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5-06

  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佛说十地经》,大正藏 No. 0287 ,大唐国僧法界从中印度持此梵本请于阗三藏沙门尸罗达摩于北庭龙兴寺译,卷第六/菩萨不动地第八:

  佛子。譬如海船未至大海。以有功用排牵而去。若至海已则无功用任运而行。以于大海风轮飘泛。一日所行。此比于前有功用时。设经百岁不能尔所无量而至。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已善积集善根资粮修证大乘。随至菩萨正行大海。一须臾顷以无功用智入一切智智。此比于前有功用业。经百千劫不能尔所无量而至。唯诸佛子菩萨已至于第八地。以由广大方便善巧。妙智所引无功用行。

  [注2]《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No. 0475,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上卷/佛国品第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三万二千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注3]1、《宝性论讲解》16-42讲记:

  癸五(如地下大宝藏说明众生住有法界之理)分三:

  一、能表之喻;二、所表之义;三、对应解说。

  子一、能表之喻: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

  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如贫舍地下,具有无尽藏,彼人不知彼,藏不说我此。

  这也是一个假设或者比喻,特别贫困潦倒的人,他家底下本来有珍贵的宝藏,但因为这个人不知道。所谓的宝藏现在有黄金石油,以前所谓的宝藏也是黄金之类的吧。

  那个穷人自己不知道,不可能想到,在自己的家底下有珍贵的宝藏,作梦也想不到。宝藏也不可能跟穷人说,hello我在这里。说了可能把他吓跑了。

  他不能说你随意取,可以享用,对别人给予,遣除很多障碍。

  有一次我放牛,在山上,有一个叫什么,一个山上,然后,因为放牛时,白天时间长,有一块大石头,随便挖,找到一个古老的装饰品,全是银子。我有点害怕,是古人还是谁藏的,好象不是,中间没有任何痕迹,带回去,家里用了很长时间。比较贵,是一个装饰品的比较大的。有一个亲戚客人知道了,他说这里肯定有宝藏,和父亲几个人一起挖,挖了好几天,一点东西也没有。

  呵呵~

  所以,现在我每次去夏洛学校,在上面的高的山上,看得到那个山沟,看到就想起当时的银子。

  当时找到了这样的,不知道是古人,还是,上面有一些很早的很多年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

  我当时家里比较困难,我经常念护法神,不知道是不是他藏在那里。

  护法神应该没有这个能力。

  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善光,长得漂亮,信仰佛教。波斯匿王不信仰。他说女儿,你长得好,福报好,人们喜欢你,你要知道是我这个国王的福德导致的。

  女儿犟,说不是。是我自己的福报导致的。他们产生了分歧。连续问了三次,女儿坚定不移,国王生气了,想办法,把国家中最穷的一个乞丐,嫁给了他。让他们离开了王宫。看是不是业力现前还是福德现前。

  女儿心甘情愿离开了皇宫。路上问,你家有什么财富?他说以前我是第一长者的儿子,现在父母死了,我无依无靠。她问你住在哪里。他说在一个废墟,去了那里的空地,大地自然裂开,宝藏自然出现,两人卖了金子,建宫殿,其他的所谓的眷属各种采女什么样的都出现,在短短的一个月中,比波斯匿王还富裕。

  有一次他问,善光怎么样?下属说,她现在混得不错,现在超过你了。他说不可能。才知道她得到了宝藏,刚开始不相信。后来善光孝顺,请他去宫殿。去了之后,感到非常稀有。比自己的王宫更毕丽。想到佛陀说,善有善报,前世的业力不可思议,想到这里,依靠女儿的这种现世现报的原因,对佛的业力观,因果观,生起坚定的信心。

