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6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8-16

  NO.6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172-244,11-15品)+丁二、宣说正行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戊一、能摄方便品(246-251,16品)+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戊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戊四、菩提分品+戊五、功德品+戊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一、能摄方便品=己一、所摄之业(247)+己二、能摄之三方便(248-251)

  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庚一、不厌倦(249)+庚二、断除作意劣道(250)+庚三、无分别智慧(251)

  戊二、所摄六度四摄品=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己二、能成熟众生之四摄事+己三、此品总结

  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庚一、总摄略说(254)+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庚二、广说彼义=辛一、定数(256)+辛二、法相+辛三、次第+辛四、定义+辛四、定义+辛六、分类+辛七、归摄+辛八、断违品+辛九、功德+辛十、互定

  24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

  24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能摄方便品)分二:

  247、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248、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分三:

  249、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一、不厌倦;

  极难业众体,累劫竟勤尊,

  佛子身语意,性业净无厌。

  250、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二、断除作意劣道;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

  251、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一己二庚三、无分别智慧。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

  此真方便摄,业净至彼岸。

  252、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六度四摄品)分三:

  253、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能圆满自佛法之六度)分二:

  254、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一、总摄略说;

  数法相次第,定义修功德,

  分摄违品德,互定当了知。

  255、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广说彼义)分十:

  256、甲三乙二丙五丁二戊二己一庚二辛一、定数;

  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

  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精勤众生利,施不害忍行,

  处解脱俱基,是行诸自利。

  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

  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62-111 2017年03月23日

  为什么看重功德呢?能获得人身的时候,闻思的对境应该是有功德的法,应该接受有功德的法。比如说一个人到市场上买衣服的时候,要看看衣服的质量怎么样?合不合适自己的身体?如果不适合,即使质量再好,也是不行的。

  我们对每一个所修的法、所学的法,都要观察它的功德、观察它的利益,这一点是智者的选择。世间当中做任何项目、做任何事情,都会这样的。

  就个人而言,我今天非常欢喜。去年十月二十六日《经庄严论》第二阶段的课程结束的时候,预计在今年的三月底开讲,中间隔了几个月。当时我想,生命是无常的,到底能不能实现、继续讲后面的部分,很难说的。现在有了这个机缘,所以很欢喜,我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不知道你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有些人可能觉得,“今天开始听《经庄严论》,很欢喜”;有些人觉得,“没有课多好啊;有课的话,不听也不行,听了又累”,每个人的性格和根机都不同。

  不管怎么样,我们今天继续学这部法,非常好。

  接下来,我就先念传承,念两段。

  师念藏语传承。

  《经庄严论》当中,今天紧接着开始讲第十六品《方便品》,之后会讲第十七品《六度四摄品》。

  首先讲《方便品》,分所摄之业、能摄之三方便两个科判,总共只有四个内容。

  丁二(宣说正行——宣说菩提分法真正体性)分六:一、能摄方便品;二、所摄六度四摄品;三、供养依师无量心品;四、菩提分品;五、功德品;六、行地究竟地品。

  戊一(方便品)分二:一、所摄之业;二、能摄之三方便。

  己一、所摄之业: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

  这里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讲的,所摄的业实际上是身口意三种;身口意三种业是谁的依靠呢?是六种波罗蜜多等等善法的所依,下面会讲这些。

  “林众生山河,所依终是地”,什么样的比喻呢?世间当中,植物方面,比如说森林;有情方面,比如说人、动物;还有山河等等,也就是说植物和动物、万物的所依,都是大地,大地成为它们的所依。

  世间当中静止的森林、草木、山河;运动的飞禽、走兽、人类等等,一切万物都依靠什么呢?依靠大地,大地是它们的所依。

  就像《亲友书》[注1]当中讲的,(师背诵藏语)“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万物依靠大地,同样的,一切善根的依处是戒律,是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的。

  “智者三种业,是施等善依”,智者菩萨的身语意三业一切时分也是布施等、三十七菩提分法等尽所有一切三门等的善法无不依靠的所依。

  身体和语言和意识的业,包括了身体有善恶业、语言有善恶业、意识有善恶业,这里主要讲的是善业。布施等六波罗蜜多和三十七菩提分所有的善法,都要依靠身语意三业,没有一个不依靠的。

