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极乐愿文

民俗学-极乐愿文16-20笔记

创建日期:2022-10-31

  民俗学-极乐愿文16-20笔记

  民俗学-极乐愿文20笔记

  1、顶礼遍知无量光佛: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顶礼遍知无量光。

  安住在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大慈大悲之心于昼夜六时,恒时以天眼通观照众生的所作所为,以他心通了知众生的所思所想,以天耳通彻听众生的所言所语,在这样遍知一切万法的无量光佛前,我们应恭恭敬敬地顶礼。

  2、从不同功德的角度,阿弥陀佛也可安立不同名称,而此处是从彻知一切的角度称阿弥陀佛为遍知无量光佛的。当然此超胜一切诸佛的功德,乃由往昔所发大愿而成。《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云:“第十七愿:使某作佛时,令我洞视彻听,飞行十倍,胜于诸佛,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可见,我们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所造的一切善恶之业,阿弥陀佛全都清清楚楚。所以对有正知正念或有智慧的人来讲,他时时刻刻都会想:诸佛菩萨和上师一直在注视着我,自然他就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注意,因为这在诸佛菩萨面前根本没办法隐瞒。所以大家应时时提起正念,这样我们的行为就会有所约束。

  紧接着讲,阿弥陀佛白日三次、夜晚三次,即于六时中,心怀大慈大悲,以无有障垢的慧眼恒时坚持不懈地关注三界一切有情,何者衰败、何者兴盛,何者从恶趣中转生到善趣、何者由善趣堕入恶趣……乃至细微蝼蚁以上一切众生的所有情况都了如指掌、毫无混杂地照见。凡夫人只能了知局部,而佛陀遍知一切。所以阿弥陀佛完全清楚,无边世界无量众生的善恶升堕,以及往生与否等情况。这里的昼夜六时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注视之义,而并非是除六时以外其他时间不关注。

  不仅如此,而且佛的智慧恒时明确知晓一切众生心中所生起的信心、悲心、菩提心等善念,还有贪心、嗔心、嫉妒心等不善念,以及处于行住坐卧威仪中的无记心态,乃至细微以上的任何分别念,佛陀全能无余照见。大大小小一切众生口中言说的善不善等所有话语,佛也是以天耳恒时毫不混杂地一一尽闻。也就是说,不管是念诵佛经还是口出诽谤之词,或者不管是公开说还是私下讲,诸佛菩萨全都能听得到。有的人看到周围没有其他人,就认为自己讲的话谁也不知道,但实际上佛菩萨早就以天耳听得一清二楚,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譬如,一个房间里的所有巨细物体都可互不混杂地同时现于一个镜子中;同样,佛陀可同时互不混杂地了知三世一切所知,因此我们皆应恭敬顶礼遍知无量光,即阿弥陀佛。当然,若有人能如此这般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并产生定解,他就会坚信我们顶礼阿弥陀佛是应该的。

  3、下面继续讲:甚至包括单手立于胸前作礼、生起刹那信心、作一次祈祷在内,都要观想阿弥陀佛已见、已知、已闻此事,对此无有邪见、深信不疑至关重要。其实单手合十的功德也很大,所以在见到殊胜对境时,如果当时自己正在用转经轮,或正在开车等,就应单手胸前作礼。在听到《阿弥陀经》等经论中宣讲阿弥陀佛的功德,以及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等时,也应生起信心。但在这里关键是要有信心,也即相信阿弥陀佛遍知一切。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心,反而怀疑阿弥陀佛不可能了知,那就要严厉呵责自己,并将邪念转为正念——信心,这极为重要。

  4、顶礼导师无量光佛:除造舍法无间罪,诸诚信您发愿者,如愿往生极乐刹,佛临中阴引彼刹,顶礼导师无量光。

  除了造五无间罪和舍法罪的人以外,只要对阿弥陀佛您深信不疑,并诚心发愿往生的一切众生,皆能如愿往生极乐世界,因为阿弥陀佛会在此人临终或中阴时引导他往生彼刹,所以诚心诚意顶礼导师无量光佛。

  继续讲:暂时有两种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造舍法罪及五无间罪者。然而并非是佛陀根本不慈悲摄受他们,最终这两种人也能如愿以偿往生极乐世界。但因为这两种人恶业深重,暂时无有成就所愿的机会。《佛说大阿弥陀经》中也宣说了此两种人不得往生极乐刹土。《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个教证讲得很清楚,乃至十念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者除外。

