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7-19

  NO.57-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184-207,12品)+戊三、说法品(208-223,13品)+戊四、修法品(224-236,14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五、教授随教品=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238)+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己三、经行地道之理+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总结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庚一、以思维作意(240)+庚二、以修行作意

  237、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教授随教品)分四:

  238、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

  无数劫定生,信解得增上,

  如水入大海,善法真圆满。

  如是积资粮,佛子原清净,

  善知心善修,即是妙加行。

  彼时法相续,佛前得寂止,

  广大智慧故,获得广教授。

  23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分二:

  240、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五己二庚一、以思维作意;

  彼初勤戒者,辨别经等法,

  以及不二义,心住经等名。

  尔后彼依次,伺察词句类,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

  认定彼等义,复次总结法,

  为得彼之义,复次彼发愿。

  意诠持续寻,各自而思择,

  作意无言诠,一味亦伺察。

  法名总结此,当知寂止道,

  当知胜观道,分析彼之义。

  当知双运道,是为总结彼。

  沉心极摄持,掉举亦可寂,

  复于彼所缘,平等住等舍。

  于彼恒常行,恭敬而修行。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57-111       2016年10月12日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今天讲第十五品。今年十二月份之前,或者说明年一月份之前,有希望讲完第十五品,今年的任务就完成了。

  师念藏语传承。

  下面就讲第十五品《教授随教品》。前面讲了《信解品》,对佛法要有信解;有了信心以后,开始《求法品》;然后《说法品》;还要《修法品》。现在要给别人教授、给别人讲窍诀,所以讲《教授随教品》。

  一般“教授”的意思,指的是给别人讲教言,或者将自己得受的法,以窍诀性的方式给别人讲。什么是窍诀呢?以特别简略的文字,表达所有甚深的意义,这么一种方法叫做窍诀,或者叫做教授,也可以叫做教言。一般“随教”的意思,指的是随着这个教授,再三给别人讲教言。就像密法当中,先讲一些修行,在修行后面讲一些后行和后要--后面的一些修行要点。一般《般若经》当中,经常有教授和随教的名称。

  《教授随教品》主要讲这方面的内容,前面第十四品《修行品》,修完了以后,一定要给相关有缘的众生教诫,有这个意思。这一品,是分四个方面讲的。

  戊五(教授随教品)分四: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二、如理作意教授;三、经行地道之理;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己一、如何获得教授之理:

  无数劫定生,信解得增上,

  如水入大海,善法真圆满。

  “无数劫定生”,一般来讲,在信解地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当中,通过一个大的阿僧祇劫的积累资粮以后,决定能生起出世间一地菩萨的智慧。

  “信解得增上”,在生起一地菩萨的智慧之前,需要对大乘佛法生起信解。

  比如说加行道有暖、顶、忍、世间第一法四位。到暖位的时候,对如梦如幻的名称,生起信解;到顶位的时候,对如梦如幻的意义,生起定解;到忍位的时候,对所取境了达空性,生起信解;到世间第一法的时候,对能取无有自性的空性,生起信解。在暖、顶、忍、世间第一法的四个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信解,越来越增上。

  “如水入大海”,在生起一地菩萨的智慧之前,信心越来越增上。就像百川入海,各个地方的、四方的河流入于大海一般,融入大海。

  “善法真圆满”,凡夫地和胜解行地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融汇一体,入于一地菩萨的慧海后,真正圆满了无为法的善法。这个时候,自相续再也不会入于世间之地了。

  在这个之前,应该积累资粮。就像《前行》当中讲的,比如说沙里面不会出酥油,只有乳汁当中出酥油。如果没有积累资粮的话,就不会生起胜道的功德和境界。只有通过积累资粮以后,才能生起真正的境界。

  在座的各位,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努力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每天都不好好修学、不好好闻思、也不好好念咒、做善事,什么都不做的话,想在自相续当中生起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决定是有困难的,这是因果关系。

  某个人学得好的话,也许是他在即生当中特别努力,也许是他在前世特别努力。比如说大悲心,《经庄严论》的后面会讲的,分自性的大悲心,和前世串习的大悲心,还有其他类别的大悲心。我们的智慧,有些是俱生的,这种智慧跟前世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善于积累资粮。

