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智者入门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第八 四谛:
加行末无间,以金刚喻定,
断障解脱道,究竟无学道,
尽智无生智,无学具十法。
八圣道解脱,解脱智与见。
四、灭谛
究竟无学道,断绝一切所断相续后现前离得,也就是说,依靠自道的金刚喻定无间获得心与道的转依,即是尽智、无生智。尽智,知晓“我已了知苦谛、已断除集谛,已现前灭谛,已修完道续,尽除了一切所断”。也知晓,无有当知痛苦等四谛相,又了知无所了知、无所断除、无所获得、无所修行,一切垢染不复产生。小乘的无学声缘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烦恼及种子,由它所引生的业和异熟习气等已经穷尽的离得,而现前灭谛。大乘的无学佛地,永断二障种子及习气,而现前究竟大断的灭谛,获得具二清净的真如本性身。什么是所谓的金刚喻定呢?摧毁成为获得大小乘各自道究竟果之障碍的一切究竟所断,无碍的对治——无间道。它也有加行、正行及后行。加行,是能无间引出金刚喻定的直接因,称为加行道。正行,金刚喻定本身具有彻底摧毁一切所断之障使其不复退转的威力。后行:其后紧接着产生成为直接果的尽智、无生智阶段,称为解脱道。无学者具足无学十法。是哪十法呢?从无学正见直至无学正定之间的八圣道,再加上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智,共十种。这十法由无漏五蕴所摄,正语、正业、正命三者是戒蕴,正念、正定二者是定蕴,正见、正思维、正勤是慧蕴,正解脱、解脱智是见蕴,有此五蕴。要知道,如此道谛,就是道相、如相、行相、出相。
这以上从取舍的角度解说四谛已经完毕。
[注2]《现观庄严论讲解》17-55讲记:
辛四(所修断证圆满之定生修行)分三:一、本体;二、分类;三、摄义。
壬一、本体:
定生修行的本体即是定生所修断证圆满无生的修行。我们修行最后决定能产生的,就是断证圆满的佛果。
壬二(分类)分二:一、总定生修行;二、别定生修行。
癸一、总定生修行:
所为…
1、总体来说,所定生果就是佛地的三大所为定生。“定生”的字面意义就是决定产生。修行之后一定会产生什么呢?产生佛果,而佛果的特征就是三大——大心、大断、大证,后面会一一说明。
癸二(别定生修行)分三:一、别说大心;二、别说大断;三、别说大证。
子一、别说大心:
…及平等,利有情无用。
2、本体的差别:以大智慧于证悟诸法等性中不动摇即是等性定生。所谓“平等”,就是以智慧通达万事万物一味平等的真相,并安住于此真相中不动摇,这是佛陀大心的本体。
3、以方便大悲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利有情定生。自己通达一切万法的实相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没有通达此理的众生生起极大的悲悯心,然后无偏袒地施予利益,这是大心在慈悲方面的特点。
4、作用的差别:无勤任运行持事业即是无用(无勤)定生。佛陀由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之故,利益众生的事业无勤便能成功。我们有些人要利益众生,就要拼命地去想、去做,结果不但没能利益众生,反而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当这样的相似菩萨还是很累的。
以上就是佛陀大心的三种差别法——智慧本体、大悲方便、无勤作用。
子二、别说大断:
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对于颂词,我们还是沿用法尊法师的翻译。“出生”这个名相,《华严经》里面使用过,但意义不同于此处。至于《般若经》中是怎么翻译的,我还没有找到;僧成大师的讲义对应佛经较多,但这一段他也没有引用。
5、本体的特点:断除烦恼障、所知障而不住轮涅常断之边即是超二边定生。证佛地时,完全断除了人我方面的烦恼障和法我方面的所知障,因此既不会住于涅槃寂灭的边,也不会住于轮回常有的边。