  所有念佛人,皆应静下心来好好观察自己到底能不能往生,也即该具足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是否具足,应排除的两大障碍是否排除。如果有这两大障碍,那即使你天天念佛也不可能往生。为此上师如意宝要求: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定要先念四十万遍金刚萨埵心咒。

  5、每位佛菩萨的发愿不同:在往生净土方面,阿弥陀佛的加持最殊胜;在生起大悲心方面,观世音菩萨最具加持力;在生起智慧方面,文殊菩萨的加持最大;而在忏除罪障方面,金刚萨埵的加持无与伦比。

  6、还有人有这样的怀疑:《无量寿经》说,造五逆罪和谤法罪的众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而《观经》却说,造作五逆十恶的众生,在临终地狱相现前时,若遇善知识劝慰而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那这两部经的观点是否矛盾呢?并不矛盾。《无量寿经》的意思是,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后,如果没有忏悔清净则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而《观经》的意思是,如果罪业忏悔清净则可往生。因为此时有地狱之苦紧逼,所以念佛之心极为猛切,故能灭滔天大罪。又因为此时无有不信,故不言谤法。密宗也认为,造这两种罪业的人,如果能趋入密宗的坛城接受灌顶,且依密法的加持清净罪障后,也有往生净土和解脱的机会。

  7、到底什么是舍法罪呢?有些稍微知道求学的人,根本未懂得了义不了义、所化众生根机差别的密要,而认为所有佛法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将显密宗派上下全部混为一谈,认为一者存在一切都需要存在、一者无有一切都不需要……,将正法转为非法而宣讲,被贪执自造宗派之观点所染污,以致将非法说为正法,令他人也造舍法罪。

  现在许多人都没有接受过佛教的正规教育,所以根本无法理解佛经的甚深密意,甚至有些法师也不懂,故一遇到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就认为有矛盾,于是就随随便便毁谤。其实佛陀说法要观待众生的根机,所以不同说法并不矛盾。如果硬要认为,这一部经典是这样讲的,所以其他经典都必须这样,那就不合理。

  阿弥陀佛因地时于世自在王如来前的发愿,《无量寿经》和《大宝积经》是四十八愿,《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是二十四愿,《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三十六愿,藏文《无量寿经》则讲四十九愿,而一些梵文版本则是四十六愿。有些经中说,释迦牟尼佛最初是在这位佛陀前发菩提心的,另一些经中则说是在另一位佛前最初发心。就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住世的期限,其说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却不能说谁对谁错。

  通达大乘佛法的人都明白,佛经有不同说法非常合理。对某个事物下的结论,在某种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其他情况下就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同样的道理,因为佛陀是观待众生的根机而说法,所以就会有多种说法,就像小学生的课程与博士的课程不可能相同一样。而且佛是量士夫,所以他绝不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民俗学-极乐愿文19笔记

  1、顶礼支己二(广说)庚一、思维名号不同而顶礼:法身无量光部主,右手放光化观音,复化百俱胝观音;左手放光化度母,复化百俱胝度母;心间放光化莲师,复化百俱胝莲师,顶礼法身阿弥陀。

  阿弥陀佛有很多名号,下面依次从法身阿弥陀佛、遍知无量光佛、导师无量光佛、怙主无量寿佛四种名号来进行顶礼,首先顶礼法身阿弥陀佛。

  三身当中,法身是报身和化身的来源。从法身的角度来讲,阿弥陀佛显现种种化身,也即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不同圣者的相:右手放光化现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化现无量的观世音;左手放光化现度母,度母又化现无量的度母;心间放光化现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又化现无量莲师,以此方式度化十方世界不可胜数的有情;作为后学者,大家在思维阿弥陀佛这种超胜的功德之后,皆应以恭敬之心向法身阿弥陀佛至诚顶礼。

  紧接着讲,本来法界之中诸佛无二无别:学过大圆满相关教言的道友都明白,一切诸佛在智慧法界中无离无合,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体、释迦牟尼佛就是东方不动佛的本体。所以阿弥陀佛的智慧法身乃一切佛化身的根本,因此他的色身是诸部之主尊,尤其阿弥陀佛是语莲花部主。

