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金刚经(涤)27品无断无灭分+28品不受不贪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108-111(27-28品)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108“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09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08、1注
108、1、1须菩提:佛急呼菩提与我等,必需谛听。
108、1、2汝若作是念:汝等倘若以我所说前言之意、之念。
108、1、3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如来不需有三十二妙相色身好。
108、1、4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能成无上正等正觉故。
108、1、5须菩提:付嘱意。
108、1、6莫作是念:不可有如是念。
108、1、7如来不以具足相故:不可说如来,莫需有三十二福德应、化、色身相。
108、1、8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得无上正等正觉义。
109、1、1须菩提:反覆叮咛义。
109、1、2汝若作是念:汝等莫可用,如来前言之意、之念。
109、1、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
109、1、4说诸法断灭:对初发菩提心之人,莫可说:无有一切佛法相。
109、1、5莫作是念:如来再三教导我等,勿可说:如来无相亦无形。
109、1、6何以故:怎么讲。
109、1、7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初发菩提心之人。
109、1、8于法不说断灭相:对初发菩提心之人,切不可说:诸法无见、无念、亦无相。
109、2附公案一则
有秀才张拙夫,参西堂藏禅师。问:“山河大地、三世诸佛,是有?是无?”
藏师答:“有”,
拙夫言:“错”,
藏曰:“先辈曾参谁说者?”
拙说:“参径山来,拙问径山,皆言:无。”
藏曰:“待先辈得似径山时,即得皆言:无。”
终,凡未见性者,不可言无;见性者,悟而能证也;能证者,当言无;悟、证双彻时,有无并迁,中道亦不停,其名为补处,亦名为大觉。
108、3述意
如来复呼菩提者,掉转前言也,掉者何?所谓导师问于菩提言:“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耶?”
然而菩提答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菩提耶,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其意即不可也。
菩提闻其意,而掉转曰:“导师耶,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于如来。”
是如来与菩提一体而转,复说其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证转,方转之间而复转其意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即不可灭法相;如是反覆,复转其道义,令人莫测;当在莫测中,深明其道义。
108、4偈云
于法不说断灭相,前言后语差别深,先后与中如是义,义义义中有妙谛,
三别其意方见道,三别其中破诸疑,能破如是三重惑,无为大道在目前,
如是菩提巧安排,安排我等无住迁,无住迁中心洒脱 ,洒脱性包千大千。
108、5以偈解其句义
108、5、1须菩提
反闻闻自性,自读读本心,倘能回光照,佛即在目前,
欲见法身佛,五蕴清莹中,色声与具足, 亦复亦如是,
108、5、2汝若作是念
若作有无念,即名两边邪 ,中道亦不住, 是为世间希,
108、5、3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如来本无相 ,亦非无具足,诸相非有无, 慧者见一切。
108、5、4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具足道 ,人人皆亦然 ,本来本具足, 得字从何来,
然无非得相 ,含义得非无 ,邪转正为得 ,无邪亦无得。
108、5、5须菩提
复呼须菩提 ,复呼某名字 ,谁呼谁见闻 ,见闻者是谁,
勉力见闻者, 即是佛作魔, 无见无闻相, 真空万法然。
108、5、6莫作是念
莫作具足念 ,莫作非具足, 二作具非非 ,非非作菩提。
108、5、7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如来以具足 ,不以具足相 ,初发菩提心 ,不明妙义故。
108、5、8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与非得义 ,皆是正遍知, 得无见闻故 ,亦非无见闻。
109、5、1须菩提
菩提却是我, 无我即菩提 ,有无双不住, 确为法菩提。
109、5、2汝若作是念
我若作是念, 菩提是菩提, 我相仍是我 ,是为作是念,
无我无菩提 ,亦名念菩提 ,念念非非相 ,无相证菩提。
109、5、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初发菩提心 ,有无生迷惑 ,闻有执著我, 说无作槁木。
109、5、4说诸法断灭
