忖道:「我对世界上的琐事也未免太忽略了些。现在让我出洞去拾些柴回来吧!」等他捡毕柴薪回洞的时候,山间忽然刮起一阵暴烈的狂风,吹他破烂的衣衫四处飘掀。他想用手拉住衣衫,但手中的柴又差点被风卷去;他想用手紧紧的抱住柴薪,但狂风又把他那褴褛的衣衫吹得四散飞扬。于是他自语道:「唉!我已经在山穴中修行了这许多年了,但如今我仍不能完全放下这个『我执』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割舍『我执』,那么他所谓的修行又有什么意义呢?风啊!你要喜欢吹走我的衣衫,就请你吹走吧!你要喜爱我的木柴,就请你卷走它吧!」说毕,他就放下一切不管,静坐在地;但是因为长期的苦行和营养不足,一阵冷风吹来,人支持不住,密勒日巴竟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他醒转过来,其时狂风已过。他抬头看见破衫的一缕残絮被适才的狂风吹到一枝树干上,在轻风中摇曳摆荡著。见此情景,密乐日巴心中突然对世间的一切生起了极大的哀伤和厌弃。就在附近的一个岩石上盘膝静坐下来。其时,远远的东方着吾山谷里忽然生起了一片白色云雾。密勒日巴一边看着云雾,一边想到:「在那片云雾的下面,就是着吾山谷,我师傅马尔巴的庙子也就在那山谷里啊!现在师父和师母应该正在庙中吧!他们一定正在和金钢兄弟们宣讲密法,传授灌顶桟和口诀吧!如果现在都在庙中,我能赶去见到他们是多么快乐啊!」想到这里,心中勾起了无限的哀思,一阵难以忍受的念师之情,突然涌住心头,他不禁滴下簌簌的泪珠,凝望着那片白云,密勒日巴和泪高声唱了一首「念师曲」:
思念上师恩泽故,我心渴仰得暂舒,
如父恩师马尔巴尊,祈听穷子鼓哀歌:
东方宝谷红崖处,白云缭绕正悠悠,
伟山奔势如巨象,前有雄师傲踞锋,
峰顶着吾佛寺中,阿母利格桪石座上,
吾师马尔巴安在否?
如今吾师若在座,快睹慈颜一何乐!
我信虽微愿参礼,我诚虽渺愿望谒,
越思越念马尔巴父,越修越想吾师尊!
恩逾生母达媚玛,而今安住彼寺否?
如今师母若安在,快睹慈颜一何乐!
路途虽遥我愿访,山道崎岖我愿谒,
越思越想马尔巴父,越修越想我师尊!
深邃密续喜金刚桬,
而今传授讲解否?而今讲解一何乐!
我虽愚蒙愿往闻,我虽劣慧愿诵习,
越思越念马尔巴父,越修越想上师尊!
口授传承四灌顶桭,而今传授讲解否?
而今讲授一何乐!我虽穷苦乏供养,
亦愿往求得闻法,我虽劣根乏功德,
亦愿往趋求诀要,越思越念马尔巴父,
越修越想我师尊!甚深那诺六密法桮,
而今讲授导引否?而今讲授一何乐!
坚毅难阙我乐求,精勤不足愿力修,
越思越念马尔巴父,越修越想上师尊!
卫藏金刚弟兄众,
而今聚会寺中否?而今聚会我心乐!
觉受虽劣愿请益,证解虽薄愿切磋,
越思越念马尔巴父,越修越想上师尊!
至诚信心不断故,昼夜何尝与师离!
净信相感虽如是,我今不堪念师情!
渴慕锥心气欲绝,悲泪滂沱讴此歌,
祈请慈父马尔巴尊,恩被令我得苏息!
密勒日巴刚唱完此歌,就看见马尔巴上师骑着一只众宝庄严的大狮子,威光显耀,在一片如锦绣的五色祥云中飘飘的降临于对面虚空中。马尔巴对密勒日巴说道:「大力桯儿子啊!你今天为什么这样哀痛迫切的呼唤我呢?难道说你对上师本尊,三宝的信心有退失吗?被妄念左右而心驰外境吗?还是在山洞里为世间八风桰所吹动了?抑是被希望和怖畏二种恶魔所乘,心中有所不宁吗?对上,你应时时向传承上师和三宝祈祷;对下,你要时时于六道众生悲愿济度。自己应该时常精勤于忏罪积福的种种作业而累积向道的顺缘资粮,无论如何,你应该知道,你我师徒是永远不会分离的。你应好好的修行,准备做弘法利生的事业。
密勒日巴得了这个启示后,心中无比的欢喜兴奋,雀跃的心情使他禁不住唱道:
亲见师容聆训时,穷子心风自然生。
心风生生不已故,殊胜觉受自开显。
思维上师之传记,自然涌发大信心。
上师大悲加持力,现前感受入我身,
非法妄念一时灭。难禁念师深恩故,
我今和泪歌此曲,父师天耳岂不闻?
