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4-07-12

  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华智仁波切略传》,索达吉堪布译:

  尊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极其乐于济困扶危,尤其是对于那些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人。在玛涅地区时,寒冬腊月的一天早晨,一个身着破衣烂衫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来到他的帐篷前,已接近冻死。他慈爱地问:"你要到哪去啊?准备做什么去?"她浑身颤抖着说:"我的牦牛丢了,我要去找牦牛。"见她已冻成这般,便请她到帐篷里喝茶。按藏族的习俗,每个人出门时都随身带碗。可是这个小女孩怀中没有碗。尊者在自己的木碗中倒入热腾腾的酥油茶递给她。她羞涩地低头喝着。喝完后身体暖和过来了,她满怀感激之情准备用自己的脏衣服擦拭手中的碗。尊者笑着逗她说:"我的碗确实很脏,也许你不高兴了,不管怎样你已喝完了,不用擦吧!"尊者接过碗没有洗立即倒茶喝,又让弟子们帮助她寻找牦牛。

  [注2]《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No. 0397,隋僧就合,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卷第五十一/月藏分第十四诸恶鬼神得敬信品第八之二:

  尔时世尊于彼诸恶鬼神众中说法讫时。于彼诸恶鬼神众中。彼恶鬼神昔于佛法作决定信。彼于后时近恶知识心见他过。以是因缘生恶鬼神。彼九十二那由他百千诸恶鬼神得住须陀洹果。亿那由他频婆罗百千诸恶鬼神昔行大乘者得随顺忍。无量阿僧祇诸恶鬼神得柔软心。得已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于彼鬼神众中。有罗刹王名牛王目。与万罗刹王合掌向佛。一心敬礼而作是言。大德婆伽婆。我等为嗔使故久于世间受不爱果。我等今者承佛神力得自忆念此贤劫中宿命之事。我等于鸠留孙如来法中曾得出家。诵持八万大乘法聚。复诵八万声闻法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我等彼时于阿兰若住法比丘所起嗔怒心。以是业障于彼命终生于地狱。久被烧煮失念无余。于彼命终生此食他血肉恶罗刹中。正由我等昔出家时共作恶业。今受于此恶罗刹身。为饮食故断无量亿那由他百千众生命。以是我等今于佛所悔诸恶业更不复作。如是至三。至到坚固修行律仪。惟愿世尊。授于我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佛言。诸仁者。我不见更有一法远离菩提心如于阿兰若比丘所而起恶心者。诸仁者。于未来世。此贤劫最后如来名曰卢遮。彼佛当授汝等胜菩提记。彼万罗刹王垂泪而言。宁处地狱不作人身于阿兰若比丘所一念之顷。而起恶心。以彼能断一切善故。何况数数而起恶心。

  [注3]《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第十三:

  (三一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坐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富楼那。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如是之义。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有比丘。眼见可爱.可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欣悦.赞叹.系着。欣悦.赞叹.系着已欢喜。欢喜已乐着。乐着已贪爱。贪爱已阨碍。欢喜.乐着.贪爱.阨碍故。去涅槃远。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富楼那。若比丘。眼见可爱.乐.可念.可意。长养欲之色。见已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不欣悦.不赞叹.不系着故不欢喜。不欢喜故不深乐。不深乐故不贪爱。不贪爱故不阨碍。不欢喜.不深乐.不贪爱.不阨碍故。渐近涅槃。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佛告富楼那。我已略说法教。汝欲何所住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已蒙世尊略说教诫。我欲于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

  佛告富楼那。西方输卢那人凶恶.轻躁.弊暴.好骂。富楼那。汝若闻彼凶恶.轻躁.弊暴.好骂.毁辱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彼西方输卢那国人。面前凶恶.诃骂.毁辱者。我作是念。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于我前凶恶.弊暴.骂.毁辱我。犹尚不以手.石而见打掷

  佛告富楼那。彼西方输卢那人但凶恶.轻躁.弊暴.骂辱。于汝则可脱。复当以手.石打掷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西方输卢那人脱以手.石加于我者。我当念言。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手.石加我。而不用刀杖

  佛告富楼那。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汝者。复当云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当彼人脱以刀杖。而加我者。当作是念。彼输卢那人贤善智慧。虽以刀杖而加于我。而不见杀

  佛告富楼那。假使彼人脱杀汝者。当如之何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若西方输卢那人脱杀我者。当作是念。有诸世尊弟子。当厌患身。或以刀自杀。或服毒药。或以绳自系。或投深坑。彼西方输卢那人贤善智慧。于我朽败之身。以少作方便。便得解脱