  三种业也全部依赖于布施等善法,实际上它们是互相依存、依赖的。

  《佛说无常经》里面讲,“当勤策三业,恒修于福智”,应当精勤策励,或者劝做一切善业,恒时依靠什么?依靠修持福慧。

  善业经常用在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方面。智慧资粮就是,经常观修空性、禅定等等;福德资粮就是,修布施、修安忍、持戒律等等。这些是大乘佛法当中,所摄的方便善业。

  在座的各位,需要在善法上不断努力。有些人出家学习佛法,刚开始很精进;到了中间的时候,就没有以前精进了;到最后的时候,就特别散乱,这是很可惜的。

  按照正确的学佛次第,刚开始可以不那么精进,中间能保持平衡,最后越来越精进。最重要的是,不要喜新厌旧。

  行持善法,需要方便法。如果没有方便的话,修行的确是很难进步的。有些人觉得自己没有进步,很灰心,不愿意再接再厉。即使在理论上比较了解,但要取得修行上的进步,也不是很容易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善法的精勤,并不是很足够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当中,把自己的心专注于善法方面,真正有多长时间呢?有些人说,“我闭关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什么感应”。从年数上面算,是有很多年了,但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真正用在实修上的时间,能有多少呢?形象上闭关、做善事比较多,实际上内心并没有用在修行上,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有些人经常抱怨,“做善法没有什么功德”,或者“这个法与我不相应”。其实所谓的佛法,就像饮用的水一样,完全有能力制止众生烦恼的饥渴。如果自己用的时候,没有信心、方法不对的话,就与你的相续不契机。

  这是讲的第一个所摄的方便。

  第二个能摄的方便有三种,不厌倦、断除作意劣道、无分别智慧。也就是说,菩萨要以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首先不能有厌倦心;第二不能堕入自私自利的心当中;第三一定要用无分别的智慧摄持。只有具足这三种条件,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己二(能摄之三方便)分三:一、不厌倦;二、断除作意劣道;三、无分别智慧。

  庚一、不厌倦:

  极难业众体,累劫竟勤尊,

  佛子身语意,性业净无厌。

  “极难业众体”,极难行之事布施身体受用、成办众生利、安忍邪行等业的本体种种无量。

  菩萨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行持了一般常人无法行持的很多事,什么样的事呢?布施财物、布施身体、布施自己的所有;对各种邪行、诽谤安忍;持戒不损害任何众生,等等非常多难以行持的事情。

  “累劫竟”,要历经多劫完成,需要在三大阿僧祇劫行持。

  从时间方面讲,要行持多生累劫。在三个阿僧祇劫、无量的时日、生生世世,菩萨都去利益众生。

  “勤尊,佛子身语意”,长久披上精进大铠甲的尊主佛子们身语意。

  所做的事情那么辛苦,时间也如是的漫长,这样利益众生的菩萨尊者的身口意。

  “性业净无厌”,自性业清净而对此轮回无有厌离,以种姓及串习善法之因永无退缩与厌倦,而且如火上加薪般三门自然趋入福慧善资粮,无有厌足。由此说明不厌倦。

  菩萨身口意业的本体,是非常清净的,有了这样利益众生的没有自私自利的清净心,可以叫无有厌倦之心。

  菩萨没有厌倦心的主要原因,一个是,他生生世世生长在菩萨的种姓当中。我们知道声闻种姓、凡夫种姓一提起利益众生就特别苦恼,他们很难利益众生。

  还有一个是,他经常串习善法,串习力、习气力是很重要的。有些经典当中讲,菩萨经常串习利益众生,连梦中都在利益众生,有这种习气力。

  不爱禅定的人,坚持禅定一段时间以后,就能形成禅定的习惯。西方的心理学家对习惯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一本《微习惯》的书里面说,做任何事情,如果连续串习二十一天,就可以成为习惯,维持一段时间。比如早上六点钟起床,坚持二十一天,就能成为习气、习惯;利益众生二十一天,也能成为习惯;改变习气的话,也需要这样的努力。成为习惯之后,做任何事情,就比较方便了。

  菩萨利益众生为什么不起厌倦呢?因为他有生生世世的习气。比如说两个道友发心做利益众生的事情,一个人完全能坚持下来;另一个人过了五年、六年以后,就不行了,因为他的串习力不够、前世的发愿力不够、很多因缘不够,所以不能坚持。