祈赐加持作悲护!
一贫如洗此穷子,愧无少物供恩师;
惟以苦行及恒毅,取悦父师之慈怀。
独居山穴经年月,以作空行之供奉,
不顾性命而修法,以作佛法之供养,
病来不惧死亦乐,是为修行大坚志;
以此坚志来净罪,是为最胜之忏悔!
亦是证悟之助缘,谨以修行报师恩,
噫戏!慈父大恩师!
大悲佑护莫舍我!加持穷子得山居。
唱毕此曲,密勒日巴满心雀跃,一手收拾他那褴褛的衣服,另一手抱住一捆柴薪,走回山洞来。刚进洞门,就看见五个铁色的印度阿咱马(鬼)。眼睛巨大得像茶杯一样,圆溜溜的。一个端坐在尊者的床上好像说法的样子。另两个坐在下面听法,一个在旁边伺候,还有一个则正在随意的翻阅尊者的经书。密勒日巴一见,最初觉得很惊奇,随即想到这大概是本地的护法山神来捉弄我,弄出来的游戏神变吧?便自忖道:「我在此山已住了相当的时期了,但却从来没有用供食来祭祀过山神;也从未时常的赞颂他们,现在让我来唱一首赞曲吧!」随即唱道:
隐居寂寥此山穴,诸佛如来所喜处,
成就先贤之居所,密勒日巴我独栖;
红崖宝窟大鹏峰,云雾缭绕自悠悠,
蜿蜒藏江流谷底,巨鹏翱翔涧壑中,
灌木簇发山意闹,古松参天境悠闲,
蜜蜂振翅弄嗡嗡,雀鸟声喧竞悦歌,
于此红崖宝窟巅,大小雀鸟习飞翔,
猕猴灵猿习跳跃,诸禽百兽习奔驰;
密勒日巴习禅定,勤生觉受与证解,
圆满二种菩提心。隐居此山我密勒,
山神和谐共为友,幽灵山神来此者,
聆此慈悲甘露曲,毕后请各返自居。
但这五个印度阿咱马,听毕密勒日巴的歌后,圆睁怒目,狠狠的盯着尊者;其中两个愤怒狰狞,一个张开獠牙,紧咬下唇;一个咬牙挫齿,威胁的步向前来;另外几个发出可怖的巨声狞笑和怪啸,大家排成一列,蓄势准备向尊者作致命的扑击。密勒日巴自忖道:「原来不过是非人魔鬼前来骚扰而已!」于是尊者就作起密法的忿怒本尊观,用威猛的密咒来驱魔,但毫不生效果,这几个阿咱马竟不离去。密勒日巴不由生起大悲心,就对这五个妖魔讲说善恶因果和佛法,但他们仍然不动。密勒日巴于是想道:「我由上师马尔巴的指示,已经如实通达桹一切诸法皆为自心之显现,自心即是那空明之体,我已于此得决定不移之见;现在如果仍把这些来扰的妖魔当做真实之外境,岂不可笑吗?」于是尊者就以绝对的自信和无畏的定力,心住正见,唱了下面这首歌:
大力摧服四魔众,恩师马尔巴前赞礼。
喂噫!目前五妖魔,汝等知我是谁否?
我是达生嘎母子,最初住于母胎时,
三力成就得圆满;婴孩时期卧摇篮,
孺童时期守门户,及长常年住雪山,
风暴虽烈我何惧!峭崖虽险我何畏?
喂噫!目前五妖魔,汝等知我是谁否?
我乃禽王大鹏子,螫卵之时羽毛生,
婴雏之时卧巢穴,幼年时期守门户,
及长展翅任翱翔,天空虽阔我何惧?
涧谷虽险我何畏!
喂噫!目前五妖魔,汝等知我是谁否?
我是海中巨鲸子,住胎之时金眼动,
婴儿时期卧水床,幼年时期学游泳,
及长遨游遍四海,浪涛虽猛我何惧?
鱼钩虽众我何畏?
喂噫!目前五妖魔,汝等知我是谁否?