初学菩提心 ,不明有无义 ,不见空即色 ,不明色即空。
妄说有无相 ,狂识说断灭, 倘若无识相 ,光明在目前。
109、5、5莫作是念
莫作是念有, 莫作是念无 ,作有无达道, 作无灭有情。
109、5、6何以故
真法无说相, 亦无无相说 ,为度初发心, 假说诸和合。
109、5、7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凡发菩提心 ,当悟有无相, 皆是度生船 ,而非究竟岸,
若至彼岸地 ,弃渡登大觉 ,有无中皆非, 大慧破诸暗,
109、5、8于法不说断灭相
无法断灭相,有法即生灭 ,不说有无中, 其中有真谛。
108、6偈说《心经》义:
五蕴空时苦厄空 ,色空非二亦非一,倘能解透玄中妙, 万法如如尽菩提,
诸法空相无生灭 ,不生一法即菩提,无老死尽为得果, 灭道方名证菩提。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110“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110、1注
110、1、1须菩提:如来教导前言。
110、1、2若菩萨:善者之义。
110、1、3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喻用恒河沙数量世界中,所有之珍宝。
110、1、4持用布施:以诸宝物,普施于有情者,而使诸有情之类,满诸欲望之心,而得六欲之诸乐,享受于世间。
110、1、5若复有人:若有其他之人。
110、1、6知一切法无我:知诸法无常无我,知诸相如泡影。
110、1、7得成于忍:倘见五蕴,其心如住海底;若闻六尘,性识犹如山峰。
110、1、8此菩萨:即是得成于忍之人。
110、1、9胜前菩萨:胜过用无量宝物,普施有情之人之上。
110、1、10所得功德:施宝是有漏之功德,其福终归于尽;得成于忍,是无漏之慧,即永无遗泄,直至证菩提,而成法性之大道;忍者,无诤;胜者,超越也。
110、2解
110、2、1须菩提,是召呼读者意。
110、2、2若菩萨,即善男子、善女人等;“菩萨”翻度有情:1度心内有情;2度世间有情。
110、2、3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是假若有如是数量珍贵宝物之财富。
110、2、4持用布施,即持着如上数字、掌握如是宝物,用于普施普济,一切有情之人,以及施于众生之类。
110、2、5若复有人,如有正知、正见、正觉、无相之人。
110、2、6知一切法无我者,是人深知诸法,因相而生;倘无相,我妄冰释,其真我湛然,而照明世间、大地山河;以及一切万物,无有不是微妙真法显现于目前。
110、2、7得成于忍之人,妄心亦已消失,其心而无畏缩,即无恐怖、颠倒梦想;倘见五蕴与六欲,如见道路两边之闲草,而无取舍之心;在无取舍中,能用草作药,治一切有症,是名得成于忍。
110、2、8此菩萨,是得成于忍者。
110、2、9胜前菩萨,即越过七宝布施之人。
110、2、10所得功德,其功德越出珍宝布施者之上。
结论:如来时而说有相,俄而说无相;时而说有功德,俄而说无功德;学者不可生执著心,生两边心;当秉性大慈,无我普施,而不受福德相,即是真佛之子。
111“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111、1注
111、1、1何以故:佛问得成于忍,云何解。
111、1、2须菩提:佛呼菩提而自释。
111、1、3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佛说不受福德,即是得成于忍。
111、1、4须菩提白佛言:菩提请佛再示意。
111、1、5世尊:请示前言。
111、1、6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菩提问佛,不受福德,云何解。
111、1、7须菩提:如来答复前言。
111、1、8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菩萨者,内断心中贪、嗔、痴,外无身相杀、盗、淫;内断外无,即是菩萨所作福德;心不贪图果报相,名为不应贪著。
111、1、9是故说不受福德:既无贪心,即无受相。
111、2解
111、2、1何以故?如来防止今后有人,不明得成于忍意,故呼菩提作达道布义之人。
111、2、2佛说: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即不贪著福德相,如来解义至此。
111、2、3然菩提大慈,以备今后有发菩提心者不明其义,而白佛言;故启请世尊而说: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之义?
111、2、4佛答: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所谓诸地菩萨,所作福德,皆不应贪著福德有报相;菩萨者,内断心中诸妄,外断世间诸相,内外二断,亦无二断相,即真福德,即是得成于忍竟,即是不应贪著一切法尘相。
111、2、5不贪著者,不应贪著五蕴、十八界与诸有相,亦不应贪著福德果报相,即名菩萨不受福德故,亦名得成忍地;忍者,非勉力也,秉性如是也;地者,心也;如是者,此菩萨以不贪不受故,即为摩诃萨;是故佛说:不受福德,如是也;能断贪心者,嗔、痴亦在其中矣;能断杀性者,盗、淫亦复断也;所谓内外三三,合而为一;能断其一,五则不断亦断矣。
111、2、6有人说:“我无杀心,乃至蝼蚁亦无伤。”
某答:“非此,汝若贪名、利、欲一则,即有杀无生。”
复问:“断杀、盗、淫者,有无杀性耶?”
答:“断有即无,断无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