  佛陀在《大方等大集经》当中讲过,“声闻之人厌离烦恼,菩萨之人处而不惧”,声闻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特别担心烦恼。出现烦恼的时候,他就特别畏惧,不愿意做下去;而菩萨对利益众生,根本不生厌倦之心,不会有任何畏惧之心。

  《大方等大集经》[注2]当中,随后讲了八种力,“一者慈力,心无碍故”,有慈心力,对众生特别有慈心,不会退失、不会厌倦;“二者悲力,为调伏故”,有悲心力,有离苦的力量;“三者实力,不诳诸佛以众生故”,有实力,有真正实质性的力量;“四者慧力,离烦恼故;五者方便力,心不悔故;六者功德力,无所畏故;七者智力,坏无明故;八者精进力,破放逸故”,总共有八种力,你们可以找《大方等大集经》看看。

  利益众生肯定需要方便方法,如果没有方便方法的话,利益众生确实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愿意利益众生呢?因为他有慈悲心和智慧的力量,利益众生方面根本不会愁的、不会有烦恼的。

  第一个方面,菩萨不厌倦,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修行当中,不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生厌烦心;在利益众生当中,也生厌烦心。学院也好、学会也好,有些道友不到几个月,就退失信心了,心就开始畏缩了。真正能发心两年、三年、十年的人,还是很少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些人可能是串习力不够。前世没有修过,仅仅依靠即生当中的发心,种姓力可能不够。

  以前不是菩萨种姓,现在可以转姓,就像现在做男女变性手术一样。以前是自私自利的二乘种姓,通过大乘佛法的开刀以后,由原来的种姓变成了菩萨的种姓,原来自私自利的心愿意趋入利益众生了,这是完全可能的。

  利益众生不要有厌倦心,为什么会生厌倦心呢?归根结底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在作怪。如果利他心很强的话,就完全知道众生的邪行是很正常的。《窍诀宝藏论》当中讲了,“利他众难忍邪行更难”。比如说你在利益众生的时候,别人冤枉你、反对你、抱怨你、对抗你,如果你反抗的话,结果会很麻烦的,所以你不会这样做,而是以安忍和智慧来摄持。一方面自身没有什么痛苦,另一方面完全能应付对境,利益众生也就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庚二、断除作意劣道: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

  “如欲利己身,离毒刃雳敌”,想利益自己的人,他会摆脱、远离毒药、兵刃、天上降下的霹雳、怨恨的敌人等等。因为他知道,如果吃了毒药,是会丧命的;如果被兵器攻击,是会被砍伤身体的;如果被打雷击中,是会感受痛苦的;如果遇到怨恨的敌人,财产会被抢光,身心会遭受各种痛苦。有智慧的人、愿意自利的人都非常注意远离这些,不愿意接触这些。

  “佛子三业性,能遮二下乘”,同样的道理,身口意真正清净的菩萨,最担心的是什么呢?堕入声闻、缘觉乘,三门的任何业都不是为了下乘果而行持。

  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乘、缘觉乘,只想自己解脱,趋入涅槃。这样的心障碍什么呢?以大悲心来饶益众生。最好的修行就是利他,最可怕的事就是舍弃众生。

  有些闭关的人想,“众生太野蛮了,我不愿意见到任何众生,我还是愿意到寂静的地方去”,这是最可怕的现象,因为舍弃了众生;如果想,“现在见众生,有点麻烦,因为我不敢面对他们。我还是到寂静地方去,发愿回向给他们”,这算是比较好一点的现象。

  在《十住毗婆沙论》当中讲,“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如果堕入声闻地,以及辟支佛地,菩萨实际上已经死了,他失去了一切的事业。也就是说,菩萨如果堕入声闻地,或者辟支佛,指的是缘觉地,这样的话,这个菩萨已经死了。

  发菩提心的行者,最好不要死了,还是活着好,我们不希望菩萨失业。菩萨怎么能活着呢?他不堕声闻缘觉;什么叫菩萨失业呢?他放弃利益众生的工作。

  其实我觉得,声闻缘觉毕竟是证悟了空性的,他们有这种非常好的心;而凡夫人、世间人,都是追求人天福报自私自利的心,这一点对大乘佛教来讲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危险的。

  假如前面有个很大的坑,大乘佛子并不害怕掉下去,因为即使掉下去毙命了,也只是这一生没有了,并没有失去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机会。

  而如果发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们不说声闻缘觉,声闻缘觉到底是谁,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我们只说,发了自私自利的心,“我自己想解脱、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修密法、我要成就”,没有把利益众生作为修行的前提,这是很可怕的心。这个菩萨,表面上看是活着的,但实际上已经死了。这个观点,大家应该注意。