  就像那天讲的比喻,富贵的人,会方方面面积累资粮、积累财富;而贫穷的人,无所谓,“反正我能混一顿饭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精进。

  我们的有些道友,智慧比较不错,也非常珍惜时间,很精进的。在发心过程当中,也尽量抽出一些时间学习。为僧众发心当然是需要的,在工闲的时候,拿着念珠念咒语,或者拿一本书看看,这样也是很好的。有时候看到我们学院的一些年轻门卫,我说:“你坐着的时候,还是看看书好。”一方面你可以做事,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工闲看书,这也能积累资粮,很重要的。

  下面讲到的这个教证,被很多论典引用,是怎么说的呢?

  师念藏语传承。

  如是积资粮,佛子原清净,

  善知心善修,即是妙加行。

  彼时法相续,佛前得寂止,

  广大智慧故,获得广教授。

  “如是积资粮”,一地菩萨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积累了一个阿僧祇劫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在一地的前面,积累了很多资粮。

  “佛子原清净”,一地菩萨的佛子,相续已经得以清净。在一个阿僧祇劫当中积累资粮,受持了禁止恶行戒、摄受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菩萨的三个戒律,自相续得以清净。跟一般的凡夫人比较起来,是非常清净的。

  “善知心善修”,这样的菩萨在修学过程当中,对大乘佛法广闻博学、善巧了知。

  心修善,也就是说,心不依靠五障。《俱舍论》[注1]里面讲的,见道的时候,远离了五种障碍:贪心、害心、掉举、昏沉、怀疑。这里主要是讲,障碍精通三学。贪心和害心障碍戒学;掉举和怀疑对定学有障碍;昏沉障碍慧学,“热巴”(音)?

  我看到一个领导,他开会的时候经常说,“唉,热巴”。(师模仿动作,众笑)

  五障应该是这样的,因为贪心和害心,肯定是对戒律有障碍的;掉举和怀疑对修禅有障碍;产生昏沉,对智慧有障碍。好像《智者入门》[注2]当中有,远离五种障碍。

  很早的时候,我刚学的时候,一直找不到资料,藏汉词典里面也没有,到底五障是哪几个?后来在《俱舍论》和其他论里面找到了。

  “即是妙加行”,这个心修善,叫做妙加行。一地之前,一定有这样的加行,一定有福慧资粮,同时能生起一定的证悟,获得了法门相续的等持。

  这里讲了大资粮道的法相续等持,这个教证经常在这里被引用。

  “彼时法相续”,在获得了大资粮道的时候,所谓的法相续等持具体是什么样呢?依靠一些等持力,在东南西北的很多佛面前,接受教言。

  “佛前得寂止”,在很多佛面前,得到一缘安住的寂止法门。

  “广大智慧故”,还获得了广大的、圆满的胜观智慧。

  “获得广教授”,从而得到了非常多的、数万的、无量的广大教授。在乃至十方如来面前,得到了特别多的教言。并不是,我们在某个上师那里,只得到一个灌顶、一个传承,不是这样的。

  在大资粮道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获得很多功德。

  以前我们讲过,常啼菩萨到法涌菩萨那里去求法。当时法涌菩萨正在禅定,常啼菩萨等了七年。后来法涌菩萨从禅定当中出来,给常啼菩萨传授了般若波罗蜜多法。常啼菩萨获得六十百千三摩地门,自然而然开启了无量无边的智慧。这个公案,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注3]当中有,在《大智度论》[注4]的第一百卷当中也有。开始常啼菩萨是怎么样依止法涌菩萨的?后来他经常在梦中亲见一切十方如来,已经到达了这种境界。

  我去年的时候,一直在看前辈伏藏大师明珠多杰尊者的传记[注5]。他是乔美仁波切的弟子,特别了不起,大概出了十三函南却虚空藏法。现在白玉派、天法南却的很多传承、念诵,就是来自于他。

  明珠多杰尊者从十一岁左右,开始苏醒前世伏藏的习气,造了很多文。有些是他造的,大概有两函,还有很多是伏藏。二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圆寂了,示现很年轻。从十一岁开始流露很多很多的伏藏,到了二十三岁时示现圆寂。