  在化身世界里,阿弥陀佛又显现无量无边的化身相:为了调伏男性士夫,阿弥陀佛右手放射白光化现为圣者观世音菩萨(故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像大多都是男性形象),观音菩萨又化现出百俱胝(百千万)观世音,每一殊胜化身的所化世界有百俱胝刹土。为此这里主要宣说了能化之化身也是百俱胝,实际上并非仅有百俱胝而已。因为诸佛以及大菩萨们的行境是不可思议的,可化现为善知识、国王,甚至包括旁生在内的各种形象。

  2、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之说,即:佛陀、辟支佛、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将军、毘沙门、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本品还有偈云:“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意即:在十方国土中,观世音菩萨皆显现种种不同的身相来度化众生。故观世音菩萨的化现无量无边。

  3、为了调化所有女性者,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度母又幻化出百俱胝的度母,于无量无边的世界中度化众生。

  对于度母的起源,许多经论有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彩光王国有一位慧月公主,她从小虔诚信奉鼓音如来,经过一千万亿年的供养与修行,她终于证悟了胜义谛。许多僧人劝她以男身来度化众生,但慧月公主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她说:以前的许多修行人都发愿以男身成佛度化众生,但我愿意以女身成佛利益众生。又经过漫长时日的苦行,她终成正果,名号为度母。此外,《佛说大方广曼殊室利经·观自在菩萨授记品》中说:度母是从观世音菩萨眼睛所放光明流现出来的。《度母本源记》则说:观世音菩萨无量劫前已度化了无数众生,有一天菩萨以慧眼观察,发现六道的受苦众生丝毫没有减少,他顿时流下忧伤的眼泪。结果流下的泪珠变成莲花,莲花中出现了绿度母,接着又变现出身色各异的二十一尊度母。这二十一尊度母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愿说:请您不要忧伤,我们发愿成为您度化众生的助伴。

  在藏地,人们对度母就像对观音菩萨一样有信心,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俗家,以念度母心咒和《度母赞颂文》等来祈祷度母的人非常多。而藏人对度母的信仰始自松赞干布的王妃——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公主来藏地时,她从尼泊尔带来了一尊檀香度母像,后来供奉在大昭寺中,这是藏地最早的度母像。从此之后,藏地就有对度母的供养与祈祷。但度母在藏地得到普遍信仰,还是阿底峡尊者来藏之后的事。阿底峡尊者的本尊是度母,他对度母有虔诚的信心,尊者许多弘法利生的事业都由度母提前授记,由于他的影响,藏地才开始普遍祈祷度母本尊。

  在汉地,与度母相关的经论也不少: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多罗菩萨[注1:即度母。]的记载;唐朝的译师也曾翻译过度母经典;元朝的安藏译师翻译了《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我曾和藏文的《二十一度母赞》(即《度母赞颂文》)对照过,内容基本上相同。

  4、为了降伏以寂静方式无法调伏的凶神恶煞,以及在边地藏土弘扬显密圆融的佛法,阿弥陀佛心间发出五彩光芒,照射到西南具乳海中的莲花花蕊,进而化现出邬金莲花生大士,莲师又幻化出百俱胝的莲花生大士。

  佛在《涅槃经》(藏文版)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哀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这说得非常清楚,在佛灭度之后,在一个无垢的彩湖中会降生比他更殊胜的士夫——莲花生大士。《莲花生大士传记》中记载,阿弥陀佛心间的“舍”字射出一支金刚杵,正中具乳海中的莲花上,结果莲花中出现一位八岁的童子,他具足相好庄严,手持金刚杵和莲花。当时邬金国王恩扎布德没有太子,他和大臣们在大海取宝回来的路上遇到了小童子,于是就将他带回王宫认作太子,并起名莲花生,又名海生金刚。后来莲师来到藏地弘扬显密圆融的妙法,他还到过汉地五台山取过医药方面的经典和伏藏品。此外,一个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意思是,虽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莲花生大士表面上看来是三化身,但实际上却无二无别。

  从这些教证来看,莲花生大士确实是真正的佛陀,尤其他是阿弥陀佛的化现,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所以净土宗和密宗并不相违。