6、作用的特点:断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三道的障碍而证得三乘的一切功德即是证得相定生。从字面上看,“证得相”似乎是在说证德,但这里是以断除三乘障碍的间接涵义为主,所以安立在大断当中。
颂词注释里面我翻译成“定生”,因为藏文中这个词有决定的意思,“出生”似乎表达得不够完整;再者,从法相来讲,是说佛地时决定能产生大心、大断、大证三种功德。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决定译为“定生”。若有不妥,希望大家指正。
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平时,能提出不同观点是很好的,大家不要视之为不合理。我曾在一本书里驳斥过某个宗派的观点,后来在一个研讨会上遇到了这个宗派的人,他们显得很不高兴。我说:“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理应多听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应该为此生气、痛苦。如果有人不认同我的观点,我很希望他们直接说出来。”尤其在学因明和中观的时候,宗派之间有些争论是很正常的,如果这都不能容忍,那各大宗派的前辈论师岂不都要伤心而亡了?所以,道友、法师们再听到不同的观点,不要以为对方是说你的过失,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想没有必要。
子三(别说大证)分二:一、果;二、因。
丑一、果:
一切相智性。
7、果位解脱道的智慧现量了知所知一切相,即是遍智定生。十地末尾的无间道过后,解脱道便是真正现前佛果,这时的智慧现量照了万事万物,所以叫做一切相智。这是从果方面来说证悟。
丑二、因:
道有境出生。
8、作为因的无间道智慧的究竟有境即是道有境定生。无间道智慧在名相上是因,但实际上跟佛陀的智慧极其接近,因为无间道只有一刹那,就像种子马上就要变成苗芽一样。
用以上两者来说明佛陀所证的无上智慧。
壬三、摄义:
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具有此八种体性者就是定生修行。
所谓现观,指的是佛菩萨的无生智慧之行境,我们要完全依靠自力来通达它有一定困难,唯有借助从弥勒菩萨不可思议智慧中流露的这些不同的行相和名词,才能稍加抉择。哦巴活佛讲义中还引用了《明义疏》的一些观点,说明遍智有满愿遍智、般若遍智等分类,课后大家可自行参阅。
《现观庄严论》总共有八品,前面是三智,中间是四加行,最后是法身。对于这八品的内容如何归摄,藏地高僧大德有摄为八种现观、六种现观、三种现观等不同说法,哦巴活佛讲义中对此也做了介绍。
[注3]1、《现观庄严论注疏·白莲花之璎珞》,麦彭仁波切著 ,堪布索达吉译,遍智品第一:
至于分类,则有令前所未闻者听闻之(教诫)教授,以及令已闻者增盛之随教教授。但阿阇黎解脱军的观点却恰好与此相反(他认为:令前所未闻者听闻者,为随教教授;令已闻者增盛者,为教诫教授。)
2、《现观庄严论讲解》06-55讲记:
壬二、如是宣说之摄义:
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我们应当了知,以上十种教授数目与顺序是固定的体性。
讲义中讲到了教授和随教授的差别:获得前所未得的道之开示称为教授;使已经获得的道法更为殊胜的开示称为随教授。我们平时也经常问别人有没有见到上师、听到窍诀,其实窍诀和教授基本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表面上看来,好像窍诀要稍微深一点。以前不懂的法门,现在通过教言获得了,这叫做教授;得到这个教言之后,对它进行跟踪、维护,这叫做随教授。比如说,你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皈依,我今天告诉你:“作为一个佛教徒,时时刻刻都要皈依三宝。”这就是教授。后来,我遇见你时再次提醒:“有没有祈祷三宝?”这就是随教授。