  在这些大德的传记中能够看到,他们在梦中、在清净的显现当中,亲自到莲花生大士的刹土去,在那里获得什么什么的教授和教言之后,又回到人间。这样的过程,的确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为了生起信心,看看前辈的汉传佛教也好、藏传佛教也好,还有印度大德们的传记,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有很多南传佛教的大德传记,也翻译出来了,看看也是有必要的。虽然方式方法有点不同,有些特别有吸引力,有些并不是这样的,但都是解脱的近道、捷径。

  如今学藏传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学藏传佛教,要懂得藏传佛教的教义。否则,光是对藏传佛教很有好感,也是没有用的。前天我在Skype上面,跟一个西方学者交流。他说:“现在我们西方,学藏传佛教的人特别多。”我说:“我出去的时候,他们经常让我讲藏传佛教的吸引力。每一个学校和每一个地方,他们要求的主题都是,要么讲喇荣佛学院,要么讲藏传佛教的吸引力。一直这样要求,最后我都没办法讲了。”他说:“是的是的,现在西方人对藏传佛教是什么样呢?好像美女对男人的吸引力一样。”当时他给我打的比喻,是这样的。

  汉地也有很多人对藏地有好感,但是我想,这与藏地的蓝天白云,或者特别优美的风景,有一定关系。有些人说,藏传佛教的红色僧袍,非常具有吸引力。这是不一定的,现在很多女性也经常穿红色的衣服。

  藏地最重要是藏传佛教的教义、大乘佛教的教义,一直没有衰败,可以说是一直兴盛,在藏地有传承。因此我相信,这是很多有智慧的人重要的关注点。学藏传佛教的人,并不光是会拿个转经轮就可以了,或者说会供个酥油灯就可以了,不是以这些作为藏传佛教的特点,而是懂得大乘佛教的教义和密宗等净无二的见解。现在我们学到的这些,将来跟别人谈论藏传佛教的时候,是需要的。

  这是讲的大资粮道时候的法相续,法相续是一个专有名词,一般来讲它是一种等持,在藏传佛教的很多经论当中都会讲到,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念藏语传承。

  中间念个藏文传承,我觉得挺好的。心稍微散一点的时候,就又开始专注了。有时候一直讲的话,中间没有一个像广告一样的间歇,就不行。所以我在中间念几个藏文的传承,你们也不懂,心里就比较舒服。

  下面讲到什么呢?思维作意讲的比较多一点,有六种根本心、十一种作意,讲这些;修行作意的话,要讲九种住心法,下一节课会讲,是明天吧。

  己二(如理作意教授)分二:一、以思维作意;二、以修行作意。

  庚一、以思维作意:

  彼初勤戒者,辨别经等法,

  以及不二义,心住经等名。

  这里讲六种心。

  第一个叫根本心。根本心最主要关注的是,对任何一个法的名称的执著心。在闻思和修行和弘扬的时候,首先根本心很重要,这种概念性的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根本心这个概念的话,任何事情都没办法进行。

  “彼初勤戒者”,前面获得了教授之后,作为精勤菩萨戒的人。

  “辨别经等法”,第一个,应该要辨别三藏十二部的类别。比如说论的话,有中观六论、因明七论,或者净土五经一论、禅宗的某某经典,这些应该会辨别。这是从佛经和论典的分类讲的,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是从意义上讲的,比如《中观庄严论释》[注6]的前面讲,造论五支:一、由谁所造;二、为谁而著;三、属何范畴;四、全论内容;五、有何必要,总共有五层意义。就像这样的。

  这是第一个要知道类别。

  “以及不二义”,第二个,法在究竟意义上是什么样的。比如说是远离二取的、不二真如的。

  “心住经等名”,第三个,知道心安住在什么样的经名上。比如说这部经叫做《十地经》、这部经叫做《楞严经》、这部经叫做《月灯三昧经》、这部经叫做《金刚经》、这部论叫做《经庄严论》等等,明白这种名称的意义,叫做根本心。我们在思维法义、做一些事情的时候,首先根本心是很重要的。

  藏地有一种说法,认识一百个人,不如认识一个人的名字好。因为这个人,你认识;那个人,你也认识。但是你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你要用他们的时候,就没办法表达;而如果你认识一个人的名字,那么在某个时候,你就可以叫他。

  我对名字的概念比较差,很多人就对我不满。“我的名字,你到底知不知道?来,你看看我,你认识我的话,我叫什么名字?”经常有人给我考试,这是比较难的题目,有时候就是想不起来。“你认识我吗?”“我认识你。”“我叫什么名字?”“?”