  也许我们有的人认为是故事,是不可能的。

  我看到这个世界中,有的暴发户,一夜成为特别富贵的人。

  我以前认识一个人,做过学院的功德。他说不知道为什么,买了一块地,挖出了煤。现在对我来讲,好几辈子不愁。有的人真的稀有。

  迪拜,我没有去过,不是为了享受去。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几十年前是个荒漠,现在变成了非常稀有的,那里有的人介绍中说,所有的很多器世界象神变一样的方式展现。有时他们每个人,有些了解过,每一个人原来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发财成功。

  如佛教中讲的一样,突然遇到宝藏。如阿拉伯,全世界讲也是富裕的。

  他们在佛法上是边地,在世间福报上有与众不同的。

  尤其是沙特,1932年吧,沙特的国王有38个妻子,后来生了127个王了,在短短的七八十年中,王子有5000多个了。前一段时间,西方抓住了一个装王子的人,装了三十年行骗了。是特殊的新闻。

  他们的状况如何呢?国王的生活方式,亚洲人也好,西方人觉得稀有。为什么是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管理和王储的生活方式有不同的感受。其实是众生业力福报不同。

  当福报现前,当下就可以展现。当福报灭尽时,一切在短短时间中烟消云散。

  我们要相信,世俗显现中有善恶因果的关系,在净见量的境界中,我们如来藏有不同的,当然如来藏在众生面前,刚开始看不出来。每人因缘不同。

  这样的话,好好思考,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的善知识,不管是身边还是什么发生的,都是好的教言书,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从意义上讲。道理从意义上讲比较容易的。

  子二、所表之义:

  入心内宝藏,净无破立性,

  未证此众生,常受多贫苦。

  众生心中有内在的宝藏,是清净的,无破立的。从本体上无有破的,无有建立的。虽然是这样的道理,我们众生没有证悟。所以常受多贫苦。

  有宝藏的人,不知道时常受痛苦。没有认识时,受痛苦。一旦认识,不但不痛苦,在人世间还是很美好的。

  下面讲对应。

  子三、对应解说:

  贫舍有宝藏,宝藏于彼人,

  不说我在此,彼人不知彼。

  法藏住心舍,众生如贫者,

  为令彼得彼,仙人诞生世。

  贫舍中有无尽的宝藏,宝藏于人也不会说“我在这里。”人因为没有遣除障碍之前,不知道家里有宝藏。

  有时人也是这样的,看不出来。比如小时候看不出来,长大才知道。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看小时的照片,一点看不出来,感到稀有。

  众生都有不同的因缘。

  法藏如来藏,也是住在,(同样的道理)如假设一样,心灵的假设中,如贫者一样,感受各种痛苦。

  智者想遣除痛苦,为他得到宝藏,为他宣讲。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人间,目的是转法轮。

  《法华经》: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印光大师说过,如来出世不是其他的目的,我们来到人间,一切事业家庭来到人间。但如来诸佛菩萨来到人间,除了度众生没有其他的目的。

  如来是这样的,菩萨也是同样的道理。要让众生认识心的本性——如来藏的本性。这样是需要一定的信心。

  信心是很重要的。如来藏经中每一个比喻都很清楚。讲到这个比喻时,说到:

  《如来藏经》:若信我所说,一切有宝藏,信勤方便行,疾成无上道。

  如果相信众生都有如来藏,有了信心之后,才可以修行方便行,这样的话,很快成无上的道。

  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有信心,对佛也好,对传承上师也好,对法要有信心。

  信心很重要,对一般的东西,一有信心。比如对《宝性论》有信心,每时每刻不离开。佛像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也是会产生一定的感情。

  德巴堪布对上师如意宝,上师如意宝对托嘎如意宝,因为信心,完全不一样。因为信心,今天讲到具有宝藏,也许有一些,比如对《宝性论》特别有信心,其中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你开悟。

  以前有一个慧海禅师,去马祖处求法。

  求法时,马祖问他,你到这干嘛。他说我来求法。

  马祖说没有什么求的,你有自家宝藏。

  慧海说,大师啊,我那么远来,我没有宝藏,我来求法。

  马祖说,我没有传的,你自己具足。

  慧海问什么是自家宝藏?