  5、如若能观想在一尊阿弥陀佛的本体中,已完全包括所有上师本尊佛菩萨,而唯一对阿弥陀佛作顶礼供养等,那么这就是自己获得上师三宝一切加持的方便法。法王如意宝曾说:“念修本尊仪轨时,应观想所有得过灌顶的本尊,或一切所修的本尊都融入其中”。比如念修阿弥陀佛,就可观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等一切佛菩萨都融入阿弥陀佛。在念修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时,也可观想浩瀚如海的寂猛本尊与法王无二无别。在念咒语时,也可观想一个咒语含摄一切咒语。当然,先修观音法,再修文殊法,这样也未尝不可。但若有“一摄一切”的见解,那是最好的。

  民俗学-极乐愿文18笔记

  1、此明观福田是下文所讲积资净障的所依,因为在积累资粮时,要缘诸佛菩萨作供养、随喜、赞叹等善法;净除罪障时,也需要以诸佛菩萨作为所依对境而作忏悔。

  虽然在胜义中,积资净障的所依与积资净障都不成立;但在世俗中,以诸佛菩萨为对境,而作鲜花、水果、净水等供养,或作其余善行,则必定能积累广大的资粮,这就是无欺的缘起法则。

  2、不能以一种宗派的观点,来否认其他宗派观点存在的合理性,因为高僧大德在不同时代背景中宣说的不同教言,都有其甚深密意,应以自宗为主,同时还要广泛接纳其他宗派与传承的优势,这就是智者的选择。

  3、此外,明观福田还是遣除发菩提心、成就清净愿的违缘,和成办各种顺缘的见证者。

  在发菩提心时,最大的违缘是自私自利的心。在发清净愿时,最大的违缘是发颠倒的恶愿,比如:以念诵《极乐愿文》或佛号的功德,愿怨敌生病、死亡等。要遣除此类违缘,就需要以诸佛菩萨作为见证者,一般而言在诸佛菩萨面前,我们不敢产生这样的非理作意。同时我们还需要成办各种顺缘,也即在发菩提心、发清净愿、积资净障等时,依靠阿弥陀佛及其眷属的加持,它们皆能顺利成办,且在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在做这些广大的事情时,一定要有见证的对境。

  4、在念诵《极乐愿文》时,“唉玛吙!自此日落之方向……著三法衣黄灿灿”要念一遍。念诵时心不能外散且应缓慢念诵,而且还要一边念诵一边随词句忆念意义,若能如此念修,那这就是所谓的明观福田的修法。

  在藏地参加过极乐法会的人都清楚,首先是法师讲法,之后再一边明观一边缓缓念诵,这样的传统遍布整个西藏,也即任何一个极乐法会都是如此。

  5、在念诵的时候,最好要有发自内心的信心与恭敬心。记得八几年的时候,宗教政策稍微有所开放,当时在我的家乡举办了一次极乐法会。而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里,人们没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在许多年中大家只能悄悄念,因为很多人都能背诵,但像这样自由自在念诵《极乐愿文》的机会确实没有。所以当时很多老年人,一边念诵《极乐愿文》、一边不停地哭。而在学院开极乐法会的时候,相信大家也能经常看到这种感人的场景,这说明他们确实具有虔诚的信心与恭敬心。

  这以上已圆满宣讲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反复明观极乐刹土及阿弥陀佛的形相。

  6、暂停偈:妙相随好色身观不厌,明观怙主阿弥陀佛尊,生死梦境中有一切时,大悲铁钩摄受祈加持。

  意思是说,阿弥陀佛具有妙相、随好的身相,观而不厌、非常庄严,明观这样的佛陀与两大菩萨等殊胜福田,祈祷在生死、梦境、中阴的时候,能以你们的大悲铁钩勾召、加持我们,再不要让我们感受轮回的痛苦,而径直前往极乐世界。

  如果生前能经常忆念、祈祷阿弥陀佛,那在临死时或中阴期间,就有可能往生极乐世界。许多人平时修行有素,临终时阿弥陀佛和眷属亲自前来接引,这种情况也比较多。而有些是在中阴往生,所以在临死时就不一定出现瑞相;虽然在中阴往生时,也有可能出现彩虹等瑞相,但人们不一定会与他联系起来。

  7、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二因——积资净障。

  丁二(积资净障)分七:一、顶礼支;二、供养支;三、忏悔支;四、随喜支;五、请转法轮支;六、祈请不入涅槃支;七、回向支。

  第二因——积资净障: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积累诸多善根,因为下面所讲的相续中生起愿行菩提心、成办所发殊胜愿,也是以积累资粮之因作为前提的。《广大游舞经》中云:“具有福德者,亦成诸所愿。”而一切积累资粮的法门全部包括在这七支当中,所以大家皆应励力修积七支。