  在认识名称方面,我们的有些法师还是很不错的,对自己班里面所有的人,都能叫出名字。可能听课的人太多了,对成绩最好的人,我就认识;对最调皮的、最坏的人,我也比较熟悉;而对中等的、比较听话的人,我有时候叫不出来名字。

  根本心就是认识名称,对人是这样的,对法也是这样的。如果不知道法的名称,“是一部经典里面讲的”“那部经典叫什么?”这样的话,大家可能没办法交流。

  第一个是认识根本心,这是第一个作意。

  下面有随行心和观察心,用两种心来作意。

  尔后彼依次,伺察词句类,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

  第二个叫随行心。

  “尔后彼依次”,前面的名称已经知道了之后,比如说这是《十地经》,这部经的词句,从“如是我闻”,一直到最后面,“彼诸一切菩萨大众。及诸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释梵护世摩醯首罗净居天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时薄伽梵。成道未久第二七日。在于他化自在天王宫摩尼宝藏殿。随喜金刚藏菩萨所说”,在这之间,整部经的词句内容,应该要明白。

  这部经有多少个品?有多少个颂词?有多少个文字组成的?有什么样的观点?从文字和词句上面,要明白。

  “伺察词句类”,依次地观察,或者伺察词句的类别,这种作意也很重要。

  藏传佛教学习经典的时候,要知道,经的名称是什么?先对这部经的名称进行分析;再分析下面的总科判;再分析初义、论义、末义三个义;再分析论义当中有多少品。这是文字上归纳性的了解,叫做什么?随行心,六种心当中的第二种心。

  第三个叫做观察心。

  “亦于各别内,如理析其义”,一字一字不能表明意义,若干文字聚集成名称,名称聚集成词句,众多词句聚集成文,由此表明意义。所以,应当思择文字无义与有义两种,这称为观察心。

  经典里面所包含的词句、文字、各种内涵,要去分析,如理知道其中的内容。

  按照安慧论师的《注释》,思择意义要从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个计数,比如说这部论有多少品,或者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要明白这些数字。

  有些闻思很不错的人,能够把数字记得特别清楚,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衡量,这个数字代表的是什么。就像《现观庄严论》当中,经常讲定数,为什么是这样固定的。比如五蕴的话,为什么只有五蕴?不能是六蕴、不能是四蕴,为什么?

  第三个思择,讲原因,为什么是五蕴的原因。

  第四个妙观察,别寻思前三者意义的自相与共相。知道法的归纳和总相和自相。

  这些在安慧论师的《注释》里面,讲得比较多的。

  通过闻思,对法义进行分析。一方面在自己的相续当中,会获得闻思所讲到的道理;另一方面在闻思过程当中的,会进一步熟悉论典和经典,智慧专注于理论时,自相续就不会有什么过失。

  《诸法集要经》当中讲了,“若人闻正法,闻已悉明了,发生于善根,远离诸过咎”,如果人闻法了,明白了正法的意思,产生了善根,那个时候,所闻法的意义,就可以显现于心,所有怀疑、贪嗔的过失,都会远离的。

  在闻法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在思维的过程当中,或者说平时爱闻思的人,自相续中的贪嗔痴等过患,会慢慢减少的。有时候不一定能马上看得出来,但是实际上是在减少的。修行人当中,分为次第者和顿悟者。对于渐悟者而言,他是逐渐逐渐地、不是立竿见影地显现。“我今天修了一个法,所以今天我就没有贪嗔痴了,所有的烦恼都消散了、没有了”,不是这样的。

  在修行过程当中,为了获得法义,要对法义不断分析、了解,这是第三个观察心。

上一篇: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