  佛言。善哉。富楼那。汝善学忍辱。汝今堪能于输卢那人间住止。汝今宜去度于未度。安于未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尔时。富楼那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尔时。尊者富楼那夜过晨朝。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食已还出。付嘱卧具。持衣钵去。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三月过已。具足三明。即于彼处入无余涅槃

  [注4]《禅的故事》,编著:保罗·李普士,编译:叶青,来源:微信公号音流瑜伽研究,日本禅宗故事:

  强盗变弟子

  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在诵经之时,一名强盗带着一把尖刀进来向他表示:要不拿钱出来,要不就要他的老命。

  七里对他说道:“不要打扰我。钱在那个抽屉里,你自己去拿。”说罢继续诵经。

  隔了一会,他把经念完叫道:“不要通通拿去。明天我需要一些付税。”

  这个闯入者拿了他大部分的钱,正要走开。“收人家礼物应该说声谢谢,”七里说道。那人向他致谢后立即走了开去。

  数天之后,这个强盗被捕了,他招认抢劫多处,受害人中包含有七里在内。当七里被召作证时,他说:“此人不是强盗,至少,据我所知的确如此。钱是我给他的,他已谢过我了。”

  此人服刑期满后即来叩见七里,求他收为徒弟。

  [注5]《大方等大集经》,大正藏No. 0397,隋僧就合,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卷第十一/海慧菩萨品第五之四:

  复次世尊。菩萨修行禅波罗蜜时。获得禅定不能调伏一切众生。心生悔厌贪著禅乐。呵说法者不乐讲论。赞叹寂静贪著禅味。呵毁二界爱无色身。寿命极长不见诸佛。不闻正法远离善友。不知方便受舍修舍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时。知于因果。不以四摄摄取众生而调伏之。不知众生上中下根是名魔业。复次世尊。菩萨若乐空闲寂静。乐寂静已受寂静乐。不乐听法说法问疑。以寂静故烦恼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离离想不证证想。不修修想不得实义是名魔业。

  [注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卷第五百八十一/第十一布施波罗蜜多分之三:

  尔时满慈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诸菩萨众行布施时为何所舍。佛言。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时满慈子复白佛言。若诸菩萨行布施时都无所舍。是诸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为何所得。佛言。菩萨如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得。如菩萨众行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损。如是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益。损益二门相待立故。又满慈子。如诸菩萨行布施时。知一切法皆如幻化无实可舍。如是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知一切法亦如幻化无实可得。若诸菩萨行布施时。于一切法实有所舍。是诸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亦应于法实有所得。然诸菩萨行布施时。于一切法实无所舍。是故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实无所得。

  又满慈子。如二幻师戏为交易。一幻价直。一化美团。此中二事。俱非实有。如是菩萨行布施时。舍如幻化非实有物。当证无上正等觉时。得如幻化非实有法。是诸菩萨如布施时实无所损。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亦无实益。是诸菩萨行布施时。虽似有损而实无损。当证无上正等觉时。虽似有益而实无益。如彼幻师舍幻价直。虽似有损而实无损。如是菩萨行布施时舍非实物。虽似有损而实无损。如彼幻师得化美团。虽似有益而实无益。如是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虽似有益而实无益。如是法喻因果相称。诸有智者应正了知。又满慈子。如巧幻师或彼弟子。在四衢道化作女人。忽现怀孕寻见生子。其子俄尔便复命终。于意云何。彼女于子生时有喜死有忧耶。满慈子言。彼女及子俱是幻有实无死生。谁复于谁可生忧喜。佛言如是。如汝所说。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行布施时无舍无损。当证无上正等觉时无得无益。是故菩萨行布施时。虽有所舍而不生忧。当证无上正等觉时。虽有所得而亦无喜。知所舍得如幻化故。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壬二、菩萨不舍众生之慈悲:

  菩萨于众生,如母待独子,

  彻骨大慈爱,恒常欲能利。

  菩萨对一切众生,如同母亲对待自己心爱的独生子一样不是虚伪而是透心彻骨的大慈爱,以这种意乐恒常想能利益众生,何时也不会舍弃众生。

  为利诸有情,生贪不成堕,

  此与嗔恨众,诸时皆相违。

  菩萨因为利益众生而对对境有情生起贪爱不会成为堕罪或成为罪恶,以那种贪爱将众生执为我所而并非舍弃,但住于这样的慈心中发菩提心与嗔恨众生一切时处都相违,原因是:如果生起嗔心,则会舍弃他们并加害。为此经中也说菩萨于多劫中起贪心罪比不上一刹那生嗔心罪大。以慈心摄受众生,说爱众生,并不是烦恼性,比如在家菩萨爱自己的妻儿等也与慈心不相违,因此以那种爱不会产生菩萨堕罪。