  马祖说,你正在观察的那一颗心,就是宝藏。他一观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完全开悟了。

  祖宗和密宗有很多这样精彩的故事,有的人通过简单的表示法就搞定了,不用入班,不用五年十年,麻烦的,不如当下开悟了,自家宝藏得到了,拜拜~

  2、《宝性论讲解》18-42讲记:

  如宝覆盖故,不知不得藏,

  众生自然性,无明习地障。

  如同无尽大宝藏被许多土覆盖、隐藏,贫穷人不知有宝,不会得到宝藏,同样,如同穷人般的众生因为见具有无尽功德的自然本智被无明习气地遮障而不得见,因此无明习气地所摄如土。

  第五个比喻,讲到阿罗汉相续当中的障碍。就像大宝藏,如果用很多土把它埋藏、覆盖,穷人根本不会知道这里有宝藏。同样,阿罗汉相续当中有无尽的自然本智,但是被无明习气地遮障了,故而无明习气地以大地或如土来比喻。阿罗汉的相续相当于是地下的宝藏,被土地所覆盖。

  [注4]《中观庄严论释讲解》085-128讲记:

  有人会想:以铁锤把瓶子打碎时,瓶子的相续已经灭尽了,那有实法是不是已经成了灭法的因呢?

  不是灭法之因。因为灭法自己的本体都不存在,又怎么会通过因缘产生呢?不可能产生。

  举例来说:一个瓶子从形成的第一刹那到一百刹那之间一直未遇到其他的毁灭之因,在一百刹那时遇到其他人用铁锤来摧毁,这时,很多人认为已经存在灭因了。

  这个推理非常简单。瓶子第一刹那刚刚形成时,与第二刹那的瓶子,二者是不是一个?不能承认为一个。如果说是一个,第二刹那和第三刹那是不是一个?你也应该说是一个。那么,第三刹那、第四刹那一直类推下去,第九十九刹那和第一百刹那的瓶子应该是一个,这样一来,后面这九十九个刹那的瓶子与第一刹那的瓶子也应该是同一个了。本来这个瓶子从第一刹那刚刚形成之后,应该还可以住留九十九个刹那,但是后面九十九个刹那与第一刹那同体的缘故,第一刹那的瓶子当下就应该毁灭,为什么呢?因为一百个刹那成为一体之故。或者从一个人的1岁到100岁之间来分析,这个人在1岁和2岁时是不是一体呢?不能承认为一体。如果说为一体,一直类推下去,最后100岁的老人已经变成1岁的婴儿了,百岁老人死的时候还需要活99年,或者他在1岁的时候就应该死了。

  这种观察方法非常重要。现在学习的很多推理大家应该会运用,比如别人说瓶子虽然不是常有,但在遇到灭因之前常有存在,这时应该会运用这些推理。如果不会运用,可以说你除了积累一些功德外,全部都白学。

  根据上述分析,第一刹那的瓶子当下就应该毁灭,根本不能继续住留九十九刹那。同样,如果说第一刹那与第二刹那中间未隔开而变成一体的话,所谓的一百个刹那也就不会具足了,因为“刹那”是从瓶子的成长或者毁灭的过程来计算的,就如同时间是物体运动或毁灭过程中的一种度量标准一样,这样的时间刹那并非与瓶子他体而存在。因此,不可能出现“瓶子常有、刹那单独计算而存在”的情况。

  同理,表面看来虽然有多少年、多少岁等说法,实际全部是刹那刹那聚合起来的,不积累刹那的千年、百年绝对不会存在。由于是以一年一年而计算为百年;未圆满十二个月就不能算作一年;一个月也有三十日;一日有六十漏刻;一刻有六十漏分;一般健康人一呼一吸,即为一息,六息即是一分;而每一呼一吸,有些论典说有六十三刹那,也有六十五个刹那、六十个刹那等不同说法,但麦彭仁波切说,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还可以继续再分。