  8、首先讲一下福德的重要性:有些人在干坏事时一帆风顺,什么违缘都没有:身体也没有病,心情也非常快乐,干好事时却违缘重重,这就是所谓的福报浅薄者。而大家的所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将来广度一切众生,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有广大的福德。如果没有福德,不管是往生极乐世界还是弘法利生,都无法成办。

  9、下面讲顶礼支:戊一(对治我慢之顶礼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具有我慢者犹如高山及铁球一般,对他人无有礼拜、顶礼的恭敬心,正如所谓的“傲慢的山岗上存不住功德水”,即有傲慢烦恼就不可能生起任何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这样的人不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反而会走向恶趣。傲慢是很隐蔽的烦恼,自己很难发觉,甚至有些傲慢的人还自认为很谦虚,但细心的旁观者却能清楚发现他的傲慢。

  10、记得以前法王在讲《贤愚经》这个公案时说:既然世尊都讲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只要能修行佛法就能永尽诸欲,那闻思修行佛法也不应仅是出家人的事;居士虽然是在家身份,他们也应有学习佛法的机会,所以学院要成立居士林。从那时起我们学院成立了居士林,很多居士才有了闻思修行的机缘,这在藏地来讲也很稀有。

  10、己一、略说:敬礼远近无别故,我以三门敬顶礼。

  如寂天菩萨说:“因慢生傲者,将赴恶趣道。”因此,为摧毁我慢而略说顶礼支,此处顶礼的对境是阿弥陀佛。

  11、关于念佛,很多人在“南无”的音义等方面众说纷纭。有些法师说:“南无不能念namo,应念nanwu。”这种说法不对,我查过辞典,“南无”应是“namo”,藏文也是念“namo”。关于“南无”的意思,有些人说是“南方没有”,因为极乐世界不在南方,而在西方,这也不对。在汉语中,梵语“南无”译为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这在《大乘义林章》、《善导观经疏》等论典中有详细说明;而藏地一般将“南无”解释为顶礼,但也有皈依的意思,因为《大解脱经》云:“南无布达雅、南无达玛雅、南无僧嘎雅。”这是三皈依的偈子,意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有些法师说:念佛时,要不要“南无”都可以,如果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明你和阿弥陀佛的关系还比较陌生,因为你还要和阿弥陀佛说客气话;如果有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心,直接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我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并不想往生,所以加个“南无”,跟阿弥陀佛结个缘;而我一定要往生,决心要去,所以客气话都免了。我也看过《竹窗随笔》,但并未见到这种说法,也可能是版本不同,不过念四字或六字都可以。

  12、的确摧毁傲慢最好的方法就是顶礼。因为谁相续中有傲慢,他就不可能给别人顶礼,不要说五体投地,连弯腰问讯都不愿意。有些傲慢的人给我献哈达,当我将哈达回赠给他,也即将哈达挂在他的脖子上时,他连头都不愿意低。可见,不但傲慢的棍棒将腰撑得端直,而且脖子也弯不下来,这就不太好。

  13、如果自己具有信心、恭敬心,那么向顶礼的对境——住于近前的佛陀与住于远方极乐世界中的佛陀顶礼膜拜,二者功德无有丝毫差别。可见,关键在于信心和恭敬心。只要有信敬之心,供养住世的佛陀和供养佛陀的舍利,二者功德正等无异。倘若具有信心,则佛虽然住于千百万亿那由他由旬以外的远方,但也就像在近前一样。在每一位具信者前都有佛菩萨安住,只不过我们被业惑障蔽了慧眼,故无法见到。

  14、在《嘉泰普灯录》中,有“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法语,其实它也可以说明这里的道理:一千个人好比一千条江,如果每一条江的水都很清净,那每一条江中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月影;如果某一条江浑浊不清,那这条江中的月影也会模糊不清。由此可见,天月与江河之间的距离远近,跟月影能不能清晰显现毫无关系;同样,佛陀的加持能否融入众生的心,关键是看众生有没有信心,这就是无欺缘起的法则。或者:如果天上没有月亮或江水不清净,那江河中就不会有月影;同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或众生的心不清净,那在众生的心中也不可能显现佛陀的加持。如果既有阿弥陀佛之月,也有信心之净水,那在众生心前自然会显现加持的影像,就像在净水与明月的因缘具足时,江中自然会显现月影一样。总之,有信心者恒时能得到上师三宝的加持,而无信心者始终得不到任何庇护。