  如鸽爱自子,怀抱自之子,

  如是与嗔违,慈尊亦同彼。

  因慈与嗔违,寂与害心违,

  利与诳心违,令安违令畏。

  就像鸽子比其他鸟贪心大,对自己的幼子最慈爱,因此从孵蛋时开始到它羽翼没有丰满之前一直抱在怀里,用身体与翅膀覆盖,不会生嗔恨。同样,慈悲尊者菩萨对其他有情如子般也与之相同,因为是欲求他众安乐的慈悲者,为此与生害心之因的嗔恨相违;因为希求寂灭众生的烦恼与痛苦的缘故,与给众生造成痛苦的害心相违;因为希望以自己的身体、受用利益众生,为此与想欺骗众生的谄诳心相违;因为菩萨是以喜乐令众生安宁,以见闻菩萨也能救离怖畏的缘故与以殴打等令怖畏害怕相违。因此,以诚心不是谄诳虚伪心的大慈悲心不舍众生,以无分别智慧断除耽著有寂他体就是菩萨的殊胜修行。

  庚三、以比喻说明修行方式:

  如患依良药,能入于轮回,

  如医于病患,能行众生利。

  1、菩萨为无上菩提故意受生轮回,不贪轮回而消除众生的痛苦并成办利乐,如同病人策励依靠治病的良药一样,明知轮回的痛苦也甘愿取受。就像明知药苦但为了除病而勤于依药一样,以取受轮回而获得消除二障之疾任运自成二利的大菩提,能趋入轮回而不会舍弃轮回。

  2、就像慈悲的医生对于可怜痛苦的病人,以善心指出病因并予以配药。同样,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烦恼疾病,施予他们正法的妙药,行持众生种种利益。

  如调不成仆,能行于自身,

  如商贾经商,能行诸所求。

  3、如同对于不听派遣行事等不成办意愿之事的野蛮仆人,通过殴打等能够役使他,同样,菩萨对于利益众生生起厌倦等而通过如理作意能做到策励制服惩治自己的恶心,如《宝积经》中以驯伏马的比喻所宣说。

  4、如同为了养活子孙眷属以少量财物转成大利润的商人经商一样,菩萨能做到以自己拥有的欲妙受用之财成办众生所欲求的五欲妙与圆满受用,布施一切有情利乐而修行。

  亦如染衣人,能行诸善业,

  如父于幼子,能行不害众。

  5、如同染色工人努力洗衣并再三用染料着色一样,菩萨自己能做到清净身语意的十不善业并行持十善业,即是持戒。

  6、如同父亲对于发育未成熟的幼儿造作种种不严禁的细微恶行,不会嗔恨反而生慈心。同样,菩萨具足安忍,对于众生因愚昧所转而作种种罪行,能够做到不仅不报复损害他们而且悲心更为增上。

  如求火燧木,能行于恒常,

  如托可信人,能行未圆定。

  7、如同为了求火而摩擦燧木,没有生火之前励力不间断而精进,同样,菩萨没有究竟善法之前能够做到一直不舍弃而以最大精进恒常修行。

  8、如同将仓库及一切资具托付给可信赖的人,虽然他可以自由取受,但丝毫不会为自利以贪爱取受,同样,菩萨能做到使没有圆满的增上定学等持圆满而不会享受禅味。

  犹如幻术师,以慧修所知,

  彼许菩萨尊,依上而修行。

  9、如同幻术师了知依靠幻术的咒语与实物聚合幻化显现马象等种种事物,但这仅是虚幻的显现,不成立真实。同样,菩萨虽然修行波罗蜜多但以遍知一切所知自性的智慧修行二谛双运。如此对应比喻所讲的这些,承许是菩萨依上面比喻所说意义而修行。

  己三、摄义:

  恒具大精进,勤于二成熟,

  渐以无别慧,修行趋无上。

  如上所述,恒常具足广大精进行持无量波罗蜜多,加行极其精勤于二资粮或自他二成熟,即是从资粮道起渐次以无有烦恼障所知障之垢三轮无分别智慧至十地末际间修行,那就是趋向获得无上菩提。

  大乘经庄严中第十四修法品释终

上一篇:NO.5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