我是口传上师子,住母胎时信心生,
童年一心访法要,及长修行住山穴,
妖魔虽厉我何惧?鬼变眩目我何畏?
雄住雪山之雪豹,其爪不为冰雪冻,
雪豹之爪如冻损,三力圆满有何用?
大鹏翱翔天空时,岂惧其身坠地谷?
大鹏飞翔若失坠,翅翮朋硕有何用?
鱼游海中不窒息,鱼若窒息于江海,
生于水中有何用?巨石不能碎铁器,
铁器若为石所碎,溶火练钢有何用?
汝等障法妖魔众,此番来此甚希奇!
你我畅论生平事,多留片刻莫急离!
事忙今宵亦莫去,黑白两道试竞力,
身口意力来比试,孰优孰劣释汝疑!
汝等来此誓毁我,为作法障中断魔,
若今未成即离去,岂非终生大羞耻?
密勒日巴唱完此歌后,即升起佛慢「心住空性」,向洞中急速的冲了进去,那几个阿咱马魔一见尊者进来,惊骇万状,吓得全身发抖,眼睛东张西望,找寻逃处,慌乱中四个妖魔都消融于一个主魔身中,这个主魔旋即变成一股旋风消失于无形。密勒日巴想道:「原来是大力魔鬼□那牙嘎梄来寻隙扰乱。方才我在洞外捡柴时的那阵狂风,也一定是他作的怪。蒙上师加持,此番他毫未得逞。」
经过这一次的历验,密勒日巴在修行的证境上有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辛七、寻求解脱:
种子转依故,显现处境身,
转依无漏界,彼所依遍行。
意能取分别,转依无分别,
刹土智事业,是为四自在。
以圣道断除烦恼痛苦、现行涅槃就是解脱,思择依靠什么方法获得涅槃,就称为寻求解脱。烦恼障所知障的种种习气或所取能取的种种习气存在于阿赖耶识上,它称为一切之种子。成为这样种子的阿赖耶远离所取能取之垢转依的缘故,从中显现的三种法也转依,显现处器世界、显现境六境、显现身六根转依时,并不是有悬崖、深谷、荆棘等不清净的器世界,而显现珍宝自性的器世界,外境是如意树、甘露池等悦意受用无漏的六欲妙,身体如佛身般,每一根也能做一切根之事,具足十二种百数功德的清净圆满身体如同金刚般力大无穷。阿赖耶转依无漏法界是解脱之处或所依,因此能遍行一切转依功德。或者也可解释为,解脱法界,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均趋入,故为遍行所依。染污意、能取五根识及分别意识三者转依的缘故,依次是指,染污意转依无分别获得自在,没有转依时,缘阿赖耶为我,但转依时,它缘阿赖耶转依无分别,所以无分别得以自在;能取五根识转依时,平庸不清净的行境不再显现,清净刹土获得自在;分别意识转依时,智慧与事业得以自在,由于获得四无碍解,智慧自在,以神通力,事业获得自在。前文转依中也与此相同有宣说。如此是获得四种自在。
不动等三地,获得四自在,
一者二自在,余地许各一。
这四种自在,在八地不动地等三地获得四自在,“一者”是指,第一八地获得无分别自在与刹土自在两种自在,此外九地获得智慧自在,十地获得事业自在,这两地承许各有一种自在。
具慧证诸有,亦知二无我,
彼知平等已,持彼入真如。
复意住彼故,彼彼亦不现,
彼者乃解脱,殊胜离所缘。
解脱的差别,具慧菩萨对属于或存在于三界轮回的一切法,通达人无我、法无我这两者也是一味,因此了知遍计二我不存在而遣除增益常边。证悟无我,也并不是一切时处唯无的单空,而是了知如幻依他起与以二我而空的圆成实真如无别平等,即遣除损减断边。如此了知中观道后,菩萨以受持其道是如此的唯识而趋入真如,以这样的分别再三串习。这是以唯识作意真如,在暖位至忍位间。之后,意安住于唯心明觉中的缘故,证悟如所取虽显现但所取本体并不存在,同样唯识能取虽显现,但能取也如所取一样不存在,进而获得胜法位等持,不显现能取。现见所取能取二者平等圆成实不存在后不显现所取能取一切戏论相,就是解脱了所有分别妄念,即是圣者殊胜智慧远离一切所缘无误圆成实。
资粮基有生,得见唯名称,
见唯名见彼,后亦不见彼。