  15、所以,我们应以三门恭恭敬敬地作礼。由于身语意是产生一切善恶之门,所以称为三门。那三门应如何敬礼呢?身体不能过于前俯后仰,眼睛也不能东张西望(否则双手会合十到左右脸颊上去的),顶礼的速度也不能过快过慢,等等;总之,应以端正、寂静、调柔的方式而作顶礼,此为身恭敬。断除言说绮语而念诵顶礼偈或佛号等,此为语恭敬。断除贪心等一切不善分别念,而对佛陀的功德生起欢喜心、敬信心,此为意恭敬。如果在顶礼时产生烦恼,意门就不清净,这样就不可能得到佛的加持。

  民俗学-极乐愿文17笔记

  1、无论是眼睛见到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或其他诸佛菩萨的像,还是耳朵听到他们的名号,甚至仅在心里忆念阿弥陀佛等圣尊时时刻刻都在垂念、观照着我,或者手触佛像等,这些都是解脱之因。所以大家一定要想:念佛、礼佛、观佛非常有意义,而且在有生之年当中,也应将这些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们皆是解脱的资粮。

  2、还有人有这样的疑问:我喜欢念的佛菩萨非常多,但却很难一一念修,那该怎么办?其实,没办法一一念修并不要紧,但你应选择其中一尊,然后观想其他佛菩萨融入他,并与之成为无二无别,那这样观修一位圣尊也就观修了所有圣尊。有时候我是这样的,因为自己对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等都有信心,所以我就选择在一个阶段念观音心咒,念完规定的数量后再念释迦牟尼佛心咒等。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舍弃任何佛菩萨,即使专念阿弥陀佛,也不应舍弃其他圣尊。

  3、藏地很多老人都能做到三不离,即:口不离佛号或咒语、左手不离念珠、右手不离转经轮。对藏族人来讲,大家对拉萨觉沃佛像都充满信心,认为只要朝拜一次,解脱就有希望,于是朝拜觉沃就成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4、我们学院举办的极乐法会,本来也只有七天,但为了保证念修质量,于是便增加了一天,这样就成了八天。根据传承上师的教言,若人能按仪轨于八天中,一心一意念诵阿弥陀佛的心咒满三十万遍,且远离五逆罪与谤法罪,那这个人就能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而打佛七,若能在一至七日当中一心不乱,也能往生。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圆寂后,一般遗体都要保留七天,其原因是《闻解脱》中说:人死后的第七日,会显现阿弥陀佛,那时若能观想自己的心识融入阿弥陀佛,就能获得解脱。总之,不管是修显宗还是修密宗,对阿弥陀佛的忆念、观想都很重要。

  5、人在临死时千万不要贪执财产。若在死时自己有许多财产,而且又来不及布施给他人,为了避免对它们产生贪执,按照传承上师的窍诀,这个时候就要观想将它们全部供养给阿弥陀佛;不但对财物不能贪著,乃至对亲人等世间一切皆不能贪执,若能以毫无贪恋之心一心一意祈祷阿弥陀佛,那他就能顺利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也有多种情况,有些是中阴往生,有些是临死往生,有些则带着眷属一起往生。

  民俗学-极乐愿文16笔记

  1、己四、明观其余眷属:大乘比丘十千亿,身皆金色相好饰,著三法衣黄灿灿。

  2、开过极乐法会的人都清楚,法会期间念诵《极乐愿文》时,从“唉玛吙”开始,一直念到“著三法衣黄灿灿”后,凡是参加法会者,都会边念弥陀名号边顶礼。其实,前边的念诵就是明观福田,也即一边念诵一边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及千百万比丘眷属;然后以他们为对境,而作积累资粮、净除罪障的顶礼。想必大家已清楚,为什么藏地开极乐法会念《极乐愿文》到这里的时候,参加法会者都会站起来礼拜,其原因就在这里。