  那么,应该怎样分呢?下面以比喻说明时间的分析方法。一百个青莲花瓣层叠在一起,然后用针快速穿透这些花瓣,因为青莲花瓣又软又薄,所需的时间很可能只要一秒钟或者更快。假设一秒钟便可以穿透这一百个青莲花瓣,那么每个花瓣之间应该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刹那,比如一个花瓣由很多微尘组成,它的上面、中间、下面也是具有次第性的,一百个青莲花瓣就可以分为三百个部分,而针虽然快速穿过这三百个部分,但必定是以次第性而穿过,不可能同时。前面在讲达拉和拉达的时候,也用铜板作了比喻,由于速度放慢,也会更好理解一些。

  假设说一百个青莲花瓣中有一刹那不齐全,那么,以其数目而言,也就不可能不使停留的时间缩短。因为第一与第二刹那间的有实法如果成为一体,那只会像第一刹那一样,从而导致第二刹那毫无意义。或者,在第一刹那纹丝不动、并不毁灭,最终也就不可能出现任何变化。这样一来,以前崭新的东西不应该变旧,去年存在的东西今年也应该存在;另外,昨天见到柱子而今天未见到的差别也不应该出现。

  事实并不是这样,前者灭亡才使后面的阶段产生,这一点是决定的。瓶子也是同样,前面无水时的瓶子与现在有水时的瓶子如果是一个,那么有水的同时也需要成为无水阶段的瓶子,因为一个本体没有改变的缘故,然而既是有水又是无水的瓶子不可能存在。

  一般藏人认为出门或者办事情的时候见到一个空瓶子是不吉祥的。不过,有些人出去办事情的时候,见到水桶空着,一定要把水桶装满才出去,这样改造可能也没必要,只是一种多余的分别念。当然,在名言假立中,刚才无水的瓶子,现在已经装满了水,这样可以说。同样,凡是显现能起作用的有实法,前刹那如果未灭则后刹那也绝不会产生。

  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有实法本身的生灭二者,都是由一因所引发,根本不需要其他因来灭尽。对众生来讲,虽然瓶子一刹那也不会停留,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这种刹那以肉眼根本见不到的缘故,依靠相续中相同的迷乱因导致,见瓶子相续相同这一点也是完全存在的。

  尽管是刹那生灭之法,但众生以同类相续连续不断而生作为迷乱因,将它执著为一体。比如那边的紫青河,我们心中认为“我刚来的时候渡过这条河,现在渡过的也是这条河”,从而将去年、今年、明年的那条河执著为常有。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想法,实际对其详加观察就会发现:不要说去年与明年,甚至今天早晨流过的河水在现在也是一点一滴都没有,所出现的完全是崭新的河流。这一点,只要把一片树叶放在河里,可以见到它马上会被冲走,依此清晰展示了河水不断流动的特性,因此只要稍微推理就可以明白。

  同理,柱子、瓶子或者人的面孔,通过眼睛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无常性,为什么呢?因为眼识不能成为量,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说眼耳鼻舌身五根不是量的原因就是如此。

  那么,因明当中为什么说眼耳鼻舌身可以成为现量呢?当然,对于名言中起功用的一些法,暂时以根识作为标准也非常合理,但究竟也成为合理的话,佛陀的智慧就成为毫无用处了。因此,不论柱子还是河流,它们的相续都在一直不断地改变,但这不是眼识的对境。就好像经常在一起的两个人,根本不发觉对方已经逐渐衰老,但是分开几年之后再次见到时,突然就会觉得老得特别厉害。以前贝诺法王的一个侍者到学院来,一看见我,他就说:“你老得那么可怜哪!”其实我对他也有同感,只是还没来得及说因此,一切凡夫众生都是由相续迷乱因摄持,才误认为一切法常有存在。《四百论》中也说:以相续的错乱因执著成常有,对积聚的假法执著为实法。

上一篇:NO.4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