  下劣的众生,因为前世没有造福报,即生一提起利益众生,心力就提不起来。哪怕是利益众生的一点点事情,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合理的。

  完全像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那样,舍弃自己的身体去利益众生,我们凡夫人现在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称谓自己是大乘佛教徒,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无数次愿,至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哪怕是一天当中做一件小事,也要利益众生,这一点很重要。这次我们学习《经庄严论》,每个人应该至少有这么一个发心。

  今后遇到众生,尽量去帮助他;即使不能帮助,也不能以各种行为亲自伤害他。有个佛教徒讲,“本来我很想害他,但是作为一个学习大乘佛教的人,我还是修安忍了”,其实这就是个非常伟大的心。你如果没有学习大乘佛法,就可能杀了他,或者降伏他。但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即使有机会害他,也没有害他。你以利他的心,敬而远之,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世间人对饥荒、刀兵、毒药很害怕,而菩萨特别害怕自私自利的心。有了自私自利的心,就不会利益众生了。我们都知道,太自私的人,绝对不会利益众生的。菩萨并不很害怕毒药和兵刃等等,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产生自私的心。这一点,大家应该好好分析。

  庚三、无分别智慧: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

  此真方便摄,业净至彼岸。

  “恒时不分别,作者业所作”,菩萨因为已经恒时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在任何时候,根本不会分别作者和作业和所作。比如布施的话,布施者和布施的财物,还有所布施的众生这三者,菩萨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的,“我今天供养了一万块钱,我的功德大得不得了,我看所给的众生如何如何”。

  在世俗显现当中,这三者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存在;用智慧摄持的时候,这三者都是不缘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轮体空的道理,《入中论》当中也经常讲这个道理。

  “此真方便摄”,布施也好、持戒也好,应该用无分别智慧来摄持,这是真正的方便摄持。任何一个善业,如果以方便摄持的话,功德会越来越增上。

  “业净至彼岸”,真正成为清净的业,暂时获得人天福报,最终到达佛的彼岸。也就是说,最后获得六波罗蜜多真正的果位。

  麦彭仁波切以窍诀的方式归摄了《方便品》的意义,就是按照全知龙钦巴尊者在《三休息》里面讲的,一切善根如果以三殊胜来摄持,则称为真正的大乘道。这句话,实际上是把前面讲的,对众生不生厌倦心,还有断除自私自利的作意,最后以无分别来摄持,这三个关要,都已经摄持了。我们经常讲的三殊胜,即加行发菩提心,正行以无缘摄持,结行以回向摄持,以三殊胜摄持的任何善根,都不容易被违品摧毁;而且在乃至菩提果之间,功德都会生生世世日益增长,中间不会消亡,这是非常大的方便。

  以方便力智慧摄持,或者以大乘的三殊胜摄持,是非常关键的,不仅在藏传佛教当中是这样讲的,而且汉传佛教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比如永明禅师在《宗镜录》当中就讲了,“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如果万善没有被般若摄持,那就成了世间有漏的因,根本不会获得解脱的。要想获得真正的无为果位,一定要以般若智慧摄持、以无缘智慧摄持、以三论体空摄持,这是最究竟的方便。

  现在提倡的生活佛教,还是有必要的,可以满足人们的爱好。但生活佛教也要有佛教的依据,这是很重要的。否则有些法师也好,或者辅导员也好,在引导的过程当中,自己对佛法没有串习,随自己的分别念而讲,对众生不一定有利。哪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给别人讲的时候,也一定要符合佛教的教义、符合传承上师的窍诀,还要适合当地众生的意乐和根机。

  讲经说法者也好,辅导者也好,一定要结合三种量来引导。三种量,就是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的话,就是无损害的六根识面前显现的对境;比量的话,通达佛菩萨密意的上师的窍诀,也算是一种比量;圣教量的话,以佛菩萨的智慧作为依据。

  上等的说法者,以三种量来摄持众生。这种方便方法,既适合现在众生的根机,又符合诸佛菩萨的密意。对众生来讲,暂时和究竟的利益,都能得到。

  《经庄严论》中的《方便品》是很重要的,平时善巧方便也很重要,比如用手机、用电脑,是很有必要的。我先不广说,第十六品讲完了。

上一篇:NO.6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