  3、下面讲颂词,也即应如是观想:阿弥陀佛有十千亿发了殊胜菩提心、终生不退转的大乘比丘,以及无数将得大菩提的声闻阿罗汉眷属。此处所说的十千亿是数量词,表示数量极多,也即无量无边之义,而实际数量并非仅此而已。

  紧接着讲,那些眷属身色无有差别,全部是金黄色,他们皆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严饰,身著三法衣,犹如阳光照射在早晨的海面一样黄灿灿。

  如果面朝西方以对生的方式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则与密宗里面修生起次第相同。关于对生,此乃密宗法语,也即对面生起之义,比如我将文殊菩萨观想在前面的虚空中,那么圣尊和我之间就有一种对生的关系,这是生起次第的观修方法。然而,生起次第是观想实质性的本尊等,如若不具备清净的忆念,也即未能将本尊观想为如彩虹般现而无自性,而是将其执为实有,那就称为贪执妙相本尊之分别念,这是生起次第的障碍。以修五加行中的皈依为例,皈依境应观为现而无自性,如果将其执为实有则不合理。而极乐世界则是未经绘画的自成坛城,观修阿弥陀佛也是以信心忆念佛陀,因此无论观成如照片、唐卡、布画般扁平,还是如铜像、铁像、瓷像等铸像般凹凸不平……,任何形象都可以;如果是修生起次第,则应观想成现而无自性,但在这里并没这么严格。

  再加上,阿弥陀佛现在以色身住世,所以我们在观想时,最初也不需要从极乐世界迎请阿弥陀佛,中间也不需要观想阿弥陀佛安住在前方的虚空中,或与誓言尊者融为一体,最后也不需要祈送回极乐世界。只需日日夜夜念念不忘,比如: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尊阿弥陀佛,他是一切诸佛的总体,他时时刻刻都以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我,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信心一直忆念着他,那就完全足够了,可以说这就是修往生法的一大要诀,大家一定要记住。

  而此处所强调的日日夜夜念念不忘,并非仅指口念,而应以心来念佛。因为,所谓的“念”是指“今”下有“心”,也即当下这颗心正在观就是所谓的“念”,故念佛应从心起,而不单单是口。另外,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净土教言》中,再三强调了以信愿忆念佛陀的重要性,汉地古德也强调“信愿行”,故大家皆应以真诚的信愿之心来忆念佛陀。如果仅仅是口念,而没有信愿,那就应了憨山大师的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当然,念佛也并不仅限于持佛名号,但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忆念佛陀,皆应以信愿之心摄持。

  4、此外,若按不了义的观点来讲:我们观想阿弥陀佛时,遥远的佛陀也了知我们的心念。若从了义的观点来讲,我们当下忆念佛陀的心就是佛陀,除此之外别无他佛。故密宗认为,忆念阿弥陀佛时,能忆之心念就是阿弥陀佛;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像或念观音心咒时,当下的心就是观世音菩萨。蕅益大师也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观经》亦云:“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可见在究竟观点上,显密并无二致。但无论见解深浅,大家皆应认真观想。

  5、所以,对在家男女为主的广大听闻者来讲,最初在上师传授《极乐愿文》时就要认真听讲,如果是利根者,在上师传讲后,就能明白以上所讲明观福田的内容。如果不懂,那么当传讲者从极乐世界的唐卡上加以介绍的时候,自己就应认真细致地观看,之后再闭目思维,看看这样的形相能不能浮现在心中。当心中现出来时,如果再三明观,则内心自然能够明现其形相。到修炼成熟时,只要一作意,福田就会浮现在眼前。

  如果白天念念不忘,那么夜晚做梦遇到恐怖梦境时也定能忆念祈祷;如若梦中能如是忆念,那么临终时或中阴界出现恐怖、畏惧时定能忆念。在死亡突然到来时,应将上师和阿弥陀佛观想成无二无别,临终一念非常关键,当时若能这样忆念,就很有可能往生净土。

  如果实在无法观想,那就应这样忆念: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有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眷属,他们正用慈悲的眼光注视着我,我死后要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如是一心专注,且以坚定信心忆念极乐世界或持诵阿弥陀佛名号,仅此也可算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因。

  6、我父亲连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分不清楚,本来释迦牟尼佛是单手托钵,而阿弥陀佛是双手托钵,但他却经常搞混。但是,由于他们的信心极为强烈的原因,很多人在临终时都死在念佛声中。

上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11-15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极乐愿文21-25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