解脱部论师(这不是与狮子贤齐名的解脱部尊者,而是另外一位)的观点恰恰相反:先赐予的教言为随教授,后来跟进的是教授。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宣说修道与究竟道:
复彼于余地,修道之此中,
修行二种智,是故能尽净。
彼无分别智,佛法能净治,
余如所安立,成熟众有情。
获得一地之后,菩萨于剩余的二地至十地间九地此修道中修行入定无分别智慧与后得清净世间智慧两种智的缘故能净化烦恼障与所知障。无分别智慧,是以修行佛陀的十力、四无畏等能净治的佛陀之法成熟自己。他智后得即以十地的法相与功德等尽所有安立与如所有安立成熟有情,通过示现成佛为众生说法。
圆满二大劫,修道至究竟,
获得最后修,菩萨依灌顶,
得金刚喻定,分别不可坏,
转依臻究竟,无有诸障垢。
住彼即获得,尽成利群生,
了知一切相,无上之果位。
两大阿僧祇劫圆满,即修道完成或究竟,十地究竟就是修道究竟,从二地至七地间,称为有行修,期间历经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间称为无行修,期间历经一大阿僧祇劫。得以安住最后的修道十地,菩萨依靠十方佛陀以大光明赐予法王补处灌顶,获得不为相执分别念所坏的金刚喻定,连显现二取的细微习气也予以根除,获得远离二障及习气的最究竟转依,具足无有一切障垢的大断、安住于十一无学地乃至尽虚空界成办利益一切众生种种的大事业或者成为众生之尊的大悲与一时无碍了知一切所知相的大证这三大的无上果位。
己四、宣说教授随教之殊胜功德:
恒见难见佛,无等闻生信,
内心恒满足,无此更大义。
安住法门中,如来常亲传,
如由罪林中,牵头引菩提。
按照教授品中所说这般积累资累(应该是“粮”),能恒常得见相续不清净众生极难见的能仁佛陀,于佛前听闻无等法也就是如理听闻无比大乘教授所生极其清净信心力,对心相续恒时满足的菩萨来说教授随教无疑是最大利益,因为能不费艰辛获得大菩提的缘故没有比它更有意义的。安住于法门等持中,如来恒常亲自传授教言,好比陷在淤泥里或沉在水中依靠自力不能逾越,依靠其他大力之人抓着他的发或头能轻易牵到干地,同样,依靠如来的加持、教授及大悲力量将某行者从轮回过患的稠林中引领安置于无上菩提。
佛陀恒赞叹,真行己事善,
谴责颠倒行,最胜勤安住,
辨别之众生,断依善逝教,
广修违顺法,如理此宣说。
所谓教授与随教的差别:新宣说断除所断获得所得的殊胜方便要点,为教授,即佛陀了知所化众生的界性、根基、意乐而相应宣说,因此决定有利。随教是指已经得到教言,为了再三决定而再度细致随后传授其义。所以,诸佛对菩萨恒常真实行持自利的所为或所行的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所摄的增上戒学宣说功德:“善男子如此善哉”而高度赞叹,对于破戒颠倒行,则指出其过患,予以谴责。对于勤行心不动安住增上定学、辨别法的增上慧学的胜解行众生宣说能断除定慧违品的过患及依止成为同品的功德,善逝教法此教义中广大止观瑜伽的违缘法与顺缘法是如此这般,一切时处佛陀如理传授的教言在此作了宣说。
彼见极清净,菩提无分别,
胜世除重暗,如大日普照。
恒积善充满,佛前得大教,
菩萨得广定,趋至德海岸。
如是无误宣说增上戒、定、慧学的本体与它们的违品及随同之诸法的教授随教说明,菩萨依靠趋入三学及断除其违品与依止同品法,获得广大止观瑜伽后逐步得地,以智慧所见使烦恼障清净,证悟无分别本性成为分别三轮之所知障的对治出世间殊胜菩提道而胜伏声闻、缘觉在内的一切世间,获得普遍驱除烦恼障所知障大黑暗的威力,如同大日升起一般照耀众生。世间的太阳不能照亮由其他有实法所遮障的孔穴,但以此说法能遣除任何人的无明黑暗,因此如同前所未有的大日或能普照十方世界的大日升起般,朗然昭然照亮世间。如此恒常积累二资善法如同百川盈满大海一样充满自相续,于能仁真佛前恒时获得广大教授的殊胜菩萨获得具足胜观极其广大的禅定等持,趋至一地至佛地之间无量功德海岸。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十五教授随教品释终
总结:
众多之信解,求法与说法,
以及修行法,教授与随教。
对于宣说圆满五义理菩提分法的本性,首先生起广大信解,寻求深广经典法句及其所说之义,得法后为他众传讲,实修法义即修行,修行胜进之因是得受教授随教授,趋入圣地,这五品相当于菩提分法方便、度摄、供依无量及菩提分品的总纲,所以在此作了中间的总结。