再宣说解脱的其他差别:以往在一大阿僧祇劫中积累二资粮,今生以闻思修大乘法的资粮基础,信解行地如理作意无常、苦、空、无我,如果有了能生的这两者,那么由此因中获得加行道暖位与顶位时,得以见到诸法唯是以心以名称假立,真正的外境并不存在仅是分别念。了知如此所假立的法不存在只是以分别念假立名称,仅是名色所分的名基蕴心心所,而外界的事物不存在,是获得加行道忍位时。于忍位见到外境不存在后,执著唯名或唯心的能取于后面胜法位也不见。如此不见所取能取,生起如镜、显现,究竟获得佛陀平等性,就是解脱。
心即彼堕罪,我见之索缚,
极其而流转,内住许还灭。
再宣说解脱的其余差别:所谓心是指阿赖耶识等心与心所的诸法。心即彼堕罪,身堕罪是杀生等不善业,心堕罪是贪嗔痴。或者,是指烦恼障所知障二种习气罪恶。罪恶之因是将补特伽罗视为我、将法视为我的我见之索极度捆住心而完全流转轮回。总之,以两种我执积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相联的心存在期间,就没有断除二我执,心上积累习气并转入轮回。心向内安住的缘故承许为还灭,心如何向内安住呢?耽著所取与散乱的心向内收于心,真实安住内在的寂止与证悟无有所取唯有能取心并证悟心也不存在后远离所取能取,就不再积累堕罪习气,心从转入轮回中脱离出来,就是解脱。以上所说这四种解脱的差别,仅是从其余差别的角度说明解脱的,安慧论师的《注释》中没有宣说其他意义。第一种差别是从转依的角度宣说解脱的本体;第二种是从解脱道的侧面宣说;第三种是从生起解脱的次第方面;第四种是解不解脱依于心。如果束缚,是心束缚,如果解脱,是心解脱,而外道所认为的那样自在天主宰等得解脱、裸体派以有色解脱而解脱等不合理,因为没有断除心的束缚,永远不可能解脱,如果断除了二我执的束缚,则是解脱,以上是以四种差别寻求解脱。
辛八、寻求无本性:
自与自性无,自本体不住,
如执无有故,承许无本性。
经中云:“诸法无本性,自性涅槃。”宣说其义是如何对应三本性的道理:所谓诸法归纳而言,就集于遍计、依他起及圆成实三本性或法相中。依他起是心心所显现所取能取刹那相续法,此中,有为的法相有生、住、灭三种,过去已灭,现在那个法的自本体不存在,未来于现在时自本性没有产生而不存在,正安住的现在是自本体已经成立,不住第二刹那的缘故承许无有实性或无本体。从生灭的角度抉择无有本体,这是声闻在讲空性无本性之义时也这样讲。再者,宣说依他起生无本性之义,所谓“自”,是指依他起缘起的这些显现自本性不生,由因缘聚合的依他起中产生,因此生无本性,说无本性那是为了破数论派声称“由主物中产生其他法”或者“果在因位时存在才产生,而不存在则不该产生”的观点。“自性无”,是指有实法灭了以后先前的自性无生之义,此依说明灭仅是有实法灭,指出并不是像数论派所说“有实法灭是隐没于始终不会变成无有的主物界中安住”那样。“自本体不住”是说现在已生的一切法也是不住第二刹那的缘故,依此说明无住,指出并不是像外道所说“不是刹那毁灭,产生之后安住一阶段方毁灭”那样。“如执无有故”,显现遍计的二法,这样假立二法,颠倒抉择所取能取与常乐我净等,就像将绳子执为蛇一样仅是迷乱分别心的耽著境,而如分别心执取那些丝毫不曾有,因此称为无本性,这般承许依他起与遍计无本性。
前乃后所依,无性无生灭,
本来即寂灭,自性涅槃成。
无本性与无生等前前成立是后后成立的所依,由如此无本性证成无生,因为何法无本性不会有产生,因此成立无生。无生则无灭,任何法无生无灭,那就成立它不曾有谁重新造作,原本寂灭,原本寂不(灭)不可能有苦集,由此成立自性涅槃。
如此,以依他起无本体之三相与遍计无本体一相说明显现所取能取的一切法无本体的缘故诸法无生无灭原本寂灭自性涅槃,这就是圆成实。为此,依他起显现生灭也是由因缘聚合的缘起中显现生,但自本体无生,遍计自法相无生或无本性,圆成实胜义的自性本来安住无有生灭的本体,要知道是考虑到这三者而说无本性及无生灭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